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是賓語前置句新解_第1頁
之是賓語前置句新解_第2頁
之是賓語前置句新解_第3頁
之是賓語前置句新解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之是賓語前置句新解

賓語先于古漢語,指在特定語境中,在古漢語中的外來詞的后半部分,這是古漢語客觀語言的事實。最早全面系統(tǒng)揭示出這一語序規(guī)律的學者是清末著名語言學家馬建忠,他在《馬氏文通》(以下簡稱《文通》)中首次提及。筆者在本文,將側重對學界研究和探討“之”“是”賓語前置仍存有分歧和爭議的兩個問題,即“之”“是”賓語前置句的主要語法標志及“之、是”是否作代詞復指前置賓語進行再探究,以就教于大方。一、弗辭、有疑辭者《文通》闡釋“之”“是”賓語前置句為:“止詞先乎動字者,倒文也。動字如有弗辭或有疑辭者,率參‘之’字,辭氣確切者,或參‘是’字?!?P401)關于這一語法現(xiàn)象,可用如下結構式表達:SN1·起詞→ON2·止詞→“之(是)”→V謂·動字(S—主語O—賓語V—謂語)其結構式傳達出如下信息。1.屬符號表示該詞序位置上詞語的性質。由拉丁字母標記,即:N(起詞或止詞)、V(動字)。2.單詞的順序的符號同一類詞性的詞在一個句子中出現(xiàn)兩次以上,就可使用下標形式對同類詞進行編排,保留源句式中的詞序符號。即:N1起詞、N2止詞。3.用漢字標記構建表示當前詞序位置上詞語的語法意義以下標形式用漢字標記在詞類符號的右側與詞序符號之間用分隔號“·”隔開。即:SN1·起詞、ON2·止詞。4.延續(xù)符號用右向箭頭符號“→”表示,主要用于不同詞語之間。5.“之”、“是”當需要表示特定的某個虛詞的時候,將所需要的虛詞直接寫入結構式中,同時加上引號,表示其與詞類符號區(qū)別。即:“之”、“是”。由上觀之,“之”“是”賓語前置句的結構式既反映了句式構成成分和詞序的關系,也反映了動詞與前后名詞(施事名詞與受事名詞)的語義關系。二、關于“”和“是”的兩個問題(一)止詞的作用機制《文通》闡釋“弗辭”、“疑辭”或“辭氣確切”為判定“之”“是”賓語前置的主要語法標志。筆者通過長期教學實踐及查閱前輩學者研究心得,認為這一觀點有值得商榷之處。且看如下兩例句:(1)禹之治水,水~~水~~之導也。(《孟子·告子》)(2)皇天無親,惟德~~德~~是輔。(《書·蔡仲之命》)句(1)結構式為:SN1·禹之治水→ON2·水→“之”→V謂·導,其起詞“禹之治水”發(fā)生“導”的動作目的是使止詞“水”的位置發(fā)生變化,進而達到強調止詞的作用。句(2)結構式為:SN1·皇天→ON2·德→“是”→V謂·輔,其起詞“皇天”發(fā)生“輔”的動作目的是使止詞“德”的位置發(fā)生變化,進而達到強調止詞的作用。1.漢語本是“SVO”型語言,當賓語(止詞)置于謂動詞(外動字)之后,這種類型的句子屬于正常語序(又稱為“常式句”),此時主語多為施事,賓語多是受事,這種主謂賓、施受動本應具有極大的穩(wěn)定性,但古漢語賓語前置句的語序卻打破了此類線性排列。句法上,(1)、(2)句的結構式盡管仍把起詞(SN1)置于止詞前(ON2·止詞),但動字(V)已后移于止詞上,導致在線性序列上的止詞由原來應置于動字后的常式位置發(fā)生前移,而止詞原有位置就由相應的標記“之”和“是”字補救,進而在線性序列上出現(xiàn)S→O→“之(是)”→V結構式,它是顯性語法形式的詞序變化與隱性語法形式的分布、組合、變換共同作用的結果。語義上,(1)、(2)句結構式表明,線性序列中語義的施事性從左到右逐漸減弱,而受事性逐卻漸加強。因止詞(水、德)離動字(導、輔)的距離比起詞(禹之治水、皇天)離動字的距離近,故止詞與動字關系就十分密切,因核心動字的影響,止詞在句子中具備了強調的作用,主要強調止詞(水、德)在動字(導、輔)影響下所產生的效果。語用上,(1)、(2)句結構式的起詞(禹之治水、皇天)多為有定的人或物,止詞(水、德)多為無定的物或事;起詞與止詞相較,起詞更容易被人識別關注。在SOV線性序列上,起詞(禹之治水、皇天)置于止詞前(水、德),動字(導、輔)雖直接作用于止詞,但止詞卻未置于動字后受其支配,而是離開了原來的正常位置前移,為了使原有結構不至于崩潰,于是在止詞與動字之間插入了使句子結構平衡的標記,(1)、(2)句的標記就是“之”或“是”二字;這一結構式在古漢語賓前置句中具有極大的穩(wěn)定性。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之、是”二字應為介入止詞與動字之間改變動賓常序的關鍵詞,能起到把止詞提到動字前加強語氣的作用;若當止詞變?yōu)閯淤e常序時,“之”或“是”就不存在。故“之”“是”賓語前置句中,“之、是”二字才是確立賓語前置的主要語法標志,并非是“弗辭”、“疑辭”或“辭氣確切”等語法現(xiàn)象。(二)“之、是”能否為代詞古漢語句型中的S→O→“之(是)”→V結構為“之”“是”賓語前置句,在學界早已基本達成通識。但“之、是”作為止詞和動字之間插入的標志詞,能否作代詞復指前置賓語的問題,目前在學界仍存有分歧,主要有以下兩類觀點。持肯定觀點的代表學者是當代著名語法學家王力先生,他認為“在一般情況下,賓語是放在動詞的后面的;但是,有時候為了強調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后面用‘是’字、“實’字或‘之’字復指……用代詞‘是’字或‘之’字復指提前的賓語,是古代漢語變更動賓詞序的一種語法手段,即使被提前的賓語是代詞,也并不排斥這種語法手段?!?P234-235)同時,郭錫良、許嘉璐、朱振家及荊貴生等學者也認同王力先生的觀點,他們在主編高?!豆糯鷿h語》教材時,對文選中出現(xiàn)的“之”“是”賓語前置句的注釋皆持此觀點。持否定觀點的代表學者有清代的劉淇、王引之,近代學者楊樹達、裴學海及當代學者楊伯峻等人。他們主張“之、是”為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筆者參看陸丙甫先生《語序優(yōu)勢的認知解釋:論可別度對語序普遍影響》和《作為一條語言共性的“距離標記對應律”》兩文,對文中提出的語義靠近原理和“附加語離核心越遠越需添加表示它跟核心之間語義關系的顯性標記”理論很受啟迪,筆者將參照陸丙甫先生的理論,針對“之、是”能否為代詞這一問題,談談自己查閱前人相關研究成果及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認識。界定“之、是”是否為代詞是確定“之、是”能否作代詞復指前置賓語的關鍵。筆者認為,若界定“之、是”的詞性為代詞,那么它們主要語法特性就能在句型中體現(xiàn)出來。且看以下例句:(3)(吾)先~~君~~之~~好~~先~~君~~之~~好~~是繼?!蹲髠鳌は骞哪辍?4)宋何~~罪~~何~~罪~~之有?!赌印す敗芬陨蟽衫秊榈湫偷摹爸薄笆恰辟e語前置句。其句型結構式如下:句(3)結構式:SN1·省略“吾”→ON2·先君之好→“是”→V謂·繼句(4)結構式:SN1·宋→ON2·何罪→“之”→V謂·有在古漢語賓語前置S→O→V結構式中,盡管起詞與動字也有關系,但與起詞相較,止詞與動字關系更近,止詞因受動字影響發(fā)生變化置于動字前表強調語氣,且此類語義關系密切的成分,在線性排列上是緊密連在一起的。再看句(3)、(4)結構式,假定“之、是”為代詞,其語法意義就相當于止詞成為受事代詞,它與前置賓語就會構成雙賓語,從語義關系親密度看,“之、是”在線性排列上比前置賓語更靠近動字,前置賓語的強調語氣就會被弱化,故而難以解釋賓語前置是為強調和突出賓語的這一語法規(guī)律,而且也難以解釋此語法體系中的雙賓語現(xiàn)象,因而,“之、是”在此類句型中的詞性不應劃分為代詞。眾所周知,古漢語的常式語序是S→V→O結構,出現(xiàn)S→O→V語序,主要是用語序變化加強語氣,而理解語義時仍可回復為常式句S→V→O式。句(3)常式語序:繼先君之好句(4)常式語序:宋有何罪此時句(3)、(4)常式語序中的“述→賓”結構并未出現(xiàn)“之”字或“是”字。只有當充當止詞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為加強語氣離開原正常位置前置于動字前時,其“述→賓”結構就會變?yōu)椤百e→‘之(是)’→述”結構,“之、是”此時的主要語法作用是作為插入止詞與動字之間使句子結構平衡的一個標記,主要目的起到幫助止詞前置起強調和突出止詞“先君之好”和“何罪”的作用。由此,這類句型結構中出現(xiàn)的“之”字或“是”字沒有意義,只起“述→賓”結構倒裝的語法作用,其詞性亦可界定為結構助詞。關于“之、是”詞性界定,清初學者劉淇《助字辨略》認為“之,亦當訓是乃語助也”(P6),“是,語助,不為義也”(P121)。近代學者楊樹達的《詞詮》也詮釋:“之,句中助詞,無義,賓語倒置了外動詞之前時用之。與是,第五條同?!?P185)“是,語中助詞,外動詞之賓語倒置于外動詞之前時,以是字居二者之中助之?!?P225)此外,清代學者王引之《經傳釋詞》(之(P135)、是(P138))、現(xiàn)代學者楊伯峻《古漢語虛詞》(之(P348)、是(P150))以及當代學者解惠全等編的《古書虛詞通解》(之(P1141)、是(P643))等歷代語法學家們的專著中,也有大量說明“之、是”二字為助詞的說解例句,筆者在此就不再綴說。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之”“是”賓語前置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