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肥生產(chǎn)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濃縮池的設計計算2800字】_第1頁
【磷肥生產(chǎn)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濃縮池的設計計算2800字】_第2頁
【磷肥生產(chǎn)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濃縮池的設計計算2800字】_第3頁
【磷肥生產(chǎn)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濃縮池的設計計算2800字】_第4頁
【磷肥生產(chǎn)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濃縮池的設計計算28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磷肥生產(chǎn)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濃縮池的設計計算目錄TOC\o"1-2"\h\u8186磷肥生產(chǎn)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初沉池、中和池、二沉池、清水池、濃縮池的設計計算 1104493.4初沉池 1205713.4.1設計參數(shù) 1260473.4.2設計計算 1191933.4.3進水方式 237883.4.4出水方式 3321913.5中和池 47153.5.1設計參數(shù) 4149563.5.2設計計算 4189273.6二沉池 561783.6.1設計參數(shù) 560263.6.2設計計算 5314223.6.3進水方式 637243.6.4出水方式 6137803.7清水池 718143.7.1設計參數(shù) 7124023.7.2設計計算 7178313.8污泥濃縮池 8225573.8.1設計參數(shù) 8226963.8.2設計計算 83.4初沉池3.4.1設計參數(shù)根據(jù)設計規(guī)范,本設計采用輻流式沉淀池,具體參數(shù)如下:(1)沉淀池數(shù)量:1座;(2)表面水力負荷q′=1.5m3/(m2/h);(3)單池設計流量Q=790m3/d=32.9m3/h=0.00914m3/s。(4)沉淀時間t=2.5h;污泥回流比R=50%。3.4.2設計計算3.4.2.1輻流式沉淀池面積(A)A=式中:q—表面水力負荷,m3/(m2/h);Q1—小時流量,m3/h。3.4.2.2沉淀池直徑(D)D=4F3.4.2.3實際水面面積(F1)F3.4.2.4實際表面負荷(q’)q=在規(guī)定的0.6-1.5m3/(m2/h)內(nèi),符合要求。3.4.2.5有效水深(h2)設:水力停留時間(沉淀時間):t=2.5h則:?23.4.2.6沉淀區(qū)有效容積(V1)V3.4.2.7初沉池總高度設:池底坡度i=0.05,則圓錐部分高度為?4貯泥斗的高度h5=(r1-r2)tan60°=0.9m。設:超高為h1=0.3m,則池邊總高度為H=h1+h2+h3+h4+h5=0.3+3.45+0.3+0.0875+1.73=5.8675m。式中:h1—超高,m;h2—有效水深,m;h3—緩沖層高度,m;h4—污泥區(qū)高度,m;h5—污泥斗高度,m。3.4.2.8校核堰負荷徑深比D?3.4.3進水方式設計單池污水流量為Q1=790m3/d=32.9m3/h=0.00914m3/s,Q進=(1+R)Q1=(1+0.6)×0.00914=0.05484m3/s。管徑D1=300mm,流速v12#調(diào)節(jié)池的出水進入初沉池,管中流速為0.77m/s。3.4.4出水方式沉淀后,水體通過溢水堰流入出口渠道,通過出口管道進入中和池。3.4.4.1本設計設周邊集水槽,單邊集水,通過一個總出水口出水(1)集水槽內(nèi)流量qnq(2)集水槽寬度bb=0.9(k)0.4式中:b—集水槽寬度,m;k—保護系數(shù),1.2~1.5,取k=1.3。b=0.9(1.3×0.00457)0.4=0.12m集水槽深度h2集水槽起點水深:h深=0.75b=0.75×0.12=0.09m。h2=(0.12+0.09)×0.5+0.3=0.405m,故集水槽槽深h2均取0.405m3.4.4.2出水溢流堰設計本設計采用出水三角堰(90o),三角堰頂長0.16m,即三角堰中心距a=0.16m。(1)單池三角堰數(shù)量nn=(2)每個三角堰的流量QQ(3)三角堰水深H1H1三角口底部到上游水面的高度H1=0.02mH2O(4)出水堰水頭損失水溢出三角堰后跌落0.10m[13],則其水頭損失為0.12m。(5)三角堰設計草圖見圖3圖3出水直角三角堰計算草圖3.5中和池3.5.1設計參數(shù)設計平均日流量:Q=790m3/d=32.9m3/h=0.00914m3/s。設置一座調(diào)節(jié)池,水力停留時間取T=12h。3.5.2設計計算中和池有效容積式中:V—有效容積(m3);Q—平均設計流量(m3/h);T—水力停留時間(h),設計中取T=12h。m3中和池面積式中:A—水面面積(m2);h—有效水深(m),取h=5m。m2(3)中和池實際尺寸中和池采用長方形調(diào)節(jié)池,池長L=10m,池寬B=8m,設計中取超高0.6m,則池子總高H=5.6m,池子實際幾何尺寸為L×B×H=10m×8m×5.6m。3.6二沉池3.6.1設計參數(shù)根據(jù)設計規(guī)范,本設計采用輻流式沉淀池,具體參數(shù)如下:(1)沉淀池數(shù)量:1座;(2)表面水力負荷q′=1.5m3/(m2/h);(3)單池設計流量Q=790m3/d=32.9m3/h=0.00914m3/s。(4)沉淀時間t=2.5h;污泥回流比R=50%。3.6.2設計計算3.6.2.1輻流式沉淀池面積(A)A=式中:q—表面水力負荷,m3/(m2/h);Q1—小時流量,m3/h。3.6.2.2沉淀池直徑(D)D=4F3.6.2.3實際水面面積(F1)F3.6.2.4實際表面負荷(q’)q=在規(guī)定的0.6-1.5m3/(m2/h)內(nèi),符合要求。3.6.2.5有效水深(h2)設:水力停留時間(沉淀時間):t=2.5h則:?23.6.2.6沉淀區(qū)有效容積(V1)V3.6.2.7二沉池總高度設:池底坡度i=0.05,則圓錐部分高度為?4貯泥斗的高度h5=(r1-r2)tan60°=0.9m。設:超高為h1=0.3m,則池邊總高度為H=h1+h2+h3+h4+h5=0.3+3.45+0.3+0.0875+1.73=5.8675m。式中:h1—超高,m;h2—有效水深,m;h3—緩沖層高度,m;h4—污泥區(qū)高度,m;h5—污泥斗高度,m。3.6.2.8校核堰負荷徑深比D?設:池底坡度i=0.05,3.6.3進水方式設計單池污水流量為Q1=790m3/d=32.9m3/h=0.00914m3/s,Q進=(1+R)Q1=(1+0.6)×0.00914=0.05484m3/s。管徑D1=300mm,流速v13.6.4出水方式水體經(jīng)沉淀后,通過溢水堰,匯入出水渠道,經(jīng)出水管排入中和池。3.6.4.1本設計設周邊集水槽,單邊集水,通過一個總出水口出水(1)集水槽內(nèi)流量qnq(2)集水槽寬度bb=0.9(k)0.4式中:b—集水槽寬度,m;k—保護系數(shù),1.2~1.5,取k=1.3。b=0.9(1.3×0.00457)0.4=0.12m集水槽深度h2集水槽起點水深:h深=0.75b=0.75×0.12=0.09m。h2=(0.12+0.09)×0.5+0.3=0.405m,故集水槽槽深h2均取0.405m3.6.4.2出水溢流堰設計在本設計中,采用出水三角堰(90o),三角堰頂長0.16m,即三角堰中心距a=0.16m。(1)單池三角堰數(shù)量nn=(2)每個三角堰的流量QQ(3)三角堰水深H1H1三角口底部到上游水面的高度H1=0.02mH2O(4)出水堰水頭損失水溢出三角堰后跌落0.10m,則其水頭損失為0.12m。3.7清水池3.7.1設計參數(shù)設計一座清水池,設計平均日流量:Q=790m3/d=32.9m3/h=0.00914m3/s。3.7.2設計計算3.7.2.1清水池的有效容積V=k式中:V——清水池的總有效容積,m3;k——經(jīng)驗系數(shù),一般采用10%~20%;Qd——設計供水量,m3/d。V=0.2×790=1583.7.2.2清水池的平面尺寸清水池的面積:A=式中:A—每座清水池的面積,m2;h—清水池的有效水深,m。設計中取h=4m,A=取清水池的寬度B為5m,則清水池的長度L為:L=A則清水池實際有效容積為8×5×4=160m3。清水池超高h1取為0.5m,清水池總高H:H=h1+h=0.5+4=4.5m3.8污泥濃縮池3.8.1設計參數(shù)污泥濃縮對象是顆粒間的空隙水,濃縮的目的在于縮小污泥的體積,便于后續(xù)污泥處理。設計中一般采用濃縮池處理剩余活性污泥,濃縮前污泥含水率99.2~99.6%,濃縮后含水率97%,采用輻流式濃縮池。曝氣池內(nèi)每日增加的污泥量:75.6792kg/d曝氣池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量Q=式中:Q—曝氣池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量(m3/d);f—0.7;Xr—回流污泥濃度(mg/L)。設計中取Xr=8000mg/L,Q=13.51m3/d=0.56m3/h=0.0000156m3/s3.8.2設計計算3.8.2.1沉淀部分有效面積F=式中:F—沉淀部分有效面積,m3;C—流入濃縮池的剩余污泥濃度,kg/m3,取8kg/m3;G—固體通量[kg/(m2·h)],一般采用1.2~2.5kg/(m2·h);Q—入流剩余污泥流量(m3/h)。設計中取G=1.2kg/(m2?h),F(xiàn)=3.8.2.2沉淀池直徑D=式中:D—沉淀池直徑,m。設計中取h=4m,D=3.8.2.3濃縮池直徑V=QT式中:V—濃縮池的容積,m3;T—濃縮池濃縮時間,h,一般采用12~16h。設計中取T=12h,V=0.56×12=6.72m33.8.2.4濃縮池有效水深?式中:h2—濃縮池有效水深,h。?3.8.2.5濃縮后剩余污泥量式中:Q1—濃縮后剩余污泥量(m3/s);P—濃縮前污泥含水率99.2~99.6%,取99.4%;P0—濃縮后含水率97%。Q1=3.12×10-6m3/s=0.27m3/d3.8.2.6池底高度輻流沉淀池采用重力濃縮,采用中心驅動刮泥機,池底需做成8%的坡度,刮泥機連續(xù)轉動將污泥推入污泥斗。池底高度式中:h4——池底高度(m);i——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8%。h4=0.088m。3.8.2.7污泥斗容積式中:h5—污泥斗高度(m);α—泥斗傾角,為保證排泥順暢,圓形污泥斗傾角一般采用55°;a—污泥斗上口半徑(m);b—污泥斗底部半徑(m)。設計中取a=1.25m;b=0.25m,m污泥斗的容積式中:V1—污泥斗容積(m3);h5—污泥斗高度(m)。m3污泥斗中污泥停留時間式中:V1—污泥斗容積(m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