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暴風雨》的西爾式死即是生
英國現(xiàn)代詩人愛倫特的代表作《沙漠》被認為是現(xiàn)代詩人的里程碑,是20世紀西方文學中具有象征意義的杰作。然而,《荒原》的晦澀費解也是盡人皆知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有關《荒原》的解讀和論爭一直沒有停息過,最后,就連詩人艾略特也宣稱:“這首詩本來就沒有什么構(gòu)架?!彼踔琳f,“在寫《荒原》時,我甚至不在乎懂不懂得自己在講些什么?!?P127)這首詩最初發(fā)表時,幾乎無人能懂。后來艾略特給詩加了50多條注釋,但是讀者在研讀過注釋之后,發(fā)現(xiàn)這些注釋也并不好理解,于是人們希望詩人能給他的注釋再作注釋。艾略特沒有這樣做,因為一旦他這樣做了,他就會永無休止地注釋下去。不過,讀者雖然不能很好地理解這首詩,但卻常常被它迷住。當代著名詩人兼評論家阿倫·塔特說,他第一次讀《荒原》時,一個字也看不懂,不過他已意識到這是一首偉大的詩篇。1945年艾略特也說過一段與此類似的話,“一篇詩歌體裁的文字,別看我不能把它翻譯出來(因為在這里面有很多我不認識的詞語和我弄不清其結(jié)構(gòu)的句子),它卻能給我留下直接而且是逼真的印象,留下一種獨特的,在用英語閱讀后所產(chǎn)生的任何一種印象都無法與之比擬的印象——傳導給我一種我用言詞無法表達,但卻本能地領會了的那種東西?!?P193-194)這真是既讓人迷惑,又讓人心醉。那么,如何解讀和評價這首長詩呢?其實通往《荒原》的路徑很多,收獲也不一樣;但有一條路既不難走,又有意思,這就是將長詩的題辭當作入門的鑰匙。一、“死”不死不活的“西菲爾德”題辭翻開艾略特的長詩,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那段著名的拉丁文題辭,譯成中文后是這樣的,“是的,我親眼看見古米的西比爾吊在一個籠子里。當孩子們問她,‘西比爾,你想要什么’的時候,她回答說,‘我想死’?!?P88)顯然,艾略特將這段話置于長詩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并不是沒有用意的,然而,以往我們對此卻關注不夠。據(jù)目前已出版的《荒原》的幾種譯本來看,譯者及有關評論家并不特別留意這段題辭。最初趙蘿蕤先生的譯本,除了將這段拉丁語譯成中文外,別無解釋。稍后裘小龍的譯本倒是給題辭加了一條注釋,可惜語焉不詳。幾年前湯永寬先生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是瓶子還是籠子——關于〈荒原〉題辭的釋文》的文章,就題辭中“ampulla”一詞究竟應當被譯成“瓶子”還是“籠子”展開論證和討論,其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讀后令人非常感動,文章后面還附有一段編者按語,對ampulla這一拉丁詞作了更為詳盡考證和補充,真使我們有嘆為觀止的感覺。湯先生的文章使我們開始認真地思考這段題辭,并就此展開討論,實在是非常必要,而且有益的。但是,反過來,我覺得過多的糾纏于將ampulla譯成瓶子還是籠子的爭論,對于我們理解和分析《荒原》恐怕并不比吃雞蛋先吃大頭還是先吃小頭的爭論更為有益,而且,如果太多的在這里留戀忘返,我們將失去對《荒原》總體精神的把握。長期以來,筆者一直很重視《荒原》中的那句拉丁語題辭,認為它概括或者濃縮了全詩的主旨,但我覺得該題辭的核心應當是,“當孩子們問她,‘西比爾,你想要什么’的時候,她回答說,‘我想死’”,至于西比爾究竟是吊在瓶子里還是籠子里,似乎并不重要,因為,《荒原》這首詩主要表現(xiàn)的就是現(xiàn)代西方人的這種“西比爾式的”不死不活的荒原狀態(tài)。在《美國文學:諾頓文選》第1242頁腳注2中注明:《荒原》的這段題辭引自佩特羅尼烏斯的《薩蒂利孔》,筆者雖然沒有機會讀到佩特羅尼烏斯的《薩蒂利孔》,但在楊周翰先生譯的奧維德的《變形記》中卻讀到了這位女先知的故事。“這枯邁(Cumae)地方原是沼澤地帶,這里有個山洞,住著長壽的女先知西彼拉(Sibylla)。”女先知在帶領埃涅阿斯游歷了冥王的疆土后,對埃涅阿斯說:假如當初我作閨女的時候答應了熱愛我的日神的請求,他就能使我長生不老。他對我一直抱著希望,而且用饋贈的方式來打動我的心。他說“枯邁的姑娘,你任意選一件你心愛的事,我一定替你辦到?!蔽揖椭钢欢焉惩?作了一個愚蠢的要求;我說,我愿我的歲數(shù)和沙數(shù)一樣多。但是我忘記說,不管我活多少歲,我要永遠年輕。他答應使我長壽……,但是歡樂的青春已經(jīng)飛逝,衰弱的老年已經(jīng)蹣跚而來,這老年的痛苦我還得忍受很久很久呢!你看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活了七百歲,但是要比起沙子的數(shù)目,我還得看到三百次的秋收,三百次的釀酒??傆幸惶煳业纳眢w會因為活得太久而從今天的樣子縮成一點點,我的衰老的四肢會縮得和羽毛一樣輕……。(P188-190)這便是女先知為什么在活著的時候,最想要的是“死”;這便是女先知不死不活的生存狀態(tài):死不了,但活著只有痛苦和不幸,美麗的青春已成為過去,就像這荒原,昔日的繁華已無跡可尋。顯然,有關西比爾的故事只俱有文學價值,而不俱備“歷史價值”,它不是“生活的實錄”,西比爾完全有可能變形“被關在一只瓶子里”,或是被關在一個籠子里,這同“清宮外史”或《垂簾聽政》中的相關情節(jié)不可同日而語。另外,從生卒年月來看,奧維德(公元前43~17)比佩特羅尼烏斯(?~65)稍早,《變形記》的價值與影響也大大地超過了《薩蒂利孔》,因此,后者有關西比爾的故事完全有可能是出自《變形記》。這種“西比爾式的”不死不活的荒原狀態(tài),在《荒原》一詩中有著不少令人震驚的描寫:“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Iwasneitherlivingnordead,andIknewnothing,《荒原》第39-40行,下同),“去年你種在你花園里的尸首,它發(fā)芽了嗎?”(Thatcorpsyouplantedlastyearinyourgarden,hasitbeguntosprout?第71—72行)“你是活的還是死的?你的腦子里竟什么也沒有?”(Areyoualive,ornotIstherenothinginyourhead?第126行)腓尼基人弗萊巴斯,死了已兩星期……,他曾經(jīng)是和你一樣漂亮、高大的(PhlebasthePhoenician,afortnightdead……,whowasoncehandsomeandtallasyou第312-321行)。“他當時是活著的現(xiàn)在是死了/我們曾經(jīng)是活著的現(xiàn)在快要死了”(Hewhowaslivingisnowdead/Wewhowerelivingarenowdying第328、329行)。“死了的山滿口都是齲齒吐不出一滴水/這里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Deadmountainmouthofcariousteeththatcannotspit/Hereonecanneitherstandnorlienorsit第339-340行)……。另外,艾略特還經(jīng)常借助典故來暗示現(xiàn)代西方人的這種不死不活的生存狀態(tài),譬如詩中曾引用《哈姆萊特》里女主人公奧菲莉亞在絕望與瘋狂后告別生活的一段臺詞,“明天見,太太,明天見,好太太,明天見,明天見”,以表明精神枯萎的現(xiàn)代西方人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行尸走肉;而“美麗的女人墮落的時候”一句,引出了哥爾斯密的《威克菲牧師傳》中的一首歌:美麗的女人墮落的時候發(fā)現(xiàn)男人的負心已經(jīng)晚了,什么妖術(shù)能減她的憂愁,什么妙計能洗刷她的貞操?要遮蓋罪孽唯一的良方,想要在眾人面前躲過羞恥,又使她的情人十分懊喪而捶胸跌腳,就只有——尋死。這種尋死覓活的精神狀態(tài)與西比爾的話正好遙相呼應。至于在長詩結(jié)尾處“我應否至少把我的田地收拾好”一句,潛臺詞就是對死亡的憂慮。正是這種不死不活的狀態(tài)揭示了西方社會在經(jīng)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人們卑劣猥瑣的生活、萎靡枯竭的內(nèi)心世界知識分子的幻滅、絕望情緒。有人說《荒原》的本質(zhì)就是“死亡意識”;有人說《荒原》的題旨是“死與再生”(P53),我認為都很有道理,聯(lián)系到《荒原》的這句題辭,我們可以比較確切地說,這首長詩的主旨就是“不生不死、即生即死、生不如死、死即是生”(P149-163)。我們知道,《荒原》創(chuàng)作于1919年至1921年之間,這是一個人類強烈地感受到了死亡與虛無威脅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不僅從物質(zhì)上毀滅了歐洲,而且從精神上徹底埋葬了人們心中的上帝。對理性科學的懷疑,對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失望,對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恐懼,對經(jīng)濟危機的焦慮,對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中人被異化的擔憂……,這一切匯合成一股洶涌澎湃的潮流,蕩滌著昔日的一切,傾斜了人們所有的觀念、信仰、思考和結(jié)論。倫敦坍塌了,巴黎毀滅了,美國變形了,就像昔日的龐貝城,人們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除了一片不死不活的荒原外,還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呢?另外,在湯先生一文的編者按語中還提供了這樣一則軼事,“艾略特于1915年結(jié)婚后,夫人維芬時常為劇烈的神經(jīng)痛所苦?!痘脑芬Z中西比爾的回答或許是維芬精神狀態(tài)的寫照。維芬曾用‘Sibylla’(即Sibyl)的筆名為艾略特編輯的《標準》雜志撰稿。”我以為這也完全可以用來作為題辭意義的旁證,顯然,維芬的這種不死不活的精神狀態(tài),正好對應了西比爾的那種不死不活的生存狀態(tài)。二、不可知論與理性有了以上分析,我們是否就可以說,我們已經(jīng)理解和把握了這首長詩的總體精神呢?顯然,艾略特并以為然。他說:“最富有生命力的批評就應該是老練的,經(jīng)驗豐富的作家對自己本人的作品的批評;這是批評的最高形式,而且某些作家所以能超越其他作家,正是因為他們具有更高的批評、判斷的才能?!?P176)在艾略特看來,如何理解和評價《荒原》,只有他自己才最有發(fā)言權(quán)。既然如此,那么,我們還是先聽聽艾略特說些什么吧。艾略特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還是一位頗有影響的文藝理論家,并且,在哲學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艾略特早年在哈佛大學主攻哲學和英法文學,受業(yè)于新人文主義者歐文·白璧德和哲學家桑塔亞納。1909年大學畢業(yè)后,他進入研究院繼續(xù)研究哲學。1910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后,赴巴黎大學研究柏格森的哲學。1911年回哈佛大學準備學位論文,研究奧地利哲學家梅農(nóng)和新黑格爾派哲學家布拉德雷的認識論,并學習印度哲學和梵文。1913年任哈佛大學哲學系助教。1914年去德國,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轉(zhuǎn)赴倫敦,入牛津大學學習希臘哲學,完成了他的有關布拉德雷的博士論文。艾略特雖然算不上一個哲學家,但他的哲學修養(yǎng)在文學家中卻是出類拔萃的。艾略特的文學創(chuàng)作得益于他的哲學,正如他的哲學又制約著他的創(chuàng)作一樣。而對艾略特的創(chuàng)作思想具有較大影響的主要是直覺主義認識論和悲觀主義的不可知論,前者源于柏格森,后者源于桑塔亞那。柏格森是著名的直覺主義者,他認為理智是不可靠的,它把握外部世界是相對外在的。遺憾的是,人們的認識卻存在著極大的誤解。他們往往把理性、理智歸結(jié)為分析的活動,以為從世界中找出一定的邏輯關系和規(guī)律結(jié)構(gòu),并使之概念化、定義化,就等于把握了整個世界。理性只要注重清晰化、條理化、精確化就夠了。可是,世界以及自我并不總是清晰的、準確的,它更多的是混亂、變動、不可理解的。生命及其創(chuàng)化是世界的本源,它是存在于時間之中不斷變化運動著的“流”,即“綿延”。因此,任何人為的使之條理化、清晰化的途徑都是徒勞無益的,而真正有益的方法是直覺,只有直覺的方式才是絕對的、內(nèi)在的。因而,文學作品也并不總是可以依據(jù)理智來理解的,理解力無能為力之時,往往就是直覺大展宏才的時候。桑塔亞那的哲學思想從懷疑論出發(fā),主張懷疑一切,甚至懷疑笛卡爾的“我思”。他斷言:認識的內(nèi)容與認識的對象并不是一個東西,它是認識主體通過抽象概念的中介認識客體的過程,由于中介的歪曲,人的認識不僅有可能產(chǎn)生錯誤,而且根本不可能獲得客體的真相,從而陷入不可知論。既然客觀世界是不可知的,那么,作為客觀世界的反映的文學創(chuàng)作自然也就不可理解了。因此,艾略特的創(chuàng)作具有非常濃厚的非理性色彩,他拒絕作品的意義,而致力于去選擇“帶有伸向最深層的恐懼和欲望的網(wǎng)狀須根”的字詞,可以滲入那些“原始”層次的撲朔迷離的意象,在這些層次上,一切男女都具有同樣的體驗。這便是新批評派所倡導的“非人格化”傾向:即個人情緒須轉(zhuǎn)變?yōu)橛钪嫘?、藝術(shù)性的情緒,才能進入作品?!霸姼璨皇莻€性的表現(xiàn),而是個性的脫離”(P11),詩人無須獨立的思想。因此,艾略特竭力尋找集體無意識、永恒的原型,并以神話代替歷史。而讀者便只需解讀詩中的集體無意識、原型與神話也就能理解《荒原》的精髓。這樣,詩中所有的女人便只是一個女人,所有的男人都化為一個男人,男女兩性最終又合成為一個人——“年老的男子長著皺褶的乳房”的雙性人帖瑞西斯。于是,艾略特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西方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的《金枝》和魏登女士的《從祭儀到神話》。艾略特在《荒原》中作的第一條注釋就是:“這首長詩不僅題目,甚至他的規(guī)劃和有時采用的象征手法也絕大部分受魏登女士有關部圣杯傳說一書的啟發(fā)。該書即《從祭儀到神話》。確實我從中獲益甚深。它比我的注釋更能解答這首詩中的難點?!篌w說來,我還得益于另一本人類學著作,這本書曾深刻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我說的就是《金枝》。”的確,這兩部人類學著作為《荒原》提供了象征結(jié)構(gòu)的總體框架和意象語言。弗雷澤詳細描述了巴比倫、敘利亞、塞浦路斯和埃及等地有關阿梯斯、阿童尼斯、奧西利斯的神話,他們都是人格化的繁殖神,產(chǎn)生于遠古民族祈禱豐收的儀式。他們的戲劇性經(jīng)歷可以引起四季更替及植物榮枯。神祗健壯,尤其是他的性能力強盛,便導致植物繁榮;而當他受到傷害、性能力被破壞、或者死亡時,整個大地就會荒蕪,冬季或旱季就會到來;而神復活,荒原就復生,萬物隨即重新繁盛。魏登女士有關圣杯傳奇中漁王的故事,實際上是古代繁殖神崇拜在教會壓力下扭曲變形的文學形式。“荒原”這個標題就源于以上神話。但是,有了這條注釋我們就能理解和把握《荒原》了嗎?答案是撲朔迷離、模棱兩可的。因為我們并不能因此而知道形成荒原的真正原因,也無法把握艾略特是怎樣將古代神話轉(zhuǎn)換變形的。又如全詩中多次出現(xiàn)的第一人稱“我”,一會兒是指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的費迪南王子,由此轉(zhuǎn)化為騎士的意象;一會兒又是指在河邊垂釣的漁王本人;一會兒又是指腓尼基水手,現(xiàn)代的荒原人?!拔摇本烤故钦l?都是,又都不是。這時艾略特又應當對他的注釋進行再注釋了。因此,如果我們僅僅拘泥于艾略特的注釋,就會被阻隔在詩人設置的神話迷霧里流連忘返,以至忘卻了閱讀的真正目的。由此,有評論家指出,知道典故的出處對于我們理解《荒原》并非十分重要。艾略特并不是一個注重意義的詩人,在《荒原》中,無意義和有意義往往深深地交織在一起。所以,如果我們一定要讀懂詩中的每一個典故,那么,失去的東西同得到的東西往往一樣多。這一點,當代著名思想家??普f得非常清楚,“評注的任務本質(zhì)上是永遠不可能完成的”。人們試圖通過評注去挖掘和開發(fā)文本的原始意義,恢復處于前文本狀態(tài)中的原始話語,但卻永遠達不到話語的源頭而只是沒完沒了地自我增生。“語言為自己設置的任務是恢復絕對原始的話語,然而它對原始話語的表達卻只能是試圖去接近它和努力說出那些與之類似的東西,并以此解釋能夠無限地鄰近于和相似于忠實。注釋無窮地類似著它所注釋的東西,類似著它永遠無以表達的東西?!?P55-56)這樣一來,怎樣才能理解《荒原》的本意呢?時隔多年,當艾略特70高齡時,曾有記者問他,說:“有些批評家認為《荒原》是‘一個時代的幻滅’,你否認這種說法是你的本意。李維斯說這首詩沒有進展。可是,最近一些批評家研究了你后期的詩作之后,發(fā)現(xiàn)《荒原》里具有基督教的精神。不知道這是不是你的本意?”艾略特答道:“不,這不是我自覺的本意。我不曉得‘本意’一詞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只是要把心里的話說出來,在話還沒有說出來之前,我也不太清楚會說出些什么來。我不會把‘本意’這個詞肯定地用在我或其他的詩人的作品上?!?P119)就連艾略特自己也不能明確地說出自己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我們還能夠弄清楚《荒原》的“本意”嗎?艾略特還說過,“一首詩看來會對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意思,所有這些意思又都會不同于作者原來的意思?!薄白x者的解釋不同于作者的,但會同樣正確——甚至更好?!?P252)因為作品的本意是不確定的、開放的,有待于讀者去發(fā)現(xiàn)、去闡釋,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追尋作者的本意,而就后現(xiàn)代的觀點看,所謂“本意”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本意其實都是一種解釋,因此任何解釋都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錢鐘書在他的《談藝錄》中對這一問題也有所闡發(fā):“法國新文評派宗師言誦詩讀書不可死在句下,執(zhí)著‘文本’;所謂‘文本’原是‘本無’,猶玉層層剝揭,內(nèi)蘊核心,了不可覓(Itwouldbebettertoseeit[thetext]asanonion,aconstructionoflayers(orlever,orsystems)whosebodycontains,finallynoheart,nokernel,nosecret,noirreducibleprinciple,nothingexcepttheinfinityofitsownenvelopeswhichenvelopnothingotherthantheunityofitsownsurface)。”(P600)這里的法國新文評派宗師指的是羅蘭·巴特,這段話出自他的《風格及其形象》一文。錢鐘書認為,“此又當世西方談藝中禪機一例”(P601)。品文有如悟禪,需“空洞超脫,必至以無所見為悟,以不可有為得,以冥漠混沌為其清凈洞澈”(P285),切不可拘泥文字,作繭自縛。艾略特的“客觀對應物”理論可以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更多的證據(jù)。艾略特認為,由特定的事物、情景或事件的組合造成的特定的感性經(jīng)驗,往往可以喚起某些特定的情緒。這樣,作家在作品中表達情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尋找、描寫這些客觀對應物,整個《荒原》就是詩人內(nèi)心狀況的“客觀對應物”。這樣,詩就成為一種象征,人們要理解作品就不再只是限于了解字詞的意義,而必須掌握事物場景的象征意義。艾略特說,詩人應繞開理性主義思想的極度抽象而抓住讀者的“大腦皮層、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消化道”?!霸娙瞬粦撐x者的心智:一首詩實際意味著什么其實是無關緊要的。意義不過是扔給讀者以分散注意力的肉包子;與此同時,詩卻以更為具體和更加無意識的方式悄然影響著讀者?!?P45)因此,艾略特詩中的意義不過是一個騙局,當人們不去努力理解和翻譯這一騙局時,或許正以某種無意識的方式理解了艾略特;而當人們自以為把握了艾略特詩歌的意義時,便往往是人們誤入圈套而不自知的時候。所以,我們是否更應當按照艾略特的方式去感覺詩的意義,去闡釋詩的意義,或者干脆是去創(chuàng)造詩的意義,而不是拘泥于對詩中某一字一詞的翻譯和解釋?艾略特也許早就預料到了他的這首長詩將是晦澀難懂的,1921年,也就是在《荒原》發(fā)表的前一年,他曾寫道,“在我們當今的文化體系中從事創(chuàng)作的詩人們的作品肯定是費解的。我們的文化體系包含極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種多樣性和復雜性在詩人精細的感情上起了作用,必然產(chǎn)生多樣的和復雜的結(jié)果。詩人必須變得愈來愈無所不包,愈來愈隱晦,愈來愈間接,以便迫使語言就范,必要時甚至打亂語言的正常秩序來表達意義?!?P24-25)當然,艾略特也認識到,無論是詩人自己,還是批評家,他們的認識和觀點必然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艾略特說:“我們的認識是直接隨同發(fā)生在我們周圍的變革進程而改變的,就此意義而言,我們不同于中國人和印度人,而且也不同于生活在幾個世紀之前的我們的同胞。我們有別于我們的父輩,而且當然也有別于僅只一年前的我們自己?!?P189)因此,艾略特自己對長詩的所有解釋和注釋雖然都是必要的,但卻并不是最可靠的,讀者若想進一步理解和把握《荒原》,還是應當自己走進荒原,親自聽聽來自“荒原”的聲音。三、救贖西方文明的能在性—“荒原”上的聲音在聽過西比爾如此說,以及艾略特的話后,我們該聽聽“荒原”上的聲音了。因為不論長詩典出何處,以及作者對他的作品說了寫什么,最終都不能決定長詩的意義和內(nèi)涵,對《荒原》的真正理解和把握還是應當回到文本本身,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梳理。當代闡釋學認為,闡釋的任務就是“與作者一樣甚至比作者更好地理解語言”(P46)?!坝捎谖覀儾⒉恢苯又雷髡哳^腦中想的什么,我們便必須努力意識到許多東西,而這些東西可能是作者本人并未意識到的,除非他對他的作品進行思考并成為自己的讀者,何況,在客觀性方面,作者并不比我們有更多的資料?!?P47)既然闡釋者能夠通過自覺地思考詩人未必思考過的許多東西,達到比詩人本人更高的認識,那么,我們也就有理由懸置詩人的解釋,而沉入到文本之中,去傾聽“荒原”上的聲音了。其實我們在前兩節(jié)已經(jīng)涉及到了文本,因為無論是西比爾如此說,還是艾略特的話都只有經(jīng)過文本的檢驗才有意義,不過,前兩節(jié)所涉及的文本還只是局部的、個別的,是用來論證的材料,它本身并不具有目的論意義?,F(xiàn)在,我們卻擬從文本出發(fā),并以文本為目的來展開分析和論證?!痘脑贩譃槲逭?。第一章“死者的葬儀”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生活無異于出葬,而葬儀的意義又在于使死者的靈魂得救。詩人首先用對比的手法寫荒原上人們對春冬兩季的反常心理,春暖花開的“四月”竟然是“最殘忍的一個月”,進而詩人由“荒地”引起“回憶和欲望”,一位敗落的貴族瑪麗回憶著破滅了的浪漫史,從而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接著詩人借《圣經(jīng)》典故描寫荒原景象:破碎的偶像承受著太陽的鞭打,枯死的樹沒有遮陰,焦石間沒有流水的聲音,只有紅石,恐懼在一把塵土里……,然后詩人通過瓦格納的歌劇引發(fā)出對現(xiàn)代西方荒原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的描寫: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這年頭人得小心啊。最后通過倫敦,這座西方文明之都的衰敗展示當今西方世界的荒原全貌:死亡毀壞了這許多人,人人的眼睛都盯著自己的腳前,去年你在花園里種的尸首,它發(fā)芽了嗎?這真是令人觸目驚心的荒原景象。第二章“對奕”通過引征莎士比亞、維吉爾、彌爾頓和奧維德的作品,將人類昔日的昌盛和今日的頹敗加以對照,突出了現(xiàn)代人縱情聲色、形同僵尸的可悲處境。這一章著重寫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寫上流社會里一位空虛無聊的女性,在臥室里自言自語,“我現(xiàn)在該做些什么?我們明天該做些什么?我們究竟該做些什么?”在喪失了人生的意義之后,現(xiàn)代人自然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了;第二個場景寫一位名叫麗兒的下層社會的女子和她的女伴在一家小酒館談論著私情、打胎和怎樣對付退伍歸來的丈夫。結(jié)尾幾行借用《漢姆萊特》中莪菲利亞在告別生活時說的一段瘋話,影射現(xiàn)代西方女性已徹底墮落,不瘋猶瘋,雖生猶死。第三章“火誡”首先寫泰晤士河畔的今昔,倫敦各種人物的猥瑣無聊的生活?!跋膳畟円呀?jīng)走了”,留下的只有空瓶子、綢手絹、香煙頭,再加上飲泣、冷風、白骨、老鼠、沉舟和父親的死。接著詩人具體地描寫了一個女打字員和一個長疙瘩的青年的有欲無情的關系,“總算完了事,完了就好?!蹦星嗄昝ヂ纷吡?女打字員用機械的手,“在留聲機上放上一張片子?!泵鎸ΜF(xiàn)代人的這種精神荒原,詩人指出:荒原人只有通過宗教,才能點化執(zhí)迷不悟的人生;只有棄絕一切塵世的欲念,才能過一種有意義的圣潔的生活。標題“火誡”原是佛勸門徒禁欲,達到涅般木般木境界的意思。人類要拯救精神荒原,必須借助于佛陀的凈火的冶煉。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寫人欲橫流帶來的死亡。昔日腓尼基水手由于縱欲而葬身大海,今天無數(shù)的現(xiàn)代人仍然在人欲的汪洋大海中縱情作樂,他們的死亡已無法避免。第五章“雷霆的話”表達了吠陀經(jīng)里的說教,規(guī)勸人們要施舍、同情、克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云南師范大學《大學信息技術(shù)基礎》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保險業(yè)商務禮儀培訓模板
- 辦公室設計講解模板
- 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操作實務-《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操作實務》點睛提分卷1
- 小10班圣誕晚會主持稿
- 新娘父親發(fā)言稿
- 二零二五年石油供應合同數(shù)量和價格波動調(diào)整條款2篇
-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適應性考試生物試題(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股權(quán)并購重組與回購操作指南協(xié)議3篇
- 延邊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shù)專業(yè)創(chuàng)新課程》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工程款支付報審表
- 《項目施工組織設計開題報告(含提綱)3000字》
- ICU常見藥物課件
- CNAS實驗室評審不符合項整改報告
- 農(nóng)民工考勤表(模板)
- 承臺混凝土施工技術(shù)交底
- 臥床患者更換床單-軸線翻身
- 計量基礎知識培訓教材201309
- 中考英語 短文填詞、選詞填空練習
- 阿特拉斯基本擰緊技術(shù)ppt課件
- 新課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藝術(sh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