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權的觀念基礎_第1頁
財產權的觀念基礎_第2頁
財產權的觀念基礎_第3頁
財產權的觀念基礎_第4頁
財產權的觀念基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財產權的觀念基礎財產權作為人類的基本人權,其在人類存在的正當性具有深刻的觀念基礎,東西方社會文化的巨大差異,使人們對待私有財產權的態(tài)度迥異。這是由于中西社會權利概念具有很大不同,傳統(tǒng)文化以仁義作為邏輯出發(fā)點,而西方社會以正義作為邏輯基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重義輕利的精神特質,而西方文化傳統(tǒng)蘊涵著功利主義的內在因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群體為本位,從而以最高權威作為正當性依據(jù),西方傳統(tǒng)文化以個體為本位,以終極權威對抗實在法的正當性。觀念的差別要求我們在法治建設中須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性精神,結合西方權利文化傳統(tǒng),培植我國財產權正當性的文化土壤。「關鍵詞」財產權,正義,仁義,功利主義,終極權威,最高權威財產權在西方社會與生命權、自由權被并成為三大基本人權,已經成為西方社會的古老信條,已經成為深化于人們內心中的信仰。,公民正當?shù)呢敭a權利已經受到憲法的明文保護,但是僅僅依靠一則憲法條款并足以使公民的財產權利得到切實的保護,必須從觀念上解決私有財產的正當性,并培植中國特有的財產權利文化,使財產權利深化為中國民眾的內心信仰,財產權作為憲法權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本文通過對東西律文化的比較,挖掘私有財產權的觀念基礎,彰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性意蘊,揭示西方文化中的權利理念,以挖掘中西社會對財產權正當性題目之所以態(tài)度不同的文化根源。一正義與仁義:中西文化中的權利差異及其邏輯基礎要對權利下一個完整的定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档略谡劶皺嗬亩x時寫道:“問一位法學家‘什么是權利?’就象問一位邏輯學家一個眾所周知的題目‘什么是真理?’那樣使他感到為難。”[1]因此,要對權利概念下一個周延的定義幾乎不可能,所以關鍵在于對權利概念的解釋方法。實際上,對于概念的揭示都離不開一定的語境,所以有必要結合具體的文化語境對“權利”這一概念進行定義。希伯來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法傳統(tǒng)被譽為西方文明的三大源頭,因此,對權利的考察必須追溯到西方的文化源頭,在古希臘,哲人們幾乎不談權利,只探究作甚正當,作甚正義。權利最早出現(xiàn)于羅馬法,但是在羅馬法中權利的內涵多樣并不明晰,但是權利作為觀念凸現(xiàn),是由于在羅馬法傳統(tǒng)中,人們開始夸大以法律支持正當?shù)幕蛘x的事情。“在法中,權利被看成是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對擁有某些東西和做某些事情的要求;而在實證法理論中,它逐漸看成是受到法律承認和保護的各類利益?!盵2]可見,在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權利是在西方文化對正當?shù)淖非蠛吞接懼型宫F(xiàn)的,與正當和正義緊密相連。在中,權利用單詞“right”來表達,而“right”在英語中還有“正確的,正當?shù)摹钡群x,因此,權利本身意味著正當之意,從語詞來,權利就是“正當?shù)氖挛铩被颉罢數(shù)臇|西”。權利與正當在一定意義上幾乎同義,正當性本身是權利概念的內在蘊涵,只要是權利必然是正當?shù)模瑹o須附加任何的條件條件,所以從這一層面上分析財產權的正當性無非是在玩文字游戲和概念循環(huán),在西方文化的語境中,正當性是權利的應有之意,財產權的正當性是不言自明的真理,在西方的傳統(tǒng)中,人們以為財產之所以區(qū)別于自然物是由于,財產凝聚著人類的勞動,財產權意味著人類具有占有和支配自己勞動成果的權利。人們只有在能夠支配自己勞動成果的條件下,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才能維護自己作為人的自由和尊嚴。正由于財產權維持人類生存和維護人類自由的意義,在18世紀中葉的英國,首相老威廉·皮特曾有“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演講,他這樣形容私有財產權的神圣性:即使最窮的人任其冷舍在風雨中飄搖,也不容許尊貴的國王踏進半步,仍敢于對抗國王的權威。[3]所以財產權作為基本人權,正當是財產權內在的價值意蘊,正義是財產權作為基本人權的邏輯基礎。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對于財產權的主張,完全是以正義作為基本的訴求,通過權利來理解正義和實現(xiàn)正義。在西方文化中,財產權固然往往以物的形式存在,但是財產權是以所有權起來的,實際上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亞里士多德說,財產私有會使人感到“人生的快樂”:“某一事物被以為是你自己的事物,這在感情上就發(fā)生巨大的作用。人人都愛自己,而自愛出于天賦,并不是偶發(fā)的沖擊”。[4]可見,私有財產權反映了人類試圖成為自己的主人、并竭力滿足自身需要的普遍情感,而公有財產權主要與權力結合,是人們?yōu)榱斯舶踩稗D讓”了的權利,(注:這是近代啟蒙思想以來“社會契約論”的重要理論。)因此,私有財產權是與***政治緊密相連的,私有財產權根植于西方市民社會的內設,作為與國家公權的對抗性存在。可見,權利的正義性表現(xiàn)在私有財產權上即為私有財產權的憲政價值。實際上,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并不存在西方意義上的權利概念,在古代中可以發(fā)現(xiàn)“權利”這樣的字眼,“《荀子·君道》謂‘接之以聲色權利忿怒患險,而貫其能無離守也’,《史記·魏其武安候列傳》記灌夫‘家累數(shù)千萬,食客日數(shù)百人。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于穎川’等等,”[4]《唐書》中有“不喜交權利”的話,意思是“不愿與有權和有利之人結交。”[5]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權利”是指“權勢貨財”之意,夸大的只是財產和利益,而且往往與權威和權勢相連,而沒有道德上正當?shù)囊蠡蛘呤鞘芊杀Wo的利益的意思。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義利之辨,“義”“利”與的對立并不是對正義與權利關系的探討?!叭省⒘x、禮、智、信”作為基本的道德訴求,“義”是其中最重要的道德概念之一,但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義”并不是西方法律文化中所弘揚的正義之意?!吨杏埂分性疲骸傲x也者,宜也”。宜即是應該,凡是應該做的即是義。孟子也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弊鳛槿诵缘牧x,并不是以正義為訴求,而是一種無條件的道德義務,類似于康德所說的“道德命令”,因此,筆者不同意夏勇先生關于中西正義觀的分析進路,[6]不主張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義”與正義觀相聯(lián)系,正義觀是關于作甚正當?shù)挠^念,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義”是純粹的道德命令,是“應當”之意,而與正當無涉,所以在中國文化中,講應當而不講正當,講仁義而不講正義。從邏輯基礎上,中國文化中不能推導出權利的概念,而只存在權威和權勢的概念。以仁義為邏輯基礎的中國文化追求內圣外王的統(tǒng)治秩序,在財產權的來源上也是基于“國家主義”的推定,因此私有財產權在中國并不存在市民社會的內設,往往是國家所賦予的,在這種意義上,財產權并不具有對抗國家權力的防御性質,因此,在中國私有財產權與***政治無涉。二輕利與功利:中西文化中的義利權衡義利之辨在儒學傳統(tǒng)中以一貫之,不計較利害是儒家與眾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并演化為中國的風尚,深化為中國人的內在精神,重義輕利的主張肇始于孔子??鬃釉疲壕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孔子還說:“放于利而行多怨”。儒家講究“重義輕利”,但是儒家這種不計較利害的態(tài)度,并不是完全反對利,而是反對個人私利,仍注重“天下之利”、“人民之利”,正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儒家這種夸大功利、輕視私利是以其最高的道德追求“仁”的思想為基礎的,孔子以為,所有的美德都來自于仁,梁漱溟先生以為,孔子所謂仁是敏銳的直覺?!叭祟愃械囊磺兄T德,本無不出自此直覺,即無不出自孔子所謂仁?!盵7]孔子說講的仁即直覺,即不對客觀法則進行追問,只是提出一個至善的道德理想,如“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父,止于慈;為人子,止于孝;于國人交,止于信?!盵8]儒家將這種至善的道德理想進步到天理的高度,以為“完全聽憑直覺,活動自如,自能不失規(guī)矩,就謂之‘合天理’;于這個之外自己要打算計量,就通通謂之‘私心’‘私欲’?!盵9]這種天理與人欲分立的主張在宋明那里發(fā)展到了極致,朱熹以“無私心”、“合天理”釋“仁”,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明確的以天理反對私欲,反對私利。中國傳統(tǒng)的“重義輕利”“存公往私”的觀念,實際上根源于中國儒家文化中重行為動機、輕行為效果的非功利的內在品性,這種態(tài)度發(fā)展到極致,就是董子所說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儒家還以為,“克己復禮為仁”,個人利益服從于道德義務,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這種道德理想之下,利己主義不仁不義,有害于社會,所以為了共同的利益,人們應該犧牲個人的私利,應該“舍生取義”。利他主義的道德訴求根本不可能產生財產私有的權利觀念,人們要服從的是道德義務,而并不能主張法律權利。與儒家這種非功利的傳統(tǒng)相對應,西方文化與傳統(tǒng)“仁”的思想不同,西方文化的精神內核不是一種不進行追問的“直覺”,對于西方文化的特點,“一言以蔽之,就是尚理智;或主功利,便須理智,或主知識,便須理智經營,或主盡對,又是嚴重的理性?!盵10]從古希臘開始,西方文化就開啟了知識論的傳統(tǒng),對本體的追問成為西方的特質,理性主義對本體的追求本身就蘊涵著功利主義的內在因子,重視結果,夸大理智和算計,本身就是功利主義的體現(xiàn),理性主義對神性的“往魅”對人性的張揚,也使人們勇敢的追求自我,追求私利。所以西方文化以功利為尚,對私有財產權大膽的追求,作為自我的正當權利而主張。西方尚功利的傳統(tǒng)蘊涵著利己主義的觀念,西方法的傳統(tǒng)崇尚自然同等,并將其與利己聯(lián)系起來,在西方觀念中,“自然”就是自私或者利己,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奉行這種自然法則就是奉行正義,這種利己主義的觀念直接滋生了私有財產權的權利觀念,同時這種利己主義的觀念也是西方好訟傳統(tǒng)的觀念基礎,由于利己符合自然正義,所以,人們應該“為權利而斗爭”,主張私有財產符合人的本性,符合自然正義。在義利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義輕利是以作為“直覺”的仁的理念為基礎,儒家“仁”的思想,以至善的道德理想作為內在支撐,是儒家的哲學體系演化為系統(tǒng)的道德命令,以此來沉沒個人私利,消解人們對私有財產權的正當主張,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仁義”思想內涵著輕利的價值傾向;西方理性主義的哲學傳統(tǒng)所蘊涵的功利因素,啟蒙哲學對人性的張揚則為私權奠定了道德基礎,使人們借助于理性來論證私有權利的正當性。三最高權威與終極權威:中西財產權利的正當性依據(j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國不分,《詩經》中云:普天之下,難道王土;率土之濱,難道王臣。土地公有是統(tǒng)治者確立其統(tǒng)治地位的基礎,而且在中國古代社會父權和財產權合一,盡管家庭財產為每一個家庭成員所擁有,但是財產治理權卻把握在家長手中,因此,對于每個個體來說,其并不是權利的主體,每個社會成員并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個人自治,即個人的財產權并不是獨立的、排他性的支配權。何況從家到國,中國人都講究名份,所謂“份”,無非是人身依附,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中國古典社會中,社會個體既無權治產,也無權治身。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家族本位和家國一體化,使整個中國社會以群體為本位,并以此來確立最高統(tǒng)治者的最高權威。由于在中國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是最大的家長,父權和統(tǒng)治權在中國古代中巧妙結合,社會成員在家庭中服從家長的命令,從而建立父權的權威,而在整個社會中,作為最大家長的最高統(tǒng)治并因此也具有最高的權威。而且父權作為一種財產治理權在整個社會的延伸,就演變?yōu)閲沂菫橹卫碚麄€社會的財產而存在,在中國家族本位的文化邏輯中,國家和先于財產而存在,所有的土地都回最高統(tǒng)治者所有,并由國家分配給百姓使用,法律的作用只是賦予百姓一定的財產,在這里法律高于財產,財產權利是由法律創(chuàng)造出來的,立法者是盡對的主宰,應該支配勞動者及其全部勞動果實,國家和政府對于勞動者的勞動果實具有自然的權利,政府和國家“以天為宗,以德為本”,是盡對的善,百姓應該感謝國家和政府的恩賜,根本不會站在防惡的態(tài)度上,維護自己的私有財產,當天下民不聊生時,有志之士只會為民請命,而不是為民請愿,主張權利。然而,在具有經驗主義人權的英國,“人權”是人民所固有的權利,人民與君主的斗爭是向君主奪回人民所固有的權利,在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中,才有《權利請愿書》的誕生。與中國的土地公有和家族本位相對應,西方傳統(tǒng)中蘊育著私權神圣和個人自治的因子,西方社會的走向是“從身份走向契約”,契約關系破壞血緣身份關系,發(fā)達的商品和濃厚的契約觀念,使個人成為獨立的個體,個體自治和私有觀念成為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在商品社會,財產權構成社會生活中最日常的游戲規(guī)則,只有確保個體的私有財產,交換和流通才成為可能,商品社會的基本秩序才得以維持。商品社會的基本特點要求整個西方社會以個體為本位,夸大個體自治。個體本位內在的價值蘊涵必然是為維護私權而敢于對抗任何來自權威的侵犯,并為對抗最高權威尋找自然法的依據(jù)。西方的自然***者都以為,人們是根據(jù)自然權利而且是帶著自然權利由自然狀態(tài)進進國家狀態(tài),即使人們向國家或政府讓渡出自己的全部自然權利,人們仍然保存著讓渡其自然權利的權利。在洛克那里,財產的基礎是勞動而不是法律,財產權作為自然權利是先于法律而存在的,因此,國家和政府的職能只是保護人們的自然權利,財產權作為人的自然權利是人通過勞動所具有的或者是人本來就具有的,法律只是保護人們的財產權,而不是法律賦予人們財產權,同時由于人們讓渡部分權利給國家和政府,使其具有更為強大的權力,因此,人們又必須站在防惡的態(tài)度來對待國家和政府,作為自然權利的財產權同時是一種防御權,神圣不可侵犯,在西方各國的憲法文件中,財產權保護和的條款明確反映了財產權利的防御性質,較有典范性的是法國1789年的《人權宣言》,其第17條把財產權宣稱為“一項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從純粹的法規(guī)范的態(tài)度上看,對財產權加以“神圣不可侵犯”的這種價值判定,只是一種道德上和哲學上的表述,是近代自然法思想的話語,并未必符合嚴格意義上的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在西方宗教傳統(tǒng)中,終極權威的觀念是其精神內核,同時,希臘哲學中理性主義的傳統(tǒng)也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宗教的終極關懷和西方理性主義的哲學傳統(tǒng)總是追求世界存在和發(fā)展的最初動因,總是追求高于實在法的理想,訴諸某種高于實在法的權威,這種自然法的法律傳統(tǒng)使人們在現(xiàn)實中追求與實在法相抵觸的應然權利成為可能,同樣,人們對自己的勞動成果主張權利也提供了依據(jù),所以,在自然法的邏輯中,人們主張私有財產權符合天道人性。與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終極權威觀念相對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追求終極權威,而存在最高權威,并且最高權威的確立有終極權威來支撐,中國帝王以天子自居,代表天來統(tǒng)治天下,所以,最高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正當性往往由終極權威來維護,而不是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