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及控制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院內感染基本知識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03/23/wKhkGGZ7iQ2AS_xQAAGJ9zciHyA870.jpg)
![預防及控制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院內感染基本知識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03/23/wKhkGGZ7iQ2AS_xQAAGJ9zciHyA8702.jpg)
![預防及控制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院內感染基本知識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03/23/wKhkGGZ7iQ2AS_xQAAGJ9zciHyA8703.jpg)
![預防及控制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院內感染基本知識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03/23/wKhkGGZ7iQ2AS_xQAAGJ9zciHyA8704.jpg)
![預防及控制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院內感染基本知識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03/23/wKhkGGZ7iQ2AS_xQAAGJ9zciHyA870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預防及控制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院內感染常識院感預防一二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一)傳染性疾病(二)感染鏈及阻斷措施(三)清潔、消毒、滅菌(一)戴口罩、洗手(二)隔離技術(三)一院內感染常識院感概念院感危險因素院感傳播途徑(一)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什么是院內感染:1
由于感染有一定潛伏期,因此院內感染也包括在養(yǎng)老機構內感染而在出院后才發(fā)病的情況。
指入住機構的老年人、家屬或工作人員在養(yǎng)老機構內獲得并產生臨床癥狀的感染。2、院感分類
指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老年人在發(fā)生院內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攜帶者,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引起的自身感染。內源性(自身感染)2、院感分類外源性(交叉感染)由環(huán)境、他人處帶來的外襲菌群引起的感染。
①②
交叉感染在養(yǎng)老機構內或他人處(帶菌老人、工作人員、探視者、陪護者)獲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環(huán)境感染由污染的環(huán)境(空氣、水、照護用具及其他物品)造成的感染。3、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常見類型肺部感染(1)
發(fā)生于嚴重影響老人防御機制的慢性疾病、氣管切開術、安置氣管導管老人,判斷肺部感染的主要依據(jù)臨床表現(xiàn)和X線透視和表現(xiàn),發(fā)生率占院感率的23-42%。肺部感染對危重老人、免疫抑制狀態(tài)及免疫力低下等老人威脅性大,病死率達30-50%。
入住時無尿路感染癥狀,24小時后出現(xiàn)發(fā)熱、排尿困難,尿培養(yǎng)有細菌生成,或無癥狀但尿標本中白細胞在10個/ml以上,細菌多于105個/ml,都可以判斷為尿路感染。發(fā)生率占院感率的20.8-31.7%,66-86%與導尿管的使用有關。尿路感染(2)3、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常見類型傷口感染(3)
見于外科手術或外傷性事件,判斷傷口感染主要看傷口及附近組織有無炎性反應或出現(xiàn)膿液,更準確的是細菌培養(yǎng),發(fā)生率占院感率的25%。
入住養(yǎng)老機構期間發(fā)生皮膚或皮下組織化膿、各種皮炎、壓瘡感染、菌血癥、腹腔內感染。皮膚及其他部位感染(4)4、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易發(fā)因素(1)老人生理性衰老,組織、臟器功能衰退,機體免疫力低下,防御功能下降。老人長期臥床,易發(fā)生組織受損,當病原微生物入侵時容易發(fā)生感染,如壓瘡、呼吸道感染。(2)養(yǎng)老機構采取老年人集中管理,如果清潔消毒設備不健全或缺乏預防感染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容易導致機構內老年人發(fā)生交叉感染。(3)養(yǎng)老機構工作人員普遍存在學歷較低,缺乏專業(yè)知識等問題。4、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易發(fā)因素(4)缺乏預防感染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如:缺乏入住養(yǎng)老機構衛(wèi)生處置制度。(5)工作人員對院內感染及其危害性認知不足,導致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不力。(6)對探視者未進行必要的限制,以致由探視者或陪住人員把病原菌帶入醫(yī)院的可能性增加。(二)傳染性疾病
傳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立克次體、螺旋體等)或寄生蟲感染人體后產生的、具有傳染性的一類疾病,是感染性疾病的組成之一。即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引起的疾病都屬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具有傳染性,具有傳染性的感染性疾病才稱為傳染病。概念2004年37種(甲類2、乙類25、丙類10)2009年5月1日39種甲類:2種(2004年鼠疫、霍亂)乙類:26種(2009年5月1日甲型H1N1)丙類:11種(2008年5月2日手足口?。?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預防及控制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院內感染常識院感預防一二養(yǎng)老機構院內感染(一)傳染性疾?。ǘ└腥炬溂白钄啻胧ㄈ┣鍧?、消毒、滅菌(一)戴口罩、洗手(二)隔離技術(三)一院內感染常識院感概念院感危險因素院感傳播途徑(三)感染鏈及阻斷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同時存在感染鏈感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相互聯(lián)系1、控制感染源患者受感染的動物隱性感染者病原攜帶者指病原體已在體內生長、繁殖,并能將其排出體外的人和動物。(1)感染源(1)感染源
患者是大多數(shù)感染者重要的感染源。大部分感染病在其發(fā)病期傳染性最強,而病毒性肝炎、水痘等在潛伏期末期既有傳染性。
急性傳染病借其咳嗽、嘔吐、腹瀉等癥狀促進病原體的播散。某些感染病的慢性患者傳染性不甚強,但因病情輕、活動范圍大、時間長,所以危害性大?;颊撷伲?)感染源隱性感染者②
隱性感染者因無任何癥狀、體征而不易被發(fā)現(xiàn)。如脊髓灰質炎,隱性感染者是重要傳染源。
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僅僅引起機體發(fā)生特異性的免疫應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輕微的組織損傷,在臨床上不顯示出任何癥狀即為隱性感染。(1)感染源病原攜帶者③
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引起輕微損害及輕微病理生理改變,無臨床癥狀,無特異免疫力,但可不斷排出病原體,即為病原攜帶者。(1)感染源病原攜帶者③指受到感染后,在臨床癥狀和體征出現(xiàn)之前就能夠排出病原體的人。如脊髓灰質炎、麻疹、白喉;臨床癥狀和體征已經(jīng)消失但仍在繼續(xù)排出病原體的人。如傷寒、乙肝;從來沒有發(fā)病過程,沒有任何癥狀與體征,卻仍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只能通過化驗方法檢出。如脊髓灰質炎、流行性腦脊膜炎、白喉。潛伏期攜帶者病后攜帶者健康攜帶者分三種類型(1)感染源受感染的動物④
許多感染病是人畜(禽)互傳和共患的。人罹患以動物宿主為感染源的疾病,稱為動物源性感染?。袢?、鼠疫)。還有動物宿主是傳染源中的一部分,如血吸蟲病。
某些病原體可在土壤、水中長期存在和繁殖,在一定條件下傳給人。如軍團菌病多由空調系統(tǒng)中的冷卻水中的軍團菌引起。感染病的感染源不限于人和動物。(2)控制感染源的措施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甲類:強制管理。發(fā)現(xiàn)后城市<6小時,農村<12小時上報。乙類:嚴格管理。發(fā)現(xiàn)后<12小時上報。丙類:監(jiān)測管理。在監(jiān)測點內按乙類傳染病方法報告。
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實行管理,法定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五早分級管理(2)控制感染源的措施早發(fā)現(xiàn)早隔離治療隨訪觀察隔離治療或殺滅檢疫措施臨床觀察藥物預防預防接種按具體情況采取接觸者病原攜帶者受感染的動物2、切斷傳播途徑傳播途徑定義
指病原體從感染源排出體外,經(jīng)過一定的傳播方式,到達并且侵入新的機體的路徑。(1)傳播途徑分為直接接觸傳播和間接接觸傳播。懸浮在空氣中的病原微生物微粒以空氣為媒介,而進行的傳播。各種原因導致養(yǎng)老院水源或食物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接觸傳播①空氣傳播②消化道傳播③注射、血液、輸血傳播④蟲媒傳播⑤1、傳播途徑定義①接觸傳播分為直接接觸傳播和間接接觸傳播。
傳播指易感者與感染源直接接觸而感染疾病,不通過任何其他物體作為中介,如狂犬病、鼠咬熱。
傳播指由于接觸了感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傳播。直接接觸間接接觸1、傳播途徑定義如食用被腸道傳染病患者污染的食品可能感染痢疾、傷寒、甲型肝炎;污染的衣服、被褥等可能傳播疥瘡、廯;污染的毛巾可傳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便器可傳播痢疾、滴蟲病。①接觸傳播1、傳播途徑定義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隨著老人呼氣、噴嚏、咳嗽時經(jīng)口鼻排入環(huán)境,在空氣內短暫停留,累及傳染源周圍的密切接觸者。當飛沫的水分蒸發(fā)后,剩余的蛋白質及病原體組成飛沫核,可在空氣中停留較長時間,并漂流至遠處,結核桿菌、麻疹病毒等耐干燥的病原體可經(jīng)飛沫核傳播。吐在地上的痰干后即可形成含病原體的塵埃,漂浮于空氣中,引起塵埃傳播。飛沫、飛沫核、塵埃傳播統(tǒng)稱空氣傳播②空氣傳播1、傳播途徑定義
一般腸道傳染病經(jīng)此途徑傳播,如霍亂、傷寒、細菌性痢疾及甲型肝炎。它的流行強度取決于水源類型、供水范圍、水受污染的程度及頻率、病原體在水中存活時間的長短、飲水衛(wèi)生管理是否完善及居民衛(wèi)生習慣。經(jīng)水傳播
腸道傳染病、一些寄生蟲病及部分呼吸道傳染?。ㄈ绨缀恚┛梢酝ㄟ^食物傳播。引起食物傳播兩種情況,一種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另一種是食物在不同條件下被污染。經(jīng)食物傳播ⅠⅡ③消化道傳播1、傳播途徑定義
病原體存在于攜帶者或患者的血液或體液中,通過應用血制品、分娩或性交等發(fā)生血液傳播、垂直傳播、性傳播,如瘧疾、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④注射、血液、輸血傳播1、傳播途徑定義
通過蚊子、跳蚤、虱子、蜱蟲、蒼蠅等昆蟲傳播,稱為蟲媒傳播。分為機械性攜帶和生物性傳播,如蒼蠅能通過機械性攜帶傳播傷寒、細菌性痢疾等腸道傳染??;生物性傳播者,其病原體在蟲媒體內增殖或完成生命周期中某些階段后具有傳染性,如瘧疾的瘧原蟲等。⑤蟲媒傳播(2)切斷傳播途徑措施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探視制度等,是切斷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加強清潔衛(wèi)生工作,包括灰塵、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對蚊蟲、蒼蠅、蟑螂、鼠類等的防治。照護人員尤其加強手的清潔與消毒,對易于將微生物引入人體內的照護措施要切實做好消毒、滅菌工作,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3、保護易感人群易感人群(1)某些傳染病經(jīng)過流行后,人群獲得免疫力,需等待幾年當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時,才會發(fā)生另一種流行,這種現(xiàn)象稱為傳染病流行的周期性。在普通推行人工自動免疫的情況下,人群易感性可降低,阻止其流行的發(fā)生,甚至消滅該傳染病,例如天花、脊髓灰質炎、乙型腦炎和麻疹。對某種感染性疾病缺乏特異免疫力,容易發(fā)生感染的人稱為易感者。3、保護易感人群措施(2)
通過提高人體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力的措施保護易感人群,降低感染性疾病發(fā)生率。
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力的主要措施有:加強體育鍛煉、生活規(guī)律、調節(jié)飲食、養(yǎng)成良好衛(wèi)生習慣、改善居住條件、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愉快的心情等。
特異性免疫力是指人體對某種病原體產生特異性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北師大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9.1《我們身邊的法律》聽課評課記錄
- 湘教版數(shù)學九年級下冊聽評課記錄:2.3 垂徑定理
-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口算練習題人教版新課標
- 小學二年級人教版口算及豎式計算寒假練習A4排版
- 小學二年級加減乘法口算練習題
- 蘇教版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口算題卡
- 超市連鎖加盟合同范本
- 儲藏室租賃合同范本
- 汽車二級經(jīng)銷商合作協(xié)議書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美容學員美容行業(yè)技能提升培訓協(xié)議
- 高標準農田施工組織設計(全)
- 宿舍、辦公樓消防應急預案
- 細胞全能性的課件資料
- 職業(yè)安全健康工作總結(2篇)
- 14S501-1 球墨鑄鐵單層井蓋及踏步施工
- YB 4022-1991耐火泥漿荷重軟化溫度試驗方法(示差-升溫法)
- 水土保持方案中沉沙池的布設技術
- 安全生產技術規(guī)范 第25部分:城鎮(zhèn)天然氣經(jīng)營企業(yè)DB50-T 867.25-2021
- 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 (全套完整課件)
- 走進本土項目化設計-讀《PBL項目化學習設計》有感
- 高中語文日積月累23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