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兼愛》同步練習+統(tǒng)編++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高中語文】《兼愛》同步練習+統(tǒng)編++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高中語文】《兼愛》同步練習+統(tǒng)編++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高中語文】《兼愛》同步練習+統(tǒng)編++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高中語文】《兼愛》同步練習+統(tǒng)編++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7.《兼愛》同步練習一、選擇題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焉能(yān)

譬如(pì)

疾之(jí)B.弗能(fú)

慈子(cí)

諸侯(zhǔ)C.盜賊(zéi)

兼相愛(jiān)

墨子(mò)D.竊取(qiè)

不禁(jìn)

惡施不慈(wū)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吳起者,衛(wèi)人也,事魯君。齊人攻魯,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zhàn)不旋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蔽暮钜詤瞧鹕朴帽?,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昔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眳瞧馂槲骱邮兀跤新暶?。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蔽脑唬骸按四宋崴跃幼又弦病!眳瞧鹉俗灾ト缣镂?。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吳起憐恤士卒,帶兵屢建奇功。他本是衛(wèi)國人,先是率魯軍抗齊得勝,后又率魏軍攻陷秦國五城;這些戰(zhàn)功都和他善于為將、與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B.吳起勸告魏侯,修德重于據(jù)險。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時,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國之寶;吳起表示,治國依據(jù)山河險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國家滅亡。C.吳起聲名漸起,遭到公叔嫉妒。他雖然對田文擔任魏相表示不悅,但不久就平復了心情。而公叔繼田文后為相,他深表不滿,擔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國。D.吳起為楚建功,反而受到禍害。他到楚國后雖然屢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國貴戚卻想加害與他,施暴者亂箭射擊吳起;太子繼位之后,這才誅殺作亂之人。3.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視為止,行為遲 B.愿為諸君快戰(zhàn)C.齊楚之精英 D.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4.下列詞語中加橫線字的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A.驪山(lí)囷囷(qūn)阿房宮賦(ē)B.剽掠(piāo)邐迤(lǐyǐ)妃嬪媵嬙(ténɡ)C.錙銖(zīzhū)椽筆(chuán)直欄橫檻(jiàn)D.嘔?。è璾yā)鼎鐺玉石(chēnɡ)在庾之粟粒(yǔ)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文本一: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節(jié)選自《墨子·兼愛》)文本二:趙季良,字德彰,濟陰人也。初仕后唐莊宗,為魏州司錄。魏州稅多逋負,莊宗時為晉王,過督之。季良曰:“殿下方謀攻取而不愛百姓,一旦百姓離心,恐河北非殿下有也?!鼻f宗大加欽重。累遷鹽鐵判官、太仆卿。明宗天成元年,赍官誥拜孟知祥為侍中。即以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軍余錢送京師,且制置兩川征賦。是時知祥鎮(zhèn)西川,頗不奉詔。會與季良有舊,遂留之不遣,因請為西川節(jié)度副使。事無大小,多與參決。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自是季良傾身事知祥,布腹心矣。季良通敏,善謀略。董璋時遣人求昏自結(jié),而知祥心恨璋,未之許也。季良以為宜合從以拒唐。長興時,進奏官言唐主欲大發(fā)兵討兩川。季良請以東川先取遂閬,然后并兵守劍門,則大軍雖至,吾無內(nèi)顧憂矣。未幾,唐將石敬瑭因遂閬已破,燒營北歸。軍前馳報知祥,知祥故藏其書,謂季良曰:“北軍漸近,奈何?”季良扣指曰:“不過綿州必遁。”知祥大笑,出書示之。由是甚服其智。是年,唐明宗即下制,以季良為武泰軍節(jié)度使。知祥稱尊號,是為后蜀高祖。拜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既而高祖病甚,召季良與李仁罕、趙廷隱、王處回等同受顧命。高祖晏駕,秘未發(fā)喪。處回夜過季良,涕泣不已。季良正色曰:“今強侯握兵,專伺時變,義當速立嗣君,豈可徒相泣耶!”遂與處回立后主而后發(fā)喪。以擁戴功加司徒,進太保。廣政九年卒,謚文肅。節(jié)選自《后蜀列傳·趙季良》)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古今異義詞是文言文中常見的現(xiàn)象,如“治亂者何獨不然”“季良以為宜合從以拒唐”兩句中的“不然”“以為”。B.“莊宗時為晉王”“董璋時遣人求昏自結(jié)”兩句中的“時”,都是名詞作狀語,可以解釋為“在當時”“在那時”。C.“謀攻取而不愛百姓”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吾何愛一?!眱删渲械摹皭邸倍际莿釉~,可分別解釋為“愛護”和“吝惜”。D.文言文中表示官職升降任免的詞語很多,如“遷”,指調(diào)動官職,一般是升官;“累遷”指多次升官。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B.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C.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D.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季良是濟陰人,后唐莊宗時擔任魏州司錄,表現(xiàn)出出眾的政治才能,受到莊宗的賞識和器重。B.趙季良與鎮(zhèn)守西川的孟知祥有交情,當他到蜀地擔任三川制置使時,被孟知祥留在當?shù)?,沒有返回京師。C.趙季良被孟知祥留在蜀中后,參與決斷大小事務,深得信任,盡心盡力輔佐孟知祥成為孟知祥的心腹。D.趙季良深得唐明宗信任,先被任命為武泰軍節(jié)度使,后又被任命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2)軍前馳報知祥,知祥故藏其書,謂季良曰:“北軍漸進,奈何?”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墨子?兼愛》)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B.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C.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D.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10.下列對文學知識和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名翟,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主張“兼愛”,與儒家主張“愛人”同源同義。B.盜賊,古人注:“盜賊通名,分而言之:則私竊謂之盜,劫殺謂之賊。”與現(xiàn)代漢語中“盜”“賊”的釋義不同。C.室,文中義是指“家”,與杜甫《石壕吏》中的詩句“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中“室”的意義相同。D.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對他的尊稱,后一個“子”跟“老子”“孔子”“莊子”“孫子”中“子”的含義和用法相同。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開篇指出,圣人以治天下為己任,就要知道天下動亂的根源,否則難達目的,并舉例“醫(yī)之攻人之疾者”來證明。B.作者針對當下,批判戰(zhàn)國時代倫理崩壞、諸侯攻伐的社會現(xiàn)實,指出天下動亂不休的起因就在于“自愛”而“不相愛”。C.作者推究“亂”之緣由,用假設正面說理,指出大家將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愛護,就能消除亂象,使天下大治。D.作者直言不諱,一種邏輯貫穿到底,得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的總論點,最后鼓勵人們奉行“兼愛”思想。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2)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13.文中說,“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亂物”包括哪些內(nèi)容?請簡要概述。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①柳宗元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方同楚客憐皇樹②,不學荊州利木奴③。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yǎng)老夫?!咀ⅰ竣俑虨殚贅涞囊环N。本詩寫于作者貶官柳州時。②皇樹,即橘樹,屈原《橘頌》中有“后皇嘉樹,橘徠服兮”之句。③該句說的是三國時丹陽太守李衡種橘謀利之事。李衡曾想通過種橘發(fā)家致富,給子孫留點財產(chǎn)。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句看似尋常,卻特別點明“手種”“二百”,表現(xiàn)了詩人對柑樹的喜愛。B.屈原寫詩贊美橘樹高潔,李衡種橘為子孫謀利,都是詩人喜歡柑樹的原因。C.“噴雪”指柑樹開花,渲染出一種熱鬧氣氛;“垂簾”形容累累碩果,展現(xiàn)出充滿希望的前景。D.整首詩語調(diào)平淡和緩,但在平緩的語調(diào)后面隱藏著詩人一顆不平靜的心。15.結(jié)合全詩,談談你對詩歌尾聯(lián)的理解。四、小閱讀-課內(nèi)16.閱讀下面材料,分析“兼愛”和“仁愛”的異同點。材料一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兼愛》)材料二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保ā吨杏埂罚├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孟子曰:“君子之于物,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保ā睹献印罚﹨⒖即鸢福?.B【詳解】本題主要考把握查多音字、形聲字、生僻字的讀音的能力。B項,“諸侯”的“諸”讀音改為“zhū”。故選B。2.C【詳解】本題考查考生分析綜合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和鑒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本題中,C項,“公叔繼田文后為相,他深表不滿”分析錯誤。文中并未提到吳起對公叔繼任相位的不滿。故選C。【點睛】參考譯文:吳起,衛(wèi)國人,侍奉魯國的君主。有一年,齊國軍隊進攻魯國,吳起率領魯軍抗擊齊國,大敗齊軍。魯國有人說:“但魯是個小國,有了打敗齊國的名聲,各國諸侯就會圖謀魯國了。況且魯、衛(wèi)實屬兄弟之國,君主重用吳起,那就是拋棄衛(wèi)國。”由此引起了魯君的懷疑,辭退了吳起。吳起聽說魏文侯賢明,很想為他出力。魏文侯于是用吳起為將,進攻秦國,攻取了五座城邑。吳起擔任將領,能與士卒中地位最底下的人同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食。睡覺時不鋪設席子,行軍時不騎馬,不乘車,親自包裹背負軍糧,與士卒分擔艱難困苦。士卒中有個患毒瘡病的人,吳起用嘴替他吮出膿血。這個士卒的母親聽到此事后,大哭起來。有人問他說:“你的兒子是個士卒,吳將軍親自替他吮膿血,你為何啼哭呢?”士卒的母親說:“不是因為這個啊!以前,也是吳將軍為他父親吮過毒瘡的膿血,他父親就在作戰(zhàn)時有進無退,終于戰(zhàn)死在敵陣之中。吳將軍現(xiàn)在又為他的兒子吮膿血,我不知道他又將死在哪里,所以悲傷地哭起來!”魏文侯認為吳起善于用兵,廉潔、公平,完全得到士卒的歡心,于是派他擔任西河守的官職,以便抵御秦國和韓國。魏文侯死后,吳起便侍奉他的兒子武侯。有一次,魏武候乘船沿西河順流而下,駛至西河中段,回頭對吳起說:“多么壯美?。∩胶拥碾U固,這是魏國最為寶貴的!”吳起回答說:“殷紂王的國家,左傍孟門山,右依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面,黃河流經(jīng)它的南面,因修政不仁,周武王殺死了他。從這些看來,在于德政,不在河山的險固?!蔽浜钫f:“講得好!”(立即任命)吳起繼續(xù)擔任西河守的官職,而且吳起的名氣也更大了。魏國設置相職,任命田文為相。吳起心里很不高興,對田文說:“我請求和您討論功勞的大小,可以嗎?”田文回答說:“可以”。田文回答說:“君主年少,國家還不穩(wěn)定,大臣們尚未依附,還沒有取得百姓的信任,正在這個時候,相位屬于您,還是屬于我呢?”吳起沉思了好久,說:“應該屬于您?。 碧镂恼f:“這就是我職位居您之上的原因?!眳瞧鸩胖雷约翰蝗缣镂摹L镂乃篮?,公叔擔任魏相,娶魏公主為妻,很妒忌吳起。吳起害怕武侯加罪,便離開魏國,隨即到了楚國。楚悼王向來聽說吳起賢德,吳起到楚后,便命他為楚相(令尹)。于是取得了南面平定百越,北面吞并陳國、蔡國,打敗三晉(韓,趙,魏),西面攻伐秦國的勝利。各國諸侯都害怕楚國的強大。但是,楚國的貴族及宗室親戚卻想謀害吳起。到楚悼王死時,宗室大臣發(fā)動叛亂圍攻吳起,吳起逃向停放悼王尸體的地方,伏在王尸上。攻擊吳起的暴徒用箭射殺吳起,并且也射中了王尸。悼王葬禮完后,太子臧(楚肅王)即位,于是派令尹全部誅殺亂射吳起又射中王尸的舊貴族。滅公族、宗室因犯射殺吳起又射中王尸之罪的有七十多家。3.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一詞多義的理解能力??忌鷳堰x項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推測意思和用法的正誤。A項,行為,古義是兩個詞,行,行動;為,因為。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出來的活動。B項,快戰(zhàn):痛快地決戰(zhàn)。古今義相同。C項,精英,古義:文中指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今義:①精華;②出類拔萃的人。D項,慷慨,古義:感慨,嘆息。今義:①充滿正氣,情緒激昂;②大方,不吝惜。故選B。4.B【詳解】此題考核識記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點考核多音字、形聲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據(jù)義定音,形聲字重點記憶“統(tǒng)讀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細微差別。B項,“妃嬪媵嬙”中的“媵”應讀“yìnɡ”。故選B。5.A6.C7.D8.(1)就像醫(yī)生治療人的疾病一樣,一定知道疾病產(chǎn)生的根源,于是能治療疾病。(2)前線快馬飛奔送信給孟知祥,孟知祥故意藏起那封信,對趙季良說:“北方的軍隊正慢慢靠近,(我們)該怎么辦?”【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及實詞的能力。A.錯誤?!耙詾椤痹诖司渲胁皇枪沤癞惲x詞,可以解釋為“認為”,和現(xiàn)代漢語意思一致。不然,古義:不一樣;今義:表示如果不這樣。句意:治理混亂怎么會與治病不一樣呢?/趙季良認為應該聯(lián)合(董璋)共同抵抗唐軍。B.正確。句意:莊宗當時是晉王。/董璋當時派人(向孟知祥)請求聯(lián)姻主動攀附。C.正確。愛護;/吝惜。句意:謀劃攻打奪取土地卻不能愛護百姓。/我怎么會吝惜到舍不得一頭牛的地步。D.正確。故選A。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過了一段時間,朝廷調(diào)趙季良擔任果州團練使。孟知祥得到詔書,藏了起來,上表挽留趙季良,沒有得到朝廷同意。又派人到朝廷論辯請求,明宗迫不得已,委曲順從了他?!澳渲?,省略了主語動賓結(jié)構,句意完整,單獨成句,前后斷開,排除BD;“明宗不得已”,主謂結(jié)構,“明宗”為主語,前面斷開,“不得已”為謂語,后面斷開,排除A。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后又被任命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錯誤。原文為“知祥稱尊號,是為后蜀高祖。拜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任命趙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的是“蜀高祖孟知祥”,而不是“唐明宗”。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譬之如”,就像、如同;“攻”,治療;“所自起”,產(chǎn)生的根源、發(fā)生的原因。(2)“馳報”,騎著快馬前來送信(或報告),快馬飛奔送信(或報告);“故”,故意;“漸進”,慢慢靠近。參考譯文:文本一:圣人就把治理天下當作自己的事業(yè),必定會知道混亂所起的根源,如此才能治理混亂;不知道混亂所起的根源,就不能治理混亂。就像醫(yī)生治療人的疾病一樣,一定知道疾病產(chǎn)生的根源,于是能治療疾病。不知道疾病所起的根源,就不能治療疾病。治理混亂怎么會與治病不一樣呢?必定要知道混亂所起的根源,如此才能治理混亂;不知道混亂所起的根源,就不能治理混亂。(節(jié)選自《墨子·兼愛》)文本二:趙季良,字德彰,是濟陰(今菏澤定陶)人。最初在后唐莊宗時做官,擔任魏州司錄。魏州的賦稅多有拖欠,莊宗當時是晉王,(到魏州)探望督促。趙季良說:“您正謀劃攻打奪取土地卻不能愛護百姓,一旦百姓(和你)不一心,恐怕黃河以北的土地將不再屬于您了?!鼻f宗很是欽佩敬重他。趙季良多次升官擔任鹽鐵判官、太仆卿。唐明宗天成元年,發(fā)布詔命任命孟知祥擔任侍中。朝廷就任命趙季良做三川制置使,督促蜀地把拖欠的犒軍費用送回京師,并且讓他辦理兩川地區(qū)賦稅征收事務。這時候孟知祥鎮(zhèn)守西川,很不遵從詔令。(孟知祥)恰好與趙季良有交情,于是留下趙季良不讓他返回朝廷,趁機請求他擔任西川節(jié)度副使。事情無論大小,大多讓他參與決策。過了一段時間,朝廷調(diào)趙季良擔任果州團練使。孟知祥得到詔書,藏了起來,上表挽留趙季良,沒有得到朝廷同意。又派人到朝廷論辯請求,明宗迫不得已,委曲順從了他。從此,趙季良竭盡全力輔佐孟知祥,表達出自己的誠意。趙季良通達聰慧,在謀略方面很擅長。董璋當時派人(向孟知祥)請求聯(lián)姻主動攀附,可是孟知祥對董璋懷恨在心,沒有答應他。趙季良認為應該聯(lián)合(董璋)共同抵抗唐軍。長興年間,進奏官說唐主打算發(fā)兵征討兩川地區(qū)。趙季良請求憑借東川先奪取遂閬,這之后合并兵力把守劍門,那么唐軍即使到來,我們也不會有內(nèi)顧之憂了。不久,唐將石敬瑭因為遂閬已被攻占,就燒了營房返同。前線快馬飛奔送信給孟知祥,孟知祥故意藏起那封信,對趙季良說:“北方的軍隊正慢慢靠近,(我們)該怎么辦?”趙季良握舉行禮說:“他們過不了綿州一定逃跑?!泵现榇笮Γ贸鰰抛屗?。從此很佩服他的智慧。這一年,唐明宗就頒布詔書,讓趙否良擔任武泰軍節(jié)度使。(后來)孟知祥稱帝,這就是后蜀高祖。他任用趙季良擔任司空,兼任門下侍郎平章事。不久高祖病重,召見趙季良和李仁罕、趙廷穩(wěn)、王處回等人一同接受臨終遺命。高祖駕崩后,封鎖消息沒有發(fā)喪。王處回在夜里拜訪趙季良,哭泣不止。趙季良嚴肅地說:“現(xiàn)在勢力強大的節(jié)度使掌握著兵權,正等待時局變化,按道理應該馬上擁立繼位的國君,怎么可以只是相對哭泣呢!”于是趙季良與王處回擁立后主然后(為高祖)發(fā)喪。(趙季良)因為擁護推戴國君的功勞被加封司徒,進身為太保。廣政九年去世,謚號文肅。節(jié)選自《后蜀列傳·趙季良》)9.C10.A11.A12.(l)弟弟愛惜自己而不體恤兄長,因而傷害兄來追求自己的利益。(2)看待弟弟、兒子與臣子如同自己,為何不慈愛呢?所以不孝不慈愛的人都沒有了。13.包括三個方面:君臣、父子、兄弟之間互相損害,盜賊侵奪財物、殺傷性命,大夫、諸侯之間的爭斗攻伐?!痉治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皣c國”(并列短語)做“不相攻”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屬于并列結(jié)構,之間、前后均斷開,排除選項A;“無有”是固定詞語,沒有,之間不能斷開;“君臣父子”(并列結(jié)構的短語)做“皆能孝慈”的主語,“孝慈”并列結(jié)構作謂語,中間不能斷開,其前斷句,“慈”后斷開。排除選項BD。故選C。句子翻譯:假使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不再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不再侵害,沒有了強盜與賊寇,君臣父子之間都能孝敬慈愛,像這樣,天下就治理好了。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同源同義”錯誤。墨子主張愛的無差別,儒家講愛的差等觀,在出發(fā)點、落腳點和救世方法上有異。故選A。1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A.“并舉例‘醫(yī)之攻人之疾者’來證明”錯誤。“醫(yī)之攻人之疾者”運用的是比喻論證。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賦分點:(1)“弟自愛”,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弟愛自”;“虧”,使動用法,傷害;“利”,使動用法,追求……利益,使……有利;“利自”賓語前置。(2)“視”,看待;“弟子”,弟弟、兒子;“若”,如同;“惡”,相當于“何”“怎么”;“惡施”,怎么實行;“亡”,通“無”,沒有。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可知,君臣、父子、兄弟之間互相損害,由“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得出:盜賊侵奪財物、殺傷性命。由“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得出:夫、諸侯之間的爭斗攻伐。綜上所述,“亂物”包括三方面的內(nèi)容。翻譯:圣人是以治天下為職業(yè)的人,必須知道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才能對它進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就不能進行治理。這就好像醫(y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必須知道疾病產(chǎn)生的根源,才能進行醫(yī)治,如果不知道疾病產(chǎn)生的根源就不能醫(yī)治。治理天下混亂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必須知道混亂產(chǎn)生的根源,才能進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亂產(chǎn)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以治天下為職業(yè)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亂產(chǎn)生的根源。試考察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起源于人與人不相愛。臣與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謂混亂。兒子愛自己而不愛父親,因而損害父親以自利;弟弟愛自己而不愛兄長,因而損害兄長以自利;臣下愛自己而不愛君上,因而損害君上以自利;這就是所謂的混亂。反過來說,父親不慈愛兒子,兄長不慈愛弟弟,君上不慈愛臣下,這也是天下所謂的混亂。父親愛自己而不愛兒子,所以損害兒子以自利;兄長愛自己而不愛弟弟,所以損害弟弟而自利;君上愛自己而不愛臣下,所以損害臣下以自利,這是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愛。即使在天下做小偷和強盜的人也是這樣,小偷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偷取別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強盜只愛自身,不愛別人,所以殘害別人以利自身,這是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愛。即使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也是這樣。大夫各自愛他自己的家族,不愛別人的家族,所以損害別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諸侯各自愛他自己的國家,不愛別人的國家,所以損害別人的國家以利他自己的國家。天下混亂的事情,全都擺在這里了。細察這些從哪里產(chǎn)生的呢?都起源于互相不愛。假使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還能有不孝的嗎?看待父親兄長及君上像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情呢?還有不慈愛的嗎?看待兒子、弟弟及臣子像看待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慈愛的事情呢?這樣不慈愛就沒有了。還有強盜和賊寇嗎?看待別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樣,誰還盜竊?看待別人就像自己一樣,誰還害人?所以強盜和賊寇就沒有了。還有大夫間相互侵害、諸侯間相互攻伐的嗎?看待別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一樣,誰還侵害?看待別人的國家就像自己的國家一樣,誰還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就沒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不再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不再侵害,沒有了強盜與賊寇,君臣父子之間都能孝敬慈愛,像這樣,天下就治理好了。所以圣人既然是治理天下為職業(yè)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勸導相愛呢?因為天下相親相愛就能治理好,相互仇恨就會混亂,所以我們老師墨子說:“不能不勸導愛別人?!钡览碓诖?。14.B15.理解一:首聯(lián)“新”“遍”二字對柑樹嫩綠和茂盛的描繪,頸聯(lián)對柑樹開花結(jié)實的想象,都表現(xiàn)了詩人對柑樹的喜愛之情;頷聯(lián)用屈原憐橘和李衡謀利的典故做對比,強調(diào)了柑樹在詩人眼里的高潔形象。綜上,尾聯(lián)實際上是以渴望柑樹成林,表達了詩人堅守節(jié)操追求高潔的思想感情,從中可以看出詩人雖遭貶謫而志氣未消。理解二:詩人被貶謫柳州,內(nèi)心是苦悶的。無論是首聯(lián)寫春天到來時的欣欣向榮,還是頸聯(lián)想象柑樹未來的繁盛,都恰恰反襯出詩人眼前的孤寂。尾聯(lián)只是故作達觀語,表面上是說等到柑樹成林的時候,它的果實還能夠供養(yǎng)詩人,實際上是在感傷自己遷謫時日已久,唯恐延續(xù)到黃柑成林,自己還能親嘗?!窘馕觥?4.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nèi)容,注意結(jié)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nèi)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B項,“都是詩人喜歡柑樹的原因”分析不正確,詩中“不學”二字明確表明詩人對李衡為了利益種植橘樹的不認同。故選B。15.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的內(nèi)容和情感的能力,這類題目包括對詩句句意淺層次上的理解和深層次上的挖掘評價,對句子藝術技巧的賞析和對結(jié)構上有特殊能力語句的鑒賞。賞析時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語言表達上,是否運用手法(如修辭手法、描寫手法、表現(xiàn)手法),有無特殊句式,精妙詞語運用等;內(nèi)容上,寫了什么內(nèi)容,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或主旨;結(jié)構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題步驟是,首先簡析句意,明確手法;然后聯(lián)系全詩,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首先要讀懂全詩。首聯(lián),用敘事語泛泛寫來:“手鐘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可見詩人對柑樹的喜愛和重視。頷聯(lián),表明詩人愛柑樹是因為讀“楚客”屈原的《橘頌》引起了雅興,而不是像三國時丹陽太守李衡那樣,想通過種橘來發(fā)家致富,給子孫留點財產(chǎn)。表明詩人心焦古賢,寄情柑樹,忽然自得,不慕榮利。頸聯(lián),詩人由幼小的柑樹想到它開花結(jié)實。由于柑樹已經(jīng)成了詩人身邊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寫他對于柑樹的憐深望切,就愈能表現(xiàn)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現(xiàn)出他在盡力忘懷世情。這兩句的言外之意是:難道自己真的要在這里待到柑樹開花結(jié)果的那一天嗎?詩歌尾聯(lián)順勢直抒胸臆,“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yǎng)老夫”,字面的意思是:如果讓我等到柑樹成林的時候,它的果實還能夠供養(yǎng)我這個老人。但這是托詞,實際上的意思是感傷自己遷謫時日已久,唯恐延續(xù)到黃柑成林,自己還能來嘗。這是對此詩的一種理解,也可以另一種理解:詩人實際上是以渴望柑樹成林,表達了詩人堅守節(jié)操追求高潔的思想感情,從中可以看出詩人雖遭貶謫而志氣未消。這兩種理解都可以,只要能結(jié)合詩的前三聯(lián)自圓其說即可?!军c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nèi)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選項內(nèi)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考生解答時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jīng)歷及本詩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16.【示例】兼

愛仁

愛觀點句故虧父而自利;故虧兄而自利;故虧君而自利;若使天下兼相愛……故不孝不慈亡親親為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共性儒家的“泛愛眾”與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都體現(xiàn)了愛的普遍性、廣泛性。愛的基礎利益血緣愛的含量無差等的,均衡的有差等的,以自己為中心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