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3篇)_第1頁
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3篇)_第2頁
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3篇)_第3頁
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3篇)_第4頁
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3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3篇)

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精選3篇)

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篇1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暗啊北硎局难永m(xù),“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nèi)涵。吃的文化已經(jīng)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經(jīng)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xiàn)了新的時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講究營養(yǎng),就是一種時代提高。十大碗八大盤的做法得到了改革,這也是十分可喜的??墒?,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當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采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fā)展,堅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nèi)涵。

中華禮貌五千年,飲食文化也隨著中華禮貌源遠流長五千年,呈現(xiàn)出極大特點。其一,風味多樣。我國一向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其二,四季有別。中國人善于根據(jù)四季變化搭配食物,夏天多吃清淡爽口食物,冬天多吃味醇濃厚食物。其三,講究美感。中國人吃食物不僅僅講求味,還講究欣賞之美,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能夠雕出各種造型,還講究食材,食具,以及環(huán)境的搭配與和諧。其四,注重情趣。中國人喜歡給食物取一些富有詩意的名字,例如“熗鳳尾”“螞蟻上樹”“獅子頭”“叫花雞”等。其五,中和為最。《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diào)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的審美夢想。

對于中華飲食文化基本內(nèi)涵的考察,不僅僅有助于飲食文化理論的深化,并且對于中華飲食文化占據(jù)世界市場也有著深遠的進取意義。我認為,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nèi)涵來廛,能夠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密切聯(lián)系。

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nèi)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于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于某些貴族階層??墒?,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diào)配伍乃至飲食環(huán)境,都體現(xiàn)著一個“精”字。

體現(xiàn)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征。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資料的完美統(tǒng)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diào)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diào)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敝v的也是這個意思。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nèi)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

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能夠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于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境,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于社會心理的調(diào)節(jié)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fā)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xiàn)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

對于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yōu)美奮發(fā)向上的文化情調(diào),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抖Y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薄叭Y”中幾乎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guī)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xiàn)著“禮”。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當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nèi)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禮貌的邏輯起點。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一樣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于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于飲食的心態(tài)習俗和社會功能。可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fā)“情”;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huán)環(huán)相生完美統(tǒng)一,便構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僅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篇2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diào)進食與宇宙節(jié)律協(xié)調(diào)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jié)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jīng)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jié),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jié)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jié)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jié)食品是為了擺闊。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強調(diào)適應宇宙節(jié)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殘留到現(xiàn)代的大約僅有節(jié)日食俗了(中醫(yī)中藥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tǒng)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規(guī)律。人是“三才”之一,飲食是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guī)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為五,并產(chǎn)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shù)眾多(當時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這一點)的谷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這使人感到荒誕。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yǎng)陽氣也;凡食,養(yǎng)陰氣也”(《禮記·郊特牲》)。并認為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xié)調(diào),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于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時要嚴格遵循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說法被后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fā)點,如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谷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盡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爸幸舱?,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概括它。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有點像河南話中的那個“中”?!昂汀币彩桥腼兏拍?。《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diào)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xié)調(diào)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tài)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fā)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筑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之上。這種通過調(diào)諧而實現(xiàn)“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diào)實踐與理論的啟發(fā)和影響下產(chǎn)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于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tài)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如上所述,華夏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特性,盡管有些特性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中國幾乎成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生活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篇3

摘要:從古至今文化主宰著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家庭,甚至是每個人的命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文化對于各民族、國家、家庭以及個人的影響有所不同。今天世界各地對所屬文化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并且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比如,我國從不同角度、不同專業(yè)對文化進行了科學的劃分。其中,飲食文化是眾多分支學科之一。它通過對食源開發(fā)、食具研制、飲食禮儀、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本文通過介紹獨具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說明它在塑造國民性格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飲食文化,飲食文化觀,國民性格

一、文化和飲食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為一個內(nèi)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和復雜的現(xiàn)象,不僅人文社會學科將其作為主要的研究內(nèi)容,而且許多其它學科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文化”的概念。由于學科體系、方法論、政治觀點、和語言表述等諸多方面的差異使得對“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至今爭論不休。1952年美國的人類學家克魯伯和克拉克洪調(diào)查和總結了從1871年到1951年間關于文化的定義,數(shù)量多達164種,可謂“百家爭鳴”?,F(xiàn)在又過了幾十年,可能又有若干個定義出現(xiàn)了。這就說明好多人從不同的角度給文化下了定義。將這些定義大體上歸納起來無非就是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這句話包括了生產(chǎn)方式、生活形態(tài)、價值觀念、思維方法、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等,這些方面的觀念以及由這些觀念所形成的一些制度。

飲食文化處于文化的基礎部分,在文化的形成、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在人類的起源、演變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就是飲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加上地理環(huán)境、氣候、物產(chǎn)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人類的飲食由最初的“茹毛飲血”逐步發(fā)展到今天枝繁葉茂、異彩紛呈的飲食文化之林。當今世界大致包括東方飲食文化、西方飲食文化以及清真飲食文化三種最著名、最有影響的飲食流派。其中,中國作為東方飲食文化的中心,一直都以燦爛輝煌的中國飲食文化而自豪不已。中國飲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中,在食源開發(fā)、食具研制、食品調(diào)理、營養(yǎng)保健等方面創(chuàng)造積累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當然,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甚至是同一個民族的不同區(qū)域間飲食文化有所不同。中國飲食文化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對形成“以和為貴、高雅閑逸、和藹可親、淡泊曠達、重禮儀講人倫”等的國民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人的飲食文化觀

飲食觀念是人們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看法,深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尤其是哲學的影響較深。哲學思想的不同導致中國人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有別于其它國家。

世界各地都將中國的餐飲稱為“中餐”,其突出特點是以大米和面食為主食,講究食物的“色、香、味”?;蛘吒_切地說,中國的飲食具有審美的意識,與西方只注重食物營養(yǎng)的攝取量相比,中國食物的悅心、悅目對于飲食者來說更為重要。這種感性的飲食習慣要求食物的色澤是否賞心悅目,是否能通過人們的味覺和視覺引起食欲。除此之外,中國人飲食時還很注重情調(diào),也就是周圍的環(huán)境。在一個好的環(huán)境中用餐不只是促進食欲,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長此以往人們就會有種高雅的氣質和溫文爾雅的性格。

中國人在食物的制作方面很講究刀工,火候。《老子》中有一句話“治大國如烹小鮮”,雖然這句話是借助飲食來解釋高深的治國哲學。但反過來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小到制作餐飲,大則治國之策有時是同出一轍。由此可知,中國的飲食文化精神滲透于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活細胞之中,注重天人合一,強調(diào)整體觀。這種觀念對國民性格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三、國民性格在中國特色飲食中的體現(xiàn)

⑴素食文化中的“以和為貴”

“素食”一詞最早見于《詩經(jīng)·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对娊?jīng)》中的農(nóng)事詩篇不僅記載了周人注重農(nóng)事的精神,而且將天人合一的理念寓于農(nóng)事中,深刻地體現(xiàn)出那時人們已經(jīng)形成“以和為貴”的性格特征。今天,隨著歷史的不斷發(fā)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素食在中國文明發(fā)展的進程中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自古以來號稱農(nóng)業(yè)大國,禮儀之邦。中國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為素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地貌復雜、氣候多變,因此,南北方各自開發(fā)和發(fā)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飲食資源。以山水著稱于世的中國南方,氣溫偏高、空氣潮濕、雨水充足,適于水稻生長。而北方相對來說則比較干旱、四季分明、寒溫交替,需要冬眠的小麥在這里生長良好??傊?,無論南方的稻米還是北方的小麥都隸屬于素食文化。相對于西方國家長期的食肉習性,中國人民的素食特性體現(xiàn)出本國人民親近自然,與萬事之中、萬物之間求和諧的性格特征。

也許人們最初的食素生活是迫于客觀環(huán)境的壓力。面對地廣人稀,可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的客觀條件,人們只能積極倡導種植五谷以便于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tài)。隨著文明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人們在素食方面由被動而轉向主動,開始對各種動物有憐憫之情,不到萬不得已決不傷害某種活生生的小動物。尤其是上層社會更加知曉食素的益處。他們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得以快樂而健康生活的首要基礎。久而久之這種“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深入到人們的內(nèi)心深處,形成了中國人民“以和為貴”、“與人為善”的性格。中國是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這眾多的禮儀體現(xiàn)于人們的舉手投足之間,尤其是精神理念的高度統(tǒng)一?!疤烊撕弦弧笔侵腥A各族人民幾千年來在生產(chǎn)與生活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的思想理念的精華。表現(xiàn)在人們的具體性格當中就是與人為善、與萬物求和諧、無過之而又無不及的“中庸”性情。尤其是當今世界民眾特別崇尚素食生活,提倡融入大自然,遠離喧囂的城市,在空曠的野外充分的呼吸新鮮空氣,調(diào)適疲憊的身心,真正地享受生命賦予我們的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人們在飲食的過程中不僅僅關注周圍的飲食環(huán)境,更注重所享用的食物是否保持了其本身的味性。具體到每一種食物的烹調(diào)過程,盡量在不違背本味原則的條件下進行加工制作。中國飲食文化中蘊含的這一切思想理念與堅持的各種原則充分體現(xiàn)出本國人民所具有的“貴和尚中”“以和為貴”的性格特征。

⑵茶文化中的“和諧寧靜”

“飲食”一詞起初分開使用,“飲”用于動詞,理解為“喝”,《孟子·告子上》:“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后又引申為“飲料”,即喝的東西,賈思勰《齊民要術·煮溟》:“折米白煮,取汁為白飲”。如果說上面是對中國民眾日常所吃的主食的介紹,下面則是對飲料方面的了解。在飲料方面最具中國特色要屬各色各樣的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茶發(fā)乎神州,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中國的飲茶之風始于何時,眾說不一。按照文獻記載,魏晉時飲茶已成風氣,據(jù)此可推測最初的飲茶之風當早于此時。并且開始時人們并未將茶作為飲料使用而是作為藥用。隨著對茶的不斷應用人們逐漸了解了其味性,并且賦予飲茶活動特有的文化意義。茶文化的興起使得人們對飲茶活動崇尚不一。儒、釋、道三家在茶道上的互補足以體現(xiàn)出茶的意蘊。

茶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主體構成的具有中國傳統(tǒng)意味的特色文化之一。總體基調(diào)高雅而深沉、博大而精深。然而,三家既有共同點又有獨到之處。

共同點首先表現(xiàn)在務必于其中求和諧、求寧靜。用比喻的方式將中、西方人的性格加以比較,可謂西方人的性格像酒,熱烈、奔放、好動,容易激動,甚至好走極端,遇到矛盾往往針鋒相對以至于水火不容。中國人的性格則像茶,總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間的萬事萬物,強調(diào)和睦、友好、理解與秩序,講中庸,遇事沉穩(wěn),遇到矛盾不好斗,而是主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妥善地解決問題?!熬又坏缢闭缫槐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透徹而明朗。三家者中儒家將“中庸之道”引入茶文化,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誼,通過飲茶自省,從而既能嚴格地要求自己又能寬容地對待他人。與儒家的“中庸”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道家主張人與物質、物質與精神不可分割、互相包容。自然而然中國的茶文化吸收了老莊思想,強調(diào)天人合一,物質與精神統(tǒng)一。佛教禪宗主張“頓悟”,內(nèi)心清靜無雜念。茶性之柔,茶的'寧靜與清醒地品味正應其求。再者國人所具有的淡泊曠達、高雅閑逸,舉手投足間所表現(xiàn)出的和藹可親的性情在茶文化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xiàn)。文人儒士是茶文化的倡導者,他們借茶修身養(yǎng)性、磨礪匡世治國之志,知足常樂,以天下為己任。茶文化在他們當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儒家在茶文化中的獨有特點是講雅致、注重歡樂情調(diào)。儒家歷來主張積極入世,不論何時何地念念不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時時以“家事、國事、天下事”為主體。飲茶之時更是雅興高漲、文武張弛、有所作為成為主情調(diào)。雖然身處高雅閑逸的飲茶氛圍之中,但是儒士內(nèi)心卻是“念念有如臨敵日”、“居安思?!薄ⅰ皯?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薄冰”。這種喜怒不形于色,外在雅致、閑逸,時時刻刻防患于未然的心態(tài)是儒士所獨有的。自然飲茶便成為他們協(xié)調(diào)內(nèi)外、凝神思考的時刻。如此更顯示出他們遇事沉穩(wěn),講道德,重人倫的性格特征。

道家在茶文化中融入了明顯的超塵思想。道家強調(diào)“無為”,與儒家積極入世思想正好相反,避世思想濃重,對儒家思想是個補充。中國許多著名的茶人都有濃重的退隱思想,他們并非逃避責任,而是不茍同于庸碌之人,潔身自好。即使是功成名就者也依然保持雅潔自愛。如果說儒家文化適合貴族士人的口味,那么道家文化則更接近于文人寒士和普通百姓的思想。所以,今天許多高雅之士將由品茶而體味出的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相揉合,成為真正的內(nèi)儒外道之士。

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禪、明心見性,以助“頓悟”的特點。雖說求“靜”、求豁達、理智方面三家趨于一致,但道人過于閑逸散漫,儒者是有時十分失意時想從中得到片刻的寧靜以便達到忘我的境界。只有禪僧在追求靜悟方面最為執(zhí)著。

所以中國茶文化兼容釋的靜悟、道的馳縱、儒的雅逸,是三家的融合體。今天中華民族的成員所擁有的優(yōu)良品性,茶文化在其中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茶性柔和,清香飄溢,凝神降火正與中國人遇事冷靜,閑逸高雅的品性相得益彰。

⑶筷子文化中的“質樸尚實”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不止于食源的開發(fā),更在于食具的研制。筷子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在食具研制方面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翱辍弊质怯伞爸瘛焙汀翱臁眱刹糠纸M成。如果按照漢字的構造分類屬于“上形下聲”,由形會意,我們可知制作筷子的主要材料是竹子。今天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