河南省歷史初三上學期2024-2025學年模擬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1頁
河南省歷史初三上學期2024-2025學年模擬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2頁
河南省歷史初三上學期2024-2025學年模擬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3頁
河南省歷史初三上學期2024-2025學年模擬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4頁
河南省歷史初三上學期2024-2025學年模擬試卷與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河南省歷史初三上學期模擬試卷與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這一朝代史稱()A.西周B.東周C.春秋D.戰(zhàn)國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西周建立的相關知識。選項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這一朝代史稱西周,故選項A正確。選項B,東周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后,史稱東周,與材料時間不符,故選項B錯誤。選項C,春秋是東周前半期,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選項C錯誤。選項D,戰(zhàn)國是東周后半期,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選項D錯誤。2、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下列遺址中能夠證明這一結論的是A.北京人遺址B.半坡遺址C.河姆渡遺址D.山頂洞人遺址答案:B、C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原始農耕生活時期的水稻和粟的種植。選項A,北京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打制石器、用火遺跡和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但沒有發(fā)現(xiàn)水稻和粟的種植遺跡,故選項A錯誤。選項B,半坡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浐河東岸半坡村,屬于仰韶文化的一種早期類型,距今約6000年。半坡遺址的發(fā)掘,為研究中國黃河流域原始氏族社會的性質、聚落布局、經濟發(fā)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較完整的資料。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故選項B正確。選項C,河姆渡遺址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000年,位于距寧波市區(qū)約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大量稻作遺存,河姆渡遺址的稻作遺存為中國稻作起源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故選項C正確。選項D,山頂洞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打制石器、骨器、角器和用獸皮縫制、圍裹的衣服,但沒有發(fā)現(xiàn)水稻和粟的種植遺跡,故選項D錯誤。綜上所述,正確答案是:B、C。3、1953年,毛澤東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把它確定為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下列不屬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的是()A.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B.互不侵犯C.互不干涉內政D.劃分勢力范圍答案:D解析:本題要求選出不屬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五項原則是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其中,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五項原則的核心和基礎;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是各國和平共處的保證;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是五項原則的目標。劃分勢力范圍屬于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內容,是違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選項D符合題意。4、“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____開始的。A.十一屆三中全會B.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C.鄧小平發(fā)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D.平反冤假錯案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開始的標志。選項A,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偉大征程。但這不是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開始的標志,故選項A錯誤。選項B,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fā)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引發(fā)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這場討論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左”傾錯誤和“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改革開放的起步奠定了思想基礎,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開始的標志,故選項B正確。選項C,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篇講話實際上成為隨后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是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chuàng)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但它不是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開始的標志,故選項C錯誤。選項D,平反冤假錯案是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它不是全面撥亂反正開始的標志,故選項D錯誤。5、下列關于科舉制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B.唐太宗時擴充國學規(guī)模C.武則天時創(chuàng)立殿試制度D.明朝時期實行八股取士題目要求選出關于科舉制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選項A,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chuàng)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故選項A正確。選項B,唐太宗時期,重視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擴充國學的規(guī)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這有利于科舉制的完善和發(fā)展,故選項B正確。選項C,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增設殿試和武舉,這進一步豐富了科舉制的選拔形式,故選項C正確。選項D,明朝時期,科舉考試實行八股取士,但這是在明朝后期,而不是整個明朝時期,故選項D錯誤。因此,關于科舉制的說法不正確的是:D.明朝時期實行八股取士。6、清朝末年,有人將當時先進的中國人開展的一系列救亡圖存運動形象地稱為“自救”。其中,“師夷長技以自強”指的是()A.洋務運動B.戊戌變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運動題目要求選出“師夷長技以自強”指的是哪項運動。選項A,洋務運動是清朝末期為了自強和求富而開展的一場自救運動,其核心思想就是“師夷長技以自強”,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以挽救清朝的統(tǒng)治危機。因此,選項A符合題意。選項B,戊戌變法是一場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主張通過改革來發(fā)展資本主義,與“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不符,故排除。選項C,辛亥革命是一場旨在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革命運動,與“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不符,故排除。選項D,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旨在反對封建思想文化的文化運動,與“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不符,故排除。因此,“師夷長技以自強”指的是:A.洋務運動。7、毛澤東曾說:“現(xiàn)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辈牧戏从沉诵轮袊⒊跗诘哪囊还I(yè)狀況?A.重工業(yè)基礎薄弱B.輕工業(yè)發(fā)展迅速C.交通運輸業(yè)落后D.國防工業(yè)初具規(guī)模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工業(yè)狀況。選項A,根據材料“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可知,毛澤東所描述的是新中國建立初期在重工業(yè)方面的落后狀況,特別是汽車、飛機、坦克和拖拉機等重工業(yè)產品的生產能力不足,故A項正確。選項B,材料中提到的是新中國不能制造汽車、飛機、坦克和拖拉機等重工業(yè)產品,而不是輕工業(yè)產品,且材料并未提及輕工業(yè)的發(fā)展狀況,故B項錯誤。選項C,交通運輸業(yè)屬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范疇,與材料中提到的重工業(yè)產品制造能力無關,故C項錯誤。選項D,國防工業(yè)雖然與重工業(yè)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新中國在重工業(yè)產品制造方面的不足,并未特別提及國防工業(yè)的發(fā)展狀況,故D項錯誤。8、下列關于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A.自治區(qū)、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會B.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行使C.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后生效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可以制定民族自治法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相關知識。選項A,根據《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第十五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qū)、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自治機關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但表述時通常先說人大,后說政府,故A項錯誤。選項B,根據《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第四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行使憲法規(guī)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照憲法和其他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zhí)行國家的法律、政策?!泵褡遄灾蔚胤降淖灾螜嘤擅褡遄灾蔚胤降淖灾螜C關行使,故B項正確。選項C,根據《憲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qū)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币虼耍灾螚l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須報省或者自治區(qū)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而非全國人大常委會,故C項錯誤。選項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但不能制定“民族自治法”,因為“民族自治法”并不是一個法律術語,也不符合我國法律體系中的法律位階,故D項錯誤。9、在《史記》中不可能查閱到的歷史是()A.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B.陳勝、吳廣起義C.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D.赤壁之戰(zhàn)答案:D解析:《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陳勝吳廣起義、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均屬于《史記》的記述范圍,故選項A、B、C可排除;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東漢末年,是三國形成時期的重要戰(zhàn)役,而《史記》只記述到漢武帝時期,故選項D符合題意。10、中國古代史上,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通過發(fā)動政變成功奪取政權,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他改革官制,創(chuàng)立了科舉制度。這位皇帝是()A.秦始皇B.漢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根據題干“他通過發(fā)動政變成功奪取政權,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他改革官制,創(chuàng)立了科舉制度”可知,這位皇帝是隋文帝。隋文帝即楊堅,隋朝開國皇帝,他建立了隋朝,統(tǒng)一中國,使長期的分裂局面重新得到統(tǒng)一。隋文帝廢除不利于中央集權和地方經濟發(fā)展的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合格的可以做官,這就是科舉制的雛形。隋煬帝時期,進士科的設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形成。故選項C符合題意;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朝,創(chuàng)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漢武帝時期實行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設立太學,故選項B不符合題意;唐太宗時期進一步完善科舉制,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故選項D不符合題意。1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統(tǒng)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B.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權神授”C.蘇格蘭人民起義D.議會重新召開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根本原因。選項A,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封建專制統(tǒng)治之間矛盾尖銳,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使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故選項A正確。選項B,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權神授”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背景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選項B錯誤。選項C,蘇格蘭人民起義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導火線,不是根本原因,故選項C錯誤。選項D,議會重新召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標志,不是根本原因,故選項D錯誤。12、1789年7月14日,法國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開始。這一事件體現(xiàn)了()A.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C.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D.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選項A,法國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是廣大人民群眾對封建統(tǒng)治的反抗,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故選項A正確。選項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但材料體現(xiàn)的是人民群眾的作用,沒有體現(xiàn)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故選項B不符合題意。選項C,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這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之一,但材料強調的是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故選項C不符合題意。選項D,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這也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材料并未體現(xiàn)人民群眾在精神財富創(chuàng)造方面的作用,故選項D不符合題意。二、非選擇題(本部分有4大題,每大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閱讀材料: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每一時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初三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從古代文明到近代社會的演變,見證了人類文明的輝煌與曲折。以下是一段關于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時期的材料,請仔細閱讀并回答以下問題。材料一:文藝復興是14至16世紀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fā)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它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神學束縛,追求現(xiàn)世幸福和個性解放的愿望。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即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材料二: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也是繼文藝復興后的又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思想家們用理性作為武器,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提倡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為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和輿論準備。問題:1、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這一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何重要意義?答案: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一思想具有重要意義。它打破了中世紀神學的束縛,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和個性的發(fā)展;推動了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2、比較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在背景、內容和影響上的異同點。答案:異:背景:文藝復興發(fā)生在封建社會的末期,資本主義剛剛萌芽;啟蒙運動發(fā)生在資本主義社會確立時期,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內容:文藝復興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為名,實際上是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啟蒙運動則直接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提倡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影響: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啟蒙運動則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輿論準備。同:兩者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社會的進步。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思想解放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這一觀點的理解。答案:“思想解放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這一觀點深刻揭示了思想與文化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都伴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和進步。如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它們不僅打破了舊的思想束縛,推動了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的繁榮,更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fā)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這些思想解放運動不僅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和個性的發(fā)展,還激發(fā)了人們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熱情,從而推動了社會整體的進步和發(fā)展。因此,可以說思想解放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第二題閱讀材料自19世紀末以來,隨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深入發(fā)展,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帝國主義時代。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殖民擴張和資本輸出,加劇了對全球的爭奪和控制。同時,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開始尋求獨立和解放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問題1、簡述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主要成就及其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答案: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主要成就包括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的創(chuàng)制和使用、化學工業(yè)和新材料工業(yè)的發(fā)展,以及通訊工具的革新等。這些成就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同時,它也促進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2、分析帝國主義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覺醒和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的原因。答案:在帝國主義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覺醒和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深入發(fā)展,西方列強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進一步加劇,導致這些國家的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另一方面,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日益緊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開始逐漸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之中,這為他們提供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外部條件。3、列舉兩位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解放運動中作出杰出貢獻的歷史人物,并簡述他們的主要事跡。答案: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解放運動中,有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印度的圣雄甘地,他領導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通過和平手段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爭取印度民族獨立。另一位是肯尼亞的民族英雄肯雅塔,他積極投身于肯尼亞的民族解放事業(yè),推動肯尼亞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抵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最終實現(xiàn)了肯尼亞的獨立。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不僅展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堅定信念和頑強意志,也為世界歷史的發(fā)展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第三題閱讀材料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在這一背景下,歐洲社會經歷了深刻的變革,資本主義經濟逐漸興起,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蓬勃發(fā)展,為后來的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以下是一段關于這一時期歐洲社會變革的概述。概述內容:15世紀末至17世紀初,歐洲航海家們通過一系列探險活動,發(fā)現(xiàn)了通往亞洲的新航路,打破了以往東西方之間的相對隔絕狀態(tài)。新航路的開辟不僅促進了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的貿易往來,還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條件。與此同時,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興起,它倡導人文主義精神,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封建神學的束縛。文藝復興不僅推動了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的繁榮,還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為后來的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鋪平了道路。宗教改革運動則是對天主教會權威的一次重大挑戰(zhàn)。馬丁·路德等人提出了“因信稱義”等主張,強調個人信仰的重要性,削弱了教會的權威。宗教改革運動不僅促進了歐洲宗教的多元化發(fā)展,還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民族意識的覺醒。問題1、新航路的開辟對歐洲社會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答案: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東西方之間的相對隔絕狀態(tài),促進了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的貿易往來;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同時,也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2、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它對歐洲社會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答案:文藝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