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淫致病機制及治法探析_第1頁
濕淫致病機制及治法探析_第2頁
濕淫致病機制及治法探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濕淫致病機制及治法探析

濕陰是黑暗的。夏氣可在四季發(fā)生,尤其是夏末、秋季初和許多雨季。濕淫的致病上自《黃帝內經》下至近代醫(yī)籍,對濕淫的致病都有論述,尤其是《金匱要略》對本病設專篇論述。濕淫的致病可發(fā)生于人體的各個部位,它內及臟腑外聯經脈,肌肉皮毛。筆者根據臨床觀察所見,不管內、外、婦、兒諸科,均有許多疾病屬于濕邪所致,且根據濕淫致病性質及其特點進行施治,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療效,現將濕淫致病后內、外濕相互轉化,濕淫致病的性質及致病特點,濕淫致病的主要證候,濕淫的治法等作以下的介紹,其目的主要在于拋磚引玉,使其對濕淫致病與治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1效應濕外濕《醫(yī)貫·濕論》曰:“有天地之濕,雨露霧是也,在天者本乎氣,故先中表之營衛(wèi)。有在地之濕,泥水是也,在地者本乎形,故先傷肌肉筋骨血脈。有飲食之濕,酒水乳酪是也,胃為水谷之海,故傷于脾胃,有汗液之濕,謂汗出沾衣,未經解換者是也有太陰脾土所化之濕,不從外入者也,陽盛則火勝,化為濕熱;陰盛則水勝,化為寒濕“??偟恼f來,濕淫的致病途徑有二,一為六淫中的濕(外濕)所致;一為脾胃功能失常所生(內濕)。外濕,它是由氣候潮濕,或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濕之地,濕淫侵入人體所發(fā);內濕;它是由脾腎陽虛,運化失常,氣化失職,體內的水濕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外濕與內濕雖發(fā)病途徑的不同,但是在病變過程中常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如外濕襲人,在治療不當或失治時,濕淫內侵,脾受濕阻,使其健運失職,從而又使?jié)駶醿壬?再如脾陽虛損,運化無能,使人體的抗病能力低下,不僅是體內水濕停聚,亦易招外濕的侵襲,正如《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和《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正好說明了這點。2濕淫為病,指濁為病2.1濕性粘滯“粘”指粘膩;“滯”指留滯,故濕淫致病時,起病較緩,病程纏綿,不易消散。所以有濕邪致病如“剝絲抽繭”或“如油入面”之稱。2.2濕性重濁“重”指沉重,指病后身體沉重,四肢或關節(jié)疼痛,頭重如裹等證;“濁”指穢濁,系指分泌物穢濁不清,其證有大便溏、下痢膿血,小便混濁,眵多,濕疹、黃水瘡,膿皰瘡,或尿濁,或女子白帶過多等病。2.3濕為陰寒之邪,易阻人體氣機流暢。濕犯人體,留滯臟腑,阻遇氣機的升降功能,故發(fā)病后有胸悶脘痞,腹脹,大便溏,小便少或腹瀉,腹水,水腫等證?!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贰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2.4濕性趨下,易襲人體陰位,正如《素問·太陰陽明論》“傷于濕者,下先受之”的理論,說明了濕淫為病多有下部的癥狀。2.5濕淫為病,舌苔厚膩或水滑。2.6脈多見濡或緩。3臨診中所見病證魏荔彤:“濕為無往著之邪,必依附于物而后行,外患之濕,非附于風寒,不能中于表;內蘊之濕,非附于寒熱,不能肆于里”??梢?濕淫致病非能獨自致病。且可遍及內、外、婦兒等諸科,涉及人體上下內外各個部位?!吨嗅t(yī)診斷學》“濕氣傷人,無處不到,在上則頭重目黃,鼻塞身重;在中則痞滿不舒;在下則足脛臍腫;在經絡則日晡發(fā)熱;在肌肉則腫滿如泥;在肢節(jié)則屈伸強硬;在隧道則重著不移;在皮膚則麻;在氣血則倦怠;在肺為喘滿咳嗽;在脾則痰涎腫脹;在肝為脅滿頹疝;在腎為腰痛陰汗;入腑則泄瀉腸鳴,嘔吐淋濁;入臟則昏迷不醒等”。濕淫致病的證名較多。如濕熱、寒濕、濕溫、暑濕、痰濕等名稱。在臨床上以“濕熱”和“寒濕”較為多見。濕淫的共同癥狀是頭身重痛,四肢困倦,關節(jié)及肌肉疼痛痛處常固定不移,胃納不佳,胸脘痞悶,小便少,大便溏等證。其濕熱與寒濕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舌脈,如在上述癥狀中兼有脈滑數,舌苔黃,小便短赤則屬濕熱;兼有脈濡緩,舌苔白則屬寒濕。此外,濕溫、暑濕、痰濕等證,應根據季節(jié)、氣候、體型及其臨床兼證從而作出診斷。關于風濕一名,多指病因,在此省略。4治濕法濕淫的治療法則較多,如芳香化濕法,清熱祛濕法,利水滲濕法,溫化水濕法,祛風勝濕法等。在這里主要介紹是根據病變的部位,病情的性質,癥狀的兼夾而定。4.1以樹立助氧法1.①在表:證有惡寒發(fā)熱,頭重如裹,肌肉疼痛,四肢倦怠或關節(jié)疼痛,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緩等,用發(fā)表祛濕法,用羌活勝濕湯為其代表方。②表里同病:證有惡寒發(fā)熱,頭重身疼,腹痛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或厚等,用芳香化濕法,用藿香正氣散為代表方。③在里:證有脘腹脹滿,飲食不佳,惡心嘔吐,肢體倦怠,大便溏泄,舌苔白膩或厚等,用除濕運脾法,用平胃散為其代表方。4.2小鼠血清學法①濕從熱化:證有全身黃染,其色鮮明,腹微滿,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用清熱利濕法,用茵陳蒿湯為其代表方。②濕從寒化:證有胸脅脹滿,眩暈心悸,舌苔白滑,脈濡緩等;用溫化水濕法,用苓桂術甘湯為其代表方。4.3從《金鑒》中看①兼風:癥見周身瘙癢,抓破后滲出水液等,用祛風除濕法,用消風散《醫(yī)宗金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