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方劑學教案
緒言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緒言
[教學時數(shù)]1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掌握并理解方劑和方劑學的定義,明確方劑學在中醫(yī)學的地位和重要性。
2、熟悉方劑學的學習方法和基本要求。
[內容]
1、方劑和方劑學的定義。方劑學的性質、任務及重要性。
2、方劑學的學習方法和基本要求。
上篇總論
第一章方劑學發(fā)展簡史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方劑學發(fā)展簡史
[教學時數(shù)]1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了解方劑學形成和發(fā)展概況以及各歷史階段的主要特點。
2、熟悉在方劑學發(fā)展各歷史階段具有代表性意義的部分方書。
[內容]
1、方劑學形成和發(fā)展概況以及各歷史階段的主要特點。
2、重點介紹各歷史階段具有代表性意義的重要醫(yī)籍和方書的時代、作者、主要價值。(《五十二病方》、
《黃帝內經(jīng)》、《傷寒雜病論》、《肘后備急方》、《千金方》、《外臺秘要》、《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傷寒明
理論》、《小兒藥證直訣》、《普劑方》、《醫(yī)方考》、《醫(yī)方集解》、《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中醫(yī)方劑
大辭典》)
[重點]方劑學發(fā)展史及歷代方劑學著作的成就,對方劑學發(fā)展的影響。
第二章方劑與治法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方劑與治法
[教學時數(shù)]1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掌握治法與方劑的關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內容(涵義、適用范圍、常用分類、使用注意等)。
3、了解治法的多層次、多體系特點。
[內容]
1、明確方劑與病機、治法的關系。方劑必須針對病機,體現(xiàn)治法。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方劑是
體現(xiàn)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以法為指導,法以證為依據(jù),方從法出,法隨證立。
2、八法的涵義、適用范圍、常用分類、使用注意。
3、治法的多層次和多體系特點。
[重點]
1.治法與方劑的關系
2.汗法與消法的異同
第三章方劑的分類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方劑的分類
[教學時數(shù)]1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了解歷代有關方劑分類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內容]介紹以病證、組方、功效等各種分類方法及其特點。重點介紹以《醫(yī)方集解》為代表的綜
合分類法。
第四章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教學時數(shù)]2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掌握組方的基本結構與方劑組成變化的基本形式。
2、熟悉方劑配伍的目的。
[內容]
1、方劑配伍的目的。
2、方劑組成的基本結構一君臣佐使的涵義及其運用特點,并舉例說明。
3、方劑組成變化的三種基本形式(藥味加減、藥量增減、劑型更換)及其與功能、主治的關系。
2.君臣佐使的涵義
[難點]反佐的涵義
第五章劑型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劑型
[教學時數(shù)]0.5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了解常用劑型的種類、制法及其臨床意義。
[內容]介紹中醫(yī)傳統(tǒng)劑型一湯、丸、散、膏、丹、酒劑的制作方法、特點與臨床意義,以及浸膏、
沖劑、膠囊劑、注射液、導劑、坐劑等簡要內容。
第六章方劑的服法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方劑的服法
[教學時數(shù)]1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掌握湯劑的煎、服方法。
2、熟悉服藥時間及服藥方法及其意義。
[內容]
1、煎煮湯劑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識。
2、根據(jù)病證的部位、性質、病情及藥物特點,決定服藥時間與服藥方法。
附錄:古今用量考證
簡介歷代度量衡的計算方法及其與現(xiàn)代用量的折算比率。
[重點]常用中醫(yī)傳統(tǒng)劑型一湯、丸、散、膏、丹、酒劑的特點及運用。
下篇各論
第一章解表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解表劑
[教學時數(shù)]6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掌握(一類方劑,下同):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小青龍湯、銀翹散、桑菊飲、麻黃杏仁甘草
石膏湯、敗毒散。
2、熟悉解表劑的概念、適用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3、熟悉(二類方劑,下同):止嗽散
4、了解(三類方劑,下同):柴葛解肌湯、參蘇飲、麻黃附子細辛湯、升麻葛根湯、加減就蕤湯。
[內容]
1、解表劑的概念、適應證、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2、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的講授方劑要點:
(1)麻黃湯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代表方和基礎方。應闡明麻黃湯及其附方的全部內容。重點使學生掌
握麻黃與桂枝、麻黃與杏仁的配伍意義。
⑵桂枝湯是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基礎方,又是調和營衛(wèi)、調和陰陽治法的代表方。應闡明桂枝湯及其
附方的全部內容。重點使學生掌握桂枝與白芍等量相配調和營衛(wèi)的配伍原理,進而闡明桂、芍用量比例
的變化對其功用、主治的影響。同時,作為解表劑運用的通則,對桂枝湯的用法及其臨床意義應進行具
體闡發(fā)。
⑶九味羌活湯是主治風寒挾濕而兼內有蘊熱證的常用方,也是體現(xiàn)“分經(jīng)論治”思想的代表方。其服法
及劑型的變化均對其功效、主治均有影響。
(4)小青龍湯是主治外感風寒,寒飲內??却某S梅?。應闡明方中麻、桂與芍藥的配伍關系,以及姜、
辛、味在溫化寒飲作用方面的配伍意義。
(5)止嗽散為治療表邪未盡,肺失宣降而致咳嗽的常用方。具有溫潤和平,不寒不熱的用藥特點,加減得
宜,可用于多種咳嗽。
(6)銀翹散與桑菊飲皆為辛涼解表之常用方,前者偏于疏表,后者偏于宣肺。應重點闡明銀花與連翹、荊
芥與淡豆豉、桑葉與菊花、桔梗與杏仁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義。同時,引導學生從銀翹散煎服法要求領
會辛涼解表方劑的用法共性。
⑺麻杏石甘湯為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之咳喘證的常用方,應著重闡明麻黃、石膏、杏仁配伍的協(xié)同
意義以及麻黃與石膏用量比例對功效的影響。
(8)敗毒散與參蘇飲皆為益氣解表的常用方。但二方因組成配伍的不同,其功用有偏于解表、偏于理肺的
區(qū)別。尤應重視敗毒散中人參的用量特點及配伍意義。
[重點]1.麻黃湯麻、桂及麻、杏的配伍意義
2.桂枝湯證的病因病機、配伍意義、服用方法
3.九味羌活湯的組方原理、配伍特點、服用方法
4.以上三方的鑒別應用
5.麻杏石甘湯的配伍意義及麻黃與石膏的劑量比例
[難點]
1.桂枝湯證的病因病機與治法
2.如何理解“營衛(wèi)不和”。桂枝湯如何通過藥物的有機配伍來達到調和營衛(wèi)作用的。
3.九味羌活湯配伍黃苓、生地的意義
4.小青龍湯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義
5.銀翹散以銀花、連翹為君的意義
6.銀翹散中配伍荊芥穗、豆豉的意義
7.敗毒散的逆流挽舟作用
第二章瀉下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瀉下劑
[教學時數(shù)]4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掌握:大承氣湯、大黃牡丹湯、溫脾湯、十棗湯。
2、熟悉瀉下劑的概念、適用范圍、分類及使用注意事項。
3、熟悉:大黃附子湯△、麻子仁丸、黃龍湯、濟川煎^。
4、了解:大陷胸湯。
[內容]
1、瀉下劑的概念,適用范圍,分類及使用注意。
2、寒下、溫下、潤下、逐水、攻補兼施的講授方劑要點:
(1)大承氣湯是治療陽明腑實證的基礎方。應重點闡明三承氣湯在功能、主治、用法、配伍關系方面的異
同。
⑵大黃牡丹湯具有破瘀瀉熱功效,是治療濕熱血瘀腸癰的常用方。應著重闡明大黃與桃仁、桃仁與冬瓜
子的配伍意義。
(3)大黃附子湯是溫下法的代表方。應明確大黃與附子的配伍關系和用量特點。
(4)溫脾湯是治療脾陽不足,冷積中阻的常用方。具有寓溫補于攻下之中,溫陽以祛寒,攻下不傷正的配
伍特點。
⑸麻子仁丸是治療胃腸燥熱,脾津不足之“脾約”證的常用方。應從方義分析、用量特點、用法等方面,
闡明本方意在潤腸瀉熱的道理。
(6)濟川煎以肉武蓉、當歸溫腎益精,養(yǎng)血泄腸為主,與升麻、枳殼升清降濁相合,主治腎虛津虧之大便
秘結。具有補中有瀉、降中有升的配伍特點。
(7)十棗湯為峻下逐水的常用方。應著重闡明甘遂、莞花、大戟的配伍意義和使用注意,尤其是大棗在方
中的特定配伍意義。
(8)黃龍湯以峻下熱結之大承氣湯,配伍人參、當歸等益氣養(yǎng)血之品,而成攻補兼施之劑,是主治陽明腑
實而兼氣血不足之證的常用方。方義分析中應當重視桔梗宣肺以助通腑的特定意義。
[重點]1.大承氣湯的主治證候、配伍枳實和厚樸意義、用法
2.大承氣湯證“痞、滿、燥、實”四大癥的成因及相互關系。2.溫脾湯中大黃與附子的配伍意義
3.熱結旁流與虛寒泄瀉的辨別要點。
4.十棗湯的主治、十棗湯配伍大棗的意義、服用方法
5.麻子仁丸配伍杏仁的意義
[難點]大承氣湯之急下存陰、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的含義
第三章和解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笈]和解劑
[教學時數(shù)]5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掌握:小柴胡湯、大柒胡湯、蒿苓清膽湯、四逆散、逍遙散、半夏瀉心湯。
2、熟悉和解劑的涵義、適用范圍及分類。
3、熟悉:痛瀉要方。
4、了解:達原飲。
[內容]
1、和解劑的涵義、適用范圍、分類及使用注意。
2、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的講授方劑要點:
(1)小柴胡湯是主治傷寒少陽半表半里證的代表方,亦是調和膽胃的常用方。應針對病機,全面闡明其治
法原理,明確柴胡與黃苓為和解少陽的基本配伍結構。把握本方的配伍特點及運用一般規(guī)律。
⑵大柴胡湯由小柴胡湯合小承氣湯加減化裁而成,為和解少陽兼瀉陽明實熱的常用方。應闡明其主治證
候及組方原理。
(3)蒿本清膽湯是主治少陽濕熱痰熱證的常用方。應重點分析其組方原理,青蒿與黃琴的配伍關系。比較
與小柴胡湯在功用、主治方面的異同。
(4)四逆散既是治療陽郁四逆證之基礎方,又是后世用治肝脾氣郁證之基礎方。既要闡明本方用于陽郁厥
逆的機理,更應重視后世在疏肝理脾,調和肝脾方面的發(fā)展和運用。講授中應突出柴胡與芍藥、柴胡與
枳實、芍藥與枳實等基本配伍結構的意義。
(5)逍遙散是治療肝郁脾虛證之常用方。在全面闡明其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的基礎上,明確疏肝、
健脾、養(yǎng)血三者的關系。
(6)痛瀉要方足治療肝旺脾虛所致腹痛泄瀉的常用方。體現(xiàn)培土抑木的治法。應闡明防風在方中的特定配
伍意義。
(7)半夏瀉心湯是用于寒熱互結心下所致痞證的常用方,亦是寒熱并用、辛開苦降治法的代表方。應全面
闡明其病機特點,方義及配伍特點。通過與三個附方在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比較,說明組方應方隨
法變,藥因證異的道理。
[重點]1.小柴胡湯證的病機、治法、組方原理及用法
2.蒿苓清膽湯主治、用藥與小柴胡湯的區(qū)別
3.大柴胡湯主治、用藥與小柴胡湯的區(qū)別
4.四逆散主治“四逆”的病機,主治證候特點。
5.逍遙散配伍意義、配伍特點
6.半夏瀉心湯證的病因病機、配伍特點
7.四逆散的主治
[難點]1.小柴胡湯配伍生姜、半夏的意義
2.大柴胡湯不用人參、甘草之理
3.半夏瀉心湯的組成原則;辛開苦降,寒熱并用的配伍意義
第四章清熱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清熱劑
[教學時數(shù)]8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掌握: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清營湯、黃連解毒湯、涼膈散、仙方活命飲、導赤散、龍膽瀉肝湯、葦
莖湯、清胃散、葛根岑連湯、芍藥湯、白頭翁湯、青蒿鱉甲湯。
2、熟悉清熱劑的概念、適用范圍、分類及使用注意。
3、熟悉:犀角地黃湯△、普濟消毒飲、左金丸△、瀉白散△、玉女煎。
4、了解:清骨散、當歸六黃湯。
[內容]
1、清熱劑的概念、適用范圍、分類及使用注意。
2、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清臟腑熱、清虛熱的講授方劑要點:
(1)白虎湯是清熱生津的基礎方。應闡明其重用石膏、知母,配伍粳米、甘草的意義,明確其適應證與禁
忌證。比較白虎湯與竹葉石膏湯二方功用、配伍及臨證運用的異同。
⑵清營湯與犀角地黃湯是溫熱病邪初入營分和熱入血分的常用方。應闡明其組方原理及區(qū)別運用,尤其
是“逢熱轉氣”的涵義以及涼血配伍活血的意義。
(3)黃連解毒湯為苦寒直折,清熱解毒的基礎方,其適應證為熱毒壅盛,充斥三焦;涼膈散具有清上瀉下,
以瀉代清的特點,是治療中上二焦郁熱之常用方。
⑷普濟消毒飲與仙方活命飲皆為治療熱毒癰腫的常用方。闡明二者的組方特點及主治病證。
⑸導赤散是治療心經(jīng)有熱,心火下移小腸證的常用方。闡明其主證特點及配伍意義。
(6)龍膽瀉肝湯功能苦寒瀉火,利濕清熱,為主治肝膽實火上炎,濕熱下注的常用方劑。在闡明配伍意義
的基礎上,應重視柴胡、當歸、生地的運用及其與肝臟生理特性的關系。
(7)左金丸是治療肝火犯胃,肝胃不和的常用方。應闡明黃連與吳茱萸的用量比例、配伍關系以及二藥相
配的常用組合對后世的影響。
⑻葦莖湯是主治熱盛于肺,痰瘀交結所致肺癰的常用方。本方集清熱、逐瘀、排膿為一方,體現(xiàn)了治療
內癰成膿的代表性治法。
(9)瀉白散是治療小兒肺經(jīng)伏熱咳喘的常用方,具有清中有泗,瀉中有補的配伍特點。體現(xiàn)了照顧小兒稚
陰之體以及肺為嬌臟,不耐寒熱的生理特點。
(10)清胃散為主治胃火牙痛之常用方。闡明其功用、主治、配伍特點以及黃連與升麻的配伍關系。
(11)玉女煎以清胃火有余之石膏與滋腎水不足之熟地相配,清火壯水并施,是主治胃熱陰虛牙痛之常用
方。
(12)葛根琴連湯外解內清,而以內清腸胃之熱為主,是治療熱瀉熱痢的常用方。
(13)芍藥湯是治療濕熱痢疾的常用方,體現(xiàn)清熱燥濕,調氣活血之治法。應闡明“通因通用”的配伍特
點以及肉桂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義。白頭翁湯則以清熱解毒涼血見長,為治療熱毒血痢之常用方。
(14)青蒿鱉甲湯是治療陰虛發(fā)熱證之常用方。闡明溫病后期,邪伏陰分以致暮熱早涼,熱退無汗證候之
機理以及青蒿與鱉甲的配伍關系。
[重點]
1.白虎湯的證治機理、配伍意義、用法
2.清營湯“透熱轉氣”法在方中的體現(xiàn)
3.清營湯與犀角地黃湯的區(qū)別
4.黃連解毒湯何以黃連為君藥
5.仙方活命飲組方原理與使用注意
6.涼膈散證的病機特點及配伍竹葉、薄荷的意義
7.龍膽瀉肝湯證的病機、治法、組方原理、炮制
8.清胃散黃連與升麻的配伍的意義
9.左金丸黃連與吳茱萸的劑量比例
10.芍藥湯配伍大黃的意義,芍藥湯中如何使用行氣、調血之品;“通因通用”法在方中使用的意義
11.葛根黃茶黃連湯、芍藥湯、白頭翁湯的區(qū)別
[難點]
1.甘寒清熱與苦寒清熱之運用及區(qū)別。
2.何謂“透熱轉氣”法
3.“以瀉代清”的涵義
4.竹葉石膏湯配伍半夏的意義
5.龍膽瀉肝湯配伍柴胡、生地、當歸的意義
6.芍藥湯配伍肉桂的意義
第五章祛暑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祛暑劑
[教學時數(shù)]1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掌握:香蕾散。
2、熟悉祛暑劑的概念、適用范圍、分類及使用注意。
3、熟悉:清暑益氣湯
4、了解:清絡飲、桂苓甘露飲、六一散。
[內容]
1、祛暑劑的概念、適用范圍、分類及使用注意。
2、祛暑解表、清暑利濕、清暑益氣講授方劑要點:
(1)香蕾散以香葡和厚樸相配,合扁豆而祛暑解表,化濕和中,為主治夏月感寒之常用方。
(2)清暑益氣湯具有清暑益氣養(yǎng)陰功效,為治療暑熱之證兼有氣陰兩傷之常用方。
[重點]青蒿鱉甲湯證、香葡散證的病機特點及組方原理
[難點]青蒿鱉甲湯中青蒿與鱉甲的配伍意義
第六章溫里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溫里劑
[教學時數(shù)]4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熟悉溫里劑的概念、適用范圍、分類及使用注意。
2、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湯、四逆湯、當歸四逆湯、陽和湯。
3、熟悉:吳茱萸湯。
4、了解:回陽救急湯。
[內容]
1、溫里劑的概念、適用范圍、分類及使用注意。
2、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jīng)散寒講授方劑要點:
(1)理中丸與小建中湯皆為溫中補虛之劑。理中丸以干姜配人參,溫中補虛,是治療脾胃虛寒,脾失健運
的基礎方;小建中湯重用飴糖為君,合桂枝湯倍芍藥而成,是既可溫中補虛,緩急止痛,又能調和陰陽,
柔肝理脾之常用方。
⑵吳茱萸湯有溫中補虛,降逆止嘔功用,既是溫胃止嘔的代表方,又是治療肝胃虛寒,濁陰止逆之常用
方。
(3)四逆湯是主治陽虛寒厥證之基礎方。應闡明附子與干姜的配伍關系以及方中配伍甘草的特定意義。
⑷當歸四逆湯是養(yǎng)血溫經(jīng)散寒之常用方。應重點闡明其主治證候病機特點以及配伍意義。
⑸陽和湯功能溫陽補血,散寒通滯,是主治陽虛寒凝所致陰疽之常用方。在方義分析中應重視對麻黃作
用機理及使用注意的闡明。
[重點]
1.理中丸的證治特點與組方原理
2,四逆湯的配伍意義
3.當歸四逆湯證的病機、治法、配伍特點
4.陽和湯主治、組方原理
[難點]
1.四逆湯中干姜配附子的意義,“四逆”的含義,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四逆散的功效與主治的異同。
2.當歸四逆湯配伍木通的意義
3.陽和湯配配伍白芥子、麻黃的意義理
4.理中丸的用法
第七章補益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補益劑
[教學時數(shù)]12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熟悉補益劑的概念、適用范圍、分類及使用注意。
2、掌握: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生脈散、完帶湯、四物湯、當歸補血湯、歸脾湯、炙甘
草湯、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一貫煎、腎氣丸。
3、熟悉:玉屏風散、地黃飲子。
4、了解:八珍湯、左歸丸、右歸丸、龜鹿二仙膠。
[內容]
1、補益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使用注意。
2、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補陽、陰陽雙補講授方劑要點:
(1)四君子湯是補氣健脾的基礎方,后世諸多補氣方劑都以此為基礎加味而成,應闡明其功用、主治及基
本配伍結構。
⑵參苓白術散長于益氣健脾,滲濕止瀉,是治療脾虛濕盛泄瀉的常用方。闡明其組方原理,注意說明桔
梗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義。
(3)補中益氣湯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為益氣升陷、甘溫除熱治法之代表方劑。其方義分析中,應
強調黃茶與升麻、柴胡之配伍意義和用量特點。
(4)生脈散具有益氣生津、斂陰止汗功效,不僅為暑傷元氣、久咳肺虛之常用方,而且是氣陰兩傷證之急
救方劑。
⑸玉屏風散功能益氣固表止汗。闡明其主治證及配伍特點。
(6)完帶湯具有補脾調肝,祛濕化濁功效,是治療脾虛肝郁,濕濁下注帶下證之常用方。應闡明方中重用
白術、山藥以及配伍柴胡、白芍、黑芥穗的意義。
⑺四物湯是補血調血之基礎方。通過藥量增減與藥味加減,可化裁產(chǎn)生治療血分病證的諸多方劑。
(8)當歸補血湯是補氣生血之劑,黃芭五倍于當歸,使氣旺血生,是主治血虛陽浮發(fā)熱之代表方。應闡明
其與補中益氣湯主治氣虛發(fā)熱證之區(qū)別。
(9)炙甘草湯有氣血陰陽并補之功,為主治脈結代、心動悸之常用方。
(10)歸脾腸以補氣與補血、健脾與養(yǎng)心并用,為主治氣血不足,心脾兩虛證以及脾不統(tǒng)血證之常用方劑。
(11)六味地黃丸是主治腎陰虛證的基礎方,諸多滋補腎陰方劑都是由此方加味而成。應著重闡明本方三
補三瀉的配伍特點及其主次關系。
(12)大補陰丸是滋陰降火治法的代表方和基礎方。應著重闡明其培本與清源兼顧的配伍特點。
(13)一貫通有滋陰疏肝之功,是治療陰虛肝郁,肝胃不和證的常用方。應重點闡明其配伍特點以及川楝
子的用量特點及其意義。
(14)腎氣丸于大量補腎陰藥中,配伍少量附子、桂枝,內寓“陰中求陽”、“少火生氣”之特點。為溫腎
助陽的常用方。
(15)地黃飲子具有陰陽并補,化痰開竅之功。是主治下元虛衰,虛陽上浮,痰濁上泛所致瘠癢證的常
用方。
[重點]
1.為什么說四君子湯為補氣之基礎方
2.補中益氣湯證治機理及黃茂、柒胡、升麻的配伍意義
3.生脈散的組方原理
4.玉屏風散證治機理與配伍意義
5.完帶湯的證治機理與配伍意義
6.四物湯補血行血之理
7.歸脾湯配伍特點
8.六味地黃丸“三補三瀉”之配伍特點
9.大補陰丸立方依據(jù)
10.一貫前組方原理、配伍特點
11.腎氣丸證治機理
[難點]
1.參苓白術散中對配伍桔梗的意義的理解;方劑是如何體現(xiàn)''培土生金”之法的?
2.“甘溫除熱”法
3.如何根據(jù)李東垣對“氣虛發(fā)熱”的認識,理解補中益氣湯中“甘溫除熱”的機理。
4.玉屏風散配防風之理
5.完帶湯配荊芥之理
6.四物湯中川營與熟地等量之理
7.歸脾湯配木香之理
8.六味地黃丸配伍“三瀉”的意義
9.左歸丸之“陽中求陰”義
10.一貫煎重用生地及配伍川楝子的意義
11.腎氣丸之“少火生氣”
12.腎氣丸配伍丹皮的意義
13.腎氣丸之“陰中求陽”義
第八章固澀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固澀劑
[教學時數(shù)]4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固澀劑的概念、分類與適應范圍、注意事項。
2.掌握:真人養(yǎng)臟湯、四神丸、固沖湯、完帶湯。
3.熟悉:牡蠣散、金鎖固精丸、桑蝶峭散、縮泉丸
4.了解:九仙散、桃花湯、固經(jīng)湯、震靈湯、易黃湯
[內容]
1、固澀劑的概念、適應證、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2、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固脫、澀精止遺、固崩止帶的代表方:
(1)真人養(yǎng)臟湯重用罌粟殼為主,配伍補脾溫中之品,主治脾腎虛寒,久瀉久痢及滑脫失禁之證。
(2)四神丸以補骨脂與肉豆蔻配伍,具有溫腎澀腸之功,主治五更腎瀉。
[重點]
1固澀劑應當選擇哪些藥物組成方劑,為什么?
2.固澀劑與補益劑有何異同?
3牡蠣散為何既治自汗又治盜汗?
4.真人養(yǎng)臟湯與四神丸在主治、治法及藥物配伍方面有何異同?
[難點]
1、真人養(yǎng)臟湯與四神丸功效、主治證之異同。
2、補火生土法的解釋。
3、木香在真人養(yǎng)臟湯中的配伍意義。
4、黃茂在不同方中的配伍意義(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
第九章安神劑
[教材]1世紀課程教材?謝鳴主編)
[教學內容]安神劑
[教學時數(shù)]2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熟悉安神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2.掌握:朱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
3.熟悉:酸棗仁湯。
4.了解:磁朱丸、甘麥大棗湯。
[內容]
1.安神劑的概念、適應證、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2.重鎮(zhèn)安神、補養(yǎng)安神的代表方:
(1)朱砂安神丸以重鎮(zhèn)安神的朱砂配伍清心瀉火的黃連,佐以滋陰養(yǎng)血的生地、當歸,主治心火亢盛,
陰血不足的心悸、失眠之證。
(2)天王補心丹重用生地為君,配伍滋陰養(yǎng)血,補心安神之品,主治心經(jīng)陰虧血少,心悸、失眠之證。
酸棗仁湯重用酸棗仁養(yǎng)血安神,配伍調氣疏肝之川茸,酸收與辛散并用,具有養(yǎng)血調肝之妙,主治肝血
不足,虛煩不眠之證。
[難點]
1.導致神志不安的原因有哪些?
2.安神劑的組方規(guī)律是什么?
3.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與歸脾湯三方皆可治失眠,在臨床上如何區(qū)別運用?
4.臟躁形成的機理
5.朱砂安神丸中配伍當歸、生地;天王補心丹中配伍朱砂、遠志;酸棗仁湯中配
伍川萼的意義。
6.天王補主丹的配伍特點。
第十章開竅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開竅劑
[教學時數(shù)]2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熟悉開竅劑的稷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掌握:安宮牛黃丸。
熟悉:蘇合香丸。
了解:紫雪、至寶丹、紫金錠。
[內容]
1、開竅劑的概念、適應證、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2、涼開、溫開的代表方:
(1)安宮牛黃丸為清熱開穿之劑,主治熱閉心包之證。紫雪、至寶丹亦為清熱開穿之常用方,但安宮牛
黃丸最涼,紫雪次之,至寶丹又次之。且安宮牛黃丸長于解毒豁痰,紫雪長于鎮(zhèn)痙熄風,至寶丹長于化
濁辟穢。
(2)蘇合香丸集辛溫芳香藥于一方,既長于開竅辟穢,又行氣溫中止痛,為溫開的代表方,方中配伍白
術、訶子收斂,防止香散耗氣。
[重點]
1.何謂開竅劑?
2.使用開竅劑應注意哪些方面?
3.安宮牛黃丸、紫雪與至寶丹在功效、主治上有何區(qū)別?
4.蘇合香丸在功效、主治上有何特點?
[難點]
閉證與脫證的鑒別。
安宮牛黃丸的組方、功效特點及其主治病證。
紫雪的組方及功效特點。
至寶丹的組方及功效特點。
什么叫“涼開三寶”方?比較其功效、主治方面之異同。
蘇合香丸的組方、功效特點及其主治病證。
第十一章理氣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理氣劑
[教學時數(shù)]6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熟悉理氣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2、掌握:越鞠丸、半夏厚樸湯、蘇子降氣湯、定喘湯、旋復代赭湯。
3、熟悉:柴胡疏肝散、瓜簍蓬白白酒湯、枳實消痞丸、厚樸溫中湯、天臺烏藥散、暖肝煎、橘皮竹茹
湯。
4、了解:加味烏藥湯、四磨湯、良附丸、金鈴子散、橘核丸、丁香柿蒂湯。
[內容]
(1)越鞠丸為治氣、血、痰、火、濕、食諸郁的常用方,臨證須隨諸部的主次而變更其君藥與加味用之。
(2)半夏厚樸湯與厚樸、茯苓、蘇葉配伍,具有理氣化痰,散結解郁之功,為主治情志不暢,痰氣互結
所致梅核氣的代表方。
(3)柴胡疏肝散是由四逆散化裁而成,功善疏肝解郁,為主治肝郁氣滯,脅肋疼痛之常用方。
(4)瓜萎蓬白白酒湯以理氣寬胸之瓜萎配伍辛溫通陽之瘦白,具有通結結,行氣祛痰作用。為主治胸陽
不振,氣滯痰阻所致胸痹的基礎方。
(5)枳實消痞丸以行氣之枳實、厚樸與補氣健脾之四君子湯配伍,具有行氣消痞,健脾和胃之功。方中
佐以黃連與少量干姜,組成消補兼施,辛開苦降之劑。
(6)厚樸溫中湯以厚樸行氣為君,配伍溫中除濕之品,具有溫中行氣,燥濕除滿作用,主治寒濕氣滯、
脫腹脹痛之證。
(7)加味烏藥湯以香附為君藥,配以理氣活血止痛之品,具有理氣調經(jīng)作用,治療經(jīng)期腹痛,脹甚于痛
之證。
(8)天臺烏藥散以溫中與行氣之品配伍。功專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方中用巴豆炒川楝,既能增強川楝
行氣散結之力,又可制其苦寒之性,而主治寒客肝脈之疝痛。
(9)暖肝煎中以肉桂、茴香溫暖肝腎為主,又以當歸、枸杞補肝腎之不足,烏藥,沉香散寒行氣,主治
肝腎不足,寒凝氣滯之疝氣或少腹疼痛。
(10)蘇子降氣湯與定喘湯均為降氣平喘之劑。蘇子降氣湯以蘇子降氣平喘為君藥,配以下氣祛痰之品,
更用肉桂溫腎納氣,在治療上實的同時,又可助腎納氣,所以治“上實下虛”,但以上實為主。定喘湯
以麻黃、白果與黃琴、蘇子配伍,組成宣肺散寒,清熱化痰,降氣平喘之方,主治素有痰熱,外感風寒,
肺失肅降之哮喘。
(11)旋復代赭湯治胃氣虛弱,痰濁內阻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其方以旋覆花為君,配伍半夏、生姜
與少量代赭石,又佐以參、草,化痰降逆而不傷胃。
(12)橘皮竹茹湯以橘皮與竹茹為伍,理氣清熱和胃,加人參、甘草益氣,共成益氣清熱和胃之劑,主
治胃虛夾熱,氣逆嘔吐之證。
[重點]
1.越鞠丸主證分析與組方原理
2.半夏厚樸湯的證治機理
3.枳實藏白桂枝湯的組方原理
[難點]
1.枳實蓮白桂枝湯中配伍桂枝的意義
2.半夏厚樸湯配伍蘇葉的意義
3、各方中證治機理的理解。
4、各方中主要藥物的配伍意義。
第十二理血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理血劑
[教學時數(shù)]6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熟悉理血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2.掌握:桃核承氣湯、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溫經(jīng)湯、生化湯、十灰散、小薊飲子、黃土湯。
3.熟悉:復元活血湯、咳血方、槐花散。
4.了解:失笑散、丹參飲、鱉甲煎丸。
[內容]
1.理血劑的概念、適應證、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2.活血化瘀、止血的代表方。
(1)桃核承氣湯是破瘀瀉熱,治療血熱互結之蓄血證的代表方,大黃桃仁配伍入血分破瘀瀉熱。方中于
寒涼破血之中少佐辛溫之桂枝,以助通經(jīng)活血,更可防止寒涼凝血之弊。
(2)血府逐瘀湯是活血化瘀,治胸中瘀血之主方,方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佐以桔梗、柴胡,引藥上
行入胞走兩脅,又以牛膝引血下行,枳殼理氣,柴胡疏肝。膈下逐瘀湯則配伍下行活血之品,專治腹中
瘀血;少腹逐瘀湯以活血祛瘀藥配伍溫中散寒之品,主治少腹寒血瘀阻諸證。身痛逐瘀湯則配伍祛風濕,
通經(jīng)絡之品,主治痹證而以瘀血阻絡為主者。
(3)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花為君藥,是以補氣為主兼以活血通絡的方劑,主治中風屬于氣虛血瘀之證。
(4)復元活血湯中重用大黃逐瘀活血,配伍柴胡疏肝并引藥至脅下,故本方主治跌打損傷,瘀血留于脅
下,痛不可忍之證。
(5)溫經(jīng)湯以溫經(jīng)散寒藥與養(yǎng)血活血、止血、滋陰之品配伍,組成溫經(jīng)活血,養(yǎng)血止血,調補陰陽之劑,
主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的漏下不止、月經(jīng)不調以及宮冷不孕等證。
(6)生化湯中重用當歸為君藥,是養(yǎng)血活血溫經(jīng)之劑,主治產(chǎn)后瘀血腹痛。因產(chǎn)后多虛,易于受寒,故方
中少佐炮姜。
(7)桂枝茯苓丸以溫經(jīng)通脈之桂枝,配伍活血化瘀、消痰利水之品,具有活血化瘀、緩消痛i塊作用,主
治妊娠宿有^塊而病漏下不止之證。
(8)十灰散與小薊飲子皆為涼血止血之劑,十灰散以大隊涼血止血藥配以清降、收澀、化瘀之品,炒炭
應用,其止血之力更強,可廣泛用于上部各種血熱出血證。小薊飲子重用生地,配伍小薊與利水通淋,
涼血化瘀之品,主治血淋、溺血。
(9)咳血方以清肝瀉火之青黛、山桅子、配伍清熱化痰之瓜簍、海粉,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
(10)槐花散中以槐花清腸涼血為君,配伍荊芥穗以疏風,枳殼以寬腸,主治腸風、臟毒屬血熱之便血。
(11)黃土湯以灶心黃土配伍附子、白術、阿膠,組成溫陽止血之劑,主治脾陽虛脾不統(tǒng)血之大便下血。
方中佐黃軍、生地,既能加強止血之功,又可防止燥傷陰血和熱藥動血之弊。
[重點]
1.桃核承氣湯的證治機理
2.血府逐瘀湯主治病證的病因病機與組方原理
3.復元活血湯的配伍意義與用法
[難點]
1.桃核承氣湯配伍大黃、桂枝的意義
2.血府逐瘀湯配伍桔梗的意義
3.掌握各方證治機理。
4.各方中主要藥物的配伍意義。
5.掌握美方比較。
第十九章治風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治風劑
[教學時數(shù)]4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熟悉治風劑的概念、分類、適應范圍及應用注意事項。
2、掌握方劑:川茸茶調散、羚角鉤藤湯、鎮(zhèn)肝熄風湯、大定風珠。
3、熟悉方劑:大秦無湯、牽正散、消風散、天麻鉤藤飲。
4、了解:小活絡丹、玉真散、阿膠雞子黃湯。
[內容]
1.治風劑的概念、分類、適應證及應用注意事項。闡明外風、內風的發(fā)病機理及治療原則。
2.疏散外風、平熄內風的代表方。
(1)川茸茶調散中一派上行疏風止頭痛之品,為主治風邪頭痛的代表方,用清茶調用,既能清利頭目,
又可以其苦涼之性以防止諸藥之辛散太過。
(2)獨活寄生湯是于搜風祛濕之中伍以補肝腎,益氣血之品,用于邪伏正虛之久痹,本方邪正兼顧,有
扶正驅邪,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碣邪之特點。
(3)大秦無湯中以祛風藥配伍暴血活血清熱之品,具有祛風清熱,養(yǎng)血活血之功,并有邪正兼顧,標本
同治之義,主治風中經(jīng)絡。
(4)牽正散中為白附子與全蝎、僵蠶配伍,功能祛風化痰止痙,適用于風中經(jīng)絡之口眼歪斜。
(5)消風散以祛風藥為主,配伍祛濕、養(yǎng)血、清熱藥,既有養(yǎng)血疏風之意,又有制其過燥傷津之弊,主
治風濕或風熱,浸淫血脈之風疹、濕疹。
(6)羚角鉤藤?湯以羚羊角配伍鉤藤,重在清熱熄風:配以生地,白芍養(yǎng)陰柔筋,為治肝熱生風之代表方。
(7)鎮(zhèn)肝熄風湯重用懷牛膝、代赫石重鎮(zhèn)潛陽,引氣血下行,急治其標。伍以滋陰潛陽之品,以治其本。
因方中一派鎮(zhèn)潛之品,故少佐茵陳、麥芽、川楝疏肝清熱,以順肝喜條達之性。
(8)天麻鉤藤飲以平肝熄風藥,配伍補養(yǎng)肝腎、清熱活血之品,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所致的頭痛,
眩暈等證。
(9)大定風珠以大量滋陰之品配伍三甲,組成滋陰熄風之劑,主治熱灼真陰,神倦痣疲,有時時欲脫之
勢者。
[重點]
1.羚角鉤藤湯配伍茯神、竹茹的意義
2.鎮(zhèn)肝熄風湯主治證的病因病機、治法、配伍意
3.大定風珠的證治機理
4治風劑的概念、分類、適應證及應用注意事項。
[難點]
1、區(qū)分外風證與內風證病因、病證、治法的不同特點。
2、從組方用藥分析,川茸茶調散,用治諸經(jīng)頭痛的道理,并理解重用薄荷之意。
3、大秦蕪湯主治中風證的特點。
4,消風散治證病機與治法的關系。
5、理解羚角鉤藤湯方中應用白芍的意義。與白芍在羚角鉤藤湯、芍藥湯、桂枝湯、小建中湯、麻子仁丸、
痛瀉要方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6、鎮(zhèn)肝熄風湯的治證、病機特點;方中應用茵陳、川楝子、麥芽的意義何在。
7、認識掌握鎮(zhèn)肝熄風湯中重用牛膝、代赭石的意義。
8、理解大定風珠如何通過藥物配伍達到“滋陰潛陽”而熄風的道理。
第十四治燥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治燥劑
[教學時數(shù)]4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熟悉治燥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2、掌握方劑:杏蘇散、清燥救肺湯、麥門冬湯、養(yǎng)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
3、熟悉方劑:玉液湯、增液湯、桑杏湯。
4、了解:瓊玉膏。
[內容]
1.治燥劑的概念、分類、適應證及應用注意事項。闡明外燥、內燥的病因病機及其治療大法。
2.輕宣外燥,滋陰潤燥的代表方。
(1)杏蘇散是輕宣涼燥的代表方,方以蘇葉、杏仁配伍止咳化痰藥,主治涼燥傷肺的咳嗽。涼燥即屬小
寒,故本方亦可用于風寒傷肺咳嗽。
(2)清燥救肺湯是輕宣溫燥的代表方,方中以桑葉宣肺為君,伍以麥冬、石膏潤肺清熱,主治溫燥傷肺
的燥熱咳嗽。
(3)麥門冬湯重用麥冬配伍半夏,組成澗燥降逆之劑,用于肺陰虛,虛氣上逆,亦可用于胃陰虛,虛氣
上逆之證。麥冬得半夏滋而不膩,半夏得大量麥冬則燥性去而降逆之性存,雖燥而不礙陰虛之本。
(4)養(yǎng)陰清肺湯以一派養(yǎng)陰清肺之品,輔以涼血散結之丹皮、貝母,少佐以疏散外邪之薄荷,組成滋養(yǎng)
肺腎,涼血散結之劑,主治肺腎陰虛,復感疫毒所致之白喉。
(5)玉液湯重用生山藥補脾益腎,生黃茂益氣以布津,配伍知母滋肺潤腎,主治脾腎兩虛,氣不化津之
消渴。
(6)增液湯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乃助水行舟之計,主治溫熱傷津,大使不通之證。
[重點]
1.杏蘇散證治機理
2.清燥救肺湯組方原理
3.麥門冬湯的病因病機
4.外燥、內燥的病因病機及其治療治法特點。
[難點]燥救肺湯中桑葉與石膏的配伍意義
2.麥門冬湯配伍半的意義
3.百合固金湯配伍當歸的意義
4.何謂“涼燥”,涼燥的證治特點杏蘇散中蘇葉配伍杏仁的作用特點。
5.杏蘇散為治涼燥的代表方,方中又為何應用“二陳”等溫燥之品。
6.桑杏湯與桑菊飲在功效、主治的區(qū)別。
第十五祛濕劑
[教材]方劑學(“十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鄧中甲主編)
[教學內容]祛濕劑
[教學時數(shù)]6學時
[授課對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類專業(yè)
[要求]
1.熟悉祛濕劑的概念、適應范圍、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2.掌握:平胃散、蹩香正氣散、茵陳蒿湯、八正散、三仁湯、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真武汽、實脾散、
獨活寄生湯。
3.熟悉:連樸飲、甘露消毒丹、當歸拈痛湯、豬苓湯、防已黃茂湯、草薜分清飲。
4.了解:二妙散、牛角散、五皮散、雞鳴散、羌活勝濕湯。
[內容]
1.祛濕劑的概念、適應證、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2.芳杳化濕、清熱祛濕、利水滲濕、溫化水濕、祛濕化濁的代表方。
(1)平胃散以蒼術為君配伍厚樸,重在燥濕行氣,為治療濕邪困脾的基礎方,隨證加減廣泛用于濕阻氣
機^?7正。
(2)麓香正氣散以麓香為君藥,配以解表、化濕、和中之品,組成外散風寒,內化濕濁之方,主治內傷
濕滯,外感風寒之吐瀉,為夏日常用之方。對于山嵐瘴氣,水土不服者,亦可加減用之。
(3)茵陳蒿湯是治濕熱黃疸之主方,方中以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配以山桅、大黃通利二便,使?jié)駸釓?/p>
二便出。
(4)八正散集諸清熱利水通淋藥于一方,主治濕熱下注之淋。方中用大黃意在泄熱。
(5)三仁湯是治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的方劑。方中以三仁配伍,宣上焦肺氣,暢中焦脾氣,
利三焦?jié)裥?。佐以厚樸與半夏合用,清利之中寓以溫化,有氣化則濕化之用。
(6)甘露消毒丹以滑石、茵陳與菖蒲、麓香、連翹等藥配伍,組成清熱利濕與芳香化濕解毒之劑,主治
濕溫時疫屬濕熱并重之證。
(7)連樸飲中以黃連清熱燥濕,厚樸理氣化濕,配伍蘆根止嘔,組成清熱利濕,理氣和胃之劑,主治濕
熱霍亂以嘔吐為主者。
(8)當歸拈痛湯以四苓配伍羌活、苦參等藥,組成清熱利濕與發(fā)散風濕并用之劑,主治風濕熱痹濕邪偏
重之證。
(9)五苓散與豬苓湯均為淡滲利水之劑,五苓散重用澤瀉,少佐桂枝,組成化氣利水之方。桂枝入膀胱
經(jīng)可溫陽化氣,化氣以行水,若服后取汗,亦可解表,豬苓湯豬苓、澤瀉、茯苓用量相等,佐以滑石則
清熱利水,阿膠則養(yǎng)陰,組成利水清熱養(yǎng)陰之劑。
(10)防已黃茶湯中黃茶與防已配伍,既益氣固表,又祛風行水,固表不留邪,祛邪不傷正,主治風濕、
風水屬于表虛證者。
(11)苓桂術甘湯以茯苓為君,配伍桂枝、白術,一派脾胃藥,組成溫中陽,化水飲之方劑,其主治重
在中焦。與五苓散相比,雖均用苓、桂溫陽化飲,但五苓散重用澤瀉,則主治偏于下焦。
(12)真武湯與實脾散,皆以附子為君藥,配以溫陽利水之茯苓、白術,溫陽利水之劑,主治脾腎兩虛,
水氣內停之證。真武湯中又佐以白芍,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緩急、止腹痛。實脾散去白芍加干姜與行
氣之品,主治陽虛水腫而見有脫腹脹滿之證。
(13)革菊分清飲以革菊為君藥,配伍菖蒲、益智,組成利濕化濁,溫暖下元之劑,主治下焦虛寒所致
的淋濁,《醫(yī)學心悟》之草薜分清飲則以草薜配伍菖蒲、黃柏、車前子等,而主治濕熱淋濁。
(14)完帶湯重用白術、山藥補脾益腎祛濕,伍以白芍、柴胡之柔肝,組成培土抑木,祛濕化濁之方,
主治脾虛肝郁,濕濁下注之帶下證。
[重點]
1.平胃散的組成方理
2.麓香正氣散病機特點與藥物配伍
3.茵陳蒿湯配伍大黃的意義
4.三仁湯證的病因病機、治法、配伍意義與配伍特點
[難點]
1.麓香正氣散配伍桔梗的意義
2.八正散配伍大黃的意義
3.三仁湯、配伍杏仁的意義
4.健脾與運脾之法的區(qū)別。
5.蒿湯原方用法后注云:“小便當利,尿如皂英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保街写簏S
起何作用?
6.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對于表證不明顯者,本方亦可應用,為什么?
7.桂術甘湯立法“體現(xiàn)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方中藥物配伍是如何體現(xiàn)“溫藥和之”的。
8.真武湯與實脾散均主治陽虛水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合同大寫金額標準寫法
- DB6103T 83-2025巨菌草栽培技術規(guī)范
- 產(chǎn)業(yè)園區(qū)綜合服務與物業(yè)管理合同
- 2025年環(huán)保技術項目研發(fā)合同
- 上海居民住房租賃合同細則
- 專利許可使用權轉讓合同
- 2025年借款合同范本:生活資金周轉專用
- 產(chǎn)權清楚的商業(yè)車位買賣合同
- 三方人才派遣合同模板
- 互聯(lián)網(wǎng)眾籌合作合同范本(修訂)
- 如愿三聲部合唱簡譜
- 高三數(shù)學開學第一課
- 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
- 115個低風險組病種目錄
- 系統(tǒng)解剖學考試重點筆記
- 暖通空調基礎知識及識圖課件
- 防滲墻工程施工用表及填寫要求講義
- 交通信號控制系統(tǒng)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表
- 校園信息化設備管理檢查表
- 新版抗拔樁裂縫及強度驗算計算表格(自動版)
- API SPEC 5DP-2020鉆桿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