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王夫之《詩·小雅·采薇》評語的癥候式解讀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3b95aae16dec67d5abc4100af307f68/c3b95aae16dec67d5abc4100af307f681.gif)
![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王夫之《詩·小雅·采薇》評語的癥候式解讀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3b95aae16dec67d5abc4100af307f68/c3b95aae16dec67d5abc4100af307f682.gif)
![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王夫之《詩·小雅·采薇》評語的癥候式解讀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3b95aae16dec67d5abc4100af307f68/c3b95aae16dec67d5abc4100af307f683.gif)
![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王夫之《詩·小雅·采薇》評語的癥候式解讀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3b95aae16dec67d5abc4100af307f68/c3b95aae16dec67d5abc4100af307f684.gif)
![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王夫之《詩·小雅·采薇》評語的癥候式解讀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3b95aae16dec67d5abc4100af307f68/c3b95aae16dec67d5abc4100af307f68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王夫之《詩·小雅·采薇》評語的癥候式解讀
王福的詩作為對《雅嘉采步》的評論,提出“以樂為樂,以樂為樂”的詩。由于其創(chuàng)新、獨特,許多人都稱贊它。如周振甫在《詩詞例話》“反襯與陪襯”一章即以此為例,張少康在《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論》第四章“情與景”中也引述其說,藍華增的《談意境》(《文藝研究》1980年第1期)和劉文忠的《以樂景寫哀,成千古絕唱:讀〈小雅·采薇〉》(《中國古典文學鑒賞叢刊》)兩篇論文也肯定了船山此說[1,3,5,9,10,15,19,22,24]。戴鴻森《姜齋詩話箋注》也認為“此則議論為船山特見……欲寫己情之悲,非必強言自然景物為凄風苦雨;欲寫己情之愉,非必強言自然景物為風和日麗。情與景有相輔相成,亦有相反相成,本無陳規(guī)可拘守”[2,4,5,11,15,20,23]。另外,由鄔國平和王鎮(zhèn)遠撰寫的《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清代卷》(王運熙和顧易生主編)第二章“王夫之”一節(jié)、陶水平所著《船山詩學研究》第二章“情景相生論”等,也都從正面闡述了這一詩學觀點。不過,稱譽之外也有細心學者指出其中隱含的一個重要疏漏,即船山所謂“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云云,并不符合《小雅·采薇》末章的原意。其中吳觀瀾的《〈采薇〉并非“以哀景寫樂”》(《學術(shù)研究》1986年第5期)以數(shù)百字短章言簡意賅地指明問題所在,并對詩中的情景關(guān)系作了合乎情理的分析。趙立生的《〈詩經(jīng)·小雅·采薇〉末章四句“以樂景寫哀”說質(zhì)疑》(《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4期)一文不僅說明誤解所在,并進而指出船山的情景反襯說與其本人的“情景相生”說和“超以象外”說自相矛盾,辨析更為詳細、深入。但總的來看,無論是稱譽還是質(zhì)疑,都還未能充分認識并揭示船山這一觀點中包涵的多層次詩學意義。在筆者看來,船山《采薇》評語,乃是以一種誤解與睿智、片面與深刻共存的形式,成為船山詩論的一個典型癥候,由此入手,可以多角度解讀船山詩論的豐富內(nèi)涵。一、“景”與“樂”船山論《小雅·采薇》并非《詩譯》一處,因此不宜僅根據(jù)這一則詩評議論其是非得失。船山評論《采薇》較為集中的至少有三處,一見于《詩廣傳》卷三《論采薇》之二:往戍,悲也;來歸,愉也。往而詠楊柳依依,來而嘆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斂天物之榮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矣。夫物其何預(yù)哉當吾之悲,有迎吾以悲者焉;當吾之愉,有迎吾以愉者焉;淺人以其褊衷而捷于相取也。當吾之悲,有未嘗不可愉者焉;當吾之愉,有未嘗不可悲者焉。目營于一方者之所不見也。故吾以知不窮于情者之言矣:其悲也,不失物之可愉者焉,雖然,不失悲也;其愉也,不失物之可悲者焉,雖然,不失愉也。導(dǎo)天下以廣心,而不奔注于一情之發(fā),是以其思不困,其言不窮,而天下之人心和平矣。言悲則悴以激,言愉則華以慆,元稹、白居易之一率天下于褊促,宜夫杜牧之欲施之以刑也[1,3,5,9,10,15,19,22,24]。二見于《詩譯》第四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知此,則知“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與“唯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情之深淺宏隘見矣。況孟郊之乍笑而心迷,乍啼而魂喪者乎[2,4,5,11,15,20,23]三見于《夕堂永日緒論內(nèi)篇》卷二:不能作景語,又何能作情語邪古人絕唱句多景語,如“高臺多悲風”,“胡蝶飛南園”,“池塘生春草”,“亭皋木葉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以寫景之心理言情,則身心中獨喻之微,輕安拈出。謝太傅于《毛詩》取“讠于謨定命,遠猷辰告”,以此八字如一串珠,將大臣經(jīng)營國事之心曲,寫出次第;故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同一達情之妙。三則評語大致表述了這樣幾個詩學觀點:其一,情與景各有其自身的變化規(guī)律和表現(xiàn)形態(tài),因此詩人不應(yīng)“斂天物之榮凋,以益己之悲愉”,景物的性質(zhì)不應(yīng)隨詩人或悲或愉而改變(第一則);其二,以“景語”言情,更能表達詩人獨特、微妙的情感體驗(第三則),即在取貌景物本來形態(tài)的同時,含蓄隱約地透露出詩人的感情;其三,“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即以“可愉”之景表現(xiàn)哀情,以“可悲”之景表現(xiàn)樂情,可使哀樂之情更其強烈;其四,上述這種寫景抒情的方式,不局促于詩人一己之情,因此能體現(xiàn)詩人情感的深厚廣大,更能“導(dǎo)天下以廣心”,使“天下之人心和平”。各個看來,這些詩學觀點不乏獨到和深刻,尤其是對詩歌中的情景關(guān)系及詩教功能提出了有別前人的見解。但是,若將這三則評語置于船山詩學的整體思路中,推究其詩學觀的內(nèi)在關(guān)系,便會發(fā)現(xiàn)其中隱匿著多重矛盾和問題:首先,船山對《采薇》所作的“樂情”與“哀情”、“樂景”與“哀景”之分,明顯與《采薇》原意不合,而誤解的產(chǎn)生又是否與船山主張的“一以貫之”的詮釋方法有關(guān)這一原則在具體闡釋中應(yīng)該如何辯證運用其次,更內(nèi)在的矛盾是,船山在評語中一面強調(diào)“不斂天物之榮凋,以益己之悲愉”,實際上又先入為主地將“楊柳依依”稱為“樂景”,把“雨雪霏霏”稱為“哀景”,使“樂”與“哀”仿佛成為景物自身固有的一種性質(zhì),并以此為基礎(chǔ)引申出“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的觀點。第三,船山以“楊柳依依”為“樂景”與“昔我往矣”之所謂“哀情”相對,又以“雨雪霏霏”為“哀景”與“今我來思”之所謂“樂情”相對,這種一景一情的分析思路是否與船山本人一再反對的“分疆情景”相悖船山為何未能按照其情景自然相應(yīng)的觀點分析《采薇》卒章情與景的關(guān)系第四,如果撇開這一命題,又該如何理解《采薇》卒章的情景關(guān)系和抒情特征如何在《采薇》卒章詩意和船山基本詩學觀之間找到契合點二、船山“經(jīng)”與“道”的關(guān)聯(lián)船山《詩譯》第四則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闭缜耙龓孜谎芯空咚f,后面的結(jié)論是以對《采薇》原意的明顯誤解為基礎(chǔ)的。原詩此節(jié)共有八句,在船山所引四句詩下還有“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四句,明言主人公歸途遙遙,困頓饑渴,心中哀傷莫名。且不論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對應(yīng)的主人公心情如何,至少在“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場景中,主人公的心情是高興不起來的。頗為費解的是,船山在一再引用、評論這節(jié)詩時,卻對緊鄰的下面四句“視而不見”,這究竟是有意而為還是無心之誤對船山這樣一位治學嚴謹?shù)膶W者而言,筆者寧愿認為這是他的“無心之誤”。不過,這種“無心之誤”的產(chǎn)生在船山《詩》學和詩論中又并非偶然,而是與其自覺運用的詮釋學方法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船山治學,遵循的是孔子主張的“一以貫之”。為了謹守其精神,杜絕其流弊,船山多次對作為正道的“一以貫之”與作為異端的“以一貫之”進行嚴格區(qū)分?!蹲x四書大全說》卷六《衛(wèi)靈公篇》三云:“夫子自志學以來,即從事于‘一以貫之’,而非其用功在多,得悟在一也?!嫖飭手菊?以學識為學識,而俟一貫于他日者也。若程子之讀史,則一以貫乎所學所識也。若不會向‘一以貫之’上求入處,則學識徒為玩物?!盵1,3,5,9,10,15,19,22,24]所謂“一以貫之”即從“多”中悟“一”,“學”與“思”統(tǒng)一,以“學”明“道”。這在船山的確是一種身體力行的方法,其“六經(jīng)”之學迥異于漢宋諸儒的章句之學,對經(jīng)文經(jīng)義往往是引而伸之(如《尚書引義》),推而廣之(如《詩廣傳》)。其治《易》,則視《易》“為精義安身之至道”而“服膺其理”,故有《周易外傳》;治《老》《莊》,則重在衍其大義,故有《老子衍》),又通其大旨,故有《莊子通》。同時,船山又非常注意“一以貫之”的分寸和界限,將其與“以一貫之”嚴加區(qū)分?!蹲x四書大全說·孟子離婁下篇》十一云:“圣賢之道則是‘一以貫之’,異端則是‘以一貫之’。他一字小,圣賢一字大。他以一為工夫,屈抑物理,不愁他不貫;圣賢以一為自得之驗,到貫時自無不通?!盵2,4,5,11,15,20,23]“異端”之“一”是一己狹隘之見,“以一貫之”則是強物以就己,以主觀意見代客觀物理,其結(jié)果是“貫”而不“通”?!笆ベt”之“一”則屬于“自得之驗”,雖為“自得”,卻經(jīng)過了客觀物理的驗證,是在長期“格物”過程中實現(xiàn)的“致知”,因此能與物理自然契合,自然貫通。《周易外傳·系辭下傳》亦云:“故圣人之與異端,均言一矣:彼曰‘歸一’,此曰‘一貫’;彼曰‘抱一’,此曰‘一致’?!睂煞N性質(zhì)的“一”作了更簡潔明了的區(qū)分:“一以貫之”之“一”為“歸一”和“抱一”,是物理之身的統(tǒng)一性和普遍性;“以一貫之”之“一”則屬于“一貫”和“一致”,是人為規(guī)定的同一性和一致性?!耙灰载炛焙汀耙砸回炛彼从车娘@然是兩種有本質(zhì)區(qū)別但又極易越界的闡釋方式,其間分際只在寸心毫厘之間,需要治學者審慎、辯證地把握好“學”與“思”、“格物”與“致知”、“道問學”與“尊德性”之間的關(guān)系。具體到《詩》的詮釋,“一以貫之”即要求闡發(fā)微言和引申大義都應(yīng)從《詩》文本出發(fā),以《詩》中所寫的人情世態(tài)和物色物理為基礎(chǔ)。一方面不能背離《詩》之本然或應(yīng)然之意,一方面又要體現(xiàn)闡釋者立場、觀點的統(tǒng)一和完整,使《詩》的文本與《詩》的闡釋形成“體用合一”、“體用相函”的關(guān)系。但是,“一以貫之”與“體用合一”終究是個整體原則和理想標準,具體闡釋時能否落實,能體現(xiàn)到什么程度,又未必如人所愿。即以船山的《詩廣傳》而論,雖然以“傳”名之,但顯然不同于傳統(tǒng)漢代四家詩傳,也不同于朱熹的《詩集傳》,其“歸一”之旨與“抱一”之志非常突出,往往“從個人的哲學、歷史、政治、倫理和文學的觀點出發(fā),對《詩經(jīng)》各篇加以引申發(fā)揮”。如傳《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志亢也?!N翹錯薪,言刈其楚’,知擇也?!佑跉w,言秣其馬’,致飾也。飾于己而后能擇于物,擇于物而后亢無有悔也。弗飾于己以擇于物,物亂之矣。弗擇于物以亢其志,亢而趨入于袤,不如其弗亢也。秉喬木之志,擇乎錯薪而非楚弗刈,然且盛其車馬以弗自媟焉,漢之游女,豈一旦而獵堅貞之譽哉”船山先分釋三句,引申出“志亢”、“知擇”和“致飾”三義,然后綜合為“飾于己而后能擇于物,擇于物而后亢無有悔”這樣一種儒家修身之道。盡管這種闡釋多少與《漢廣》詩意有關(guān),但已被船山本人的思想引發(fā)得很遠。這到底是“一以貫之”還是“以一貫之”若單就詩句看,其引申未必無據(jù);但若就《漢廣》整詩看,其議論又似游離?!叭艏慈綦x”差不多可視為整篇《詩廣傳》的詮釋特點。不過,這也許正是船山有意尋求的一種闡釋境界。在“若即若離”中,其詮釋可以獲得充分的自由,以便在其哲學思想和《詩》的比興物色之間展開對話,彼此生發(fā)。在船山《詩廣傳》的闡釋視野中,存在于《詩》中的與其說是各種形式、內(nèi)容的文學性表達,毋寧說是無限豐富、具體的自然、社會和心理現(xiàn)象的濃縮;一部《詩廣傳》,也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經(jīng)文箋注或文學批評,其實質(zhì)是對《詩》中呈現(xiàn)的各種自然、社會和心理現(xiàn)象的哲學式闡釋。從表面看,在船山抽象的哲學思想與《詩》的形象世界之間有著很大一段距離,可能會使其闡釋顯得生硬和牽強,但從實際效果看,思想與詩句間的結(jié)合比以注解《詩》之本義為己任的漢宋諸儒的《詩》傳反而要貼切很多。其原因也許可以解釋為:在一個更抽象的哲理層面上,船山巧妙地回避了詮釋《詩》本義的困難,更容易保持闡釋者思想的統(tǒng)一和完整,也更容易讓讀者認可這種盡管抽象但能“一以貫之”的闡釋。在傳統(tǒng)《詩》傳中,《詩》本義為實,而注解《詩》本義的箋注也為實,實義與實解之間稍有不合便生牽強;而在《詩廣傳》中,詩句為實、為象、為器,而船山的哲學闡釋為虛、為義、為道,二者之間更容易相函與貫通。在船山《詩》評和詩論中,也能明顯感受到這種“一以貫之”的詮釋特點。船山《詩》評和詩論中的“一”即是船山從歷代詩歌(以漢魏晉宋古詩為典范)中總結(jié)出來并符合其“天人合一”和“元氣氤氳”的宇宙論思想的詩歌品質(zhì),諸如“詩道性情”、“情景相生”、“詩樂一理”、“攝興觀群怨于一爐”等。為了“一貫”地表達其詩學思想,船山一是通過“選評”的方式選擇合乎其鑒賞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詩歌進行評點和分析,二是通過“摘句評”的方式集中針對詩中一聯(lián)或若干句引申發(fā)揮。由于船山本人具有豐富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鑒賞經(jīng)驗,兼之其詩學觀在傳統(tǒng)詩學和文化中有深厚淵源,因此其《詩》評和詩論在整體上能體現(xiàn)“一以貫之”的闡釋原則。但同時,船山的詩學觀又具有鮮明的理想色彩和較純粹的內(nèi)涵,稍不留意,就可能從“一以貫之”走向“以一貫之”?!恫赊薄芬辉姷脑u點之誤即屬于這種情形。船山《采薇》之評中有很一個明確的“一”(主旨)在,即認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景物之理不應(yīng)受詩人之情的變化而改變其自身的性質(zhì),人情與物理各有其規(guī)律和特征,二者的結(jié)合應(yīng)該是天然湊泊,而不能以一己之情“生入”景色,以一己之意“武斷”物理。此即《夕堂永日緒論內(nèi)編》的《采薇》評語所說的“不斂天物之榮凋,以益己之悲愉”之意。在船山看來,《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不僅保持了“樂景”(榮)、“哀景”(凋)自身的性質(zhì),而且與“哀情”、“樂情”相反相成,使所謂“別離之悲”與“歸鄉(xiāng)之樂”更其強烈。船山可能認為此類情景相反而能相成的詩例尤能說明其關(guān)于情景關(guān)系的詩學觀,因此在不同場合反復(fù)評點。但是,這種在船山詩學體系中不失為“一以貫之”的解釋,對原詩來說卻成了“以一貫之”,既割裂了《采薇》詩意的前后連貫性,也悖于詩中真實的情景關(guān)系。三、船山的“性性”“物物”思想進言之,“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的論斷,不僅違背了船山提倡的“一以貫之”的闡釋原則,而且造成了其詩學觀內(nèi)部的一些更具體的矛盾。在更早一些寫成的《詩廣傳》卷三的《采薇》評語中,還并未含有“樂景”與“哀情”、“哀景”與“樂情”可相反相成這層意思,其重點在于說明“不斂天物之榮凋,以益己之悲愉”這種情景關(guān)系。船山首先批評了詩歌創(chuàng)作中“斂物就情”的做法?!爱斘嶂?有迎吾以悲者焉;當吾之愉,有迎吾以愉者焉”,總是以景色物態(tài)迎合詩人自己的悲愉之情,若我有歡欣之情,則物自欣欣如喜,我有凄傷之意,則物亦寂寂如戚。船山認為用這種方法尋找情景對應(yīng)乃是詩人情志淺薄、狹隘的表現(xiàn),其心中惟有一己悲歡,而目中再無萬物本然之理?;蛞蛭锵?或因己悲,以褊狹之情用之于詩,會同樣陷天下人情入于褊急、淺薄,而與溫柔敦厚的詩教之旨大相背戾。正確的態(tài)度是,“當吾之悲,有未嘗不可愉者焉;當吾之愉,有未嘗不可悲者焉”。此即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的詩人,其情志自然深厚,心胸自然寬廣;能以“公意”體萬物,物性自然得全;能以“廣心”導(dǎo)天下,人心自然“和平”。船山繼承并深化了張載以“元氣氤氳論”為哲學基礎(chǔ)的“民胞物與”的自然觀和社會觀?!稄堊诱勺ⅰ肪矶?“性性,于所性之理安焉而成乎性,不為習遷也;物物,因物之至,順其理以應(yīng)之也。性性,則全體天德而神自存;物物,則應(yīng)物而各得其理?!盵1,3,5,9,10,15,19,22,24]這是船山情景觀的哲學基礎(chǔ)。“性性”,意為順乎人性之理而養(yǎng)成其性,不隨習遷移,無所準依,無所止泊。依性養(yǎng)性,才能保全天所賦予人的純善之質(zhì),才能成就自己的人性和人格?!拔镂铩?意為在處理人物關(guān)系時,充分尊重事物的內(nèi)在之理,體現(xiàn)事物的本有特征。其所以能夠如此,因為在船山看來,人性與物性同樣受之于天,為元氣運化而成,二者在根本上是平等的,一體的?!靶孕浴焙汀拔镂铩钡慕y(tǒng)一,也即內(nèi)在自然(自由)與外在自然的統(tǒng)一?!靶孕浴迸c“物物”的關(guān)鍵是處理好心與物的關(guān)系,而心物關(guān)系的主導(dǎo)仍在人心?!肚f子通·天運篇注》云:“天下之用心用物者,不出兩端:或師其成心,或隨物而移意,……夫兩者不可據(jù),而舍是以他求,則愈迷。是以酌中外之安,以體微而用大者,以中裁外,外乃不淫;虛中受外,外乃不窒。治心物者,雖欲不如是而奚可”[1,3,5,9,10,15,19,22,24]船山把心物關(guān)系的兩種極端情況概括為“或師其成心,或隨物而移意”,而理想的心物關(guān)系則是“酌中外之安,以體微而用大”,即中心與外物各全其性,各安其理,如此方能體察其精微,發(fā)揮其大用。而運用之妙,則存乎一心:一方面應(yīng)“以中裁外,外乃不淫”;一方面又應(yīng)“虛中受外,外乃不窒”?!耙灾胁猛狻奔匆匀诵?、道德為律,對外物有所取舍,有所節(jié)制,規(guī)范之,條理之,使人心不致為外物惑亂,逐物不返?!疤撝惺芡狻眲t可防止外物之理不被私意所蔽,被己情所窒,使人心成為外物之鑒,成為物態(tài)的呈現(xiàn)之地,物理的發(fā)見之所。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船山的“性性”“物物”思想體現(xiàn)在“相值相取”、“相為珀芥”、“即景會心”、“現(xiàn)量”等說法中。如《詩廣傳》卷四論《大雅·靈臺》云:“天不靳以其風日而為人和,物不靳以其情態(tài)而為人賞,無能取者不知有爾。‘王在靈囿,麀鹿攸伏’,‘王在靈沼,于牣魚躍’。王適然而游,鹿適然而伏,魚適然而躍,相取相得,未有違也?!盵2,4,5,11,15,20,23]物本無心,人亦無意,二者適然相遇,相取相得?!对姀V傳》卷二論《豳風·東山》云:“有識之心而推諸物者焉,有不謀之物相值而生其心者焉。知斯二者,可與言情矣。天地之際,新故之跡,榮落之觀,流止之幾,欣厭之色,形于吾身以外者化也,生于吾身以內(nèi)者心也;相值而相取,一俯一仰之際,幾與為通,而浡然興矣?!痹旎c內(nèi)心不謀而合,隨遇而興,相值相取而不知其所以至者,才是詩歌表達情感的獨特方式。以此,船山特別欣賞“以寫景之心理言情”之作,認為景物更能將“身心中獨喻之微,輕安拈出”?!豆旁娫u選》卷五評謝莊《北宅秘園》云:“兩間之固有者,自然之華,因流動生變而成其綺麗。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榮,如所存而顯之,即以華奕照耀,動人無際矣?!币辉購娬{(diào)詩人所寫應(yīng)為“心目所及”之物,應(yīng)如實描寫其本然之姿,顯現(xiàn)其存在狀態(tài)。如此,即可產(chǎn)生“動人無際”的效果?!靶孕浴薄拔镂铩笔谴皆u價詩歌中心與物、情與景關(guān)系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為了突出這一原則,船山對有些詩作的批評近乎苛刻。如《古詩評選》陶潛《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評語:“陶此題凡二作,其一有云:‘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為古今所共欣賞?!疆牻贿h風’,信佳句矣,‘良苗亦懷新’,乃生入語。杜陵得此,遂以無私之德,橫被花鳥,不競之心,武斷流水。不知兩間景物關(guān)至極者,如其涯量亦何限,而以己所偏得,非分相推,良苗有知,寧不笑人之曲諛哉!通人于詩,不言理而理自至,無所枉而已矣?!薄傲济缫鄳研隆北慌鸀椤吧胝Z”,即因為“懷新”一語稍有情感色彩;而杜甫《后游》詩中的“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花柳”被船山誤記為“花鳥”)與《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二聯(lián),也因為以物擬人,移情于物,被斥為“以無私之德,橫被花鳥,不競之心,武斷流水”。在船山眼中,陶、杜這幾句詩都屬“以己所偏得,非分相推”,既背物理,也礙人情。另外,比較船山對杜甫同一詩句的不同評價也能看出他詩學傾向?!短圃娫u選》卷三評杜甫《喜達行在所》云:“悲喜亦于物顯,始貴乎詩?!办o千官里’,寫出避難倉皇之余,收拾仍入衣冠隊里一段生澀情景,妙甚?!边@里單評“影靜千官里”一句,稱其因“悲喜于物顯”,所以可貴。而在《詩譯》第四則《采薇》評語中,又有另一番評價:“‘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知此,則知‘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與‘唯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情之深淺宏隘見矣。況孟郊之乍笑而心迷,乍啼而魂喪者乎”[1,3,5,9,10,15,19,22,24]與《采薇》卒章四句情景描寫的“深”“宏”相比,杜詩的“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與李拯《退朝望終南山(黃巢亂后,車駕還京作)》的“唯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卻顯得“淺”“隘”,原因即在于后兩首詩句有意以景物迎合詩人自己的悲歡之情。至于孟郊因落第而云“牓前下淚,眾里嫌身”(非孟郊語,系船山誤記)[2,4,5,11,15,20,23],中榜則吟“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心系科第,情溺得失,自然就更顯得性情褊狹,志量淺薄,為船山所不喜。也許是物極必反,就在船山將其情景觀推向極致的《采薇》詩評中,卻無意間走向了其情景觀的反面,其標志即是所謂“樂景”與“哀景”之說。從上述諸例可以看出,船山對情景“相值相取”的要求非常嚴格,甚至不能容忍絲毫破壞自然“物料”的表達情感的方式。但是,他在《詩廣傳》卷三《論采薇》之二中卻又不知不覺地一步步背離了這一宗旨。此則評語開始,船山先引出“善用其情者,不斂天物之榮凋,以益己之悲愉”這一論斷,對“物”態(tài)的季節(jié)變化以“榮凋”二字形容,這仍然是以物言物。接下來在否定了“當吾之悲,有迎吾以悲者焉;當吾之愉,有迎吾以愉者焉”的“淺人褊衷”后,又提出“當吾之悲,有未嘗不可愉者焉;當吾之愉,有未嘗不可悲者焉”,“其悲也,不失物之可愉者焉,雖然,不失悲也;其愉也,不失物之可悲者焉”,其情景觀已經(jīng)悄然轉(zhuǎn)移,天物的“榮”、“凋”二態(tài)被等同于“可愉”、“可悲”兩種性質(zhì)。如此一來,“榮凋”這兩種天物的自然狀態(tài)開始被賦予了情感色彩,“楊柳依依”被定性為“可愉”之物,“雨雪霏霏”則被定性為“可悲”之物,在自然物態(tài)與情感之間建立了一種近乎固定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使自然物態(tài)先驗地具有了某種情感性質(zhì)。到了《詩譯》第四則《采薇》評語,船山跨出了最關(guān)鍵的一步,直接將屬人之情的“哀”“樂”轉(zhuǎn)化為屬物之性,提出了“樂景”說與“哀景”說。至此,船山已不自覺地陷入了他曾經(jīng)一再反對的情景觀,吊詭般地經(jīng)歷了其詩學觀的輪回。由于“樂景”與“哀景”的物色觀念先入為主,船山心目中一時唯有“樂景”與“哀情”、“哀景”與“樂情”兩組“相反相成”的情景對子,使其竟想當然地將“雨雪霏霏”場景中的主人公之情定性為“樂情”,而無視下文“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四句所詠的真實情感。質(zhì)言之,船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說,不僅背離了《采薇》詩意,且背離了船山本人的基本詩學思想。這一向來被學界稱道的所謂“卓識”,實際上卻是船山詩學體系中的一個不協(xié)調(diào)的異數(shù)(這并不意味著否定這一觀點在其他詩學語境中的合理性)。船山情景觀的這一無意蛻變過程,可以這樣概括:其出發(fā)點是強調(diào)情與景應(yīng)該在保持各自特征的前提下自然相應(yīng),特別強調(diào)不能以主觀之情改變客觀之景;繼而用物態(tài)之“榮”與人情之“悲”、物態(tài)之“凋”與人情之“愉”對應(yīng),進一步突出其“相值相取”、“貌其固有”的情景觀;為了使景與情的對比更為鮮明,船山又將其情景觀推到極致,干脆將物態(tài)之“榮”與“凋”直接定性為“樂景”與“哀景”,提出“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的論斷,但結(jié)果卻滑向了其情景觀的反面。四、船山的“以樂景寫悲,以悲景”船山《采薇》之評還犯了他一向反對的“分疆情景”之病。在《古詩評選》卷四潘岳《哀詩》評語中,船山借比較潘岳不同詩作的得失,批評了“分疆情景”、“一情一景”等違背情感抒發(fā)規(guī)律的做法。其云:“自《三百篇》以來,但有詠歌,其為風裁一而已矣。故情雖充斥于古今上下之間,而修意挈篇必當有畔。蓋當其天籟之發(fā),因于俄頃,則攀援之徑絕而獨至之用弘矣。若復(fù)參伍他端,則當事必怠;分疆情景,則真感無存。情懈感亡,無言詩矣?!櫲纭逗雨枴贰稇芽h》《悼亡》諸作,世所推獎,乃其一情一景,一今一昔,自以為經(jīng)緯,而舉止煩擾,既措大買驢之券;音容嚅囁,亦翁嫗擁絮之談?!贝秸J為,自《三百篇》以降的吟詠之作其優(yōu)點即在于其“風裁”能“一”。具言之,即發(fā)于天籟,興于當下,不假做作,靈心獨運,情景渾然一體,無刻意經(jīng)營之跡,無“瓜分繩系”之煩。反之,倘若拘于格套,按“一情一景”、“一今一昔”等所謂“經(jīng)緯”之法安排情景,則會阻斷情感的運行,破壞情感的完整,使情感失去真實生命和感人力量?!豆旁娫u選》卷五評孝武帝《濟曲阿后湖》時,船山重申了這一觀點:“寫景至處,但會與心目不相暌離,則無窮之情,正從此而生。一虛一實,一景一情之說生,而詩遂為阱、為梏、為行尸。”[1,3,5,9,10,15,19,22,24]孝武帝此詩全篇寫景,不著情語,正是船山所欣賞的“以景語生情”之作,因此贊其不類俗筆的“強入以情,無病呻吟”。此詩雖無一語關(guān)情,但船山認為只要所寫之景得之目而會于心,自然能生無窮之情,且更能顯詩人性情之廣,更能發(fā)讀者無涯之思。所謂“一虛一實”、“一景一情”之矩,無法范圍此類天籟之作。在《唐詩評選》中,船山對此又再三致意。卷一評劉庭芝(希夷)《代悲白頭翁》云:“一直中露本色風光,既此是七言淵源。后來排撰虛實,橫立情景,如游子以他鄉(xiāng)為丘壑,忘其本矣?!盵2,4,5,11,15,20,23]卷三評丁仙芝《渡揚子江》云:“詩之為道,必當立主御賓,順寫現(xiàn)景。若一情一景,彼疆此界,則賓主雜遝,皆不知作者為誰。意外設(shè)景,景外起意,抑如贅疣上生眼鼻,怪而不恒矣?!本硭脑u岑參《首春渭西郊行呈藍田張二主簿》云:“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高達夫則不然,如山家村筵席,一葷一素?!笨墒?反觀船山的幾則《采薇》評語,其整體思路卻無不是在“一景一情”的格局里運行:首先是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從全詩和全章中抽離出來,然后按照一景一情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概括出“愉”與“可悲”之景、“悲”與“可愉”之景兩組情景關(guān)系,并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揮其“不斂天物之榮凋,以益己之悲愉”的道理,而《詩譯》中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雖然包含著情景相生之理,但仍以“一景一情”的劃分組合為前提。這也從反面說明,“一情一景”的詩歌寫作模式影響太大,即使對此有清醒批判意識的船山本人也難免受其拘限,“分疆情景”的俗套同樣框住了船山的閱讀和理解視野,妨礙了他對《采薇》詩意的完整體察與領(lǐng)會。倘若船山不自衿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的獨特發(fā)現(xiàn),大可對《采薇》一章的情景關(guān)系作出既合乎詩歌原意又能體現(xiàn)其“性性”“物物”的情景觀的解讀。為方便分析,茲引《采薇》全詩如下: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家靡室,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關(guān)于這首詩的大意,《毛詩正義》有這樣幾個說法:一是“遣戍役”說?!睹姟沸蛟?“遣戍役也?!蕴熳又?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wèi)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車》以勞還,《杕杜》勤歸也。”認為三首詩都是以朝廷和官方語氣所作的派遣戍役之歌??追f達《正義》亦采其說,并申論各章詩意:“上三章,遣戍役之辭。四章、五章以論將帥之行,為率領(lǐng)戍役而言也。卒章總序往返。六章皆為遣戍役也。”二是“豫敘”說。如孔穎達第一章《正義》云:“文王將以出伐,豫戒戍役期云:采薇之時,并當出也。王至期時,乃遣戍役,而告之曰:我本期以采薇之時,今薇也生止,是本期已至,如先輩可以行矣。既遣其行,告之歸期,曰何時歸,曰何時歸,必至歲亦暮止之時乃得歸。言歸必將晚。所以使汝無室無家,不得夫婦之道聚居止者,正由獫狁之故。又不得閑暇而跪處者,亦由獫狁之故?!弊湔隆墩x》云:“此遣戍役,豫敘得還之日,總述往返之辭。如戍守役等,至歲暮還反之時,當云昔出家往矣之時,楊柳依依然。今我來思事得還反,又遇雨雪霏霏然。既許歲晚而歸,故豫言來將遇雨雪也。于時行在長遠之道遲遲然,則有渴,則有饑,得不云我心甚傷悲矣。莫有知我哀者,述其勞苦,言己知其情,所以悅之,使民忘其勞也?!盵1,3,5,9,10,15,19,22,24]《毛傳》“遣戍役”說的關(guān)鍵是認為《采薇》乃是以朝廷和官方口氣對所遣戍役的將士所作的一首詩。不過,這一解釋與我們的閱讀感受明顯不合。根據(jù)《采薇》的抒情主人公和具體內(nèi)涵,視之為以將士身份和口氣所寫的一首久苦戰(zhàn)事、思歸心切的詩作顯然更加合適。而《正義》“豫敘”說,正是為了解決“遣戍役”說與詩中實際抒情主人公及內(nèi)容之間的矛盾。為使《毛傳》的“遣戍役”說能自圓其說,《正義》不僅將此詩解釋成是朝廷在出戍前對戍役情形的預(yù)先設(shè)想,而且還解釋成是朝廷代戍役者敘述其戍役生活。依此,這首詩不僅是“豫敘”,而且是“代敘”。此說自漢至宋一無異議,朱熹《詩集傳》仍然襲用。清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始予以反駁,認為:“此戍役還歸之詩?!缎⌒颉分^‘遣戍役’,非。詩明言‘曰歸曰歸,歲亦莫止’,‘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等語,皆既歸之詞;豈方遣即已逆料其歸時乎!又‘一月三捷’,亦言實事,非逆料之詞也?!盵2,4,5,11,15,20,23]不過,姚氏據(jù)“曰歸曰歸”和“今我來思”二語斷《采薇》為“戍役還歸”之詞,也并非確論。歷代理解《采薇》詩意有一個常見的誤區(qū),即習慣把“昔我往矣”理解為離家服役,而把“今我來思”理解為征戍歸來。船山也正是據(jù)此得出“往戍,悲也;來歸,愉也”的推測。但通觀《采薇》全詩并聯(lián)系其他詩作,卒章中的一“往”一“來”還是理解為戍役期間在戰(zhàn)場和駐地之間的一往一回為妥。先舉一個旁證?!恫赊薄泛竺嬗幸皇住冻鲕嚒?內(nèi)容同樣寫戍役生活。其第四章云:“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涂。王事多難,不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鼻八木渑c《采薇》卒章前四句非常近似,只是具體景物略有區(qū)別,但從后面四句尤其是“豈不懷歸,畏此簡書”二句來看,戍卒并未能歸家。鄭箋對此解釋比較合理:“黍稷方華,朔方之地六月時也。以此時始出壘征伐獫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科技展覽館的未來感裝修設(shè)計
- 跨學科視角下的德育工作研究
- 語言藝術(shù)在家庭教育中的實踐與探索
- 音樂教育中的多感官節(jié)奏感培訓(xùn)方法探討
- 2025年度酒店式公寓租賃合同酒店配套服務(wù)協(xié)議
- 2025年度知識產(chǎn)權(quán)合同簽訂與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風險評估
- 2025年度籃球運動員與俱樂部轉(zhuǎn)會費支付時間合同
- 科技企業(yè)的研發(fā)投入與長期發(fā)展策略
- 二零二五年度員工勞動合同解除與離職員工就業(yè)保障服務(wù)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物業(yè)收費標準與公共空間優(yōu)化合同
- 2025年銷售部年度工作計劃
- 2024年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服務(wù)外包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適應(yīng)性測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ESG表現(xiàn)對企業(yè)財務(wù)績效的影響研究
- DB3713T 340-2024 實景三維數(shù)據(jù)接口及服務(wù)發(fā)布技術(shù)規(guī)范
- 車間空調(diào)崗位送風方案
- 使用錯誤評估報告(可用性工程)模版
- 初一年級班主任上學期工作總結(jié)
- 2023-2024年同等學力經(jīng)濟學綜合真題及參考答案
- 農(nóng)村集體土地使用權(quán)轉(zhuǎn)讓協(xié)議
- 課件四露天礦山安全知識培訓(xùn)
- 2024年高考全國甲卷英語試卷(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