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常見地貌類型教學設計高中地理人教版_第1頁
4.1常見地貌類型教學設計高中地理人教版_第2頁
4.1常見地貌類型教學設計高中地理人教版_第3頁
4.1常見地貌類型教學設計高中地理人教版_第4頁
4.1常見地貌類型教學設計高中地理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jié)常見地貌類型教學目標和要求1.通過實地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等資料,辨識喀斯特地貌,描述景觀的主要特點。2.通過實地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等資料,辨識河流地貌,描述景觀的主要特點。3.通過實地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等資料,辨識風沙地貌,描述景觀的主要特點。4.通過實地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等資料,辨識海岸地貌,描述景觀的主要特點。5.簡單分析地貌和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6.借助他人的幫助或者與他人合作,使用遙感圖像等地理信息技術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對地貌要素和相關地理現象進行初步的或者深入的觀察,并設計實驗,作出簡要解釋。教材設計思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jié)教材重點落實“地貌類型”和“地貌景觀特點”兩個相互聯系的內容,方法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關于“地貌類型”和“景觀特點”,首先要明確以下幾點。一是地貌與地形通用,當然有的文中會出現“地形地貌”的提法,這是使用習慣的問題。二是要注意與初中課程、高中其他模塊內容的聯系和區(qū)別。初中地理課程有“五種地形”的內容,主要以外部形態(tài)為指標將地形劃分為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高中課程可在此基礎上使用其他的分類方法,如根據成因將地表形態(tài)分為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風沙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黃土地貌等?!暗孛病备拍钆c“地理2”中的“人口分布”“空間特征”“城鄉(xiāng)景觀”“區(qū)位因素”等概念也有聯系。三是學生在初中除了比較深入地學習了五種地形以外,對一些成因型的地貌,如河流地貌(東南亞的城市分布和河流的關系,長江和黃河)、冰川地貌(北歐峽灣旅游景觀、長江和黃河源頭)、黃土地貌(黃土高原的分布和水土流失治理)等也有了感性認識。四是景觀特點主要指具體自然環(huán)境中的地貌景觀的特點,這些地貌景觀是相對固定的地表的實體要素,其特點既涵蓋地貌本身,又兼顧所在區(qū)域環(huán)境背景。五是要掌握地貌的概念,包括地貌的含義、主要的類型及其次級地貌類型。這些概念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地貌景觀,以及日常閱讀中遇到的景觀描述,也有助于學生思考和理解地貌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關于“地貌類型”的選擇,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既有所限定又相對靈活?!皟热菀蟆敝灰?guī)定了主要地貌類型的數量(34種),沒有規(guī)定具體類型,以方便教材編者和地理老師靈活掌握,這體現了課程、教材、教學的開放性、多樣性和包容性。二是“內容要求”中的“類型”是指大的分類,如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而不是指次一級的地貌。但在描述大類地貌或者在野外觀察時,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次一級地貌。三是要滿足課程標準的要求,以34種為宜,重在舉例,不宜太多。四是要關注那些分布廣泛、學生較為常見的地貌,而不宜選擇分布范圍狹窄、學生難以到達或野外考察時安全不能得到保證的類型。五是要考慮那些與人類活動關系較為密切的地貌。分析“內容要求”中的行為動詞,主要是“識別”和“描述”?!白R別”的重點在“區(qū)別”和“歸類”,即讓學生通過視頻、圖像等手段,對比不同地貌所在的自然環(huán)境及其景觀特點,從而區(qū)分它們的類型?!懊枋觥钡闹攸c在于學科視角和學科術語。描述地貌的視角有三個:形態(tài)、物質組成、成因。本條“內容要求”以描述地貌景觀的形態(tài)和組成為主,包括描述地貌形態(tài)的類型,如山地、丘陵等;地貌的規(guī)模,如空間尺度、高低起伏等;地貌景觀的色彩,如表面的顏色(元素組成及其存在形態(tài))、季相等;次級地貌的組合,如不同微觀地貌的組合等?!皟热菀蟆边_成的方法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教材的處理方法,一是精選圖像,以豐富且典型的景觀圖片,突出景觀特征,強化視覺刺激;二是介紹野外觀察地貌的一般方法,以幫助學生提高地理實踐力這一核心素養(yǎng)。綜合上述分析,本節(jié)教材為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便于教學,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風沙地貌”“海岸地貌”四個標題,重點說明地貌類型的景觀特點、地貌與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如何識別主要地貌。這四種地貌是陸地上分布最為廣泛、在我國分布和發(fā)育又較為典型、學生最為常見的地貌。由于初中教材重點介紹了黃土地貌,這樣的選擇方案也避免了與初中所學內容相重復?!翱λ固氐孛病辈糠衷谑锥谓榻B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二是喀斯特地貌在我國的典型分布地區(qū),三是回應情境設計中的問題。然后分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兩種類型,分別介紹其次一級地貌組成、景觀特點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有兩條線索,主線或明線是喀斯特地貌多種多樣的景觀,暗線或者輔線是各種喀斯特地貌景觀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是成因上的聯系,反映在它們處在不同的發(fā)育階段或者空間。其他三個標題也是如此。教材將“喀斯特地貌”作為首個標題,主要考慮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我國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積最大、發(fā)育最為典型、類型最為齊全的國家,從熱帶到寒帶各種喀斯特地貌類型齊全。其二,研究深入。我國喀斯特地貌類型多樣,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寶貴財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國學者都為世界喀斯特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三,我國幾乎每個省區(qū)都有喀斯特地貌分布,但集中分布在廣西、云南、貴州、重慶等省級行政區(qū)。其四,喀斯特地貌是寶貴的旅游資源,它能夠為我們帶來視覺和心靈上的愉悅。為落實綜合思維和區(qū)域認知的培養(yǎng),教材安排了“分析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選址貴州平塘的原因”的活動,旨在引導學生歸納大窩凼所在區(qū)域的氣候、地貌等方面的特點,分析亞熱帶季風氣候、喀斯特地貌、水文等之間的關系,說明大窩凼為工程建設提供的便利條件,加深對地貌和自然環(huán)境關系的理解?!昂恿鞯孛病辈糠质紫纫砸粭l理想大河為例,按照上游、中游、下游或者山地、平原、河口三個地段(空間)分別描述河流地貌的組成及其景觀特點,并適當提及它們對于人類活動的意義。其中河曲、牛軛湖是地勢平緩地區(qū)常見的兩種河流地貌,在黃河的上游或嫩江中游、珠江下游都可以見到。河段的劃分,目的在于便利描述,就像河流上中下游河段的劃分,它是人們?yōu)榱苏J識河流水文特征和便利水利開發(fā)而做的一種人為規(guī)定。教材以河谷為重點,說明不同河段的河谷形態(tài)特點、物質組成、地貌類型。教材最后一段介紹河曲,牛軛湖,是因為它們跨越了河流的上中下游河段,這兩類地貌景觀在野外或者利用地圖、遙感影像極易識別。本著學以致用的目的,教材安排了題為““年輕”的黃河三角洲”的案例,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時期黃河三角洲的形態(tài)特點,分析三角洲地貌和物質來源的關系,關注地貌與環(huán)境的關系。“風沙地貌”部分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介紹了風沙地貌的概念、分布地區(qū)的環(huán)境特征以及風沙地貌組成,這部分重在根據景觀圖片說明風沙地貌類型的名稱和景觀特點。教材以沙丘為重點,說明了沙丘的形態(tài)特點、主要類型(新月形沙丘)、危害及其成功的治理經驗。教材最后順帶說明風沙地貌不只出現在干旱地區(qū),“在多沙的河谷地帶、植被稀少的沙質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風沙地貌”,這說明風沙地貌景觀與物質來源有關,在濕潤、半濕潤地區(qū)也有可能出現。為落實綜合思維和區(qū)域認知的培養(yǎng),教材安排了“認識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風沙地貌”的活動,旨在引導學生描述沙丘所在區(qū)域的環(huán)境特點,分析沙丘的物質來源、沙丘與當地主導風向的關系等,加深對地貌和自然環(huán)境關系的理解。為落實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加強野外觀察和調查訓練,擴展學生的學科視野,教材安排了“尋找隱藏在紅柳沙包中的環(huán)境變化信息”的自學窗。閱讀此自學窗的內容,學生可了解紅柳沙包的景觀特點,了解我國科學工作者是如何在野外發(fā)現紅柳沙包并利用紅柳沙包提取環(huán)境變化信息的,加深學生對科學態(tài)度、科學方法的感知,關注地理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并深化對協(xié)調人地關系的認識?!昂0兜孛病辈糠謨热荼容^簡略,教材以比較大的篇幅呈現海岸地貌景觀圖片,列舉了幾類常見的海岸地貌景觀。這是因為海岸地貌的分布具有較強的區(qū)域性特點,廣大中西部地區(qū)的學生可能比較多地通過景觀圖片或影像來了解海岸地貌景觀。本節(jié)內容結構如圖42所示。圖42第四章第一節(jié)內容結構內容要點說明情境設計1.情境設計摘錄了《徐霞客游記》中關于我國西南喀斯特地貌的一段描述,提出三個要求:(1)辨識這段文字所描述的地貌類型;(2)推測該類地貌在我國的主要分布地區(qū);(3)說明該類地貌對當地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引文中的“道州”即今湖南省永州市的道縣。16371639年,徐霞客(15871641)花了約兩年時間遨游廣西、貴州、云南,對我國西南石灰?guī)r分布地區(qū)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考察,對喀斯特洞穴尤其關注,著墨很多。他探索了100多個地下巖洞,描述詳盡細致而又樸實生動,并對成因作了較為正確的解釋?!缎煜伎陀斡洝肥鞘澜缟涎芯靠λ固氐孛沧钤绲囊槐緯?,系統(tǒng)記載了我國西南地區(qū)喀斯特洞穴形態(tài)、氣象和水文情況,是我國古代最為系統(tǒng)的喀斯特著作。徐霞客兩次到達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的萬峰林,并賦詩“天下名山何其多,唯有此處成峰林”。教材摘錄的這段文字就是他對興義峰林地貌的觀察。2.情境設計中選用的是桂林漓江峰叢地貌景觀圖片?!肮鹆稚剿滋煜隆保Z出宋代王正功詩《嘉泰改元桂林大比與計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見廣西師范大學校內《鹿鳴宴勸駕詩》碑刻),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收錄《桂林山水》一文,學生對桂林山水景觀已經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中國山水景觀的代表,其中的山和石主要指喀斯特地貌景觀。從桂林市區(qū)到陽朔縣的80多千米水程,是廣西喀斯特地貌景觀最為典型的地段。1999年發(fā)行的第五套人民幣面值20元紙幣的背景圖案,就選擇了桂林至陽朔間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景觀九馬畫山和黃布倒影。漓江喀斯特峰叢主要分布在陽朔一帶,這里峰叢與洼地共生,峰叢各個峰體的基座相連,多呈錐狀,成群坐落在漓江兩岸。這里也有一些造型奇特的孤峰、峰體邊坡陡峭,形態(tài)一般為塔狀、錐狀,形單影只地拔地而起。3.我國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最大的國家,從寒溫帶到熱帶,幾乎所有省級行政區(qū)均有分布,而且類型多樣,發(fā)育典型。西南地區(qū)喀斯特地貌集中連片分布,面積超過50萬平方千米。廣東、浙江、江蘇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區(qū)等地也有大面積的石灰?guī)r分布。它們既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寶貴財富,也為我國的旅游業(yè)帶來了無限生機?!爸袊戏娇λ固亍笔俏覈蚴澜邕z產委員會提出的分批次(2007年、2014年)系列申報的世界自然遺產的總名稱,2007年的第一期由云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三地喀斯特地貌組成,2014年的第二期由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huán)江四地的喀斯特地貌組成??λ固氐孛?.教材首先介紹了喀斯特地貌的定義和在我國的主要分布地區(qū),并回應了情境設計所提出的問題??λ固卦瓉硎且了固乩雿u上(主要位于斯洛文尼亞境內并延伸到意大利)的石灰?guī)r高原的地名??λ固氐孛仓缚扇苄詭r石(如碳酸鹽巖、硫酸鹽巖、鹵鹽等)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下(以化學溶解侵蝕為主,流水沖蝕、潛蝕、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所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和地下形態(tài),我國一些學者習慣上稱其為巖溶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化學過程(溶解反應)是:這個化學方程式是初中九年級化學課程中的知識點,是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喀斯特地貌發(fā)育比較充分,特點比較明顯,既有形態(tài)各異的峰叢、峰林、孤峰等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觀,又有溶洞、地下河等復雜而獨特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觀。云南的喀斯特地貌代表景觀是位于昆明市石林縣(1998年路南縣更名為石林縣)的云南石林,由形態(tài)高大的石芽群組成;一些石柱經雨水長期的垂向溶蝕,表面呈鋒利的刃脊,形如寶劍,直刺天穹,稱為劍狀石柱;石柱中下部有地下水侵蝕形成的、近水平方向的溶蝕凹面;表面有生物溶蝕作用形成的細小溶窩。重慶、四川南部、陜西南部地區(qū)的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洼地或豎井狀的洞穴,再經流140|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地理必修第一冊水侵蝕,往往形成深達數十米到幾百米的天坑或者豎井。除了我國外,喀斯特地磁主要分布子巴爾干半島、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區(qū)、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美國肯塔基州和印第安院則。2.關于喀斯特地貌的類型及其個體形態(tài),教材分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兩個方面素合紹。教材的明線是喀斯特地貌的個體形態(tài)特征,這是學習的重點,暗線是它們之間在成因上的程系??λ固氐孛彩蔷哂腥芪g能力的水流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解并發(fā)生物質遷移的結果,其形或過程非常復雜,要根據巖石的可溶性(如成分、結構)、巖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蝕能力(侵蝕性二氧化碳的含量),結合地質構造和氣候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關于喀斯特地貌的發(fā)育和演化,有的觀點認為理想模式是經歷溶溝(或者侵蝕溝)一洼地一峰叢一峰林一孤峰一殘丘面依次逐步演化的,其中峰叢(伴隨洼地)、峰林(伴隨壩子或平地)、孤峰分別代表峰林地貌發(fā)育的青年、壯年和老年階段??λ固氐孛差愋投鄻?,形態(tài)各異,是具有較高觀賞性、科普性、體驗性的旅游資源??λ固囟囱ㄊ茄芯咳祟愡M化、古氣候變化的重要場所,其中往往保存有古人類、哺乳動物群化石和文化遺跡(如石器、稻谷遺存等)。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區(qū),地表往往缺水,但地下可能有較為豐富的水資源。利用地下暗河,可以進行筑壩蓄水、發(fā)電以及修建廠房、人防設施供工業(yè)、倉儲、旅游等使用,也要防范滲漏、塌陷、涌水等危害。在喀斯特地貌形成過程中,也能形成一些礦床,如富集鋁土礦、聚集石油和天然氣等。3.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兩類景觀,是根據它們的出露狀況和分布位置來劃分的。前者如溶溝、石芽、漏斗、落水洞、豎井、峰叢、峰林、孤峰、溶蝕洼地、喀斯特平原(或坡立谷)、干谷、盲谷、斷頭河、石灰化(或鈣華)等,后者如溶洞、地下水(暗河)、地下河等。因為篇幅所限,教材只是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在野外實地教學時要適當予以補充;也可以指導學生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相關的地貌類型,并與景觀圖片或者實地形態(tài)相對照,提高其讀圖能力。溶溝是雨水或流水沿著可溶巖石表面或裂隙流動而“刻畫”出來的凹槽。溶溝間凸起的部分,稱為石芽。溶溝和石芽的相對高差一般不超過3米。在廣西河池的都安、貴州貴陽南部能夠看到成片分布的溶溝和石芽,形成崎嶇不平的地面。石林貌似林立的石芽,相對高度約20米,有的高達40米,如云南石林。峰叢是基部相連并成簇分布的石灰?guī)r山峰,頂部多呈圓錐狀,峰與峰之間多為馬鞍形,相對高差200300米。峰林是峰叢進一步溶蝕發(fā)展的結果,基部微微相連或不相連,成群簇立,相對高差100200米,坡度陡。孤峰是峰林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挺拔于喀斯特平原之上,狀若石筍,相對高度數十米至百米,形態(tài)各異。喀斯特洼地一般是與峰叢、峰林同期形成的負地貌,平面形態(tài)是圓形或橢圓形,與喀斯特漏斗的區(qū)別在于其規(guī)模較大(直徑一般大于100米),底部較平坦。暗河(地下河)是地表河流沿落水洞或漏斗潛入地下的河段,也叫伏流。干谷是老河谷,高于地下水位或沒有其他水源補給,或者因為河流借地下通道貫穿、裁彎取直而成。溶洞多沿巖層層面的裂隙、斷層或構造裂隙帶發(fā)育,其平面和縱斷面形態(tài)非常曲折、多樣。在構造裂隙交會處常常形成十分高大的“大廳式”溶洞,在單一裂隙地段則變得狹窄細小,甚至難容一人通過。溶洞及洞穴系統(tǒng)可以成層分布,在近河谷處趨于水平。它可以是集中地下水流的通道,也可能因地下水面下降而成為干洞。石鐘乳、石筍、石簾等是洞穴內的化學沉積物。由洞內富含碳酸鈣的水滴水作用形成的叫滴石、懸掛在洞頂的石灰華沉積叫石鐘乳,滴水到達洞底、自下而上生長的叫石筍,石鐘乳、石筍上下相連形成石柱。洞穴內的流水作用往往形成石幔、石旗、石邊等流石。洞穴內的霧水、凝結水、毛細管水也會形成一些沉積,如石葡萄、石珊珊、卷曲石等。4.在觀察和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觀特征時,除了要注意它們的類型和形態(tài)特征以外,還要注意它們的空間位置和組合特征。特別是在選擇不同地區(qū)的喀斯特景觀圖片作形態(tài)特征比較,或者沿著我國東部地區(qū)作南北縱向的考察時,要結合環(huán)境特征來描述和說明,總結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喀斯特地貌景觀的特點??λ固氐孛驳陌l(fā)育受氣候影響很大,因此具有地帶性的特征。熱帶型喀斯特地貌以峰林、大型的洼地為主,發(fā)育過程非???。亞熱帶型喀斯特地貌以各種洼地、漏斗、丘陵等為主,多溶洞和暗河。溫帶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干谷為主,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觀少見。高寒山區(qū)型喀斯特地貌多為殘留的古地貌形態(tài)。這里終年氣溫較低,以固體降水為主,土層常年凍結或季節(jié)性凍結,喀斯特地貌發(fā)育過程受到阻礙。如今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珠峰北麓定日一帶發(fā)現的低矮峰林,高約50米,它們都是在地質歷史時期,喜馬拉雅地區(qū)海拔較低、氣候濕熱環(huán)境下形成的。5.“活動”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ApertureSphericalTelescope,簡稱FAST,俗稱“中國天眼”)落戶貴州平塘一個喀斯特洼坑為例,總結喀斯特洼地地貌景觀特點及其在天文觀測工程上的利用。FAST相比美國在波多黎各建造的、直徑305米的阿雷西沃(Arecibo)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其綜合性能提高約10倍,是迄今為止看得最遠、看得最清的望遠鏡,能夠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水平。它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zhèn)綠水村,距平塘縣城約84千米,距貴陽市區(qū)約150千米,距平羅高速6千米,距貴百高速40千米。在FAST望遠鏡5千米靜默區(qū)邊緣的平塘天文小鎮(zhèn)建有平塘縣天文體驗館,這里環(huán)境清幽,交通、酒店等基礎設施完備,是開展天文觀測體驗活動的理想地點。河流地貌1.教材所描述的河流地貌景觀順序不同于河流發(fā)育過程。以外流河為例,河流的發(fā)育過程一般是由河口向河源不斷推進。一般來說,河流河口段受河流作用時間最長,河源段受河流作用時間最短。因此,從形態(tài)上來看,山地和高原地區(qū)多為河流的上游,發(fā)育時間相對較短,河谷深切而狹窄,多瀑布和險灘。平原河段多為河流的中下游,中游經過較長時間的發(fā)育或者改造,河谷展寬,出現河漫灘、曲流等;下游或河口段經過長期侵蝕和堆積,河床坡降很小,河谷形態(tài)不明顯,因為泥沙堆積作用旺盛,河床中多河汊,曲流廣布,河漫灘廣闊。2.河谷的幾何形態(tài)可以分為“V”形(常見于河流上游)、槽形(常見于河流中下游)兩類。在實地觀察時也要注意其橫剖面結構,包括谷坡和谷底兩個部分。谷坡又可分為階地和坡地,谷底又可分為河床和河漫灘。有關這些地貌部位的名稱及其特點,建議不作為教學要求,學生了解即可。3.沖積平原是面積較為廣大、坡度很小、間有起伏的平地地貌,包括河流中下游廣闊的河漫灘平原和湖濱平原、河口三角洲平原、山前和山間盆地的沖積一洪積平原等。沖積平原的形態(tài)和物質結構與河流特性有關,對農業(yè)生產和地下水開采影響很大。4、曲流和牛軛湖是河床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河流一般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彎道環(huán)流原理),于是河床形成曲流。側蝕繼續(xù)進行,不僅加強河流的彎曲度,而且使得曲流向下游遷移,表現為上下河段越來越接近,形成狹窄的曲流頸。遇到特大洪水,曲流頸可能被沖開,河道取直,原來的彎曲河道被廢棄,殘留下來的曲流積水,形成牛軛湖。在曲流的頸處,可以設為水電站的壩址,如嘉陵江南充段華能青居水電站、瀾滄江支流羅梭江上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葫蘆島電站等。5.三角洲是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積體。在河流入海處,受河流和海洋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河流攜帶的泥沙快速沉積,三角洲堆積體向海方向延伸,形成三角洲平原。根據形態(tài)特點,可將三角洲分為三類:(1)鳥足狀三角洲,一般分布在弱潮河口,河流作用占主導地位,以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為典型;(2)尖頭狀三角洲,有一個明顯的尖嘴向海突出,說明河流作用仍占相對優(yōu)勢,但海洋作用也比較強,海岸線較為平直,如長江三角洲,但形態(tài)不很典型;(3)扇形三角洲,河流和海洋作用強度大致相同,岸線受波浪塑造成為圓滑形態(tài),如非洲尼羅河和尼日爾河三角洲。6.教材以黃河三角洲為案例,描述了它的位置、形成過程和生態(tài)特征。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來說,黃河中游特別是晉陜峽谷段是泥沙源區(qū),黃河三角洲是泥沙匯區(qū)。黃河泥沙科學觀測始于1919年4月黃河陜縣水文站,《黃河干支流各主要斷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計算成果一書首次明確黃河年均輸沙量16億噸,并一直沿用至今。2015年,中國科學院傅伯杰院士研究組指出,黃河90%以上的泥沙來源于中游的黃土高原,近年來黃河輸沙量劇烈減少,黃河潼關站每年的輸沙量已由20世紀70年代近16億噸劇減到目前3億噸左右,這既受徑流和含沙量的共同影響,更是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58%的輸沙量減少是由產流能力降低引起的,其次是產沙能力(30%)和降水(12%)的貢獻。壩庫、梯田等工程措施是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黃土高原產沙減少的主要原因,占54%。2000年以來,隨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植被措施成了土壤保持的主要貢獻者,占57%。風沙地貌1.風沙地貌是干旱氣候區(qū)的典型景觀,是風沙(風力)作用(包括侵蝕、搬運、堆積等過程)的產物,包括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兩類。這是由干旱區(qū)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決定的。這里風力強勁,降水稀少,蒸發(fā)強烈,地表徑流貧乏,植被稀疏,日照強烈,晝夜溫差大,物理風化作用強烈,風力作用極為顯著。被風吹揚的沙粒顆粒大小和風速成正比。風攜帶沙粒、土粒移動,地表巖石和不同膠結程度的泥沙塊體在巨大的沖擊力和摩擦力作用下,發(fā)生崩解和破碎,形成風蝕柱、風蝕蘑菇等風蝕地貌。2.風蝕柱一般指垂直豎立的孤立石柱,它是垂直裂隙發(fā)育的基巖經長期風蝕而形成的。如果近地表氣流中含沙量較多,磨蝕作用強,再加上巖性有差異,特別是下部巖性比上部軟時,風蝕柱就容易形成上部大、基部小的風蝕蘑菇。雅丹地貌以新疆羅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區(qū)最為典型。雅丹在維吾爾語中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也叫風蝕壟槽。雅丹地貌發(fā)育在湖積和沖積平原上,地面因干縮而產生龜裂,定向風沿著裂隙不斷吹蝕,使得裂隙逐漸擴大而成為溝槽,長度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走向與主風向一致,溝槽內常有沙子堆積;溝槽之間是高達510米的壟崗(參脊)。在我國的西北干旱地區(qū),還能看到風蝕洼地(往往是流水侵蝕和風蝕改造綜合作用的結果)、風蝕谷(有的呈狹長的壕溝,有的呈寬廣的谷地,谷壁上常有石窩分布)、風蝕城堡(平頂的殘余山丘)等景觀。3.沙丘是在單向或幾個近似風向甚至兩個方向相反的風交替作用下形成的堆積地貌,包括新月形沙丘、縱向沙壟、金字塔沙丘、蜂窩狀沙丘等多種類型。新月形沙丘是在風向比較固定的風力作用下形成的,平面形狀如新月,高度從幾米到十幾米,甚至高達數十米;縱剖面的兩坡不對稱,迎風坡坡形微凸而平緩,坡度10°20°,背風坡也叫落沙坡,坡形下凹,坡度較陡。沙丘的移動與風速、沙丘體積(高度)等因素有關。沙丘移動的方向取決于風向,大致與起沙風的年合成方向一致。在我國沙漠地區(qū),風沙移動主要受東北風和西北風的影響。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北部和中部的沙丘,從東北向西南移動;其他地區(qū)的沙丘一般是由西北向東南移動。沙丘移動及其風沙流對沙漠及其邊緣地區(qū)的農業(yè)、交通和工程建設會造成較大的危害。沙丘移動的危害主要是造成大規(guī)模的沙埋,風沙流的危害主要是吹蝕、沙打和沙埋等。研究風沙地貌類型和風沙移動規(guī)律,對防御沙害、改善荒漠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重大意義。4.風沙地貌在海岸帶、湖岸帶、河濱等非荒漠地區(qū)也有發(fā)育,如我國東部沿海、鄱陽湖區(qū)等常見的縱向沙丘等。首先,這些地方沙源物質豐富,包括地質歷史時期和現代的沉積,其次風力強勁。它們既是優(yōu)質的旅游資源,也可能危害農田、工業(yè)設施甚至國防工程。5.“思考”欄目以新月形沙丘為例,探討沙丘坡向和盛行風向的關系??蓡l(fā)學生根據圖中的文字注釋結合中國的季風氣候特征來思考解答。6.“活動”以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中的丹娘沙丘為例,探討局部地段河岸沙丘的景觀特點和可能的成因。丹娘沙丘因附近的村落而得名,有“飛來的沙丘”之稱。站在高處俯視,形如佛掌??梢月撓禋夂蚝退奶攸c,從物質來源、風向、堆積過程等方面來思考其形成過程。7.“自學窗”以紅柳沙包為例,描述其景觀特點及其在科學研究上的價值。利用紅柳沙包測年,這是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夏訓誠研究員的一個意外收獲。夏老師先后29次深入羅布泊,有一次,他在考察途中突然發(fā)現有一個坡面垮塌的沙包。他寫道:“一層沙子一層枯枝落葉,我數了下,一共有623層?!ぁぁぁぁぁご禾焐匙觼砹?,就沉積了一層沙子,到了冬天,枯枝落葉來了,蓋在上面又一層,這樣一年過一年,每一層就代表了一年,623層就意味著623年,像樹輪一樣顯示了這個地貌的年齡。后來用碳14的方法測了一下,年代完全一致?!蓖ㄟ^看沙層和枯枝落葉層的厚度,還可以分別判斷當年風沙和降水量。海岸地貌1.海岸地貌是波浪、潮汐、近岸流等海洋水動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海岸地貌一般分布在平均海面上下1020米、寬數千米至數十千米的海岸地帶內。這一地帶屬于海洋與陸地相互作用的地帶,也稱海岸帶。海岸帶寬度不大,但它是人類交往和經濟繁榮的地帶,人口和城市分布較為集中。全球海岸長約440000千米,我國大陸海岸線超過18000千米。教材首先介紹了海岸地貌的定義,接著分別介紹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種類型。常見的海岸侵蝕地貌包括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常見的海岸堆積地貌包括礫灘、沙灘、沙壩等。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西部地區(qū)學校的學生可主要依靠圖片或影像來學習。2.教材以巖石海岸為例,介紹了幾種常見的海岸侵蝕地貌。由海蝕地貌的名稱可以想象它們的形態(tài)特征。這些海蝕地貌在成因上也是相互聯系的。在基巖海岸,受波浪的長期侵蝕作用,岸坡基部出現許多高度大體一致的槽形凹穴,稱為海蝕穴或海蝕洞。寬度大于深度的稱為海蝕穴,深度大于寬度的稱為海蝕洞。海蝕穴被拍岸浪沖蝕擴大,頂部基巖崩塌,海岸后退,出現晨壁,稱為海蝕崖。海蝕平臺是沿岸向海傾斜的平坦臺地,成因多樣,可能是海蝕崖后退造成的,也可能是潮間帶干濕頻繁交替和波浪作用的結果。突出在海中海岬兩側的海蝕洞,經過長期相向的侵蝕,其間的巖層被蝕穿而相互貫通,就形成海蝕拱橋或海穹。海蝕拱橋進一步受到侵蝕,拱橋頂部崩塌,殘存的橋墩脫離海岸,這種殘留在海中的柱狀巖體被稱為海蝕柱。3.海灘是由沿岸波浪等作用形成的、與陸地相連接的沙質、礫質或泥質堆積體。泥灘是重要的漁業(yè)活動和采鹽場所,沙灘和礫灘可開辟作為海濱浴場等。教材從物質構成方面作了區(qū)別,還可以從面積大小、變化狀況、資源利用、有無水生生物等方面區(qū)別和總結它們的特征。沙壩最初是在水面之下形成的堆積體。水下沙壩不斷加高,露出水面就成為離岸堤。在野外實地觀察海岸地貌景觀時,要關注波浪、潮流等動態(tài),確保安全。教學建議教學思路與方法建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34種典型地貌的形態(tài)和景觀主要特點。本節(jié)教學總體上可以遵循“情境感知一分類識別特征描述一共同建構”的思路開展。首先利用“徐霞客游記”等情境,提出核心問題:徐霞客描述的地貌有什么特點?這種地貌屬于哪種類型?常見的地貌還有哪些類型?如何識別它們?它們對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影響?接著以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風沙地貌、海岸地貌為例,在觀察的基礎上描述這些地貌的不同特征,然后以調查為基礎,研究各類型地貌的主要分布區(qū),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四類地貌的特征差異與分布差異,形成知識框架。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三點。一、關注課程標準的行為動詞,把握教學的尺度。課程標準中采用的行為動詞是“識別”和“描述”,“識別”和“描述”的基礎是野外觀察或觀察視頻、圖像?;诖耍菊n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帶領學生利用周末或節(jié)假日,就近進行野外實地觀察(或結合學生的游學旅行開展活動),在觀察中識別主要地貌,記錄并描述其主要特征,通過資料分析及小組合作,簡要推測地貌的形成過程。沒有條件外出的學校,教師可以立足課堂,把大自然的地貌引入課堂。例如,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工具和資源,去探索各類喀斯特地貌或河流地貌,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帶領學生分析,或利用教師、學生自己旅游中拍攝的相關照片進行分析。教師可從景觀圖片(或視頻)入手,通過“觀察一景觀描述一地貌識別(概念認知)一類似地貌的判讀”,實現真實地貌景象與地理概念之間的靈活轉換,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遷移。課程標準中“識別”是“歸類”和“定性”的意思?!白R別”地貌需要有兩個前提條件。一1第四商地貌145是歸類知識,即要有地貌分類的基本知識。這種地貌分類基本知識可以在本章開始時進行總體的提示,也可以在本節(jié)學完后教師進行總結。二是定性知識,即對每類地貌的主要特點、性狀的了解。這離不開以觀察為基礎的“描述”。而要深入了解其特點、性狀,知道各類地貌之間內在的關聯與區(qū)別,學生需要知道一些地貌形成的基本過程與原理。基于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簡要探究地貌的形成過程,并聯系化學、物理的相關知識進行解讀、描述(但不作為重點)。課程標準中“描述”這一行為動詞,要求學生對地貌進行科學、形象地闡述。“描述”是“識別”的基礎,也是學生地理實踐力的重要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描述地貌景觀的意識與能力。描述的基礎是系統(tǒng)性的觀察,描述的載體是專業(yè)化的語言。以喀斯特地貌景觀特征的描述為例,教材情境設計中引用的“峭峰離立,分行競穎”“叢立之峰”等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語言。在教學中,教師應帶著學生以一定的層次(從總貌到具體)、一定的順序(如從高到低,從大到?。┻M行觀察與描述,并提供地貌描述的關鍵性術語,供學生在描述時選擇使用,如呈······狀(形)、向······延伸、聳立、下凹、高低起伏、落差、坡度、陡或緩、寬或窄、自······向······傾斜、顆粒······、巖層······,使學生在描述時做到規(guī)范、科學、形象。二、本節(jié)內容點多面廣,在教學中宜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四種地貌的探究中相機使用觀察法、實驗法、案例探究法、討論法、實地調查法等教學方法,也可以有重點地選取兩種地貌類型進行詳講,其他兩種地貌類型由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本節(jié)教學中,要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放在突出的地位,充分利用教材的“活動”、周邊的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掌握實踐方法,培養(yǎng)探索精神。同時,還需要關注學生綜合思維的養(yǎng)成,既要體現要素綜合,如流水和地貌的相互影響,又要體現時空綜合,如喀斯特地貌的峰林可以看作是溫暖濕潤的石灰?guī)r廣布地區(qū),在漫長時期流水化學溶蝕的一個片段,是由峰叢發(fā)育到孤峰的一個階段性的地貌景觀。本節(jié)教材涉及四種地貌類型,每類地貌又分為若干次一級地貌。教師在教學中對次一級地貌不需要面面俱到,要注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也就是讓學生能從一種或兩種地貌的學習過程中掌握識別和描述地貌的一般思路與方法,做到舉一反三。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本節(jié)內容,特別是采用野外觀察的方法學習本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本單元第二節(jié)內容“地貌的觀察”提前進行教學。三、在本節(jié)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有三個意識。一是體現地貌之美,教材選取的四類地貌景觀照片極具美感,教師在帶領學生探究時“以美設疑”“以美啟智”,在感悟自然地貌之美的基礎上形成遵地之規(guī)的意識,體悟人地和諧之美的價值。二是具體地貌的研究要落實在一定區(qū)域位置上??λ固氐孛病⒑恿鞯孛?、風沙地貌等都是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形成的,這種外力離不開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讓學生了解教材案例中地貌的地理位置,在區(qū)域背景下研究地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識別地貌,理解地貌的成因,更科學地描述地貌的特征。三是關注“人”的存在。我們識別地貌、描述地貌特征,根本目的還是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教材中喀斯特地貌中的“壩子”、河流地貌中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都是重要的農耕區(qū),各種各樣的地貌還是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寶貴資源。人類在利用各類地貌從事生產、生活時應以不損害地貌原生景觀為基本前提。146|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地理必修第一冊|重點和難點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重點是“識別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風沙地貌與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類地貌景觀的特征”。其中,“結合野外觀察或實地景觀圖片,描述上述四類地貌景觀特征”是教學中的難點。課時建議2課時。實施建議第一課時【導入】本節(jié)教材的情境設計可實現兩個教學功能。一是以地理學家優(yōu)美的文字引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地理學家對地貌描述的科學性。二是引發(fā)學生思考:描述的地貌是哪種類型?還有哪些不一樣的類型?具體引入方式可結合教學實際靈活安排。方式一:利用教科書提供的情境設計引入。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圖文的基礎上,著重和學生分析三個問題:what這是什么地貌?where這類地貌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哪里?how這類地貌對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有怎樣的影響?同時,教師也可以提出問題:徐霞客是如何描述這些地貌特點的?能不能根據徐霞客的描述在紙上畫出地貌的示意圖?方式二:展示本地學生熟悉的兩種地貌(如山地和沖積平原),請學生判斷地貌類型,對比地貌特征差異,描述地貌景觀的主要特點,分析這兩種地貌對當地人們的影響。在對學生回答的梳理中,教師了解學生在地貌識別和描述中存在的問題,為接下來的教學方法選擇提供依據。方式三:實驗導入。教師提供實驗材料,請學生模擬大自然的力量產生“地貌”。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因勢利導,請學生觀察實驗形成的是什么地貌,該地貌具有怎樣的特征。通過實驗,學生鍛煉了地理實踐力,也初步了解了地貌的成因,為后面學習“地貌的識別”打下基礎?!究λ固氐孛病窟@部分內容的教學可分兩個層次展開。一、闡明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這部分屬于引導性教學,旨在讓學生宏觀了解喀斯特地貌是什么、喀斯特地貌為什么在這里等問題,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1.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尋找“可溶性巖石(如石灰?guī)r)”“適當條件”“溶于水”等關鍵詞。教師請學生結合化學知識分析“適當的條件”。2.教師可以根據這些條件(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適宜的溫度),提供中國地形、氣候圖,讓學生分析我國廣西、貴州、云南喀斯特地貌分布最為廣泛的原因。3.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模擬實驗,幫助學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例如,關于溶蝕作用可參照下列步驟實驗。準備兩個玻璃水槽,各裝半槽水,水中放置石灰?guī)r碎塊。①利用導管向一水槽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使水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另一水槽保持原樣。觀察兩水槽中石灰?guī)r碎塊的變化情況。②將兩水槽放在支架上,在兩水槽中都通入二氧化碳,在一水槽下方放酒精燈給水槽加熱。觀察兩水槽中石灰?guī)r碎塊的變化情況。在實驗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探究影響石灰?guī)r溶蝕作用的主要因素(氣溫、二氧化碳含量等)。二、闡釋喀斯特地貌的分類,指導學生描述喀斯特地貌的景觀特征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點,是對課標內容“識別某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的具體落實。1.地表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溝、洼地、峰叢、峰林等。此處教師要利用教材中的景觀圖片,帶領學生在欣賞中描述各類地表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并體會上述地貌名稱的適切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觀演變示意圖(圖4.2),讓學生分析溶溝、洼地、峰叢、峰林、孤峰等地貌的內在聯系,它們是喀斯特地貌形成不同階段的地表形態(tài)呈現,總體上具有發(fā)育先后的次序。同時,結合圖4.3分析喀斯特地貌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其中,峰叢、洼地與峰林、孤峰對人類活動影響具有明顯的差異。前者由于地下水埋藏深,降水等透過石灰?guī)r的縫隙向下滲漏,地表缺水,嚴重影響了人們生活。峰林、孤峰所在的平原區(qū)地下水埋藏淺(接近地表),降水沒有垂直向下滲流,而是形成了河流,這里的河流成為當地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水源。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辨識度較高,但學生對于溶洞、暗河等景觀的描述較困難。教師可以提供實景照片,讓學生結合實景圖繪制示意圖。學生在分析、繪圖的過程中會更好地觀察暗河、溶洞等地貌特征,理解其形成過程,從而科學描述其景觀特征。這里要注意,對溶洞的描述著重表達其頂部有向下發(fā)育的石鐘乳、底部有向上發(fā)育的石筍等,這是識別溶洞(而非普通山洞)的關鍵。石鐘乳、石筍、石柱等是溶洞的附著物,不需要詳細描述。大部分學生對于暗河了解不深。暗河是大面積石灰?guī)r地區(qū)所形成的溶洞和地下通道中,具有河流主要特征的水流。暗河水可用于供水,在一些落差大的地段,可建造地下水電站?!净顒樱悍治鍪澜缱畲髥慰趶角蛎嫱h鏡選址貴州平塘的原因】1.教學中,該活動的開展要實現三個功能。一是聯系熱點,讓學生理解喀斯特地貌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二是考查學生在新的情境中識別與描述喀斯特地貌的能力。三是提升民族自豪感。2.在第一個問題的解答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中國氣候類型圖或貴州南部氣候資料,描述氣候特點夏季濕熱。可以通過教材圖4.5回答地貌特點:大窩凼是坑穴,屬于喀斯特地貌,呈盆地狀。3.第二個問題主要引導學生分析地貌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結合球面射電望遠鏡的基建要求(半球狀大坑、適于排水),大窩凼坑穴的地貌形態(tài)利于直接利用,大大減少工程量。另外,大窩凼底部連同暗河,適合排水,也減少了排水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第三個問題強調了大窩凼排水的優(yōu)勢,教師要帶領學生從漏斗和暗河的形成原理出發(fā),分析大窩凼底部通過漏斗將地表積水排泄至地下暗河的道理?!竞恿鞯孛病繉@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依據河流地貌的分布,分兩個層次展開。一、闡明河流上游地貌的特征,初步了解河流上游兩類地貌的成因1.河流上游地貌河流上游流速快,以侵蝕地貌為主,教材以“V”形河谷為例介紹了河流侵蝕地貌的形成與特征。在教學中,教師呈現峽谷典型圖片,在讓學生感受一種震撼的美感之外,請學生描述峽谷的特征。將學生的描述文字與教材的描述“深度大,岸壁較陡,谷底狹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見巨大石塊和卵石”進行比對,讓學生感悟地貌描述的方法、視角。教師然后呈現動態(tài)視頻再現“V”形河谷的形成,可以幫助學生了解“V”形河谷谷地狹窄等特征形成的原因。2.拓展學生對河流上游地貌的感性認識由于河流上游的地貌大部分學生不常見,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地圖軟件,尋找可能出現“V”形河谷的區(qū)域,放大圖像,對典型區(qū)域用標尺做好標記,并結合當地典型景觀照片,以加深感性認識。另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實驗的方式模擬河流地貌的形成。流水作用的實驗:取一長方形塑料盆,在一側用潮濕的沙土堆成斜坡,將水管放在斜坡的上方并放水(水力大小及放水時間可以調節(jié)),讓學生觀察形成的地貌形態(tài),并分析形成原因。本實驗可以形成流水侵蝕地貌(“V”形河谷),侵蝕的泥沙發(fā)生堆積,學生可以探究流速、水量、時間這些變量與河流地貌形成及形態(tài)特征的關系。二、分析河流中下游地貌,浸潤人地協(xié)調觀1.學生對河流中下游各類堆積地貌的區(qū)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結合動態(tài)圖片進行解釋。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都是河流流速降低后泥沙堆積形成的,兩者都具有地勢平坦、堆積物顆粒細、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等特點,都是重要的農耕區(qū)。但沖積平原是河流中下游寬廣的河漫灘連接而形成的,三角洲分布在河口區(qū)域。2.在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利用中國地形圖和局部景觀圖片,讓學生認識我國三大平原及主要三角洲,描述主要特征,并尋找這些平原、三角洲與河流的聯系,了解河流在形成沖積平原和三角洲中的作用,讓學生在區(qū)域認知的基礎上進行要素綜合與時空綜合。3.河流是形成河流地貌的主力。教科書在講解河流沖積平原時,提到了河曲和牛軛湖等內容。這些只是河流地貌特征描述中的一個視角,教師在教學中不必將其作為重點或難點進行成因方面的分析。4.引導學生感悟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世界大部分的人口都分布在河流堆積地貌上,世界的主要耕地、聚落分布也與河流堆積地貌密不可分。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地圖、景觀圖、讓學生分析不同的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影響的差異,感悟人地和諧的價值觀?!景咐骸澳贻p”的黃河三角洲】1.該案例形象說明了三角洲的形成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三角洲的形成原理,并描述三角洲的景觀特征。2.在這個案例中,也能夠讀出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人類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有一個由弱到強的過程,新形成的陸地人類活動痕跡少,呈現一種原始的風貌。3.黃河三角洲作為濕地,是候鳥遷徙的“中繼站”。教師可以補充一些候鳥停留時的照片或視頻材料,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fā)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4.教師也可以拓展提問:隨著黃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黃河三角洲推進速度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將區(qū)域聯系、人地協(xié)調的理念滲透其中。第二課時【承轉】可以參考以下四種方式。方式一: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引導問題:前面學了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形成這兩類地貌的外力是什么?除此之外,大自然還有哪些力量形成新的地貌類型?方式二:展示5張地貌景觀照片(喀斯特地貌景觀、河流“V”形谷、河流三角洲、沙丘、海蝕崖),請學生分別貼在中國地形圖的相應位置。在學生完成任務,或對后兩幅景觀照片的貼圖出現困難時,教師引出第二課時的學習任務。方式三:請同學們歸納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的學習方法。以學生歸納的學習方法為基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課時的兩種地貌:風沙地貌和海岸地貌。方式四:以我國西北干旱地區(qū)的地貌航拍視頻為情境導入,通過由遠及近的風沙地貌的呈現,讓學生思考、討論該類地貌的特點,以及人類如何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存?!撅L沙地貌】本部分可以分兩個要點進行教學。一、緊扣風沙地貌與風的關系進行教學1.教師引導學生結合風沙地貌的概念,分析風蝕柱、風蝕蘑菇、沙丘等風沙地貌的形成與風的關系。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材中圖4.11、圖4.12進行分析。在分析圖像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圖像景觀所在地是哪里?該地區(qū)氣候特征和地形特征如何?風力作用是如何形成圖示地貌(風蝕蘑菇及雅丹)的?2.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模擬風沙地貌的形成過程實驗材料:制作沙雕的松散且有一定黏性的沙、普通細沙、電吹風、平底托盤。實驗步驟1:將具有黏性的沙做成立方體,用電吹風(用冷風)對著立方體不同部位吹,觀察發(fā)生的現象及形成的形狀。實驗步驟2:將細沙平鋪在平底托盤中,將電吹風保持同一方向對著細沙吹,觀察細沙的移動及堆積體的形狀。實驗步驟1模擬風力侵蝕,根據吹風機對著部位的不同,以及吹風時間的差異,可以形成類似風蝕蘑菇、風蝕柱、雅丹地貌等景觀。實驗步驟2模擬風力堆積,電吹風沿著固定方向吹沙子,在下風向位置細沙可以堆積成類似沙丘的形狀。通過實驗,可以讓學生思考在我國何處風力作用較大,風沙地貌的特征與地表物質、風力、風向等有何關系,各種風沙地貌是否具有相關性等,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素養(yǎng)。3.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圖像(圖4.13)時,結合教材相應的思考題,嘗試對沙丘形態(tài)進行描述,并與風向建立關聯。圖4.13顯示的是阿聯酋的利瓦沙漠,當地常年盛行東北信風,沙丘東北方向緩,西南方向陡,而沙丘鏈呈東南一西北走向,與盛行風相垂直。根據這種研究結果,教師可以提供我國西北地區(qū)的沙丘圖片,由學生描述沙丘的坡向、延伸方向,進而推導當地的主導風向,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二、以整體性的視角分析風沙地貌1.在風沙地貌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時空的觀點研究風沙地貌,抓住干旱區(qū)域的自然特征、風沙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力、風蝕地貌的巖石性狀、風積地貌的沙源地等關鍵點,深入剖析,輔以實驗、動畫,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辨識風沙地貌,描述風沙地貌特征,并在此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區(qū)域認知素養(yǎng)、綜合思維素養(yǎng)。2.整體性思想也體現在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教師在對區(qū)域背景介紹時強調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脆弱,人類對植被的破壞會導致地表沙源增多、風力增大(因摩擦力減小),從而導致土地荒漠化、沙丘擴張。教學流動沙丘對人類的影響時,可以結合寧夏沙坡頭的治沙等案例,分析人類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趨利避害?!竞0兜孛病勘静糠挚煞謨蓚€要點進行教學。一、引導學生思考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景觀的差異學生較易理解海岸侵蝕地貌的形成。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材中圖4.16、圖4.17,提示學生分析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海蝕門、海蝕拱橋、海蝕柱在成因上的相關性,從時空的角度理解海岸侵蝕地貌實際上是海浪侵蝕不同階段的產物,其分布區(qū)往往在風浪較大的區(qū)域(同時,海岸侵蝕地貌還與構造運動有關)。教材中圖4.16、圖4.17呈現的三種海岸侵蝕地貌辨識度較高,教師重在引導學生科學描述其景觀特征。例如,學生可以從分布、形態(tài)特征、巖石狀態(tài)等角度進行描述。對于海岸堆積地貌,由于成因較為復雜,教師不需要具體分析形成過程,讓學生重點關注各類海岸堆積地貌的特征(顆粒、坡度、寬度等),并分析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如泥灘不利于建海港,但有利于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二、教師組織開展尋找海岸地貌活動根據所學海岸地貌的相關知識,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地圖軟件開展尋找海岸地貌的活動?;顒硬襟E1:設計探究方案,列出需要在網絡地圖軟件中尋找的海岸地貌海蝕崖、海蝕柱、沙灘等?;顒硬襟E2:思考在何處能夠找到上述地貌,縮小尋找的范圍?;顒硬襟E3:在網絡地圖軟件上尋找各種海岸地貌,用標記標出,并描述各海岸地貌的特征?;顒硬襟E4:在網絡地圖軟件上觀察海岸地貌附近人類活動,分析海岸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網絡地圖軟件找尋海岸地貌的過程中發(fā)現海岸地貌的分布規(guī)律,在對海岸地貌觀察時描述特征,探究形成原因,并分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本次活動,學生能夠加深對海岸地貌的分布及特征的了解。【活動:認識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風沙地貌】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材料,結合地圖了解米林縣丹娘沙丘的位置,讓學生分析當地的氣候特點與丹娘沙丘形成的關系。2.回答第1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河谷地貌的成因和典型特征,同時要指導學生學會讀等高線圖的方法。從圖中可以看出,沙丘所在河谷與其他河谷相比,明顯展寬。教師也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種河谷特征(較寬)對江心地貌的形成具有怎樣的影響。通過第1小題的拓展,學生可以應用學到的知識在新的情境中識別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堆積地貌。3.第2小題和第3小題的設問緊扣了風沙地貌與風的關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風沙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厘清沙源地、風向、沙丘三者的位置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結合圖像材料進行解答。4.在推斷沙源地及主導風向時,建議學生繪制示意圖進行表達。同時,關注尺度思想及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引導學生思考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與沙洲出露水面的關系、沙洲與丹娘沙丘的相對位置、地形對丹娘沙丘形成的影響等。5.由于這個活動難度較大,學生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探究?!咀詫W窗:尋找隱藏在紅柳沙包中的環(huán)境變化信息】1.本自學窗為拓展性內容,教師可以結合課時情況、學生學習能力情況相機安排。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字材料及圖片,首先描述圖4.19呈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