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精髓_第1頁
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精髓_第2頁
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精髓_第3頁
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精髓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精髓——古建筑特點及藝術形式王瑞,出版商務專業(yè)3班1003330963摘要:從陜西半坡遺址發(fā)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建于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xiàn)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xiàn)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筑;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guī)模建筑群。至于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xiàn)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統(tǒng),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fā)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關鍵詞:古代建筑結構藝術形式等級制度中國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筑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筑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藝術的主要特征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后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了解的。一、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1.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中國古代建筑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木構梁柱系統(tǒng)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并廣泛采用,到了漢代發(fā)展得更為成熟。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為普遍。抬梁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疊數(shù)層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層梁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平行的兩組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lián)結于柱的上端,在各層梁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檁,以聯(lián)系構架與承載屋面。檁間架椽子,構成屋頂?shù)墓羌?。這樣,由兩組構架可以構成一間,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間,也可以是多間。斗栱是中國木構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構件。斗是斗形墊木塊,栱是弓形短木,它們逐層縱橫交錯疊加成一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頭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發(fā)展到高峰,從簡單的墊托和挑檐構件發(fā)展成為聯(lián)系梁枋置于柱網(wǎng)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復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內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成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構架開間加大,柱身加高,木構架結點上所用的斗栱逐漸減少。到了元、明、清,柱頭間使用了額枋和隨梁枋等,構架整體性加強,斗栱的形體變小,不再起結構作用了,排列也較唐宋更為叢密,裝飾性作用越發(fā)加強了,形成為顯示等級差別的飾物。木構架的優(yōu)點是:第一、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分開,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構架承托,墻壁只起維護和分隔空間的作用。第二、便于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可以因地區(qū)寒暖之不同,隨宜處理房屋的高度、墻壁的厚薄、選取何種材料,以及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質與構造節(jié)點有伸縮余地,即使墻倒而屋不塌,有利于減少地震損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黃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較之磚石便于加工制做。2.獨特的單體造型中國古代建筑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為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臺基之上,一般臺基為一層,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宮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臺基之上。單體建筑的平面形式多為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對構成建筑物單體的立面形象起著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構架結構,屋身的處理得以十分靈活,門窗柱墻往往依據(jù)用材與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處置與裝飾,極大地豐富了屋身的形象。3.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中國古代建筑多以眾多的單體建筑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筑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只有少數(shù)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采取變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4.變化多樣的裝修與裝飾中國古代建筑對于裝修、裝飾特為講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所選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與構件性質不同而有別。如故宮太和殿,重檐廡殿頂,五脊四坡,正脊兩端各飾一龍形大吻,張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條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飾有九個琉璃小獸,增加了屋頂形象的藝術感染力。5.寫意的山水園景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有意境,它與中國古典詩詞、繪畫、音樂一樣,重在寫意。造景家用山水、巖壑、花木、建筑表現(xiàn)某一藝術境界,故中國古典園林有寫意山水園之稱。從造景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它攝取萬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過觀察、提煉,盡物態(tài),窮事理,把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以之表現(xiàn)自己的情思。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神內涵特征有三。其一,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tǒng)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筑,也同時發(fā)揮著維系、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其三,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往往動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成一個整體形象,從空間組合到色彩裝飾都是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項都會整體效果。二、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在封建社會中發(fā)展成熟,它以漢族木結構建筑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shù)民族的優(yōu)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續(xù)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一個獨特的藝術體系。中國古代建筑對于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后,也對歐洲產生過影響。和歐洲古代建筑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有3個最基本的特征:1.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tǒng)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筑,也同時發(fā)揮著維系、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2.植根于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建筑藝術的一切構成因素,如尺度、節(jié)奏、構圖、形式、性格、風格等,都是從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出發(fā),為人所能欣賞和理解,沒有大起大落、怪異詭譎、不可理解的形象。3.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古代優(yōu)秀的建筑作品,幾乎都是動員了當時可能構成建筑藝術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形象,從總體環(huán)境到單座房屋,從外部序列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到附屬藝術,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抽掉了其中一項,也就損害了整體效果。三、中國古建筑等級制度的發(fā)展中國古代社會,統(tǒng)治者為了保證理想的社會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體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條款,要求按照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別,來確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規(guī)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建筑等級制度。在中國古代建筑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等級制度也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記。無論是中國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間的組織原則,還是古建筑形式的發(fā)展演變,或是在建筑材料和裝飾及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過程中,都可以找到建筑等級制度參與作用的痕跡。1.建筑等級制度的發(fā)展——從宗教到世俗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在中國奴隸社會早期,服務對象不同的建筑就有了不同,不僅在規(guī)模上有差別,還有諸如使用夯土起臺,石灰抹面裝飾等區(qū)別。這種差別昭示了日后建筑等級制度的發(fā)生。到了周代,等級制度已經成為國家的根本制度之一,并且以“禮”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戰(zhàn)國是一個“禮法墮地”、“天下無道”的時代,但卻并沒有廢棄周的建筑等級制度。從文獻記載中可以得知,這時,建筑等級制度由禮制形態(tài)向亦禮亦法形態(tài)轉變,并得到了相應的執(zhí)行。2.建筑等級制度的文化內核——追求善與美的統(tǒng)一無論是文獻的記載,還是對實物的考證都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各種建筑的內容、形制和標準,都是由“禮”這個基本規(guī)范衍生出來的。中國古代建筑布局,是以儒家上下之禮和男女之禮為基本構思,所謂“前朝后寢”,“前堂后室”等。2.1城市、聚落的等級和城市內各居住區(qū)的等級。《春秋典》中對城市的等級就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城)天子九里,公七里,侯五里,子男三里”。其它典籍中也有類似記載。2.2住居空間的等級和秩序化。如堂階制度,“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諸如此類。2.3各等級住居空間結構和裝飾標準的區(qū)別。在這方面等級制度的劃分最為細致,對屋架、藻井、斗拱、門、裝飾等都有明確詳細的規(guī)定。3.等級制度對建筑形式演變的影響由于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又為儒家所推崇,建筑等級制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影響著建筑形式的發(fā)展進步。一方面嚴厲的規(guī)定限制了建筑形式的改變,另一方面,人們出于對自身目的的滿足和顯示,在認同它的基礎上又不斷突破限制,其中的某些改變被新的等級制度的規(guī)定所承認,使建筑等級制度本身也發(fā)生變化。這樣,統(tǒng)治階級為了保存建筑系統(tǒng)內的差別,不得不不斷改變自己的建筑樣式來達到獨尊的目的,從而使建筑變得更復雜、更華麗、更細致,特別是與人的感知密切相關的部分,如斗拱、藻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