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1《論語》十二章同步練習(文字版|含答案)一、文言小題1.以下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短歌行》《聲聲慢》《夢游天姥吟留別》都是古體詩,和律詩、詞等相比,篇幅可短可長,句式靈活,音節(jié)格律較自由。B.辛棄疾,字易安,號稼軒。與一般的文人詞客不同,他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許,有將相之才?!赌相l(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永遇樂·登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他的代表詞作。C.許多源自《論語》的成語,都能給人以豐富的教益。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中“周而不比”就是團結而不勾結的意思,教導我們要以公正之心待人,不懷成見及私心,不徇私護短。D.《詩經》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開創(chuàng)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偶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②。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節(jié)選自《論語·季氏第十六》)【注】①東蒙:山名,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②費(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東費縣。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選出應斷之處的對應字母。且爾言A過矣B虎兕出C于柙D龜玉毀于E櫝F中G是誰H之過與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東蒙主,指的是在蒙山主持祭祀的人。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這里代指國家。C.各諸侯封地稱之為“國”,卿、士大夫的封地稱之為“家”。D.蕭墻,古代宮門內的屏風,這里借指國家。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駁論文,圍繞“季氏將伐顓臾是錯誤的”這一觀點展開反駁,通過孔子與他的學生冉有、季路之間的對話,批駁了季氏兼并顓臾的企圖,闡明了“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B.第一段孔子對弟子的批駁,語勢跌宕起伏,說理層層深入,表達非常豐富,令人嘆為觀止。C.第三段語言的主要特點是形式整齊,音調和諧,氣勢貫通,層次性極強,給人以深刻的印象。D.本文通過對心態(tài)、表情、動作的刻畫,使人物的形貌和個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當仁不讓、直面邪惡,充分地顯示了出來。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2)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6.結合全文,請你說說孔子的治國安邦的政治主張是什么。三、名句名篇默寫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增廣賢文》有言“知己知彼,將心比心”,此語與《〈論語〉十二章》中的“,”所講的道理相似。(2)《春江花月夜》中寫出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句子:“,。”(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們做事總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即“”,如果能做到“”,就不會失敗。四、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贈田叟李商隱荷蓧衰翁似有情,相逢攜手繞村行。燒畬曉映遠山色,伐樹暝傳深谷聲。鷗鳥忘機①翻浹洽,交親得路昧平生。撫躬道地誠感激,在野無賢心自驚。【注】①鷗鳥忘機:引用了《列子》中鷗鷺忘機事。有人住在海邊,與鷗鷺相親,其父欲使他把鷗鷺捉回,鷗鳥見到他就不敢飛近了,也就是說人有機心,動物就不會與他相親。8.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中的“荷蓧衰翁”與《論語》中的“荷蓧丈人”相似,他們都是隱居田間的高士。B.頷聯(lián)“燒畬曉映遠山色,伐樹暝傳深谷聲”,通過視覺角度描繪出田園生活之景。C.頸聯(lián)中因“忘機”素不相識可相處融洽與因“得路”交親之人也會形同陌路形成對比。D.尾聯(lián)作者反躬自問,鄉(xiāng)野間有賢德的人,而朝廷里的人卻認為野無遺賢,讓人吃驚。9.本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五、名著閱讀閱讀下面的《論語》選章,回答問題。(1)子曰:“里①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2)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鄰③?!保ā墩撜Z·里仁》)(3)孔子謂季氏:“八佾④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4)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⑤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墩撜Z·里仁》)(5)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⑥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保ā墩撜Z·公冶長》)(6)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保ā墩撜Z·學而》)注:①里:居住。②德:有德之人。③鄰:鄰居,此處指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④八佾(yì):古代奏樂舞蹈,每行八人。稱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應該用四佾。⑤造次:急促、倉猝。⑥杇(wū):同“污”,指涂飾,粉刷。10.根據上面的第(1)(2)兩章,下列對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環(huán)境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重要影響,要謹慎選擇。理想的居處應當是仁德之所。B.選擇與仁德為鄰,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智慧,如不這樣,別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C.近朱者赤,擇“仁”而處,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對自己仁德的養(yǎng)成很有助益。D.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親近他。11.閱讀上面的第(3)(4)(5)三章,以下違背仁的有害表現(xiàn)和這三章無關的是(
)A.違背禮制、違背規(guī)矩 B.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富貴、發(fā)不義之財C.言行不一、只說不做 D.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12.閱讀上面的第(6)章,其中,“無友不如己者”的“如”字有兩種解釋,一是“相像”,另一說是“比得上”。你同意哪一種,并結合上面有關“擇處”的第(1)(2)兩章闡述原因。13.閱讀下面《論語》三章,回答小題。①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薄稙檎罚谧又^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玻晃崤c女弗如也?!保ā豆遍L》)③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保ā队阂病罚└鶕陨喜牧?,請用三個四字詞語分別概括顏回從師學習的三個特點。14.閱讀下面的《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①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保ā墩撜Z·述而》)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下列對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要想事業(yè)有成,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就必須勤奮學習,多聞多見,掌握豐富的知識。B.歷史上一些有識之士,不僅善于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而且為求同存異,往往保留自己的觀點。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跡,目的就是勸誡人們要勇于檢討自己的缺點,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D.儒家認為,一個人在實際生活中,不僅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而且要對批評者心懷感激。15.根據要求,回答問題。(1)下面這則語錄中“憤”“悱”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本則語錄所蘊含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法分別是什么?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墩撜Z·述而》)(2)上述教育方式和學習方法在具體的教學場景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從下列語錄中任選一條加以闡述。①子夏【1】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保ā墩撜Z·八佾》)②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眴栔?。子曰:“知人?!狈t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保ā墩撜Z·顏淵》)注釋:【1】子夏:名商。16.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①季康子【1】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保ā稙檎罚诩究底訂栒诳鬃?。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③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鬃訉υ唬骸捌堊又挥?,雖賞之不竊?!雹芗究底訂栒诳鬃釉唬骸叭鐨o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⑤子言衛(wèi)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2】治賓客,祝蛇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憲問》)注釋:【1】季康子:春秋時期魯國執(zhí)政大夫,事魯哀公,位高權重?!?】仲叔圉與后文的祝鮀、王孫賈均為衛(wèi)靈公時期的重臣。(1)“使民敬、忠以勸”中的“以”字,有同學理解為“來”,有同學理解為“和”,你認為哪一種理解正確?請結合第①則材料說明理由。(2)上述材料體現(xiàn)了孔子的哪些“為政”思想?請加以概括。(3)面對季康子的提問,孔子或直言正告,或婉言啟發(fā),回答頗為藝術。請從四處畫線句中選擇兩處加以分析。六、現(xiàn)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被稱土頭土腦的鄉(xiāng)下人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糠N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yè)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xiāng)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皩W”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guī)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拔覀兇蠹沂鞘烊?,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阻礙?,F(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斑@不是見外了么?”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lián)。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學生。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xiàn)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本色》)材料二:(1)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對稱,認為西洋是法治的社會,我們是人治的社會。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區(qū)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guī)范性質。鄉(xiāng)土社會不是人治的杜會,可以說是個“無法”的社會,但“無法”并不影響社會的秩序,因為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社會。(2)禮治社會并不是指文質彬彬的社會。禮也可以殺人,可以很“野蠻”。譬如我們在舊小說里常讀到殺人來祭旗,那是軍禮。禮的內容在現(xiàn)代標準看去,可能是很殘酷的。殘酷與否并非合禮與否的問題。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合于禮的就是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guī)范來說,與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這種規(guī)范的是傳統(tǒng)。(3)傳統(tǒng)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不論哪一個社會,絕不會沒有傳統(tǒng)。衣食住行種種最基本的事務,我們并不要事事費心思,那是因為我們托祖宗之福,有著可以遵守的成法。在鄉(xiāng)土社會中,傳統(tǒng)的重要性比現(xiàn)代社會更甚,那是因為在鄉(xiāng)土社會里傳統(tǒng)的效力更大。鄉(xiāng)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不但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代代如是的環(huán)境里,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經驗。不必知之,只要照辦,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辦法,自然會隨之發(fā)生一套價值。依照著做就有福,不依照就會出毛病。于是人們對于傳統(tǒng)有了敬畏之感。禮并不是靠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yǎng)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鬃雍苤匾暦Y的主動性。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加之于個人的。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禮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guī)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自動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只是主動的服于威規(guī)罷了。(5)法治和禮治是發(fā)生在兩種不同的社會情態(tài)中。這里所謂禮治也許就是普通所謂人治,但禮治和由個人好惡的統(tǒng)治相差很遠,因為禮是傳統(tǒng),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并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xiàn)的,這是鄉(xiāng)土社會的特色。(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禮治秩序》)17.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鄉(xiāng)土社會里,鄉(xiāng)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謀生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固守鄉(xiāng)土。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xiāng)土社會里鄉(xiāng)民個體之間、鄉(xiāng)村之間的彼此關系的孤立與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C.人們常認為我們是“人治”的社會,這種觀點不符合實際,相比較而言,禮治社會比法治社會更為優(yōu)越,因為禮治社會是靠禮來維持秩序的。D.禮是鄉(xiāng)土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合于禮就合式的;禮治社會的秩序不是人們行為受拘束而自動形成的,而是通過傳統(tǒng)的約束被動形成的。18.下列對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1)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觀點;最后一段總結上文,再次強調了禮治的特征。B.第(2)段舉舊小說里殺人來祭旗的事例,最終是為了證明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C.第(3)段引用“顏淵問仁”證明鄉(xiāng)土社會里傳統(tǒng)的效力更大,傳統(tǒng)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D.材料二論證的中心是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社會,文本運用了對比論證來論證這一中心。1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人有安土重遷的傳統(tǒng),他們在土地中求生存,在土地中尋發(fā)展,遷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對土地的敬重和依賴,是其他民族不可比擬的。B.鄉(xiāng)土社會尊崇的是禮俗,它與現(xiàn)代社會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盡管鄉(xiāng)土社會對世界的認識只限于個別關聯(lián),并不影響對抽象的普遍原則的追求。C.人治指依靠個人意志的作用來管理政權,實行政治統(tǒng)治。如孔子認為“為政在人”、柏拉圖主張“哲人治國”等都屬于人治。D.法治指根據法律來治理國家,《晏子春秋》中的“修法治,廣政教”、鄒韜奮所說“法治不存在是非不論”都屬于“法治”思想。20.臧克家的現(xiàn)代詩《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爺爺,在土里葬埋?!边m合用來闡釋《鄉(xiāng)土中國》中相關理論的篇章(從“鄉(xiāng)土本色”“禮治秩序”“差序格局”“文字下鄉(xiāng)”中選擇)是哪個?請簡要加以分析。21.下面是《論語》中所記載孔子回答弟子問孝的內容節(jié)選,孔子通過列舉詳細行為答復了同學的問題,這表達了鄉(xiāng)土社會的認知特征。請結合材料一文意簡要分析。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泵衔洳畣栃ⅰW釉唬骸案改肝ㄆ浼仓畱n”。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參考答案:1.D2.BDG3.D4.D5.(1)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借口的人。(2)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修治仁義禮樂去招徠他們。使他們來了以后,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6.孔子認為一個國家要達到“無貧”“無寡”“無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國原則,“修文德”則是實現(xiàn)這一原則的具體措施,這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實行仁政、實行禮治、加強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張。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8.B9.(1)對田叟質樸淳厚品質的贊美之情。(2)對當權者的嘲諷。(3)委婉含蓄表達自己的不得志。(4)對官場污濁的憎惡之情。(5)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10.B11.D12.第一種觀點:“如”應解釋為“相像”,強調的是要選品德優(yōu)良的和自己一樣,志同道合的人為友。第二種觀點:“如”應解釋為“比得上”,不要選那些品德比不上自己的人為友,要選擇具有仁德、道德的人為朋友,這才是明智的做法。13.善于鉆研
舉一反三
好學上進14.B15.(1)參考答案:①“憤”“悱”是指學習者迫切想要弄明白一件事,但尚未懂得或還不能有效表達的狀態(tài)。②教育方式:啟發(fā)式教育
學習方法:主動思考、舉一反三(2)答案示例一:①子夏學習《詩》時產生困惑,處于“憤”“悱”的狀態(tài),向老師求教,孔子即以繪畫的道理啟發(fā)他思考,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采購相關安全協(xié)議書
- 車庫出售定金協(xié)議書
- 解除車貸合同協(xié)議書
- 健身俱樂部預售協(xié)議書
- 項目合股承包協(xié)議書
- 配偶同意賣房協(xié)議書
- 餐廳人身安全協(xié)議書
- 酒店訂餐免責協(xié)議書
- 餐廳員工持股協(xié)議書
- 退休人員免責協(xié)議書
- 租賃法律知識講座課件
- 2025屆吉林省長春市高三質量監(jiān)測(三)政治試題及答案
- GB/T 24894-2025動植物油脂甘三酯分子2-位脂肪酸組分的測定
- 2024年江蘇常州中考滿分作文《那么舊那樣新》8
- 4P營銷理論課件
- 幕墻工程施工方案及述標文件
-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雙渠道模式合作演化博弈實證研究》17000字
- 湖北省武漢市華師一附中2025屆中考生物押題試卷含解析
- 竣工結算審計服務投標方案(2024修訂版)(技術方案)
- 某藥業(yè)公司管理制度匯編
- 《佛與保險》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