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件_第1頁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件_第2頁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件_第3頁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件_第4頁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章昆蟲鑒別技術(shù)第一節(jié)昆蟲的特征一、昆蟲的分類地位:動物界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二、昆蟲的特征(一)昆蟲具有節(jié)肢動物門的特征1.體軀分節(jié)2.外骨骼;3.成對的分節(jié)附肢;4.體腔即為血腔5.腹神經(jīng)索(二)昆蟲綱的特征頭、胸和腹三個體段。頭部具有口器、1對觸角、1對復眼和2~3個單眼。胸部具3對足、常具2對翅。腹部有外生殖器,有時還有1對尾須。(二)昆蟲綱的特征有變態(tài)。(三)與節(jié)肢動物門相近綱的區(qū)別綱名體軀分段復眼單眼觸角足翅生活環(huán)境代表種昆蟲綱頭、胸、腹1對0-3個1對3對0-2對陸生或水生蝗蟲蛛形綱頭胸部、腹部無2-6對無2-4對無陸生蜘蛛甲殼綱頭胸部、腹部1對無2對至少5對無水生、陸生蝦、蟹唇足綱頭部、胴部1對無1對每節(jié)1對無陸生蜈蚣重足綱頭部、胴部1對無1對每節(jié)2對無陸生馬陸第二節(jié)昆蟲的附肢、附器一、昆蟲的頭部(二)頭部的形式

昆蟲有三種形式:1.下口式如蝗蟲、蟋蟀和鱗翅目的幼蟲等。2.前口式如虎甲、步甲、草蛉等。3.后口式(如蝽蟓、蚜蟲、葉蟬等。(三)頭部的附器1.觸角構(gòu)造:觸角由三節(jié)組成,基部一節(jié)稱柄節(jié),第二節(jié)稱梗節(jié),以后許多節(jié)內(nèi)部均無肌肉著生,總稱為鞭節(jié)昆蟲觸角類型ABCD昆蟲觸角類型EFHIJK昆蟲觸角類型2.眼種類:昆蟲的眼有復眼和單眼兩種。復眼單眼

昆蟲的單眼分背單眼和側(cè)單眼兩類。3.口器口器是昆蟲的取食器官,由于昆蟲的種類、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它們的口器在外形和構(gòu)造上有各種不同的特化,形成各種不同的口器類型。咀嚼式刺吸式銼吸式虹吸式嚼吸式舐吸式蝗蟲的咀嚼式口器構(gòu)造

舌上唇上顎下顎下唇咀嚼式口器害蟲的危害特點對植物所造成的機械損傷明顯。有的能把植物的葉片咬成缺刻或穿孔,啃食葉肉僅留下葉脈,甚至把葉全部吃光,如金龜子和一些鱗翅目的幼蟲。有的在果實或枝干內(nèi)部鉆蛀隧道,取食危害,如各種果實的食心蟲和危害枝干的天牛、吉丁蟲等。有的是潛入葉片上下表皮之間或果樹表皮下潛食葉肉或皮層,咀嚼式口器害蟲危害狀潛葉危害狀蛀干危害狀食葉危害狀咀嚼式口器害蟲的防治可將胃毒劑、觸殺劑、微生物農(nóng)藥噴撒在植物體上或做成毒餌,使其和食物一起被昆蟲食入消化道,即可引起中毒和致病死亡。

(2)刺吸式口器(2)刺吸式口器為害:吸取植物的汁液,造成病理的或生理的傷害,使被害植物呈現(xiàn)褪色的斑點、卷曲、皺縮、枯萎或畸形,或因部分組織受唾液的刺激,使細胞增生,形成膨大的蟲癭。多數(shù)刺吸式口器的昆蟲還可以傳播病害,如蚜蟲、葉蟬、飛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蟲的危害狀褪色蟲癭畸形刺吸式口器害蟲的防治防治:對剌吸式口器的害蟲的防治,只有用內(nèi)吸劑、觸殺劑和熏蒸劑才有防治效果,而胃毒劑防治則無效。(3)虹吸式口器喙下唇須復眼虹吸式口器(4)銼吸式口器二、昆蟲的胸部構(gòu)造:前胸、中胸和后胸前足,中足,后足前翅和后翅背板,側(cè)板,腹板。(一)胸部的附肢附器1、胸足構(gòu)造:昆蟲足的類型2、昆蟲的翅

翅的基本構(gòu)造前緣,后緣或內(nèi)緣,外緣。肩角,頂角,臀角。臀前區(qū),臀區(qū),軛區(qū),腋區(qū)。昆蟲翅的類型脈序昆蟲翅的兩層薄膜之間還常有縱橫行走向的翅脈。翅脈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稱為脈序或脈相。脈序在不同種類間變化很大,常作為分類的依據(jù)。假想脈序昆蟲學家根據(jù)對多種昆蟲(包括化石昆蟲)的比較,以及對翅發(fā)生學的研究等,假想出一種原始的脈序,這種脈序雖然不是實際存在的,但它卻是從實際中抽象出來的,現(xiàn)已普遍被昆蟲學者所采用。假想脈序的翅脈分為縱脈和橫脈兩類,它們各有一定的名稱和縮寫方法。

假想脈序翅的連鎖器三、昆蟲的腹部(一)構(gòu)造:9~11節(jié)組成具有尾須和外生殖器背板,腹板,側(cè)膜節(jié)與節(jié)間有節(jié)間膜相連。(二)腹部的附肢(1)外生殖器。雌性外生殖器———

產(chǎn)卵器,位于腹部第8、9節(jié)的腹面,由3對產(chǎn)卵瓣組成,第1對稱腹產(chǎn)卵瓣,第2對稱內(nèi)產(chǎn)卵瓣,第3對稱背產(chǎn)卵瓣。生殖孔開口于第8、9腹節(jié)之間。(1)外生殖器產(chǎn)卵器有很多變化:蝗蟲的產(chǎn)卵器短小呈瓣狀;蟋蟀的產(chǎn)卵器劍狀;姬蜂的產(chǎn)卵器細長,有的可為體長的數(shù)倍;蜜蜂的產(chǎn)卵器則特化為螫針;在植物組織內(nèi)產(chǎn)卵的昆蟲,其產(chǎn)卵器往往成鋸齒狀(如葉蜂和薊馬)或為刀狀(如蟬、葉蟬);有些昆蟲如蝶、蛾類、蠅類和甲蟲,它們的腹末幾節(jié)逐漸變細,互相套疊,可以伸縮,形成能夠伸縮的偽產(chǎn)卵器。昆蟲雌性外生殖器構(gòu)造

1.雌蟲產(chǎn)卵器2.雌天牛的偽產(chǎn)卵器

大青葉蟬產(chǎn)卵鋸狀產(chǎn)卵器蛾產(chǎn)卵偽產(chǎn)卵器蜜蜂的產(chǎn)卵器變異螯針雄性外生殖器稱交配器或稱交尾器。主要包括一個陽莖和一對抱握器。每一種昆蟲的雄性外生殖器在結(jié)構(gòu)上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因此在分類上常作為最后鑒別種類的重要依據(jù)。雄性外生殖器的基本構(gòu)造

1.側(cè)面觀2.后面觀

(2)尾須為著生于腹部第11節(jié)兩側(cè)的一對須狀物,分節(jié)或不分節(jié),長短不一,具有感覺作用。(3)幼蟲的腹足蛾與葉蜂的腹足第三節(jié)昆蟲的各蟲態(tài)一、昆蟲的變態(tài)昆蟲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不僅體積增大,同時在外部形態(tài)和內(nèi)部器官等方面也發(fā)生一系列變化,稱為變態(tài)。變態(tài)的類型:不完全變態(tài)完全變態(tài)主要變態(tài)類型

A.不完全變態(tài)(蝽)B.完全變態(tài)(蛾)三、昆蟲各蟲期的特征(一)卵卵期:卵從母體產(chǎn)下到卵孵化所經(jīng)過的時期。卵的構(gòu)造卵的大小、形狀產(chǎn)卵方式昆蟲卵的形狀1.長茄形(飛虱)2.袋形(三點盲蝽)3.半球形(小地老虎)4.長卵形(蝗蟲)5.球形(甘薯天蛾)6.簍形(棉金剛鉆)7.橢圓形(螻蛄)8.橢圓形(大黑鰓金龜)9.饅頭形(棉鈴蟲)10.長橢圓形(棉蚜)11.長橢圓形(豆芫菁)12.腎形(棉薊馬)13.有柄形(草蛉)14.被有絨毛的橢圓形卵塊(三化螟)15.桶形(蝽蟓)16.雙辮形(豌豆象)(二)幼蟲期當胚胎發(fā)育完成以后,昆蟲的幼蟲或若蟲破卵殼而出的現(xiàn)象叫孵化。

蝴蝶幼蟲孵化過程昆蟲從卵孵化出來后到出現(xiàn)成蟲特征(不完全變態(tài)類變成成蟲,或完全變態(tài)類化蛹)之前的整個發(fā)育階段,都可稱為幼蟲期。在昆蟲的發(fā)育史中,幼蟲期的明顯特點是大量取食和以驚人的速度增大體積。由于幼蟲期是大量取食的階段,所以很多農(nóng)林害蟲的危害期都是幼蟲期,因而常常也是防治的重點蟲期。1、生長與脫皮蟲齡每脫一次皮,蟲體就顯著增大,形態(tài)也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兩次脫皮之間的時間稱為齡。從卵孵化出到第一次脫皮之間的時期為第一齡期,這時的幼蟲稱為第一齡幼蟲(或1齡蟲、初孵幼蟲);第一次與第二次脫皮之間的時期為第二齡期,這時的幼蟲稱為第二齡幼蟲(或2齡蟲),以此類推,最后一齡幼蟲又稱末齡幼蟲或老熟幼蟲。由于頭殼在同一齡期中,幾乎是不生長的,因此在實踐中識別蟲齡,根據(jù)頭殼大小進行識別比較準確。而體長因在同一齡期內(nèi)生長變化較大,而很難作為依據(jù)。例如,已知大菜粉蝶第1齡幼蟲頭寬是0.4mm,最后兩齡頭寬是1.8mm和3.0mm,從最后兩齡頭寬比1.8﹕3.0=0.6可以推知:第5齡頭寬:3.0mm;第4齡頭寬:3.0×0.6=1.8(mm);第3齡頭寬:1.8×0.6=1.08(mm),實測為1.1mm;第2齡頭寬:1.08×0.6=0.65(mm),實測為0.72mm;第1齡頭寬:0.65×0.6=0.39(mm),實測為0.4mm。并由此推知大菜粉蝶幼蟲共有5齡。2、幼蟲的類型1、無足型2、多足型3、寡足型4、原足型(三)蛹期幼蟲老熟后,停止取食,尋找適當場所,縮短身體,變得不活動,乃進入前蛹期(預蛹期)。前蛹脫皮后變成蛹,這一過程稱為化蛹。從化蛹到變成成蟲所經(jīng)過的時期,稱蛹期。蝴蝶幼蟲化蛹蛹的類型蛾的被蛹斑潛蠅的成蟲和圍蛹蜂的離(裸)蛹(四)成蟲期全變態(tài)類蛹或不完全變態(tài)類若蟲最后一次脫皮后,變成成蟲的過程叫羽化。大多數(shù)昆蟲的成蟲,羽化后須繼續(xù)取食一個時期方能進行生殖,一般雌性比雄性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性成熟,這種對性腺發(fā)育不可缺少的成蟲期的營養(yǎng)稱為補充營養(yǎng)。蜻蜓的羽化過程蝴蝶的羽化過程

獨角仙的羽化過程三、昆蟲的世代與年生活史昆蟲由卵到成蟲開始產(chǎn)生后代的個體發(fā)育周期稱為一個世代。年生活史是指一種昆蟲在一年內(nèi)的發(fā)育史,即由當年越冬蟲期開始活動到第二年越冬結(jié)束為止的發(fā)育過程。成蟲發(fā)生期和產(chǎn)卵期長的種類,前后世代間界有明顯的重疊現(xiàn)象,世代的劃分就變得很難,稱為世代重疊。世代的劃分從卵開始。昆蟲的生活史除文字進行敘述外,也可以用圖表來表示。生活史的圖表表示

月份世代12-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第三代(越冬世代)(-)((-)(-)--

卵--幼蟲蛹++成蟲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越冬世代)

---(-)(-)(-)(-)第四節(jié)昆蟲主要目、科的識別一、昆蟲綱的分類系統(tǒng)昆蟲綱的分目是根據(jù)翅的有無及類型、變態(tài)的類型、口器的構(gòu)造、觸角的形狀、跗節(jié)節(jié)數(shù)等進行的,但具體目的數(shù)目及其分類系統(tǒng),各分類學家的意見并不一致。與園林植物關(guān)系密切的目有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纓翅目、鞘翅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等九個目。昆蟲綱分目昆蟲綱分為34目一.無翅亞綱Apterygota

(一)增節(jié)變態(tài)類Anametabola1.原尾目Protura

(二)表變態(tài)類Epimetabola2.彈尾目Collembola3.雙尾目Diplura4.纓尾目Thysanura二.有翅亞綱Pterygota

(三)原變態(tài)類ptometabola5.蜉蝣目Ephemerida(四)不全變態(tài)類Hemimetabola6.蜻蜓目Odonata7.蜚蠊目Blattaria8.螳螂目Mantodea

9.等翅目Isoptera10.缺翅目Zoraptera11.疊翅目Plecoptera12.竹節(jié)蟲目Phasmida13.蛩蠊目Grylloblattodea(四)不全變態(tài)類Hemimetabola

14.直翅目Orthoptera15.紡足目Embioptera16.重舌目diploglossata17.革翅目Dermaptera

18.同翅目Homoptera19.半翅目Hemiptera20.嚙蟲目Psocoptera21.食毛目Mallophaga22.虱目Anoptera

23.纓翅目Thysanoptera(五)全變態(tài)類Holometabola

24.鞘翅目Coleoptera25.捻翅目Strepsiptera26.廣翅目Megaloptera

27.脈翅目Neuroptera28.蛇蛉目Raphidioptera29.長翅目Mecoptera30.毛翅目Trichoptera

31.鱗翅目Lepidoptera32.雙翅目Diptera33.蚤目Siphonaptera

34.膜翅目Hymenoptera園林昆蟲常見目比較口器類型翅的類型變態(tài)類型代表種直翅目咀嚼式前翅復翅、后翅膜翅不全變態(tài)蝗蟲、蟋蟀等翅目咀嚼式前后翅均為膜翅,且形狀、大小相等不全變態(tài)白蟻半翅目刺吸式前翅半鞘翅,后翅膜翅不全變態(tài)蝽同翅目刺吸式前翅質(zhì)地均一,后翅膜質(zhì)不全變態(tài)蟬、蚜蟲、介殼蟲纓翅目銼吸式前后翅均為纓翅全變態(tài)薊馬脈翅目咀嚼式前后翅均為膜翅全變態(tài)草蛉鱗翅目幼蟲咀嚼式、成蟲虹吸式前后翅均為鱗翅全變態(tài)蛾、蝶鞘翅目咀嚼式前翅鞘翅,后翅膜翅全變態(tài)金龜子、瓢蟲膜翅目咀嚼式前后翅均為膜翅全變態(tài)蜂、蟻雙翅目咀嚼式、刺吸式只有一對前翅,膜質(zhì)全變態(tài)蚊、蠅、虻雙項式1、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2

口器非咀嚼式、嚼吸式----------------------------52、前后翅質(zhì)地相同均為膜質(zhì)---------------------------3

前翅皮革質(zhì)或角質(zhì),后翅膜質(zhì)----------------------43、前后翅形狀、大小、脈紋均很相似,有翅鱗,無連鎖器-等翅目前翅大,后翅小,以翅鉤連鎖------------------------膜翅目4、前翅為皮革質(zhì),后翅膜質(zhì),前足開掘足或后足跳躍足---直翅目前翅角質(zhì),后翅膜質(zhì)---------------------------------鞘翅目5、口器為剌吸式-------------------------------------------6

口器為虹吸式或銼吸式或舐吸式-------------------------76、前翅質(zhì)地均一,口器從頭后方生出---------------------同翅目前翅基半部角質(zhì)端半部膜質(zhì),口器從頭前方生出------半翅目7、口器為虹吸式,前后翅為鱗翅------------------------鱗翅目口器為銼吸式或舐吸式----------------------------------88、前后翅為纓翅,口器為銼吸式------------------------纓翅目前翅膜質(zhì),后翅特化為平衡棒------------------------雙翅目二、昆蟲分類檢索表單項式1(8)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2(5)前后翅質(zhì)地相同均為膜質(zhì)3(4)前后翅形狀、大小、脈紋均很相似,有翅鱗,無連鎖器--等翅目4(3)前翅大,后翅小,以翅鉤連鎖--------------------------------膜翅目5(2)前翅皮革質(zhì)或角質(zhì),后翅膜質(zhì)6(7)前翅為皮革質(zhì),后翅膜質(zhì),前足開掘足或后足跳躍足-----直翅目7(6)前翅角質(zhì),后翅膜質(zhì)-----------------------------------------鞘翅目8(1)口器非咀嚼式、嚼吸式9(12)口器為剌吸式10(11)前翅質(zhì)地均一,口器從頭后方生出--------------------------同翅目11(10)前翅基半部角質(zhì)端半部膜質(zhì),口器從頭前方生出-----------半翅目12(9)口器為虹吸式或刮吸式或舐吸式13(14)口器為虹吸式,前后翅為鱗翅-----------------------------鱗翅目14(13)口器為銼吸式或舐吸式15(16)前后翅為纓翅,口器為銼吸式-----------------------------纓翅目16(15)前翅膜質(zhì),后翅特化為平衡棒----------------------------雙翅目三、主要目科的概述(一)直翅目Orthoptera中型至大型昆蟲??谄骶捉朗?。觸角絲狀或劍狀,單眼2或3個。前翅狹長,復翅、革質(zhì),常覆蓋在后翅上,后翅膜質(zhì),能夠作扇狀折疊,翅脈多是直的。有些種類短或無翅。后足多發(fā)達,適于跳躍,或前足為開掘足。雌蟲多具發(fā)達的產(chǎn)卵器。腹部第十節(jié)有尾須一對。雄蟲大多能發(fā)音,凡發(fā)音的種類都具有聽器。(一)直翅目Orthoptera不完全變態(tài)。本目昆蟲多數(shù)生活在地上,也有生活在土中的(如螻蛄)。成蟲多產(chǎn)卵于土中(如蝗蟲、螻蛄、蟋蟀)或植物組織內(nèi)(如螽斯)。多為植食性,其中很多是農(nóng)作物的重要害蟲,常見的有蝗蟲、螻蛄、蟋蟀等。1.蝗科Locustidae體粗壯。觸角短,一般不超過體長多呈絲狀、劍狀。前胸背板馬鞍型,跗節(jié)3節(jié)。多具2對發(fā)達的翅,亦有短翅及無翅的,后翅常有鮮艷的顏色。雄蟲能以后足腿節(jié)摩擦發(fā)音,聽器位于腹部第一節(jié)的兩側(cè)。產(chǎn)卵器粗短,瓣狀。2.螻蛄科Gryllotalpidae觸角顯著比身體短。前足開掘足。前翅甚小。后翅由前翅下方突出于體外,呈尾狀。無聽器。體表無產(chǎn)卵器。此類昆蟲以土棲為主,具較強的趨光性,夜間活動,咬食植物的根莖,為重要的農(nóng)業(yè)害蟲。東方螻蛄3.螽斯科Tettigonliidae觸角絲狀,比體長。跗節(jié)4節(jié),聽器在前足脛節(jié)。尾須短小。產(chǎn)卵器刀狀或劍狀。螽斯有肉食性也有植食性的。雌蟲多產(chǎn)卵于植物枝條組織內(nèi),造成技梢枯萎或落葉。4.蟋蟀科Gryllidae粗壯,色暗。觸角比身體長。跗節(jié)3節(jié)。尾須長,不分節(jié)。產(chǎn)卵器細長,成劍狀或鐮狀。雄蟲發(fā)音器在前足近基部,聽器在前足脛節(jié)上。夜出性昆蟲。食性雜,多取食植物近地面柔嫩部分,危害幼苗。少數(shù)種類為肉食性。不少種類雄蟲性兇殘,常搏斗,有互相殘殺現(xiàn)象。(二)等翅目(Isoptera)形態(tài)特征小型至中型昆蟲白色柔軟。多態(tài)型。頭大,前口式。口器咀嚼器上顎很發(fā)達;觸角念珠狀。有長翅、短翅、無翅等情形,翅狹長,前后翅相隊不用時平放在腹部上,基部特有的橫縫脫落。足的跗節(jié)4或5,有2爪。尾須1—8節(jié)。(二)等翅目(Isoptera)生物學特性本目昆蟲通常集體生活,有較復雜的“社會”組織和分工。一個巢穴內(nèi)通常有一對“王族”,即“王”和“后”,專負責生殖,有無數(shù)的“工族”和“兵族”,分別擔負各項工作和保衛(wèi)的職責。有時還有長翅、短翅或無翅的“補充王族”及大小不同的“工族”和“兵族”。不(完)全變態(tài),卵呈卵形或長卯形。幼蟲和成蟲相似。夏天從巢穴中擁出大量有翅的“工族”,群飛覓偶,落到地面交配,地即脫落,乃鉆入土中,開創(chuàng)新群落?!肮ぷ濉焙汀氨濉眽勖^短,雌的白蟻后則可生活6一15年,一生能產(chǎn)卵數(shù)百萬。按習性主要分為三類:分別為土棲性、木棲性、土木兩棲性。1、鼻白蟻科(Rhinotermitidae)有囟。兵蟻前胸背板扁平,狹于頭;有翅成蟲前翅鱗大于后翅鱗,其頂端伸達后翅鱗。土棲性。2、白蟻科(Termitidae)頭部有囟。成蟲前翅鱗僅略大于后翅鱗,兩者距離仍遠;兵蟻前胸背板前中部分隆起。土棲為主。(三)半翅目(HemiPtera)通稱蝽蟓。體小至中型,略扁。刺吸式口器,喙從頭的前下方生出。觸角3~5節(jié)。復眼顯著,單眼有或無。前胸背板甚大,中胸小盾片發(fā)達。跗節(jié)一般三節(jié)。多數(shù)具2對翅,前翅為半鞘翅,基半部硬化的部分可分成革片、爪片、緣片和楔片,而端部的膜質(zhì)部分,稱為膜片,常具翅脈。翅靜止時平放于身體背面,末端部分交叉重疊。胸部腹面常有臭腺,可散發(fā)出惡臭。(三)半翅目(HemiPtera)漸變態(tài)。本目昆蟲大多為植食性,危害農(nóng)作物、果樹、森林,刺吸莖葉或果實的汁液,是重要的園藝害蟲;部分種類可以捕食害蟲,是天敵昆蟲,如獵蝽、長蝽的一些種類。半翅目昆蟲身體構(gòu)造模式及前翅示例

1.蝽的背面觀2.頭、胸部腹面觀3.后足端部l.蝽科Pentatomidae觸角5節(jié)(極少數(shù)4節(jié)),單眼2個,少數(shù)缺,喙4節(jié)。前翅分為革片、爪片、膜片三部分,膜片上具多數(shù)縱行翅脈,發(fā)自于基部的一根橫脈。中胸小盾片大,三角形,超過爪片。本科種類很多,一般為植食性。2.緣蝽科Coreidae體一般較狹,兩側(cè)緣略平行。觸角4節(jié),喙4節(jié)。中胸小盾片小,短于爪片。前翅分革片、爪片及膜片3部分,從一基橫脈上分出多條分叉的翅脈。本科均為植食性,常見種類可危害瓜、豆及果樹。3.獵蝽科Reduviidae體中型或大型。觸角4節(jié)或5節(jié)。喙堅硬,僅3節(jié),基部不緊貼于頭下,而彎曲成弧形。前翅分為爪片、革片和膜片3部分,膜片基部有兩個翅室,從其上發(fā)出2條縱脈。4.盲蝽科Miridae

小型或中型昆蟲。觸角4節(jié),無單眼,喙4節(jié)。前翅分為革片、爪片、楔片及膜片,在膜片基部有1或2個小翅室,其余翅脈均消失。同一種類常有長翅型、短翅型和無翅型。本科有植食性的,也有捕食性的。5.花蝽科Anthocoridae小型種類,體扁長卵形。與盲蝽相似。前翅除革片、爪片、膜片外,還有楔片,但有單眼,膜片上的翅脈少。觸角4節(jié),喙3或4節(jié)。一般為捕食性,以蚜蟲、薊馬、木虱、介殼蟲、粉虱及螨類等為食,屬有益昆蟲。6.網(wǎng)蝽科Tingidae小型種類,體扁。無單眼。觸角4節(jié),第3節(jié)最長,第4節(jié)膨大。喙4節(jié)。前胸背板向后延伸蓋住小盾片,有網(wǎng)狀花紋,前翅不分革片與膜片,也有網(wǎng)狀花紋。成蟲和若蟲生活在葉的背面,常在主脈的兩側(cè)危害,被害處常積集斑點狀的褐黑色分泌物及蛻皮殼。(四)同翅目Homoptera為小型或中型昆蟲,頭后口式,刺吸式口器,喙3節(jié),其基部著生于頭部的腹面后方,似出自前足基節(jié)之間。具翅種類前后翅膜質(zhì)或前翅皮質(zhì),靜止時呈屋脊狀覆于體背。也有無翅種類,以雌介殼蟲和蚜蟲最為常見。(四)同翅目Homoptera除粉虱及雄介殼蟲屬于過漸變態(tài)外,均為漸變態(tài)。本目昆蟲體形變化很大,一般以刺吸植物汁液為生。繁殖方式各樣,有兩性生殖、孤雌生殖,也有兩性生殖與孤雌生殖交替進行。有卵生,也有卵胎生。本目不少種類為農(nóng)作物的重要害蟲,并能傳播植物的很多病害,如蚜蟲、葉蟬、木虱等能傳播病毒。亦有不少種類如蚜蟲、介殼蟲、粉虱等,分泌蜜露,誘致煤污病1.蟬科Cicadidae多為大型昆蟲。復眼發(fā)達,單眼3個。觸角短,剛毛狀。前足腿節(jié)膨大,下方有齒。雄蟲具發(fā)音器,位于腹部兩側(cè)。成蟲以刺吸汁液和產(chǎn)卵危害果樹和林木枝條,若蟲吸取根部汁液。2.葉蟬科

Cicadellidae體小型至中型。單眼多為2個,觸角鞭節(jié)分節(jié)甚多。后足脛節(jié)下方有2列短刺,這一特征可以區(qū)別于近緣科昆蟲。雌蟲具齒狀產(chǎn)卵管,產(chǎn)卵于植物組織內(nèi)。3.蠟蟬科Fulgoridae中型至大型昆蟲,善跳躍一般體色美麗如蝶蛾。有些種類額延長如象鼻,還有的種類可分泌綿狀的白蠟。觸角短,末端具1剛毛,位于復眼的下方。前后翅端區(qū)翅脈呈網(wǎng)狀,多分叉和橫脈。4.木虱科psyllidae體細小,能飛善跳。觸角10節(jié),末端有2條長短不一的剛毛,單眼3個。前翅常比后翅堅實,前翅無橫脈,基部有一條基脈,是由R、M、Cu三脈合成的,為本科的顯著特征之一。成蟲、若蟲常分泌蠟質(zhì),蓋在身體上。5.粉虱科Aleyrodidae成蟲體纖弱而小。體及翅上常有白色蠟粉。觸角7節(jié)。翅脈簡單,僅具1或2條縱脈。成蟲與幼蟲腹面有皿狀孔,為本科昆蟲的最大特征。6.蚜科Aphididae體細小,柔軟。觸角長,通常6節(jié),很少5節(jié),末節(jié)中部突然變細,故又分為基部和鞭部兩部分;第3~6節(jié)基部常有圓形或橢圓形的感覺圈,它的數(shù)目和分布可作為分種的依據(jù)。多數(shù)蚜蟲的腹部第六節(jié)背面生有一對“腹管”,腹部末端的突起稱為尾片,腹管及尾片的形狀為分類上的重要特征。6.蚜科Aphididae蚜蟲具有翅或無翅的個體,繁殖方式有孤雌生殖及兩性生殖,卵胎生和卵生,因多發(fā)生在植物的芽、嫩莖或幼葉而得名,又因常分泌大量蜜露,而被稱為“膩蟲”。它不僅直接刺吸取食危害植物,而且還是許多病毒病的傳播者。7.介殼蟲總科Coccoidea形態(tài)非常特化。一般為小型昆蟲,體長0.5~7mm。大多數(shù)介殼蟲以固定不動地吸食植物汁液的方式進行危害,同時體表常蓋有介殼或各種粉狀、綿狀等蠟質(zhì)分泌物。雌成蟲與雄成蟲的外形彼此差別很大。雌蟲身體沒有明顯頭、胸、腹三部分的區(qū)分,無翅,大多數(shù)被各種蠟質(zhì)分泌物所遮蓋,屬漸變態(tài);雄蟲體長形,只有一對薄的前翅,具分叉的翅脈,后翅特化成平衡棒。雄蟲壽命短,交配后即死去。為過漸變態(tài),真正的幼蟲期一般僅2齡,接著是“前蛹”、“蛹”,繼而羽化為成蟲。多數(shù)為害蟲,以危害木本植物為主,許多種類是果樹及林木的重要害蟲,如危害柑橘的吹綿介IceryaPurchasiMask等。但也有些種類是益蟲,如紫膠蟲、白蠟蟲。蚧總科(五)纓翅目Thysanoptera通稱薊馬,是一類微小型的昆蟲。成蟲體細長略扁,長僅1~2mm。多數(shù)黑色、褐色或黃色。觸角短,6~9節(jié),絲狀,略成念珠狀。銼吸式口器,左上顎發(fā)達,右上顎退化。前后翅狹長,翅脈稀少甚至消失,翅的周緣具長纓毛,故稱纓翅目。有的種類無翅(無翅者無單眼)。跗節(jié)1或2節(jié),具1或2爪,中墊泡囊狀。腹部10或11節(jié)。無尾須。雌蟲腹末圓錐形,產(chǎn)卵器鋸狀、柱狀或無。(五)纓翅目Thysanoptera過漸變態(tài)。若蟲似成蟲,但觸角節(jié)數(shù)少,不如成蟲活潑,通常白色、黃色或紅色。本目昆蟲,多數(shù)植食性,危害農(nóng)作物的花、葉、枝、芽等,而以花上最多。如煙薊馬ThripstabaciLindeman;少數(shù)為捕食性,可捕食蚜蟲、粉虱、螨類或其他種類的薊馬(如塔六點薊馬)1.薊馬科Thripidae體扁。觸角6~8節(jié),末端兩節(jié)形成端刺,3或4節(jié)上有感覺器。翅狹長,翅端尖,前翅常有2條縱脈。雌蟲腹端有鋸狀產(chǎn)卵器,向下彎曲。2、管薊馬科

(Phloeothripidae)體黑色或暗褐色,翅白色、煙灰色或有斑紋。觸角8節(jié)。腹部末節(jié)管狀,生有較長的剌毛,無產(chǎn)卵器。翅表面光滑無毛,前翅有脈紋,沒有翅脈。(六)鞘翅目Coleoptera通稱甲蟲,微小至大型種類。前胸發(fā)達,前胸背板完整且高度骨化??谄骶捉朗?;觸角形狀不一,多為10或11節(jié);無單眼。前翅鞘翅,蓋住中后胸和大部分或全部的腹部,但中胸小盾片多露出;后翅膜質(zhì),靜止時折疊于前翅之下,少數(shù)種類無后翅。附節(jié)多為5節(jié)或4節(jié),很少3節(jié)。無尾須。完全變態(tài)。幼蟲多屬寡足型,頭部發(fā)達,咀嚼式口器,一些鉆蛀性種類完全無足。蛹多為裸蛹,如天牛、葉甲、金龜子等,另有一些種類為被蛹,如隱翅蟲。此外,瓢蟲科和幾種葉甲,以其尾端附著于蛹化物上,并有一硬化的外殼(末齡幼蟲的蛻皮)包圍。(六)鞘翅目Coleoptera本目為昆蟲綱中最大的一個目,除龍虱、水龜蟲等少數(shù)幾個科是水生的,大多數(shù)種類是陸生的。陸生種類多生活在各種植物上,故植食性的種類占大多數(shù),可取食植物的地上部或根部,或潛葉、鉆蛀入植物組織內(nèi),或取食植物的種子及花果部分,也有的種類在倉庫內(nèi)危害貯藏農(nóng)產(chǎn)品;此外還有肉食性(如步甲科、虎甲科等)、腐食性、糞食性、尸食性及少數(shù)寄生的種類,所以本目昆蟲與人類關(guān)系密切。鞘翅目分亞目本目分為肉食和多食2個亞目。前者腹部第一腹板被后足基節(jié)窩分割成3部分,中間不相連,前胸背板與側(cè)板間有明顯的分界線。后者腹部第一腹板完整,中間不被后足基節(jié)窩所分割,前胸背板與側(cè)板多愈合在一起,之間無明顯的分界線,食性不一。1.步甲科Carabidae小型或大型昆蟲,通稱步行蟲。一般為黑色或褐色,多數(shù)種類有金屬光澤。頭常較前胸狹,前口式。觸角細長,絲狀,著生于上唇基部與復眼之間,附節(jié)5—5—5式。步甲成蟲和幼蟲多為捕食性,是重要的天敵類群之一,但也有少數(shù)種類取食植物的幼芽,危害農(nóng)作物。2.虎甲科Cicindelidae中等大小,體型與步甲相似。一般有鮮艷的光澤,常有金綠、赤銅、純黑等色斑。頭較大,前口式。復眼大而突出。觸角絲狀,11節(jié)。上顎大,銳齒狀。跗節(jié)全為5節(jié)。成蟲白天活動,步行迅速,并可作短距離的飛翔。常在道路或沙灘上飛行,捕食各種昆蟲。幼蟲在地下穴居,捕食螞蟻及小蟲,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的益蟲。3.叩頭蟲科Elateridae小型至大型甲蟲。觸角鋸齒狀。前胸很發(fā)達,前胸與后胸銜接不緊密,能上下活動,前胸背板后角明顯后突,前胸腹板后緣中央有一強大的突起向后延伸到中胸腹板的深凹窩中,可彈跳。附節(jié)5—5—5式。幼蟲大多數(shù)生活于土中,通稱金針蟲。體細,長筒形,具3對相仿的胸足,體壁堅硬而光滑,大多數(shù)為黃色或黃褐色。以植物的地下部分為食,對種子、幼苗及根危害大,是重要的地下害蟲。4.吉丁蟲科Buprestldae

成蟲與叩頭蟲體形相似,大多數(shù)有美麗的金屬光澤。身體長形,末端尖削。頭較小,嵌在前胸上,觸角鋸齒狀,11節(jié)。前胸腹板也有大型的后突,嵌于中胸腹板的凹陷內(nèi),但前胸與后胸緊密相連,不能上下活動,前胸背板的后角不向后突出。幼蟲又稱爆皮蟲和串皮蟲,體細長扁平,乳白色,無足,前胸扁闊如大頭,腦部其他部分狹長。鉆蛀危害枝干。5.瓢蟲科Coccinellidae小型或中型昆蟲,體背隆起成半球形或半卵形,鞘翅上常有紅、黃、黑等斑紋。頭小,一部分隱藏在前胸背板下。跗節(jié)隱4節(jié)。幼蟲活潑,體上常有枝刺、毛瘤、毛突等被物,或覆蓋有綿狀蠟質(zhì)分泌物。此科大多數(shù)種類是有益的,成蟲和幼蟲都捕食蚜蟲、介殼蟲、粉虱等。小部分種類食害植物。6.擬步甲科Tenebrionidae小型至大型甲蟲,黑色或赤黑色,一般沒有其他色澤的斑點。頭較小,部分嵌入前胸背板前緣內(nèi)。觸角11節(jié),絲狀或錘狀。跗節(jié)是5—5—4。幼蟲體長形,具3對胸足,外形似金針蟲,故有擬金針蟲之稱。它與金針蟲的區(qū)別在于上唇明顯,前足一般比中后足粗。一般為植食性,幼蟲土棲,以植物的地下部分為食。有些種類是重要的倉庫害蟲。7.芫菁科Meloidae中等體形,鞘翅較柔軟,有微毛。頭下口式,頭的后部急劇收縮如頸狀。觸角11節(jié),絲狀或鋸齒狀。前胸無明顯的側(cè)緣,較鞘翅狹窄。跗節(jié)5—5—4。幼蟲取食蝗卵。成蟲植食性。芫菁成蟲含有斑蝥素,是一種強烈的發(fā)泡劑,并有利尿等作用,中藥中的斑蝥即為本科昆蟲。8.金龜子科Scarabaeidae中型至大型。觸角鰓葉狀。前足有開掘作用,跗節(jié)5—5—5式。鞘翅不完全覆蓋腹部,末節(jié)背板常外露。幼蟲為蠐螬。根據(jù)食性可分為糞食性和植食性兩大類群,前者俗稱屎殼郎,后者包括許多園林和果樹害蟲及危害農(nóng)作物的地下害蟲。9.天??艭erambycidae中型至大型種類,體狹長。觸角11或12節(jié),鞭狀,通常與體等長或超過體長。復眼腎形,圍繞于觸角基部。跗節(jié)隱5節(jié)。主要是木本植物的害蟲,以幼蟲蛀食樹干、枝條和根部。幼蟲乳白色或黃色,體柔軟,胸足大都消失或退化。胸腹節(jié)的背腹面都有骨化區(qū)或突起。10.葉甲科Chrysomeidae又稱金花蟲,成蟲的外形常呈卵形或長形。觸角絲狀或末端稍膨大,11節(jié),長不及體長之半。跗節(jié)隱5節(jié)。幼蟲具3對胸足,身體中部或近后端處較肥大而稍隆起,也有細長的。成蟲和幼蟲均為植食性,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的重要害蟲。11.象甲科Curculionidae微小至大型甲蟲。頭部延伸成喙。喙長大于寬,口器位于喙的前端,觸角大多呈膝狀彎曲,末端3節(jié)呈錘狀。跗節(jié)為隱5節(jié)。幼蟲身體柔軟,肥胖而彎曲。無足。成蟲和幼蟲均取食植物,有食葉的,有鉆莖的,有鉆根的,有蛀果實或種子的,也有卷葉或潛入葉的組織中的。12.豆象科Bruchidae成蟲體小,卵圓形,堅硬,被有鱗片。觸角鋸齒狀、梳狀或棒狀。眼圓形,有一“U”

字形的缺刻。鞘翅末端截形,露出腹部末端。跗節(jié)隱5節(jié)。老熟幼蟲白色或黃色,柔軟肥胖,向腹面彎曲。足退化,呈疣狀突起。(七)鱗翅目Lepidoptera本目包括了所有的蝶類和蛾類。主要特點是:體、翅及附器均被有鱗片,這些小鱗片組成不同顏色的斑紋。觸角有絲狀、羽毛狀、棒狀等??谄骱缥?。完全變態(tài),幼蟲為多足型,蛹是被蛹。此目成蟲除少數(shù)種類(如吸果夜蛾口器端都具銳齒,可刺入果內(nèi)吸取汁液,引起落果)外,一般不危害農(nóng)作物。但幼蟲口器咀嚼式,絕大多數(shù)為植食性,或食害植物的葉、芽,或鉆蛀在莖、根、果實內(nèi),或在葉的上下表皮間潛食葉肉,或危害儲藏的糧食。少數(shù)種類的幼蟲是捕食性或寄生性的。翅的脈序、斑紋(七)鱗翅目Lepidoptera幼蟲的分類特征主要在體表的外被物、剛毛和腹足上的趾鉤。鱗翅目幼蟲身體各部具有各種外長物,最普通的是剛毛、還有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幼蟲體上的剛毛是分類的重要依據(jù),可分為原生剛毛、亞原生剛毛和次生剛毛。原生剛毛和亞原生剛毛是幼蟲分別在第一齡與第二齡時出現(xiàn)的,其數(shù)目和位置固定,具有一定的排列,稱為毛序;而次生剛毛的數(shù)目和位置都不固定,故沒有命名。(七)鱗翅目Lepidoptera鱗翅目幼蟲一般有5對腹足,位于第3~6及第10腹節(jié)上,腹足的數(shù)目有時減少,如尺蛾科一般僅在第6節(jié)及第10腹節(jié)上各有一對。腹足的端部具有鱗翅目幼蟲所特有的趾鉤,以幫助行動。趾鉤的排列有各種形式,通常趾鈞為一排,少數(shù)為2排,也有3排或更多的,一排的稱單行,2排的稱為雙行,3或更多排的稱為多行。一排中的趾鉤若長度相等,稱單序;若趾鉤的長短交替稱雙序,若有3種不同長度更替排列的稱三序。趾鉤排列的形狀也有各種形式,如環(huán)形、缺環(huán)、中帶(趾鉤排成一與身體縱軸平行的弧形)、二橫帶(趾鈞排成與身體縱軸垂直的兩列)等。趾鉤的排列方式是幼蟲分科的重要特征。(七)鱗翅目Lepidoptera(七)鱗翅目Lepidoptera(七)鱗翅目Lepidoptera(七)鱗翅目Lepidoptera鱗翅目包括蝶類和蛾類,二者成蟲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蝶類觸角棍棒狀,靜止時翅直立于體上,全無翅韁,白天活動;蛾類觸角非棍棒狀,形狀不一,少數(shù)種類觸角的末端僅略膨大。靜止時翅呈屋脊狀,多數(shù)具翅韁,夜間活動。1.粉蝶科Pieridae成蟲多為中型蝴蝶,常為白色、黃色或橙色,有黑色斑紋。前足正常,并不比中后足小,爪具齒。前翅R脈3或4條,甚至5條A脈1條,后翅A脈2條。幼蟲圓筒形,長而細,頭比前胸小。體表有很多小突起及次生剛毛,每一體節(jié)常分為幾個小環(huán)。趾鉤為雙序或3序中帶。幼蟲食葉。2.鳳蝶科Papilionidae中型或大型的美麗蝴蝶。翅三角形,后翅外緣波狀,并常有1尾狀突。翅黑色有藍、綠、紅色斑,或黃色、綠色而有黑色斑紋。前翅Cu脈似分為4支,A脈2條,并在翅基部與中室后緣有1小橫脈相連。后翅基部有1鉤狀肩脈位于小室(亞前緣室)上,A脈一條。幼蟲光滑無毛,前胸前緣有臭“丫”腺,受驚動即伸出,極易識別。幼蟲食葉。3.蛺蝶科Nymphalidae中型至大型蝴蝶。觸角錘狀部分特別膨大。翅的顏色常極鮮明,前足退化,短小。雌蝶跗節(jié)4或5節(jié),雄蝶跗節(jié)1節(jié)。R脈5支,中室閉式。后翅中室多開式或為1條不明顯的脈所封閉。幼蟲體圓筒形,上有成列的枝刺。腹足趾鉤多為3序中帶,很少雙序。幼蟲食葉。4.弄蝶科Hesperiidae小型至中型的蝶類。身體較粗壯,頭大。觸角基部遠離,末端呈鉤狀。R脈5支,均分離,直接由中室伸出,缺翅韁,翅常為黑褐色或茶褐色,具有透明斑。幼蟲紡錘形。趾鉤3序環(huán)形。幼蟲生活在卷葉中危害。成蟲飛行迅速。5.灰蝶科Lvcaenidae一般為小到中型的蝶類。眼緣及觸角各小節(jié)有白色環(huán)紋。翅表面常為藍色、古銅色、黑褐或橙色,有金屬閃光,翅反面常為灰色,有圓形眼點微細條紋,為分類上常用的特征;后翅常有纖細的尾突。雌蝶前足正常,雄蝶前足跗節(jié)常退化,末端具1爪。后翅翅基無肩脈,M1從中室頂角或附近伸出。幼蟲體扁而短,蛞蝓型。趾鉤為中斷的中帶,近中斷處有一匙形肉質(zhì)葉。一般為植食性,少數(shù)捕食性,以蚧、蚜蟲為食。6.天蛾科Sphingidae一般為大型蛾,身體粗壯,前后兩端較小,似梭型。觸角中部加粗,末端形成1細鉤。前翅狹長,外緣傾斜,后翅較小,一般鱗片厚而密。后翅的Sc+RI和Rs在靠近中室中部有1橫脈相連。常具翅韁和系韁鉤。幼蟲大而粗壯,沒有明顯的毛。各腹節(jié)又分為6~8小環(huán)。在第八腹節(jié)背面常有一個尾角。成蟲日間、傍晚或夜間飛行,飛翔能力強。幼蟲食葉。7.天蠶蛾科Saturniidae身體特別大,成蟲顏色常鮮艷。觸角雙櫛狀,翅中央常有透明的窗斑,中室較大,無翅韁,前翅R僅有3或4支,一般R2與R3共柄;后翅僅1臀脈,有的種類有尾突。幼蟲體被很多枝刺或有延長的突起,腹足趾鉤雙序中帶。本科有些種類是樹木和果樹的害蟲。但本科也有的種類是經(jīng)濟益蟲,如柞蠶。8.舟蛾科

Notodontidae體中至大型。口器不發(fā)達。雄蛾觸角多為雙櫛狀,少數(shù)為鋸齒狀,雌蛾多為絲狀。有些種類前翅后緣中央有1或2個齒形毛簇,靜止時兩翅后折呈屋頂狀,毛簇豎起如角。前翅R2~R5共柄,后翅M2基部在M1與M3之間,Cu脈似分3支,A脈2條,Sc+R1與中室前緣平行或與中室前緣合并至中室中部或超過中室。幼蟲臀足不發(fā)達或僅留痕跡,或成枝狀,休息時頭尾常舉起似舟,故稱舟蛾。胸背具峰突,體形奇特,較易識別。成蟲夜出活動,有趨光性。幼蟲食葉。9.燈蛾科Arctiidae中型蛾子,色澤較鮮明,常為白色、黃色、灰色、橙色,有黑點斑,腹部各節(jié)背中央常有一個黑點。常有單眼。觸角絲狀或櫛齒狀。后翅Sc+R1與Rs在基部愈合,幾乎延達中室之半,但不超過中室末端。幼蟲體上有突起,生有濃密的、長短一致的長毛。幼蟲食葉。10.夜蛾科Noctuidae體粗壯,一般暗灰色。常有單眼,喙發(fā)達。觸角絲狀,雄蛾有時櫛齒狀。前翅三角形,有副室,肘脈似分4支。后翅肘脈似分4支或3支類型,Sc+R1與Rs在中室基部僅有一點接觸,又復分開。幼蟲通常粗壯,僅具原生剛毛,常具5對腹足,但有些種類第一二對腹足退化,趾鉤單序中帶。成蟲均在夜間活動,通常趨光性強,對糖、蜜、酒、醋有特別嗜好。成蟲除吸果夜蛾外,一般不危害農(nóng)作物。幼蟲多為植食性,有少數(shù)捕食性。一般夜間取食活動,白天蜷曲潛伏土中,有少數(shù)種類則全日暴露在植物上,日夜活動。本科有許多危害農(nóng)作物的地下害蟲和食葉害蟲,少數(shù)鉆蛀危害。11.毒蛾科Lymantriidae中等至大型蛾類,體粗壯多毛。喙退化。無單眼。雄蟲觸角雙櫛狀。雌蟲有時翅退化或無翅。雌蟲腹部末端有成簇的毛,產(chǎn)卵時用以遮蓋卵塊。前翅R2~R5共柄,常有1副室,M2接近M3;后翅Sc十RI與RS在中室基部約1/3處相連或有1橫脈相接。幼蟲體多毛,在某些體節(jié)常有成束的、緊密的毛簇,毛有毒,刺人劇痛。幼蟲腹部第6、7腹節(jié)背面有翻縮腺。12.枯葉蛾科Lasiocampidae中至大型的蛾類,身體很粗壯,被粗密的毛。喙完全退化。雄蟲觸角為雙櫛狀。無單眼。前翅R2與R3具長柄,R5與M1連有短柄,R4常從柄的基部伸出,M2從中室下角伸出。后翅無翅韁,肩角寬大,有肩脈。幼蟲粗壯,多長毛,次生剛毛長度不等,趾鉤雙序中帶。幼蟲食葉危害。13.尺蛾科Geometidae小至大型的蛾子,體細弱,而翅較寬大,質(zhì)薄,靜止時四翅平展。有的雌蟲無翅或翅退化。前翅R5、R4與R3、R2共柄,M2位于M1與M3之間。后翅Sc基部急劇彎曲,臀脈1條。幼蟲體細長,通常除3對胸足外,只在第6節(jié)、第10腹節(jié)各有腹足1對,行動時,身體彎成一環(huán),一曲一伸,似以尺量物,所以稱“尺蠖”或“步曲”。本科多危害果樹及林木。14.刺蛾科Eucleidae中型蛾子,密生厚鱗毛,一般黃褐或綠色,有紅色或暗色簡單的斑紋。雌蛾觸角絲狀,雄蛾雙櫛狀??卩雇嘶3彷^寬,前后翅的中室內(nèi)有M的主干存在。前翅R3~R4共柄,M2靠近M3,后翅臀脈3條,Sc與Rs分離,僅在基部與R略相合。幼蟲短肥,橢圓形或蛞蝓形,其上生有枝刺或毒毛,或光滑無毛,或具瘤。一般顏色鮮明。頭小,能縮入前胸內(nèi)。胸足小或退化,腹足小。多危害果樹及林木。15.斑蛾科Zygaenidae中或大型蛾子,身體狹長,顏色鮮艷,有些種類有金屬光澤。口器發(fā)達,有單眼,觸角絲狀或棍棒狀,或雄蛾為櫛齒狀。翅寬大,有些在后翅上有尾突,形如蝴蝶。前后翅均有M主干,后翅Sc與Rs于中室前緣中部連結(jié)。成蟲白天飛翔。幼蟲蛞蝓型,頭部能收縮于前胸內(nèi),趾鉤為單序中帶。本科幼蟲多危害果樹及林木。16.蓑蛾科Psychidae中型蛾子,又稱袋蛾和避債蛾,雌雄有顯著的二型現(xiàn)象。雄蛾具發(fā)達的翅,善飛翔,翅面鱗片稀少,無斑紋??谄魍嘶?,下唇須甚短。觸角雙櫛狀,M脈在中室可見,并常有分支。雌成蟲一般無翅,很像1條幼蟲。有些種類觸角、口器及足缺如,終生棲息在袋內(nèi),并在袋內(nèi)交尾產(chǎn)卵。幼蟲趾鈞為單序缺環(huán)。幼蟲能吐絲做袋,上面粘著各種斷枝殘葉,造成各種形式的囊袋。幼蟲在囊袋內(nèi),行動時將頭胸伸出,負囊前進,老熟幼蟲在袋內(nèi)化蛹。幼蟲食葉,危害多種植物。17.卷蛾科Torticldae小型蛾子,身體多為褐色或棕色。有單眼,觸角絲狀。下唇須第2節(jié)被鱗毛,略呈三角形。第3節(jié)較短而鈍,下顎須退化。前翅近方形,前緣彎曲外緣較直,與后緣形成明顯的角度,靜止時兩翅合攏呈鐘罩狀。前翅花紋分為基斑、中帶和頂角的端斑,在臀角上有圓形且?guī)Ы饘俟鉂傻母厣霞y。后翅無斑紋。有些種類前翅有前緣褶。前翅翅脈都從基部或中室直接伸出,不合并成叉狀。Cu2從中室下緣近中部處分出。本科分為卷蛾亞科和小卷蛾亞科兩個亞科。小卷蛾亞科前翅前緣具有1列白色的鉤狀紋,后翅中室下緣肘脈基部有櫛狀毛,而卷蛾亞科沒有。幼蟲圓柱形,體長10~25mm,多為綠色,亦有粉紅色、紫色的。趾鉤環(huán)狀,通常為雙序或3序,很少單序。肛門上常有臀棘。幼蟲卷葉、綴葉及鉆蛀果實危害。卷蛾科18.螟蛾科Pyralidae小或中型的蛾子,具細長的足。觸角絲狀,有單眼,下顎須及下唇須發(fā)達,下唇須常突出。前翅近三角形。具腹部鼓膜器。本科最顯著的特征是Sc與Rs接近,平行或越過中室后有一小段合并。幼蟲體長10~35mm,僅具原生剛毛,腹足較短,具環(huán)行單行雙序或3序的趾鉤,或具1對橫帶趾鉤。幼蟲常生活在隱蔽場所,鉆蛀莖稈或果實、種子或卷葉危害。成蟲有強的趨光性。多危害禾本科植物,少數(shù)危害桃、蘋果、梨等果樹。19.蛀果蛾科Carposinidae小型蛾子,與卷蛾科十分相似,區(qū)別是本科前翅Cu2從中室下角或接近下角伸出。后翅無M1,有時M2也缺如。幼蟲趾鉤環(huán)行單序。幼蟲蛀果危害。20.透翅蛾科Aegeriidae小至中型蛾子,一般黑色、暗青色,有紅、黃等斑紋,常有金屬光澤。觸角棍棒狀,頂端生1毛叢,很少成櫛齒狀。具單眼。本科最顯著特征是翅面透明缺少鱗片,前翅狹長無臀脈。腹部末端鱗片排成扁形,外形似胡蜂。成蟲白天活動,飛翔迅速,常到花叢間取食花蜜。幼蟲圓柱形,白色或淡青色,腹足趾鉤為2橫帶單序,臀足僅具趾鉤1列。多危害果樹及林木,蛀食枝干或樹根。21.舉肢蛾科Heliodinidae小型的蛾子。翅狹長而尖,多為褐色,前翅外緣常有淺色紋。后足的胚節(jié)和跗節(jié)有刺毛,靜止時后足常豎立在身體的兩側(cè),高出翅背。M1與R5共柄。幼蟲趾鉤環(huán)形、單序或雙序,蛀果或潛葉,多為果樹、林木害蟲。23.潛蛾科Lyonetiidae\微小蛾子,外形似細蛾科。頭有粗鱗毛。觸角第一節(jié)闊大,形成眼蓋,靜止時覆蓋于復眼上半部。后足脛節(jié)背面有長剛毛。前翅披針形,尖端常延長,向上或向下彎曲。后翅線狀,有長緣毛,無中室。幼蟲體扁,胸足3對,腹足完整(與細蛾科幼蟲腹部第六節(jié)無腹足不同)或退化,如有腹足,趾鉤單序。幼蟲多潛入葉組織內(nèi)危害。24、木蠹蛾科Cossidae中至大型,體粗壯,翅多灰色,有黑斑紋。觸角櫛齒狀或羽毛狀,無喙。幼蟲粗壯,通常白色、黃色或紅色,鉆蛀多種樹木,少數(shù)為害根部。如柳烏囊蛾、小褐木囊蛾等。(八)膜翅目Hymenoptera本目包括各種蜂和螞蟻。體極微小至中等大小,少數(shù)為大型種類。主要特征為: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具兩對膜質(zhì)的翅,后翅小于前翅,其翅緣具翅鉤一列以鈞住前翅,翅脈相當特化,縱脈很彎曲,有的翅脈非常簡單甚至無翅脈;腹部第一節(jié)多向前并入胸部,稱為并胸腹節(jié)。第2節(jié)??s小成細腰,稱為腹柄。也有一些種類腹部與并胸腹節(jié)相連處甚寬,在分類上把它們分為細腰亞目和廣腰亞目兩個類群。雌蟲具發(fā)達的產(chǎn)卵管,常呈鋸狀或針狀,有時變?yōu)轵蹋唬ò耍┠こ崮縃ymenoptera全變態(tài)或復變態(tài)。幼蟲具發(fā)達的頭,通常無足,體軟而色淡,但葉蜂類幼蟲則具3對胸足及6對以上腹足,腹足自第2節(jié)開始有,端部無趾鉤,可以與鱗翅目幼蟲相區(qū)別。蛹為裸蛹,許多種類化蛹于繭中。本目昆蟲食性復雜,很多種類是寄生性的,也有捕食性及植食性種類。從整個目來看,益蟲比害蟲多,有害種類不多,只有一些食葉的葉蜂和鉆蛀樹干的莖蜂、樹蜂等。有益種類大多是寄生蜂類,在自然界中對抑制害蟲的大量發(fā)生有重大意義。蜜蜂采集花粉及花蜜,對農(nóng)作物起到傳粉增產(chǎn)的作用,為人們生產(chǎn)蜂蜜等產(chǎn)品。本目有些種類如螞蟻、蜜蜂等有復雜的“社會組織”,在行為方面是特別進化的一類。1.葉蜂科Tenthredinidae成蟲身體較粗短,腹部沒有細腰。觸角絲狀。前胸背板后緣深深凹入,前翅有粗短的翅痣,前足脛節(jié)有2端距。雌蟲有鋸狀產(chǎn)卵器。成蟲以鋸狀產(chǎn)卵管鋸破植物組織,產(chǎn)卵于小枝條或葉內(nèi)。幼蟲形如鱗翅目幼蟲,但頭部每側(cè)只有1個單眼,除3對胸足外,還有腹足6~8對,腹足無趾鉤,幼蟲食葉、卷葉、潛葉、蛀果及作蟲癭危害多種作物、果樹和林木。2.莖蜂科Cephidae小型種類,體細長,腹部沒有細腰。體多為黑色,有些種類間有黃色。觸角絲狀。前胸略呈方形,前翅翅痣狹長;前足脛節(jié)具l端距。腹部側(cè)扁,產(chǎn)卵管短,能收縮。幼蟲無胸足,腹足退化成瘤狀。頭每側(cè)1個單眼。腹部末端有尾狀突起。幼蟲鉆蛀莖干危害。3.姬蜂科Ichneumonidae小型至大型,體細長。觸角絲狀,常為16節(jié)或更多。前胸背板伸達翅基片。轉(zhuǎn)節(jié)2節(jié)。前翅有明顯的翅痣,翅近端部有一個特別小的四角形或五角形的小翅室,它的下面所連的一條橫脈稱第二回脈。腹部細長,常為頭胸長的2~3倍;腹部末端縱裂,產(chǎn)卵器從末端之前伸出。大部分姬蜂的幼蟲為內(nèi)寄生,少數(shù)為外寄生。卵產(chǎn)在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的幼蟲和蛹的體內(nèi)或體外。4.繭蜂科Braconidae小型或微小的寄生蜂,體長2~12mm,有些種類的產(chǎn)卵器與身體等長。特征與姬蜂相似,最顯著的區(qū)別是沒有第二回脈,小翅室多數(shù)無或不明顯。幼蟲為內(nèi)寄生或外寄生,寄主主要是鱗翅目及鞘翅目幼蟲,也有寄生于膜翅目、同翅目和雙翅目的種類。5.小蜂總科Chalcidoidae體微小至小型,一般體長為0.2~5.0mm。觸角多呈膝狀。前胸背板不達翅基片。轉(zhuǎn)節(jié)2節(jié)。翅脈極少,外觀上僅1或2條。產(chǎn)卵器均發(fā)自腹端之前。多數(shù)寄生在其他昆蟲的各種蟲態(tài)中,少數(shù)為植食性,在植物上形成蟲癭或食害種子。6.胡蜂科Vespidae中型至大型,多黃色,有黑色或深褐色斑紋。前胸背板達翅基片,前翅第一節(jié)中室通常很長,翅在休息時縱折,中足脛節(jié)有2端距,爪簡單。本科有一些具簡單的“社會組織”的種類及獨棲種類。有些種類的成蟲危害果實,有些為蜜蜂的重要敵害;另有一些種類可捕食多種鱗翅目幼蟲。7.蟻科Formicldae螞蟻體長2~20mm,觸角膝狀,9或10節(jié)。腹部基部有1或2個結(jié)節(jié),最易識別。營“社會生活”,有明顯的多型現(xiàn)象,每一巢中有常具翅的雄蟻和雌蟻以及生殖系統(tǒng)發(fā)育不全、常無翅的的雌性工蟻,有些種類工蟻中還有上顎發(fā)達的兵蟻。8.蜜蜂科Apidae體黑色或褐色,生有密毛,后足具有花粉籃和花粉刷,腹末具螯針。蜜蜂喜在樹洞或巖洞內(nèi)作巢,巢是由腹板上腺分泌的蠟質(zhì)造成。具有很高的社會性與勤勞習性。一個巢群內(nèi),有蜂后(女王)、雄蜂和工蜂3型,蜂后只負責產(chǎn)卵。(九)雙翅目Diptera成蟲具膜質(zhì)翅1對,翅脈簡單,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谄鞔涛交蝮挛?。前、后胸小,中胸大。跗節(jié)5節(jié)。全變態(tài)。本目包括蚊、虻、蠅3類,幼蟲均為無足的蛆式,但頭部骨化程度不同,蚊類的多有骨化的頭骨,為全頭型;虹類多頭殼背面略骨化,能縮入前胸,稱為半頭型;蠅類幼蟲頭部完全不骨化,頭不明顯或完全無頭,只有1或2個口鉤,故稱無頭型。幼蟲食性復雜,大致可分為4類:植食性的,幼蟲蛀果、潛葉或造成蟲癭等,如實蠅、花蠅、潛葉蠅等;腐食性或糞食性的,取食腐敗動植物體和糞便,如毛蚊科等;捕食性的,專食蚜蟲和小蟲,如食蟲虻科、食蚜蠅科;寄生性,可寄生于昆蟲或家畜體內(nèi)。成蟲有吸取動物血液或植物汁液(主要是花蜜),也有取食腐敗物質(zhì)的。所以本目昆蟲與人類關(guān)系甚為密切。1.癭蚊科Cecidomyiidae外形似蚊,體小柔弱,觸角念珠狀,10~36節(jié),每節(jié)具環(huán)狀毛。足細長。翅寬,翅脈退化,前翅僅有3~5條縱脈,橫脈很少或無。成蟲一般不取食。幼蟲有各種食性,捕食性的可捕食同翅目的蚜蟲、介殼蟲等;植食性的,可取食花、果、莖或其他部分,能造成蟲癭;極少數(shù)為腐食性的,取食腐敗的物質(zhì)。2.食蟲虻科Asilidae中型至大型,體細長多毛。頭頂在兩復眼間向下凹陷,是本科的重要特征。觸角3節(jié),爪間突刺狀,腹部細漸尖。翅脈R分為4支,R1與R2+3于近翅緣處合并,R4與R5分別伸至翅緣。成蟲捕食各種昆蟲,如胡蜂、蝗蟲、蠅類等。3.食蚜蠅科Syrphidae體中型,有的外形似蜂。具黃、黑兩色相間的斑紋。觸角3節(jié),扁形,具觸角芒;主要特征是在翅上有一條“偽脈”位于R與M之間。成蟲飛行迅速,常在花上或空中懸飛。幼蟲蛆式,很多種類可捕食蚜蟲,也有生活于社會昆蟲的巢中的或腐食性種類。4.實蠅科Trypetidae小型至中型,體常雜有黃、棕、橙、黑等。頭比胸略寬,或幾乎等寬;復眼大,單眼有或無。翅上常有褐色斑紋;亞前緣脈的末端幾乎呈直角彎向前,隨后消失,徑脈3支直達翅緣,中脈2支,其后面有一個帶尖角的臀室(A)。幼蟲植食性,生活于果實、種子、葉、芽、枝條及莖內(nèi)和菊科植物的花序內(nèi),有些形成蟲癭。本科有不少重要的果實害蟲。5.果蠅科Drosophiidae小型蠅類,體長3~4mm,通常淡黃色。頭部有許多剛毛;觸角3節(jié)呈橢圓形,觸角芒羽狀,有時呈梳齒狀;復眼鮮紅色。翅Sc和R1很短,前緣脈的邊緣常有缺刻。成蟲常見于腐敗的植物及果子周圍,產(chǎn)卵于其中。幼蟲孳生于腐敗植物質(zhì)(如水果)中。6.潛蠅科Agromyzidae體小或微小,長1.5~4mm。翅前緣有一個缺刻,Sc退化或與R1愈合,有臀室。全部為植食性,幼蟲潛葉,取食葉肉而殘留上下表皮,造成各種形狀的隧道,不少種類危害農(nóng)作物。7.花蠅科Anthomyiidae小至中型,與家蠅和寄蠅相似,體通常黑色、灰色或黃色。翅M1+2不向上彎曲。成蟲常在花草間活動。幼蟲蛆式,大多數(shù)屬于腐食性,也有一些種類植食性。病原物侵染或不適宜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是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叫病原病害的發(fā)生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當植物遭受到病原物侵襲和不適宜環(huán)境因素影響后,首先表現(xiàn)為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調(diào),繼而出現(xiàn)組織結(jié)構(gòu)和外部形態(tài)的各種不正常變化,使生長發(fā)育受到阻礙,這種逐漸加深和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稱為病理程序。

第二節(jié)病害癥狀類型

癥狀是植物感病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正?,F(xiàn)象;包括病狀和病癥植物感病后由寄主植物本身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正?,F(xiàn)象稱為病狀。植物病害的病狀主要分為變色、壞死、腐爛、萎蔫、畸形五大類型

植物感病后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現(xiàn)稱為病癥。常見類型有粉狀物、

霉狀物、點狀物、顆粒狀物、膿狀物等一病狀類型

1.變色主要表現(xiàn)為褪綠、黃化、花葉2.壞死常表現(xiàn)為壞死斑、葉枯、瘡痂、潰瘍

3.腐爛分干腐、濕腐和軟腐

4.萎蔫是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脫水而枝葉下垂的現(xiàn)象。

5.畸形有矮化、矮縮、叢枝、皺縮、瘤腫、變形等缺鐵導致新葉黃化棣棠山茶花葉病葉片變色界限模糊發(fā)病健康小黑點紅瑞木枝干潰瘍病新芽腐爛真菌霉層雪松枯梢菊花植株枯萎皺縮卷曲大葉黃楊瘡痂病瘡痂斑櫻花根癌病竹叢枝病流膠桃流膠病二病癥類型1.粉狀物銹粉、白粉、黑粉和白銹。2.霉狀物霜霉、灰霉、綠霉、黑霉、赤霉。3.點狀物小顆粒狀物,它們大多暗褐色至褐色,針尖至米粒大小。

4.顆粒狀物其形態(tài)大小差別較大,有的似鼠糞狀,有的像菜籽形,多數(shù)黑褐色,生于植株受害部位。5.膿狀物是細菌性病害在病部溢出的含有細菌菌體的膿狀黏液白粉狀物薔薇白粉病霜霉狀物葡萄霜霉病煙霉灰霉鳳尾蘭葉斑病小黑點菌核菌核萌發(fā)菌索菌膿云霧狀菌溢三病害癥狀類型在病害診斷中應用植物病害的病狀和病征是進行病害類別識別、病害種類診斷的重要依據(jù)。植物病害癥狀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異病同癥、同病異癥、癥狀潛隱等幾個方面。

對于復雜的癥狀變化,首先需要對癥狀進行全面的了解,對病害的發(fā)生過程進行分析(包括癥狀發(fā)展的過程、典型的和非典型的癥狀以及由于寄主植物反應和環(huán)境條件不同對癥狀的影響等),結(jié)合查閱資料,甚至進一步鑒定它的病原物,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第三節(jié)病原真菌

(一)真菌的一般性狀

1.真菌的營養(yǎng)體

營養(yǎng)體為菌絲體

,菌絲管狀,直徑1~15μm,菌絲多數(shù)無色透明,少數(shù)表現(xiàn)不同顏色

,低等真菌的菌絲無隔膜,稱為無隔菌絲。高等真菌的菌絲有隔膜,稱為有隔菌絲

有隔菌絲與無隔菌絲吸器常見的菌絲變態(tài)2.真菌的繁殖體(1)真菌的無性繁殖。常見的無性孢子有:①芽孢子、②粉孢子、③厚膜胞子、④游動孢子和孢囊孢子、⑤分生孢子

(2)真菌的有性繁殖常見的有性孢子有:①接合子、②卵孢子、③接合孢子、④子囊孢子、⑤擔子孢子(3)真菌的子實體

常見的有分生孢子盤、分生孢子器、子囊盤、閉囊殼、擔子果等.真菌的生活史(二)真菌的主要類群真菌和其他生物一樣,也按界、門、綱、目、科、屬、種的階梯進行分類。分類體系很多,Ainsworth(1973)提出的分類系統(tǒng)被廣泛采用,現(xiàn)介紹如下:

1.鞭毛菌亞門(Mastigomycotina)營養(yǎng)體單細胞或無隔膜的菌絲體。無性繁殖在孢子囊內(nèi)產(chǎn)生游動孢子。孢子囊著生在孢囊?;蚓z的頂端,少數(shù)在菌絲中間。有球形。棒形、洋梨形等,有的形狀與營養(yǎng)體無顯著區(qū)別。低等鞭毛菌的有性繁殖產(chǎn)生結(jié)合子;較高等類型產(chǎn)生卵孢子。多數(shù)生于水中,少數(shù)為兩棲和陸生,潮濕環(huán)境有利于生長發(fā)育。與園林植物關(guān)系密切的有:

(1)腐霉屬(Pythium)(2)疫霉屬(Phytophthora)(3)單軸霜霉屬(Ploasmopara)

(1)腐霉屬(Pythium)能引起各種針、闊葉樹及花卉幼苗的猝倒、根腐和果腐等病害。(2)疫霉屬(Phytophthora)為害植物的根、莖基部,少數(shù)為害地上部分,引起芽腐、葉枯等病害。如山楂根腐病、牡丹疫病菌等。(3)單軸霜霉屬(Ploasmopara)為害植物的葉、嫩芽、幼果等,引起霜霉病。2.接合菌亞門(Zygomycotina)

有發(fā)達的菌絲體,菌絲多為無隔多核。無性繁殖在孢子囊內(nèi)產(chǎn)生孢囊孢子,有性繁殖產(chǎn)生接合孢子。多為陸生的腐生菌,廣泛分布于土壤、糞肥及其他無生命的有機物上。少數(shù)為弱寄生菌,侵染高等植物的果實、塊根、塊莖。能引起貯藏器官的腐爛。重要的有:(1)根霉屬(RhizopuS)瓜果蔬菜等在運輸和貯藏中的腐爛,多由根霉菌引起。(2)毛霉屬(Mucor)為腐生菌,可引起植物種實腐爛。

3.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

為真菌中形態(tài)復雜,種類較多的一個亞門。除酵母菌外,營養(yǎng)體均為有隔菌絲,而且可產(chǎn)生菌核、子座等組織。無性繁殖發(fā)達,可產(chǎn)生多種類型的分生孢子。有性繁殖產(chǎn)生了囊和子囊孢子。子囊棍棒形或圓筒形,少數(shù)呈圓形或橢圓形。每個子囊內(nèi)通常有8個子囊孢子,但也有少于8個的。有些子囊是裸生的。大多數(shù)子囊菌在產(chǎn)生了囊的同時,下面的菌絲將子囊包圍起來,形成一個包被,對子囊起保護作用,統(tǒng)稱子囊果。有的子囊果無孔口,叫閉囊殼,一般產(chǎn)生在寄主表面,成熟后裂開散出孢子。有的子囊果呈瓶狀,頂端有開口,叫子囊殼,常單個或多個聚生在子座中,成熟后孢子由孔口涌出。有的子囊果呈盤狀,子囊排列在盤狀結(jié)構(gòu)的上層,叫做子囊盤。子囊孢子多數(shù)通過氣流傳播。很多子囊菌,在秋季開始性結(jié)合形成了囊果,在春季才形成了囊孢子。大部分種類為陸生,能引起很多植物病害。子囊菌亞門分綱檢索表1、子囊果和產(chǎn)囊絲缺;菌體由菌絲或酵母狀細胞構(gòu)成----------------------------------------------------------------------------------半子囊菌綱1、子囊果和產(chǎn)囊絲有;菌體由菌絲構(gòu)成----------------------------22、子囊雙膜,產(chǎn)生在子囊座內(nèi)-----------------------------腔菌綱2、子囊單膜----------------------------------------------------------------33、子囊果為閉囊果;子囊壁易消失,子囊孢子無隔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