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末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7/05/wKhkGWWvZ_mAbUgeAAMm3i524ng408.jpg)
![高三期末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7/05/wKhkGWWvZ_mAbUgeAAMm3i524ng4082.jpg)
![高三期末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7/05/wKhkGWWvZ_mAbUgeAAMm3i524ng4083.jpg)
![高三期末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7/05/wKhkGWWvZ_mAbUgeAAMm3i524ng4084.jpg)
![高三期末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7/05/wKhkGWWvZ_mAbUgeAAMm3i524ng408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普高聯(lián)誼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驪姬譖申生于晉獻公,公將殺之。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痹唬骸叭粍t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辭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茍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痹侔莼?,乃卒。是以為“恭世子”也。(節(jié)選自《禮記·檀弓上》)材料二:楚有士申鳴者,在家而養(yǎng)其父,孝聞于楚國。王欲授之相,申鳴辭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鳴對曰:“舍父之孝子而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祿于國,立義于庭,汝樂吾無憂矣。吾欲汝之相也?!鄙犋Q曰:“諾?!彼烊氤跻蚴谥?。居三年,白公勝為亂,殺司馬子期,申鳴將往死之。父止之曰:“棄父而死,其可乎?”申鳴曰:“聞夫仕者身歸于君,而祿歸于親。今既去父事君,得無死其難乎?”遂辭而往,因此兵圍之。白公勝謂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圍我,吾為之奈何?”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鳴聞之必來,因與之語?!卑坠珓僭唬骸吧啤!眲t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鳴曰:“子與吾吾與子分楚國子不與吾子父則死矣?!鄙犋Q流涕而應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聞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祿者畢其能。今吾已不得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殺白公勝,其父亦死,王賞之金百斤。申鳴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難,非忠臣也。定君之國,殺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兩立,行不可兩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殺也。(節(jié)選自《說苑·立節(jié)》)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子與吾A吾與子B分C楚國D子不與E吾F子G父H則死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蓋,通“盍”,指何不,與《庖丁解牛》中“技蓋至此乎”的“蓋”意思不同。B.愛,指吝惜,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為愛也”的“愛”意思不同。C.死,指為……而死,與《陳涉世家》中“死國可乎”的“死”意思相同。D.定,指使安定,“闕秦以利晉”中“利”表示使獲利,兩者用法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驪姬向晉獻公誹謗申生,重耳勸申生向父親說明情況,申生認為晉獻公會傷心,堅持不這樣做。B.申生認為國君年事已高,國君的兒子年齡尚小,國家正處于多事之秋,于是懇求狐突出山為晉獻公出謀劃策。C.申鳴認為做官的人,身體屬于君王,而俸祿歸于親人,既然選擇了在朝為官,侍奉君王,就應該以身殉國。D.白公勝被申鳴派兵包圍,向石乞?qū)で笸粐?,石乞建議他請申鳴的父親來幫忙勸說申鳴退兵,但計策沒有奏效。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4分)(2)援桴鼓之,遂殺白公勝,其父亦死,王賞之金百斤。(4分)14.申生與申鳴在盡孝上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請談談你的看法。(3分)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二共同體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臨黃。武德末,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相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徵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徵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shù)引之臥內(nèi),訪以政術。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jiān),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鉤,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宮,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珪、魏徵,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者又同此宴?!碧谠唬骸拔横缤邔嵨宜?,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徵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贬缭侔菰唬骸氨菹聦С际寡?,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十二年,太宗以誕皇孫,詔宴公卿。帝極歡,謂侍臣曰:“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后,盡心于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yè),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庇谑怯H解佩刀以賜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宮,不修德業(yè);魏王泰寵愛日隆,內(nèi)外庶寮,咸有疑議。太宗聞而惡之,謂侍臣曰:“當今朝臣忠謇無如魏徵我遣傅皇太子用絕天下之望。”尋遇疾。徵宅內(nèi)先無正堂,太宗時欲營小殿,乃輟其材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賜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數(shù)日,薨。太宗親臨慟哭,贈司空,謚曰文貞。太宗親為制碑文,復自書于石。特賜其家食實封九百戶。太宗后嘗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因泣下久之。乃詔曰:“昔惟魏徵,每顯予過。自其逝也,雖過莫彰。朕豈獨有非于往時,而皆是于茲日?故亦庶僚茍順,難觸龍鱗者歟!所以虛己外求,披迷內(nèi)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保ü?jié)選自《貞觀政要?任賢》)(有刪減)材料二: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朕與卿等可得不慎,無為后所嗤!”(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君臣鑒戒》)10.文中劃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當A今B朝C臣D忠E謇F無G如H魏I徵J我K遣L傅M皇N太O子P用Q絕R天S下T之U望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與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洗馬,官名。漢時為東宮官屬,太子出則為前導。晉時改掌朝廷圖籍,后代因襲之。文中“洗馬”的官職職能與《陳情表》中的“除臣洗馬”相同。B.秘書監(jiān),古代官名,主管國家藏書與編校工作。最初設置于隋代。C.幸,指皇帝到某處,與《阿房宮賦》中“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的“幸”字含義相同。D.“乃輟其材為造,五日而就”與“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去來兮辭》)兩句中的“就”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魏徵曾在太宗與隱太子暗中爭奪權力時,勸隱太子早做打算。隱太子死后,太宗詰問魏徵離間兄弟關系,魏徵鎮(zhèn)定自若,從容作答,并獲得太宗賞識。B.太宗設宴招待近臣,長孫無忌打趣說過去的政敵變成了現(xiàn)在的同僚,太宗心生感慨,認為自己不計前嫌,提拔重用魏徵,可以和古代圣賢相比。C.皇太子李承乾在東宮不修養(yǎng)德行。魏王李泰日益受到太宗寵愛,朝廷內(nèi)外議論紛紛。太宗聽說后非常厭惡,對身邊大臣們說,任用魏徵,輔佐皇太子,以斷絕天下人的想法。D.魏徵死后,太宗認為失去了一面鏡子。過去魏徵常能指出自己的過失,而現(xiàn)在自己雖有過失,卻無人公開指出,因此下詔鼓勵群臣直言勸諫,不要隱瞞。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貞觀之后,盡心于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yè),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2)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14.唐太宗成為一代明君,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請結合文本概括理由。(3分)黑龍江省哈三中2023-2024學年度上學期期末考試高三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題。材料一:昔者,吳王闔閭始得子胥之時,甘心以賢之,以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歲,后睹萬世。深問其國,世何昧昧,得無衰極?子其精焉,寡人垂意,聽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對。王曰:“子其明之?!弊玉阍唬骸皩Χ幻?,恐獲其咎?!蓖踉唬骸霸敢谎灾?,以試直士。夫仁者樂,知者好。誠秉禮者探幽索隱。明告寡人?!弊玉阍唬骸半y乎言哉!邦其不長,王其圖之。存無忘傾,安無忘亡。臣始入邦伏見衰亡之證當霸吳厄會之際后王復空?!蓖踉唬骸昂我匝灾俊弊玉阍唬骸昂蟊貙⑹У馈M跏城萑?,坐而待死。佞諂之臣,將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紀?!眳鞘棺玉憔炔蹋D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報楚。楚乃購之千金,眾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謂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壺漿之子,發(fā)肇飯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漁者也,引兵而還。故無往不復,何德不報。漁者一言,千金歸焉,因是還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軀切諫,虧命為邦。愛君如軀,憂邦如家。是非不諱,直言不休。庶幾正君,反以見疏。讒人間之,身且以誅。范蠡聞之,以為不通:“知數(shù)不用,知懼不去,豈謂智與?”胥聞,嘆曰:“吾背楚荊,挾弓以去,義不止窮。吾前獲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闔閭,后遭夫差也。胥聞事君猶事父也,愛同也,嚴等也。太古以來,未嘗見人君虧恩,為臣報仇也。臣獲大譽,功名顯著,胥知分數(shù),終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猶難忘,吾愿腐發(fā)弊齒,何去之有?蠢見其外,不知吾內(nèi)。今雖屈冤,猶止死焉!”子貢曰:“胥執(zhí)忠信,死貴于生,蠡審兇吉,去而有名,種留封侯,不知令終。二賢比德,種獨不榮?!狈扼恢悄芡?,于是之謂也。(節(jié)選自《越絕書卷六·越絕外傳紀策考第七》)材料二:非道不言,非義不行,言不茍出,行不茍為。(節(jié)選自《淮南子·主術訓》)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在答題卡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上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臣始入A邦B伏見C衰亡D之證E當霸吳厄F會之際G后王H復空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與《過秦論》中“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B.邪曲,文中指品行不正的人,與《屈原列傳》中“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意思相同。C.內(nèi),文中指內(nèi)心,與《史記·鴻門宴》中的“距關,毋內(nèi)諸侯”的“內(nèi)”意思不相同。D.比,文中指并列,與《項脊軒志》中“比去,以手闔門”的“比”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吳王闔閭尊敬待伍子胥為上客,并誠心求教治理吳國之道,起初伍子胥并沒有正面給予回答.B.伍子胥打敗楚國后想報復楚國,楚國于是懸賞千金以求退兵之法,最終是一位漁夫使其撤兵.C.范蠡聽說伍子胥因讒言將要被誅殺,認為他明知道有危險迫近卻不離開,這是不明智的表現(xiàn)D.子貢評價伍子胥能堅守忠信,審度吉兇.愛君如軀,直言進諫,即使死去,也將留名于后世。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是非不諱,直言不休。庶幾正君,反以見疏。(2)先君之功,且猶難忘,吾愿腐發(fā)弊齒,何去之有?14.聯(lián)系材料一,簡述伍子胥“非義不行”的表現(xiàn)。(3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九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影,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庇谑侵芪鞑C,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日“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節(jié)選自《史記·齊太公世家》)材料二:文王將田,史編卜曰:“田于渭陽,將大得焉。非龍、非彩,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田于渭陽。卒見太公,坐茅以漁。文王勞而問之曰:“子樂漁邪?”太公曰:“臣聞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今吾漁,甚有似也,殆非樂之也?!蔽耐踉唬骸昂沃^其有似也?”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長,木長而實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語應對者,之飾也;言至情者,事之極也。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諫,不惡至情,何為其然?”太公曰:“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緡;人食其祿,乃服于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嗚呼!曼曼綿綿,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遠。微哉!圣人之德,誘乎獨見。樂哉!圣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焉?!蔽耐踉唬骸皹鋽亢稳舳煜職w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歸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詔命乎!”乃載與俱歸,立為師。(節(jié)選自《六韜》)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凡人A惡死B而樂生C好德D而歸利E能生F利者G道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西伯,姓姬名昌,商紂時為西方諸侯之長,其子武王取得天下后,追尊其為周文王。B.先君,指前代君主,也指亡父,文中特指在位國君的亡父。先考也是對亡父的尊稱。C.適,與《孔雀東南飛》中“始適還家門”及成語“適得其反”的“適”意思都不同。D.惡,指厭惡,與《齊桓晉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的“惡”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及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為了表示對天命的恭敬和渴求賢才的誠心,周文王齋戒了三天,然后才外出打獵,果真在渭水的北岸遇見了正在垂釣的姜太公。B.姜太公與周文王初次相遇,不便言深,于是圍繞釣魚之事進行試探,得知文王樂于接受正諫后,才提出取天下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C.姜太公認為君子樂于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自己不是真的樂于垂釣:而平凡人樂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容易像魚一樣因食餌被釣絲牽住。D.姜太公向周文王闡明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觀點,這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道理有異曲同工之處。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兆得公侯,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2)圣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焉。14.材料一中周西伯“與語大說”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材料二簡要說明。(3分)黑龍江雞西密山市2023-2024學年度高三聯(lián)考期末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文本一:初,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
①
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
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疾不朝
。京師知其以子故,系治驗問吳使者。吳王恐,始有反謀。后使人為秋請,文帝復問之,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shù)輩,吳王恐,以故遂稱病。夫‘察見淵中魚,不祥’。唯上棄前過,與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幾杖,老,不朝。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
②
,輒與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他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
③
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晁錯數(shù)上書言吳過,可削。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及景帝即位,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齊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吳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
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七國之叛》)文本二: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nèi)而立宗子,封功臣。數(shù)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無暇,困平城,病流矢,
陵遲
不救者三代。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
而
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節(jié)選自柳宗元《封建論》)注:①吳王:劉濤,漢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為吳王,其封地為吳國,后聯(lián)合楚、趙等七國發(fā)動叛亂,失敗后,逃到東越被殺。②踐更:受錢代人服徭役。③訟,通“容”,包容。10.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B.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C.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D.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11.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系治,囚禁審理,“治”與《諫逐客書》中“至今治強”的“治”含義不同。
B.幾杖,坐幾和手杖,皆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用來借指老人。
C.存問,問候的意思,“存”與《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義不同。
D.陵遲,也作“凌遲”,既是一種殘酷的刑罰,也指漸趨衰敗,文中意指后者。12.下列選項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復遣喪
之長安葬
冀幸君
之一悟
B.
如此者四十余年
縱一葦之所
如
C.京師知其
以子故
以弱天下之民
D.時則有叛國
而無叛郡
因人之力
而敝之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吳國太子侍奉皇太子飲酒、下棋,走棋路時與之發(fā)生了爭執(zhí),態(tài)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盤打死了,這件事成為吳王謀反的誘因之一。
B.因吳太子之事,吳王稱病不再朝見文帝,此舉有違藩臣的禮節(jié),不過文帝在聽了使者的解釋后,未追究吳王過錯,特許吳王不再上朝。
C.晁錯多次上奏文帝,陳述吳王過失,建議削減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錯仍力主削藩,他認為吳王最終會發(fā)動叛亂。
D.面對吳國的威脅,削藩已成朝臣共識。柳宗元也認為,西漢時由于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諸侯國。1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疾不朝。(2)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15.唐朝中后期藩鎮(zhèn)割據(jù)嚴重,請結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論》的創(chuàng)作目的。黑龍江省林甸縣第一中學2024屆高三年級期末教學質(zhì)量檢測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初,淮陰侯韓信,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更,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信釣于城下,有漂母見信饑,飯信。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因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挎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挎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shù)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知名。為連敖①,坐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王拜以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信數(shù)與蕭何語,何奇之。漢王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數(shù)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王。王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曰:"韓信也。"王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shù),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一》)注釋:①連敖:管倉庫糧餉的小官。材料二:高繚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諫日:“高繚之事夫子三年,曾無以爵位,而逐之,其義可乎?”晏子日:“嬰,仄陋之人也。四維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吾過,是以逐之也。”(選自《說苑·臣術·晏子逐高繚》)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筆在相應位置上把答案標號涂黑。(3分)信A度B何C等D已E數(shù)F言G王H王I不J我K用L即M亡N去O何P聞Q信R亡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行,文中指德行,與《陳情表》中“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中的“行”意思不相同。B.干,指求得重用,與《過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干”意思不相同。C.次,指依次,與《蘭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思相同。D.亡,有“逃亡”之意,與《鴻門宴》中“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的“義”含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韓信曾經(jīng)在城下釣魚,有位在水邊漂洗絲綿的老太太看到他餓了,就拿飯來給他吃,韓信承諾會報答她,老太太對此承諾并不領情,還很生氣。B.韓信曾被淮陰縣一青年人侮辱,從青年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市的人都嘲笑韓信膽小如鼠,不過這也被后世看作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范。C.蕭何曾多次向漢王舉薦韓信,但是漢王都沒有重用韓信,于是韓信也像其他人一樣,在漢王到達南鄭的時候逃跑了,蕭何去追韓信,看在蕭何的面子上,漢王任命韓信為大將軍。D.蕭何向漢王進諫,如果要授予韓信官職,要選擇吉日,進行齋戒,設置拜將的壇臺和廣場,準備授職的完備儀式,眾將領聞訊都替韓信感到高興。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4分)(2)晏子日:“嬰,仄陋之人也。四維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吾過,是以逐之也。”(4分)14.同為為他人進諫,為何蕭何勸諫漢王重用韓信得以成功、左右勸諫晏子留下高繚卻最終失敗了?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3分)文言文閱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普高聯(lián)誼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驪姬譖申生于晉獻公,公將殺之。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痹唬骸叭粍t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辭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茍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為“恭世子”也。(節(jié)選自《禮記·檀弓上》)材料二:楚有士申鳴者,在家而養(yǎng)其父,孝聞于楚國。王欲授之相,申鳴辭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鳴對曰:“舍父之孝子而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祿于國,立義于庭,汝樂吾無憂矣。吾欲汝之相也?!鄙犋Q曰:“諾。”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勝為亂,殺司馬子期,申鳴將往死之。父止之曰:“棄父而死,其可乎?”申鳴曰:“聞夫仕者身歸于君,而祿歸于親。今既去父事君,得無死其難乎?”遂辭而往,因此兵圍之。白公勝謂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圍我,吾為之奈何?”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鳴聞之必來,因與之語?!卑坠珓僭唬骸吧??!眲t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鳴曰:“子與吾吾與子分楚國子不與吾子父則死矣?!鄙犋Q流涕而應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聞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祿者畢其能。今吾已不得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殺白公勝,其父亦死,王賞之金百斤。申鳴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難,非忠臣也。定君之國,殺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兩立,行不可兩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殺也。(節(jié)選自《說苑·立節(jié)》)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子與吾A吾與子B分C楚國D子不與E吾F子G父H則死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蓋,通“盍”,指何不,與《庖丁解?!分小凹忌w至此乎”的“蓋”意思不同。B.愛,指吝惜,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為愛也”的“愛”意思不同。C.死,指為……而死,與《陳涉世家》中“死國可乎”的“死”意思相同。D.定,指使安定,“闕秦以利晉”中“利”表示使獲利,兩者用法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驪姬向晉獻公誹謗申生,重耳勸申生向父親說明情況,申生認為晉獻公會傷心,堅持不這樣做。B.申生認為國君年事已高,國君的兒子年齡尚小,國家正處于多事之秋,于是懇求狐突出山為晉獻公出謀劃策。C.申鳴認為做官的人,身體屬于君王,而俸祿歸于親人,既然選擇了在朝為官,侍奉君王,就應該以身殉國。D.白公勝被申鳴派兵包圍,向石乞?qū)で笸粐?,石乞建議他請申鳴的父親來幫忙勸說申鳴退兵,但計策沒有奏效。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4分)(2)援桴鼓之,遂殺白公勝,其父亦死,王賞之金百斤。(4分)14.申生與申鳴在盡孝上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請談談你的看法。(3分)【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郑渥映煞值氖÷?,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合語境進行理解,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合具體內(nèi)容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題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結合具體要求概要作答?!窘獯稹浚?)(1)句意: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國。你不援助我,你的父親就會死?!拔帷薄拔帷笔窍嗤~語相連,第一個是前文的賓語,第二個是后文的主語,中間要斷開;“子與吾”與“子不與吾”對應,應在“子不與吾”前后斷句。
故選ADF。
(2)A.正確。《庖丁解?!分小凹忌w至此乎”的“蓋”意思是怎么。句意:技藝怎么達到這種地步啊!
B.“意思不同”錯誤。意思相同,均為“吝惜”?!鞍傩战砸酝鯙閻垡病本湟猓喊傩斩颊J為大王吝惜。
C.正確?!蛾惿媸兰摇分小八绹珊酢本湟猓簽閲露揽梢詥??
D.正確?!瓣I秦以利晉”句意:削弱秦國使晉國得利。
故選B。
(3)D.“石乞建議他請申鳴的父親來幫忙勸說申鳴退兵”錯,石乞建議劫持申鳴的父親,威脅他退兵。
故選D。
(4)①“謂”,認為;“豈”,哪里;“何行如之”,逃到哪里去呢。譯文:君父會認為我想謀害他。天下哪里有沒有君父的國家!再說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②“援桴”,拿起鼓槌;“遂”,最終;“金百斤”,百斤黃金。譯文:申鳴拿起鼓槌擊鼓,最終殺了白公勝,他的父親也因此而死,楚王賞賜他百斤黃金。
(5)相同點:
依據(jù)“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和“放棄做父親的孝子卻要去為君王做忠臣,這是什么道理?”可見,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盡孝。
不同點:
依據(jù)“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茍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可見,申生始終站在晉獻公角度多方考慮,主動赴死;
依據(jù)“舍父之孝子而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祿于國,立義于庭,汝樂吾無憂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鳴曰:‘諾。’”可見,申鳴開始盡心做孝子,后聽從父命入仕,在國難之時違背父命,功成之后自殺身死。
答案:
(1)ADF
(2)B
(3)D
(4)①君父會認為我想謀害他,天下哪里有沒有君父的國家!再說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②申鳴拿起鼓槌擊鼓,最終殺了白公勝,他的父親也因此而死,楚王賞賜他百斤黃金。
(5)①相同之處: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盡孝。②不同之處:申生始終站在晉獻公角度多方考慮,主動赴死;申鳴開始盡心做孝子,后聽從父命入仕,在國難之時為盡忠而使父親喪命,功成之后自殺身死。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驪姬在晉獻公面前誹謗讒害公子申生,晉獻公將要殺了申生。公子重耳對申生說:“您為什么不向父親說出心里的話呢?”太子說:“不可,父親有驪姬才得安樂,這樣做會傷他的心?!敝囟终f:“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說:“不行!君父會說我想謀害他,天下哪里有沒有君父的國家!再說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別說:“我有罪,沒有考慮您的忠告,以至于一死,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雖然如此,但我的國君年紀大了,愛子年紀小,國家有許多憂患,您又不肯出來為國君出謀劃策。如果您肯出來為國君出謀劃策,我就受到您的恩惠,甘愿去死?!鄙晟鷥纱喂虬菪谢锥Y,接著身亡。因此,人們送他謚號稱“恭世子”。
(節(jié)選自《禮記?檀弓上》)材料二:
楚國有位讀書人叫申鳴,在家奉養(yǎng)父親,他的孝順在楚國聞名。楚王想封他做國相,申鳴推辭不肯接受。他的父親說:“楚王想讓你做國相,你為何不接受啊?”申鳴回答道:“放棄做父親的孝子卻要去為君王做忠臣,這是什么道理?”他父親說:“如果能在國家享受俸祿,在朝堂上奉行大義,你快樂我就沒有憂愁啊。我希望你做相。”申鳴說:“好?!庇谑侨氤?,楚王于是任命他為國相。過了三年,白公勝作亂,殺了司馬子期,申鳴也準備為國捐軀。他的父親制止他說:“丟下父親自己去死,難道可以嗎?”申鳴說:“聽說做官的人身體屬于君王,俸祿歸于親人,如今既然已離開父親去侍奉君王,怎能不為國家的危難而死呢?”于是辭別前往,趁機派兵包圍白公勝。白公勝對石乞說:“申鳴是天下的勇士,如今用兵巴圍我,我該怎么辦呢?”石乞說:“申鳴是天下的大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親,申鳴聽到這件事必然前來,你趁機與他談判。”白公勝說:“好。”于是就去捉拿了他的父親,用武力控制,告訴申鳴說,“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國。你不援助我,你的父親就會死?!鄙犋Q流著眼淚回答他說:“當初我是父親的孝子,如今我是君王的忠臣。我聽說,吃誰的飯就要為誰的事去犧牲,接受誰的俸祿就要竭盡所能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親的孝子了,而是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申鳴拿起鼓槌擊鼓,最終殺了白公勝,他的父親也因此而死,楚王賞賜他百斤黃金。申鳴說:“吃君王的飯,躲避君王的禍難,不是忠臣。安定您的國家,殺死我的父親,不是孝子。名聲不能夠同時樹立,品行不能夠同時保全,像這樣活著,有什么顏面在天下立足呢?”于是自盡。
(節(jié)選自《說苑?立節(jié)》【點評】文言翻譯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2.補:補出省略成分。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jié)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
4.換: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匯。
5.調(diào):調(diào)整倒裝句句序,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diào)整過來。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二共同體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臨黃。武德末,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相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徵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徵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碧跒橹當咳荩窦佣Y異,擢拜諫議大夫。數(shù)引之臥內(nèi),訪以政術。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jiān),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鉤,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宮,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珪、魏徵,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者又同此宴?!碧谠唬骸拔横缤邔嵨宜?,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徵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贬缭侔菰唬骸氨菹聦С际寡?,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碧诖髳偅髻n錢十五萬。十二年,太宗以誕皇孫,詔宴公卿。帝極歡,謂侍臣曰:“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后,盡心于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yè),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庇谑怯H解佩刀以賜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宮,不修德業(yè);魏王泰寵愛日隆,內(nèi)外庶寮,咸有疑議。太宗聞而惡之,謂侍臣曰:“當今朝臣忠謇無如魏徵我遣傅皇太子用絕天下之望?!睂び黾病a缯瑑?nèi)先無正堂,太宗時欲營小殿,乃輟其材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賜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數(shù)日,薨。太宗親臨慟哭,贈司空,謚曰文貞。太宗親為制碑文,復自書于石。特賜其家食實封九百戶。太宗后嘗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因泣下久之。乃詔曰:“昔惟魏徵,每顯予過。自其逝也,雖過莫彰。朕豈獨有非于往時,而皆是于茲日?故亦庶僚茍順,難觸龍鱗者歟!所以虛己外求,披迷內(nèi)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保ü?jié)選自《貞觀政要?任賢》)(有刪減)材料二: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朕與卿等可得不慎,無為后所嗤!”(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君臣鑒戒》)10.文中劃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當A今B朝C臣D忠E謇F無G如H魏I徵J我K遣L傅M皇N太O子P用Q絕R天S下T之U望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與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洗馬,官名。漢時為東宮官屬,太子出則為前導。晉時改掌朝廷圖籍,后代因襲之。文中“洗馬”的官職職能與《陳情表》中的“除臣洗馬”相同。B.秘書監(jiān),古代官名,主管國家藏書與編校工作。最初設置于隋代。C.幸,指皇帝到某處,與《阿房宮賦》中“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的“幸”字含義相同。D.“乃輟其材為造,五日而就”與“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去來兮辭》)兩句中的“就”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魏徵曾在太宗與隱太子暗中爭奪權力時,勸隱太子早做打算。隱太子死后,太宗詰問魏徵離間兄弟關系,魏徵鎮(zhèn)定自若,從容作答,并獲得太宗賞識。B.太宗設宴招待近臣,長孫無忌打趣說過去的政敵變成了現(xiàn)在的同僚,太宗心生感慨,認為自己不計前嫌,提拔重用魏徵,可以和古代圣賢相比。C.皇太子李承乾在東宮不修養(yǎng)德行。魏王李泰日益受到太宗寵愛,朝廷內(nèi)外議論紛紛。太宗聽說后非常厭惡,對身邊大臣們說,任用魏徵,輔佐皇太子,以斷絕天下人的想法。D.魏徵死后,太宗認為失去了一面鏡子。過去魏徵常能指出自己的過失,而現(xiàn)在自己雖有過失,卻無人公開指出,因此下詔鼓勵群臣直言勸諫,不要隱瞞。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貞觀之后,盡心于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yè),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2)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14.唐太宗成為一代明君,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請結合文本概括理由。(3分)10.DJP當今朝臣,忠謇無如魏徵,我遣傅皇太子,用絕天下之望。11.答案:B(A.“洗馬”官職內(nèi)涵相同,都是太子的侍從官。B.秘書監(jiān)最初設置于東漢。C.詞義相同。句意:太宗駕臨九成宮。/她們久久站立,眺望遠方,盼望著皇帝駕臨。D.“就”在文中指“完成”,引申為“竣工”;在《歸去來兮辭》中指“已經(jīng)”。)12.答案:B(B.“認為自己不計前嫌,提拔重用魏徵”表述不全面,文中“魏徵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語意為“魏徵過去是我的仇敵,但他能竭盡心力侍奉主子,值得贊揚。我能提拔重用他,和古代圣賢相比也毫無愧色”所以這句話表達的是君臣合契的關系,而不是單一方面。)13.答案:(1)貞觀之后,對我竭盡心力,進獻忠直之言,使國家安定、百姓獲利,使我能成就今日的功業(yè),被天下人稱道的,就只有魏徵一人。(“盡心于我”,是介詞結構后置句;(1分)“為天下所稱者”,是被動句(1分)“讜”,正直的話。(1分)句意準確、通順。(1分)(2)答案:至于像隋煬帝那樣暴虐,臣子都閉口不言,終于使他聽不到自己的過失,最后導致國破身亡。(“鉗口”,閉口。(1分)“卒令不聞其過”省略句,省略賓語。(1分)“卒”,最終,終于。(1分)句意準確、通順。(1分)14.①任賢:唐太宗知人善任,愛才重賢,重用曾為政敵的魏征。②知鑒戒:以史為鑒,吸取隋亡教訓,鼓勵群臣直言勸諫。③君臣同心合契。君臣同治亂、共安危,同心合力治理好國家。黑龍江省哈三中2023-2024學年度上學期期末考試高三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題。材料一:昔者,吳王闔閭始得子胥之時,甘心以賢之,以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歲,后睹萬世。深問其國,世何昧昧,得無衰極?子其精焉,寡人垂意,聽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對。王曰:“子其明之?!弊玉阍唬骸皩Χ幻鳎肢@其咎?!蓖踉唬骸霸敢谎灾栽囍笔?。夫仁者樂,知者好。誠秉禮者探幽索隱。明告寡人?!弊玉阍唬骸半y乎言哉!邦其不長,王其圖之。存無忘傾,安無忘亡。臣始入邦伏見衰亡之證當霸吳厄會之際后王復空?!蓖踉唬骸昂我匝灾??”子胥曰:“后必將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諂之臣,將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紀?!眳鞘棺玉憔炔蹋D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報楚。楚乃購之千金,眾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謂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壺漿之子,發(fā)肇飯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漁者也,引兵而還。故無往不復,何德不報。漁者一言,千金歸焉,因是還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軀切諫,虧命為邦。愛君如軀,憂邦如家。是非不諱,直言不休。庶幾正君,反以見疏。讒人間之,身且以誅。范蠡聞之,以為不通:“知數(shù)不用,知懼不去,豈謂智與?”胥聞,嘆曰:“吾背楚荊,挾弓以去,義不止窮。吾前獲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闔閭,后遭夫差也。胥聞事君猶事父也,愛同也,嚴等也。太古以來,未嘗見人君虧恩,為臣報仇也。臣獲大譽,功名顯著,胥知分數(shù),終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猶難忘,吾愿腐發(fā)弊齒,何去之有?蠢見其外,不知吾內(nèi)。今雖屈冤,猶止死焉!”子貢曰:“胥執(zhí)忠信,死貴于生,蠡審兇吉,去而有名,種留封侯,不知令終。二賢比德,種獨不榮?!狈扼恢悄芡?,于是之謂也。(節(jié)選自《越絕書卷六·越絕外傳紀策考第七》)材料二:非道不言,非義不行,言不茍出,行不茍為。(節(jié)選自《淮南子·主術訓》)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在答題卡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上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臣始入A邦B伏見C衰亡D之證E當霸吳厄F會之際G后王H復空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與《過秦論》中“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B.邪曲,文中指品行不正的人,與《屈原列傳》中“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意思相同。C.內(nèi),文中指內(nèi)心,與《史記·鴻門宴》中的“距關,毋內(nèi)諸侯”的“內(nèi)”意思不相同。D.比,文中指并列,與《項脊軒志》中“比去,以手闔門”的“比”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吳王闔閭尊敬待伍子胥為上客,并誠心求教治理吳國之道,起初伍子胥并沒有正面給予回答.B.伍子胥打敗楚國后想報復楚國,楚國于是懸賞千金以求退兵之法,最終是一位漁夫使其撤兵.C.范蠡聽說伍子胥因讒言將要被誅殺,認為他明知道有危險迫近卻不離開,這是不明智的表現(xiàn)D.子貢評價伍子胥能堅守忠信,審度吉兇.愛君如軀,直言進諫,即使死去,也將留名于后世。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是非不諱,直言不休。庶幾正君,反以見疏。(2)先君之功,且猶難忘,吾愿腐發(fā)弊齒,何去之有?14.聯(lián)系材料一,簡述伍子胥“非義不行”的表現(xiàn)。(3分)10.BEG11.D12.D13.(1)他對的和錯的都不隱瞞,直言進諫不停止,希望使吳王走上正道,但反而被疏遠。(評分參考:“諱”,忌諱,隱瞞;“庶幾”,希望;“正君”,句意正確即可;“見”,被動。關鍵點各1分)(2)先君闔閭的恩澤,至今猶且難忘。我情愿發(fā)爛齒毀(誓死效忠吳國),有什公理由離開(吳國)呢?(評分參考:“功”,恩澤;“腐發(fā)”,發(fā)爛;“弊齒”,齒毀;“何去之有”,即“有何去之”,賓語前置句。關鍵點各1分)14.①行國家大義。面對吳王的深問,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國家之安危。②行江湖恩義。伍子胥想要報復楚國,起初無人能阻止,最終聽從了曾經(jīng)救過他的漁夫的勸阻,從楚國撤軍。③行君臣之義。因感念吳王闔閭厚恩,明知會死仍不離開吳國,慨然面死。(評分參考:每點1分,共3分,意思對即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九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影,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庇谑侵芪鞑C,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惫侍栔铡疤保d與俱歸,立為師。(節(jié)選自《史記·齊太公世家》)材料二:文王將田,史編卜曰:“田于渭陽,將大得焉。非龍、非彩,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田于渭陽。卒見太公,坐茅以漁。文王勞而問之曰:“子樂漁邪?”太公曰:“臣聞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今吾漁,甚有似也,殆非樂之也?!蔽耐踉唬骸昂沃^其有似也?”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長,木長而實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語應對者,之飾也;言至情者,事之極也。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諫,不惡至情,何為其然?”太公曰:“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緡;人食其祿,乃服于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嗚呼!曼曼綿綿,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遠。微哉!圣人之德,誘乎獨見。樂哉!圣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焉。”文王曰:“樹斂何若而天下歸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歸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詔命乎!”乃載與俱歸,立為師。(節(jié)選自《六韜》)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凡人A惡死B而樂生C好德D而歸利E能生F利者G道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西伯,姓姬名昌,商紂時為西方諸侯之長,其子武王取得天下后,追尊其為周文王。B.先君,指前代君主,也指亡父,文中特指在位國君的亡父。先考也是對亡父的尊稱。C.適,與《孔雀東南飛》中“始適還家門”及成語“適得其反”的“適”意思都不同。D.惡,指厭惡,與《齊桓晉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的“惡”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及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為了表示對天命的恭敬和渴求賢才的誠心,周文王齋戒了三天,然后才外出打獵,果真在渭水的北岸遇見了正在垂釣的姜太公。B.姜太公與周文王初次相遇,不便言深,于是圍繞釣魚之事進行試探,得知文王樂于接受正諫后,才提出取天下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C.姜太公認為君子樂于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自己不是真的樂于垂釣:而平凡人樂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容易像魚一樣因食餌被釣絲牽住。D.姜太公向周文王闡明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觀點,這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道理有異曲同工之處。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兆得公侯,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2)圣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焉。14.材料一中周西伯“與語大說”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材料二簡要說明。(3分)10【答案】CEG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11【答案】D【解析】A項“西伯”是考生熟知的歷史名人,同時將“伯”字“長”這一含義的考查巧妙融入其中。B項“先”在教材《項脊軒志》課下注解中有“先大母”“先妣”的明確解釋,《離騷》課下注解中有“考”的明確解釋,都應該是考生熟知的文化常識。C項“適”字,在文中指到、往,這一含義考生在教材《石鐘山記》“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一句中已經(jīng)學過;《孔雀東南飛》“始適還家門”的“適”,指女子出嫁,在教材的課下注解中有明確的解釋;成語“適得其反”的“適”,指恰好,這是常見成語中詞語的常見義項。D項“惡”字,在文中指厭惡,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比較容易判斷,《齊桓晉文之事》中“彼惡知之?”的“惡”,在課下注解中也給出了明確的解釋,是疑問詞,指怎么、哪里。所以選項說“意思相同”是不正確的。12【答案】C【解析】A項,源自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開頭部分,是正確的。B項,源自材料二“今吾漁,甚有似也……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笔钦_的。C項,源自材料二“臣聞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焙汀胺螋~食其餌,乃牽于緡;人食其祿,乃服于君。”兩處,第一處姜太公闡明了“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第二處姜太公以魚貪食香餌為喻,說明世人要享用君主俸祿,就得供君主驅(qū)使。第二處“人食其祿”的“人”并非指“小人”,所以說“平凡人容易像魚一樣因食餌被釣絲牽住”是不正確的。D項是材料二中姜太公的觀點與教材《禮記·禮運》中觀點的比較,是正確的。13(1)【答案】(根據(jù)龜甲裂紋)預測您將會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賜給您的太師,讓他輔佐您使國家日漸昌盛,并將施惠到您三代稱王的子孫?!驹u分參考】譯出大意給2分;“遺”“施”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遺,贈送,給予;施,施惠,給予?!驹敿毑煞贮c】兆,預兆,預測;遺,贈送,給予,賜予;昌,昌盛(翻譯成“姬昌”不給分);施,施惠,給予。13(2)【答案】圣人思考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各得其所,從而確立各種收聚人心的辦法。【評分參考】譯出大意給2分;“慮”“斂”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慮,思考的事情;斂,收聚,收攬。【詳細采分點】慮,思考的事情;斂,收聚,收攬;“圣人之慮,各歸其次”判斷句;“各歸其次”句意。14【答案】①周西伯因確認自己得到了王佐之才而非常高興。②在對話中,太公提出了取天下的戰(zhàn)略目標,還闡明了天下歸之的措施方法,文王備受鼓舞?!驹u分參考】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得3分?!疚难詤⒖甲g文】材料一:西伯將要外出打獵,占卜說:“獲得的不是龍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羆;獲得的是霸王的輔佐”。于是周西伯外出打獵,果然在渭水的北岸遇見太公,與他談話非常高興,說:“自從我的先君太公時就說:‘當有圣人到周,周會因此而興盛’。您果真就是這個人吧?我的太公盼望您已有很長時間了。”所以稱之為“太公望”,和他坐車一起回去,任為太師。材料二:周國國君文王姬昌,準備出去打獵,太史編占卜以后說:“您這次到渭河北岸打獵,將會得到巨大的收獲。所獲得的不是龍,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羆(這些貴重的獵物),(根據(jù)龜甲裂紋)預測您將會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賜給您的太師,讓他輔佐您使國家日漸昌盛,并將施惠到您三代稱王的子孫。”(為了表示對天命的恭敬和渴求賢才的誠心,)文王于是齋戒三天,然后乘著獵車,駕著獵馬,到渭水北岸打獵。終于見到了太公姜尚,正坐在長滿茅草的河岸邊釣魚。文王上前慰勞并詢問:“先生喜歡釣魚嗎?”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樂于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平凡人樂于做好自己的事情?,F(xiàn)在我釣魚,與這個道理很相似,并不是真正喜歡釣魚?!蔽耐鯁枺骸斑@兩者之間有何相似之處呢?”太公回答說:“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魚類就能生存,這是合乎情理的事情;樹的根須深,枝葉就茂盛,枝葉茂盛,果實就能結成,這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君子情投意合,就能親密合作,親密合作,事業(yè)就能成功,這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一般的言語應對,是從表面上表達情意的,能夠說出最實在、最真實的真情實話,才是語言的最高境界?,F(xiàn)在我說的都是真情實話,毫無隱諱,恐怕會引起您的反感吧?”文王說:“只有具備仁德品質(zhì)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規(guī)諫,而不厭惡真情實話。我怎么會反感呢?”太公說:“魚一旦貪吃香餌,就會被釣絲牽?。皇廊艘碛镁髻旱?,就得供君主驅(qū)使。所以用香餌釣魚,魚便可供烹食;用爵祿網(wǎng)羅人才,人才就得盡為您所用。這樣,您以家為基礎謀取一國,此國就能被據(jù)為己有;以一國為基礎規(guī)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真是可嘆啊!一些事物表面上繁榮興旺,廣遠長久,但逃脫不了有聚必有散的規(guī)律,最終必將煙消云散;而如果默默無聞,不動聲色地暗中準備,它的光芒必將普照四方。微妙啊!圣人的德化,就在于見解超群,先知先覺。歡樂啊!圣人思考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各得其所,從而確立起各種收聚人心的辦法?!蔽耐鯁柕溃骸霸撛趺创_立收聚人心的辦法才能使天下歸服呢?”太公回答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獨自占有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只有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才能夠取得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下。天有四時,地有財富,能和人們共同享用的,就是仁愛。只要實施仁愛,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凡是能免除人們的死亡,消除人們的禍患,解救人們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和人們同患難共歡樂,有共同的愛憎,就是道義。道義所在,天下之人就會爭相歸附。人們在世,都憎惡死亡而樂于生存,都樂于接受恩德而追求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蔽耐踹B拜兩次說:“先生講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于是,文王把太公請上獵車,一起回到國都,任命他為太師。黑龍江雞西密山市2023-2024學年度高三聯(lián)考期末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文本一:初,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
①
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
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疾不朝
。京師知其以子故,系治驗問吳使者。吳王恐,始有反謀。后使人為秋請,文帝復問之,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shù)輩,吳王恐,以故遂稱病。夫‘察見淵中魚,不祥’。唯上棄前過,與之更始?!庇谑俏牡勰松鈪鞘拐邭w之,而賜吳王幾杖,老,不朝。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
②
,輒與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他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
③
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晁錯數(shù)上書言吳過,可削。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及景帝即位,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齊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吳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
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七國之叛》)文本二: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nèi)而立宗子,封功臣。數(shù)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無暇,困平城,病流矢,
陵遲
不救者三代。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
而
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節(jié)選自柳宗元《封建論》)注:①吳王:劉濤,漢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為吳王,其封地為吳國,后聯(lián)合楚、趙等七國發(fā)動叛亂,失敗后,逃到東越被殺。②踐更:受錢代人服徭役。③訟,通“容”,包容。10.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B.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C.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D.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11.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系治,囚禁審理,“治”與《諫逐客書》中“至今治強”的“治”含義不同。
B.幾杖,坐幾和手杖,皆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用來借指老人。
C.存問,問候的意思,“存”與《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義不同。
D.陵遲,也作“凌遲”,既是一種殘酷的刑罰,也指漸趨衰敗,文中意指后者。12.下列選項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復遣喪
之長安葬
冀幸君
之一悟
B.
如此者四十余年
縱一葦之所
如
C.京師知其
以子故
以弱天下之民
D.時則有叛國
而無叛郡
因人之力
而敝之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吳國太子侍奉皇太子飲酒、下棋,走棋路時與之發(fā)生了爭執(zhí),態(tài)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盤打死了,這件事成為吳王謀反的誘因之一。
B.因吳太子之事,吳王稱病不再朝見文帝,此舉有違藩臣的禮節(jié),不過文帝在聽了使者的解釋后,未追究吳王過錯,特許吳王不再上朝。
C.晁錯多次上奏文帝,陳述吳王過失,建議削減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錯仍力主削藩,他認為吳王最終會發(fā)動叛亂。
D.面對吳國的威脅,削藩已成朝臣共識。柳宗元也認為,西漢時由于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諸侯國。1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疾不朝。(2)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15.唐朝中后期藩鎮(zhèn)割據(jù)嚴重,請結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論》的創(chuàng)作目的。10-13ACDD14.①吳王從此漸漸違背藩臣的禮節(jié),聲稱有病,不再朝見皇帝②漢武帝贊許單于的義舉,于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龍節(jié)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15.以西漢削藩的史實,論證了郡縣制的優(yōu)越性,諷諫唐王朝要削弱藩鎮(zhèn)勢力。黑龍江省林甸縣第一中學2024屆高三年級期末教學質(zhì)量檢測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初,淮陰侯韓信,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更,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信釣于城下,有漂母見信饑,飯信。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因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挎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挎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shù)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知名。為連敖①,坐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王拜以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信數(shù)與蕭何語,何奇之。漢王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數(shù)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王。王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曰:"韓信也。"王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shù),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一》)注釋:①連敖:管倉庫糧餉的小官。材料二:高繚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諫日:“高繚之事夫子三年,曾無以爵位,而逐之,其義可乎?”晏子日:“嬰,仄陋之人也。四維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吾過,是以逐之也?!保ㄟx自《說苑·臣術·晏子逐高繚》)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筆在相應位置上把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關于設備管理工作要點計劃月歷表(30篇)
- 2025至2030年中國牽引型蓄電池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不銹鋼燒結網(wǎng)過濾器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生鮮童子雞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自動負荷分配器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皮帶轉(zhuǎn)送線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外罩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高速輪轉(zhuǎn)膠印紙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商業(yè)綜合體商戶支持與服務體系建設考核試卷
- 墨水在食品包裝印刷中的安全性考核試卷
- 2024-2025學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期末綜合測試卷
- FZ/T 54007-2019錦綸6彈力絲
- DB11-T 291-2022日光溫室建造規(guī)范
- 2021-2022學年山東省淄博市高二(下)期末英語試卷(附答案詳解)
- 北師大版高中數(shù)學選修4-6初等數(shù)論初步全套課件
- 外貿(mào)業(yè)務員面試試卷
- 紀檢知識答題測試題及答案
- 創(chuàng)傷急救-止血、包扎課件
- 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網(wǎng)絡輿情成因及治理
- 道教系統(tǒng)諸神仙位寶誥全譜
- 中國經(jīng)濟轉(zhuǎn)型導論-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