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篇章類型研究綜述_第1頁
德國篇章類型研究綜述_第2頁
德國篇章類型研究綜述_第3頁
德國篇章類型研究綜述_第4頁
德國篇章類型研究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德國篇章類型研究綜述

一、與篇份學相關的命題及對部分發(fā)展方向的貢獻德國的傳統(tǒng)研究。自德國語言學家HaraldWeinrich于1967年在《作為辯證法的句法》(SyntaxalsDialektik)一文中最先提出篇章語言學這一術語以來,德國語言學家在篇章分析領域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貢獻(黃國文,2002:6)。雖然德國學者在研究方向和分析方法上與英美學者存在差異,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優(yōu)勢,其中探究與篇章類型相關的若干問題一直是重要的研究領域。篇章類型與篇章休戚與共,是因為“一個具體的篇章不僅是普遍意義上的篇章范本,而且也代表著特定的篇章類型”(Lux,1981;Dimter,1981;Brinker,2005)。因為篇章與篇章類型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一直在篇章語言學范圍內探討與篇章類型有關的問題,正如德國語言學家所言,對于篇章及篇章類型概念的理論探討和建立篇章類型學的研究熱潮方興未艾(Sandig,1987:118)。縱觀篇章類型研究在德國的發(fā)展歷程,可將迄今為止的篇章類型研究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1關于部分發(fā)展篇章類型于1962年首次出現在MaxBense的《篇章理論》(TheoriederTexte)一書中。到了20世紀70年代,篇章類型在專業(yè)文獻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也相繼出現了幾個與之相類似的概念,如Texttyp,Textklasse,Textart,Textmuster等,不同的學者對于它們之間的關系和區(qū)分也各持己見(Lage-Müller,1995:10)。其中討論最多的是Textsorte與Texttyp,Textmuster之間的概念區(qū)分。例如,Isenberg(1978:566)認為:“Textsorte是篇章現象較為模糊的稱謂,可以通過篇章的某些特征得到描寫,但這些特征并不適用于所有篇章,而且對于能否和怎樣納入到篇章類型學的理論框架來說并不重要。Texttyp則是篇章的理論上的名稱,可以在篇章類型學的框架內得到描寫和界定。”此外,以言語行為理論為基礎,Sandig(1983:92)曾經引入Textmuster這一概念來研究行為模式和言語表達之間的規(guī)約性關聯關系,“在建構屬于某一篇章類型的篇章時,存在著預先制定好的實施行為模式的計劃,我把這種關聯稱之為篇章模式”。據筆者觀察,在專業(yè)文獻中出現的Textsorte和Textmuster有時同義,可以互換,但有時卻又有著不同的涵義。如Heinemann(1990:11)認為,前者是語言學家可以調查研究的具體的篇章種類,而后者則是生產和理解篇章時的心理圖示。Nussbaumer(1991:136)則更是明確地將前者理解為實際存在于紙端的篇章,而后者則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篇章,Nussbaumer的這種區(qū)分目前在學界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可。篇章類型與篇章間割舍不斷的關聯決定了篇章類型的定義源于對篇章含義的界定。與對篇章理解的歷程一脈相承,人們對篇章類型的認識同樣經歷了變化的過程。在最初階段受結構主義的影響,人們僅借助于單純的語言結構來定義篇章類型。例如Ermert(1979:41)給出的定義是:“篇章類型是按照篇章語法意義上的詞素學、音位學、句法學和語義學的特征來劃分的篇章種類。”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篇章類型的定義也得到了發(fā)展,如Schmidt將篇章類型定義為“社交行為類型,即功能類型”(Lage-Müller,1995:12)。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言語行為理論為基礎的篇章語言學得到了繼續(xù)發(fā)展,篇章被視為人類行為過程中的言語部分,篇章類型也相應地被理解為是借助于言語而實現的交際行為單位(ibid.:17-18)。Sandig(1978:61-75)是持該種觀點的代表,她將篇章類型定義為復合言語行為的實現范式,繼而按照言語行為的描寫模式來分析篇章類型。Lage-Müller(1995:63)在Sandig的基礎上,提出了更為明確的篇章類型概念,“篇章類型應被理解為復合言語行為實現的范式。(該范式中)既有言語行為組合序列方式上的固定形式,又有各種言語行為語言表達方式上的固定形式”。如果一個具體的篇章可以被歸入某一篇章類型,那是因為它或多或少地符合這一篇章類型的總體特征。但在歸類的過程中,哪些特征是所屬篇章必須具備的,而哪些特征又不是必須具備的,這一難題一時還無法得到解決。鑒于這種情況,Michel(1986:7)建議,應該按照原型理論來理解篇章類型,即篇章類型“在擁有恒定、普世性特征的篇章模式范圍內,呈現出典型性、示范性的篇章特征,這些特征體現出的篇章類型及篇章類型風格雖然不能構成基于不可變特征的邏輯分類標準,但卻可以構成基于主要特征的原型性篇章類型”。按照Michel的理解,篇章類型是具有原型性特征的可變化的范式。對于屬于某一篇章類型的具體的篇章而言,未必具有該篇章類型的所有特征。對此Michel舉例說明:雖然簡約、省略的表達方式是“電報”這一篇章類型的原型性特征,但這一特征并非出現在所有的電報中。另外,同一類篇章類型中的不同的篇章因其原型性程度高低而被劃分為典型性、弱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篇章。與弱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篇章相比,典型性篇章涵蓋有該篇章類型中更多的主要特征。Michel的觀點得到了眾多學者的支持,如Janz(1996:82)提出:“篇章類型是由篇章主要特征構成的篇章類別,這些特征存在于由不同的篇章組成的篇章類型中最具示范性的代表性篇章當中。(我們將)原型理解為是一個類別中的最好的范本、代表或是重要的因素?!薄胺妒健币辉~同時也揭示出篇章類型具有特定的框架或圖式,是以圖式的形式存在于交際主體之間的,是篇章生產者設計篇章時可以臨摹的圖式。對于一個語言社團的成員來說,關于篇章類型的知識“構成人類交際活動所必需的一種知識,這種知識的結構和范圍完全由一個人類社會中存在和產生的各種各樣的交際需要所決定”(錢敏汝,2005:288)。對此Janz(1996:81)也持相同的觀點,她認為,關于篇章類型的知識屬于日常知識范疇,是母語使用者在個人的社會化交往實踐中經驗性獲取的。Heinemann和Viehweger(1991:130)也曾指出:“篇章生產者在自己的社會生活經歷中顯然習得了一種知識,使其能夠將某種規(guī)約性的篇章形式或框架與特定的內容、題目或者功能聯系起來?!本C上所述,篇章類型概念的歷史變遷反映了在它們產生形成時所處歷史時期中占主導地位的語言學觀點,也可以說是篇章語言學演進歷程的一個縮影,即經歷了由結構到功能,到對兩者兼而有之,再到認知的發(fā)展過程。盡管不同學者出于不同的理論立場而對篇章類型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卻是被普遍認同和接受的,即“篇章類型是篇章存在的基本形式”(Hippe,1994:18),由此也再一次印證了篇章類型與篇章、篇章類型語言學與篇章語言學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2從偏離子到類型學在對篇章進行區(qū)分和分類的基礎上建立起篇章類型學是德國研究者們孜孜以求的一項工作,學者們紛紛提出并嘗試采用不同的劃分標準對各種篇章進行分類(Lage-Müller,1995:15),其間經歷了從Morris最早的符號學標準到純結構主義語言學標準(如RolandHarweg),再到后來跨學科的劃分標準(ErnstUlrichGro?e,Brinker,Rolf),如Rolf(1993)就曾明確提出了“應該以篇章的交際功能作為(篇章類型)主要區(qū)分標準”的觀點并將德語中的應用文類型進行了詳細的劃分和歸類。在實證調查數據的支撐下,Heinemann和Viehweger(1991:133)認為,可以在對大量不同篇章類型分析的基礎上,用歸納的方法建立起篇章類型學。但事實上,篇章類型的龐大數量使得這樣的假設變得遙不可及,篇章的多維性特征決定了僅按照其中的一個維度而將其最終歸類是不可能的。因此Adamzik(1991:104)建議,要接受篇章類型異質性這一事實,一種篇章類型只能涵蓋篇章的若干維度,而其余的維度與之并非相互排斥,而應是互為補充。關于這一點目前在德國學者中已基本達成共識。3特定載體下的載體研究長期以來對具體篇章類型的分析和描寫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其主要原因是缺少一個普遍認可的篇章類型的概念,而這一概念的確立恰是對具體篇章進行歸類、對某一篇章類型特有的特征進行描寫的前提基礎。盡管如此,還是有學者在具體篇章類型描寫方面做出一些嘗試,如有人對德語中的菜譜、書評、天氣預報、書信、產品說明書等特定篇章類型進行了實證調查(Lage-Müller,1995:14)。在交際-語用觀下,篇章類型被視為抽象化、規(guī)約性的言語行為。對與特定交際領域相聯系的篇章類型進行描寫、歸納其原型性特征目前已經成為篇章類型語言學的主要任務。到了20世紀80年代,篇章類型研究引起了語言史學家的興趣,因為從歷時的視角來看,篇章類型在人類交際實踐中呈現出規(guī)定性的嬗變特征;而從語用的角度看,語言是社交行為,篇章類型是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中的社交行為范式。因此,對篇章類型的演變進行研究和描寫可以確保對語言變遷語用研究在對象一致的前提下進行,從語言應用的社會語境去把握語言有序異質現象。對此研究語言變遷的專家Schank(1984:762)曾經指出:“篇章類型的變遷可以反映出語言的變遷,(這種變遷)既涉及符號語言學方面,又涉及語用方面?!备袑W者如Gansel(1997:89)提出:“現代意義的語言史即是特定篇章類型的發(fā)展史?!笨梢?刻有文化烙印的篇章類型成為對語言變遷進行語用研究的重要載體和參量,因此對特定篇章類型發(fā)展史的研究也是文化史研究的一部分(Barzetal.,2000:ix)。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學者紛紛對特定篇章類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歷時研究,如Bendel(1998)調查了1662-1798年間德語商品廣告的變遷;Gansel(1997,2000)將19世紀和20世紀的德語招聘廣告進行了歷時比較,而Jürgens(1996)把德語訃告進行了對比。學者們在收集大量篇章語料的基礎上對某一具體篇章類型進行詳細深入的實證調查,揭示出了各種篇章類型的篇章特征,如修辭、句法、語用等。這一方面有助于認識該篇章類型在結構和功能上的關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展篇章語言學的研究范圍,研究者們可以在寬泛的實證基礎上對篇章語言學理論進行探討、反思、檢驗和修正。二、系統(tǒng)理論視閾下的交際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歷程,隨著研究日漸擴展與深化,傳統(tǒng)篇章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已經捉襟見肘,無法再為篇章類型語言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更加有益的借鑒,新的理論探索和研究方法革新顯得尤為重要。德國研究學者的目光逐漸從“篇章類型是什么”轉移到了“篇章類型怎樣在交際中起作用”,即篇章類型在交際中所起的作用問題。在此能夠為篇章類型研究轉向提供理論依據的是系統(tǒng)理論,因為兩者都與社交有著莫大關聯。更為重要的是,系統(tǒng)理論1高屋建瓴,具有普世性,對所有與社會有牽連的子系統(tǒng)均具有解釋力(Gansel,2011:18)。但這絕非意味著篇章類型研究自此徹底背棄篇章語言學。更為確切地說,系統(tǒng)理論是對篇章語言學的補充和促進。由德國學者Luhmann提出的系統(tǒng)理論也并非新近才出現,有關系統(tǒng)理論的核心討論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業(yè)已開始。鑒于該理論龐雜的理論體系,筆者在這里并不打算將該理論進行全貌性的介紹,而只是著重論述與篇章和篇章類型研究相關的內容。歸納起來,系統(tǒng)理論中涉及篇章、篇章類型的論述與傳統(tǒng)篇章語言學理論框架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篇章語言學中區(qū)分篇章和語境,對兩者進行甄別是目前對篇章進行描寫和分析的前提。篇章構建語境,語境決定了篇章的形態(tài)和要完成的交際任務。而系統(tǒng)理論區(qū)分的是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系統(tǒng)具有自我生產、自我再制的自主能力和自我指涉功能,這使得系統(tǒng)與其周遭環(huán)境區(qū)別開來。以往的系統(tǒng)觀更多強調系統(tǒng)作為整體是由不同要素構成的,僵化地探究系統(tǒng)內部各要素間的關系;而此處的系統(tǒng)理論最為看重的是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的界限區(qū)分,強調的是系統(tǒng)的邊緣(Luhmann,1988:155)。每個系統(tǒng)都以其各自獨有的方式進行交際,交際方式的獨特性使得系統(tǒng)與其他系統(tǒng)、環(huán)境間區(qū)分開來。也恰恰是在與環(huán)境的差異性中系統(tǒng)才能彰顯出它的一致性和完整性(ibid.:31,243;Gansel,2011:24)。第二,篇章語言學以行為理論為依托,將篇章視為交際性行為,因此行為是上概念詞,交際概念融匯其中。而系統(tǒng)理論認為,交際性并非是行為的特殊屬性。在社交系統(tǒng)中,行為通過交際才得以構建起來(Luhmann,1988:191)。與以往人們對交際的理解不同,系統(tǒng)理論視閾下的交際不再是特定語境中的信息傳遞,而是選擇的過程(ibid.:194),包括信息的選擇、傳遞的選擇和理解的選擇。這樣一來,交際較之行為更加難以掌握。在系統(tǒng)理論看來,將交際簡化為行為只不過是將交際僵化地固定在某個時間點上的結果而已(ibid.:227)。信息的傳遞必須以交際場景為前提,因此信息傳遞行為具有交際性,而非交際具有行為性。系統(tǒng)理論視閾下,篇章類型研究所關心的問題是何種系統(tǒng)特性的信息選擇導致了篇章類型的發(fā)展;傳遞選擇的形式在何種程度上可以具有系統(tǒng)特性;對理解的選擇可以多大程度上導致系統(tǒng)特性的后續(xù)交際的出現。交際是有延續(xù)性的,即一個交際行為處于系列交際行為鏈條中。一旦交際鏈終止,則系統(tǒng)也不復存在。第三,傳統(tǒng)篇章語言學在對篇章類型歸類的同時,會對篇章類型的多維度性和多層面性有所觸及,如Heinemann和Viehweger(1991),Brinker(2000),M.Heinemann和W.Heinemann(2002)分別從語境、功能、主題、語言結構等維度及其相互間關系展開論述。但關于“篇章類型在社會交際系統(tǒng)中發(fā)揮何種作用”這一問題卻沒有開展任何討論,而對于此問題,系統(tǒng)理論卻尤為關切。與此相關聯的是系統(tǒng)理論中“意義”這一概念,由于觀察者和潛在觀察者的數量眾多,且他們的選擇標準不盡相同,將會出現無窮盡的意義?!耙饬x”是可能性與現實性之間的差異,是在具有自我指涉功能的社交系統(tǒng)中產生并得到應用的,是通過選擇而產生的。在此需要區(qū)分的是事物維度、時間維度和社交維度,而它們其實并非是全新出現的概念,分別相當于篇章語言學中的語言(內容)結構、篇章的歷時性、語境和功能。但筆者要指出的是,在傳統(tǒng)篇章語言學中,語境維度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而在系統(tǒng)理論視角下,語境維度則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Meinhardt(2008:245)和L?ffler(2008:258)分別將歷時和共時界面下的各種維度間的關系表示為圖1和圖2。從以上圖示可見,系統(tǒng)理論無論是在歷時還是在共時的描寫模式中都將社交維度提高到與語境維度同等重要的位置,共同構成對篇章類型進行描寫的最基礎維度。再做進一步分析,語境由若干參數決定:社交系統(tǒng)、系統(tǒng)規(guī)則性、社交角色和媒介。對于篇章類型而言最為重要的參數是將其置于社交系統(tǒng)之中,篇章類型可以依據社交系統(tǒng)的功能建構出特定的篇章結構。系統(tǒng)規(guī)則用來描寫社會中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統(tǒng)(如法律、政治、經濟、宗教、藝術、教育和科學等)。只有參照系統(tǒng)規(guī)則性,每個社交功能系統(tǒng)才能夠進行交際活動。交際媒介可以決定篇章類型的語言表現形式。在此值得進一步商榷的是,媒介的改變是否會導致新的篇章類型或者篇章類型變體的出現(Gansel,2011:51)。第四,系統(tǒng)理論認為,篇章類型作為交際性結構與外部環(huán)境處于結構性關聯當中。社交系統(tǒng)自成一體,有著自身的完整性,但同時它也具有開放性,通過接觸和相互影響始終與外部環(huán)境保持不間斷的關系,這是社交系統(tǒng)自我指涉和自我再制的結果。這種關聯關系可以是歷時性的(如社論緊隨新聞報道之后),也可以是共時性的(如法律條款使得法律和政治具有關聯關系)。第五,系統(tǒng)理論對篇章類型的歷時發(fā)展變化也有所論及。Luhmann(1997:413)提出:“社會即是進化的結果。自從有了語言,交際事件的數量大大增加,這影響了社會的形成?!睆臍v時角度看,篇章類型無時無刻不是處于進化過程中,處于正在形成中的社交系統(tǒng)中,因而篇章類型永遠是發(fā)展變化著的。作為社交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