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講 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實驗: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練習)(原卷版)-2025物理一輪復習(含2024年高考真題+新模擬題)_第1頁
第08講 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實驗: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練習)(原卷版)-2025物理一輪復習(含2024年高考真題+新模擬題)_第2頁
第08講 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實驗: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練習)(原卷版)-2025物理一輪復習(含2024年高考真題+新模擬題)_第3頁
第08講 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實驗: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練習)(原卷版)-2025物理一輪復習(含2024年高考真題+新模擬題)_第4頁
第08講 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實驗: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練習)(原卷版)-2025物理一輪復習(含2024年高考真題+新模擬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8講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實驗: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目錄01模擬基礎練【題型一】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題型二】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02重難創(chuàng)新練【題型一】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1.在“探究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系”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將彈簧的左端固定在刻度尺的“0”刻度線處,實驗時先測出不掛鉤碼時彈簧的自然長度,再將鉤碼掛在輕質繩子的下端,測量相應的數據,通過描點法作出F-l(F為彈簧的拉力,l為彈簧的長度)圖像,如圖乙所示。(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每次增加的鉤碼數量必須相等B.通過實驗可知,在彈性限度內,彈力與彈簧的長度成正比C.用懸掛鉤碼的方法給彈簧施加拉力,應保證彈簧水平且處于平衡狀態(tài)D.用幾個不同的彈簧,分別測出幾組拉力與彈簧伸長量,會得出拉力與彈簧伸長量之比相等(2)根據乙圖可求得該彈簧的勁度系數為N/m。(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2.某實驗小組為測量自動筆里面被壓縮彈簧的勁度系數,他們一開始設計如圖甲所示的實驗:將自動筆活動端豎直置于電子秤上,當豎直向下按下約0.80cm時(未觸底且未超過彈簧彈性限度),穩(wěn)定后電子秤上的讀數增加了37.85g(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m/s2)。(1)此筆里的彈簧勁度系數為N/m(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這支筆的重力對實驗(填“有”或“無”)影響;(2)由于彈簧較短,施加適當外力時長度變化不太明顯,于是他們將實驗設計成圖乙所示:將三根相同的彈簧串起來,豎直掛在圖乙所示的裝置中。小組成員通過測量,作出三根彈簧的總長度l與相應所掛重物重力即拉力大小F的關系圖像如圖丙,則一根彈簧的勁度系數為N/m(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3.某實驗小組要探究彈簧彈力的大小與伸長量之間的關系。用鐵架臺、毫米刻度尺以及若干個相同鉤碼組成如圖甲所示的裝置,一輕彈簧豎直懸掛在鐵架臺的水平橫桿上,指針固定在彈簧下端,刻度尺豎直固定在彈簧一側,刻度尺零刻度線與彈簧上端點對齊。重力加速度大小為。(1)在彈簧下依次掛上鉤碼,得到懸掛鉤碼的質量m與彈簧伸長量x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則彈簧的勁度系數。(2)若實驗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略高于彈簧上端,則由實驗數據得到的勁度系數值將(選填“偏小”“偏大”或“不受影響”);若再多掛幾個鉤碼,發(fā)現作出的圖像向下彎曲,其原因是。(3)若將原彈簧截去一半再做實驗,將實驗得到的多組懸掛鉤碼質量m及對應的彈簧伸長量x在圖乙坐標系中作圖,則作出的圖像斜率(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彈簧圖像的斜率。4.如圖甲所示,用鐵架臺、彈簧和多個質量相等且已知的鉤碼做“探究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系”實驗,重力加速度g取。(1)實驗中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2)根據實驗數據繪圖,如圖乙所示,縱軸是鉤碼的質量m,橫軸是彈簧的形變量x。由圖乙可知,彈簧的勁度系數N/m;圖線不通過坐標原點的原因是(3)實驗中用兩根不同的彈簧a和b得到的彈簧彈力F與彈簧長度L的關系圖像,如圖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A.a的原長比b的長B.a的勁度系數比b的小C.a的勁度系數比b的大D.彈力與彈簧長度成正比5.(2024·湖北·一模)某同學利用圖1裝置測量輕彈簧的勁度系數。圖中光滑的細桿和游標卡尺主尺水平固定在鐵架臺上,一輕彈簧穿在細桿上,其左端固定,右端與細繩連接;細繩跨過光滑定滑輪,其下端可以懸掛砝碼(實驗中,每個砝碼的質量均為)彈簧右端連有一豎直指針,其位置可通過移動游標使其零刻度線對準指針讀出。實驗步驟如下:①在繩下端掛上一個砝碼,調整滑輪,使彈簧與滑輪間的細線水平且彈簧與細桿沒有接觸;②系統(tǒng)靜止后,記錄指針的位置l?如圖2所示;③逐次增加砝碼個數,并重復步驟②(保持彈簧在彈性限度內),記錄砝碼的個數n及指針的位置l;④將獲得的數據作出圖像如圖3所示,圖線斜率用a表示?;卮鹣铝袉栴}:(1)圖2所示讀數;(2)彈簧的勁度系數表達式(用砝碼質量m、重力加速度g和圖線的斜率a表示)。若g取則本實驗中(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6.某興趣小組利用輕彈簧與刻度尺設計了一款加速度測量儀,如圖甲所示。輕彈簧的右端固定,左端與一小車固定,小車與測量儀底板之間的摩擦阻力可忽略不計。在小車上固定一指針,裝置靜止時,小車的指針恰好指在刻度尺正中間,圖中刻度尺是按一定比例的縮小圖,其中每一小格代表的長度為。測定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圖線如圖乙所示:用彈簧測力計測定小車的重力,讀數如圖丙所示。重力加速度取。(1)根據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圖線可知,彈簧的勁度系數。(保留兩位有效數字)。根據圖丙讀數可知小車的質量為。(小數點后保留一位)。(2)某次測量小車所在位置如圖丁所示,則小車的加速度方向為水平向(填“左”或“右”)、大小為。(3)若將小車換為一個質量更小的小車,其他條件均不變,那么該加速度測量儀的量程將。(選填“不變”“增大”或“減小”)7.某同學探究圖甲中臺秤的工作原理。他將臺秤拆解后發(fā)現內部簡易結構如圖乙所示,托盤A、豎直桿B、水平橫桿H與齒條C固定連在一起,齒輪D半徑為R可無摩擦轉動,與齒條C完全嚙合,在齒輪上固定指示示數的輕質指針E,兩根完全相同的彈簧將橫桿H吊在秤的外殼Ⅰ上。他想根據指針偏轉角度測量彈簧的勁度系數,經過調校,托盤中不放物品時,指針E恰好指在豎直向上的位置。若放上質量為m的物體時指針偏轉了θ弧度()齒條的位移為,重力加速度為g。(1)指針偏轉了θ弧度的過程,彈簧變長了(用題干中所給的參量表示)。(2)每根彈簧的勁度系數表達式為k=(用題干所給的參量表示)。(3)該同學進一步改進實驗,引入了角度傳感器測量指針偏轉角度,先后做了六次實驗,得到數據并在坐標紙上作出圖丙,可得到每根彈簧的勁度系數為N/m(R=2.50cm,g=9.8m/s2,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8.某實驗小組利用“探究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系”實驗裝置測量彈簧的勁度系數。將彈簧懸掛在鐵架臺上,將刻度尺固定在彈簧一側。彈簧自然懸掛,待彈簧靜止時,讀出彈簧長度,記為;彈簧下端掛上砝碼盤時,讀出彈簧長度,記為;在砝碼盤中每次增加一個10g的砝碼,彈簧長度依次記為至,數據如下表:代表符號數值(cm)24.3527.3529.3531.3333.3635.3537.3739.35(1)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為(選“1mm”或“0.1mm”);(2)如圖是根據表中數據做圖像,縱軸是砝碼的質量,橫軸是彈簧長度與的差值(填“”或“”);(3)通過圖像可得彈簧的勁度系數為N/m(取重力加速度)9.實驗小組利用圖甲所示裝置探究彈力與彈簧形變量的關系。重物放在水平放置的電子秤上面,輕質彈簧一端與重物相連,另一端與跨過處于同一水平高度的兩個光滑定滑輪的細線的端相連,調整滑輪1的位置,使其下方的細線處于豎直狀態(tài)。初始時,細線各部分均伸直但無張力,滑輪2的右側豎直固定一刻度尺,調整刻度尺的高度,使其零刻度線恰與細線端點對齊?,F緩慢豎直向下拉端點,分別記錄端點移動的距離及對應的電子秤的示數,如下表所示。510152025303.53.02.42.01.51.0(1)以電子秤的示數為縱軸,端點移動的距離為橫軸建立的坐標系,如圖乙所示,請在坐標系中描點畫出圖像。(2)小組查得當地的重力加速度,據畫出的圖像可以求得彈簧的勁度系數(結果取整數),重物的質量(結果保留一位小數)。(3)若拉動端點時偏離了豎直方向,則彈簧勁度系數的測量值與其真實值相比將(填“偏大”“偏小”或“相等”)。10.在“探究彈力與彈簧伸長的關系,并測定彈簧的勁度系數”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用的每個鉤碼的重力相當于對彈簧提供了向右恒定的拉力。實驗時先測出不掛鉤碼時彈簧的自然長度,再將5個鉤碼逐個掛在繩子的下端,每次測出相應的彈簧總長度。(1)有一個同學通過以上實驗測量后把6組數據描點在如坐標圖中,請作出圖線;(2)由此圖線可得出的結論是,該彈簧的原長為,勁度系數k=;(3)試根據以上該同學的實驗情況,請你幫助他設計一個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不必填寫其實驗測得的具體數據)(4)該同學實驗時,把彈簧水平放置與彈簧懸掛放置相比較;優(yōu)點在于:缺點在于:?!绢}型二】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11.某實驗小組做“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實驗。(1)本實驗采用的實驗方法是__________。A.控制變量法 B.等效替代法 C.理想模型法(2)實驗時,下列不正確的是__________。A.實驗前需對彈簧測力計校零 B.實驗時兩個拉力的大小能相等C.實驗時應保持細繩與長木板平行 D.進行多次操作時每次都應使結點拉到O點(3)實驗結果如圖甲所示。在、、F、四個力中,不是由彈簧測力計直接測得的力為。A. B. C. D.(4)若用如圖乙所示的裝置來做實驗,OB處于水平方向,與OA夾角為,則(填“OA”、“OB”或“OC”)的力最大?,F保持彈簧測力計A和B細線的夾角不變,使彈簧測力計A和B均逆時針緩慢轉動至彈簧測力計A豎直。在此過程中,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填“不斷減小”、“不斷增大”、“先減小后增大”或“先增大后減小”)12.“探究力的合成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在該實驗中:(1)以下對減小實驗誤差有益的說法是()A.彈簧秤外殼應當與桌面盡量光滑B.彈簧秤、細繩、橡皮條都應與木板平行C.用兩彈簧秤同時拉細繩時兩彈簧秤示數之差應盡可能大D.拉橡皮條的細繩要適當長些,標記同一細繩方向的兩點要遠些(2)某次實驗中彈簧秤示數如圖所示,其讀數為N。(3)用a、b彈簧秤拉橡皮條使結點到O點,當保持彈簧秤a的示數不變,而在角a逐漸減小到0的過程中,要使結點始終在O點,可以()A.增大b的示數,減小β角度B.減小b的示數,增大β角度C.增大b的示數,先減小β角度,后增大β角度13.(2024·福建南平·三模)利用橡皮筋、彈簧測力計和圓形量角器等器材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1)量角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將帶細繩套的橡皮筋一端用圖釘固定,如圖(a)。(2)兩細繩套掛上彈簧測力計,互成角度拉兩只彈簧測力計,將結點拉至量角器圓心O點,如圖(b),此時右側彈簧測力計示數為N,記錄此時力、的大小和方向。在紙上作力、的圖示并得到合力F,如圖(c)。(3)改變兩細繩套的夾角,仍將結點拉至O點,記錄此時力、的大小和方向。(4)請在圖(c)中作出、合力的力的圖示:。(5)多次重復步驟(3)和(4),比較每次作出的合力,如果這些合力在誤差允許范圍內都,則說明一個力分解成兩個力有多種分解方式,分力與合力的關系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14.(2024·天津·一模)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彈簧測力計A掛于固定點P,下端用細線掛一重物M。彈簧測力計B的一端用細線系于O點,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結點O靜止在某位置。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A和B的示數,并在貼于豎直木板的白紙上記錄O點的位置和細線的方向。(1)該實驗用到以下的方法來選擇兩個彈簧測力計進行實驗。有兩種選擇方案,方案一:兩彈簧測力計豎直懸掛在鐵架臺上對拉,方案二:兩彈簧測力計置于盡量光滑的水平桌面對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A.彈簧測力計使用前必須進行調零B.對拉的兩個彈簧測力計的量程需一致C.若方案一的兩彈簧測力計讀數相等,則可正常使用D.若方案二的兩彈簧測力計讀數相等,則可正常使用(2)本實驗用的彈簧測力計示數的單位為N,圖中A的示數為N。(3)下列必要的實驗要求是______。(請?zhí)顚戇x項前對應的字母)A.應測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B.彈簧測力計B的拉力盡可能大C.細線方向應與木板平面平行D.改變拉力,進行多次實驗,每次都要使O點靜止在同一位置15.在“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實驗中,需要將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橡皮條的另一端系兩根細繩,細繩另一端帶有繩套.先用兩個彈簧秤分別勾住繩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橡皮條的結點達到某一位置O,并記下該點的位置O.再用一個彈簧秤將橡皮條的結點拉到同一位置O點,如圖甲所示.

(1)物理學有很多的科學研究方法,本實驗所采用的是__________;A.理想模型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演繹推理法(2)圖甲中沿OB方向拉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N;(保留三位有效數字)(3)實驗中,在白紙上畫出的測量結果如圖乙所示,其中O處為結點位置.圖中的F與兩力中,方向一定沿橡皮筋方向的是;(4)關于本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A.彈簧秤、細繩、橡皮筋都應與木板平行B.橡皮筋應與兩繩夾角的平分線在同一直線上C.兩次拉伸橡皮條,只要使橡皮條伸長到相同長度即可D.拉橡皮筋的細繩要適當長些,標記同一細繩方向的兩點要適當遠些16.(2024·廣東廣州·二模)1.如圖甲,用量程為5N的彈簧測力計,測量一個超出其量程的物體的重力:(1)將表面印有等距圓環(huán)的白紙固定在豎直放置的木板上;(2)三根細線分別與彈簧測力計一端、一個圖釘、待測重物相連,彈簧測力計的另一端固定,通過改變圖釘在木板的位置調節(jié)細線OB,使細線的結點O與圓環(huán)的圓心位置重合;(3)標出OA、OB、OC的拉力方向,記錄彈簧測力計的讀數N;(4)①根據共點力平衡條件和平行四邊形定則,用“力的圖示”在圖乙中作出OA、OB拉力的合力;②由作圖結果可得重物的重力為N(結果保留一位小數)。17.(2024·廣東·二模)小明在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時,用到兩根相同的橡皮筋、木板、白紙、筆、圖釘、細線和刻度尺。請幫助他完善以下步驟。(1)如圖甲所示,先把兩根橡皮筋和細繩的一端連接,結點記為。(2)用刻度尺測量橡皮筋的原長,記為。(3)如圖乙所示,在木板上固定白紙,在白紙上的點固定橡皮筋的上端,用手拉動橡皮筋的自由端,記錄此時橡皮筋的長度和結點的位置。(4)如圖丙所示,左手拉動橡皮筋的自由端,右手拉動細線,使得點兩次位置重合,記錄此時橡皮筋的長度和。(5)把橡皮筋和細線互換位置再拉動,使,記錄。(6)根據胡克定律可知,橡皮筋的彈力大小和形變是成正比,以形變量的大小作為彈力、及,根據記錄的信息作出平行四邊形,比較對角線與的大小和方向是否大致相同,從而判斷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是否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18.在“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的實驗中。步驟一:如圖甲(a),輕質小圓環(huán)掛在橡皮條的一端,另一端固定,橡皮條的長度為GE。步驟二:在圖甲(b)中,用手通過兩個彈簧測力計共同拉動小圓環(huán)。小圓環(huán)受到拉力、的共同作用,處于O點,橡皮條伸長的長度為EO。步驟三:撤去、,改用一個力單獨拉住小圓環(huán),如圖甲(c)仍使它處于O點。(1)如下圖所示,實驗中需要的器材有;(2)關于此實驗的操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測力計可以直接鉤住小圓環(huán)進行實驗B.實驗過程中,測力計外殼不能與木板有接觸C.完成步驟三后重復實驗再次探究時,小圓環(huán)的位置可以與前一組實驗不同D.為了減小誤差,兩個測力計的夾角越大越好(3)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圖乙所示,讀數為N。(4)做實驗時,根據測量結果在白紙上畫出,如圖丙所示,和為兩個分力,請在答題紙上通過作平行四邊形的方法求出合力為N。19.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在豎直木板上貼上白紙,固定兩個光滑的滑輪A和B,將繩子打一個結點O,每個鉤碼的重力都相等,當系統(tǒng)達到平衡時,根據鉤碼個數讀出三段繩子的拉力大小、和。回答下列問題:(1)改變鉤碼個數,實驗能完成的是。A.鉤碼的個數,B.鉤碼的個數,C.鉤碼的個數D.鉤碼的個數,,(2)在拆下鉤碼和繩子前,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是。A.標記結點O的位置,并記錄三段繩子的方向B.測量出三段繩子的長度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繩子之間的夾角D.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鉤碼的重力(3)在作圖時,你認為圖中圖是正確的(填“甲”或“乙”)。20.某同學學習“力的合成與分解”后,利用實驗室的器材設計了如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量角器豎直放置,結點O與量角器的中心點在同一位置。(1)關于該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填正確答案標號)A.需要測量重物c的重力B.彈簧測力計的重力對細線上拉力的測量有影響C.連接結點O的三根細線必須等長D.彈簧測力計必須與量角器平行(2)某次測量時,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如圖(b)所示,單位為N,則讀數為N。(3)彈簧測力計a對準60°刻度,彈簧測力計b對準180°刻度,保持兩彈簧測力計間的夾角不變,繞O點順時針緩慢旋轉至a水平,則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彈簧測力計b的示數。(均選填“一直增大”“一直減小”“先增大后減小”或“先減小后增大”)1.某同學設計了實驗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步驟如下:①用天平測得物塊A的質量為m,②如圖甲兩根豎直桿相距為D,用長為L的不可伸長的輕繩,穿過光滑的輕質動滑輪,動滑輪下端連接物體A,輕繩兩端分別固定在桿上P、Q兩點,在輕繩的左端連接力傳感器,力傳感器的重力忽略不計。改變物塊A的質量m,記錄力傳感器的示數F,重力加速度為g。(1)要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力傳感器的示數F與物塊A的質量m滿足關系式(用題中給出的物理量表示)。(2)輕繩的Q端沿桿向上移動到Q',力傳感器的示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3)某同學改變物塊A的質量,作F-m的圖像,如圖乙,圖像的斜率為k,但是他忘記了記錄間距D的大小,可否利用圖乙和已知物理量求出D?并說明原因:(L,k,g已知)。2.甲、乙、丙三個實驗小組進行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甲實驗小組用如圖1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其中A為固定橡皮筋的圖釘,O為橡皮筋與細繩的結點,OB和OC為細繩。(1)某次實驗中兩彈簧測力計拉力及兩個拉力的合力F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為一個彈簧測力計拉橡皮筋時的拉力。如果沒有操作失誤,則圖2中的F與兩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2)關于實驗操作,下列步驟中必要的是。A.實驗前要用力拉彈簧測力計掛鉤,檢查指針能否達到最大量程處B.實驗前要將兩只彈簧測力計豎直互鉤對拉,檢查兩彈簧測力計讀數是否相同C.兩分力的夾角應取90°較好,便于之后運算中采用勾股定理以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D.拉力方向應與木板平面平行,且兩個分力的值要適當大些(3)若實驗中,兩個分力的夾角為,合力為F,F與的關系圖像如圖3所示。已知這兩分力大小不變,則任意改變這兩個分力的夾角,能得到的合力大小的變化范圍是。(4)乙實驗小組接著進行了如圖4所示的實驗,一豎直木板上固定白紙,白紙上附有角度刻度線,彈簧測力計a和b連接細線系于O點,其下端用細線掛一重物Q,使結點O靜止在角度刻度線的圓心位置。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a和b的示數,并在白紙上記錄拉線的方向。則圖中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為N;彈簧測力計a、b均繞O點順時針緩慢轉動,且保持兩彈簧測力計間的夾角不變,直到彈簧測力計a方向水平為止,此過程中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會,彈簧測力計b的示數會(后兩空選填“變大”、“不變”、“變小”、“先變大后變小”或“先變小后變大”)。(5)丙實驗小組進行了圖5、6的實驗,先用5個鉤碼拉彈簧使之伸長至某個位置,并記錄,如圖5;然后再用兩組鉤碼(一組3個鉤碼,一組4個鉤碼)拉伸彈簧,如圖6.每個鉤碼質量均相同,兩次實驗彈簧均處于水平。①完成該實驗最關鍵的步驟是;②如果該實驗中“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得到驗證,則圖6中的和(繩子與豎直方向夾角)滿足。3.(2023·河北石家莊·二模)某同學利用如圖甲所示裝置做“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的實驗。

實驗步驟如下:①將力傳感器P通過一根輕質細繩提起重物保持靜止,記下P的示數F;②將力傳感器P、Q分別固定在左右兩側桿上,與P、Q相連的兩根輕質細繩OA、OB連接的結點O處用輕繩OC系上同一重物。系統(tǒng)靜止后,記下O點位置,P、Q的示數,及三細繩的方向OA、OB、OC;③在白紙上從O點沿OC反向延長做有向線段,以為對角線做平行四邊形如圖乙所示。用毫米刻度尺測出線段、、的長度分別為④調整力傳感器Q的位置,重復以上步驟?;卮鹣铝袉栴}:(1)下列做法有利于減小實驗誤差的是。A.調整力傳感器Q的位置時,必須保證結點O的位置不變B.兩側桿必須用鉛垂線調整為豎直放置,不能左右傾斜C.記錄細繩方向時,選取相距較遠的兩點D.兩個細繩間夾角適當大一些(2)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若l1、l2、l與F1、F2、F滿足關系式,則能夠證明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3)某次實驗中,若平衡時兩細繩OA、OB互相垂直,保持OB繩和結點O的位置不動,取下力傳感器P,將細繩OA繞O點在紙面內順時針轉動一小角度,此過程中OA繩的拉力(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4.某學習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一豎直木板上固定白紙,白紙上附有角度刻度線。彈簧測力計a和b連接細線系于O點,其下端用細線掛一重物Q,使結點O靜止在角度刻度線的圓心位置。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a和b的示數,并在白紙上記錄O點的位置和拉線的方向。(1)圖中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為N。(2)關于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請?zhí)顚戇x項前對應的字母)A.應測量重物Q所受的重力B.彈簧測力計a、b通過細線對O點作用力的合力就是重物Q的重力C.連接彈簧測力計a、b以及重物Q的細線不必等長,但三根細線應與木板平行D.改變拉力,進行多次實驗,每次都要使O點靜止在同一位置(3)彈簧測力計a、b均繞O點順時針緩慢轉動,且保持兩彈簧測力計間的夾角不變,直到彈簧測力計a方向水平為止,此過程中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會、彈簧測力計b的示數會。(填“變大”、“不變”、“變小”、“先變大后變小”、“先變小后變大”)5.2020年12月8日,中尼兩國共同宣布了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度為海拔8848.86米,此次珠峰高度測量使用了重力儀、超長距離測距儀等一大批國產現代測量設備。重力儀的內部包含了由彈簧組成的靜力平衡系統(tǒng)。為測量彈簧勁度系數,探究小組設計了如下實驗,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角度傳感器固定在可轉動的“T”形豎直螺桿上端,可顯示螺桿轉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