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原理:免疫復習提綱及答案_第1頁
免疫學原理:免疫復習提綱及答案_第2頁
免疫學原理:免疫復習提綱及答案_第3頁
免疫學原理:免疫復習提綱及答案_第4頁
免疫學原理:免疫復習提綱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免疫學概述免疫系統(tǒng)的三項功能。a)免疫防疫(immunedefense);b)免疫監(jiān)視(immunesurveillance);c)內環(huán)境穩(wěn)定(homeostasis)決定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的因素和抗原表位的概念。A抗原因素a)異物性:抗原來自系統(tǒng)發(fā)育越遠的物種,其外源性越突出,即進化程度越低,免疫原性越強;b)分子質量:分子質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強。理想的抗原,其MW>100kDa;一般而言,MW<5-10kDa,免疫原性不佳。c)化學組成和異質性:化學組成越復雜,免疫原性越強;d)可提呈性:抗原能否被有效的加工和提呈,決定了這一分子的免疫原性B機體生物學因素宿主的遺傳背景;引入抗原的劑量和途徑:抗原的劑量必須適當,過高或過低將導致免疫無應答或免疫耐受;抗原的攝入途徑可以改變可以改變參與應答的器官和細胞的類型;佐劑:一類可與抗原混合并共同進行免疫的物質。通常佐劑不改變抗原本身的免疫原性,而是提高機體的應答能力,增強對抗原的應答。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的組成成分和作用特點。固有免疫:包括現(xiàn)存效應物的作用(0-4h)和早期誘導性應答(4-96h),效應分子如溶酶體、C反應蛋白、血纖蛋白原、補體等;效應細胞如NK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其作用特點:①是宿主對感染的早期反應;②本質上,對不同微生物感染通過相同途徑進行快速反應,即無抗原特異性;③存在于所有個體、所有階段適應性免疫: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初次應答和由記憶性淋巴細胞參與的二次應答。A初次免疫應答(PrimaryImmuneResponse)是病原體/抗原初次侵入機體所引發(fā)的應答。一般在機體初次接觸適量Ag刺激7-10天后出現(xiàn)血清Ab。其特點是:①潛伏期長(1—2周),Ab產生慢,應答強度低;②IgM為主,親和力低;③產量低,維持時間短。B二次免疫應答(SecondaryImmuneResponse)初次應答后,數(shù)日至數(shù)年,機體再次接觸相同Ag所出現(xiàn)的快速、高效、特異的應答。是回憶性反應。特點:①潛伏期短(2—3天),Ab產生快,應答強度大;②IgG為主,親和力高;③產量高,維持時間長.第二章免疫細胞T細胞的分化、成熟過程;T細胞的陽性選擇和陰性選擇;T細胞亞群;TCR-CD3。AT細胞的分化、成熟過程T細胞的分化、成熟過程分為雙陰性、雙陽性和單陽性三個時期,見下圖:骨髓干細胞↓血液胸腺CD3-CD4-CD8-TCR-雙陰性細胞↓CD3+CD4+CD8+TCR+雙陽性細胞↓陽性選擇、陰性選擇CD3+CD4+TCR+CD3+CD8+TCR+單陽性細胞↓遷移到外周血和外周淋巴器官B陽性選擇:雙陽性T細胞在胸腺皮質、髓質交界處與胸腺基質細胞、DC、巨噬細胞等細胞表面的MHCI類和II類分子及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其TCR能識別MHCI類和II類分子,并能與之結合且具有低親和力的T細胞克隆被選擇,進一步分化為單陽性T細胞,此即陽性選擇。陽性選擇賦予成熟的T細胞具有識別、結合MHC的能力,使T細胞在識別抗原時顯示MHC約束性。這是成熟T細胞的一個重要生物學特性C陰性選擇:經(jīng)過陽性選擇的CD4T細胞和CD8T細胞,既包括識別異己抗原的特異性克隆,也包括自身反應性克隆,前者系介導適應性免疫應答和維持機體免疫功能及生理平衡所必需,后者則對機體有害。故經(jīng)歷陽性選擇的T細胞需在胸腺中再次經(jīng)歷選擇。凡能以其TCR識別胸腺基質細胞表面MHC分子-自身肽并顯示高親和力的T細胞克隆,可發(fā)生細胞凋亡而導致克隆清除,只有那些與自身抗原呈低或中等親和力,及那些不能識別自身抗原肽的T細胞克隆才能被留下,進一步分化為成熟的T細胞,此即陰性選擇。陰性選擇的生物學意義在于:清除自身反應性T細胞克隆。這是成熟T細胞的又一重要生物學特性,稱中樞耐受,是機體免疫系統(tǒng)不至于和自身組織和自身抗原起反應的一個保護性機制。DT細胞亞群:根據(jù)TCR不同,分為:①γδT細胞(表達TCR1):主要分布于皮膚、小腸、肺、生殖器官等,以及泌尿道的粘膜及皮下組織,是調節(jié)并啟動抗感染免疫應答的亞群。其γδTCR的配體往往為病原菌的包膜成分,歸入固有類淋巴細胞。②αβT細胞(表達TCR2):是體內最主要的T細胞,占外周血T細胞總數(shù)的90-95%。αβT細胞識別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屬MHC約束性T細胞,主要功能是介導細胞免疫、輔助體液免疫和參與免疫調節(jié)。外周血中αβT細胞分CD4+和CD8+T細胞,根據(jù)表面標志和分化抗原不同分為:①CD4+T細胞:識別MHCII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受MHCⅡ約束CD4+T細胞又分為Th1和Th2Th1細胞主要分泌IL-2、IFN-γ、TNF-β,介導細胞免疫Th2細胞主要分泌IL-4、IL-5、IL-6、IL-10,介導體液免疫Th1細胞和Th2細胞是重要的效應細胞,同時此兩種細胞又互為抑制細胞②CD8+T細胞:識別MHCI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受MHCⅠ約束細胞毒性T細胞,為CD8+T細胞,是免疫應答的主要效應細胞。①在腫瘤免疫及抗病毒感染中發(fā)揮重要作用;②調節(jié)免疫功能;③介導炎癥反應。另外,Treg細胞,NKT細胞ETCR-CD3:TCR分為兩類:Ⅰ、由γ、δ肽鏈組成TCR1(先、少,約5~10%);Ⅱ、由α、β肽鏈組成TCR2(后、多,約90~95%)Vα、Vβ各有三個超變區(qū),CDR1、CDR2、CDR3,其中以CDR3變異最大,直接決定了TCR的抗原特異性,CDR1、CDR2主要識別MHC-抗原肽復合體中MHC分子抗原結合槽,CDR3直接結合抗原肽可以把TCR-CD3看作為抗原受體復合物,其中TCR為識別和結合抗原的亞單位,CD3為信號轉導亞單位。TCR多樣性產生機制:①多個胚系基因片段的組合多樣性②VJ和VDJ重排多樣性③連接機動性,連接不精確性④N區(qū)核苷酸插入⑤α鏈、β鏈的組合多樣性B細胞的分化、成熟過程;BCR-IgαIgβ。AB細胞的分化、成熟過程。前B細胞:分化早期,Ig重鏈——μ鏈V區(qū)基因開始重排,不能合成完整的Ig,也不不表達BCR,μ鏈V區(qū)基因的成功重排可誘導輕鏈——κ鏈或λ鏈V區(qū)基因重排。未成熟B細胞:在成功重排μ鏈基因的誘導下,Ig輕鏈V區(qū)開始重排,首先合成L鏈的替代鏈(SL),細胞表面表達前BCR(Pre-BCR),其促使未成熟B細胞進一步分化成熟。隨后未成熟B細胞合成成熟的輕鏈,胞質內出現(xiàn)完整的IgM,細胞表面表達抗原受體mIgM(B細胞分化成熟過程中首先出現(xiàn)的BCR,其具有識別抗原的能力,但不能介導免疫應答)。此時,出現(xiàn)了B細胞成熟過程中重要的陰性選擇:即該BCR能夠與骨髓內的自身抗原發(fā)生相互作用,產生負信號,誘使未成熟的B細胞發(fā)生細胞凋亡,產生自身耐受。SL鏈表達的意義:抑制另一條重鏈基因重組——等位排斥;促進B細胞進一步分化成熟;誘導輕鏈基因的重排。成熟B細胞:μ鏈以外的重鏈V區(qū)基因開始重排、轉錄和表達。B細胞胞質內可同時出現(xiàn)IgM和IgD,胞膜表面可出現(xiàn)兩類BCR——mIgM和mIgD。此時的B細胞具有識別抗原、介導特異性免疫應答能力。活化B細胞(B細胞陽性選擇):受抗原刺激后,B細胞IgV區(qū)發(fā)生體細胞突變,保留表達高親和力的BCR細胞克?。ㄓH和力成熟)。漿細胞:B細胞終末細胞,抗體形成細胞,能合成特異性抗體,介導體液免疫。BBCR-IgαIgβ。在成熟的B細胞表面,IgαIgβ總是和BCR共同表達,形成BCR-IgαIgβ復合體,前者識別抗原,后者轉導BCR接受的抗原刺激信號。BCR主要包括mIgM和mIgD,由兩條重鏈和兩條輕鏈連接而成。Igα和Igβ以二聚體形式存在,兩條肽鏈可分為包外區(qū)、跨膜區(qū)和胞質區(qū)。NK細胞的抑制性受體(KIR)KIR-殺傷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屬Ig超家族成員,為I型膜蛋白,分為膜外區(qū)、跨膜區(qū)和胞質區(qū),膜外區(qū)分別有2個或3個Ig樣結構域,據(jù)此,KIR可分為兩類:KIR2D和KIR3D,兩者均有較長的胞質區(qū)(用L表示),故又稱KIR2DL和KIR3DL。樹突狀細胞的特征、分類和功能。特征:是已知功能最強大的APC,能攝取、加工處理和提成抗原,也是唯一能夠激活初始T細胞的APC,是適應性免疫應答的啟動者。是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的橋梁。分類:根據(jù)組織分布特點區(qū)分不同的DC①并指狀DC;②濾泡DC;③朗格漢斯細胞;④間質DC;⑤循環(huán)DC根據(jù)起源區(qū)分亞群。DC1-骨髓中分化的髓樣DC;DC2-胸腺中分化的DC或漿細胞樣DC功能:1、攝取、加工并提呈抗原;2、參與T細胞亞群的分化;3、參與誘導中樞和外周免疫耐受4、參與調節(jié)B細胞功能;5、參與固有免疫應答第三章免疫球蛋白及其編碼基因基因重排及重排機制Ig的V(D)J基因片段在胚系基因中成簇存在,要編碼完整的功能性的Ig多肽鏈,必須在這些成簇存在的基因中選擇某些基因片段重新進行組合,這個過程稱為基因重排。Ig胚系基因重排的發(fā)生時間上具有明顯的程序化,首先是重鏈可變區(qū)發(fā)生重排,接著是輕鏈重排。其機制除了理論上可能存在以不對稱交換形式出現(xiàn)的姊妹染色體交換機制外,主要是通過一組V(D)J重組酶的作用實現(xiàn),包括識別保守序列、切斷以及修復DNA等,這種保守系列稱為重組信號系列(RSS)。Ig多樣性產生機制Ig兩個基本特性:①作為抗體可特異性的結合抗原;②作為抗原可誘導機體產生抗Ig的免疫應答。Ig的結構多樣性首先表現(xiàn)在:5類(根據(jù)CH基因片段分為α、γ、δ、μ、ε五類)、2型(κ、λ兩型)多樣性產生機制:組合多樣性:胚系未重排基因中有眾多的V、D、J片段,在重排過程中有多種組合連接多樣性:Ig各基因片段之間的連接往往并不準確,有插入、替換或缺失核苷酸的情況發(fā)生,從而產生新的順序,包括P-核苷酸形成、N-核苷酸插入。體細胞高頻突變:發(fā)生于基因重排后成熟的B細胞受抗原刺激后的分化發(fā)育階段,主要方式為替代性點突變,發(fā)生部位只出現(xiàn)于次級淋巴組織的生發(fā)中心,抗體親和力成熟就是發(fā)生在生發(fā)中心中B細胞發(fā)生高頻突變、并經(jīng)抗原選擇的結果。第四章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經(jīng)典HLAⅠ類分子和HLAⅡ類分子結構、分布。HLA(humanleucocyteantigen)經(jīng)典HLAⅠ類分子:分為A、B、C三類,A、B表達在除絨毛膜滋養(yǎng)細胞外所有有核細胞表面,C表達在所有有核細胞表面。Ⅰ類分子最高表達于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也高表達。結構:由重鏈(α鏈)和輕鏈(β鏈)經(jīng)非共價鍵連接成的異二聚體。α鏈分別由HLA-A、B、C基因編碼,β鏈即β2微球蛋白(β2m)。重鏈由三個細胞外結構域(α1、α2、α3)、穿膜區(qū)和胞質區(qū)組成。α1、α2結構域組成抗原結合槽,進入該槽的抗原肽一般為九肽??乖话愫幸欢闻c某個特定HLA分子結合的部位,稱為錨著位,位于該部位上的氨基酸稱為錨著殘基。α3經(jīng)典HLAⅡ類分子:表達局限在特定細胞群,主要是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成熟B細胞和激活的T細胞。結構:由α鏈和β鏈組成的異二聚體,以非共價鍵相互連接。α鏈和β鏈各有兩個細胞外結構域(α1和α2、β1和β2)、穿膜區(qū)和胞質區(qū)。α2、β2類似Ⅰ類分子α3結構域,能與T細胞CD4受體結合。α1、β1為Ⅱ類的抗原結合槽組成成分,其與抗原肽結合特點為:①結合槽兩端開放,抗原肽可為13-18個氨基酸殘基;②抗原肽一般有一段由9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核心結合序列,直接與MHC分子結合并顯示TCR表位;③以氫鍵與HLAⅡ類分子結合的部位較多。MHC(HLA)分子的生物學功能。作為抗原肽受體結合和提呈抗原參與免疫調節(jié)參與T細胞發(fā)育和參與粘膜免疫其他非免疫學功能:HFE基因與遺傳性血色素沉著癥,MHC與配偶選擇第五章細胞因子細胞因子概念、分類;細胞因子受體;細胞因子的生物學功能。細胞因子:由非神經(jīng)-內分泌細胞分泌的能調節(jié)自身和其它細胞功能的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質或多肽。細胞因子的共同特征:主要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應答、造血功能和炎癥反應通常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作用于附近細胞或細胞因子產生細胞,在局部以高濃度短暫的發(fā)揮作用;細胞因子與存在于細胞表面的高親和力受體相結合后,通過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高效能的行使調節(jié)和效應功能;一種白細胞介素可由多種不同的細胞在不同條件下產生;一種白細胞介素可對多種類型的細胞發(fā)揮多效作用;細胞因子以網(wǎng)絡形式發(fā)生相互作用:①一種細胞因子可誘導或抑制另一種細胞因子的產生;②調節(jié)同一種細胞因子受體的表達;③可刺激其他細胞因子的合成和功能發(fā)揮;④不同細胞因子有相互拮抗作用。細胞因子分類:A根據(jù)生物學作用進行劃分:白細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CSF)干擾素(INF)腫瘤壞死因子(TNF)轉化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其他:EGF、PDGF、FGF等B根據(jù)CK來源分為:(1)單核因子——由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分泌,如IL-1;(2)淋巴因子——由淋巴細胞分泌,如IL-2;(3)其它細胞因子——G-CSF,EC分泌細胞因子的生物學功能:Th1型細胞因子與介導細胞免疫的細胞因子☆☆☆Th1細胞是一類輔助性CD4T細胞,主要分泌IFN-γ,Th1型細胞因子與CTL細胞的增值、分化和成熟有關,促進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IFN-γ:由激活的CD4T細胞、CD8T細胞和NK細胞產生。IFN-γ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激活單核/巨噬細胞;誘導和增加MHC分子的表達;促進T細胞的分化;促進免疫球蛋白IgG2a和IgG3類別轉換而抑制IgE1和IgE類別轉換;其它功能:IFN-γ上調NK細胞的殺傷作用強于I型IFN等IL-12刺激T細胞和NK細胞分泌IFN-γ;促進CD4T細胞想Th1細胞分化,有利于提高Mφ的活性;增強NK細胞和CD8T細胞的殺傷功能。Th2型細胞因子與介導體液免疫的細胞因子☆☆☆Th2型細胞因子能分泌IL-4和IL-5等細胞因子,與B細胞的增值、分化、成熟有關,能促進抗體的生成,增強抗體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超敏反應、抗寄生蟲免疫。IL-4:誘導Th2細胞的生長和分化;誘導B細胞發(fā)生抗體類別轉換產生IgE,但抑制想IgG2a和IgG3發(fā)生類別轉換;刺激內皮細胞表達粘附分子VCAM-1IL-4是肥大細胞生長因子并與IL-3協(xié)同作用,刺激肥大細胞增值。IL-5:有Th2和激活的肥大細胞產生。主要功能是刺激嗜酸粒細胞的生長和分化,激活成熟嗜酸粒細胞,增強其殺傷寄生蟲的能力;Th3型細胞因子與介導免疫抑制的細胞因子Th3型細胞主要分泌TGF-β抑制Th1和Th2活性,下調免疫應答,已成為適應性調節(jié)T細胞的一種類型。介導免疫抑制的細胞因子還包括IL-10家族的部分成員Th17型細胞因子與介導炎癥反應的細胞因子Th17細胞是指表達IL-17的CD4T細胞亞群,Th17系吧與炎癥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分泌IL-17促進炎癥反應。另外,介導炎癥反應的細胞因子主要包括IL-1,6,8,23,TNF和IFN-γ。細胞因子受體:細胞因子發(fā)揮生物學功能需先與靶細胞上特異性受體結合。細胞因子所能顯示的作用范圍和生物學效應,取決于細胞表面細胞因子受體的表達和相應細胞的分布。包括:免疫球蛋白受體家族(IgR-F)細胞因子受體家族(CkR-F)干擾素受體家族(IFNR-F)腫瘤壞死因子受體家族(TNFR-F)七次跨膜受體家族(STSR-F)蛋白酪氨酸激酶受體家族(PTKR-F)重要的細胞因子:IL-17、CCR5等。IL-17:主要由CD4記憶T細胞、單核細胞等分泌的一種促炎性細胞因子,具有強大的招募中性粒細胞、促進多種細胞釋放炎性因子、促進細胞增殖及抑制部分腫瘤生長等多種生物學作用。CCR5:是CC型趨化因子TANTES、MIP-1α和MIP1β的受體,還是HIV-1病毒感染CD4T細胞的輔助受體。第六章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分化抗原、黏附分子概念、分類及其生物學功能。A白細胞分化抗原:是白細胞分化成熟為不同譜系后,以及處于不同分化階段和活化過程中,出現(xiàn)或消失的細胞表面標記。分類與功能:與T細胞識別、粘附、活化有關的CD分子CD3分子:CD3與TCRαβ或γδ組成TCR/CD3復合體,CD3ζ鏈胞質區(qū)磷酸化的ITAM可通過和SH2結構域結合,招募ZAP-70等信號分子,傳遞TCR/CD3途徑的信號。CD4分子:是MHCⅡ類限制性T細胞識別抗原的輔助受體,參與信號的轉導;是HIV的受體,CD4+輔助性T細胞數(shù)量銳減或功能受損,是艾滋病發(fā)生免疫缺陷的主要機制。CD8分子:是MHCⅠ類限制性T細胞識別抗原的輔助受體,該分子通過α鏈V樣區(qū)與MHCI類分子重鏈非多肽的α3結合,不僅可以穩(wěn)定CTL對靶細胞的識別或與APC結合,而且也在CD8+細胞的胸腺選擇中去重要作用;參與T細胞活化信號傳遞。CTLA-4分子:屬CD28家族成員,是CTL相關分子,可與B7分子結合,參與T細胞活化第二信號傳遞。CD2:又稱淋巴細胞功能相關抗原2(LFA-2),參與NK細胞的活化與信號轉導。CD58:又稱淋巴細胞功能相關抗原3(LFA-3),參與T細胞的信號轉導。CD40L:即CD154分子,傳遞B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CD28:CD28分子的配體是B7-1和B7-2。傳遞T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與B細胞識別、粘附、活化有關的CD分子、Igα/Igβ:又稱CD79a/CD79b,B細胞受體識別輔助分子,介導由BCR途徑的信號傳導。是B細胞特征性標志。CD40分子:CD40—CD40L相互作用是B細胞活化中第二信號的主要來源,促使B細胞充分活化及Ig的類別轉換(體細胞突變),而且對于T細胞應答和APC功能的發(fā)揮也十分重要。B7-1/B7-2:參與T細胞活化過程中的第二信號傳遞。其它:CD19、CD21,CD81,CD22B細胞粘附分子(CAM):指由細胞產生、介導細胞與細胞間或細胞與基質間相互接觸和結合的分子。黏附分子大多為糖蛋白,分布于細胞表面。分類:a)整合素家族;b)免疫球蛋白超家族;c)選擇素家族;d)鈣粘蛋白超家族;e)其它生物功能:炎癥過程中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的粘附;粘附分子與淋巴細胞歸巢:淋巴細胞歸巢是淋巴細胞遷移的特殊形式:淋巴干細胞向中樞淋巴器官的歸巢;淋巴細胞向外周淋巴器官的歸巢;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淋巴細胞向炎癥部位滲出。其具有某一特定的淋巴細胞群或亞群定向歸巢到相應的組織或器官,分子基礎是淋巴細胞與各組織、器官血管內皮細胞的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淋巴細胞表達的粘附分子稱為淋巴細胞歸巢受體,與其對應的血管內皮細胞表達的粘附分子稱為地址素。粘附分子與免疫細胞的識別作用;粘附分子與細胞發(fā)育、分化、附著及移動;粘附分子與腫瘤;粘附分子與血栓形成。重要的分化抗原:CTLA-4、白細胞分化抗原、淋巴細胞歸巢、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第七章固有免疫-PAMP和PRR(特別是其中TLR)?!睢睢頟AMP:病原體顯示的抗原,統(tǒng)稱為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PRR的配體,各種病原體或宿主凋亡細胞共有的保守的分子結構,不存在正常的宿主細胞表面,固有免疫借此區(qū)分自身和非己。主要包括兩類:①以糖類和脂類為主的細菌胞壁成分:G-細菌產生的脂多糖、G+細菌產生的肽聚糖、分支桿菌產生的糖脂和酵母菌產生的甘露糖;②病毒產物及細菌胞核成分,如非甲基化寡核苷酸CpGDNA、單鏈RNA、雙鏈RNA?!睢睢頟RR:模式識別受體是固有免疫中免疫受體的代表,由數(shù)量有限的胚系基因編碼,進化上十分保守,也表明此類受體對生物體的生存極為重要。包括甘露糖受體(MR)、清道夫受體(SR)、Toll樣受體(TLR)等。特點:①全部由胚系基因編碼;②組成性地普遍表達;③引起快速應答;④能夠識別各種病原體。TLR:在果蠅中,Toll基因的一個重要功能與果蠅生成抗菌肽防治真菌感染有關,并揭示了其之所能夠抗感染,在于啟動了NF-κB相關的信號轉導。在哺乳動物中發(fā)現(xiàn)了結構相似并參與抗感染的一個跨膜分子家族,成員包括IL-1R和Toll類似物,后者被命名為Toll樣受體。TLR啟動的信號轉導:TLR結合PAMP后,胞內段TIR結構域招募有相同結構域的銜接蛋白MyD88,后者另一個結構域——DD結構域同型互作招募蛋白激酶IRAK4,啟動典型的TLR相關信號轉導,最后使蛋白激酶復合體TAK1-TAB1-TAB4活化并分別通過磷酸化啟動兩條信號轉導途徑:①生成轉錄因子NF-κB,激活NF-κB依賴性基因;②激活轉錄因子Jun和Fos,轉至胞核內形成轉錄因子AP-1,激活MAPK依賴性基因。-補體激活的三條途徑和三項功能。途徑:1.經(jīng)典途徑:始于抗體(IgM、IgG)對病原體或細胞表面抗原分子的識別及抗原抗體復合物的形成。補體C1q分子結合抗體后觸發(fā)這一途徑。C1是由C1q、C1r和C1s組成的復合物,隨著C1q的活化依次激活,C1a活化后將C2和C4降解,其有效片段C4b和C2b在細胞表面構成經(jīng)典途徑中顯示酶活性的C3轉化酶:C4bC2b。2.凝集素途徑3.旁路途徑功能:介導炎癥反應;調理作用;殺傷作用-急性炎癥性應答中的局部反應和全身急性相反應。局部反應:首先局部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液體溢出,引起局部紅腫和疼痛,之后血管內皮細胞表面表達粘附分子,導致白細胞外滲,包括:滾動粘附、緊密結合、細胞滲出、細胞遷徙全身急性相反應:感染一旦發(fā)生血行播散并出現(xiàn)全身癥狀則構成急性相反應,特點是發(fā)熱,由內源性熱源TNF-α、IL-1、IL-6引起。第八章T細胞對抗原的識別-抗原提呈細胞、抗原提呈分子和T-APC相互作用中的兩種三分子復合物??乖岢始毎褐妇哂屑庸ず吞岢士乖芰Φ募毎?。通常把通過MHCⅠ類分子向CD8T細胞提呈抗原的細胞稱為靶細胞,而只把表達MHCⅡ類分子并能向CD4T細胞提成抗原的細胞稱為APC。專職APC:必須滿足表達MHCⅡ類分子以及協(xié)同刺激信號分子的細胞稱為專職APC,包括:DC、巨噬細胞和B細胞。參與抗原提呈分子:抗原提呈分子:MHCⅠ類分子和MHCⅡ類分子CD1分子,提呈脂類抗原供NKT細胞亞群識別。輔助分子:與TCR相關的分子:CD3參與傳遞信號;CD4其結構域D1與MHCⅡ類分子的非多態(tài)部分β2結合以穩(wěn)定三元體結構參與信號轉導CD8其結構域Vα與MHCⅠ類分子的α3結構域結合參與信號轉導其他輔佐分子:CD28分子;CD40L分子T-PCR三分子復合物:TCR-pMHC(I類和II類)I類分子提呈內源性抗原供CD8CTL識別,II類分子提供外源性抗原供CD4Th細胞識別。-免疫突觸的概念及其意義。概念:用于描繪T、B細胞之間接觸面的改變。認為T細胞與APC之間會形成一個復雜而有序的超分子結構,稱為多分子激活聚集體(SMAC),其特征是:結構中間部分為包括TCR-pMHC復合物的各種信號分子稱為中央SMAC,四周圍繞著整合素家族的粘附分子稱為周邊SMAC。其意義在于,T-APC相互作用中,TCR-pMHC三元體等發(fā)揮作用不是取單分子的形式,而是諸多分子的“集體行動”。意義:①多個TCR-pMHC三元體的聚集使得單一受體(TCR)和單一配體(pMHC)間的親和力有機會轉變成一種結構親合力,為相應信號轉導提供足夠的動力,促進T細胞行使其抗原識別后的生物學功能,包括增殖、細胞因子分泌和對靶細胞的殺傷;②三元體的聚合同時使得與之相連的胞內Src家族PTK及其他信號分子發(fā)生多聚化,全面啟動T細胞抗原識別信號的胞內轉導。信號分子聚合成簇,使之有機會發(fā)生相互磷酸化。-蛋白質抗原加工提呈的兩條途徑。內體-溶酶體途徑: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外源性抗原的降解APC攝取外源性抗原——內體——與初級溶酶體結合——次級溶酶體——降解后的抗原肽與適當?shù)腗HCⅡ類分子結合——轉運至APC胞膜表面提呈給CD4T細胞。Ⅱ類分子從內質網(wǎng)向內體轉運MHCⅡ類分子的α鏈、β鏈,Cx——鈣聯(lián)蛋白,保證Ⅱ類分子裝配正確;Ii鏈(包括CLIP段——Ⅱ相關的恒定鏈,核心片段——使Ii分子形成三聚體)。Ii鏈的功能:既阻止Ⅱ類分子與內質網(wǎng)內的內源性抗原肽結合(通過CLIP片段與Ⅱ類分子的抗原結合槽結合,CLIP的錨著殘基含有甲硫氨酸和丙氨酸)又能引導Ⅱ類分子由內質網(wǎng)轉運到內體中。Ⅱ類分子的荷肽Ii-Ⅱ類分子九聚體進入內體(次級溶酶體)后,Ii分子逐步降解,最后只剩下與Ⅱ類分子抗原結合槽結合的CLIP片段,此時在HLA-DM的作用下,CLIP片段解離,暴露Ⅱ類分子的抗原結合槽,并與降解加工后的外源性抗原肽結合,HLA-DM解離,完成荷肽。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胞質溶膠途徑:內源性抗原的加工在胞質中內源性抗原的降解啟用泛素-蛋白酶體途徑。(泛素、泛素激活酶E1、泛素結合酶E2、靶蛋白泛素連接酶E3、蛋白質-泛素聚合鏈)內源性抗原肽的轉運抗原加工相關轉運物(TAP),為內質網(wǎng)網(wǎng)膜上的跨膜蛋白,形成跨膜孔道,胞質內的內源性抗原肽通過這一孔道進入內質網(wǎng)??椎纼H可通過8-12肽的內源性抗原肽。MHCⅠ類分子荷肽位于內質網(wǎng)內源性抗原的提呈☆☆☆交叉提呈(非經(jīng)典的加工提呈)MHC-I——外源性抗原肽——CD8+T細胞MHC-II——內源性抗原肽——CD4+T細胞☆☆☆表8-2蛋白質抗原加工提呈兩種主要途徑的比較內體溶酶體途徑胞質溶膠途徑提呈分子MHCII類MHCI類抗原來源(舉例)外源性(細菌產物)內源性(病毒)抗原酶解細胞器內體、溶酶體蛋白酶體結合MHC分子的部位溶酶體(MIIC/MIIV*)內質網(wǎng)腔主要伴隨蛋白Ii鏈HSP、Cx、鈣網(wǎng)蛋白APC專職APC所有有核細胞激活的T細胞亞群CD4ThCD8CTL注:MIIC:MHCII類分子區(qū)室;MIIV:MHCII類分子攜帶泡囊。-T細胞抗原識別中的MHC限制性。T細胞識別細胞表面抗原肽的同時還需特異性的識別提交抗原肽的MHC等位基因分子。以后證實,不僅CTL-靶細胞間,而且Mφ-Th及Th-B間的相互作用也受到MHC等位基因特異性的約束,這一現(xiàn)象,即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細胞才能有效的相互作用,稱為MHC限制性。第九章T細胞激活-T細胞激活的兩條信號轉導途徑(不要求細節(jié),著重了解下列術語的含意及相關功能:PTK、ITAM、NF-B、鈣調磷酸酶、MAP激酶)。A磷脂酰肌醇途徑和MAP激酶相關途徑PTK:蛋白酪氨酸激酶,在T細胞活化信號轉導的上游發(fā)信號蛋白質中的酪氨酸發(fā)生磷酸化。ITAM:免疫受體酪氨酸激活基序,其基本結構為YxxL/V,其中的Y(酪氨酸)一旦發(fā)生磷酸化,即可與SH2結構域結合,在免疫突觸的多聚作用中,發(fā)揮招募各種游離的激酶和信號分子的作用?!睢睢頝F-B:NF為核因子,κB指B細胞的κ鏈。NF-κB的發(fā)現(xiàn)和命名是因為其參與B細胞活化。通常,NF-κB位于胞質中與抑制因子I-κB以復合物的形式存在。細胞活化后經(jīng)過一系列信號傳導,使PKC把I-κB發(fā)生磷酸化造成其與NF-κB的解離,激活NF-κB使其轉入細胞核發(fā)揮激活基因轉錄作用。鈣調磷酸酶:是一種絲、蘇氨酸磷酸酶而不是PTK,是PTP,主要活化轉錄因子NF-ATMAP激酶: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一種絲、蘇氨酸激酶。較多地在信號轉導的下游發(fā)揮作用,直接參與轉錄因子的活化。-T細胞激活中的抗原識別信號(第一信號)、激活信號(第二信號)和生長信號(IL-2R傳遞的信號)。第一信號:T細胞抗原識別信號,TCR-CD3復合物識別并結合APC膜上pMHC復合物,促使T細胞表面免疫突觸形成,胞膜相關分子互相靠攏成簇,并發(fā)生多聚作用,各種受體關聯(lián)性酪氨酸激酶發(fā)生相互磷酸化或反式磷酸化。胞內Src-PTK一旦成功的發(fā)生磷酸化,意味著胞外受體對抗原的識別有效,第一信號形成。第二信號:激活信號。APC表面的B7和T細胞表面的CD28配接啟動第二信號。首先使CD28胞內段的ITAM從已活化的膜型Src-PTK中獲取磷酸根并招募PI3K,后者通過另一激酶AKT使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失活,使已發(fā)生轉位的轉錄因子NF-AT不再從胞核中外流,促使NF-AT依賴性基因轉錄。生長信號:IL-2R介導的信號轉導除了激活Stat5外。(周期素E的活化)-T細胞四個功能性亞群的分化和特點:CD4Th1、CD4Th2、CD4Th17和CD8CTL。亞群TCR配體誘導細胞因子主要靶細胞表面效應分子分泌性效應分子應答類型CD4Th1pMHCⅡ類IL-12INF-γ受感染的MφCD40LFasLIFN-γ細胞免疫CD4Th2pMHCⅡ類IL-4抗原特異性B細胞CD40LIL-4體液免疫CD4Th17pMHCⅡ類IL-23炎癥細胞IL-17炎癥反應CD8CTLpMHCI類IL-2感染病毒的靶細胞FasL穿孔素、顆粒酶、IFN-γ特異殺傷第十章B細胞激活-從T-B細胞相互作用中比較各自的抗原識別結構和獲取第一、第二信號的途徑。-生發(fā)中心出現(xiàn)的抗體親和力成熟及類別轉換:簡要機制及其意義。生發(fā)中心微環(huán)境中進入中央母細胞階段的活化B細胞,重鏈和輕鏈的V區(qū)基因可發(fā)生高頻率的點突變,稱為體細胞高頻突變。突變后產生的各種B細胞克隆,BCR親和力各不相同。然后在中央細胞階段,經(jīng)過FDC捕獲抗原的選擇,使表達高親和力的B細胞免于凋亡。其總體結果是,后代B細胞及其產生的抗體對抗原的平均親和力得到了提升,稱為抗體親和力成熟,使所分泌的抗體可更有效的保護機體免受外來抗原的再次襲擊。高頻突變的特點:①通常出現(xiàn)在生發(fā)中心;②主要發(fā)生在基因重排過的B細胞V區(qū)基因;③主要是點突變;④突變頻率很高;⑤為T細胞依賴性。親和力成熟機制:抗原的選擇。抗原對帶有結構各異BCR的B細胞克隆進行選擇是親和力成熟的關鍵。初次應答時,大量抗原的出現(xiàn),可使帶有不同親和力BCR的B細胞克隆被選擇和激活,產生的抗體包括高、中、低親和力,是一種混合物,其平均親和力為中等。當大量抗原被清除或二次應答時僅有少量抗原出現(xiàn)時,該抗原會優(yōu)先選擇高親和力的BCR與之結合,僅僅使相應的B細胞克隆擴增。結果是該克隆的B細胞分泌的所有抗體分子對該抗原都呈高親和力,意義在于能夠使二次應答迅速出現(xiàn)并且反應強烈??贵w類別轉換:概念:一個B細胞克隆在分化過程中V-D-J功能性基因片段保持不變,而發(fā)生C基因重排,使其表達的抗體分子發(fā)生H鏈類的改變,稱為類別轉換(classswitching)抗體的作用:中和作用、調理作用、補體激活作用。機制:S-S重組;非缺失性轉換(P63)特點:類別轉換不涉及抗體的抗原結合特異性,即不改變抗體的獨特型;類別轉換主要出現(xiàn)在二次應答之后,由此產生的IgG隨之發(fā)生親和力成熟和含量的上升。與親和力成熟基本同步。-比較針對TD-Ag和TI-Ag的抗體應答.TD-Ag:蛋白質抗原誘導的B細胞應答需要Th2細胞的協(xié)助,并發(fā)生抗體的類別轉換和親和力成熟,產生二次記憶性應答。發(fā)生部位在外周淋巴組織的B細胞區(qū)及生發(fā)中心。Ti-Ag:脂多糖及多糖類抗原能無胸腺裸鼠或無T細胞的動物產生抗體,稱TI-Ag。B細胞對Ti-Ag的抗體應答一般不出現(xiàn)二次回憶性反應,也沒有抗體的親和力成熟和類別轉換。表10-6TD、TI和TI-2抗原主要特性的比較特性TD-AgTI-1AgTI-2Ag無T細胞鼠不應答應答不應答對T細胞的致敏作用有無無激活多克隆B細胞的能力無有無類別轉換和親和力成熟有無少數(shù)有記憶B細胞有無個別有重復抗原表位不需要不需要需要化學性質和類別蛋白質脂多糖多糖、葡聚糖活化的B細胞克隆B、寡克隆B1和B,多克隆B1、寡克隆第十一章免疫應答的效應機制-抗體的效應機制包括哪幾部分?AIgG和IgM介導的效應:對抗原的中和和阻斷作用:IgG中和毒素IgG阻斷病毒結合入侵靶細胞sIgA阻止病原體黏附入侵黏膜免疫調理作用☆☆☆:IgG、IgM及補體活性片段,與病原體和吞噬細胞(Fc受體和補體受體)結合幫助促進吞噬CDC:抗原抗體復合物能夠激活補體的經(jīng)典途徑,最后形成攻膜復合體,對靶細胞進行殺傷(裂解靶細胞)。ADCC☆☆☆:IgG的Fab片段與靶細胞的相應抗原結合,其Fc片段與Mφ、中性粒細胞、NK細胞的Fc受體結合,激活相應的效應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及顆粒胞吐,使靶細胞死亡。殺傷細胞Fc受體殺傷抗體結合的靶細胞NK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與IgG酸性粒細胞與IgE殺蠕蟲類寄生蟲介導炎癥:IgE肥大細胞、堿性粒細胞生物活性介質補體活性片段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體液滲出與粒細胞浸潤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血小板活化☆☆☆-CD8+T細胞(CTL)殺傷靶細胞的主要機制有哪些(溶解靶細胞、誘導靶細胞凋亡)?兩種主要殺傷機制:細胞裂解性殺傷:活化的CTL產生并胞吐穿孔素,絲氨酸酯酶(活化穿孔素,增強殺傷作用)損傷靶細胞膜;誘導細胞凋亡:CTL通過表面FasL與靶細胞的Fas結合,或者通過釋放顆粒酶B至靶細胞后誘導靶細胞凋亡。顆粒釋放(穿孔素、顆粒酶、絲氨酸脂酶)表達FasL分泌TNF細胞裂解(穿孔素)細胞凋亡(FasL-Fas、TNF、顆粒酶)Caspase效應機制:①滅活凋亡抑制物;②破壞細胞結構;③使調節(jié)蛋白喪失功能(改變調節(jié)細胞結構的蛋白,改變DNA相關酶的功能等)第十二章免疫調節(jié)-細胞因子和補體的效應作用是如何受到反饋調節(jié)的。細胞因子的反饋調節(jié):JakPTK和轉錄因子Stat是細胞因子受體相關信號轉導中普遍啟用的信號分子,是細胞因子發(fā)揮效應功能的主要啟動因素。四種反饋調節(jié)機制和途徑:①發(fā)揮脫磷酸化作用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如PTP1(SHP1)、SHP2和CD45;使已發(fā)生磷酸化的蛋白激酶(如Jak)、ITAM、STAT發(fā)生脫磷酸而失活。②對已激活Stat的蛋白抑制分子(proteininhibitorofactivatedStat,PIAS);③細胞因子信號轉導抑制蛋白(suppressorofcytokinesignaling,SOCS)。④泛素-蛋白酶體途徑對Jak蛋白激酶實施的降解。補體的反饋調節(jié):通過補體調節(jié)蛋白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調節(jié)蛋白的同種限制性)抑制經(jīng)典途徑中C1的形成:C1抑制物與C1q和C1s結合,使不能形成C1復合物,無法啟動經(jīng)典途徑;抑制補體轉化酶的形成;抑制MAC的形成:CD59阻抑C5b678與C9的結合。-以CD4+CD25+T和Tr1為例了解兩類調節(jié)性T細胞的產生和作用特點。-獨特性網(wǎng)絡的形成和作用原理??乖瓋扔跋瘢航Y構上,獨特型主要覆蓋抗體分子或BCR分子的抗原結合部位即互補決定區(qū)(CDR),另一些則分布在接近CDR的非抗原結合部分??躬毺匦涂贵w可以有兩種,分別針對抗體分子可變區(qū)的支架部分(α型,稱Ab2α)和抗原結合部位(β型,稱Ab2β)。值得注意的是抗獨特型抗體中的Ab2β,因其結構和抗原表位相似,并能與抗原競爭性地和Ab1結合,因而β型的抗獨特型抗體被稱為體內的抗原內影像(internalimage)。獨特型網(wǎng)絡的形成:抗抗體中的Ab2α和Ab2β都可作為一種負反饋因素,對Ab1的分泌起抑制作用。然而,大量抗抗體的產生,又可以誘發(fā)出抗抗抗體(Ab3),顯然,部分Ab3和Ab1結構的相似性又使得Ab1和Ab3可以攜手共同對付Ab2。如此反復和交錯,構成了獨特型網(wǎng)絡。其調控的實質是淋巴細胞克隆在BCR或TCR間引發(fā)的相互作用。-激活誘導的細胞死亡(AICD):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克隆容量的限制因素。Fas又稱CD95,作為一種普遍表達的受體分子,可以出現(xiàn)在包括淋巴細胞在內的多種細胞表面,但FasL的大量表達通常只見于活化的T細胞(特別是活化的CTL)和NK細胞。因而已被激活的CTL,往往能夠最有效地以凋亡途徑殺傷表達Fas分子的靶細胞。被抗原激活而大量表達FasL的效應性CTL,在采用所分泌的FasL殺傷Fas陽性的靶細胞后,對于因抗原激發(fā)的同樣表達Fas分子的T、B細胞,必然存在自我殺傷的潛在危險,這種同時清除活化T、B細胞的自殺程序,稱為激活誘導的細胞死亡,具有高度特異性的生理性反饋調節(jié),目標是限制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克隆的容量。第十三章超敏反應-Ⅰ~Ⅲ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與常見疾病。機體對某些抗原初次應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時,發(fā)生的一種以機體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細胞損傷為主的特異性免疫應答。Ⅰ型☆☆☆:特點:☆IgE介導☆發(fā)生快,消退亦快;☆通常使機體出現(xiàn)功能紊亂而不發(fā)生嚴重組織細胞損傷;☆具有明顯個體差異和遺傳背景機制:初次接觸抗原抗原特異性Th2細胞和B細胞活化漿細胞產生IgE抗體IgE與肥大細胞表面Fc受體結合而致敏肥大細胞致敏的肥大細胞再次接觸相同抗原后迅速釋放多種介質,引發(fā)病理性免疫反應,如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擴張、支氣管及內臟平滑肌收縮和局部炎癥。(過敏性鼻炎——枯草熱、青霉素過敏)常見的I型超敏反應性疾病☆☆☆初次接觸花粉初次接觸花粉針對花粉的IgE抗體結合到肥大細胞上IL-4促使B細胞產生針對花粉的IgE抗體第二次接觸花粉肥大細胞即刻釋放內容物引起過敏性鼻炎(枯草熱)Ⅱ型:機制:①機體產生了針對自身蛋白的抗體IgG和IgM,與抗原結合后活化了補體系統(tǒng),最后形成MAC,導致靶細胞破壞。吞噬細胞表面表達Fc受體及補體受體,通過此二種受體的介導,出現(xiàn)對靶細胞的吞噬破壞作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②抗體在組織沉積,募集中性粒細胞和Mφ,此類細胞通過表面的Fc受體與組織中沉積的抗體結合,使細胞活化,釋放生物活性物質引起組織損傷??贵w介導的腎小球腎炎。自身抗體結合自身正常細胞表面的受體或蛋白,影響了這些受體或蛋白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可能無實際的組織損傷)。Graves病☆☆☆刺激性自身抗體(刺激性自身抗體(Graves?。┐贵w甲狀腺

濾泡甲狀腺

激素正常情況Graves病人甲狀腺激素調節(jié)性產生甲狀腺激素不受調節(jié)地過度性產生ABO血型的輸血反應。Ⅲ型:又稱抗原抗體復合物型超敏反應,是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于組織內,通過激活補體而引起的細胞組織損傷。主要特點:形成了大量游離于全身的抗原-抗體復合物。免疫復合物透過血管內皮細胞間隙結合到基底膜細胞上,活化補體經(jīng)典途徑,釋放C3a、C5a,刺激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引起局部炎癥反應。C5a募集中性粒細胞至局部,釋放溶酶體,引起組織損傷和進一步加重炎癥反應。第十四章抗感染免疫-簡述抗感染免疫的基本階段。-簡述非特異性免疫的識別方式(含PRR與PAMP的概念)。-固有免疫與適應性免疫的關系。第十五章自身免疫與自身免疫?。陨砻庖卟“l(fā)生的機理和臨床特點?抗體介導的自身免疫病的發(fā)病機理有哪幾種?☆☆☆自身免疫:機體免疫系統(tǒng)對自身成分發(fā)生免疫應答的現(xiàn)象。在正常機體中,生理性的自身免疫是機體清除衰老、損傷細胞、平衡應答水平、維持自身穩(wěn)定的重要機制?!睢睢钭陨砻庖卟。簷C體免疫系統(tǒng)對自身成分發(fā)生免疫應答而導致的疾病狀態(tài)。自身免疫病的診斷條件:1、有自身抗體或者自身反應性T細胞2、有自身抗體或者自身反應性T細胞浸潤的病例學證據(jù)3、用該自身抗原免疫動物能夠誘發(fā)同樣的自身免疫病的動物模型4、自身抗體或者自身反應性T細胞可在體外影響自身組織細胞功能5、病情轉歸與免疫應答強度有關,并可在體外影響組織細胞功能6、沒有其他致病原因和感染自身免疫病發(fā)生的機理和臨床特點:自身免疫病發(fā)病的相關因素:自身耐受的打破;自身反應性T細胞和B細胞擴增;自身反應性T細胞或者自身抗體造成局部組織損傷

自身抗原的出現(xiàn);免疫調節(jié)異常;自身抗體和自身反應性T細胞產生;遺傳因素

自身免疫病的特征: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出現(xiàn)高水平的自身抗體和(或)自身反應性淋巴細胞;女性較男性發(fā)病為多;多初發(fā)于育齡階段;病情反復、呈慢性、遷延性過程;具遺傳傾向;有誘發(fā)因素,如微生物感染或者精神因素;病情轉歸于自身免疫反應強調密切相關-抗體介導的自身免疫病的發(fā)病機理有哪幾種?該抗體為病理性自身抗體:①ADCC;②抗體刺激靶細胞;③抗體中和作用:抗體與體內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抗原物質或受體結合,使其滅活和喪失功能,從而出現(xiàn)相應病癥;④與抗原形成免疫復合物后損傷作用(Ⅲ型超敏反應);⑤致敏宿主細胞或組織,導致補體活化。第十六章腫瘤免疫-腫瘤特異性抗原和腫瘤相關抗原。腫瘤抗原:是細胞惡性轉化過程中出現(xiàn)異常的蛋白和多肽分子總稱。T細胞識中MHC遞呈的腫瘤抗原肽。腫瘤特異性抗原:1)化學和物理致癌因素誘發(fā)的腫瘤抗原①大多數(shù)為細胞內蛋白,在胞質內經(jīng)處理后成為抗原肽,由MHCⅠ類分子提呈于細胞膜表面,被CT8T細胞所識別,激發(fā)特異性CTL反應,一般難以誘導B細胞產生抗體。②常表現(xiàn)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性。2)病毒誘發(fā)的腫瘤抗原特點:①病毒主要通過其DNA或RNA整合到宿主DNA中,引起細胞惡變而表達腫瘤抗原。②由同一病毒誘發(fā)的腫瘤,無個體差異,均表達相同的腫瘤抗原。3)癌基因和突變型抑癌基因表達的腫瘤抗原,可誘導激活CTL反應,并誘導B細胞產生特異性IgG抗體。①癌基因編碼蛋白②突變的抑癌基因編碼蛋白③染色體異位產生的融合蛋白4)正常靜止基因表達的腫瘤抗原腫瘤相關性抗原:1)胚胎性抗原;2)分化抗原;3)癌基因高表達的抗原;4)過量或異常表達的糖脂和糖蛋白抗原-體液和細胞免疫抗腫瘤效應機制。體液免疫效應機制:CDC和ADCCCDC:參與的抗體主要為IgM,針對游離的腫瘤細胞,對防止腫瘤轉移有一定作用。ADCC:參與的抗體主要為IgG。結合了腫瘤抗原的抗體的Fc段與NK細胞、Mφ相應受體結合,刺激這些細胞釋放多種效應分子殺傷腫瘤細胞??贵w的其他效應功能:①調理作用:吞噬細胞通過表面的Fc受體增強吞噬殺傷結合了抗體(IgG)的腫瘤細胞。②抗體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轉移作用。細胞免疫效應機制:(一)T細胞,在抗腫瘤的特異性免疫中是主要效應細胞。①CTL:特點:殺傷腫瘤細胞過程分為效靶細胞結合,攻擊殺傷和靶細胞裂解。顯示對腫瘤細胞效應功能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有效性。分泌型殺傷:通過CD8+T細胞顆粒胞吐釋放效應分子如穿孔素、粒酶、淋巴毒素和TNF等發(fā)揮對靶細胞殺傷作用。非分泌型殺傷:通過CD8+T細胞表面FasL分子結合靶細胞表面的Fas分子,啟動靶細胞的凋亡信號傳導途徑加以殺傷。②CD4T細胞◆主要通過釋放多種細胞因子(IL-2、IFN-g、TNF-a、IL-4等)發(fā)揮效應作用。IL-2:激活CD8+T細胞、NK細胞和巨噬細胞,發(fā)揮抗腫瘤作用;IFN-g:增強NK細胞和巨噬細胞對腫瘤細胞殺傷能力,促進腫瘤細胞MHCⅠ類分子表達,提高靶細胞對CD8+T細胞的敏感性;TNF-a:直接破壞腫瘤功能;IL-4等:促進B細胞增殖、分化產生抗體通過體液免疫途徑殺傷腫瘤細胞?!羯贁?shù)CD4T細胞可識別腫瘤細胞MHCⅡ類分子遞呈的抗原肽直接殺傷腫瘤細胞。(二)NK細胞和巨噬細胞NK細胞殺傷靶細胞的機制特點:NK細胞是抗腫瘤免疫早期起重要作用的效應細胞,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作為效應細胞不需預先致敏。◆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受體介導殺傷作用主要依賴于NK細胞膜表面的KAR和KIR。MHCⅠ類分子為KIR的配體,腫瘤細胞MHCⅠ類分子表達下降、消失或異常,缺乏抑制信號,使NK細胞激活,發(fā)揮殺傷效應巨噬細胞:巨噬細胞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殺傷腫瘤細胞機制主要為:吞噬和殺傷作用;介導炎癥反應;釋放細胞因子參與免疫調節(jié)(如IL-1),刺激T細胞增殖分化,增強NK細胞活性;加工遞呈抗原、啟動免疫應答;參與ADCC釋放效應分子殺傷靶細胞。-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1.腫瘤細胞免疫原性低下1)抗原表達異質性和遺傳不穩(wěn)定性;2)抗原調變;3)MHCI類分子表達異常4)腫瘤細胞抗原加工處理缺陷5)黏附分子(ICAM-1)及協(xié)同刺激分子(B7和CD40分子)缺陷2.免疫增強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給荷瘤動物輸入抗腫瘤免疫血清可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稱之為免疫增強。3.效應細胞的功能異常1)T細胞信號轉導途徑缺陷;2)細胞因子產生異常引起Th1/Th2細胞漂移3)調節(jié)性T細胞異常激活4.腫瘤細胞分泌免疫抑制分子1)釋放某些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下調免疫細胞活性;2)表達fasL反向攻擊效應細胞。3)釋放可溶性細胞因子受體阻斷效應分子生物學作用4)表達非經(jīng)典MHCⅠ類分子(HLA-G)抑制免疫細胞活性5)腫瘤周圍組織微環(huán)境中免疫抑制細胞和有關多種蛋白酶。-腫瘤疫苗的原理和抗體偶聯(lián)物作用機制。腫瘤疫苗:腫瘤疫苗包括滅活的自體腫瘤細胞、提取的腫瘤抗原和人工合成的腫瘤抗原肽,通過給患者免疫接種,激發(fā)患者自身對腫瘤細胞的特異性免疫應答,清除腫瘤而不損傷周圍正常細胞。腫瘤疫苗還可誘發(fā)免疫記憶細胞,產生長期的免疫效應,防治腫瘤的轉移和復發(fā)??贵w偶聯(lián)物:通過化學修飾或基因工程技術將抗腫瘤抗體與效應分子偶聯(lián),這些偶聯(lián)物(immuneconjugates)既有特異性識別腫瘤抗原的能力,也保留了效應分子殺傷腫瘤細胞的毒性,注射于腫瘤患者體內,可定向地濃聚到腫瘤部位,選擇性殺傷腫瘤細胞。這類免疫偶聯(lián)物在腫瘤的檢測、定位和治療中都有廣泛的用途。第十七章移植免疫-T細胞識別同種異體抗原的機制(直接識別和間接識別)。同種異體器官移植排斥的機制:同種異體間的器官移植一般均會發(fā)生排斥反應,本質上乃受者免疫系統(tǒng)對供者移植物抗原的免疫應答,如同普通抗原誘導的應答,其同樣具有特異性和記憶性,T細胞在移植排斥反應中起關鍵作用。一、引起同種異體移植排斥反應的抗原1.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能引起強烈排斥反應的移植抗原稱為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MHC抗原),在人類最重要者為HLA抗原。本質上,供、受者間HLA型別差異是發(fā)生急性移植排斥反應的主要原因。2.次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實驗研究和臨床資料均證明,即使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完全相同,仍可能發(fā)生程度較輕、較緩慢的排斥反應,提示還存在其他可誘導排斥反應的抗原,即次要組織相容性抗原(minor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mH抗原)。mH抗原表達于機體組織細胞表面,由某些具有多態(tài)性的基因編碼,可被MHC分子提呈,主要包括兩類:1)性別相關的mH抗原,2)常染色體編碼的mH抗原3.其他參與排斥反應發(fā)生的抗原二、T細胞識別同種抗原的機制同種反應性T細胞是參與同種異體移植排斥反應的關鍵效應細胞,其實驗依據(jù)為:先天性無胸腺的嚙齒類動物(如裸鼠)體內無成熟T細胞,不能排斥移植物;新生兒期摘除正常大鼠或小鼠的胸腺,會發(fā)生同樣情況;上述情況中,若注射同系正常小鼠T細胞,則小鼠即可對移植物產生排斥反應。1)T細胞在移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