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時跟蹤檢測 文言文斷句題_第1頁
課時跟蹤檢測 文言文斷句題_第2頁
課時跟蹤檢測 文言文斷句題_第3頁
課時跟蹤檢測 文言文斷句題_第4頁
課時跟蹤檢測 文言文斷句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課時跟蹤檢測文言文斷句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臣光曰: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王猛知慕容垂之心久而難信,獨不念燕尚未滅,垂以材高功盛,無罪見疑,是助燕為無道而塞來者之門也,如何其可哉!故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盡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jié)燕心未為過矣。猛何汲汲于殺垂,乃為市井鬻賣之行,有如嫉其寵而讒之者,豈雅德君子所宜為哉!(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晉紀(jì)》)A.故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盡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jié)燕心/未為過矣B.故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盡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jié)燕心/未為過矣C.故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盡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jié)燕/心未為過矣D.故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盡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jié)燕心/未為過矣解析:選D本題依靠句式便可輕松斷句?!岸Y之以……,親之以……,寵之以……,信之以……”句式整齊,構(gòu)成排比句式,所以應(yīng)在“親”“寵”“信”前斷句,在“心”后斷句。參考譯文:臣司馬光說:那些敵國的賢能之臣,投奔過來后以為己用,這是進攻取勝的良好憑借。王猛知道慕容垂的心時間一久就難以信任,偏偏不考慮燕國尚未消滅,慕容垂因為才能杰出、功勛卓著,無罪而被懷疑,這是幫助燕國施行無道而對投奔者關(guān)閉門戶,這怎么能行呢!所以秦王苻堅以禮對待慕容垂,用以招攬燕國人的期望;親近慕容垂,用以斷絕燕國對他的情義;寵愛慕容垂,用以吸引燕國的百姓;信任慕容垂,用以結(jié)交燕國人的心,這些都不過分。王猛為什么要一心想著殺慕容垂,竟然干出了市井叫賣者的欺騙勾當(dāng),就像嫉妒別人得寵進而就用讒言加以詆毀的人一樣,這難道是具有高尚道德的君子應(yīng)該干的事情嗎?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臣竊觀自古人主,享國日久,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雖無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嘗不亂。自秦已下,享國日久者,有晉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聰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國日久內(nèi)外無患因循茍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zāi)可以無及其身,往往身遇禍災(zāi)而悔無所及。雖或僅得身免,而宗廟固已毀辱,而妻子固已窮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脫于困餓劫束之患矣。(節(jié)選自王安石《上時政疏》)A.享國日久/內(nèi)外無患/因循茍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zāi)可以無及其身B.享國日久/內(nèi)外無患/因循茍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zāi)可以無及其身C.享國日久/內(nèi)外無患/因循茍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zāi)可以無及其身D.享國日久/內(nèi)外無患因循茍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zāi)/可以無及其身解析:選A“至誠惻怛憂天下”是“心”的定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C兩項?!跋韲站?內(nèi)外無患”是造成“因循茍且”的原因,所以“無患”后面要斷開,排除D項。參考譯文:我私下觀察從古以來的國君,在位的時間很長,(如果)沒有至誠懇切為天下憂慮的心意,即使沒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沒有不亂的。從秦代往下,在位時間長的,有晉武帝、梁武帝、唐明皇。這三位帝王,都是聰明有智謀有功業(yè)的天子。在位時間長,國內(nèi)外沒有憂患,因循守舊茍且偷活,沒有至誠懇切為天下?lián)鷳n的心意,只追求度過目前的日子,不做長遠的打算,自以為災(zāi)禍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常常等到災(zāi)禍降臨時后悔也來不及了。即使有時候自身可以免于遭難,而國家本來已經(jīng)受到了破壞和侮辱,妻子兒女本來也遭受了窮困(而走投無路),天下的百姓也已經(jīng)尸橫遍野,生還的人也時刻擔(dān)心饑餓困頓和搶劫捆綁的危險。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江陰葛延之,元符間,自鄉(xiāng)縣不遠萬里省蘇公①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請作文之法,誨之曰:“儋州雖數(shù)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須,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錢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經(jīng)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錢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書諸紳③。(節(jié)選自《容齋隨筆·江陰葛延之》)[注]①蘇公:指蘇軾。②儋耳:今海南儋州。③紳:古人士大夫束在腰間的大帶子,此處代指士大夫。A.天下之事散/在經(jīng)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B.天下之事/散在經(jīng)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C.天下之事散/在經(jīng)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D.天下之事散在經(jīng)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解析:選D“在……中”是一個完整的介詞結(jié)構(gòu),作“散”的補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項;“得一物”“以攝之”語意聯(lián)系緊密,“然后為己用”中的“然后”一詞譯為“這樣以后”,一般放在句首,故應(yīng)在“然后”前斷開,排除A、B兩項。參考譯文:江陰葛延之,在哲宗元符年間,從鄉(xiāng)下不遠萬里來到儋耳,見到了(被朝廷貶斥的)蘇軾,蘇軾留葛延之在這里住了一個月。葛延之請教蘇軾寫文章的好方法,蘇軾耐心引導(dǎo)說:“儋州是一個幾百戶人家的小城,這里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種用品,都可以從集市上得到,當(dāng)然不是平白無故就能得到,必須用一樣?xùn)|西去換取,然后才能為自己所有。那么,這一樣?xùn)|西是什么呢?就是錢。寫文章也是同樣的道理。天下之事都分散在經(jīng)書、子書(諸子百家、筆記小說)及史書之中,(雖然可以得到它,)可也不能白白地得到使用,也必須先得到一個東西,然后才能把它們攫取過來,為自己所使用。那么,這個東西是什么呢?就是意。得不到錢就不能買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沒有意也就不能寫出文章。這就是寫文章的秘訣?!备鹧又犃?,(很受啟發(fā),)當(dāng)即拜謝,并把這個秘訣寫了下來,轉(zhuǎn)告給各位士大夫。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晉文公將伐鄴,趙衰言所以勝鄴之術(shù)。文公用之,果勝。還,將行賞。衰曰:“君將賞其本乎賞其末乎賞其末則騎乘者存賞其本則臣聞之子虎?!蔽墓僮踊?,曰:“衰言所以勝鄴,鄴既勝,將賞之,曰‘蓋聞之于子虎,請賞子虎’?!弊踊⒃唬骸把灾?,行之難,臣言之者也。”公曰:“子無辭。”子虎不敢固辭,乃受矣。凡行賞欲其博也,博則多助。今虎非親言者也,而賞猶及之,此疏者之所以盡能竭智者也。晉文公亡久矣,歸而因大亂之余,猶能以霸,甚由此歟。(節(jié)選自呂不韋《不茍論》)A.君將賞/其本乎賞/其末乎賞/其末則騎/乘者存賞/其本則臣/聞之子虎B.君將賞/其本乎賞/其末乎賞/其末/則騎乘者存賞/其本/則臣聞之子虎C.君將賞其本乎/賞其末乎/賞其末則/騎乘者存/賞其本則/臣聞之子虎D.君將賞其本乎/賞其末乎/賞其末/則騎乘者存/賞其本/則臣聞之子虎解析:選D“君將賞其本乎”,“乎”為句末語氣詞,斷句標(biāo)志,后面應(yīng)斷開,排除A、B兩項;“則騎乘者存”,“則”表示轉(zhuǎn)折,一般放在句中或句首,通常不會在句末,排除C項。參考譯文:晉文公將要討伐邶國,趙衰說明了戰(zhàn)勝鄴國的方法。文公采納了他的建議,果然取得了勝利。伐邶回來,文公準(zhǔn)備賞賜他。趙衰說:“您是要賞賜根本呢,還是要賞賜末節(jié)呢?如果賞賜末節(jié),那么有參戰(zhàn)的將士在;如果賞賜根本,那么我的建議是從子虎那里聽來的?!蔽墓僖娮踊?,說:“趙衰進言用來戰(zhàn)勝鄴國的方法,現(xiàn)在鄴國已被戰(zhàn)勝,我要賞賜他,他說‘我的建議是從子虎那里聽來的,請賞賜子虎’?!弊踊⒄f:“事情談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而我只不過是個談了幾句話的人。”文公說:“你就不要推辭了。”子虎不敢堅決推辭,這才接受了賞賜。凡是行賞,賞賜的范圍應(yīng)該越大越好,范圍大,得到的幫助就多。如今子虎并不是直接進言的人,而仍然賞賜到他,這是疏遠的人為君主竭盡才智的原因。晉文公在外流亡很久,回國后繼承的又是大亂以后的殘破局面,但仍能憑這種條件成就霸業(yè),恐怕就是這個原因吧!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張問達,字德允,涇陽人。萬歷十一年進士。歷知高平、濰二縣,有惠政。征授刑科給事中。寧夏用兵,請盡蠲全陜逋賦,從之。父喪除,起故官,歷工科左給事中。帝方營建兩宮,中官利干沒,復(fù)興他役,問達力請停止,不納。俄陳礦稅之害,言:“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xùn)陳保輩至箠殺命吏毀室廬掘墳?zāi)共灰话磫柸羧f方怨恫何?”典試山東,疏陳道中饑饉流離狀,請亟罷天下礦稅,皆不報。已,巡視廠庫。故事,令商人辦內(nèi)府器物,僉名以進,謂之僉商。而諸高貲者率賄近幸求免,帝輒許之。問達兩疏爭執(zhí),又極論守訓(xùn)罪,并寢不行。(節(jié)選自《明史·張問達傳》)A.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xùn)陳保輩/至箠殺命吏/毀室廬/掘墳?zāi)?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B.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xùn)陳保輩/至箠殺命吏/毀室廬/掘墳?zāi)?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C.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xùn)陳保輩至/箠殺命吏/毀室廬/掘墳?zāi)?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D.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xùn)陳保輩至/箠殺命吏/毀室廬/掘墳?zāi)?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解析:選B“至箠殺命吏”中,“至”表遞進,意為“以至”,其前應(yīng)斷開,排除C、D兩項。分析A、B兩項,不同之處是“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句子中主語為“閹尹”,“甚”表遞進,意為“甚至”,其前應(yīng)斷開,排除A項。參考譯文:張問達,字德允,陜西涇陽人。萬歷十一年進士。歷任高平縣、濰縣知縣,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給事中。寧夏打仗時,請求全部免去整個陜西省拖欠的賦稅,(皇帝)答應(yīng)了。服完父親的喪禮后復(fù)官,擔(dān)任工科左給事中。皇帝正在營造宮殿,朝內(nèi)太監(jiān)侵吞公款從中獲益,又興建其他項目,張問達極力請求停工,(皇帝)不采納。不久(張問達)陳述收取礦稅的弊病,說:“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檢舉彈劾地方長官,甚至督撫、按察使等重臣的過失。而孫朝與程守訓(xùn)、陳保一幫人相勾結(jié),竟達到將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毀壞房屋、挖掘墳?zāi)沟牡夭健?皇帝)如果不詳細追查,將怎樣安撫全國各地的不滿情緒啊?”主持山東的科舉考試,上疏陳述沿途饑餓的老百姓流離失所的情形,請求趕快廢除全國的礦稅,(皇帝)都沒有回復(fù)。不久,巡視廠庫。過去的慣例,讓商人承辦內(nèi)府的器物,都要簽名然后送進去,叫作僉商??墒怯绣X的富商大多賄賂皇帝身旁的人請求將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總是同意。張問達兩次上疏爭執(zhí),又極力論證程守訓(xùn)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沒有消息。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范延光,字子瑰,臨漳人也。唐明宗①為節(jié)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鄆州,梁②兵方扼楊劉,其先鋒將康延孝陰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莊宗者,延光輒自請行,乃懷延孝蠟丸書,西見莊宗致之,且曰:“今延孝雖有降意,而梁兵扼楊劉者甚盛,未可圖也,不如筑壘馬家口以通汶陽。”莊宗以為然。壘成,梁遣王彥章急攻新壘。明宗使延光間行求兵夜至河上為梁兵所得送京師下延光獄搒掠數(shù)百脅以白刃延光終不肯言。莊宗入汴,獄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莊宗見延光,喜,拜檢校工部尚書。(節(jié)選自《新五代史·范延光傳》)[注]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國時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又稱后梁,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國家,與后唐是死敵。A.明宗使延光間行/求兵夜至河上/為梁兵所得/送京師/下延光獄/搒掠數(shù)百/脅以白刃/延光終不肯言B.明宗使延光間行/求兵夜至河上/為梁兵所得/送京師/下延光獄搒掠/數(shù)百脅以白刃/延光終不肯言C.明宗使延光間行求兵/夜至河上/為梁兵所得/送京師/下延光獄/搒掠數(shù)百/脅以白刃/延光終不肯言D.明宗使延光間行求兵/夜至河上/為梁兵所得/送京師/下延光獄搒掠/數(shù)百脅以白刃/延光終不肯言解析:選C“間行求兵”是固定短語,意思是“偷偷外出去搬請救兵”,中間不可以斷開,故排除A、B兩項;“下……獄”是固定搭配,意思是“把……關(guān)進牢獄”,故此后要斷開,排除D項。參考譯文:范延光,字子瑰,臨漳人。唐明宗做節(jié)度使時,將他安排為自己的部下,并不覺得他有奇異之處。明宗攻占鄆州,梁的軍隊正扼守著楊劉,梁軍的先鋒將康延孝偷偷將降書送給明宗。明宗尋求可以將康延孝的降書送給莊宗的人,范延光就自告奮勇請求前去,于是將康延孝的信封成蠟丸揣在懷里,向西去拜見莊宗,把信交給莊宗,并且說:“現(xiàn)在康延孝雖然有投降的意思,但梁軍把守楊劉的士兵很多,尚不能謀取,不如在馬家口構(gòu)筑堡壘來與汶陽連通。”莊宗認為他說得對。營壘筑成后,梁派王彥章猛攻新筑的營壘。明宗派范延光偷偷外出去搬請救兵,夜晚(范延光)來到黃河邊,被梁兵抓獲,送到京師,把范延光關(guān)進牢獄,打了幾百板子,用刀威脅,范延光始終不說出實情。莊宗進入汴州時,獄吏卸去范延光身上的枷鎖,向他叩拜送他出獄。莊宗見到范延光,很高興,授予他檢校工部尚書的官職。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劉溫叟,字永齡,河南洛陽人。父岳,后唐太常卿。溫叟七歲能屬文,善楷隸。岳時退居洛中,語家人曰:“吾兒風(fēng)骨秀異,所未知者壽耳。今世難未息,得與老夫皆為溫、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溫叟。漢祖南下,溫叟自洛從至鄭州,稱疾不行。及入汴,溫叟久之方至,授駕部郎中。顯德初遷禮部侍郎知貢舉得進士十六人有譖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遷太子詹事。溫叟實無私,后數(shù)年,其被黜者相繼登第。(節(jié)選自《宋史·劉溫叟傳》)A.顯德初/遷禮部侍郎/知貢舉/得進士十六人/有譖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遷太子詹事B.顯德初/遷禮部/侍郎知貢舉/得進士十六人/有譖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遷太子詹事C.顯德初/遷禮部/侍郎知貢舉/得進士十六人/有譖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遷太子詹事D.顯德初/遷禮部侍郎/知貢舉/得進士十六人/有譖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遷太子詹事解析:選A“禮部侍郎”是官職名稱,所以應(yīng)該在“禮部侍郎”后斷開,排除B、C兩項;根據(jù)文意,應(yīng)該是“帝怒,黜十二人”,不是“十二人左遷太子詹事”,排除D項。參考譯文:劉溫叟,字永齡,河南洛陽人。其父劉岳,任后唐太常卿。劉溫叟七歲就能寫文章,擅長楷書、隸書。劉岳退居洛中時,對家人說:“我的兒子風(fēng)骨秀異,不能預(yù)知的只是壽命長短罷了。當(dāng)今世道混亂,我兒能夠與我都成為溫、洛之間的老叟則足矣?!彼越o他取名為溫叟。后漢高祖南下時,劉溫叟從洛陽跟從到鄭州后,稱病不行。進入汴京后,劉溫叟很遲才到來,授任他為駕部郎中。顯德初年,升任禮部侍郎、主持貢舉,錄取進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誣陷他們,皇帝發(fā)怒,貶退其中十二人,(把劉溫叟)貶任為太子詹事。劉溫叟實際上并無私心,后來幾年,被貶退的人相繼考中。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潘耒,字次耕,吳江人。生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