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_第1頁
復旦大學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_第2頁
復旦大學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_第3頁
復旦大學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_第4頁
復旦大學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申小龍《普通語言學教程》精讀課第一講索緒爾的生平〔一〕索緒爾的家族:從法國到日內(nèi)瓦〔二〕索緒爾的青少年時代〔三〕德國留學的日子〔四〕巴黎十年〔五〕日內(nèi)瓦的方言調(diào)查〔六〕三期普通語言學課程〔七〕索緒爾最后的日子第一講內(nèi)容摘要1908年7月14日,日內(nèi)瓦大學為索緒爾舉行五十壽辰慶祝會。這是他后半生最愉快的一天。他在日內(nèi)瓦的同事和學生以及親屬濟濟一堂,遠在法國的學生們也來參加老師的盛會。索緒爾胸前掛上了巴黎授予的紅色的里昂·德奴爾勛章。日內(nèi)瓦大學向他贈送為慶祝他五十壽辰而編輯的《德·晚年的索緒爾在孤獨的學術求索中越來越沉默寡言。他深陷在對較語言符號本身更重要的符號間差異的沉思中,這一顛覆性的語言學革命使他與他的時代——熱火朝天的歷史比較語言學——漸行漸遠。正如本維尼斯特所言:“沒有比這樣的邏輯思慮更能遠離他那個時代的了。當時的語言學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歷史調(diào)查之中,進行材料比較,編制詞源目錄。這些宏大工程,盡管非常有用,卻沒有為理論思考留出立錐之地。索緒爾單獨面對著所思考的問題。要完成的任務的艱巨性,必要改革的極端性,使他猶豫不決,有時灰心喪氣。但他沒有放棄。〞\o""[1]本維尼斯特把索緒爾的沉默比作一出充滿痛苦的戲劇,隨著一年一年痛苦的加重,索緒爾看不到出路。在思想史上,創(chuàng)造者,尤其是新的科學范式的創(chuàng)造者,總是孤獨前行的。而索緒爾的孤獨,不僅由于他理論上的特立獨行,更在于他對理論的盡善盡美的追求。他的學生梅耶在談到索緒爾晚年的沉默態(tài)度時說:“…在那以后的索緒爾,因為對任何有關語言理論都未考慮成熟,認為還未到達出版的水平?!J為必須使著作臻于絕對完善這種極端考慮,于是頑固地保持沉默,除簡短的研究筆記外,其他出版一概拒絕……〞。\o""[2]索緒爾的學生巴利要將索緒爾在1897年日內(nèi)瓦大學舉辦的暑期講座上的報告《音節(jié)理論》的記錄整理出版,被索緒爾以“細節(jié)不完全〞的理由拒絕。梅耶力勸索緒爾把謄抄清楚的方言研究講稿交付出版,也未獲應允。這種近乎苛刻的態(tài)度使得索緒爾的理想目標對于他幾近“不可能的任務〞。這就使他的心理罩上了層層的陰影。本維尼斯特這樣形容晚年孤獨的思想者索緒爾:他晚年的風貌,保持著威嚴和些許的疲倦,令人感到有種上了年紀的貴人的風格。在他那像做夢一樣不安的目光中有著疑問的神情,他的一生,在這以后把自己放在這個疑問上面了。\o""[3]1912年夏,索緒爾在病痛壓迫下離開教學講臺,回鄉(xiāng)養(yǎng)病,住在洛桑諾附近一座被中世紀莊園的葡萄園圍著的寓所內(nèi)。妻子瑪麗陪伴著他。他在病床上的唯一樂趣是學習漢語,這種古老的東方語言一定給索緒爾許多新的理論啟迪。第二年開春,索緒爾病情惡化,于2月22日與世長辭。那是一個周末的黃昏,索緒爾英年早逝,才55歲。當?shù)貓蠹埧橇擞嚫婧蛧鴥?nèi)外學者的悼念文章。26日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會上宣讀的最后一份唁電,那是一直支持他、與他亦師亦友的路易·伯爾蓋納代表法國高等研究院發(fā)來的。伯爾蓋納最早在給21歲的索緒爾寫的書評中稱索緒爾為“天才的語言學家〞。281915年3月,瑪麗·德·索緒爾夫人編的《費迪南·德·索緒爾》一書出版。書中收錄了各國學者寫的11篇悼詞。夫人以此紀念她卓越非凡的丈夫。1963年,在紀念索緒爾逝世50周年之際,法國著名語言學家埃米爾·本維尼斯特發(fā)表紀念演講,他說:思想的命運是一種多么奇特的命運,有時看上去它有著自身的生命軌跡,揭示著或否認著或重塑著其創(chuàng)造者的形象。索緒爾有限的生命歷程與其豐富的思想財富的比照,令人無限暇想。一個人,在幾乎整個的生命旅程中,單獨持守著他的思想,無法同意教授他認為屬于錯謬或者虛幻不實的東西,感覺到應該進行一番徹底的改造,卻越來越減少了去改造的愿望,最終在多式多樣的排遣也無法讓他從個人真理的動亂中自拔的時候,便向寥寥的幾個聽眾傳授了他的思想,關于語言本質(zhì)的思想,他認為還沒有成熟到可以發(fā)表的思想。他死于1913年,除了他的學生及幾位朋友這個有限的圈子,不為人知,已經(jīng)幾乎被同代人忘卻了。梅耶在其后對索緒爾生平所做的精彩概述中,為事業(yè)未競的這一生命的殞落而痛惜:“三十多年以后,索緒爾在其初期作品中所表達出的豐富思想寶藏依舊沒有窮盡。可他的弟子們所感受的是,索緒爾在他那個時代的語言學中沒有、遠沒有占據(jù)與他的天才奉獻相符的地位〞。最后,他表達了令人心碎的惋惜之情:“他寫出了從未有過的最美的比較語法著作,他播種了思想,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影響了許多學生,可是卻沒有完成全部使命。〞\o""[4]\o""[1]本維尼斯特《半個世紀以后的索緒爾》,《語言學研究》,2004.3\o""[2]轉(zhuǎn)引自劉耀武《索緒爾研究二題》,《理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論叢》第一輯。\o""[3]轉(zhuǎn)引自劉耀武《索緒爾研究二題》,《理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論叢》第一輯。\o""[4]本維尼斯特《半個世紀以后的索緒爾》,《語言學研究》,2004第二講索緒爾著作的整理〔一〕巴利和薛施靄的整理〔二〕索緒爾著作的考證1.戈德爾的考證工作2.恩格勒的考證工作3.莫羅的考證工作〔三〕從索緒爾著作的考證看索緒爾思想的研究1.普通語言學教程》的編寫意義2.《索緒爾第三期普通語言學教程》的出版意義3.索緒爾精讀的意義第二講內(nèi)容摘要索緒爾著作的整理和考證,是一種類似“訓詁學〞的工作,它的根本精神是闡釋,而不是“回到真正的索緒爾〞。即它的意義不在于“確詁〞,因為“詩無達詁〞。無論是《普通語言學教程》,還是后來的一系列考證之作,甚至是作為“原型〞的《索緒爾第三期普通語言學教程》筆記,說到底,都是理解和闡釋的成果。因此,我們不能把索緒爾思想的研究僅僅置于考據(jù)??敝校覀冃枰运骶w爾著作的領悟為利器,銳意開新,去勇敢面對漢語的語言事實,勇敢面對多樣化的人類語言事實。索緒爾的學生梅耶在他的《歷史語言學和普通語言學》中指出:“每個世紀都有它的哲學的語法。中世紀曾試圖在邏輯的根底上建立語法,直到十八世紀,普通語法只是邏輯的延長。十九世紀把自文藝復興以來在物理科學和自然科學里所用的觀察事實的方法擴展到心理事實和社會事實,以致把每種語言的語法表現(xiàn)為事實的總和??墒侵钡浆F(xiàn)在,這些事實差不多還沒有整理。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的筆記曾向我們指出了怎樣去著手整理。但是要用語言本身的觀點去整理語言事實還剩下一個很大的工程〞。\o""[1]這深刻說明,在普通語言學的道路上,人類還任重而道遠。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通向語言事實的可能的途徑,而理論相對于研究對象的真實性不在于理論的完滿和絕對,而在于理論的缺陷和多元性即通向語言事實的多種可能性。復旦大學的老校長、著名語言學家陳望道是我國最早吸收索緒爾語言理論進行漢語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對索緒爾語言理論的借鑒是將它與中國語文傳統(tǒng)融通,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學說。陳望道認為:“一般語言學的理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能或者說很少能充分地、正確地概括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歷史極其悠久、既豐富又興旺的漢語事實和規(guī)律。〞\o""[2]聯(lián)想到索緒爾在他生命的最后階段,在與病魔頑強斗爭中,開始學習漢語;聯(lián)想到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認為“對中國人來說,表意的文字和口說的詞語同樣都是概念的符號;在他看來,文字是第二語言〞,因此“我們的研究僅限于表音體系,尤其是今天仍在使用的且是以希臘字母為原始型的體系〞\o""[3],我們中國的語言學者,更應該立足于漢語、漢字的文化特征,提出新的普通語言學理論來,極大地豐富人類對語言的認識。這就是精讀索緒爾的意義。\o""[1]梅耶《歷史語言學和普通語言學》第一冊緒言,巴黎,1948年版,VIII頁。轉(zhuǎn)引自岑麒祥《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和他的名著<普通語言學教程>》,《國外語言學》1980.1\o""[2]陳望道《文法簡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第114頁。\o""[3]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29第三講語言學史一瞥:邏輯語法時期〔一〕哲學視野中的語法〔二〕拉丁語標準下的語法〔三〕思辨語法〔四〕波爾?羅瓦雅爾學派〔五〕索緒爾唯理語法批評的歷史高度及其局限1.語言學史的否認之否認――索緒爾肯定唯理語法的共時性2.思維邏輯本位vs.語言系統(tǒng)本位――索緒爾否認唯理語法的標準性第三講內(nèi)容摘要索緒爾對語言學史上的唯理語法的評價具有二重性。1.語言學史的否認之否認――索緒爾肯定唯理語法的共時性首先,索緒爾從對19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歷史主義和原子主義的反思中認識到,“那些在語言研究之前就研究語言的人,也就是受傳統(tǒng)方法啟發(fā)的‘語法學家們’……在我們所研究的問題上,他們的觀點是無懈可擊的。〞\o""[1]為什么這樣說呢?索緒爾認為唯理語法的研究成果清楚地說明他們的研究目的是描寫語言的共時狀態(tài),“比方,波爾?羅瓦雅爾的語法試圖描寫路易十四時代的法語的狀態(tài)〞。這種研究在方法論上完全是共時性的,因為其語法描寫“并不會因此而需要中世紀的語言;它忠實地遵循水平軸線,從來就沒有背離過〞。這里說的“水平軸線〞,就是索緒爾認為任何科學都應該標明研究對象所處的兩條軸線之一的“同時軸線〞,這條軸線關注同時存在的事物之間的關系,排除一切時間因素的介入。它是純粹從價值本身來研究的,而索緒爾認為唯理語法對路易十四時代法語的研究,正是要在描寫的根底上“確定它的價值〞,\o""[2]所以這種方法是正確的,盡管在運用上并非無懈可擊。這一發(fā)現(xiàn),甚至讓索緒爾感到“奇怪〞。顯然,索緒爾對唯理語法的這種認識是在他親身經(jīng)歷了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洗禮后才深刻認識到的,共時性并非唯理語法自覺的理論追求。索緒爾的觀點反映了歐洲思想史上對語言的認識的螺旋型上升。換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索緒爾提出的作為現(xiàn)代語言學根本原理的共時語言學思想,在17世紀的歐洲唯理語法中已經(jīng)初露端倪,這一點得到了索緒爾的慧眼識珠。但另一點索緒爾沒有提到,即在唯理語法中,作為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根底的符號學思想,也首次明確提了出來。阿爾諾和朗斯洛認為,一方面,“人們用音作為表達思想的符號〞,另一方面,“實際上意義是用音來表示的〞\o""[3]他們給詞下的定義就是“詞是不同的、清晰的聲音,人類用這些聲音構成符號,以便表達思想。〞\o""[4]說話的本質(zhì)是用符號來表達思想,而符號又具有聲音和意義兩個方面,這顯然是索緒爾語言符號理論的先聲。盡管在索緒爾那里,符號已被改造為一種由系統(tǒng)中的差異和對立決定的單位。2.思維邏輯本位vs.語言系統(tǒng)本位――索緒爾否認唯理語法的標準性索緒爾認為唯理語法對語言狀態(tài)的描寫是不充分的。這種不充分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1〕唯理語法對語言的了解不夠全面,例如不能正確認識詞語的構成;2〕唯理語法以邏輯為準那么,熱衷于制定規(guī)那么而不去確認事實,因而描寫缺乏而標準有余;3〕唯理語法缺乏對語言作為一個自足系統(tǒng)的整體,其要素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觀點;4〕唯理語法常常不能區(qū)分書寫的詞語和口說的詞語,自亂系統(tǒng)。顯而易見的是,從說話的本質(zhì)是用符號表達思想出發(fā),索緒爾和唯理語法作了完全不同的引申。唯理語法的邏輯是既然使用符號是為了使人們了解我們的思想,那么只有了解了思想的過程,才能了解符號的意義。人類運用語言的目的是思想的表達和交流,于是語言很自然地成為思想的模擬的圖像。這種“圖像〞就像一面鏡子,同它所反映的思想具有內(nèi)在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最完整地表達在句子組織和邏輯命題的統(tǒng)一性,即主詞只有和一個謂詞相關時才是一個主詞,反之亦然。于是“分析思想的藝術是說話藝術的根底,或者換句話說,完善的邏輯是語法藝術的根底〞。\o""[5]索緒爾的邏輯那么是將系統(tǒng)性注入符號,即符號依靠相互依存而在區(qū)別中表達意義,思想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與符號在系統(tǒng)中的“價值〞無關?;诖?,索緒爾在他的“第一期普通語言學教程〞授課中將傳統(tǒng)的語法學和語言學區(qū)別開來,指出:“語法看來是與語言學關系最為密切的邏輯科學。語言學中的語法成見其實是無用的;語法不可能替代語言學。〞而真正的語法學,在索緒爾看來,應該研究“整體語言諸狀態(tài)包含人們稱作或應稱作語法的一切東西;語法其實意味著一種同時存在的各個單位的系統(tǒng)。〞它是“靜態(tài)語言學〞的主體,“但此刻我不可能在這學期的末尾〔7-8課!〕論及靜態(tài)語言學;之后,它將成為全部課程的對象。〞\o""[6]“每種結構、每種系統(tǒng)都意味著彼此同時的要素,這就是語法。〞\o""[7]索緒爾不無輕蔑地在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對語言學史上的“邏輯語法時期〞作了這樣一個總結:人們最初研究的是所謂的“語法〞,這一研究由希臘人創(chuàng)立,之后主要由法國人繼承。它建立在邏輯之上,對語言本身缺乏科學、公正的觀點。它唯一的目的是提供規(guī)那么以區(qū)別正確的形式和錯誤的形式。這是一門標準性的學科,遠非純粹的觀察,它的觀點難免狹隘。\o""[8]說它“狹隘〞,是因為它把思辨先置于經(jīng)驗,如索緒爾的學生、丹麥語言學家威廉?湯姆遜所言:它以哲學為轉(zhuǎn)移,這種依賴性在相當長的時間之內(nèi)使得思辨方面壓倒經(jīng)驗方面,然而正是后者才是認識語言構造一般原那么的根底。\o""[9]說它不科學,是由于它偏重于邏輯和標準,注重區(qū)分什么是正確的用法,什么是不正確的用法,“從開始就排除了從整體上看待語言現(xiàn)象的較為優(yōu)越的觀點。〞\o""[10]而在索緒爾看來,語言研究的最重要的原那么就是“以語言整體的普遍法那么為中心〞。然而問題是,我們能夠把“以語言整體的普遍法那么為中心〞作為判斷一切語言學研究范式的唯一的價值標準么?從否認之否認的意義上說,索緒爾對唯理語法的批評是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對傳統(tǒng)的新的審視,這種審視無疑是必要的,然而它也是苛刻的。因為以《普遍唯理語法》為代表的唯理語法著作,把語言的本質(zhì)看作人類相對于其他一切動物的精神性優(yōu)勢,把語言視為人類理智最明顯的一種表現(xiàn),這無疑是人類對語言的最早的、較為成熟的理性審視。這也是《普遍唯理語法》作為歐洲第一部語法理論著作,在17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初一直占據(jù)語言研究經(jīng)典位置的一個原因。正如許國璋所言:從語法學的角度看,唯理語法的奉獻在于:它不像實證語法那樣把語法事實加以分類但止于分類,而是在已有的分類的根底上逐類說明它在人對客觀世界的感知〔perception〕中所起的作用,或者說它是如何幫助人更好地認知世界的。其次,實證語法表達具體的語法事實,因語言不同而不同;唯理語法明語法的理,同一解釋可以適用于不同的語言。例如,用實質(zhì)與附質(zhì)的概念區(qū)分名詞與形容詞,用表達的有效性說明冠詞的作用,用表達的經(jīng)濟性說明代名詞的作用,用思維的方法說明連詞的作用等,說不同的語言的人可以了解也可以找到例證。這就使唯理語法具有普遍的意義。\o""[11]普遍唯理語法的理想并不是完全虛妄的,相反,先行者思索的是一個充滿魅力的課題:“既然言語是人類擁有的巨大優(yōu)勢之一,那么,盡我人類之所能,至善至美地去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顯然是一件不應小視的事情。也就是說,不但要利用這一優(yōu)勢,而且要深刻地認識其背后的原因,并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o""[12]這里說的“優(yōu)勢〞就是語言的“精神性〞,即人類理智。這種訴諸理性的語言研究,對于后世的語言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o""[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91頁\o""[2]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91頁\o""[3]安托尼?阿爾諾、克洛德?朗斯洛《普遍唯理語法》前言,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14頁。\o""[4]安托尼?阿爾諾、克洛德?朗斯洛《普遍唯理語法》前言,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23-24頁。\o""[5]OswaldDucrot,TzvetanTodorov(1972),EncyclopedicDictionaryoftheSciencesofLanguage,TranslatedbyCatherinePorter(1979),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BaltimoreandLondon,p.4\o""[6]《索緒爾第一次普通語言學教程》,日本學習院大學版,1993,轉(zhuǎn)引自屠友祥《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中譯本緒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7-8頁。\o""[7]《索緒爾第一次普通語言學教程》,日本學習院大學版,1993,轉(zhuǎn)引自屠友祥《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中譯本緒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8頁。\o""[8]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1頁\o""[9]威廉·湯姆遜《十九世紀末以前的語言學史》,科學出版社,1960,第23-24頁。\o""[10]索緒爾《第三度普通語言學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1頁。\o""[11]許國璋《論語法》,《外語教學與研究》,1986.1\o""[12]安托尼?阿爾諾、克洛德?朗斯洛《普遍唯理語法》前言,湖南第四講語言學史一瞥:語文學時期〔一〕文藝復興與古典語文更新1.文藝復興呼喚新語言形態(tài)2.古典語文更新的三條途徑〔1〕改造和重建拉丁語〔2〕引入世俗語言〔3〕確立歐洲各國民族語言的地位〔二〕從邏輯決定論到語法規(guī)定主義1.思維本體論vs.語言本體論2.頤指氣使的語法學嘴臉〔三〕理性標準主義的否認之否認1.標準性語法研究批判〔1〕語言典范假設批判〔2〕理性至上假設批判2.從“理想-理性〞的標準主義到“記錄-描寫〞的民粹主義3.傳統(tǒng)語文學的理性規(guī)定主義再認識〔四〕索緒爾的語文學批評辯正1.索緒爾對“語文學時期〞的批評〔1〕語文學研究對象的純粹性〔2〕語文學研究方法的科學性〔3〕語文學研究對象的書面性〔4〕語文學研究范圍的古典性2.心平氣和看語文學和語言學第四講內(nèi)容摘要索緒爾對“語文學時期〞并不給予歷史主義的評價。他對這個時期的語言人文主義精神無動于衷。對于他的理論坐標而言,語言學史上的任何觀點都是平面的,它們都要接受“以語言整體的普遍法那么為中心〞的嚴格檢驗。索緒爾對語文學的批評集中在四個方面。〔1〕語文學研究對象的純粹性語言研究對象的純粹性在歷史比較語言學肇始之時就是一種比較自覺的追求。歷史比較語言學家雅各不?格里木〔JacobGrimm〕就曾指出:“古典語文學對于言語習慣、詩歌藝術和作品內(nèi)容的范圍之外還有哪些因素這一點,是漠不關心的。而在所有比較細致和周密的觀察中,幾乎只有那些以某種方式有助于建立比較堅實的鑒定文章之規(guī)那么的觀察,古典語文學才認為是珍貴的。語言的內(nèi)部構造本身很少受到注意?!诟仔螒B(tài)學方面取得的成果極其微小。〞\o""[1]葆樸在他的《比較語法》一書中也說:“在這本書里所談論的那些語言是為了它們自己即作為一種對象來論述的,而不是作為一種認識手段來論述的。〞\o""[2]這里暗含了對語文學的批評。索緒爾認為語文學的研究對象不夠純粹。為了“確定、解釋、評論諸多文獻〞,語文學必須“同時關注文學、風俗、習慣等等方面的歷史〞。\o""[3]這讓人想起丹麥語言學家裴特生〔HolgerPedersoen〕的比喻:語文學就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門神,它兩面都長著眼睛,同時注視著不同的領域:一面是語言,一面是歷史。\o""[4]然而,純粹的或者說科學的語言研究,本身就和“文學、風俗、習慣〞等人文研究存在內(nèi)在聯(lián)系。因為“構成語言學研究對象的現(xiàn)象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交際行為的一局部。〞“語言的本質(zhì),語言的極大多數(shù)用途,都關系到社會交際中的兩個或更多的人。〞\o""[5]說到底,語言學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因此,“語文學〞的定位,很準確也很便利地反映了語言和文化現(xiàn)象的內(nèi)在統(tǒng)一性。正如羅賓斯所說:從語言學是一門科學這一論斷,會得出一個推斷,而這個推斷又是應當立即加以否認的。這個推斷就是:語言學既然是一門科學,它自然不可能是一門人文科學或一門高雅的學科;因此,語言學排斥對文學的研究,而對語言作語言學的研究限制對語言作文學上的欣賞,限制由文學鑒賞帶來的享受?!@里需要指出,語言科學中沒有任何跟閱讀或?qū)懽髦形膶W價值的分析和欣賞相抵觸的東西。事實恰恰相反,一個語言學家如果對詩的音樂美、講演的感染力以及故事表達的流暢性表現(xiàn)出麻木不仁,那么應該責備的是他自己,而不是他的語言學。\o""[6]其實,索緒爾在給他的語言研究的啟蒙老師、哲學家和語言古生物學家皮克特(AdolfPictet1799-1875)的《印歐語的起源》第二版(1878)寫的書評中也成認:“我認為語言決不能脫離開對文學和美學的關心。〞\o""[7]當然,這種關心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并不能代替對語言結構本身的研究?!?〕語文學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索緒爾認為語文學的方法也不科學。它的主要方法是考證,解讀古代的語言,這和歷史語言學有關,卻不是共時意義上的結構分析。其實,就科學的意義上說,語言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證科學。語言學在歷史文化研究中的巨大威望,正來自它對語言材料包括書面文字的分析和條理。直到今天,歷史研究仍然十分依賴語言學家對古籍、銘文、手稿的考證??甲C的方法可以有科學上的高低,考證本身卻正是語文學方法一個不可替代的長處?!?〕語文學研究對象的書面性語文學考證方法本身就決定了語文學的研究對象是書面語言,索緒爾認為這是它的一個“缺乏之處〞,因為它“忽略了活的語言〞。重視活的口語是應該的,但要求語文學研究活的口語是缺乏歷史主義觀點的。傳統(tǒng)語文學家認為,書面語較之口語具有更強的文學性,而文學語言顯然比口語更優(yōu)雅,也更“正確〞。而語文學家的任務就是要維護文學語言,不使它“敗壞〞?,F(xiàn)代語言學批評了這種語言“正確性〞和“純粹性〞的標準,認為每一種語言變體都有自己的“正確性〞“純粹性〞標準,每一種語言變體都因自己獨特的社會表達功能而充滿活力。語言學家的任務不是“維護〞,而是“描寫〞。而在口語和書面語之間,“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做出這樣的結論:除了正常言語之外,其他一切自主地傳達觀念的方式,總是從口到耳的典型語言符號的直接或間接的轉(zhuǎn)移,或至少也要用真正的語言符號做媒介。這是非常重要的事。聽覺印象和與之相關的引起發(fā)音的運動印象,是一切言語和一切思想的歷史淵源,不管追溯它的過程是怎樣的曲折。〞\o""[8]這種“語音中心主義〞,近年來已經(jīng)受到了人文科學研究普遍的質(zhì)疑。其實,直到今天,許多口口聲聲以有聲語言為正宗的學者,他們的研究還是通過書面語言進行的。為什么會這樣呢?按照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的說法,書面語言比口語更具有本原性,因為它們更能反映語言的差異性。在口語的交際中,存在著環(huán)境、表情、語氣、動作等大量非語言信息,在語境的依托下,口語往往“人詳我略〞,有大量的簡省,語言本身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語言的差異性很大程度上是依賴語境表現(xiàn)出來的。而書面語的信息幾乎全靠語言本身表達,它充分依賴的不是語境,而是書寫形式的差異性。所以德里達說:“符號的音響形象是瞬息即逝的,而書寫的文字作為符號施指是看得見的,是更值得探索的。〞\o""[9]〔4〕語文學研究范圍的古典性索緒爾認為更重要的是,語文學“幾乎完全致力于希臘和拉丁的古代文化研究。〞\o""[10]而這,正是文藝復興時代人文科學的一個歷史使命。沒有這一步,語言研究的視野中甚至沒有任何世俗語言的影子,更遑論其“非邏輯的〞結構!2.心平氣和看語文學和語言學今天,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來看待語文學和語言學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語言學最為抽象的核心地帶是對語言形式的分析和描寫,這里所謂的“核心〞只是就技術層面而言,決不代表語言的本質(zhì)。在語言形式研究的抽象過程中,被舍棄的往往是語言的本質(zhì)性的東西,例如意義,例如功能,例如音韻。如果我們跨出“核心〞地帶,關注語言的內(nèi)容和意義,我們就走向了語文學的廣闊世界。從語言作為人的認知符號的根本意義上說,語言學本質(zhì)上是一門人文科學。甚至專注于語言的純粹抽象關系的丹麥語言學家葉爾姆斯列夫也認為:“語言學理論由于自身的需要,不僅要認識語言系統(tǒng),……還要通過語言認識語言背后的人和人類社會,以及全部人類知識領域。語言學在這一點上已經(jīng)到達了它預定的目標:既具人文性又具普遍性。〞\o""[11]作為人文科學的語言學,“語文學〞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只有被“科學〞異化的語言學,才自覺地拉開與語文學的距離,并且盛氣凌人。當然,把語言從其社會、人文內(nèi)涵和歷史背景剝離開來,將它徹底地客體化,對于超越經(jīng)過文藝復興之后幾個世紀浪漫主義思潮浸潤的歐洲語言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新的探索平臺,為人類對語言結構認識的飛躍,提供了新的開展契機。米歇爾·福柯(MichelFoucault)指出:“從19世紀,語言自身開始重疊,以取得它自己特有的密度,以展示自己的歷史性、客觀性和規(guī)律性。語言與生物、財富、價值、事件和人類歷史一樣,成為認識的對象之一。認識語言不再意味著離知識本身越來越近。認識語言只不過是把普通的認識方法應用于一個客觀存在的領域。〞\o""[12]擺脫以往對語言的歷史連續(xù)性的空泛的認識,擺脫與語詞形影不離的哲學詞源解釋,語言研究將作為研究對象的語言徹底地客體化后,迅速跨開了探索語言形式規(guī)律的闊大步伐。\o""[1]雅各不?格里木《論語言的起源》,《語言學譯叢》1960,2\o""[2]葆樸《梵語、禪德語、阿爾明尼亞語、希臘語、拉丁語、立陶宛語、古斯拉夫語、峨特語和德語的比較語法》,《語言學譯叢》1960,2\o""[3]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1頁\o""[4]參見裴特生《十九世紀歐洲語言學史》,科學出版社,1958,第79頁。\o""[5]L·H·羅賓斯《普通語言學概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第18頁。\o""[6]L·H·羅賓斯《普通語言學概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第21頁。\o""[7]轉(zhuǎn)引自劉耀武《索緒爾研究二題》,《理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論叢》第一輯。\o""[8]薩丕爾《語言論》,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13頁。\o""[9]許國璋《許國璋論語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第134頁。\o""[10]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1-2頁\o""[11]L.Hjelmslev,Prolegomenatoatheoryoflanguage,translatedbyF.J.Whitfield,Baltimore,1953(originallypublishedinDanish,1943)轉(zhuǎn)引自L·H·羅賓斯《普通語言學概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第20頁。\o""[12]米歇爾·??隆妒挛锏闹刃颉?,轉(zhuǎn)引自J·卡勒《索緒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第81頁。第五講語言學史一瞥:比較語法的誕生〔一〕世界語言材料的搜集〔二〕索緒爾眼里梵語發(fā)現(xiàn)的意義〔三〕“比較語法〞概念的提出:索緒爾的二重評價〔四〕索緒爾思想的先聲:拉斯克的追求第五講內(nèi)容摘要如果說19世紀以前對語言歷史的研究尚為“零珠散玉〞,難以串聯(lián),難有承續(xù),那么19世紀開始以梵語的發(fā)現(xiàn)為契機,一代又一代學者聚焦于印歐語的歷史比較,拉開了一個世紀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大幕。第一次使用“比較語法〞這個詞的,是德國浪漫派詩人弗利德里?!な┤R格爾(FriedrichvonSchlegel1772-1829)寫于1808年的著名的《論印度人的語言智慧》一書。在這本書中他把比較各種語言的“內(nèi)部結構〞即形態(tài)看作建立語言親屬關系的關鍵。他用一個比喻指出比較語法的重要意義:“比較語法將給我們關于語言譜系的嶄新知識,正如比較解剖學曾給自然歷史的光明一樣。〞\o""[1]他還指出了語音對應對于比較語法的重要性。德國語言學家馬克思·繆勒〔FriedrichMaxMüller〕在他的《語言科學講話》一書中形容施萊格爾的觀點好似魔術師的手杖,指出了一個可以開出礦物的地方,不多久就有一些當時最優(yōu)秀的學者開辟礦道,掘出了礦苗。\o""[2]第一個以語言親屬關系為依據(jù)提出建立“比較語法學〞這一學科的,是德國語言學家弗郎茲·葆樸(FranzBopp1791-1867)。他在1816年發(fā)表《論梵語的動詞變位系統(tǒng)》\o""[3],對幾種親屬語言的動詞變位作了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這一研究在葆樸看來不是平面、靜態(tài)的比較,而是循演化的脈絡作縱向、動態(tài)的比較,也就是說,“比較〞是一個指向歷時開展深度的方法,因而,在其運用中也需循著歷史的方向有序地進行?!笆紫刃枰私夤庞《日Z的動詞變位系統(tǒng),然后將它與希臘語、拉丁語、日爾曼語和波斯語的動詞變位系統(tǒng)加以比較研究,找出它們的同一性,并且認清單一的語言機體逐漸的階梯式破壞過程以及以機械的聯(lián)結代替單一的語言機體的趨向,因而給人造成一種印象,似乎這是一種新的機體,其實這里卻是有舊的但已不易認出的因素的〞。\o""[4]葆樸這種以比較溯源的方法為“印歐語系〞理論的建立奠定了根底。1833至1852年,葆樸撰寫了第一部系統(tǒng)的印歐語比較語法書,名為《梵語、禪德語、阿爾明尼亞語、希臘語、拉丁語、立陶宛語、古斯拉夫語、哥特語和德語的比較語法》。索緒爾認為,在葆樸之前,人們并沒有以“一般的方式〞來理解梵語和歐、亞某些語言存在親屬關系這一真理的意義和重要性。而葆樸“意識到親屬語言之間的關系可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內(nèi)容。用一種語言來說明另一種語言,以一種語言的形式來解釋另一種語言的形式,這可是前人沒有做到的。〞\o""[5]善于在同源語言詞法形態(tài)的根底上建立普遍的理論,這是葆樸的過人之處。但當索緒爾將古典語法和葆樸開創(chuàng)的歷史比較語言學作比較時,他又站在語言共時性的立場,認為古典語法的研究對象比葆樸的語言學更明確,因而也更科學。因為“自葆樸起開始興旺起來的語言學只反映語言的一種歷史觀點,一種混雜而模糊不定的視點。〞“比較語法只屬歷史語言學,因為它除了從比較關系中提取某種既往的語言類型的假設之外,別無作為。比較語法研究變化之物,直回溯至可理解的最始形態(tài)。〞\o""[6]比較語法以語言的歷史演化為研究對象,不能區(qū)分語言開展的共時斷面和歷時延續(xù),這使索緒爾明確認為“葆樸開創(chuàng)的語言學沒有限定的范圍,沒有明確的開展目標。它跨著兩個領域,因為它不能夠清楚地劃分狀態(tài)與連續(xù)性之間的關系。〞\o""[7]\o""[1]FriedrichvonSchlegel,üderdieSpracheunddieWeisheitderIndier,1808\o""[2]參見岑麒祥《語言學史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第121頁。\o""[3]全名《論梵語與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和日耳曼語動詞變位體系的比照》\o""[4]葆樸《與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和日爾曼語的動詞變位比較中研究梵語動詞變位系統(tǒng)》〔緒言〕〔1816年〕,《語言學譯叢》1960.2\o""[5]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2頁。\o""[6]《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日本學習院大學版,第321頁。轉(zhuǎn)引自屠友祥《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中譯本緒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11頁。\o""[7]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第六講語言學史一瞥:比較語法的開展〔一〕比較語法的邊緣范式1.波特與庫恩2.古爾提烏斯的古典語文學〔二〕比較語法的主流范式:自然主義1.繆勒和施萊歇爾〔1〕語言的本質(zhì):“自然〞的還是“社會〞的?〔2〕比較的本質(zhì):“技術〞的還是“歷史〞的?〔3〕語言演化:“譜系樹〞還是“波浪圈〞?3.施萊歇爾思想孕育的“索緒爾原型〞第六講內(nèi)容摘要索緒爾十分看重施萊歇爾《印度日耳曼系語言比較語法綱要》的“集大成〞的巨大作用,認為“它比其他任何著作都更能讓人想起構成印歐語言學最初階段的比較語言學流派的面貌。〞\o""[1]但索緒爾對這個歷史階段尤其是施萊歇爾的理論方法提出了很大的質(zhì)疑。〔1〕語言的本質(zhì):“自然〞的還是“社會〞的?索緒爾認為:“盡管〔歷史比較語言學〕這個學派在開辟卓有成效的新領域方面功不可沒,但它卻沒有能夠建立一門真正的語言科學。它從未探索過研究對象的本質(zhì)。〞語言自然主義自然有他們對語言本質(zhì)的看法,但索緒爾所說的語言的“本質(zhì)〞顯然不是施萊歇爾認定的“自然機體〞,因為在他看來,“比較語言學家越是像博物館學家考慮兩種植物的生長那樣去考慮兩種語言的開展,就越是得不出結論〞。索緒爾認為,像繆勒等人那樣“把語言看作是一個特別的領域,是自然的第四王國〞純屬大謬不然。自然主義的語言觀“產(chǎn)生的推理方法在其他任何一門科學中都會令人感到震驚的。這一時期的著作,人們今天只要讀上十行、八行,就會對那怪異的思想以及用以論證那些思想的術語感到無比驚詫。〞\o""[2]在索緒爾看來,語言不是一個自我演化的有機體,而是和使用語言的社會集團密切聯(lián)系的?!?〕比較的本質(zhì):“技術〞的還是“歷史〞的?索緒爾認為,在他以前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完全是比較的,而不是歷史的〞。它“從不追問它所作的比較意味著什么,它所發(fā)現(xiàn)的關系具有什么意義。〞根據(jù)《索緒爾第三度講授普通語言學教程》的筆記,在索緒爾看來,這種“比較〞的技術化不過是一種“游戲〞。他說:令人驚訝的是,繼葆樸的發(fā)現(xiàn)〔1816〕后30年時間里,再沒有比人們對語言是什么的看法更有瑕疵、更荒唐的了。事實上,從那時起,學者們嘗試一種逐一比較不同的印歐語言的游戲,到頭來他們又不能不提出疑問,到底這些聯(lián)系說明了什么,應如何給以具體的解釋。差不多到1870年,他們還沉迷于這種游戲而沒有關注影響語言生命的條件。\o""[3]當然,“僅僅作比較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因為它“既與現(xiàn)實不符,又與整個言語體系的真實環(huán)境毫不相干。〞語言的歷史比較不能僅僅作抽象的推演,而應該和豐富的歷史文獻結合起來。用“絕比照較的方法〞結果只會“引發(fā)了一系列錯誤的觀念〞。\o""[4]美國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在談到語言演化的譜系樹模式時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印歐語的早期學者們沒有體會到譜系圖表只是說明他們所采用的方法;他們卻認為內(nèi)部統(tǒng)一的母語和母語明晰干脆的突然分裂是歷史上的事實。然而根據(jù)實際的觀察,沒有一個言語社團曾經(jīng)是完全統(tǒng)一的。〞“比較法是我們重構史前語言的唯一方法,只對內(nèi)部絕對一致的言語社團和明確的突然分裂才能加以準確的運用。由于這些設想的前提永遠不會充分實現(xiàn),所以也不能要求比較法能夠逼真地描畫歷史過程。〞\o""[5]〔3〕語言演化:“譜系樹〞還是“波浪圈〞?索緒爾對施萊歇爾的語言譜系演化思想作了嚴格的限制。他認為,“語言的擴展和內(nèi)聚要歸功于交際。〞\o""[6]交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消極的,即當一個語言變異在一個地方出現(xiàn)時,交際就加以遏制,防止擴散。這種現(xiàn)象只發(fā)生在語言變異的原生地。也只有在原生地的這種交際方式中,語言在地理上的多樣性才可能在時間的軸線上進行歸結。此時,語言的譜系樹演化是可能的。另一種是積極的,即當一個語言變異在一個地方出現(xiàn)時,交際欣然接受它并加以推廣,以整合促進語言的統(tǒng)一。在這種交際方式中,所有的語言變異“始于一地而向四面八方伸展〞,“通過接觸擴散而普及〞\o""[7]。此時,語言在地理上的多樣性只有在施密特的語言波浪圈演化理論中才能解釋。為了區(qū)分這兩種演化模式,索緒爾認為應該把分隔的語言區(qū)域和連續(xù)的語言區(qū)域嚴格區(qū)別開來。在分隔的區(qū)域,“兩種民族語由于共同的過去而保存一定數(shù)量可以證明它們親屬關系的特性,但是,由于各自獨立開展,一方出現(xiàn)的新的特征不可能同樣存在于另一方〞。\o""[8]而在連續(xù)的區(qū)域,各語言之間具有的共同的特征更可能是語言變異普及覆蓋整個地區(qū)的結果,而非它們之間“共同的過去〞。這些區(qū)域的語言演化就“應該用波〔onde〕這個詞語來表示方言事實的地理界限。〞\o""[9]“波〞的演化模式使歐洲語言呈現(xiàn)出新的格局。索緒爾指出:“斯拉夫語的特征,一面呈現(xiàn)出與伊朗語的某種一致性,一面又呈現(xiàn)出與日爾曼語的某種一致性,與其地理位置相順應。可將日爾曼語看作斯拉夫語和克爾特語之間的環(huán)節(jié);它又與意大利語緊密相扣。克爾特語居于日爾曼語和意大利語之間的地帶。意大利語處于克爾特語向希臘語的過渡地段。〞\o""[10]\o""[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3-4頁。\o""[2]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4頁。\o""[3]索緒爾《第三度普通語言學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第2頁。\o""[4]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4頁。\o""[5]布龍菲爾德《語言論》,商務印書館,1980,第391、400-401頁。\o""[6]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236頁。\o""[7]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237頁。\o""[8]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242頁。\o""[9]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237頁。\o""[10]《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日本學習院版,第227頁。轉(zhuǎn)引自屠友祥《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文版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17頁。第七講語言學史一瞥:比較語法的范式革命〔一〕務實的羅曼語和日爾曼語研究1.羅曼語和日爾曼語研究的實證性2.羅曼語和日爾曼語研究的歷史觀〔二〕新一代比較語法學家的出現(xiàn)1.語言學科的人文屬性2.語言學科的心理屬性3.現(xiàn)代活語言的價值第七講內(nèi)容摘要新語法學派認為老一輩學者沉迷于語言的物理性質(zhì)而無視了語言的心理屬性。在新語法學派看來,語言的開展變化中,物理和心理兩種力量在同時起作用,而心理的作用是更值得重視的。一種新的語言形式的傳播,具有它本身的“機械式〞(mechanisch)即物理的力量;而一種新的語言形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形式聯(lián)想即心理類推的作用。語言形式不是一個個孤立存在于說話人的頭腦中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著、有條理地顯示出來的。這種條理的依類展開即類推是由于說話人的心理聯(lián)想。無論是在語言的習得還是在語言的使用中,類推的作用是怎么強調(diào)也不為過的。類推是語言形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的推動力。無數(shù)的語音變化都是心理類推的結果。對于類推的作用的理論洞察正是從新語法學派開始的。語言中詞形變化的系列對應形式,在新語法學家之前也在比較語法中發(fā)現(xiàn)和運用,但如此強調(diào)言語活動中說話人的主觀能動性,突出類推的作用,揭示它的心理內(nèi)涵,把它作為對語音演變規(guī)律性認識的重要補充,即一些所謂的不規(guī)律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基于人的心理聯(lián)想和形式類推,這是新語法學家的重要奉獻。在他們的強烈主張的影響下,各種反對和疑心意見像落潮一樣漸漸退去,依據(jù)類推原那么所作的詞的構形鏈假說像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索緒爾對新語法學派的類推原那么的解釋力十分稱贊,認為盡管所謂類推往往可能是錯誤的類比,但它確實在時時阻斷著語音演變的路徑,催生著新的形式。例如拉丁語中的早期形式honos〔“榮幸〞〕和honosem〔“榮幸〞的賓格形式〕,由于語音演變使兩個元音之間的s變成了r,結果賓格形式成了honorem。人們由honorem聯(lián)想到oratorem〔“演說家〞的賓格形式〕,而與后者配合的是orator〔“演說家〞〕,于是,按orator/oratorem的相關形式,人們將honos類比為honor,即honor/honorem,拉丁語的honor〔“榮幸〞〕就這樣不顧規(guī)律而依人的心理聯(lián)想誕生了。語音演變的規(guī)律性似乎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它與基于人的心理聯(lián)想的語音形式類推相矛盾。新語法學家將前者尊為主流,而將后者視為無力應對主流時不得已選擇的支流。他們形象地說:“……我們按照最好愿望嚴格遵守的準那么是,只有當語音規(guī)那么強迫我們時,才應用類推法。對于我們來講,形式聯(lián)想永遠是一種‘最后的避難所’。〞\o""[1]于是,人們看到了這樣一幅語音開展的力量交互圖:一方面是語音的演變在不斷地解構語言已有的形式整齊的構造,另一方面,因語音演變而產(chǎn)生的新形式在人的心理聯(lián)想和類推的作用下又協(xié)調(diào)一致起來,統(tǒng)一成為新的形式系統(tǒng)。顯然,新語法學家是把語言的類推原那么作為歷時原那么來看待的。在這一點上,索緒爾與新語法學派的觀點完全不同。索緒爾認為類推是一種共時現(xiàn)象,honor產(chǎn)生后,它在開始時可以和honos并存,相互可以替換。后來類推形式honor完全取代honos,只是一種功能替換,它不是重要的形式變化,因為它沒有影響語言的共時關系體系。共時關系體系對于語言來說是本質(zhì)的,新語法學家只有一個歷時坐標,那是遠遠不夠的。在這里,索緒爾認為應該嚴格區(qū)分“整體語言演化現(xiàn)象〞和“個體語言現(xiàn)象〞。他指出:“整體語言演化現(xiàn)象的原因存在于個體語言現(xiàn)象里。在諸多要予以區(qū)分的領域里,可以發(fā)現(xiàn)存在著彼此對應的現(xiàn)象。但不必為此而搞混了諸領域本身。然而同時也會看到,在個體語言現(xiàn)象處,嘗試某種革新總是具有個體性。為什么德語里人們最終是說ichwar-wirwaren,而不是說ichwas-wirwaren〔<一如>英語中的Iwas:weare〕呢?因為有些個體<經(jīng)由類比>開始說ichwar了。只有僅有一些個體這樣做,它就只是一種個體語言現(xiàn)象,而非整體語言事實。〞\o""[2]\o""[1]奧斯脫霍夫、布魯格曼《形態(tài)學研究》序言,轉(zhuǎn)引自趙世開主編《國外語言學概述》,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第24頁。\o""[2]《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日本學習院版,第341頁。轉(zhuǎn)引自屠友祥《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文版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19第九講索緒爾對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超越〔一〕索緒爾的新語法學派批判要義1.語言作為一個社會事實2.語言作為一個抽象的關系系統(tǒng)〔二〕索緒爾的劃時代超越:結構主義1.真正的語言學思考――普通語言學2.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意義第九講內(nèi)容摘要索緒爾對新語法學派的批判,在理論上具有兩個鮮明的特色。1.語言作為一個社會事實新語法學家的語言觀中的個人主義,在19世紀下半葉是一種社會思潮。當時流行的唯心主義哲學和經(jīng)驗實證主義哲學,都把社會僅僅看作是個人行為和情感的派生物。在因果聯(lián)接中社會只是一種個人活動的結果。它是第二性的,而非第一性的。社會僅僅把分散的個人攏合在一起。在主體和客體的二元世界中,社會不是客體,而只是個人按照一己之利行事后產(chǎn)生的主觀的認知,因而是虛構的東西。這樣一來,面對社會,研究者看到的只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離開了個人,社會只是一個空殼,沒有任何實在的東西。索緒爾與他同時代的法國社會學家、現(xiàn)代社會學創(chuàng)始人涂爾干(E.Durkheim)和現(xiàn)代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一樣〔他們?nèi)朔謩e生于1857,1858,1856年〕,都認為這種個人主義思潮顛倒了社會和個人的關系。在他們看來,社會是由個體所組成的“合體〞,這個“合體〞有自身的特質(zhì),它不是未經(jīng)組合的個體的相加。“合體〞一旦組成,它就自外于個體,并且強加于個體。換句話說,每一種客觀事物、每一種個人行為,在社會中都具有了社會意義,都必須遵從社會標準。社會標準是個人行事的條件。離開了社會標準,我們無法理解任何個人的經(jīng)驗。因此,社會是第一性的。這種社會標準,涂爾干認為是一種集體心理表象,索緒爾認為是一種社會心理系統(tǒng)。索緒爾由此被稱為語言學的法國社會學派,或曰社會心理學派的代表。這個學派的成員還有梅耶(A.Meillet)、房德里耶斯(J.Vendryès)和格拉蒙(M.Grammont)。值得注意的是,索緒爾在認定語言是個社會慣例系統(tǒng)之后,立即轉(zhuǎn)向了對這個系統(tǒng)本身的抽象關系的研究,他對語言的社會學方面無暇顧及;而法國社會學派的其他人那么對索緒爾在后期開設普通語言學課程中專注的語言抽象系統(tǒng)研究幾無所知。法國1923年出版的詞典中對索緒爾的介紹是“一部重要著作《論印歐系語言元音的原始系統(tǒng)》的作者〞。梅耶在1930年的一封信中提到格拉蒙時曾說:“他跟我一樣,也是索緒爾的學生。他也只知道索緒爾是一位比較學家。只是通過后來出版的《教程》,才知道索緒爾是普通語言學家。〞\o""[1]梅耶等人那么在語言現(xiàn)象的社會本質(zhì)方面繼續(xù)探討了下去。梅耶指出:“涂爾干定義為社會事實的強制現(xiàn)象和對個人而言的外部特征都極為醒目地在語言中顯露出來。〞“語言有自主性,雖然語言跟解剖、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情況相關,但它仍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社會的變化是可以用來解釋語言變化的唯一因素,因為語言變異僅僅是社會變化的結果,這種結果有時是直接的,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是間接的,或是在受到影響的情況下獲得的。〞\o""[2]2.語言作為一個抽象的關系系統(tǒng)

“系統(tǒng)〞這個詞,在索緒爾的定義中,不是一個歷時概念,而是共時體系的特征。他認為在一個系統(tǒng)中不可能包括幾個時期。“系統(tǒng)〞這個詞,在索緒爾的定義中,也不是一個表達內(nèi)容的概念,而是一個形式概念。他認為一個符號形式與它的表達內(nèi)容的聯(lián)系是完全任意的,所以它才成為一種社會規(guī)約,具有強制性。也就是說,語言的社會性是一種沒有必然性的純粹的慣例(convention)。一個符號的意義,在本質(zhì)上產(chǎn)生于意義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構成的網(wǎng)絡,就是語言的系統(tǒng)。語言的形式不是孤立的實體,而是來自這個由差異和關系構成的網(wǎng)絡。對語言形式的認定,不是依靠語言與內(nèi)容的聯(lián)系,更不是依靠語言單位的歷史來源,而是依靠語言符號之間的相互區(qū)別。具體對于一個詞來說,它的內(nèi)容是不重要的,它的聲音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與其它符號的差異。在索緒爾看來,只有這種差異才是有意義的,因為差異具有構成對立價值的功能。如果說把語言看作一個種“社會心理事實〞還是一種社會思潮,并對新語法學派尚有所揚棄的話,那么把語言看作一個差異系統(tǒng)那么是索緒爾對他以前熱心從事的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最徹底的決裂。這一思想為人類和人類行為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劃時代的歷史平臺――結構主義。跟隨索緒爾的這一思路繼續(xù)研究的語言學家在當時還有他在日內(nèi)瓦大學的學生巴利(CharlesBally1865-1894)、薛施靄(AlbertSechehaye1870-1946)等,人們把他們又稱作索緒爾學派或日內(nèi)瓦學派。從索緒爾對新語法學派的批判,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索緒爾的語言學觀點正在發(fā)生著重大的轉(zhuǎn)變,即他從一個優(yōu)秀的歷史比較語言學者,經(jīng)過同時代涂爾干、惠特尼等學者的思想啟示,對語言研究的認識產(chǎn)生了質(zhì)的飛躍――開始從語言的本質(zhì)等更抽象的理論層面思考語言問題,開始從全新的角度建構普通語言學理論體系。索緒爾非常認同惠特尼的觀點:“不要無視隱藏在工作背后并賦予其重要意義的宏偉真理和原那么,而且對這些真理和原那么的認識應該支配工作的全過程。〞\o""[3]在索緒爾的眼里,不從抽象的普通語言學層面思考語言問題的學者,不是真正的語言學者。所以,“像繆勒那樣的維也納大學的先生,他們幾乎懂得世界上所有的語言,但他們從未把對語言的知識推進一步,他們并不是語言學家。可以列舉的真正的語言學家是:羅曼語學家帕里斯(G.Paris)、梅耶和舒哈特,日爾曼語學家保羅,俄羅斯學派中專門研究俄語和斯拉夫語的庫爾德內(nèi)和克魯舍夫斯基。〞波蘭語言學家博杜恩·庫爾德內(nèi)和他的學生克魯舍夫斯基由于區(qū)分語言的動態(tài)研究和靜態(tài)研究,重視語言的共時描寫,重視語言的功能,建立音位學,被索緒爾稱為是“最接近于可以稱之為具有語言理論觀點的人。〞\o""[4]相反,有著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深厚傳統(tǒng)的德國語言學,在索緒爾看來卻從未有過“絲毫的傾向想要到達某種必需的抽象程度〞。這種理論抽象之所以必需,是因為“它足以支配人們正在做的實際工作并且決定為什么過去做過的一切在全部科學中具有正確性。〞\o""[5]現(xiàn)代語言學在索緒爾的思想的指引下,正在孕育一個全新的結構主義時代。作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一位精深的研究者和學術大家,索緒爾以其對印歐系語言和歷史比較法的豐富知識和學術聲望,斷言歷史比較語言學“沒有照亮整個語言學的問題〞,它的客觀性的背后是強烈的主觀作為,即“把不同時代的〔語言〕構造〔形式〕投射到一個平面上考慮。〞因此,“歷史分析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主觀分析〞。索緒爾號召語言學家革故鼎新——“我們必須做出反響,抵抗老學派的邪道,而這種反響的恰當?shù)目谔柺牵河^察今天的語言和日常的語言活動中所發(fā)生的情況〞。\o""[6]索緒爾對新語法學派的批判,并不因此消解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意義。首先,正是新語法學派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建樹,推動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語言學反思和變革。其次,即使就歷史比較語言學自身的成就來說,他們的理論框架和工作模式至今仍是研究人類各種語言的歷史的根本范式,盡管會有許多修改。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時代,是人類語言研究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今天人們在以結構主義為代表的各種研究范式下努力工作的時候,不會忘記19世紀比較語法學的智慧和才干,并對以德國各個大學的語言學家為代表的19世紀學者,懷著深深的敬意!\o""[1]轉(zhuǎn)引自徐志民《歐美語言學簡史》,學林出版社,1990,第159頁。\o""[2]梅耶《歷史語言學與普通語言學》,轉(zhuǎn)引自趙世開主編《國外語言學概述》,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第30頁。\o""[3]轉(zhuǎn)引自雅可布遜《20世紀歐美語言學:趨向和沿革》,《國外語言學》,1985.3\o""[4]轉(zhuǎn)引自徐志民《歐美語言學簡史》,學林出版社,1990,第159頁。\o""[5]轉(zhuǎn)引自雅可布遜《20世紀歐美語言學:趨向和沿革》,《國外語言學》,1985.3\o""[6]戈德爾《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稿本溯源》,第19頁,225頁。轉(zhuǎn)引自許國璋《關于索緒爾的兩本書》,《國外語言學》,1983.1第十講語言學的任務一、語言學任務的是與非〔一〕語言學的任務不是什么〔二〕語言學的任務是什么1.體系性2.歷史性3.普遍性4.獨立性二、語言學任務的內(nèi)與外〔一〕語言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1.語言學與左鄰右舍〔1〕語言學與心理學的關系〔2〕語言學和人種學的關系〔3〕語言學和政治史的關系〔4〕語言學與文學語言的關系〔5〕語言學與地理的關系2.雙向關系與單向關系3.人文興趣與語言學自律〔二〕語言內(nèi)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關系1.語言事實的同質(zhì)性消解語言的外部因素2.語言研究的方法論分化“內(nèi)〞“外〞的研究領域〔三〕人文棄置:索緒爾歷史反思與學術重建意義的限度第十講內(nèi)容摘要索緒爾對語言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語言是“人類本性的如此重要的局部〞\o""[1]。語言學理所當然會引起人文科學研究各領域的興趣。但語言學要真正做到和其他學科相互交融,首先語言學自身要有獨立的、自足的、系統(tǒng)的學術理論。像比較語法那樣局限于一種語言和另一種語言的單純的比較,不對語言自身的整體符號系統(tǒng)有深入的認識,語言學就無法對其他學科的研究做出真正的奉獻。而語言學要想對自身的本質(zhì)有真正理性的認識,也要聽取來自人類文化各個研究領域的真知灼見,“應該號召每個人對人類行為的這個特殊方面的本質(zhì)一般指的是什么,盡可能地發(fā)表正確的意見。〞\o""[2]顯然,索緒爾提倡的“真正理性〞的語言觀,是完全區(qū)別于此前語言研究中對語言滋生的“各種夢想〞和“奇異荒唐的思想〞的。索緒爾認為只有真正的理性才能糾正以往的錯誤觀點,不致使“普通學者易于走入歧途,甚至犯嚴重錯誤。〞\o""[3]至此,我們可以看到,索緒爾在論述語言學的任務時,是以對語言本質(zhì)的真正理性思考為旗幟,而將此前語言研究的各種理論方法推到對立面的。他的學說具有強烈的反思性質(zhì),他要在世紀之交以新異的目光重新審視語言學史,開風氣之先,建立一個具有整體性、普遍性和獨立性的全新的普通語言學理論體系。索緒爾的誤區(qū)在于,他將這樣一個真正理性的語言觀和人文現(xiàn)象對立了起來。他的語言學立足對人文現(xiàn)象的符號性思考,但這種思考不是要解釋人文現(xiàn)象的真實性,而是要對人文現(xiàn)象進行符號化的改建或者說替換。他不了解語言系統(tǒng)本身就是一個民族的世界圖式,這個系統(tǒng)中的每一個“節(jié)點〞都顯示文化的“定點〞。事物通過語言的“范鑄〞才是其所是而不是其所不是,才顯現(xiàn)其存在。語言給出了事物的本質(zhì)。在這個意義上,語言和事物的關系或者如索緒爾說的語言內(nèi)部與外部事物的關系不是第一性的,語言本身就是事物的關系,因為語言為事物在其可能性中顯現(xiàn)提供了“邏輯空間〞。這里的“邏輯〞不是思維形式而是語言形式,不是先驗的給定而是歷史的給定,不是形式邏輯而是事理邏輯。語言就是事物能夠被說出來的形式,語言本身就是生活世界的邏輯形式。因而對語言的任何結構化的思考,都涉及整個文化模式,都具有社會文化的內(nèi)涵和理據(jù)。索緒爾對人文現(xiàn)象棄置,根源于西方近代哲學中根深蒂固的邏輯主義。在笛卡爾以后的邏輯主義者看來,真正的“知識〞是完美地表達于數(shù)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中的邏輯。邏輯在人的認識中扮演著上帝的角色。它是思想的本質(zhì),君臨一切,貫穿一切經(jīng)驗,表現(xiàn)為經(jīng)驗世界的先驗秩序,具有絕對的必然性和正確性。索緒爾不過是用剔除“言語〞后的“語言〞替換了邏輯。但索緒爾的替換恰恰無視了語言和邏輯的本質(zhì)區(qū)別:邏輯是絕對的、普遍的,語言是相對的、有限的。人的認識的“語言性〞,決不是說它不沾染任何世俗經(jīng)驗的渾濁,而是說從來就不存在類似純粹晶體那樣的絕對的認識。人類的理解活動是歷史的、文化的、相對的、有限的。正因為它是有限的而非全知的,它才能真正解決人的認識問題,才能真正解答語言的意義問題。因為邏輯只是一個單數(shù),語言卻是一個復數(shù)。它顯示出人類理解活動的多種可能性。從一個角度自以為看清了的東西,從多個角度才顯露其中的“偏見與熱情〞,才顯示出世界樣式的豐富性與相對性。索緒爾如果真正理解人類語言,他就應該把他的“語言〞從邏輯中解放出來,從“單數(shù)〞復原為“復數(shù)〞,從絕對性和必然性復原為有限性和可能性,從理想性復原為真實性,從邏輯語言復原為自然語言。從這里起步,對語言學的任務,才能有更深刻的反思和更本質(zhì)的理解。\o""[1]索緒爾《第三度普通語言學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6頁。\o""[2]索緒爾《第三度普通語言學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6頁。\o""[3]索緒爾《第三度普通語言學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第十一講語言和言語一、語言研究的對象難以界定〔一〕觀察方法先在于研究對象〔二〕現(xiàn)象的層層二分二、索緒爾語言定義的三個關鍵詞〔一〕語言、言語和言語體系1.langue2.parol

3.Langage

〔二〕語言和言語、言語體系的關系1.后天約定vs.先天本能〔1〕言語體系有沒有天賦本能?〔2〕語言的“分節(jié)〞本質(zhì)2.社會vs.個人〔1〕社會與個人的三重關系〔2〕兩種“社會〞范疇:心理vs.行為3.同質(zhì)vs.異質(zhì)4.有形vs.無形〔1〕看得見的心理現(xiàn)實和看不見的物理現(xiàn)實〔2〕涂爾干、弗洛伊德和索緒爾〔3〕語言的現(xiàn)實性——分析理性第十一講內(nèi)容摘要語言的心理現(xiàn)實,在索緒爾看來是有形的。因為它既然是心理的東西,它就是可以把握的、不變的。而言語以各種物理和生理的方式存在著,卻不在心理上存在,所以言語是不可把握的。索緒爾始終認為,語言是作為一種聽覺形象〔而非音響本身〕儲存在心理之中的。這種聽覺形象經(jīng)過翻譯可以復原為音響,但它本身是和視覺形象一樣儲存在人的心理上。聽覺形象和音響的關系就像電報碼和發(fā)報機的關系、交響樂譜和交響樂演奏的關系。在索緒爾看來,交響樂譜是現(xiàn)實的,或者說實在的,這種現(xiàn)實性絕對不受演奏交響樂的音樂家在一場演奏中個人的技巧、藝術修養(yǎng)甚至所犯錯誤的牽累。盡管從外表上看這些錯誤是物質(zhì)的現(xiàn)實,但它們不是心理的現(xiàn)實。在人文事實中,心理現(xiàn)實是看得見模得著的,物理、生理運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前者作為“由集體同意而認可的種種聯(lián)結都是存在于大腦之中的實體〞,語言的整體就由這種種聯(lián)結構成,所以它是有形的。這種有形性的一個明顯的證明是“文字可以把它們固定在約定俗成的形象之中〞,而后者是無法固定的,因為發(fā)音所需要的肌肉動作是難以記數(shù)、難以確證、難以描繪的,每一次發(fā)音所表達的具體上下文和語境中的意義也是千差萬別的。意大利語言學家莫羅〔TulliodeMauro〕在他為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所作的評注本序言中形象地論述了索緒爾的這一思想。他說:索緒爾思想的出發(fā)點是他鋒利地意識到的每個表達行為所具有的絕對的、單一的個性,他把種種行為稱之為“言語〞〔parole〕。他曾請他的學生們注意一個正在說話的人,這個人比方高聲喊道:“戰(zhàn)爭,我告訴你們,戰(zhàn)爭!〞我們會自然地發(fā)現(xiàn),說話人把同一個詞重復了兩遍,……如果我們對“戰(zhàn)爭〞一詞每次所傳達的有效的、具體的心理內(nèi)容〔姑且使用索緒爾本人的術語〕發(fā)生興趣,或者對“戰(zhàn)爭〞一詞每次發(fā)音時所出現(xiàn)的具體發(fā)音行為發(fā)生興趣,那么我們每次都會面臨不同的內(nèi)容。一些人在談到“戰(zhàn)爭〞時,腦海中會出現(xiàn)軍樂隊,喜氣洋洋的游行隊伍,在風中嘩嘩飄揚的軍旗;有人那么想起某個犧牲了的同胞手足或毀于戰(zhàn)火的一所房屋;馮?克勞塞維茨〔vonClausewitz〕會想到這是政治的另一種方式的繼續(xù),而好兵帥克那么會想到一些粗俗的字眼……但索緒爾想說的是,即使同一個人,同一段話,如果把同一個詞重復一次,人們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表達的將是兩個不同的事物:“戰(zhàn)爭,我告訴你們,戰(zhàn)爭!〞……如果人們真的不撇開任何一個細節(jié),那么該詞確實切意義必然會因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不同而各有差異,似乎是由不同的聯(lián)想和感情共鳴組成的;而且如果從該詞的實際完整性來考察,他的真實聲音也會有一些音調(diào)上的變化和差異,這些變化和差異每次都不同。\o""[1]顯然,“要將言語行為的所有細節(jié)都逼真地描繪下來那么是不可能的〞。\o""[2]現(xiàn)代語言學通過心理分析和聯(lián)想的測驗、通過越來越精密的語音實驗和分析儀器,都證明了這一點。相反,撇開發(fā)音中的種種肌肉運動和生理、物理的過程,它們所表達的音響形象卻很單純,“只不過是假設干有限音素的總和〞,\o""[3]用相應數(shù)量的文字就可以記錄下來。與音響形象相結合的概念也是單純的,不因語境的變化而不同。索緒爾非常注重這種脫離言語實際的單純性,認為它才是言語的本質(zhì)――語言。而要認定這種單純性,就需要在實際話語的變異中找到居于其上并與之相對照的穩(wěn)定點,這個穩(wěn)定點是衡量各種細微變異的標竿,正是它的單純才襯托出了實際話語中的變化,莫羅把這一標竿稱為“支撐點〔ubiconsistam〕〞。“有了這么一個點,我們就能說某個成分改變了,變得不同了。〞因為“我們正是在一段具體的話里才成認‘戰(zhàn)爭’一詞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重復才是真正的重復,換言之,這才是某一事物的不同變化,而這一事物為了能夠變化,就必須在任何觀點上保持一致。〞這個“觀點〞不存在于實際話語中,而存在于交際雙方共有的內(nèi)部語言知識中。它使雙方知道“‘戰(zhàn)爭’一詞兩次乃至無數(shù)次的重復都是同一實體的重復,超脫了任何意義上和聲音上的變化。〞\o""[4]\o""[1]莫羅《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評注本序言》,《國外語言學》,1983.4\o""[2]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第16頁。\o""[3]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第17頁。\o""[4]莫羅《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評注本序言》,《國外語言學》,1983.4第十二講語言的語言學和言語的語言學〔一〕索緒爾的語言學分岔1.語言,還是言語?——語言學第一個岔路口的選擇2.“偽裝的演繹〞,還是“無意識的演繹〞?——在永恒的“結構〞和變化的材料之間3.“事實的真理〞,還是“理性的真理〞?——人類理性面對生活世界的深深的困惑4.選擇,還是不選擇?——羅伊?哈里斯對語言學“分岔〞的解構〔二〕索緒爾的“榮耀的孤立〞1.在歷史比較語言學歷史語境中孤立2.在歐洲語言人文主義歷史語境中孤立第十二講內(nèi)容摘要布龍達爾對“結構〞和“經(jīng)驗〞所作的區(qū)分,實質(zhì)上是用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哲學解釋了索緒爾的思想。在西方哲學史上,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在人類理性和經(jīng)驗之間劃出了一道深深的溝壑。萊布尼茲曾經(jīng)指出,有兩種真理:一種是“形式的或邏輯的真理〞,這種真理就像布龍達爾說的“結構〞或索緒爾說的“語言〞一樣,是“永恒的、不變的、同一的〞。另一種是“經(jīng)驗的或事實的真理〞,這種真理是變化的,存在于任何時間和空間的事象之中。在“事實的真理〞那里,沒有現(xiàn)象之間的必然的或純粹的關系,也不要試圖去建立這種關系。這種關系只存在于“理性的真理〞之中?!袄硇缘恼胬悫暶枋龅氖且粋€理想的世界。胡塞爾進一步指出,我們永遠不可能通過對經(jīng)驗的歸納和概括到達單純的思想形式,因為后者是“形式的真理〞,而非“物質(zhì)的真理〞。也就是說,理性形式的構建不取決于特殊的經(jīng)驗。我們可以說索緒爾在劃分語言研究第一個分岔的時候,已經(jīng)清醒地洞悉了“事實的真理〞和“理性的真理〞的互不相容。他義無反顧一刀割斷了“語言的語言學〞和“言語的語言學〞的一切聯(lián)系,讓語言研究從此被隔斷在一個巨大分裂的兩端。人們在深淵的兩岸守望,卻難以建立起一種關于語言的連貫的理論。沒有人能夠了解索緒爾在做出這一抉擇時的巨大的悲壯和無奈。索緒爾當時在寫給他的學生的一封信中說:他的“最大愿望不是去研究一般意義上的語言〞,但“通行的〔語言學〕術語的絕對荒唐,對它們進行改造并為揭示出一般情況下語言是何種研究對象的必要性,不斷地來破壞我在歷史方面的興趣〞,這使得索緒爾不得不關注語言事實的“邏輯分類〞和研究語言事實的“視角的分類〞,他“要向語言學家揭示出他做的是什么〞。但索緒爾對他所思考的一切不僅感到“十分艱巨〞而且“心生厭惡〞,因為“只有語言生動的那一方面〞,即“使它有別于所有其它語言并屬于某一民族、擁有某些源泉的那一面,也就是近乎民族學的那一面,才使我保持著一種興趣。〞索緒爾向往經(jīng)驗的研究,但對語言的“邏輯的真理〞的追求,已經(jīng)使索緒爾“不再有興致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一研究之中,并以屬于特殊環(huán)境的特殊事實為樂趣。〞索緒爾因此坦承:“這會使我并非由衷地去寫出一本書,在書中,我將并非熱情洋溢地去解釋為什么在語言學中所使用的概念沒有一個在我看來具有什么意義。只有在這之后,我成認,自己才能從遺棄之處重拾自己的研究工作。這就是我所處的也許很愚蠢的一個狀態(tài)〞。\o""[1]索緒爾無法在“言語〞的事實和“語言〞的事實間自由往來,無法協(xié)調(diào)“邏輯〞和“經(jīng)驗〞的巨大落差,無法在對語言的“生動的〞、“民族學的〞、“擁有某些源泉的〞、“特殊環(huán)境的〞、“特殊事實〞的和使他“有興致〞、“保持著一種興趣〞和“熱情洋溢〞的那一面進行的研究中,看到語言事實的“邏輯分類〞即“單純的思想形式〞。他最終用語言研究的“第一個分岔〞將矛盾的兩端徹底分開,從此“形同陌路〞,咫尺天涯。索緒爾用他艱難痛苦的選擇,告誡后人語言研究首先要在“語言〞和“言語〞間做出抉擇。他“要向語言學家揭示出他做的是什么〞的,就是每一項語言研究在接觸語言材料時必須面對的第一個先決性的“分岔〞——你關注“理性的真理〞,還是“事實的真理〞?索緒爾在這里延續(xù)的是人類一個古老而永恒的精神困惑——人類理性面對豐富多樣的生活世界時深深的困惑。\o""[1]轉(zhuǎn)引自本維尼斯特《半個世紀以后的索緒爾第十三講索緒爾的科學魅力與人文虛妄〔一〕尋找人類有意識活動的無意識結構〔二〕對語言現(xiàn)象符號化整合的疑問1.疑問之一:有沒有脫離語境的語言?〔1〕意義的語境限制〔2〕交際價值:理性意義vs.聯(lián)想意義〔3〕“軟〞和“硬〞的選擇:方法,還是現(xiàn)象?2.疑問之二:有沒有脫離聲音的語言?〔1〕索緒爾關于“聽覺印象〞的四個比方〔2〕薩丕爾論語音功能意義與其物理特性的關系〔3〕語言失“聲〞對本質(zhì)的消解3.疑問之三:有沒有脫離文化的語言?〔三〕索緒爾復原和“索緒爾〞反思第十三講內(nèi)容摘要索緒爾將語言的語言學和言語的語言學區(qū)分開來,目的是將人類的言語活動整合為一個便于精確分析的“集合〞,這個“集合〞是語言自身的固有的結構,它不依賴于說話者個人的生理、心理,不依賴于聲音的物理傳播,不依賴于語境,就像交響樂的音樂總譜。這種整合確實是非常理想化的,但正像索緒爾反復指出的,言語活動是一種發(fā)生在具有言語機能的人身上的生理-心理和物理的過程,它既有個人的一面,又有社會的一面;既有確定性的一面,又有歷史演變的一面。從任何一個方面來研究它,都不可能掌握它的全體,而同時從幾個方面來研究它,又會使它變成一堆亂糟糟的毫無聯(lián)系的東西。于是從言語活動中抽象出具有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分析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索緒爾唯一的選擇。這種理性狀態(tài)的東西,索緒爾叫它“語言〞。將語言和言語區(qū)分開來,語言就成了言語活動中十分確定的一局部,它只憑社會成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