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蘇詩以詩為詞的原因_第1頁
論蘇詩以詩為詞的原因_第2頁
論蘇詩以詩為詞的原因_第3頁
論蘇詩以詩為詞的原因_第4頁
論蘇詩以詩為詞的原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蘇詩以詩為詞的原因

在古今中外學者對蘇聯(lián)語言的評論中,“詩為詞”無疑是最流行的解決辦法。當名列蘇門的陳師道最早以此來評論蘇詞時,這顯然是一個帶有幾分貶義的說法:“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稍后,女詞人李清照更明確地把蘇詞貶為“皆句讀不葺之詩爾”2。對此,南宋初的胡仔大為不滿,他在引了上述陳師道之語后反駁說:“余為后山之言過矣。子瞻佳詞最多,其間杰出者,如……凡此十余詞,皆絕去筆墨畦徑間,直造古人不到處,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嘆。若謂以詩為詞,是大不然?!?其實如果蘇軾本人聽到“以詩為詞”這個評語的話,他多半不會以為忤的,因為在他看來,詞本來就是“古人長短句詩”4,他還說張先的詞作是:“微詞宛轉(zhuǎn),蓋詩之裔。”5而晁補之和張耒兩人也曾當著蘇軾的面評價其詞:“先生小詞似詩。”6到了后代,隨著蘇軾在詞史上地位的凸顯,人們越來越多地從褒揚的角度來闡釋“以詩為詞”這個命題,今人葉嘉瑩教授的觀點較有代表性:“一直到了蘇氏的出現(xiàn),才開始用這種合樂而歌的形式,來正式抒寫自己的懷抱志意,使詞之詩化達到了一種高峰的成就?!?當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見,例如劉石博士在其博士論文中就認為:“可惜的是,蘇軾選擇的提高詞格、提高詞的地位的途徑,并不能使其真正達到目的,相反,他引詩入詞,以詩為詞,循著這個方向走下去,最終的結(jié)果只能是對詞這種文體的破壞?!?我認為,上述各種說法都是以蘇詞或蘇軾的詞論為考察對象的,但是既然它們對蘇詞的評論皆集中在“以詩為詞”這一點上,那么就不應忽視蘇詩這個重要的參照物。否則的話,不但會對蘇軾究竟如何“以詩為詞”不甚了然,而且會影響我們對這個命題作出準確的評價。本文擬對蘇詩與蘇詞從寫作時限、題材走向和風格傾向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希望能對蘇軾“以詩為詞”這個命題的理解稍作深化。一湘川及其所稱湘川的性質(zhì)相對于詩文來說,詞的編年是相當困難的。雖然宋人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傅藻《東坡紀年錄》及清人王文誥《蘇詩總案》中已涉及部分蘇詞的系年,但真正對蘇詞進行全面編年的工作則從近人朱祖謀編《東坡樂府》才開始。其后龍榆生《東坡樂府箋》、曹樹銘《蘇東坡詞》又有所補充。1998年,薛瑞生撰《東坡詞編年箋證》出版,撰者在卷首代序的《論蘇東坡及其詞》中自稱:“余撰是書,于編年用力最多,搜羅最廣,費時最長?!?我對此書中具體作品的系年并不完全認同(詳見下文),但確實認為它是各種蘇詞版本中在編年方面做得最好的一種。為了使讀者一目了然,我根據(jù)孔凡禮校點的《蘇軾詩集》卷一至卷四五和《東坡詞編年箋證》中卷一至卷三對可編年的蘇詩、蘇詞進行每年作品數(shù)的比較,列表如下:從上表來看,似乎蘇詩與蘇詞的寫作年限是幾乎重合的,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問題主要出在蘇詞的始作年代。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蘇詞中最早的可編年作品始于熙寧五年(1072),是年蘇軾任杭州通守。本表中列于此年以前的十三首詞都是依據(jù)薛瑞生先生所考補入的。然而那十三首詞的編年其實都是根據(jù)不足的,例如薛氏系于嘉祐五年(1060)的《浣溪沙》一首,不但作年可疑,而且連是否蘇軾所作都很成問題。此詞本文是:“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遠林屋散尚啼鴉。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辈軜溷懴壬浴皷|坡一生之行蹤未曾到達湘水流域”和“此詞用‘南望’二字,當非東坡故園之所在”兩點理由判此詞非蘇軾作,10甚確??墒茄ο壬鷧s認為:“《地理通釋》:‘義熙元年,劉毅以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湘川,邊帶涢沔,請荊州刺史劉道規(guī)鎮(zhèn)夏口?!手娲戎^湘水,亦泛稱古荊州地域?!彼峙e蘇詩《渚宮》中“誰能為我訪遺跡,草間應有湘東碑”二句為證,說“既可稱‘湘東’,何不能稱‘湘川’耶?”11我覺得這個解釋不能成立,檢《晉書·地理志下》,荊州下轄諸郡中包括湘東郡,它與江夏郡同隸屬于荊州。而在《宋書·地理志》也明確記載說荊州領郡三十一,其中包括“湘川十郡”以及江夏等郡。湘東或湘川既然是荊州下轄的一個郡,又非州治所在之地,安得以之來代稱荊州?劉毅所謂“控接湘川”,只是說夏口位居要害,既能南接湘江流域,又能北控涢沔一帶,所以必須派重兵把守。怎么能從此話中得出湘川可以泛稱古荊州地域的結(jié)論來呢?至于蘇詩中所說的“湘東碑”,是指梁代湘東王蕭繹而言,這也根本不能成為可稱荊州為湘川的理由。況且蘇詞“湘川風靜吐寒花”句中的“湘川”,分明是指一條河流,也不能解成“古荊州地域”那樣一個廣大的地區(qū)。對于曹書中懷疑此詞的第二條理由,薛先生認為蘇軾自荊州出發(fā)前往汴京是往北行,“公既北行,詞云‘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則有著落矣?!?2其實蘇軾自荊州往北行,并不能說明他的故園是在南方。因為蘇軾此行的路徑是先沿江東下,到了荊州后再折向東北,但無論他是在自荊州往汴京的哪一段路上,其故鄉(xiāng)眉山都是在西方或西南,絕不可能在南方。蘇軾本人對此有清楚的認識,例如他在這段行程中所作的《浰陽早發(fā)》詩中就說:“我行念西國,已分田園蕪”即為明證。所以,我認為此詞很可能是竄入蘇集中的他人之作,至少沒有證據(jù)把它系之于本年。再如薛書系于嘉祐八年(1063)的三首《南歌子》,也是很成問題的。因為第三首中有句云:“老去才都盡,歸來計未成。求田問舍笑豪英。”蘇軾此年年方二十八歲,而且剛?cè)胧送?正是意氣風發(fā)之時,怎么會有如此的衰颯之語?薛先生舉蘇軾作于是年的詩《題寶雞縣斯飛閣》中“誰使愛官輕去國,此身無計老漁樵”兩句為證,認為這與“老去才都盡”幾句“意同而趣異耳”13,其實它們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因為“此身無計老漁樵”是對未來的揣測之詞,并沒有說眼下自己已經(jīng)年老,而“老去才都盡”幾句卻是對當下情境的慨嘆,兩者的語氣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盡管薛書中對這三首詞的系年花了很多篇幅,但是其結(jié)論與詞的本意不合,故不能成立。又如薛書將《減字木蘭花》一詞系于熙寧四年(1071),理由是此詞下片說:“連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蘇,便逐鴟夷去得無?!倍K軾“唯辛亥倅杭十一月過蘇取道湖州至杭,與‘連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相符?!?4然而從湖州往杭州,明明是往東南走,怎能說是“西去道”?所以這個結(jié)論也是十分可疑的。又如薛書系于熙寧三年(1070)的《一斛珠》和《訴衷情》,其實并沒有提出什么有力的證據(jù),故都用“暫編”二字,當然不能視作定論。所以我認為,薛書雖然在編年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該書中系于熙寧五年(1072)以前的詞大多比較可疑。雖然我并不完全認同曹樹銘對蘇軾在該年以前何以沒有詞作留存下來的解釋15,也不認為蘇軾在熙寧五年以前一定沒有寫過詞,但是在現(xiàn)存的蘇詞中,確實很難確指哪一首是作于其前的。所以說,蘇軾開始寫詞,或者說蘇軾開始寫比較成熟的詞的年代,就比他開始寫詩的年代晚十三四年。薛先生提出的“東坡詞與詩文創(chuàng)作同步說”16,事實上不能成立17。二蘇詞的基本情況從上表來看,蘇軾作詞數(shù)量較多的時期大約可分為下面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熙寧六年(1073)至元豐二年(1079)七月,即蘇軾三十八歲至四十四歲時。這六年半的時間里,蘇軾共作詞一百零七首。第二階段是從元豐三年(1080)至元豐八年(1085),即蘇軾自四十五歲至五十歲時。這六年時間里,蘇軾共作詞一百零一首。第三階段是從元祐五年(1090)至元祐六年(1091),即蘇軾五十五、五十六歲這兩年里,共作詞三十五首。如果我們把熙寧五年(1072)視作蘇軾開始作詞的時間的話,那么除去上述三個時期以外,蘇軾在十五年中一共作詞五十一首,平均每年作詞不足四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那么,如果從詞作的質(zhì)量來看,情況又是如何呢?我們不妨用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來作分析,就是看看在后代廣為傳誦的蘇詞名篇的分布情況。在第一個時期里,蘇詞的名篇有:《少年游·潤州作代人送遠》、《蝶戀花·離別》(春事闌珊芳草歇)、《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蝶戀花·密州上元》、《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江神子·密州出獵》、《望江南·超然臺作》、《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之二、四、五、《永遇樂》(明月如霜)、《西江月·平山堂》,共十四首。在第二個時期里,蘇詞的名篇有:《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西江月·黃州中秋》(世事一場大夢)、《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南鄉(xiāng)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18、《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江漢西來)、《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嬌·赤壁懷古》、《念奴嬌·中秋》(憑高眺遠)、《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水調(diào)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落日繡簾卷)、《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滿庭芳》(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浣溪沙》(斜風細雨作曉寒),共十六首。在第三個時期里,堪稱名篇的蘇詞不多。《賀新郎》(乳燕飛華屋)一首被薛書編入元祐五年(1090),但事實上關(guān)于此詞的本事雖有種種傳聞,卻都不足信。楊湜《古今詞話》所謂為杭妓秀蘭而作之說已為胡仔斥為“可入笑林”19,陳鴻《耆舊續(xù)聞》卷二所謂此詞乃蘇軾為其妾榴花而作也屬齊東野語,薛書據(jù)后說編年,恐不足信。只有《八聲甘州·寄參寥子》(有情風萬里卷潮來)一首,諸本皆編于元祐六年(1091),證據(jù)確鑿,而此詞也確如后人所評:“云錦成章,天衣無縫,是作從至情流出,不假熨貼之工”20,是蘇詞佳作之一。但總的說來,此期內(nèi)的蘇詞名篇數(shù)量甚少,遠遠比不上前面兩個時期。至于作于其他時間的名篇或作年不可考的名篇,雖然也有一些,但是前者數(shù)量太少21,后者則無法歸入任何時期22,無助于我們對蘇詞作歷時性分析,故暫時不論。綜上所述,如果我們兼顧創(chuàng)作數(shù)量與作品質(zhì)量的話,在蘇軾的作詞過程中,其實只有兩個高潮時期,這兩個時期是相連的,不過在元豐二年(1079)七月以后因遭遇烏臺詩案而中斷了五個月,而蘇軾的詞風也因此而發(fā)生了變化,所以我將它分成兩個階段。那么,為什么蘇詞會在此時達到高潮呢?此時的蘇詞與蘇詩有何異同呢?我們先看第一個時期。上文說過,在此期之前,蘇軾幾乎沒有寫什么詞。然而從熙寧六年(1073)開始,他突然對詞作大感興趣起來,此年作詞十首,次年更突增到四十六首。以后數(shù)年間雖然寫得少一些,但也平均在每年十首左右。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呢?此時蘇軾的生活境遇有什么突變嗎?我們知道,蘇軾在此前的作詩經(jīng)歷已經(jīng)相當長了,即使是以可編年的詩作來看,至少在十年以前就已出現(xiàn)過幾次高潮,一是嘉祐四年(1059)十月他隨父出峽入京,在五個月內(nèi)作詩七十七首,在詩壇上初露鋒芒。二是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他赴鳳翔任,至治平元年(1064)年底離任,在三年零二個月的時間里作詩一百二十三首,而且其中已包括《和子由澠池懷舊》和《鳳翔八觀》那樣的名篇,初步奠定了他在宋代詩壇上的地位。以后雖然由于居父喪以及反對新法而糾纏于政爭等因,有數(shù)年未曾作詩或作詩很少,但一旦他被貶出京離開了政治紛爭,即恢復了作詩的熱情。熙寧四年(1071)七月,蘇軾離京赴杭州通守任,年底至杭,半年間作詩四十首,其中且有《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和《游金山寺》等代表作。及至到杭之后,他更是詩興大發(fā),熙寧五年(1072)作詩一百零五首,熙寧六年(1073)作詩一百三十三首,熙寧七年(1074)作詩九十六首。而蘇軾作詞的高潮則是從熙寧七年開始的,相對而言,顯然蘇詞的發(fā)展要比蘇詩慢了一步。我自忖沒有能力說清其中的原因,但我覺得可能存在的原因之一是蘇軾對詞不如對詩那樣重視。不管后人對蘇軾在詞史上的地位有多么高的評價,我們都無法否認在蘇軾心目中,詞的重要性畢竟是不能與詩相比的。劉石博士在《蘇軾詞研究》一書中專辟《蘇軾輕詞說》一節(jié),語或過當,但不是無的放矢。蘇軾說:“張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余技耳?!?3他還評歐詞說:“散落尊酒間,盛為人所愛尚,猶小技,其上有取焉者?!?4稱“余技”或“小技”,都帶有幾分輕視之意。即使是對自己的詞作,蘇軾也是稱為“小詞”的:“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5于是,當蘇軾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時,詩文無疑是被放在第一位的,而詞則畢竟是“余技”,所以要開始得晚一些。試看熙寧六年的十首詞26,詞意皆稍嫌稚嫩,未臻高境。要到次年,蘇詞中才開始出現(xiàn)佳作。當然在未能編年的蘇詞中,肯定還有一些寫于早年的作品,但是其中沒有名篇則是可以肯定的。由此看來,蘇軾雖然才氣過人,但畢竟不是生而知之者,他對詞的寫作也是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練筆才漸入佳境的。蘇軾在杭時與詞壇老宿張先頗多交往,且作詞唱和,這或許是使他留意于詞的一個觸因。試看其《江神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蓉,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shù)峰青?!边@在措詞立意上都分明有張先詞風的影響在,可見此時蘇詞尚未自成家數(shù)。當然蘇軾很快脫離了練筆的階段,待到他于熙寧七年(1074)十一月離開杭州前往密州的途中寫出《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一詞,并在抵達密州后接連寫出《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和《江神子·密州出獵》乃至《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詞時,他就以“新天下耳目”27的氣概登上宋代詞壇了。我們再看第二個時期。在第二個時期中,最主要的是蘇軾在黃州的四年。元豐二年(1079),蘇軾突遭“烏臺詩案”的大禍,在獄中度過了百日之久,于本年年終被貶逐到黃州,在那里一直待到元豐七年(1084)四月。蘇軾臨終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8這句自嘲的話如果用來評論蘇軾一生的文學功業(yè),那可說是恰如其分的。但是人們往往不加分析地把黃州階段視為蘇軾文學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時期,而沒有仔細考察這個時期在蘇軾的各體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占的實際地位。我認為,黃州時期的蘇詩并未呈現(xiàn)突出的高潮,此期最值得注意的是蘇詞的突飛猛進。首先,蘇軾在黃州作詩較少。按照上文所列表格,蘇軾在三十九年間(不包括居父喪停止作詩的數(shù)年)一共作詩二千三百五十一首,平均每年作詩超過六十首。而他在黃州四年零三個月,總共才作詩一百八十二首,平均每年作詩不足四十三首,低于一生的平均數(shù)。可是在詞作方面卻正好相反:如果我們把熙寧三年(1070)視為蘇軾開始作詞的時間,那么他在以后的三十二年中一共作詞三百零二首,平均每年作詞不足十首。然而在黃州的四年零三個月中,他共作詞七十九首,平均每年作詞十九首弱,遠遠高于一生的平均數(shù)。為什么會有這個現(xiàn)象呢?這里有一點特殊的原因,由于蘇軾遭遇的烏臺詩案本來就是因?qū)懺姸米锍⒌?按情理而言,他出獄后當然應該盡量少寫詩才對。然而由于蘇軾的性格中有剛強不屈的精神,所以他并未從此就噤若寒蟬。他剛出獄,就作詩云:“卻對酒杯疑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庇衷?“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斗少年雞?!?9表示了不屈不撓的態(tài)度。可是他的親朋好友都勸阻他作詩惹禍,所以他在黃州時有意識地少寫詩,他在給好友王定國的信中說:“文字與詩,皆不復作?!?0類似的話在其黃州書札中還有許多例,可證他此時確有避免作詩的念頭。那么為什么他不回避作詞呢?我認為這是由于詞在當時人眼里只是遣情娛興的小道,它不會包含什么政治內(nèi)涵或重大意義,所以即使是專事對蘇軾文字吹毛求疵的御史們也沒有到蘇軾的詞作中去找什么罪證,以致于在南宋人所編的收錄材料相當齊全的《烏臺詩案》一書中沒有涉及蘇詞,盡管蘇軾在杭州、密州、徐州任間作詞甚多。因此,當蘇軾初到黃州寓居于寺院感到孤獨迷茫時,當他面對著滾滾東去的大江緬懷古代的英雄人物時,就寧愿以詞來抒懷述志了。當然蘇軾在黃州并不是完全不作詩,也不是沒有寫出好詩,例如《寒食雨二首》和《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都是蘇詩代表作,但是相對于此前和此后的階段而言,黃州時的蘇詩名篇要少一些,至少黃州不能說是蘇詩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巔峰期31。詞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上文已經(jīng)說過,蘇軾在黃州寫出了相當多的名篇,而且奠定了其詞風的主導傾向。例如《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被后人評為:“寓意高遠,運筆空靈,措語忠厚,是坡仙獨到處,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32又如《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被后人評為:“情景交融,筆墨入化,有神無跡。”33再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被后人評為:“淋漓悲壯,擊碎唾壺,洵為千古絕唱?!?4可以說,黃州的蘇詞已經(jīng)完全奠定了蘇軾在詞史上的崇高地位。試看宋人胡寅對蘇詞的著名評論:“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zhuǎn)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5蘇詞的這種狀態(tài)不正是在黃州時才臻于高境且最后定型的嗎?我不否認蘇軾在杭州、密州、徐州時已有好詞問世,而且已開始創(chuàng)造他的獨特詞風,但是這種不同于柳七郎風味的新詞風的成熟則是在黃州。試看當蘇軾在密州寫出《江神子·密州出獵》這首最早的豪放詞后,曾興奮地寫信告訴好友:“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shù)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6這是蘇軾對自己在詞風上的新開拓的自我肯定,同時也說明這僅是他在傳統(tǒng)詞風之外另辟新境的最初嘗試,所以內(nèi)心對于柳永詞的造詣還是心存敬畏的。清人劉熙載在引用蘇軾的《與鮮于子駿》之后說:“一似欲為耆卿之詞而不能者?!?7我覺得劉氏的理解失之毫厘,蘇軾此信的言下之意不是“欲為耆卿之詞而不能”,而是“欲與耆卿一比高下而不能”。他并不想模仿柳永詞風,而是想在柳詞境界之外另辟一境,但當時還不是很有信心38。及至黃州時期,蘇軾就不再有這種心態(tài)了。且不說《念奴嬌·赤壁懷古》那種典型的豪放詞風已與柳詞風味徹底分道揚鑣,即使是仍屬于傳統(tǒng)的婉約題材的詞作也不再對“柳七郎風味”有何欣慕了。宋人朱弁《曲洧舊聞》卷五記載說:“章楶質(zhì)夫作《水龍吟》詠楊花,其命意用事,清麗可喜。東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呂。徐而視之,聲韻諧婉,便覺質(zhì)夫詞有織繡工夫。晁叔用云:‘東坡如毛嬙、西施,凈洗卻面,與天下婦人斗好,質(zhì)夫豈可比耶!’”的確,蘇軾此詞不僅是與章楶一個人比賽,也是與所有的婉約詞人(即“天下婦人”)相較量。試看章楶原作的下半闋:“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旋滿,香球無數(shù),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吹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边@不是典型的“柳七郎風味”又是什么!而蘇軾的和詞卻一洗原作的“織繡工夫”,不再有絲毫的綺羅香澤,對這種傳統(tǒng)的題材進行了徹底的改造,無怪乎晁叔用要說他“凈洗卻面,與天下婦人斗好”了。由此可見,黃州時期是蘇詞的巔峰時期。如果說貶逐到黃州對蘇軾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玉成之功的話,那主要應是指詞而言的。蘇軾在黃州之后的文學生涯中,在詩文寫作中還有新的輝煌出現(xiàn),但詞則在黃州以后就漸趨式微了。龍榆生先生說:“讀東坡詞,自當以四十至五十間諸作品為軌則已?!?9這個論斷是相當準確的。綜上所述,蘇詞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兩個高潮時期,其中又以黃州時期堪稱巔峰。顯然,這與蘇詩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不相重合的。當我們考察蘇軾“以詩為詞”這個命題時,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三牢性騷擾的情如果蘇軾不折不扣地持“以詩為詞”的態(tài)度來寫詞的話,那么蘇詞在題材走向上應該與蘇詩沒有區(qū)別,應該同樣地對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和人生百態(tài)都有所涉及。后人確有如此評說蘇詞的,比如清人劉熙載就說:“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0可是事實是否如此呢?我認為還要作具體的分析。應該說,與蘇軾以前的詞人相比,蘇詞的內(nèi)容確實是非常廣闊的,現(xiàn)存蘇詞雖然只有三百多首,但是其題材不拘一格,表現(xiàn)出作者取材目光的寬廣和敏銳。今人往往對此津津樂道,并不厭其煩地條分縷析,如曹樹銘先生就把蘇詞內(nèi)容分為十類:“反映壯志豪情”、“反映功名之心”、“反映恬退消極之意志”、“反映官場生活”、“反映人道主義”、“反映農(nóng)村生活”、“反映人生觀”、“反映曠然天真自如之性格”、“反映事理之透辟見解者”、“反映多情”。十類之下還細分小類,文繁不錄41。如此瑣細地分類對本文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因為我們所關(guān)心的問題在于弄清蘇詞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蘇詞在題材走向上與蘇詩的異同到底在哪里。下文對此稍作分析。詩言志,言志抒情是古典詩歌的主要功能。蘇軾既然傾向于“以詩為詞”,蘇詞就應與蘇詩一樣,表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自我來。然而當我們把蘇詞與蘇詩作一番對比后,卻不得不承認蘇詞在這方面要比蘇詩稍為狹窄一些。讓我們先分析下面這首詞: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溥溥。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qū)區(qū)常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金人元好問對此詞表示懷疑,他說:“‘野店雞號’一篇,極害義理,不知誰所作,世人誤為東坡,而小說家又以神宗之言實之云:‘神宗聞此詞,不能平,乃貶坡黃州。且言:教蘇某閑處袖手看朕與王安石治天下?!渤2荒鼙?復收之集中。如‘當時共客長安……’之句,其鄙俚淺近,叫呼眩鬻,殆市駔之雄,醉飽而后發(fā)之。雖魯直家婢仆且羞道,而謂東坡作者,誤矣?!?2元好問對此詞的懷疑是根據(jù)不足的,因為此首在蘇詞的各種版本中都有,不能僅因其詞淺近就說它非蘇軾所作。那么元好問為什么要懷疑它呢?我認為原因在于,此詞中所抒寫的那種人生志向和志向不得實現(xiàn)而生的牢騷之情,若寫在詩歌中,那是十分平常的,尤其是在蘇詩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但在蘇詞中則顯得相當生疏。此詞作于熙寧七年(1074),當時蘇軾自杭州調(diào)任密州,途中作此。蘇軾自從熙寧四年(1071)被貶出朝后,一直牢騷滿腹,在詩中多次宣泄。如熙寧五年(1072)作《戲子由》說:“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shù)?!痈咧鞠抡婧我?氣節(jié)消縮今無幾。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別駕舊齊名。如今衰老俱無用,付與時人分重輕!”又于熙寧九年(1076)作《薄薄酒二首》,其二中說:“五更待漏靴滿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涼?!案毁F,死后文章,百年瞬息萬世忙。夷齊盜跖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非憂樂兩都忘?!边@些詩句中的牢騷之情難道與上詞所云有什么不同?難道這些詩句中的滿紙不可人意不是更加明顯,無所顧忌?然而這種在詩中顯得相當平常的情愫,一旦入詞,就顯得格外刺眼,所以元好問要判它為偽作。當然,元氏所引的“小說家言”,確是齊東野語,此詞當時肯定沒有引起宋神宗的注意,否則的話,在烏臺詩案中肯定要涉及它,而蘇軾也就難以得到神宗的赦免了。此詞所以能逃過蘇軾政敵之羅織,一則由于詞在當時根本就不受人重視,二則蘇軾亦只是偶一為之。在以后的蘇詞中,我們再也沒有發(fā)現(xiàn)類似的作品。元好問之懷疑它,當亦是看出了它與整體的蘇詞風格有異罷了。眾所周知,蘇軾的文學創(chuàng)作本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43的特點,他聲稱:“言發(fā)于心而沖于口,吐之則逆人,茹之則逆余。以為寧逆人也,故卒吐之?!?4這在蘇詩中表現(xiàn)得尤為淋漓盡致,即使到了晚年也未曾改變,作于惠州的《荔支嘆》就是一個明證??墒撬谠~中的抒情卻有所不同,雖然我們也可從其詞中看出東坡先生的音容笑貌,但畢竟不同于蘇詩中的“嬉笑怒罵”之狀?;蛘哒f,蘇軾在詞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自我只是其全部個性的一部分,即忠厚、仁愛、灑脫、曠達等因素,這些因素在蘇詩中也有所表現(xiàn),但不如詞中來得鮮明。至于蘇軾個性中狂放不羈、恃才傲物、疾惡如仇、舛驁不馴等因素,在蘇詩中有非常充分的流露,而在詞中就相當罕見了。如果說蘇軾的黃州詞多抒忠厚仁愛之情與此時格外憂讒畏譏有關(guān),那么讓我們在黃州以后的蘇詞中舉一首為例:八聲甘州·寄參寥子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此詞作于元祐六年(1091)三月,時蘇軾被召為翰林學士承旨,即將離開杭州。清人鄭文焯評曰:“突兀雪山,卷地而來,真似錢塘江上看潮時,添得此老胸中數(shù)萬甲兵,是何等氣象雄且舛。妙在無一字豪宕,無一語險怪,又出以閑逸感喟之情,所謂骨重神寒,不食人間煙火者,詞境至此觀止矣。云錦成章,天衣無縫,是作從至情流出,不假熨貼之工?!?5鄭氏的體會相當準確,可惜他多從字句著眼,其實此詞所以會“無一字豪宕”云云,主要原因在于詞中所蘊含的情感是屬于忠厚、仁愛一類的,雖然也有牢騷,卻絕無劍拔弩張之態(tài)。試看末句用謝安卒后羊曇過西州門痛哭之典,是已有暮年之感,卻措辭平和,呈現(xiàn)出一位溫厚長者之風貌。所以說,蘇詞確以抒情述志為主要功能,但蘇詞中所展現(xiàn)的自我與蘇詩中的自我仍是有所不同的,至少是側(cè)重點不同。一言以蔽之,蘇軾是把個性中較為溫柔敦厚的一面展現(xiàn)在詞作中了,這也許與詞這種文體在長期以來所養(yǎng)成的婉約特性有關(guān)。在反映社會生活方面,蘇詞與蘇詩有更大的區(qū)別。人們往往過分夸大了蘇詞在開拓詞的題材范圍方面的貢獻,從而對蘇詞中涉及社會生活的作品大力揄揚之,其實蘇詞在這方面是完全不能與蘇詩相比的。例如農(nóng)村題材,在蘇詩中頗多刻劃農(nóng)民疾苦的作品,如《山村五絕》、《吳中田婦嘆》等,但在蘇詞中則基本沒有涉及。即以作年與《山村五絕》相當接近的《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而言46,雖然詞中也寫到了農(nóng)人們生活的艱辛,如其三中“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麥軟饑腸,問言豆葉幾時黃?”但畢竟只是偶一及之,而且只是作為鄉(xiāng)村景色的點綴而寫入的。這組詞最著力之處是在于抒寫自己作為地方長官下鄉(xiāng)勸農(nóng)的所見所感,從而以充滿泥土氣息而在詞苑里別開生面。其實很少涉及民生疾苦等內(nèi)容也不是蘇詞獨有的缺點,后來整個詞史的發(fā)展過程證明了此類題材在詞中確實是不適宜的,即使南宋辛棄疾等人也沒有在這方面有大的開拓。我認為,從總體上說,蘇詞中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是遠遠不及蘇詩來得寬廣的。在這方面,蘇軾的“以詩為詞”不在于把詞的題材范圍開拓得與詩一樣的廣闊,而在于把詩中習見的某些題材移植到詞苑中去,并用在詩中已發(fā)育得十分充分的手法、意境來改造詞中原有的題材,從而把在韋莊、李煜、馮延巳、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人的筆下不斷地有所發(fā)展的詞之詩化的傾向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先看第一方面。在蘇軾之前,文人的詞作很少能夠編年的,原因即在于詞與作者的生平行事缺少緊密的聯(lián)系,蘇軾改變了這種情形。蘇詞雖然也有一部分無法編年,但是其主體部分的作年卻是班班可考的。蘇詞是蘇軾生平行事的忠實記錄,是他心底波瀾的鮮明寫照,舉凡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內(nèi)容,如游覽、宴飲、唱酬、節(jié)慶、親友離別、宦海浮沉、生老病死以及它們所引起的喜怒哀樂,這些宋詩中常見的內(nèi)容在蘇詞中應有盡有,而當時的其他詞人卻無人有如此廣闊的題材涵蓋面。我們且以黃州詞中的佳作為例,《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抒寫逐臣孤獨無依的心情,《西江月·黃州中秋》寫歲月易逝及遷謫之感,《臨江仙·夜歸臨皋》抒歸隱之情,《南鄉(xiāng)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寫節(jié)日宴飲,《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和《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寫游覽所見并抒淡泊之情懷,《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寫醉臥溪橋的生活小插曲,《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和《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是與友人的唱酬贈答,《念奴嬌·赤壁懷古》是登覽懷古……,讀了這些詞后,蘇軾在黃州四年的生活及心態(tài)如現(xiàn)目前。試問,在北宋及宋以前的詞人中,有何人曾在詞中展現(xiàn)過如此豐富、如此鮮明的生活情景?只有蘇軾。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只讀詞作,那么即使如韋莊、李煜、馮延巳、晏殊、歐陽修、王安石、晏幾道、秦觀等屬于士大夫詞人的作者也只是寫到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內(nèi)容,只有蘇詞為我們?nèi)笆降卣宫F(xiàn)出東坡居士在黃州時雖心懷苦悶但又能自我排遣,從而徜徉嘯傲于江山風月之間的鮮活狀貌。不管后人把這說成是以詩為詞,還是說成詞的詩化,反正在蘇軾筆下,詩與詞在反映文人生活狀態(tài)的功能上已沒有多大差別,這是詞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氣象。再看第二方面。以歌兒舞女為描寫對象,以男女相思為吟詠內(nèi)容,向來是詞特有的題材。蘇軾并沒有完全拋棄這些傳統(tǒng)題材,他采取了取其材而變其質(zhì)的方法,從而把傳統(tǒng)的婉約詞雅化了,也就是詩化了。應該說,蘇軾在這方面的成就雖不如前一方面引人注目,但是卻付出了更加艱辛的努力。我們讀杭州時期的蘇詞會有這樣的感受,他仿佛正在從傳統(tǒng)婉約詞的牢籠內(nèi)努力突圍而出。除了上文曾引過的《江神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之外,再如作于熙寧七年(1074)的《減字木蘭花·贈小鬟琵琶》、《三部樂》(美人如月)等闋,也都與傳統(tǒng)的婉約風格相當接近,許多未能準確編年的此類詞作當也是作于此期。然而蘇軾筆下也已始出現(xiàn)新氣象,如: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此詞同樣作于熙寧四年,但是已透露出新的氣息,它以清麗的字句和高潔的意境洗清了長期以來籠罩在愛情詞上的綺羅香澤,從而使所寫的情思更加純潔、清新,更加接近詩的境界。著名的《賀新郎》(乳燕飛華屋)不知究竟作于何時,但揆其造詣,當作于其后較久,詞中雖也寫了男女相思,但詞中佳人被置于“悄無人,桐陰轉(zhuǎn)午”的清幽環(huán)境中,又懷著“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的高潔情懷,從而與以前詞中常處于青樓紅燭、羅幃錦衾之中的女性形象判然有別。至此,蘇軾對傳統(tǒng)婉約詞風的改造可以說已經(jīng)完成了。也許蘇軾對柳永的態(tài)度可以幫助我們看清這個過程。前文說過,蘇軾曾對柳永詞懷有相當?shù)木次?但是仔細分析,他對柳詞的看法是有矛盾的,矛盾在于他不滿于柳永詞風在總體上的卑俗傾向,而對部分柳詞的意境高絕則持很高的評價,據(jù)傳他曾說:“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云:‘霜風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樓?!苏Z于詩句不減唐人高處?!?7可見他對柳詞中寫羈旅行役的那些佳作是十分喜愛的。我們知道,柳詞中關(guān)于男女相思題材的名篇幾乎都是與羈旅行役有關(guān)的,其中奧秘在于柳永專寫男女密約幽期的詞往往會墮入庸俗乃至猥褻的鄙陋之境,而一旦他把男女相思的背景從青樓洞房轉(zhuǎn)向江湖旅途,紅燭羅帳就變成了清風明月,氤氳香氣就變成了瀟瀟夜雨,喃喃情語就變成了魚雁傳書,倚紅偎翠就變成了獨守孤燈。于是,詞中的情得到了升華,詞中的景得到了凈化,柳詞的意境也就從淫靡卑俗轉(zhuǎn)變成清麗高遠了。試看柳詞名篇如《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雨霖鈴》(寒蟬凄切)等,無不如此。柳詞的這點奧秘,其實也就是詞的詩化。蘇軾說“霜風凄緊”諸句“于詩句不減唐人高處”,即透露了其中消息。所以我認為蘇軾對傳統(tǒng)的婉約詞風的改造其實是暗中受到柳永影響的,不過他在這方面走得更遠,取得的成就也更大,終于以全新的面貌使詞壇耳目一新。蘇軾的“以詩為詞”在題材走向上也有一些不好的表現(xiàn),例如他把詩中常見的唱酬、嘲戲之風以及次韻、回文等文字游戲也帶到了詞中,這是蘇詞中的白璧微瑕,茲不贅論。四細致細意的詞體那么,在風格方面,蘇軾的“以詩為詞”又有哪些體現(xiàn)呢?像所有的大作家一樣,蘇詞與蘇詩的風格都是豐富多彩、不拘一格的,然而它們都有一個主要的傾向,那就是王鵬運所說的“清雄”。王氏在其《半塘手稿》中評說了北宋諸名家的詞風后說:“唯蘇文忠公之清雄夐乎軼塵絕跡,令人無從步趨?!蔽艺J為“清雄”二字不但是對蘇詞風格的準確概括,而且也是對其詩風的準確概括,對此,我曾在與先師程千帆先生合寫的《論蘇軾的風格論》一文中作過較深入的論述48,茲不贅述。本文要討論的是,蘇詞與蘇詩在風格上是完全一致,還是同中有異呢?“清雄”作為一個風格術(shù)語,它的涵義大約有雄放、闊大、清麗、飄逸等項,應該說,這些確實都是蘇詞與蘇詩共有的風格傾向。就蘇詞而言,《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西江月·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四首就基本上可視為上述風格的代表作。凡此種種,古今學人論之已詳,不用重復。我想要稍作論述的是,蘇詞在總體風格近于蘇詩的同時,也有一些獨特的風格因素,表現(xiàn)出與蘇詩的差異,這也許是更值得我們注意的。首先,蘇詩有時表現(xiàn)出粗豪的缺點,誠如清人賀裳所云:“坡公之美不勝言,其病亦不勝摘。大率俊邁而少淵渟,瑰奇而失詳慎,故多粗豪處、滑稽處、草率處。”49這個缺點在蘇詞中沒有完全絕跡,但相對而言,蘇詞卻主要表現(xiàn)出細密、精麗的特征,在其代表作中尤其是如此。試看一例: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M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南宋論詞最講法度的張炎對此詞贊嘆不已:“東坡次章質(zhì)夫《水龍吟》韻,機鋒相摩,起句便合讓東坡出一頭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壓倒今古?!薄扒妍愂嫘?高出人表?!薄霸~中句法,要平妥精粹。一曲之中,安能句句高妙?只要拍搭襯副得去,于好發(fā)揮筆力處,極要用工,不可輕易放過,讀之使人擊節(jié)可也。如東坡楊花詞云:‘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又云:‘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私云揭字杏芯浞ā!?0清人黃蘇則分析此詞章法云:“首四字是寫楊花形態(tài),‘縈損’以下六句,是寫望楊花之人之情緒。二闋且議論,情景交融,筆墨入化,有神無跡矣?!?1的確,此詞在藝術(shù)上堪稱精益求精的用意之作。它不但具有如上所引述的種種奇思妙想和超人手段,而且妙在把詠物與抒情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水乳交融,從而達到了詠物詞的最高境界。更妙的是它本是一首次韻之作,從題旨到韻腳都受到原作的種種限制,但是它竟然遠遠超過了也不愧是佳作的原唱,從而得到王國維“和韻而似原唱”52的評價。在蘇詞中,與此詞處于相近藝術(shù)水準的絕非是鳳毛麟角,比如《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洞仙歌》(冰肌玉骨)、《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永遇樂》(明月如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霧)等也都具有細密精練的優(yōu)點,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舉例。其次,蘇軾才大氣雄,作詩時又往往一揮而就,所以其詩常有傷于直露、淺顯的缺點,朱熹批評蘇詩說:“蘇才豪,然一滾說盡無余意?!?3然而他在作詞時卻很少有這種情形,即使在那些抒情述志的主題與詩歌無大差異的詞中也是如此,例如《江神子·密州出獵》的下闋說:“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边@在蘇詞中可算是相當直露的作品了,可是若與作于同時的詩《祭常山回小獵》中“圣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相比,則還是顯得比較蘊籍。因為詩句中明確無誤地把希望到西北邊防去為國效力這層意思說了出來,而詞中卻只是用“射天狼”來比喻之。又如元豐五年作于黃州的《寒食雨二首》之二是此期蘇詩名篇,詩意沉郁,但是其中“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之句,畢竟仍稍嫌直截。而作于同年的《臨江仙·夜歸臨皋》就完全是另一種風貌了:“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痹~中也蘊藏著滿腹牢騷不平,然而句意是何等的含蓄!他并不說自己受到了猜忌和排斥,也不說對朝廷的埋怨或希望,卻責怪自己未能忘卻對世俗利益的思慮,仿佛他的不幸遭遇都是由此而引起的。清人沈祥龍評蘇詞說:“東坡詞,一片去國流離之思,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寄慨無端,別有天地?!?4這種境界恰恰是蘇詩中所缺乏的。正因如此,蘇詞在藝術(shù)上就呈現(xiàn)出一種蘇詩頗為缺乏的風格傾向,那就是委婉蘊藉,意在言外。試看二例:西江月·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宋人對此詞頗有穿鑿附會之解,如吳曾說“其屬意蓋為王氏女子也”55,而鲖陽居士又說:“‘缺月’,刺明微也?!唷?暗時也?!娜恕?不得志也?!毻鶃怼?無助也?!嗽~與《考盤》詩極相似。”56所以會如此,是由于此詞意蘊相當深密,給讀者留下了隨意解讀的機會,如果是蘇詩,就不大會有此種情況發(fā)生。關(guān)于此詞的真實意蘊,我贊同清人黃蘇的解讀:“此詞乃東坡自寫在黃州之寂寞耳。初從人說起,言如孤鴻之冷落。第二闋專就鴻說,語語雙關(guān)。格奇而語雋,斯為超詣神品?!?7而劉熙載對此詞的議論也很精當:“詞之大要,不外厚而清。厚,包諸所有。清,空諸所有也?!?8意即此詞意蘊非常豐富,但是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