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新課程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研究_第1頁
初中語文新課程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研究_第2頁
初中語文新課程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研究_第3頁
初中語文新課程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研究_第4頁
初中語文新課程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語文新課程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研究》課題實施方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正是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然而,面對西方外來文化洶涌而至的波濤,我們既不能因為曾有一個輝煌的古代文化時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從。因此,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長期以來的語文學科教育淡化了人文精神,過分追求應試價值,忽視了語文學科在健全人格培養(yǎng)方面的積極作用,導致了學生的個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學生不是為顯示生活而活,也不是為理想而活,仿佛是為教材而活,為分數而活,成為麻木不仁、心如止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的書蟲,這與我們人文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格格不入的.?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開篇就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在“課程性質與地位”部分明確指出:“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因此,“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因而,每一個教師都應該理性地澄清認識,以更好地做好語文的教與學?!墩Z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理應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中應著力弘揚人文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在陶冶情操、弘揚個性、塑造人格、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

“觀乎人文,天下化成”。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歷來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樹德務滋中化民成俗,在潤物無聲中春風化人?!爸挥忻褡宓?,才是世界的?!彼?我們認為,即使是到了21世紀,我們仍然要倡導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我們的學生在靈魂深處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基于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初中語文新課程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研究”的課題。?

二、概念界定:

1、“初中語文新課程”:是相對于2003年以前我國農村初中語文課程體系而言,她體現了四個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二是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人文素養(yǎng)":從語文素養(yǎng)的內涵來分析,“有關人的情感、意志、態(tài)度和思想觀念"的成分語文素養(yǎng)應該是人文素養(yǎng)的內涵.那么,既然“素養(yǎng)"是指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修習培養(yǎng))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高度,則人文素養(yǎng)是則指人對于語文素養(yǎng)所包含的語文知識的學習而由這些知識內化在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氣質、修養(yǎng),如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tài)度、思想觀念等。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3、“初中語文新課程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關系:《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它兼顧語言與文化的層面,闡釋了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體,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yǎng),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tǒng)精神”的重任。?

三、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課題組通過多種途徑深入調研后認為,國內外很少有人對這個課題進行專門的研究,有的或者只是對“民族文化”本身的研究,其中影響較大的如云南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尹紹亭編著的《中國民族文化專題研究叢書》,以專題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討中國各民族的民族生態(tài),生產生活、社會結構,婚姻家庭,禮儀節(jié)慶、信仰禁忌、語言文字、科技文藝等方面的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變遷;有的或者只對“語文新課程”的研究,如華東師范大學倪文錦教授的關于《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的研究較有深度和推廣價值。另外有浙江一所中學將親近古詩文與弘揚民族文化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也取得了成效。而把初中語文新課程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進行研究還不多見,這就為本課題展開深入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四、課題研究預期目標:

通過《初中語文新課程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研究》課題的開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積淀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孩子打好傳統(tǒng)的根基。?

1、使學生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激發(fā)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yǎng)料,成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zhèn)巍⒎稚茞?、辨美丑的能?剔除各種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成為21世紀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建設者.?

2、在教會學生認識和掌握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的同時,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讀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語言和文化經典名篇的積累和文化底蘊。?

3、以“語文教學跟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內外銜接”為指導思想,初步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新課程教學策略及以“對話——探究”為總綱的語文文化課堂教學模式.?

4、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使廣大語文教師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課題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及方法:

研究對象:本校七年級全體學生。?研究內容:“初中語文新課程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研究",它首先應該是“新課標視野下”的一種研究,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它必須是以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作統(tǒng)帥,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這一基本特點。從中學生的特點出發(fā),確定研究的價值取向。?其次,我們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如何宣揚初中語文教材所蘊涵的傳統(tǒng)美德(諸如剛毅奮進、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等等這些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以及如何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為研究重點,結合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好相關的語文學習的活動方案,為學生創(chuàng)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從而來尋求弘揚民族文化的途徑和策略。?根據以上界定,本課題研究的重點:?1、現代中學生對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現狀調查分析;

2、新教材所蘊涵的人文養(yǎng)料的挖掘與弘揚;?3、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4、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掘與研究;?5、在新課標下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策略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搜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體現民族文化的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實踐活動(如誦讀古詩文經典工程、成語故事演講比賽、設計名人名言卡,課本劇表演、觀看有關民族文化的影視錄象等)尋求新語文與提高人文素養(yǎng)之間聯系的橋梁,研究一條適合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途徑。?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策略:?1、實施“親近古詩文"工程,夯實文化底蘊?

親近古詩文,增加學生在傳統(tǒng)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就成為我們課題研究的突破口之一。?為激發(fā)學生誦讀興趣,我們在開發(fā)方案中為學生開列了書目,使學生有的放矢,自覺運作。并嘗試采用以下對策:

①天天三個一:要求學生每天利用課余時間誦讀一首古典詩文;語文課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歡的座右銘;回家向父母背誦一首古詩文。

②周周三個一:每周寫一張以古詩文為內容的書法習作;讀一篇經典文言散文;寫一段閱讀心得體會。?③月月三個一:要求課題組老師在每月上旬開設一節(jié)有關古詩文閱讀的專題講座;每月中旬舉行一次班級古詩文學習沙龍;在每月下旬全級段舉行一次古詩文競賽活動.?④學期三個一:每學期舉辦一次成果展(優(yōu)秀古詩文摘錄筆記、書法薈萃、詩詞吟唱比賽等);評比一次班級“親近古詩文標兵;制作一個“親近古詩文

'網站.

⑤評價一張表:每個學生擁有一張“親近古詩文”成績記載卡,記載學生背誦默寫成績、參加活動次數和成績(態(tài)度)等。記載、評估的工作主要由學習小組成員共同完成,組長負責,教師監(jiān)督、指導,并按期向家長通報.

2、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接受人文熏陶?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歷來是一個人文化水準的最外在、最鮮明的標識.因此,它本來就該滿貯著文化的精華來到課堂。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甜味與魅力。?1)創(chuàng)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①空間情景: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②導語情景: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③音樂情景: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語言有利于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

④影像情景: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材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2)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

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們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從課文注釋、引語入手,挖掘有關人文信息。?②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人文內涵.?③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④從課文詞句入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從課文插圖、課后練習入手,挖掘文化意趣。?3)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新模式?①導引:通過與教材相關的名言警句、詩詞賦文、傳說故事、名人軼事等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②誦讀:通讀(側重讀準字音、理解詞語、讀通句子的基礎上,掌握句讀、語氣、停頓)與精讀(側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上)相結合;美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情感)與品讀(品味語言的音韻美、品味語言的意境美)相結合。讓文學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脈脈地滋潤學生的心田?③探究:引導學生探究古漢語的詞法、句法現象;探究課文中蘊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課文中的民俗風情和民族情結;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④拓展:以課文為基點,進一步向這個作家的其他作品擴展;以節(jié)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課文為基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等。?我們只要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課文中具有文化氣息的內容,就能讓祖國5000年豐富多彩、波瀾壯闊的文化畫軸,透過一堂堂氤氳著文化精神氣息的語文課展現出來,使學生大開眼界、大飽耳福.?3、創(chuàng)建研究性學習平臺,提升人文素養(yǎng)

問卷調查表明:大多數學生都有想讀文化典籍,卻沒時間和針對性閱讀材料。為了解決這個弊端,依據新語文課程理念,我們在對取得顯著教育效果的“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的基礎上,我們通過開發(fā)《語文與文化》校本課程、創(chuàng)建“親近經典”專題網站等,增加閱讀量,激發(fā)閱讀興趣,從而加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時空。?1)開發(fā)《語文與文化底蘊》校本課程?校本課程之所以命名為“語文與文化”,是因為語文歷來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語文的靈魂,學習語文就是學習文化。本課程以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為根本目的,結合我市的歷史和人文資料,立足于學生的文學積累、情感熏陶、明理啟智,提高他們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具體操作如下:?①確定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本著“匯知識之萃,補教材之缺”的學術精神,采用單元專題形式,按照“名著導讀”“經典誦讀"“傳說、故事”“文獻名邦—-瀏陽”“美文選萃”的體例,每一體例下設計以下幾個板塊:作者介紹、內容提要、注釋賞析、溫馨提示等。本課程7-9年級共三冊,每冊22課,選文以儒學文化的精髓“仁、義、禮、智、信”構建教材的核心內容,同時兼顧近現代涌現出的精美篇章。力求濃縮精華、體現中華文化神韻,拓展視野。在選文的篇幅長短,內容的難易、閱讀與理解的指導等方面體現針對性、層次性。?②鼓勵搜集相關資料:以作業(yè)的形式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搜集相關資料。(1)班學生搜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及“成語故事"。(2)班學生搜集“歇后語、諺語"及“靈寶歷史人物事跡”。(3)班學生搜集“靈寶方言”及“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傳說故事”.開學初,在任課老師的指導下,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匯總后,交課題組匯編成冊。?③制訂校本課程教學計劃:結合學校及學生實際,課題組制訂校本課程教學計劃。具體包括教學內容及目標的確定、教學時間及形式的安排、課程評價的方法等。?校本課程《語文與文化》的開發(fā)將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既弘揚了傳統(tǒng)民族文化,又培育了愛國愛鄉(xiāng)的熱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既開闊學生視野,又有利于提高運用語言文學表情達意的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2)創(chuàng)建“親近古詩文”專題網站?在學校網頁中,開辟“親近古詩文”版面,一方面向學生提供《論語》、《孟子》、《詩經》、《百家姓》、《三字經》等經典篇章的閱覽,接受原汁原味的經典熏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Inter網的信息資源,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上的文化網站和詩歌專門網站獲取信息。學生可以從這些網站中找到有關中國文化的許多資料,并將收集到的文字、圖片、聲音等資料都匯集到一起,通過對資料的整理、重組和內化,將研究成果制作成網頁,然后將網頁匯集到一起制作一個網站。網站的首頁有對每個研究小組的介紹和各個小組制作的網頁的鏈接.我們的網站暫起名為“親近古詩。實現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成就感。

4、開展“尋訪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實踐活動,繼承和弘揚本土文化?靈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在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有著特殊價值的文獻名邦??偟膩碚f,靈寶有著它獨特的文化特色。如何繼承和弘揚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愛國愛鄉(xiāng)情感??1)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①引導學生調查了解家鄉(xiāng)特有節(jié)慶、傳統(tǒng)習俗,傳統(tǒng)文化藝術及淵源。?②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有關家鄉(xiāng)的文選典籍,并初步了解家鄉(xiāng)文化、飲食文化、節(jié)令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形式。?2)開展考察活動:①考察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與由來.②考察家鄉(xiāng)的歷史名人和遺跡。③考察家鄉(xiāng)某些地名的由來.④考察家鄉(xiāng)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特點。?⑤訪問民間藝人,了解傳統(tǒng)工藝。?3)組織學生為宣傳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開展實踐活動。?①學生編寫《靈寶民間故事》、《靈寶風俗習慣》、《靈寶地方文藝》、《靈寶名人故事》、《靈寶名勝古跡》等小冊子。②在校園網上,宣傳自己的家鄉(xiāng)。③為家鄉(xiāng)策劃一次蘋果節(jié)。④開展主題為“如何利用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為家鄉(xiāng)服務”的演講會,引導學生從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角度表達自己的理想。?

七、研究工作的步驟及成果形式:?準備階段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A)課題組成立,學習研究計劃和相關材料,明確本課題研究的內容,各成員確定各自的研究側重點。B)課題開題;

第一階段

2012年1月——12月:開始實施課題:?①2012年1月:

A)“民族文化知多少”問卷調查及數據分析;整理新教材有關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課文,制訂教學方案;

?②2012年4月——2012年12月:A)討論研究課題實施策略;B)根據《課程標準》推薦的目錄和老師根據班級實際補充課外閱讀內容,并制訂“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方案;C)課題組的老師每人設計一個與弘揚民族文化教學有關的活動課方案,資源共享。D)初步擬定文化課堂教學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E)創(chuàng)建網站。?第二階段

2013年1——7月:開始實施完善后的課題方案:

①2013年3月:A)開始實施“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B)編撰并使用《語文與文化》校本課程(七年級);C)邀請專家指導課題.?②2013年4-—7月:A)開展語文實踐活動;B)舉行“語文‘文化課堂'教學新模式”展示課(全市);C)維護、改善網站。?③2013年1月——7月:課題階段總結:A)每人完成一個教學經驗總結,一個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學方案評析。B)整理資料.C)完成課題階段總結報告。?第三階段

2013年7月-—12月:繼續(xù)實施完善后的課題方案:?①2013年7月-—12月:A)編撰《語文與文化》校本課程(八年級);B)開展暑期語文實踐活動。?②2013年7月-—11月:繼續(xù)實施完善后的課題方案(方法同上)?③2013年12月:課題總結:整理資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論文報告、校本教材、課堂教學案例集、調查報告、語文活動方案集、學生成果(習作、網頁、小論文等)、網站、課件、錄像等.《醉翁亭記》教案靈寶市教師進修學校公冶潭教學要點:

?1、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脈絡并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學習本文精練優(yōu)美、流暢自然的語言。

?第一課時

?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難點: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寫作背景:

?寫于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發(fā)”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歐陽修雖壯年被貶,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嘆,而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當好他的地方官,為百姓辦事。滁州風光秀麗,歐陽修便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與民同樂,把內心的抑郁掩壓在山水與詩酒之樂之中。

?3、出處:

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謚號。

?二、學習生字,理解重點詞,熟悉課文內容:

1、生字:

?chú

hèláng

chán

niàngzhé

?滁

壑瑯

琊潺

fēi

míng

huì

liè

yáo

暝晦

傴僂

洌肴

sù

hānyì

gōng

chóu

yì

酣弈

?2、重點詞: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樹木)茂盛的樣子.

?②有亭翼然而臨于泉上者: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③名之者誰: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發(fā)而幽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陰:發(fā)榮滋長

⑦傴僂提攜:指老老小小的行人.⑧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⑨觥籌交錯:酒杯;酒籌

?三、朗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第二課時

?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字詞含義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一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滁州的地理特點?

“環(huán)滁皆山也?!?/p>

②西南諸峰的特點?“林壑尤美"

③瑯琊山的特點?“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臨于泉上"

⑤“來飲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號醉翁的原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⑦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huán)境。(……醉翁亭也。)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結:

?總寫醉翁亭秀麗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