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炎德英才名校入學考試、遼寧省教研教改聯(lián)合體一調新高三語文聯(lián)考文言文挖空與詳解_第1頁
2025屆炎德英才名校入學考試、遼寧省教研教改聯(lián)合體一調新高三語文聯(lián)考文言文挖空與詳解_第2頁
2025屆炎德英才名校入學考試、遼寧省教研教改聯(lián)合體一調新高三語文聯(lián)考文言文挖空與詳解_第3頁
2025屆炎德英才名校入學考試、遼寧省教研教改聯(lián)合體一調新高三語文聯(lián)考文言文挖空與詳解_第4頁
2025屆炎德英才名校入學考試、遼寧省教研教改聯(lián)合體一調新高三語文聯(lián)考文言文挖空與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炎德英才名校入學考試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莊公通焉。崔子弒之。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yǎng)。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興,三踴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贝拮釉唬骸懊裰?,舍之得民?!?節(jié)選自《左傳》,有刪改)材料二:崔杼既弒莊公而立景公,杼與慶封相之,劫諸將軍大夫及顯士庶人于太宮之坎上,令無得不盟者。為壇三仞,坎其下,以甲千列環(huán)其內外。盟者皆脫劍而入,維晏子不肯,崔杼許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頸,劍承其心,令自盟曰:“不與崔慶而與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彼鶜⑵呷?。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嘆曰:“嗚呼!崔子為無道而弒其君不與公室佈與崔慶者受此不祥。”俯而飲血。崔子謂晏子曰:“子變子言,則齊國吾與子共之;子不變子言,戟既在膽,劍既在心,維子圖之也?!标套釉唬骸敖傥嵋匀校渲?,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義也。崔子!曲刃鉤之,直兵推之,嬰不革矣?!贝掼虒⒅?,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無道而殺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從而殺之,不可以為教矣?!贝葑铀焐嶂?。晏子曰:“若大夫為大不仁,而為小仁,焉有中乎!”趨出,授綏而乘。其仆將馳,晏子撫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縣于廚,嬰命有系矣。”按之成節(jié)而后去。(節(jié)選自《晏子春秋》,有刪改)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崔子為無道A而弒B其君C不與D公室E而與F崔慶者G受此H不祥。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美,認為……美,與“單于壯其節(jié)”(《蘇武傳》)中的“壯”用法相同。B.弒,意為“殺”,古代卑幼殺死尊長叫“弒”,多指臣子殺死君主,子女殺死父母。C.與,指順從。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蘭亭集序》)中的“與”字意義相同。D.疾,響亮、洪亮,與“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勸學》)的“疾”意義和用法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崔武子殺齊莊公,與齊莊公不檢點有關,因為他與崔子所娶的棠姜通奸。B.晏子雖立于門外,但并不打算為莊公而死;出于禮節(jié),他入內伏尸而哭。C.當崔杼逼眾人脫劍入坎、盟誓追隨崔氏、慶氏時,唯晏子沒有進入坎內。D.雖然崔杼聽從他人的意見沒有殺晏子,但晏子對這種小仁小義不以為然。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yǎng)。(4分)(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義也。(4分)14.從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來看,晏子對君主的態(tài)度是否矛盾?請說明你的觀點,并簡要闡述理由。(5分)[答案詳解]10.[答案]ACG[詳解]句意:崔杼做了不仁道的事,弒殺了他的國君,不順從公室而順從崔、慶的人,會受到報應。(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四處及以上不給分)11.[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A項正確,兩詞都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壯,認為……豪壯。B、D項正確。C項,“與”在文中意為“順從”,而“夫人之相與”的“與”,意為“交往”。12.[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根據(jù)下文來看,晏子進入了坎內,因為他有進入坎內參與盟誓的過程,他只是沒有脫劍入內,而且他所盟之誓和其他人不同。13.(1)侍奉君主的人,怎么能只為自己的俸祿?(臣子的職責是)保護國家。(2)你用武器劫持我,而使我改變心志,這不算是勇武;用利益誘惑我,使我背叛君王,這不算是仁義。[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計分點:臣,做臣子,或意譯為“侍奉”;口實,俸祿;“社稷是養(yǎng)”,賓語前置句式;每點各1分。句意通順計1分)(2)(計分點:失,使……失去,意譯為“改變”;回,使……回心轉意,意譯為“誘惑”;倍,通“背”,背叛;每點各1分。句意通順計1分)14.這是一道開放探究性試題??忌拇鸢敢杏^點且有分析,言之成理。示例一:不矛盾。從材料一看,晏子反對“愚忠”。晏子認為君主所作所為必須符合道義,君主如果是為天下而死,則臣子應該以死效忠,如果是為了私事而死,則不必;(2分)從材料二看,崔、慶二人逼晏子等人順從二人,背叛公室;晏子寧死不從,因為他必須對公室忠誠。(2分)效忠公室和效忠莊公不是同一件事。所以晏子對君王的態(tài)度并不矛盾。(1分)示例二:矛盾。從材料一看,晏子反對“愚忠”。晏子認為君主所作所為必須符合道義,君主如果是為天下而死,則臣子應該以死效忠,如果是為了私事而死,則不必;(2分)而材料二中,晏子在盟誓時說:“崔子為無道而弒其君”,他指責崔子的弒君行為是無道之舉,是大不仁之事,又表現(xiàn)出對莊公這個無道之君的忠誠。(2分)所以,兩則材料中,晏子對君主的態(tài)度有矛盾之處。(1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關內容的能力。(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挖空練習]材料一:崔武子見棠姜而美(意動用法,以……為美)之,遂?。ㄈⅲ┲?。莊公通(私通)焉。崔子弒(臣殺君)之。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為動用法,為……而死)乎?”曰:“獨(唯獨,只是)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離開,逃走)乎?”曰:“吾罪(有罪)乎哉,吾亡(逃亡)也?”曰:“歸(回去)乎?”曰:“君死,安(哪里)歸?君(管理,統(tǒng)治)民者,豈以陵(凌駕)民?社稷是主(提賓句,掌管國家)。臣君(侍奉君主)者,豈為其口實(俸祿)?社稷是養(yǎng)(養(yǎng)護)。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逃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私密昵友),誰敢任(擔職)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怎么能)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哪里)歸?”門啟(打開門)而入,枕尸股(大腿)而哭。興(站起身),三踴(跳)而出。人謂崔子:“必(一定)殺之?!贝拮釉唬骸懊裰ㄆ谂?,擁戴)也,舍(放過)之得民?!辈牧隙捍掼碳葟s莊公而立(扶立)景公,杼與慶封相(輔佐)之,劫(劫持)諸將軍大夫及顯士(有名望的人)庶人于太宮(太廟)之坎(坑)上,令無得不盟(盟誓)者。為壇三仞(古代長度單位。七尺為一仞,一說八尺為一仞),坎(名作動,挖坑)其下,以甲(士兵)千列環(huán)其內外。盟者皆脫(解下)劍而入,維(只有)晏子不肯,崔杼許(允許)之。有敢不盟者,戟拘(用戟鉤)其頸,劍承(指著)其心,令自盟曰:“不與崔慶而與公室者,受其不祥(遭受報應)。言不疾(響亮),指不至血(歃血)者死?!彼鶜⑵呷?。次(依次)及晏子,晏子奉(捧起)杯血,仰天嘆曰:“嗚呼!崔子為無道(不仁德),而弒其君,不與公室而與崔慶者,受此不祥?!备┒嫞ê龋┭?。崔子謂晏子曰:“子變(更改)子言,則齊國吾與子共(共享,共治)之;子不變子言,戟既在膽,劍既在心,維(希望)子圖(考慮)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勇武)也;回(引誘)吾以利,而倍(通“背”)其君,非義也。崔子!曲(彎曲)刃鉤之,直兵推之,嬰不革(變)矣?!贝掼虒⒅蛟唬骸安豢?子以(因為)子之君無道而殺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從而殺之,不可以為教(教化百姓)矣?!贝拮铀焐嶂?。晏子曰:“若大夫為大不仁,而為小仁,焉有中(指抵消)乎!”趨(快步走)出,授綏(車繩)而乘。其仆將馳,晏子撫其手曰:“徐(慢)之!疾不必(一定)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野外),命縣(掌握)于廚,嬰命有系矣。”按之(控制馬速)成節(jié)(符合一定節(jié)奏)而后去。[參考譯文]材料一:崔武子看見棠公的遺孀棠姜覺得(她)很美,于是就娶了她合齊莊公與棠姜私通,崔武子便弒殺了他。晏子站在崔家的門外。他的左右問道:“你打算為他而死嗎?”要子說:“國王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嗎,我為什么要為他而死啊?”手下人又問:“準備逃出齊國嗎?”晏子說:“我有什么罪嗎,我為件么要越亡呢?”手下人說:“回去嗎?”晏子說:“君主死了,回哪呢?統(tǒng)治百姓的人,怎么能凌駕于百姓之上呢?(君主的職責)是掌管國家。侍奉君主的人,怎么能只為了自己的俸祿?(臣子的職責)是保護國家。因此君主為國家社稷死,那么臣子就該隨他死;君主為國家社稷逃亡,那么臣子就該隨他逃亡。如果是為他自己(而)死,為他自己逃亡,不是他的私密昵友,誰敢擔這份責啊?況且他人立了君主卻要將他殺死,我怎么能隨他去死?怎能為他去逃亡呢?又怎能回去呢?”(崔武子家的)大門打開,晏子進入,將莊公的尸體放在腿上大哭,哭完后站起來,在地上跳了三次才離去。有人對崔武子說:“你一定要殺了他。”崔武子說:“他是民眾所擁戴的人,放過他,可以得民心。”材料二:崔杼弒殺了莊公后扶立景公,崔杼和慶封分別擔任輔佐者(國相)。他們劫持諸位將軍、大夫和有名望的士人及庶人到了太廟的一個大坑上,下令不允許有不參加盟誓的人。他們筑起三仞高的大壇,下面挖了坑,用千列甲士里里外外包圍起來。盟誓者都解下了佩劍進入里面,只有晏子不肯那樣做。崔杼允許他(佩劍進入)。有膽敢不參加盟誓的人,就用戟鉤著他的脖子,用劍指著他的心口,命令他自己發(fā)誓說:“不順從摧、慶而頗從公室的話,會遭受報應。聲音不響亮,手指不沾到歃血的人將被殺死。”被殺死的有七人。依次輪到晏子,晏子捧起裝滿歃血的杯子,仰天嘆道:“啊,崔杼做了不仁道的事,弒殺了他的國君,不順從公室而順從崔、慶的人,會受到報應?!钡皖^喝下了杯中的血。崔杼對晏子說:“如果您更改您的話,那么我與您共同治理齊國;您不更改您的話,戟已經(jīng)在您的脖子上,劍已經(jīng)在您的胸口上,您好好考慮一下吧?!标套诱f:“你用武器劫持我,而使我改變心志,這不算是勇武;用利益誘惑我,使我背叛君王,這不算是仁義。崔杼!(現(xiàn)在即使用)彎曲的兵刃鉤著我,用筆直的兵刃刺向我,我也不會改變的。”崔杯想殺了他,有人說:“不行。您因為您的國君無道而殺了國君,現(xiàn)在他的臣子是個有道之人,又接著殺了他,就不能夠以此教化百姓了?!贝薇谑欠帕怂?。晏子說:“如果大夫做出大不仁之事,而行小仁小義,怎么能抵消呢?”晏子快步走出門,接過繩子上了車。他的仆人想快跑,晏子碰了碰他的手說:“慢些走??炫懿灰欢ɑ睿卟灰欢ㄋ溃股L在野外,而命卻系于廚房,我的命在他人手中呢。”他控制住馬的速度,符合一定的節(jié)奏后才離開。遼寧省教研教改聯(lián)合體一調[真題詳解]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潛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逼渥孕蛉绱?,時人謂之實錄。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吏種秫稻,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で捕洁]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奔慈战庥【R去職,賦《歸去來》。義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間要之。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逼湔媛嗜绱???L候之,值其釀熟,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著之。少年來好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元嘉四年卒,時年六十三,世號靖節(jié)先生。(節(jié)選自《宋書·陶潛傳》)材料二: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故加搜求,粗為區(qū)目。(節(jié)選自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五六月A中B北窗C下D臥E遇涼風F暫至G自謂H是羲皇上人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況,比,與《庖丁解?!贰凹冀?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瓤乎”中“況”的意思不同。B.白,稟告,陳述,與《孔雀東南飛》“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中“白”的意思相同。C.致,招請,與《蘭亭集序》“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中“致”的意思不同。D.適,享有,與蘇軾《赤壁賦》“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中“適”的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陶淵明少年時心懷高尚的情趣,曾經(jīng)創(chuàng)作《五柳先生傳》,描寫了他的生存境況,表達人生態(tài)度和志向追求。B.因為陶淵明的曾祖在晉朝擔任大司馬,陶淵明對官場黑暗了解頗多,所以他拒絕接受江州刺史王弘的邀請。C.陶淵明在擔任彭澤令時,因不愿意為了五斗米的俸祿而向權貴低頭,遂歸隱田園,并創(chuàng)作了《歸去來兮辭》。D.陶淵明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自然真率,曾通過撫弄無弦琴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也體現(xiàn)他對世俗禮節(jié)的超然。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2)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14.材料二中蕭統(tǒng)稱“尚想其德”,結合材料一分析陶淵明的“德”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3分)[答案詳解]10.[答案]BEG[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名標點為: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11.[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原文中“適”為“舒適”,一種滿足感。兩個“適”意義不同12.[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強加因果。13.(1)他喜歡讀書,不追求深入理解,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悟時,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2)州里征召他擔任主簿,他不去任職。自己種田來養(yǎng)活自己,因此患上了瘦弱的病。[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好”,喜歡;“每”,每當;“會意”,領悟。(2)“就”,任職;“自資”,養(yǎng)活自己;“抱”,患上。14.①淡泊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祿。②熱愛讀書,追求知識和智慧。③真率自然,不拘泥于世俗禮節(jié)。④清靜寡欲,追求簡樸的生活。⑤有高尚的情趣,通過創(chuàng)作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關內容的能力。答對三點即可。[挖空練習]材料一: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潛少有高趣(高尚的志趣),嘗著(寫)《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形容自己),曰:“先生不知何許(哪里)人,不詳(詳知)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于是)以為號焉。閑靜(安閑清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十分了解,指窮根究底),每有會意(相當于有感悟),欣然(高興的樣子)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經(jīng)常)得。親舊(親朋舊友)知其如此,或置(置辦,準備)酒招之,造(拜訪,去)飲輒盡,期(期望,相當于目的)在必醉。既醉而退(回),曾(竟)不吝情(留戀感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相當于家徒四壁),不蔽(遮擋)風日,短褐穿結(打著補?。勂皩遥ǔ3#┛?,晏如(安定、安寧、恬適)也。嘗著文章自娛(娛樂),頗示(很能顯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過完一生)?!逼渥孕蛉绱?,時人(當世的人)謂之實錄。親(親人)老家貧,起為(任用)州祭酒,不堪(忍受)吏職,少日(沒幾天)自解(解職)歸。州召(征召)主簿,不就(就職)。躬(親自)耕自資(養(yǎng)活自己),遂抱(患上)羸疾。復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暫且)欲弦歌(《論語·陽貨》記孔子學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為出任邑令之典),以為三徑(意為歸隱者的家園或是院子里的小路)之資(資本),可乎?”執(zhí)事者(管事的人)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公家之田。封建官府控制的土地。亦稱“官田”)悉(全)令吏種秫稻(糯稻,出自《禮記·月令》),妻子固請種粳(粳稻),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で玻ㄅ汕玻┒洁]至,縣吏白(說,稟告)應束帶(相當于現(xiàn)代穿正裝)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彎腰,指喪失尊嚴)向鄉(xiāng)里小人?!奔慈战庥【R去職(辭職),賦《歸去來》。義熙末,征(征召)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識(結識)之,不能致(招致)也。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老熟人)龐通之赍(攜帶)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間要(邀請)之。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握著,拿著)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馬上)就酌,醉而歸。淵明不解(通曉)音律,而蓄(存)無弦琴一張,每酒適(愉悅,恰到好處),輒撫弄以寄(寄托)其意。貴賤(無論尊貴還是卑微的客人)造(拜訪)之者,有酒輒設(設宴)。淵明若先醉,便語(告訴)客:“我醉欲眠,卿可去?!逼湔媛嗜绱???L候(探望)之,值(正趕上)其釀熟,取頭上葛巾漉(過濾)酒,漉畢,還復著(相當于戴上)之。少年來(從幼年起)好書,偶愛閑靜,開卷(讀書)有得,便欣然忘食。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思是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比喻無憂無慮,生活閑適的人)。元嘉四年卒(去世),時年六十三,世號靖節(jié)先生。材料二:余愛嗜(喜好)其文,不能釋(放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同時代)。故加搜(搜集)求,粗(粗略地)為區(qū)目(分類編目)。[參考譯文]材料一:陶潛,字元亮,又有的說淵明字元亮,當陽柴桑(江西九江)人,曾祖陶侃,是晉朝大司馬。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于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于真性情,被鄉(xiāng)里鄰居所看重。曾經(jīng)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就用它作為自己的號(或所以就以此為號)。清閑安靜少說話,不愛慕虛榮實利。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一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本性愛喝酒,可是家里窮不能一直得到。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