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古代詞學理論研究
詞由詩衍化而來,但二者又體性各異,獨立發(fā)展。與詞的創(chuàng)作相伴而產(chǎn)生的詞學理論既是古代詩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的理論個性和理論價值,有著區(qū)別于詩學理論的一系列的概念、范疇和理論命題。由于詞在相當?shù)陌l(fā)展歷程中被定位于“詩之余”,詞學理論對詩學理論的依附性也極強,因此,詞學理論的研究一直并不發(fā)達,這一態(tài)勢從清末到二十世紀,由于研究者的辛勤耕耘,得到了極大的改觀。就其內(nèi)在的發(fā)展脈絡(luò)看,二十世紀的古代詞學理論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開創(chuàng)期。這一時期,從研究特征上看,主要是承接晚清詞學研究之余緒,借鑒西方文藝理論,實現(xiàn)了研究方法上的初步變革。其中,王國維《人間詞話》是傳統(tǒng)詞學研究向現(xiàn)代詞學研究轉(zhuǎn)化的主要代表,而胡適則以文學進化論思想為基礎(chǔ)奠定了詞史觀變革的基礎(chǔ)。雖然傳統(tǒng)的作法研究、體式研究、讀法研究仍然在詞學理論研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到了三、四十年代,由于龍榆生、夏承燾、唐圭璋等人的杰出貢獻,開創(chuàng)期的古代詞學研究形成了詞學批評學、詞學文獻學、詞學考證學三足鼎立的研究格局,為詞學理論研究的致遠入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二是五、六十年代的過渡期。這一時期,論題相對比較單一、集中(主要是關(guān)于李煜詞的討論和關(guān)于李清照《詞論》的討論),并且,相關(guān)的論爭打下特殊時代的政治烙印。除詞學文獻的整理有所收獲外,這一時期的總體研究成績不高。三是新時期以來的興旺期。這一時期的古代詞學理論研究在寬松的政治氛圍和學術(shù)環(huán)境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主要表現(xiàn)在:詞學文獻整理有長足進步;詞學研究范圍大大拓展;詞學史撰寫取得實質(zhì)性突破;詞學理論體系的探索與建構(gòu)開始起步;綜論性專題著作激增;集大成式的辭典編撰得以完成??偟膩砜矗@一時期的古代詞學理論已進入到一個全面發(fā)展的階段。
以下就二十世紀古代詞學理論的研究大勢、重要論題以及存在的問題作一簡要的梳理。一、研究之大勢20世紀詞學研究的歷史實際上承接自晚清詞學。王鵬運、鄭文焯、況周頤、朱祖謀“四大家”的影響深遠及20世紀前三十年,他們在整理詞學文獻、??痹~學版本、研判流派宗尚、品評風格傾向、把握詞學審美批評的價值取向以及構(gòu)架詞史觀念等重要問題上都對20世紀詞學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王國維正是在這種詞學繁榮的大背景下染指倚聲填詞并開始其詞學研究的。1906年至1907年,他的《人間詞》甲乙稿刊印問世。1908年,《國粹學報》分期連載了他的著名的《人間詞話》。他還對《片玉詞》、《桂翁詞》、《花間集》、《尊前集》等進行了細致的考證,成為20世紀詞學研究的一面旗幟。與有清一代將“尊詞”視為詞學研判工作之首要任務(wù)不同的是,王國維拋棄了舊詞學“與《風》、《騷》同旨”的儒家傳統(tǒng)教化觀念,“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1)將近現(xiàn)代西方文藝美學理論嫁接到“詞話”這種傳統(tǒng)藝術(shù)理論形式上,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詞學舊有的理論框架或理論格局,還創(chuàng)造出諸如“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有境界”與“無境界”、“主觀之詩人”與“客觀之詩人”、“造境”與“寫境”、“隔”與“不隔”等一系列帶有中西方文藝美學合璧色彩的概念或范疇,成為傳統(tǒng)詞學研究向現(xiàn)代詞學研究轉(zhuǎn)化的一個界碑。胡適的詞學研究是同他所提倡的新文化運動“整理國故”的口號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且他的詞學研究框架以及對詞史的認識,又是同他的進化論文學史觀密切相關(guān)的。胡適嘗試用古文---白話的消長起伏運動來建構(gòu)文學史,他在《白話文學史》中將國語文學看成是“一千幾百年歷史進化的產(chǎn)兒”,認為“白話文學史就是中國文學史的中心部分”,并斷言“古文傳統(tǒng)史乃是模仿的文學史,乃是死文學的歷史”,而白話文學史則是“活文學的歷史”。(2)從這種進化論的文學史觀出發(fā),胡適提出了自己的詞史觀,認為詞經(jīng)歷了“本身”、“替身”和“鬼”三個階段的歷史發(fā)展過程,而清代詞學的復(fù)興在胡適看來只不過是詞“鬼”的歷史搬演,其虛假繁榮的鬼排場后面卻毫無生氣。他還將詞本身分為“歌者的詞”、“詩人的詞”和“詞匠的詞”,對那些缺少活的文學精神和藝術(shù)真美而充斥著“爛書袋”、“爛調(diào)子”的技術(shù)主義與工藝主義的“詞匠的詞”進行了猛烈的批判。總的來看,胡適在詞學研究方面,主要是從舊文化批判與新文化建設(shè)的宏闊文化眼光出發(fā),通過對文學進化論思想的闡釋來實現(xiàn)詞學研究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其文化哲學的眼光與批評方法不僅把詞學研究推進到了一個科學學術(shù)的新階段,更為后繼者在文學學術(shù)觀念的更新、現(xiàn)代詞學研究意識的培養(yǎng)上奠定了基礎(chǔ)。20世紀前半葉出現(xiàn)的三百多種各類文學史著作,不少著作在安排詞史、詞學史的時候都明顯地接受了胡適的進化論文學史,而在具體的詞學研究中,這種影響也清晰可見,如顧敦鍒《笠翁詞學》一文就闡發(fā)了李笠翁詞學的革命性,他說:“我所以介紹笠翁的詞學,不但因為他的學說有歷史的價值,也是因他的意見,在文學革命以后的今日,還有指揮新作家的勢力”。(3)與王國維、胡適等人以西方近現(xiàn)代以來的文藝觀念或進化論文學史觀來討論詞學有別的是,不少研究者仍然以舊式研究方法來研究詞學。如蔣兆蘭的《詞說》以朱彝尊《詞綜》、萬樹《詞律》為“詞家必備之書”,以婉約為正宗來討論詞論、詞法問題。陳洵的《海綃翁說詞》則師尊周、吳,以“嚴律”、“貴拙”、“貴養(yǎng)”、“內(nèi)美”為論詞之標準。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不少以論詞之作法、體式、讀法和研究方法為主的著作,如徐敬修的《詞學常識》(上海大東書局,1925年)、劉坡公的《學詞百法》(世界書局,1928年)等。另一值得注意的傾向則是斷代詞學史研究開始出現(xiàn),如徐珂的《清代詞學概論》(上海大東書局,1926年)即是較早全面研究清代詞學的著作。這本2萬多字的專論,引用譚獻的評論把清詞分為“才人之詞”、“學人之詞”和“詞人之詞”三種,并在“派別”一章勾勒了浙西派和常州派兩家的發(fā)展線索及其影響。在作者看來,以朱彝尊為代表的浙派詞家推崇南宋姜夔、張炎,多在聲律字句上用功夫,恪守舊法而較少創(chuàng)新。與此相對照的是,作者給予常州詞派在詞史上以極高的地位,認為“自是以還,詞學大昌”。又由于詞學理論缺乏系統(tǒng)的論著,評論家的觀點、標準等多體現(xiàn)于選本之中,因而,作者深諳此道,特立“選本”一章,對《詞綜》、《宋四家詞》等加以評述,分析了清代詞選家們的理論見解。該著也有不少缺陷,如論詞基本上以常州派“意內(nèi)言外、有厚入間”的理論主張為標準,對常州派常有過譽之詞,而對浙西派的評價則有失公允。如果說20世紀前二十年是現(xiàn)代詞學研究的草創(chuàng)期的話,那么,三、四十年代則是中國詞學研究的一個高潮期。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一、詞學研究有了自己的刊物與陣地。三十年代,龍榆生等人創(chuàng)立的詞學專門性刊物《詞學季刊》為詞學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二、詞學原理性探討的專著絡(luò)繹而出。如夏敬觀的《詞調(diào)溯源》(商務(wù)印書館,1931年)、梁啟勛的《詞學》(京城印書局,1932年)、吳梅的《詞學通論》(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3年)、丘瓊蓀的《詩賦詞曲概論》(中華書局,1934年)、胡云翼的《詞學概論》(世界書局,1934年)、謝無量的《詞學指南》(上海中華書局,1935年)、任二北的《詞學研究法》(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年)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問世的。三、詞史研究的基本框架開始形成。這一時期出版了不少詞史著作,如劉毓盤的《詞史》(上海群眾圖書公司,1931年)、王易的《詞曲史》(神州國光社,1932年)、胡云翼的《中國詞史略》(上海大陸書局,1933年)和《中國詞史大綱》(北新書局,1933年)、薛礪若的《宋詞通論》(開明書店,1937年)等。其中,劉毓盤的《詞史》代表了詞史研究的早期成就,查猛濟曾在《劉子庚先生和詞學》一文中高度評價說:“近代詞學大概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側(cè)重音律方面的,象朱古微、況夔生諸先生是,一派主張側(cè)重意境方面的,象王靜庵、胡適之諸先生是,只有《詞史》的作者劉先生能兼顧兩方面的長處”。(4)四、詞學文獻的校勘或整理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唐圭璋于1934年自行出資輯印《詞話叢編》,收錄詞話60種(后又另輯25種重加修訂),可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后世。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解放后輯成)中的夢窗、南唐二主等12家10種年譜,也都主要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五、詞學研究格局的基本形成。在這一時期,詞學批評學、詞學文獻學、詞學考證學等領(lǐng)域都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還相應(yīng)地有了各自大師級的學術(shù)人物。龍榆生、夏承燾、唐圭璋三位詞學大師鼎足而立,不僅在詞學研究領(lǐng)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且還形成了各自的學術(shù)個性。龍榆生長于詞學批評學研究,用近現(xiàn)代以來的文藝學理論進行詞學的宏觀研究,對詞的起源、發(fā)展、創(chuàng)作、藝術(shù)風格及作家作品進行了全面的探討,對詞的審美特征和詞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等問題也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討與論證。他的《研究詞學之商榷》、《今日學詞應(yīng)取之途徑》、《詞體之演進》、《晚近詞風之轉(zhuǎn)變》、《論常州詞派》、《兩宋詞風轉(zhuǎn)變論》等一系列頗具現(xiàn)代文藝美學意識的專論,打破了舊式詞學側(cè)重于詞集??獭⒃~律訂正與詞話評點的傳統(tǒng),開啟了用現(xiàn)代文藝學新觀點和新方法進行詞學宏觀研究的新理路。夏承燾長于詞學考據(jù)學研究,注重詞人生平事跡的考訂以及詞樂、聲律的研究。他從一般詞籍校勘深入到詞樂領(lǐng)域,進行精密細致的聲學考訂工作,其《白石歌曲旁譜辨》、《姜白石詞編年箋注》是白石歌詞創(chuàng)作與樂律資料的百科全書。他于詞籍??敝猓M行規(guī)模浩大的譜牒考訂工作,是詞學譜牒學的奠基人,其后出之《唐宋詞人年譜》是治詞者案頭必備之書。他從具體作品入手,進行詞法考訂工作,編輯《詞例》,其詞例歸納為后學打開了不少法門。這項工作與他早年的譜牒考訂基本是同時進行的,幾十年不曾中斷。此外,他還于考訂之外,對詞作家、詞學理論也有深入的研究,如《四庫全書詞籍提要校議》、《詞律三考》等專文,也多是善于將詞學考證結(jié)論或成果融入其理論思考的力作。(5)唐圭璋長于詞籍文獻的整理研究,是詞學文獻學的第一大家。他窮畢生精力,致力于詞籍文獻的整理研究,除《詞話叢編》這部詞學理論的資料巨制之外,他于抗戰(zhàn)前編著的《宋詞紀事》,按時代先后分列宋代詞人(列詞人279位),也是宋詞研究中有極高學術(shù)價值的著作,其中“以宋證宋”的方法論原則對詞集整理與詞話研究也極有啟發(fā)作用。五、六十年代是詞學研究的過渡期。值得一提的是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學術(shù)論爭:一是關(guān)于李煜詞的討論,二是關(guān)于李清照詞及其《詞論》的討論。關(guān)于李煜詞的討論,是從1955年8月下旬《光明日報》的《文學遺產(chǎn)》副刊第64期發(fā)表陳培治《對詹安泰先生關(guān)于李煜的〈虞美人〉看法的意見》一文和同期詹安泰的答復(fù)開始的。游國恩、譚丕模、鄧魁英、聶石樵等人都參與了討論,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對李煜其人和南唐社會的評價;2、前期李煜詞的愛情描寫和人民性問題;3、后期李煜詞與愛國主義問題。后期的中心議題是“李煜詞為什么有眾多的愛好者?”,且開始涉及到深層次的理論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主要解答有“類似--共鳴”說、“情緒、感觸--共鳴”說以及“典型--共鳴”說幾種看法,最后以何其芳的“典型--共鳴”說為權(quán)威的解答。1957年開始的關(guān)于李清照詞及其《詞論》的評價,經(jīng)歷了一個從高→低→高→低的發(fā)展過程。最初肯定的聲音較高,繆鉞、程千帆、譚丕模等人對李清照倍加頌揚。1958年,由于“大躍進”思潮和當時教改形勢的需要,李清照研究中的“資產(chǎn)階級觀點”遭到批判,李清照及其詞作也遭到否定。從1959年到1962年,對李清照詞作及《詞論》的研究與論爭又趨活躍并出現(xiàn)了分歧,夏承燾、唐圭璋等詞學大家也參加了討論。討論內(nèi)容主要涉及到:1、關(guān)于李清照的改嫁問題;2、關(guān)于李清照詞所體現(xiàn)思想情感的評價問題;3、關(guān)于李清照《詞論》的評價問題。主要針對的是她的“別是一家”說,同時還涉及到李清照對北宋諸詞家的評論,以及李清照的詞論主張與其創(chuàng)作實踐是否一致的問題(后有詳論)。此后,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古典文學包括詞學研究漸趨沉寂,對李清照及其詞論的研究與爭論也以一代詞宗夏承燾的題為《“詩余”論——宋詞批判舉例》的帶有時代總結(jié)性的文章而結(jié)束。(6)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在詞學文獻的??被蚬{注方面有一定的收獲。如1957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校訂重印的清代張宗橚的《詞林紀事》、杜維沫校點的《白雨齋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王幼安等注釋的《〈蕙風詞話〉〈人間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廖德明校點的《苕溪漁隱叢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夏承燾等校箋的《〈詞源注〉〈樂府指迷箋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王幼安校點與校訂的《渚山堂詞話》和《詞品》(均為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等。新時期以來是詞學研究的興旺期。這一時期,20世紀的重要詞學典籍幾乎全部整理重印,從宋代到清末的重要詞人的作品集幾乎全部整理出版,詞學研究的整體學術(shù)氛圍與此前的相比,得到極大改善。詞學界關(guān)于婉約派的正名問題、對“別是一家”的本色理論的重新評價問題等討論更為深入,不僅各種富有開拓性的專著絡(luò)繹而出,而且多元化的研究格局與評價體系也逐步形成,1981年開始創(chuàng)刊的《詞學》(已出10期,后??﹦t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較好的交流與探索的理論園地。在這一較好學術(shù)氛圍中展開的詞學理論與批評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主要表現(xiàn)在:一、詞學文獻資料的整理有了新收獲。詞學理論資料的整理工作從八十年代開始取得明顯的進步。唐圭璋修訂校改的《詞話叢編》,于1986年由中華書局重新出版,所收宋代至近現(xiàn)代以來詞話增至85種,且一一作了標點,為迄今收入詞論最多的資料書,是研究中國古代詞學理論的資料巨制,在詞學研究上具有集資料之大成的價值。由他校注的《詞苑叢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對詞學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劉石和周玉魁二人還分別對唐圭璋《詞話叢編》中的標點體例混亂、標點體例不當、斷句標點錯訛等問題進行了指正,這種不以權(quán)威為迷信,善于發(fā)現(xiàn)錯誤、勇于指出錯誤的研究風氣值得贊許。(7)其它的收獲有:滕咸惠校注的《人間詞話新注》(齊魯書社,1981年)、許文雨的《人間詞話講疏》(成都古籍書店,1983年)、屈興國的《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齊魯書社,1983年)、武漢大學中文系編輯的《歷代詩話詞話選》、龔兆吉編的《歷代詞論新編》(北京師大出版社,1984年)、蔡楨的《詞源疏證》(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王百里的《詞苑叢談校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施議對的《人間詞話譯注》(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等。20世紀末收獲的《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和《宋元詞話》(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兩著對詞學理論研究也極有幫助。由于詞為詩余的傳統(tǒng)觀念,加之詞學理論對詩學理論的依附性也很強,詞學論著向來不受重視,為之注釋、解詁者則更少。唐圭璋的《詞話叢編》、郭紹虞主編的《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等雖收錄不少詞話著作,但詞籍序跋類的散篇材料卻未能收錄,金啟華等的《唐宋詞集序跋匯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和施蟄存的《詞籍序跋萃編》在此方面可說是貢獻甚巨,惜乎只裒集原文,未作注疏,就此而言,陳良運主編的《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就具有特殊的價值。該著按詞的歷史發(fā)展順序,共收錄唐代至近代各類詞學論著140家229篇,詳加注釋(絕大多數(shù)屬于首次加注),并就其中的理論觀點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心得作言簡意賅的綜合評釋,對詞學理論的研究和普及都極有幫助。施蟄存、陳如江的《宋元詞話》遍檢散見于宋元各種筆記、詩話、野史、瑣談等著述中的詞評、詞論、詞本事和詞壇瑣事,錄得詞話近千則,實可為唐圭璋《詞話叢編》的補編。據(jù)輯錄者介紹,這一工作實際從抗戰(zhàn)時即已開始,歷盡戰(zhàn)火與政治動蕩,至世紀末才得以面世,所錄宋人詞話,僅將存世的宋人筆記過眼一遍,就極為不易,其間辛苦可以想見,此書可以說彌補了宋代詞話專著獨少的缺憾。據(jù)悉,鐘振振等人正在編撰《歷代詞紀事會評叢書》,這部宋詞研究的“資料長編”,“舉凡宋詞作家的傳記資料、作家作品的紀事資料和評論資料,各按時代順序分系于相關(guān)作家條目之下,遂使各種記載、說法、觀點的來龍去脈、此異彼同,孰為首創(chuàng),孰為因襲,可以一目了然。此編所收錄的資料,有許多是不太為人所知見,甚至從未被人提及或使用過的。其中頗多公私所藏善本、稿本,乃至海內(nèi)孤本”,并且,編者“還就所引各種資料的學術(shù)性錯誤,寫了近萬條按語,約有數(shù)十萬字的考辨,供使用者參考,以免學界繼續(xù)以訛傳訛”,(8)相信它的出版將會給詞學研究者帶來更大的便利。在詞樂、詞韻、詞譜等方面,新時期以來有不少收獲。如詞樂方面,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8年重印了《羯鼓錄》、《樂府雜錄》和《碧雞漫志》的合訂本。詞韻方面,張保先、王珍所編之《詞林新韻》(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以“十三轍”韻部系統(tǒng)為據(jù)編成,對詩、詞、曲的寫作很適用。詞律與詞譜方面,《詞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欽定詞譜》(中國書店,1979年)都有影印本出版,舒夢蘭的《白香詞譜》則分別有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柳淇校訂本和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的顧學頡校訂本。楊文生的《詞譜簡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列詞譜120多種,附“詞韻常用字表”及“普通話十八韻和京劇韻十三轍對照表”,對每一詞牌征引歷代詞話中的相關(guān)評論,以便讀者了解,然后列出平仄并附實例,或加按語進行解釋,也很有學術(shù)價值。在書目及論文索引上,新時期以來也有不小的收獲。如唐圭璋主編的《唐宋詞鑒賞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所附曹濟平輯錄的《詞學要籍簡介》,依唐圭璋《詞話叢編》所錄八十多種歷代詞話傳本,略述其書目版本、作者及卷數(shù),并間附散佚詞話,對初治詞學者頗為有益。張葆全主編的《中國古代詩話詞話辭典》所附湯炳能編撰的《詩話詞話研究論文索引》,以朝代為序,收錄了1906—1991年間的研究論著目錄,對詞學研究很有幫助。劉揚忠編著的《宋詞研究之路》(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所附之《建國以來宋詞研究重要論文索引》(1949—1987)、《1919—1949年宋詞研究重要論文索引》、《臺灣省宋詞研究部分論文索引》和《日本及歐美宋詞研究主要文獻索引》(部分)對宋代詞學理論研究也很有學術(shù)價值。此外,劉尊明編輯的《詞學研究論文索引(1993-1995)》和《1993-1995年詞學研究論文索引(續(xù)補)》、中華書局出版的《詞話叢編索引》和《全宋詞作者詞調(diào)索引》等,也都給詞學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二、詞學研究對象和范圍大大拓展,研究方法更趨多樣化。新時期以前詞學研究的對象主要集中在李清照、王灼、張炎、胡仔、李漁、朱彝尊、陳廷焯、況周頤、周濟、劉熙載、王國維等人,除對王國維、李清照、劉熙載等人的討論較多外,對其它人的研究都只有一、二篇文章論及,且論述也大多比較簡略。例如,西諦在其讀書雜記中曾對王灼的《碧雞漫志》作簡介說:“自漢以后,樂府漸興乃至先有音律,而后有文章,音律不能表現(xiàn)情感,而情感反受音律支配,中國抒情詩不大十分發(fā)達,大概這也是一個原因。宋王灼《碧雞漫志》對于這一層有幾段話說得極好?!保?)至于如何“說得極好”,以下就語焉不詳了。新時期以來,詞學研究的對象明顯增加,范圍大大拓展,一些以前不曾為人所關(guān)注的詞論家或詞學理論現(xiàn)象都進入到了研究者的視野,如“宋人選宋詞”問題、清詞選本的批評價值、楊慎的《詞品》及其“詞境”論、陳子龍的詞學觀、李漁的《窺詞管見》、彭追孫的《金粟詞話》、王士禎的詞論、徐釚的《詞苑叢談》、舒夢蘭及其《白香詞譜》、吳衡照的《蓮子居詞話》、謝章鋌的《賭棋山莊詞話》、馮煦的詞論、鄭文焯的《大鶴山人詞話》等,都有專門論述,其中不少還是詞學研究中新開辟的領(lǐng)域。在研究方法上,則基本實現(xiàn)了“從直觀鑒賞到邏輯論證、從單一思維到綜合研究”(10)的轉(zhuǎn)換。以對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研究為例,就可以看出上述特點。新時期以前,有關(guān)王國維及其《人間詞話》研究的文章約有四十多篇,而從新時期到九十年代初,文章與論著則增至二百多篇(部)。新時期以前對王國維及其《人間詞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境界”說、“隔”與“不隔”說的研究,以及對其唯心論思想實質(zhì)的批判幾個中心議題上。從新時期開始,研究的視界則明顯拓寬,研究方法也更趨邏輯化、多樣化。如從現(xiàn)代文藝理論角度分析“境界”的專文就頗為不少,這其中,從文學特征論分析“境界”說的有之;從范疇論分析“境界”說有之;從文學創(chuàng)作論分析“境界”說的有之;從文藝心理學角度分析“境界”的有之;從文學鑒賞論角度分析“境界”論也有之。對“境界”說所作的邏輯性理論闡發(fā),既涉及到“境界”說的理論結(jié)構(gòu)及其意義,也涉及到“境界”說的內(nèi)涵與層次。在探討“境界”說的思想淵源方面,剖析“境界”說之禪宗意蘊的有之,梳理“境界”說與叔本華美學之關(guān)系的亦有之。從中可以看出,新時期以來的詞學研究,范圍更廣、研究方法更趨多化樣,入思方式也更趨合理。三、專門研討會的召開為詞學研究的進一步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如1983年11月在華東師大舉辦的詞學討論會,就婉約與豪放是否成派及孰為正變、詞的詩化問題等進行了熱烈的討論。1990年6月在美國舉辦的緬因州國際詞學會議,對詞之美學特性與形式問題、詞評與詞籍的保存和詞的接受、詞學研究之未來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11)1991年10月,廣西師大、中國韻文學會詞學研究會等單位在桂林聯(lián)合召開了“中國首屆詩話詞話學術(shù)研究會”。會議對有關(guān)詩話的定義和范疇、詩話詞話的價值和意義、詩話詞話今后的研究方向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1994年10月,由《文學遺產(chǎn)》編輯部、湖北大學中文系、中國韻文學會詞學研究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中國二十世紀詞學研究走勢學術(shù)研討會”在湖北襄樊召開,會議肯定了新時期以來詞學研究所取得的成績,如加強了文化背景的描述和分析;總體框架走向以派代史,以體代史;強化整體把握;強化史的流程;多角度、全方位評論作家等等。會議也指出了詞學研究中的不足,如缺少科學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dǎo);研究格局、研究對象、范圍嚴重失衡;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等,還提出了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jié)合的研究思路。這些會議的共同特點是對詞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都極為關(guān)心,無疑,它們的召開對詞學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是極有幫助的。四、詞學史研究取得突破。六十年代中期,江潤勛曾撰《詞學評論史稿》(香港龍門書店,1966年),以人為經(jīng),以時代為序,介紹了自五代至清末王國維等歷代重要詞人或詞論家對詞學的有關(guān)評論,既有關(guān)于詞學理論方面的主張,也有對具體詞人詞作的品評,是新時期以前詞學理論史研究的主要收獲。從新時期開始,隨著楊海明的《唐宋詞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黃拔荊的《詞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嚴迪昌的《清詞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許宗元的《中國詞史》(黃山書社,1990年)、蕭世杰的《唐宋詞史稿》(華中師大出版社,1991年)等詞史著作的絡(luò)繹而出,詞學理論與批評的編撰條件已趨成熟。九十年代,終于有所收獲。謝桃坊的《中國詞學史》將中國詞學史的發(fā)展過程分為創(chuàng)始、建立、中衰、復(fù)興、極盛和現(xiàn)代詞學研究等階段,首次勾勒了中國詞學發(fā)展的大勢。方智范等人的《中國詞學批評史》比較全面地描述了中國詞學理論與批評的發(fā)展歷史,總結(jié)了各個階段的理論特征,還對詞學批評本身的特點進行了剖析,認為詞學批評本身的矛盾性與復(fù)雜性表現(xiàn)在:詞學批評對象的“狹深性”既是一種不可克服的缺陷,也釀就了詞學批評自身的獨創(chuàng)性特色;詞學批評在其發(fā)展進程中時時表現(xiàn)出向古典詩學批評傳統(tǒng)的回歸和依附趨向,其出發(fā)點是竭力維護詞體本位,卻又顯示了詞學批評的自立性特色;批評觀念的相對板結(jié)、凝固在一定時期內(nèi)甚至顯得滯后,卻又造成了詞學批評便于遠距離觀照的總結(jié)性特色。可以說,這些邏輯性的結(jié)論是作者從對中國詞學歷史嬗變規(guī)律的細致剖析中自然引申而出,具有相當強的說服力,更顯示出建基于歷史“深描”基礎(chǔ)上的較強的理論整合能力。此外,丁放的《金元明清詩詞理論史》下編“金元明清詞論”對金元至清代的詞論發(fā)展歷程、重要詞論家的詞論觀點及其貢獻也作了比較深入的清理。五、理論闡發(fā)型研究開始起步。舊式詞學研究大多專寫評點式的詞話或只重文獻的實證研究,理論的建構(gòu)與研究一直是個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劉揚忠曾在《關(guān)鍵在于理論的建構(gòu)和超越---關(guān)于詞學學術(shù)史的初步反思》一文中對加強理論研究與理論建構(gòu)作過強烈的呼吁。(12)到九十年代,詞學理論研究或理論建構(gòu)開始取得進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詞學理論體系的探討有較大的突破。如劉慶云的《詞話十論》(岳麓書社,1990年)就顯示出以現(xiàn)代文藝學原理構(gòu)架詞學理論體系的研究意向。作者從緣起論、特色論、功用論、作家論、寫作論、借鑒論、風格論、流派論、流變論、鑒賞論十個方面對古代詞學理論進行爬羅剔抉,梳理脈絡(luò),分類剖析,以論從史出、史論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來構(gòu)建詞學理論研究的整體框架,還對詞學理論與批評的具體性、精警性、形象性、抒情性以及審美范疇的模糊性等特點進行了歸納。朱崇才的《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介紹了歷代詞話的基本狀況、存在形式和歷史發(fā)展過程,從詞的本質(zhì)與起源、價值與功能、風格與流派、品格與境界、音律與格律、作家與作品、創(chuàng)作與技巧等七個方面對歷代詞話進行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論述。作者試圖以倫理型文化與消費性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而來的詞學價值觀的矛盾作為敘述主線來貫穿整個詞話史,并剖析在此矛盾基礎(chǔ)上所產(chǎn)生的眾多詞學話題,以及這些矛盾對歷代詞話之發(fā)展與深入的推動和制約,可謂是別具通觀眼光。張惠民的《宋代詞學審美理想》(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由審美理想問題入手來考察宋代詞學創(chuàng)作論問題,實際上對宋代詞學有無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理論價值如何?對當時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作出了正面的回答。作者深入論述了一些重大的詞學理論問題,如關(guān)于“以詩為詞”的本體認識問題;宋代詞學中詞體風格論及其再評價問題;“寄托”說、“雅正”說、“清空”說等代表性理論形態(tài)所包含的文化傳統(tǒng)與審美精神問題等等。這種從審美理想入手所進行的剖析,可以說既做到了彰幽顯微,又顯得奏刀騞然。吳惠娟的《唐宋詞審美觀照》(學林出版社,1999年)從審美學的角度入手剖析唐宋詞,在學術(shù)理念上與張著似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雖未明確地建構(gòu)唐宋詞學理論體系,但其論詞境,析詞心,言詞情,說詞樂,溯流變,述風格,均以詞體的本質(zhì)特征和詞的抒情性為核心,其內(nèi)在的詞學理論體系的建構(gòu)意向卻也是有跡可尋的。六、一些詞學綜論性的著作絡(luò)繹而出,大大推動了新時期以來的詞學形式理論的研究。特別是一些詞學名家,或修訂舊著,或推出新作,或綜論其治詞學的心得體會,為詞學形式理論(詞律、詞韻、詞譜、體制、格律、句法等)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如龍榆生的《詞曲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上編論源流,探討詞的起源、詞曲的發(fā)展和演變以及自唐代到清代重要詞人的藝術(shù)成就、地位及其影響;下編論法式,探討聲韻對詞曲的作用,根據(jù)同聲相應(yīng)、異聲相從和奇偶相生、輕重相權(quán)諸法則,廣舉例證,闡明詞曲中平仄四聲的安排、韻位的疏密和平仄轉(zhuǎn)換對表達思想感情的關(guān)系。該著作為作者畢生治詞學的結(jié)晶,在詞曲史研究、聲律學研究和詞曲寫作方面的學術(shù)價值不容小覷。王力的《詩詞格律》敘述詞律,介紹詞牌、詞調(diào)、詞譜、詞韻、對仗等知識,深入淺出,言約意豐,在詞的格律的普及上極受讀者歡迎。吳丈蜀的《詞學概說》(中華書局,1983年),辨起源,述流派,別體裁,論調(diào)譜,言格律,言簡意賅,也具有較強的普及價值。宛敏灝的《詞學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對詞之體制、詞調(diào)之由來與繁衍、詞之章法與句法、音律的擇腔與擇律、詞譜的編訂及其用途、詞韻的創(chuàng)始及其發(fā)展、詞話的產(chǎn)生和內(nèi)容等諸多問題作了全面的論述,并對宋元以來的詞學粗舉大要地作了簡介。馬興榮的《詞學綜論》(齊魯書社,1989年)綜論詞的起源、詞的平仄、對仗及詞韻的發(fā)展流變,并附錄有詞學簡要書目,也極有學術(shù)價值。唐圭璋《詞學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分輯佚、考證、??薄⒄撌鏊念惥C論詞學,匯集了作者畢生治詞學的心得體會,其中頗多個人的見解,如認為王國維《人間詞話》忽視情韻而專倡“境界”,提出所謂“隔”與“不隔”等,皆屬偏頗、非公之論,且王氏輕詆南宋諸家亦非實事求是之論,等等。詹安泰的《詹安泰詞學論稿》(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則明顯繼承了晚清以來詞家治學的傳統(tǒng),同時又有意自成一家之言。(13)從體例內(nèi)容上看,近代詞家多專門之作,或考音律,或事品藻,或立宗派,或示階梯,詹氏此書卻將以上數(shù)事融為一體,總成一書,兼而論之,既談“學詞之能事”,又論“詞學之能事”,既為讀者指示學詞門徑,又進行詞學的研究,實是“學詞”與“詞學”的入室之論。作者在下編《宋詞研究》第六章中將宋詞的風格歸納為“真率”、“疏快”、“婉約”、“奇艷”、“豪放”、“騷雅”、“密麗”諸種,對詞學風格學的探討也很有啟發(fā)作用。可惜第七章“理論批評”一章只列論詞專著與專篇、詞話、詩話與叢話中的詞話、詩文與筆記小說中詞論與詞評等各種篇名,未能展開論述。此外,一些綜合性的詞學論文集,如繆鉞與葉嘉瑩的《靈谿詞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唐圭璋與潘君昭的《唐宋詞學論集》(齊魯書社,1985年)、華東師大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編的《詞學研究論文集(1911--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和《詞學研究論文集(1949--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夏承燾的《月輪山詞論集》(中華書局,1979年)和《天風閣詞學日記》(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楊海明的《唐宋詞論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等,也從一個側(cè)面顯示了新時期以來詞學綜合研究的總體水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馬興榮、吳熊和、曹濟平等主編的《中國詞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編者“總覽自唐至清歷代詞的成就,吸取和匯聚迄今為止的詞學研究成果”(《編寫說明》),編成“我國第一部較系統(tǒng)、翔實、完備之大型詞學辭典”。可以說,它是20世紀中國詞學研究的又一大收獲。大陸之外詞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不容忽視。在港臺學者中,饒宗頤的《詞集考》是詞學版本目錄之學的力作,該著“外編”卷11“詞評類”對《復(fù)雅歌詞》、《碧雞漫志》、《古今詞話》、《詞源》等17種詞話類著作進行了細致的考證,并詳錄各種著作的版本情況。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稱贊說:“教授之書……有疏證、有品騭,考詞人之生平,敘詞流之升降,字名異同,亦舉其要,詞之史、之話、之平議寓焉。……今則詞山曲海,源流粲然,教授掩而有之也”。(14)吳宏一在清詩話研究之外,對清代詞論也有精深的研究,著有《常州派詞學研究》和《清詞四論》等。臺灣地區(qū)學者黃文吉和林玫儀編輯的《詞學研究書目》(1912—1992)(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和《詞學論著總目》(1901—1992),匯集了九十多年來海內(nèi)外詞學研究的論著目錄,對后學的幫助可謂大矣、至矣。北美的詞學研究中,六十年代哈佛燕京學社的白思達(Glen
Baxter)曾將《欽定詞譜》譯成英文,并就詞律的起源進行過研究。葉嘉瑩則是北美中國詞學研究中的佼佼者,她的《迦陵論詞叢稿》、《清詞叢論》、《唐宋詞名家論稿》、《唐宋詞十七講》、《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等著,論述范圍廣闊,論析精深,其深厚的國學功底和良好的西學素養(yǎng)使得其詞學研究常能在中西學間從容出入。如用女性主義的“雌雄同體”、“雙性人格”等觀念來論述《花間》小詞;以現(xiàn)象學精義與佛教“六根”論之間的相互印證來闡發(fā)王國維的“境界說”;以現(xiàn)代符號學理論對張惠言和王國維說詞之“衍義”進行解析,等等,不但每每切中肯綮,而且顯示出比較詩學研究的宏闊眼光。葉氏論詞,以對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闡揚為準的,“既重感性之欣賞,又重理性之解說,對詞學研究者無疑是一大鼓舞,同時也為北美詞學指出明確的研究方向”。(15)耶魯大學的孫康宜也是詞學研究中的翹楚。她的《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Princeton,1980)一著,試圖闡明詞體演進之規(guī)律,“把主觀之欣賞化為客觀之鑒賞”,(16)是一部很有影響的詞學專著,其中附錄的《北美二十年來詞學研究》一文對北美詞學研究之近況、動力、興盛原因等都作了詳細介紹,為大陸學者了解域外同仁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提供了方便。二、重要論題以上我們就20世紀中國詞學研究的歷程作了一個大致的梳理,以下就20世紀詞學研究中比較集中的幾個主要問題進行一個簡單的歸納。
(一)理論探討1、關(guān)于詞學學科性質(zhì)的探討。20世紀早期詞學研究中,雖然已有“詞學”的命名,但對“詞學”的學科性質(zhì)及其所包含的對象卻不甚明了,梁啟勛之《詞學》、吳梅之《詞學通論》、徐珂之《清代詞學概論》和胡云翼之《詞學ABC》等著,都以“詞學”命名并以詞為研究對象,但對“詞學”的概念、范圍卻很模糊。如梁啟勛所謂的“詞學”僅僅是文學樣式之一種,他在《詞學》“總論”說:“詞學二字頗生硬,過去雖有此名,未見通顯,計詞之傳于世者,今尚得八百三十余調(diào),一千六百七十余體。然而音譜失傳,徒供讀品,今但視作文學中之一種以研究之,則詞學二字尚可通?!保?7)1934年,龍榆生在《詞學季刊》1卷4號上發(fā)表《研究詞學之商榷》一文,對“詞學”的內(nèi)涵作了認真的探討,初步確立了現(xiàn)代詞學研究的內(nèi)容、對象和框架。龍氏認為:“推求各曲調(diào)表情之緩急悲歡,與詞體之淵源流變,乃至各作者利病得失之所由,謂之詞學。”他列舉了清代詞學的五個成就,即以萬樹《詞律》為代表的圖譜之學;以凌廷堪《燕樂考原》和方成培《香研居詞塵》為代表的音律之學;以戈載《詞林正韻》為代表的詞韻之學;以張宗橚《詞林紀事》為代表的詞史之學;以朱孝臧《彊村叢書》為代表的??敝畬W。在上述詞學五義之外,龍氏另創(chuàng)聲調(diào)之學、批評之學和目錄之學,為詞學確定了圖譜、詞樂、詞韻、詞史、??薄⒐{注、聲調(diào)、批評、目錄八個具體研究內(nèi)容。1981年出版的《詞學》集刊第一輯發(fā)表了唐圭璋與金啟華的《歷代詞學研究述略》一文。這篇文章雖然并未明確說明詞學的研究內(nèi)容,但從作者明顯的以史代論的總體傾向看,實際上已將詞學研究范圍歸為十項:詞的起源、詞樂、詞律、詞韻、詞人傳記、詞集版本、詞集??薄⒃~集箋注、詞學輯佚工作、詞學評論。吳熊和在《唐宋詞通論》(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七章“詞學”中對龍榆生早年從區(qū)別詞學與詩學各自特點的角度來界定詞學定義的做法表示了贊同,他本人則在《唐宋詞通論》中以詞源、詞體、詞調(diào)、詞派、詞論、詞籍、詞樂、詞調(diào)幾個主要方面來縱論唐宋詞學,并對未來詞學的發(fā)展作了展望。宛敏灝的《詞學概論》將“詞”與“詞學”進行了區(qū)別,他認為,“詞學”就是指探討有關(guān)詞的問題,并舉例說明詞學包括詞樂研究、詞史研究、詞譜研究、詞韻研究、批評之學(品藻作者)、目錄之學(著錄詞籍)、??敝畬W(考訂字句)、輯佚之學(搜求逸詞)、注疏之學(箋證詞集)等研究內(nèi)容,與前述唐圭璋等人的劃分大致相似。(18)此后,劉揚忠在《宋詞研究之路》中對宋詞研究的體系進行了新的構(gòu)想,將之設(shè)想為理論研究和基礎(chǔ)工程兩部分。其中,理論研究又分為鑒賞和批評、規(guī)律研究和宋詞研究之研究(批評史、學者研究等);基礎(chǔ)部分則分為音律和文學格式研究(詞律、詞樂、詞韻)、基本資料整理研究(版本、箋注等)、基本史料整理研究(傳記、年譜等)三方面??偟膩碚f,這些探討使學者對詞學學科性質(zhì)、研究對象及范圍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也使得詞學理論與批評在詞學研究中的位置得到了明確。2、關(guān)于詞的起源問題。建國前有不少學者對詞的起源問題發(fā)表了看法。如日本學者鈴木虎雄、青木正兒以及胡適等人都主張律絕嬗變而為詞。(19)劉永濟的《詞論》總結(jié)了有關(guān)詞的起源的三種看法:1、“探索遠源者,謂詞者六代樂府之流變也”;2、“推求近因者,謂詞乃唐人律、絕之所嬗化也”;3、“二說之外,更有一事為攷藝事者之通則,即詩體變新之原,多由里巷風謠,漸見採于辭人才士也”。作者認為“專就一端以溯詞源者,雖得之而未能盡也”,(20)卻并未提出明確的看法。胡云翼在《宋詞研究》中對“長短句起源說”、“詩余起源說”、“樂府起源說”和“音樂起源說”四種有關(guān)詞的起源的看法都作了評析,認為只有“音樂起源說”比較合理。他的看法是:“唐玄宗的時代,外國樂(胡樂)傳到中國來,與中國古代的殘樂結(jié)合,成功一種新的音樂。最初是只用音樂來配合歌辭,因為樂辭難協(xié),后來即倚聲以制詞,這種歌詞是長短句的是協(xié)樂有韻律的,----是詞的起源。”(21)朱謙之在《中國音樂文學史》中引朱子《語類》中的“泛聲說”、沈括《夢溪筆談》中的“和聲說”、徐養(yǎng)源《律呂臆說》中的“纏聲說”、方成培《香研居詞塵》中的“散聲說”為據(jù),力證詞的起源完全是音樂變遷的關(guān)系,提出了音樂起源說。(22)龍沐勛的《詞體之演進》一文詳細論述了詞之名稱及所依樂曲之淵源演變,說明依聲而制之詞,經(jīng)過若干時間之醞釀涵育體勢乃成。作者還進一步指出,“推其演進歷程,往往與當世士大夫所譏之‘淫冶曲詞’,與夫‘胡夷里巷之曲’,聲色歌舞之場,皆有極深切之關(guān)系”。(23)此外,鄭振鐸的《詞的起源》、姜亮夫的《“詞”的原始與形成》等專文也進行了探討。(24)這方面的文章還有胡云翼的《詞的起源》、霍世休的《詞調(diào)的來歷與佛教經(jīng)唱》、田子貞的《詞調(diào)的來源與佛教舞曲》、盧季野的《詞是怎樣發(fā)生和發(fā)展起來的》、陳能群的《論燕樂四聲二十八調(diào)》、蕭滌非的《論詞之起源》、楊憲益的《論詞的起源》、李嘉言的《詞之起源與唐代政治》等等。建國后,也有學者對詞的起源問題進行了探討,如陰法魯?shù)摹蛾P(guān)于詞的起源問題》一文認為,詞主要不是配合西域音樂的,而是配合中原地區(qū)的民間樂曲,也有傳統(tǒng)樂曲。(25)唐圭璋與潘君昭的《論詞的起源》一文認為詞起源于隋代,而文人依曲拍填詞當在民間曲子廣泛流傳之后,即初唐晚期。(26)宛敏灝《詞學概論》之“詞與詞學”一章認為,任何一種文體,最初總是起自民間,然后才為文人所采取,詞也不例外。馬興榮《詞學綜論》認為詞源于“燕樂”與民間詞,萌芽于隋,興起于初、盛唐,流行于中唐以后。葉嘉瑩的《論詞的起源》一文則以詩歌形式來論詞的起源,作詩三首,認為詞的起源出自“里巷胡夷”新曲,其長短句新歌肇自南朝樂府,而又可以追溯到齊、梁間的佛經(jīng)講唱。(27)如果從具體時間上來說的話,關(guān)于詞的起源問題大約有以下幾種看法:1、源于隋代
。此說為龍沐勛提出,得到了唐圭璋等人的響應(yīng),是本世紀較有影響的一種說法。任二北、夏承燾、溫廣義、王兆鵬等人都贊同此說。2、源于初、盛唐間
。這是本世紀關(guān)于詞的起源問題影響最大的一種說法。鄭振鐸的《詞的啟源》、葉鼎彝的《唐五代詞略述》、陰法魯?shù)摹蛾P(guān)于詞的起源問題》、施議對的《詞與音樂關(guān)系研究》等論、著持此說。3、源于盛唐
。吳梅的《詞學通論》、宛敏灝的《從敦煌曲子詞和花間集談詞的發(fā)展》、吳熊和的《唐宋詞通論》等論、著持此論。4、源于中唐
。胡適的《詞的起原》中曾明確提出長短句的詞起于中唐,至早不得過西歷第八世紀的晚年。王國維、胡云翼對胡適此說都表示贊同,并加以了補充。建國后,劉大杰的《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中冊)以及高夢林的《詞當起于中唐》等論、著也都持此說。5、源于六朝或六朝以前
。梁啟超的《詞之起源》、浦江清的《詞曲探源》以及李伯敬的《關(guān)于燕樂的商榷---兼及詞的起源》等論、著持此說。3、關(guān)于詞話的價值或思維方式問題。如吳相洲從現(xiàn)代科學美學的角度總結(jié)了詞話的特殊價值:一、反對或排斥形而上學的邏輯思辨;二、強調(diào)和采用描述的方法;三、立足于實踐。(28)李復(fù)波將詩話詞話的文學價值概括為“筆記文體”、“小品風格”、“詩歌韻味”三個方面。(29)張利群則認為,詩話詞話的思維方式有別于西方詩學理論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jié)合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具有自身的特征和獨立性,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中國古典文論和古典美學理論的思維方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和審美傳統(tǒng)。(30)4、關(guān)于詞的藝術(shù)特性和風格問題。龍榆生在《談?wù)勗~的藝術(shù)特征》一文中認為探討詞的藝術(shù)特征,應(yīng)從“每個曲調(diào)的音節(jié)”和“句法和韻位的整體結(jié)合”上著手,否則,“是很難把‘上不類詩,下不類曲’的界線劃分清楚的”。(31)萬云駿的《詞話論詞的藝術(shù)特征》一文結(jié)合前人詞話中有關(guān)詞的藝術(shù)特征的論述,對詞的“情景結(jié)合”、“含蓄”、“曲折性”等藝術(shù)特征作了概括。(32)劉永濟的《略談詞家抒情的幾種方法》一文則將詞家抒情方法歸納為辭愈質(zhì)樸情愈真實、辭愈說盡情愈無窮、辭愈無關(guān)情愈難堪、辭雖曠達情實郁抑、辭雖含蓄情卻分明六種。(33)趙山林專門對詞話中的藝術(shù)風格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將詞的文體風格歸納為:一、詞長于言情;二、詩之境闊,詞之言長;三、詞比興多于賦;四、詩莊詞媚;五、詞要上不似詩,下不似曲。他還對詞內(nèi)部的各種風格及其辯證關(guān)系,以及影響作家風格的諸因素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34)在詞學理論研究中,諸如詞的風格流派問題、“以詩為詞”問題、詞的形式格律和藝術(shù)價值問題都有待于研究者進一步的深入探討,施議對的《建國以來詞學研究述評》一文對建國以來詞學研究中的這些問題都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與評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反對將宋詞分為豪放、婉約兩大派;認為蘇辛兩家風格不同,難以同派;不同意將“以詩為詞”當作普遍規(guī)律加以頌揚;指出詞具有特殊的藝術(shù)表現(xiàn)能力,應(yīng)重視其藝術(shù)價值研究等等。(35)(二)重要詞論家及其論著研究1、李清照及其《詞論》研究建國前,關(guān)于李清照及其《詞論》,一些詞學著作中有過零星論述,但專論較少,較為集中的研究是隨著五十年代末有關(guān)李清照詞及《詞論》的學術(shù)討論的展開而開始的。建國后討論的幾個主要問題如下:關(guān)于李清照的詞“別是一家”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關(guān)于這一問題主要形成了兩種看法。夏承燾、劉遺賢、王延梯等人都批評李清照的詞“別是一家”的理論主張與詞的發(fā)展趨勢相違背,不利于詞的發(fā)展。夏承燾的理由是:李清照所處的時代,“詞的發(fā)展趨勢已進入和詩合流的階段,不合流將沒有詞的出路”,從宋詞的發(fā)展規(guī)律看,李清照的詞論是不利于宋詞發(fā)展的。(36)劉遺賢的理由是:李清照“醉心于詞的形式,把形式絕對化”。(37)王延梯也認為李清照反對蘇軾的“以詩為詞”的主張“過于保守”。(38)黃墨谷則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李清照的主張“是有她自己創(chuàng)作實踐的一定依據(jù)的”,也是符合詞的發(fā)展實際的。(39)新時期以來,相對于前此的針鋒相對的研究特點,對詞“別是一家”說的看法漸趨公允、辯證。如徐永端認為,李清照的“別是一家”說,從詞特定的文學樣式自有其內(nèi)部規(guī)律來看,有其合理之處,但又不可絕對化起來。(40)顧易生認為,所謂“別是一家”即相當于“本色”,“本色”論與詞“別是一家”之說比起“詞為小道”與“詩之余事”一類觀念來是一種進步,“這篇詞論也可以說是詞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獨立宣言,也是婉約詞的第一階段的理論總結(jié)。”(41)又如,施議對認為,不能對李清照“詞別是一家”論持否定態(tài)度,所謂“詞別是一家”就是要求講究詞的音樂美、形式美和形象美,嚴分詩詞疆界,作出“詞”的“本色”來。作者還認為這種主張為“詞”正名,對于矯正不良傾向,維護詞在文學史上的獨立地位有一定積極作用。(42)關(guān)于《詞論》對北宋諸詞人的批評問題。一種看法是:李清照目空一切,所評有失公道。如黃盛璋認為《詞論》可能是李清照的早年之作,其時李清照生活美滿如意,未受多大的挫折,故而目空一切,輕視前輩的成就,其“論詞的口吻是和她早年的情況相符合的”。(43)王學初也認為“清照此文,苛求太甚。北宋詞無一佳作”,而她雖侈談聲律,其成就卻未必如柳永諸人。(44)另一種看法則認為李清照的評論切中要害。如黃墨谷認為李清照評晏幾道詞“苦無鋪敘”、評賀鑄詞“少典重”、評秦觀詞“少故實”等等,確能切中其病。(45)朱談文也認為李清照的評論能“抓住其主要矛盾進行系統(tǒng)恰當?shù)脑u論”,“既有理論深度,表述又簡練明快”。(46)此外,尚有綜合上述兩種意見的。如袁行霈等人的《中國詩學通論》就認為李清照對北宋詞人的評價“大體上是能抓住要點、符合實際的”,“但眾多詞人中,竟無一人合幾乎她的標準,未免持論過高,有失平正了”。(47)此一時期的詞論中,也有一些其它方面的探討。如陶秋英認為李清照的《詞論》是一篇文學批評史上空前絕后的杰作,她大膽地批評詞壇名家,深刻而潑辣。(48)費秉勛對李清照《詞論》的寫作時間、思想總綱提出了商榷意見,認為《詞論》寫于南渡之后,甚至有可能寫于李清照的晚年。(49)徐安琪將李清照《詞論》與王國維《人間詞話》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李清照論詞偏重于藝術(shù)形式,王國維更重視詞的內(nèi)質(zhì)意境,他們的詞學思想并沒有構(gòu)成二律背反的狀態(tài),而是分別論述了詞“別是一家”這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合二人之論以言之,就構(gòu)成了中國詞學批評思想較完整的理論框架。(50)楊海明則對李清照《詞論》不提周邦彥這一疑難問題進行了探測,認為“周詞盛傳于汴京時,李清照正屏居鄉(xiāng)間無緣得以接觸很多的周詞,自然未能及時對它作出評價。至于她的詞學觀點與周詞風‘波瀾莫二’,則是由于時代風尚和詞學流派一致的關(guān)系”。(51)2、張炎及其《詞源》研究張炎及其《詞源》在新時期以前鮮有專論,真正的研究是從新時期以后開始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關(guān)于張炎及其《詞源》的重新評價或認識?!对~源》中有“辛稼軒、劉改之作豪氣詞,非雅詞也,于文章余暇,戲弄筆墨為長短句之詩耳”句,過去多被視為輕視辛詞的口實,孫立的《張炎詞學理論的美學意義》一文、單書安的《張炎詞論淺議》一文都認為應(yīng)該給予重新的評價與認識。(52)《詞源》中“吳夢窗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的看法也多為研究者視為張氏否定吳夢窗詞的依據(jù),鄧魁英對此作了細密的分析,認為實際上張炎對吳氏的詞肯定與批評兼而有之,不可一概而論。(53)又由于《詞源》特別強調(diào)“協(xié)律”,一度被認為是形式主義的詞學理論而受到批評,因而,有學者認為張炎有關(guān)音律的看法應(yīng)當給予合理的評價,如單書安認為,張炎反對意不暢而執(zhí)于陰陽四聲,在當時條件下提出“倡協(xié)律”的主張是合理的。(54)鄧承奇也認為張炎注意格律和音韻,講究詞法等主張對探討詞的形式規(guī)律是有積極意義的。(55)此外,還有學者對過去將《詞源》視為中國詞學史上第一部詞話專著的看法提出了異議,如邱鳴皋認為沈義父長張炎40多歲,而《詞源》為張炎晚年所作(約70歲時),因此《樂府指迷》應(yīng)早于《詞源》。(56)關(guān)于“雅正”和“清空”。學者討論較多的是二者在《詞源》中的地位與相互關(guān)系問題。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涉及到《詞源》的理論核心與論詞標準等復(fù)雜問題,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將二者視為平行關(guān)系。早在六十年代,夏承燾的《詞論十評》一文就將“意趣高遠”、“雅正”和“清空”視為張炎論詞的三標準。(57)新時期以來也有學者延續(xù)了這一看法,如鄧承奇就認為“雅正”和“清空”兩者在《詞源》中都同樣重要,二者是平等關(guān)系,特別是“清空”,更是張炎論詞的精華,是他的獨創(chuàng),也是他追求的最高標準。(58)王達津也認為“清空”、“騷雅”都是張炎論詞的核心。(59)有的則將二者視為包含關(guān)系。如楊佐義認為,“雅正”是張炎詞論的最終依據(jù);“清空”和“意趣”是兩個重要內(nèi)容,“清空”是雅正之詞的理想境界,而“意趣”則是詞作的思想情感。(60)劉慶云等則認為“雅正”是張氏論詞的核心,“雅正”既可以指詞章,與“協(xié)律”、“清空”等相平列,也可以是整首詞的總要求,將“協(xié)律”、“清空”、“意趣”包含在內(nèi)。(61)其次是關(guān)于“清空”說的理論意義。張思齊闡發(fā)了張炎的“清空”說三個方面的理論意義:一、《詞源》從藝術(shù)技巧上將詞分為“清空”和“質(zhì)實”兩派,較之從內(nèi)容上將詞的風格分為“婉約”和“豪放”更合理、更科學;二、《詞源》將詞風問題落實到句法、字面、用字、音律等上面,從詞法上解決了詞的風格問題;三、《詞源》將鐘嶸、司空圖、嚴羽一脈的詩歌理論移植到詞的領(lǐng)域,使詞學具有了理論體系。(62)陳曉芬剖析了“清空”說的美學意義,認為“清空”所顯示的空靈的美學境界,所突出的悟覺的審美心理,實質(zhì)上突破了傳統(tǒng)的功利目的,是與現(xiàn)實保持距離的更純粹的藝術(shù)追求。(63)與視“清空”為張炎詞論之核心不同的是,楊海明認為《詞源》強調(diào)的是詞章的“鍛煉之美”,“鍛煉”、“用功”之論才是《詞源》的中心論旨。(64)關(guān)于《詞源》的歷史地位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劉慶云等人論述了《詞源》對后世影響的兩個主要方面:一、其“協(xié)律”主張為后世多數(shù)詞論家所尊奉;二、其“雅正”說為后世進一步“尊體”開了法門,浙西詞派與常州詞派都對其有所發(fā)揮。(65)羅仲鼐認為,張炎“雅正”論的美學崇尚正是浙西詞派的詞學標準;“情景交煉、得言外意”是他們共同追求的藝術(shù)境界。(66)一些批評史著作對張炎及其《詞源》的歷史地位及其對后世的影響也給予了分析,如成復(fù)旺等人的《中國文學理論史》認為張炎的詞論“代表了北宋婉約派詞論的最高水平,其實也就是整個宋代詞論的最高水平”。(67)張少康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fā)展史》中認為張炎的《詞源》是“宋、元時期最重要的一部詞論著作”,“是司空圖、嚴羽詩論思想在詞學理論方面的延伸”。(68)值得一提的還有新時期以來對《詞源》上卷樂律部分的箋釋工作。王延齡以清人凌廷堪《燕樂考源》、日本學者林謙三的《隋唐燕樂調(diào)研究》以及丘瓊蓀的《燕樂探微》三書為參考,征引論列,對《詞源》八十四調(diào)名逐一進行了排列疏通。(69)夏承燾早年曾撰《詞源》注釋,解讀了其中的文學理論思想,但《詞源》中的音樂術(shù)語與理論卻鮮有人涉及,就此而言,鄭西村窮三十年之力所撰之《詞源解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對《詞源》中音樂部分所作的全面而系統(tǒng)的解讀,對詞樂研究以及對整個中國文學批評史的貢獻就特別值得一提?!对~源解箋》研討的中心有兩個:1、有關(guān)詞調(diào)的伴奏樂器---燕樂定調(diào)應(yīng)律樂器,以及詞所屬的宮調(diào)體系---燕樂二十八調(diào)體系;2、有關(guān)詞調(diào)的曲調(diào)結(jié)構(gòu)與歌詞格律----音律、均拍、歌法等。作者以《詞源》原文為準的,直接從唐音樂文獻遺留的音譜、圖像、敘訣入手解讀,取證于歷代樂志樂書,解決了許多音樂之謎,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糾正了不少臆說、誤論。如認為應(yīng)當重新估量林謙三據(jù)《遼志》而認定燕樂調(diào)出自龜茲的論點;提出燕樂定調(diào)樂器為管樂器的論點;認為凌廷堪將十字譜視為琵琶譜為無據(jù)之論等等。該著還依據(jù)歷代樂志、樂書,對律呂推排的若干規(guī)律進行了歸納,并在圖譜解讀方面全面破讀了對中國旋宮理論及燕樂調(diào)調(diào)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的《詞源》之《陰陽合聲圖》所包括的旋宮理論。(70)3、況周頤及其《蕙風詞話》研究關(guān)于況周頤及其《蕙風詞話》,建國前趙尊岳曾作《蕙風詞史》加以剖析。(71)此后較大規(guī)模的研究主要是從新時期開始的。其中,爭論較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長江流域生態(tài)修復(fù)工程合同
- 2024年版房地產(chǎn)投資合作合同書版B版
- 2025年度旅游風景區(qū)攤位租賃服務(wù)合同3篇
- 2024監(jiān)理服務(wù)合同
- 2024年經(jīng)典股權(quán)轉(zhuǎn)讓三邊合同范本
- 2024鐵藝工程勞務(wù)分包合同協(xié)議書
- 2024年餐飲業(yè)加盟協(xié)議細則及模板版B版
- 2024版品牌使用權(quán)授權(quán)協(xié)議版B版
- 2024幼兒園房屋租賃合同
- 2024模板工智能家居背景音樂系統(tǒng)安裝單項工程合同范本6篇
- 20以內(nèi)退位減法口算練習題100題30套(共3000題)
- 無人機遙感技術(shù)與應(yīng)用
- 2023年物探工程師年度總結(jié)及下一年計劃
- 電工(三級)理論知識考核要素細目表
- 4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 2023年阿拉善教育系統(tǒng)教師考試真題及答案
- 全國優(yōu)質(zhì)課一等獎職業(yè)學校教師信息化大賽建筑類《混凝土的和易性》說課課件
- 泰山石膏(包頭)有限公司企業(yè)標準
- 初中英語知識大匯總(374張)
- 醫(yī)療器械質(zhì)量管理體系文件模板
- 二年級語文古詩誦讀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