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界民族的概念辨析_第1頁
跨國界民族的概念辨析_第2頁
跨國界民族的概念辨析_第3頁
跨國界民族的概念辨析_第4頁
跨國界民族的概念辨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跨國界民族的概念辨析

一、同一民族跨國界而居的民族在人類社會文明的過程中,由于民族形成過程與人類社會國家發(fā)展過程的交錯和重疊,導致了新疆周邊地區(qū)和民族分布的廣泛不一致。當今世界上,同一民族生活在若干國家,一個國家包括若干民族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正如恩格斯所言:“沒有一條國家的分界線是與民族的自然分界線,即語言的分界線相吻合。”(P1)這種國家疆域與民族分布地域的交錯重疊,使民族與國家的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3種形式:即1個國家1種民族、1個國家多種民族和1個民族多個國家,而后兩種形式更為普遍,而且往往存在于同一區(qū)域,即相當一部分民族的傳統(tǒng)居住地域被國家政治疆界所分割,成為跨國界而居的民族。伴隨現(xiàn)代國家建立的全過程,大規(guī)模的民族遷徙時有發(fā)生;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推進,各民族的流動性也在不斷加大。這些因素都在加劇著同一民族跨國界而居的現(xiàn)象。我國學術界對這類特殊群體的研究,經(jīng)歷了從“邊政學”到“跨界(境、國)民族”專門化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國內(nèi)對跨界(境、國)民族的研究是伴隨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第三次世界民族主義浪潮而掀起高潮的。但如果泛指在內(nèi)容上涉及這類特殊群體的研究,那么它的研究歷程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當時曾十分活躍的邊政學者和民族學者們的研究就已經(jīng)涉及到了這方面的問題。如1935~1936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凌純聲等人參加中英會勘中緬南段界務時,就已注意到了民族的跨國界而居問題,在其《中國邊疆民族》、《中國邊疆文化》等論文中,已涉及了跨國界而居的民族在周邊國家活動的情形等。不過從總體上看,當時的這些研究成果,在性質上還屬于“邊政學”的范圍。1957年,中央民族學院刊行了石鐘健編著的《有關中緬國境線上少數(shù)民族的專著及論文索引》,這是當時對同一民族跨國界而居的相關研究的總結性成果。直到1979年,在昆明召開的“全國民族研究工作規(guī)劃會議”上,才第一次將世界民族研究正式納入國家規(guī)劃(P13~16)。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學術界針對同源而跨國分布民族的研究被確定為專門的研究方向和課題,明確提出了“跨界民族”、“跨境民族”和“跨國民族”的概念,并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一些理論探索,但學術界在這3個概念的定義及內(nèi)涵方面仍然存在許多爭議。1.“跨界民族”的界定最早明確提出“跨界民族”這一概念及相關理論的是中央民族大學的陳永齡教授。1986年該校民族學系、民族研究所打出了“跨界民族研究”專業(yè)的大旗,并開始招收此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此后,涉及“跨界民族”的著作和文章開始涌現(xiàn),如周星的《民族政治學》、王逸舟的《當代國際政治析論》、寒戈的《淺析跨界民族和國際政治》等。“跨界民族”這一概念自1986年被正式提出以來,在其定義和內(nèi)涵上的爭議從未停止。較具代表性的提法有如下幾種:(1)1994年金春子、王建民聯(lián)合出版了對我國跨界民族介紹較為系統(tǒng)的專著《中國跨界民族》,作者對跨界民族的解釋是:“跨界民族是由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而形成的、分別在兩個或多個國家中居住的同一民族?!?P18)作者還強調指出其使用“跨界民族”既指在緊靠邊界兩側、居住地直接相連、分居于不同國家中的同一民族,也指在相鄰國家的邊界附近地區(qū)活動的同一民族,多數(shù)跨界民族的分布地是連在一起的,但也有少數(shù)同一民族可能會與其他民族相隔,居住地沒有直接相連(P18)。(2)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專家葛公尚認為,就字面意義而言,跨界民族應當包括一切因政治疆界與民族分布不相吻合而跨國界居住的民族。但是,政治人類學范疇的跨界民族的定義卻沒有如此之寬泛,它基本限定于那些因傳統(tǒng)聚居地被現(xiàn)代政治疆界分割而居于毗鄰國家的民族。也就是說,跨界民族具備兩個必不可少的特征:一是原生態(tài)民族本身為政治疆界所分隔;二是該民族的傳統(tǒng)聚居地為政治疆界所分割。換言之,原生態(tài)民族在相鄰的國家間跨國界而居,他們的地理分布是連成一片的,他們是具有不同國籍的同一個民族。劉稚在其論文《關于跨界民族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兼論中國與東南亞的跨界民族》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構成跨界民族的3個基本要素是:(1)歷史上形成的原生態(tài)民族;(2)同一民族的人們居住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鄰國家;(3)民族傳統(tǒng)聚居地被國界分隔但相互毗鄰。因此,跨界民族就是指歷史上形成的而現(xiàn)在分布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交界地區(qū)毗鄰而居的同一民族。(3)中國社會科學院曹興研究員則認為“跨界民族”應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跨界民族是一切因政治疆界與民族分布不相吻合而跨國界而居住的民族;廣義的跨界民族既包括被國家分隔、消極被動跨界而居的民族,也包括積極主動移民跨界而居的民族。前者是國家分隔的產(chǎn)物,后者是移民的產(chǎn)物?!?004年他又指出:“跨界民族是那些原來民族和其傳統(tǒng)聚居地都被分割在不同國家內(nèi)而在地域上相連并擁有民族聚居地的民族,跨界民族是被動(被不同國家政治力量)分割的結果?!?006年9月,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葛公尚主編的,作為1996年以來對“跨界民族”研究的總結性成果《當代國際政治與跨界民族研究》一書,其中對“跨界民族”的界定采用的仍然是作者1999年在《試析跨界民族的相關理論問題》一文中的定義。對于這一定義,學術界仍存在不同看法。這充分反映了學術界對“跨界民族”內(nèi)涵的界定仍處于摸索階段。2.從學術看跨境民族內(nèi)涵的界定1982年范宏貴教授在其論文《我國壯族與越南岱族、依族的古今關系》一文中明確提出了“跨境民族”這一概念。此后,“跨境民族”這一概念在我國學術界得到了相當?shù)恼J同和較大范圍的使用。主要文章有范宏貴的《中越兩國跨境民族》(《西南民族歷史研究集刊》1984年第5期),姜永興的《我國南方的跨境民族研究》(《廣東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10期)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種以“跨境民族”為題的論文頻頻見諸于國內(nèi)各種期刊,如胡起望的《跨境民族探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黃惠焜的《跨界民族研究論》(《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等。在論著方面,1988年申旭、劉稚合作出版的《中國西南與東南亞跨境民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由趙廷光主編的《中國跨界民族問題研究》、《云南跨境民族研究》等。20世紀80年代中期,云南省還成立了由政府官員和學者聯(lián)合組成的“云南跨境民族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對比研究課題組”。1994年,中央民族大學又將1986年設置的“跨界民族”研究專業(yè)改名為“跨境民族”研究。關于“跨境民族”概念的界定,學術界至今聚訟紛紜。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胡起望的解釋頗具代表性:“跨境民族就是分別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里長期居住,但又保留了原來共同的某些民族特色,彼此有著同一民族的認同感的民族。他們雖然長期分居于不同的國家,受當?shù)氐闹黧w民族或其他民族的不同影響,在語言、服飾、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等各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但是在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底層,以及日常生活的深處,與原來的民族傳統(tǒng)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彼€將跨界民族與跨境民族做了一定的區(qū)別,認為跨界民族較突出的特點是他們的地理分布基本上是連成一片的;而跨境民族的地理分布可能并不連成一片,有的從居住的第二國遷入第三國、第四國,他們不僅可以跨國居住,有的還遠渡重洋,成了跨海洋而居的民族;跨境民族是一個比跨界民族更寬的概念,跨界民族是跨境民族的一部分;漢民族就是世界上人數(shù)最多的跨境民族。這一概念的界定最明顯的特點在于它并沒有強調這類特殊群體在居住地域上的相連,而且認為跨界民族只是跨境民族中最靠近邊界的那一部分。然而也有學者認為跨境民族可以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跨境民族就是同一民族跨國界線分居在不同國家,他們的民族名稱、生活習俗、語言文字等基本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此類為多數(shù),系我們所指的跨界民族;廣義的跨境民族則是在遷出數(shù)百年或更長時期以后,遷出的一部分在當?shù)赜辛艘欢ǖ陌l(fā)展變化,他們或者受當?shù)刂黧w民族的影響,或者在發(fā)展中與原來的部分在某些方面產(chǎn)生了差異,在不少方面有了鮮明的個性,但是只要他們存在著同一民族互相認同的民族意識,就是跨境民族?!?P13)3.關于“跨國民族”這一概念的研究“跨國民族”這一概念是馬曼麗教授第一次明確提出的。她認為用“跨國民族”一詞比“跨境民族”更有概括力,而且更為確切,因為同源民族雖然一般較多處在相鄰地區(qū),但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與流動性加大,并不一定都在毗鄰國家,更不一定在毗鄰地區(qū)。因此,她主張用涵蓋“跨界民族”的“跨國民族”一詞指稱這類特殊群體。在這一著作中,她是這樣解釋“跨國民族”這一概念的:“所謂‘跨國民族’,簡而言之,就是對跨居兩國或兩國以上(不論是相鄰的兩側,還是遠離邊境的)、基本保持原民族認同的、相同淵源的人們?nèi)后w的指稱?!?P21)周建新博士在其專著《中越中老民族及其族群關系研究》中指出:“我在本書中只使用‘跨國民族’一詞最根本的理由是‘國’體現(xiàn)著民族的政治認同和歸屬?!?P3)而曹興研究員則認為:“跨國民族一詞是移民的產(chǎn)物,它泛指跨居別國的民族,之間可能相隔一個國家,也可能相隔數(shù)個國家?!苯陙?有關“跨國民族”研究的成果頗為豐富,而且研究的視角也在不斷多元化,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大。2005年7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馬曼麗和張樹青合著的《跨國民族理論綜論》一書,可謂是近年來有關“跨國民族”研究繼往開來的力作??偟膩碚f,持“跨國民族”這一提法的專家學者較多的是強調這類特殊群體擁有不同的政治認同和國家歸屬,即強調其政治分隔性。盡管這樣,在概念和內(nèi)涵的界定上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一定論。二、跨界民族的使用無論是“跨界”、“跨境”還是“跨國”,當人們用其來修飾某種人們共同體時,目的在于指出這個共同體有怎樣的歷史和文化聯(lián)系,而在現(xiàn)實中又有怎樣的政治和領土分野。確切地說,“跨界民族”、“跨境民族”和“跨國民族”這3個概念的使用都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據(jù)的,只是各自的理解和指稱重點的不同,而沒有絕對的錯誤和正確之分。但這3個概念都并非是完善的,無論是概念本身還是其內(nèi)涵界定,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1.從地域分布看,各有側重、分類不分離,存在跨界或有重疊的屬性從前文所列舉的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跨界民族”的定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跨界民族”的分布地域是“相鄰國家的毗鄰地區(qū)”,也就是說,“跨界民族”雖分屬于不同國家,但民族的分布地域是基本連成一片的?!翱缇趁褡濉钡牡赜蚍植家取翱缃缑褡濉睂拸V,其居住地可以相連,也可以不相連,“有的從居住的第二國遷入第三國、第四國,有的還遠渡重洋,成了跨海洋而居的民族”;它的居住地域已從相鄰國家的毗鄰地區(qū)擴展到了相鄰或相近國家的邊境地區(qū),它們之間可以有其他民族相隔。而“跨國民族”的分布地域已不再局限于“邊界”或“邊境”地區(qū),既可以是相鄰的兩側,也可以是遠離邊境的廣大地區(qū);也不再局限于相鄰或相近國家,可以是世界各地的任何國家和地區(qū)。從分布地域的范圍和位置上看,“跨界民族”只是“跨境民族”和“跨國民族”中處于相鄰國家邊界的那一部分,而“跨境民族”的居住地域又只是“跨國民族”的一部分??梢?三者在地理分布特征上是既有差別又有重疊的。正是這一特征,決定了它們的指稱對象既有差別又有重合?!翱缃缑褡濉钡闹阜Q對象只是“跨境民族”和“跨國民族”的一部分,而“跨境民族”的指稱對象又只是“跨國民族”的一部分?!翱缃缑褡濉钡闹阜Q對象是比較狹小的,比如漢族是世界上人數(shù)最多的“跨境民族”或“跨國民族”,但它卻并沒有被稱為“跨界民族”;“跨國民族”的指稱對象比“跨境民族”還要寬泛,它不但包括“跨界民族”和“跨境民族”的全部對象,而且還包括某些移民集團,如美國的猶太人移民集團等。2.注重對“邊境民族”社會文化屬性的研究正如這一學科剛興起時,是以“跨界民族”的領土爭端為中心的,因為“跨界民族”一般居于國界兩側而關系領土邊界問題,即“跨界民族”所居住的地方是國防一線,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故而比較強調這類特殊群體在地域分布上的毗鄰性。而“跨境民族”研究是以“跨境民族”與毗鄰或相近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外交關系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直接或間接影響為主要目的的,比如中國與緬甸首倡的綠色替代毒品工程即為“跨境民族”研究的一個典型,因此“跨境民族”側重于這類群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聯(lián)系性及同一民族的認同感,即側重于其社會文化屬性?!翱鐕褡濉毖芯縿t以全球的視野,關注“跨國民族”對人類全球化發(fā)展道路與和平發(fā)展目標的重大影響的同時,對“跨國民族”“和平跨居”模式進行探討,所以,“跨國民族”突出強調這類特殊群體的不同政治認同和國家歸屬,即側重于其政治分隔性。3.“跨界民族”混合式較早對“跨界民族”進行研究的王建民先生認為:“所謂‘界’是指國界……境即指國境線,跨境即跨界?!倍饾?、孫運來在《世界民族關系概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一書中則用“跨界民族”的定義來解釋“跨境民族”,他們認為:“所謂的‘跨境民族’,顧名思義,就是指跨兩國乃至幾條國界分割,或一個民族居住在兩國乃至幾國邊界地區(qū)而其居住地基本連成一片?!?P20)也有學者認為,“跨界民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跨界民族”多稱“跨境民族”或“跨國民族”(P12)。胡起望先生在其論文《跨境民族探討》中指出:“廣義的跨境民族和狹義的跨境民族之分,只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跨境民族的涵義而作的一種解釋,實際上,有時很難區(qū)分哪個是廣義的跨境民族,哪個是狹義的跨境民族。正如有的跨境民族,他們又是跨界民族一樣;有的廣義的跨境民族,他們又是狹義的跨境民族。”曹興研究員則指出:“跨界民族和跨境民族雖然僅一字之差,甚至學界的理解還有些模糊,有時把跨界民族和跨境民族混同起來,其實,其中有些是跨界民族,有些是跨境民族,有些是跨國民族?!彼€認為,“跨境民族”起碼有3種,其中第三種是“所跨國家與本國并不相連的族群,如美國的華人和猶太人等,而這種顯然是跨國民族”。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并不能區(qū)分出哪些是“跨界民族”、哪些是“跨境民族”,而哪些又是“跨國民族”??梢?這3個概念的定義和內(nèi)涵在很大程度上是交叉含混的,很難將其截然分開,但也不能將其等同起來。這種混亂狀態(tài)給全面理解和認識這類特殊群體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三、“跨國界民族”是同一民族概念的繁多混亂和內(nèi)涵的模糊,既不利于理論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指導實踐?;诖?筆者認為使用“跨國界民族”這一概念來指稱這類特殊群體是最為合適的。所謂“跨國界民族”就是指:由于國家政治疆界的分割而聚居于不同國家且擁有不同國籍,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仍保持著同一民族認同感的同源民族。“跨國界民族”具有3大特征:(1)跨居于不同國家的各部分已擁有不同的國籍。這一特征將移民到別國臨時或長期居住但并沒有獲得居住國國籍的移民群體區(qū)分開來。(2)跨居于不同國家的各部分擁有相對集中的聚居地。共同地域是民族的一大特征,這一特征將“跨國界民族”與一般性的散居的移民現(xiàn)象區(qū)分開來。(3)跨居于不同國家的各部分仍保持著同一民族的認同感。這一特征將歷史上是同源民族但由于長期的民族融合或同化已經(jīng)形成另一民族的群體區(qū)分開來。民族認同感是同一民族最重要的聯(lián)系紐帶,如果連基本的民族認同感都消失了,那也就談不上是同一民族了,也就無所謂“跨國界民族”了。“跨國界民族”這一概念不但囊括了“跨界民族”、“跨境民族”和“跨國民族”的全部指稱對象,而且在全面體現(xiàn)這類群體的地域性、政治性和社會文化屬性的同時,將這類群體的歷史和現(xiàn)實統(tǒng)一起來,從而彌補了其它3個概念的不足。1.“跨國界”的概念首先,從指稱對象上看,“跨國界民族”囊括了“跨界民族”、“跨境民族”和“跨國民族”的全部對象?!翱缃?境)民族”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邊政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斑呎W”研究的對象主要局限于邊疆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其觸角自然只能延伸到相鄰或相近國家的邊界或邊境地區(qū)?!翱缃?境)民族”研究在視野上仍受到“邊政學”的影響和束縛。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民族的遷徙和流動并不僅僅局限于邊界或邊境地區(qū);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跨界民族”和“跨境民族”都不足以表現(xiàn)同一民族跨國界而居的現(xiàn)實,而“跨國民族”這一概念本身又是為迎合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性的民族流徙才被提出來的,這一概念太過于寬泛,并不能體現(xiàn)“跨國界而居”的民族絕大部分仍處在相鄰或相近國家的邊界或邊境地區(qū)這一事實?!翱鐕缑褡濉边@一表述既囊括了這類群體的主體部分,也涵蓋了它的流徙部分,從表述對象上體現(xiàn)了這類群體的整體性。其次,從地域分布上看,“跨國界”將“跨界”、“跨境”和“跨國”整合為一體。如果從定義出發(fā)的話,跨中國、緬甸、老撾和越南的拉祜族被稱為“跨界民族”是毫無爭議的,而跨中國和泰國而居(中國和泰國并不接壤)的拉祜族就應該被稱為“跨境民族”或“跨國民族”;同樣,擁有1690萬(1985年統(tǒng)計)人口的富拉尼人分部在非洲的尼日利亞、幾內(nèi)亞和佛得角等16個國家,而尼日利亞、幾內(nèi)亞和佛得角這3個國家之間都有數(shù)國相隔,彼此相距甚遠,如果用“跨界民族”或者“跨境民族”來指稱分布在這么遙遠的國家內(nèi)的同一民族,顯然是不符合其內(nèi)涵和現(xiàn)實的。但富拉尼人分布的這16個國家絕大部分是彼此相連或相近的,用“跨國民族”來指稱又不能體現(xiàn)他們的主要面貌。這種情況隨處可見。所以“跨國界民族”之稱能將其在地域上有機統(tǒng)一起來,既體現(xiàn)出這類群體在地域分布上的“面”的特點,也體現(xiàn)了其居住地域的“點”的特征,實現(xiàn)了其部分與整體的有機統(tǒng)一。2.“跨國民族”的內(nèi)涵曹興研究員認為:“跨界民族是被動(被不同國家政治力量)分割的結果,跨境民族是主動臨時性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