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昌縣拾金坡金礦床礦石工藝_第1頁
安徽金昌縣拾金坡金礦床礦石工藝_第2頁
安徽金昌縣拾金坡金礦床礦石工藝_第3頁
安徽金昌縣拾金坡金礦床礦石工藝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金昌縣拾金坡金礦床礦石工藝

金礦石的構造特征和氧化特征、金礦石中金礦的大小、賦存狀態(tài)、組成、成分、形狀等特征。這是礦產(chǎn)資源開采和加工中應考慮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它為合理的選播過程和最佳工藝參數(shù)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因此,研究金礦石以及金礦物特征對于拾金坡金礦的合理利用資源和提高礦床經(jīng)濟效率尤顯重要。1金礦表土構造環(huán)境拾金坡金礦床位于天山褶皺系東部二級構造單元——北山海西褶皺帶,南以阿爾金斷裂為界與祁連褶皺帶相接。礦區(qū)出露地層主要有震旦系的硅質(zhì)板巖、黑色砂巖、大理巖和灰?guī)r,奧陶系綠色片巖,以及零星分布的第三系砂礫巖。該區(qū)地處多個構造單元的交接部位,區(qū)內(nèi)褶皺構造發(fā)育,軸向以近東西向為主;斷裂構造強烈發(fā)育,主要有近東西向斷裂、北東向斷裂,北西向斷裂,其中近東西向次級構造與金富集作用密切(見圖1)。含金石英脈平面上呈不連續(xù)線狀或斜列展布,與蝕變巖一起構成石英脈帶,7,8,9,10號金礦脈均向北傾和南東向側伏。其中8號脈地表延長305m,走向280°~290°,傾向約13°,平均厚度0.89m;9號礦體地表延長118m,傾向14°,傾角79°,平均厚度0.56m;10號礦體地表延長94m,平均厚度0.32m。礦體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與圍巖界線清晰。Au品位一般為4.16×10-6~41.09×10-6,平均為18.33×10-6。該礦床屬貧硫化物石英脈型,圍巖蝕變?nèi)?主要為黃鐵絹英巖化、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和金屬硫化物化等。2礦石特征2.1采礦組的結構特征2.1.1礦石結構(1)谷物結構礦石中主要礦物石英呈它形粒狀。(2)碎屑結構主要由圍巖碎塊(花崗巖)與石英構成。(3)破碎結構主要是早期形成的石英受應力作用壓碎呈角礫狀,被后期的硅質(zhì)、泥質(zhì)物所膠結。(4)交付結構已重結晶成微晶石英和絹云母充填交代石英碎塊。2.1.2采礦構造(1)網(wǎng)絡脈沖結構金屬硫化物及熱液脈體呈細脈、網(wǎng)脈沿裂隙充填。(2)染染結構金屬硫化物、微細粒的石英、絹云母沿粗晶石英表面發(fā)育,使礦石顏色加深,光澤下降。(3)塊結構石英堅硬致密,少孔隙。(4)角礫巖結構礦石受構造應力作用破碎而呈角礫狀,常被晚期硫化物、石英、方解石膠結而形成此類型。(5)條帶狀結構礦石中含灰色雜質(zhì)的石英和灰白色的石英或綠泥石、絹云母等呈條帶狀相間而形成的構造。2.2礦石及金屬資源該礦床中礦石類型以含金石英脈型礦石為主,其次為含金多金屬硫化物型礦石。金礦石中金屬礦物占礦石礦物總量的4.5%,屬少硫化物型,且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其次為褐鐵礦、赤鐵礦、斑銅礦、孔雀石、銅藍、白鉛礦等。礦石中金礦物主要是自然金(占86.13×10-6)和銀金礦(占13.87×10-6)。脈石礦物占礦石礦物總量的95.5%,以石英、綠泥石、長石、絹云母為主,其次見少量方解石等。2.3鉛、鋅礦單礦物與石英裂隙發(fā)育的關系礦石中主要伴生元素主要有銀、鉛、鋅、銅、砷(見表1),其中銀、鉛、鋅含量達到綜合利用的要求。銀多以銀金礦形式分布于石英、黃鐵礦中,鉛、鋅以方鉛礦、閃鋅礦的單礦物及集合體形式分布于石英裂隙中,礦石中伴生銀、鉛、鋅與金的相關性好,相關系數(shù)(在置信水平1%時均顯著性相關)Au與Ag0.87,Au與Pb0.37,Au與Zn0.49(據(jù)47個樣品分析結果)。礦石中有害元素砷主要分布在礦體淺部,深部較少(見表2),含量在20×10-6~180×10-6之間,平均100.6×10-6,鏡下未見單獨砷礦物。2.4深部礦物成分拾金坡金礦以原生礦石為主。近地表處,由于受產(chǎn)出地質(zhì)環(huán)境影響,形成了少量氧化物(褐鐵礦、赤鐵礦、孔雀石、水云母、高嶺土等)。(1)根據(jù)坑道及鉆孔揭露情況,深部礦石為灰白色—深灰色,原生構造,結構致密,堅硬,金屬硫化物光澤強而新鮮,礦石中黃鐵礦自形程度高,均質(zhì),高硬度,氧化程度低等特征,應屬原生礦石。地表、老硐中可見斑點狀或團塊狀金屬氧化物。(2)從不同標高取樣的礦相結果(見表3),地表至1850m標高黃鐵礦具強氧化特征,1850m標高以下,黃鐵礦氧化程度較低。(3)根據(jù)不同深度上礦石的Fe2O3與FeO含量對比,地表Fe3+含量較高,1850m標高以下,Fe3+含量降低,并呈漸變下降趨勢(見表4)3金礦床的特性3.1自然金與銀金礦礦物比例礦石中金礦物是自然金(占86.13×10-2)和銀金礦(占13.87×10-2),自然金與銀金礦礦物比例約為6∶1。金礦物形態(tài)以角礫狀為主(占49.91×10-2),其次為長角粒—樹叉狀(占31.52×10-2),少量尖角狀和渾圓狀(見表5)。3.2自然金屬絲的粒度和保留狀態(tài)3.2.1自然金的粒度金礦物以0.01~0.053mm為主,少量≥0.074mm和<0.01mm(見表6)。按對選礦工藝產(chǎn)生的影響程度,把自然金粒度分為巨粒金(>0.295mm)、粗粒金(0.295~0.074mm)、中粒金(0.074~>0.037mm)、細粒金(0.037~>0.01mm)、微粒金(≤0.01mm)5個級別,顯然,礦石中自然金是以中細粒為主,礦石中未見明金。3.2.2自然金的保留狀態(tài)金賦存于石英和黃鐵礦中,賦存狀態(tài)以粒間金和裂隙金為主,包裹金少量(見表7)。3.3自然金的合成做自然金電子探針分析,其結果見表8。由表8可知,自然金中除Ag含量較高外,尚有元素Fe、Cu,但總體來看,雜質(zhì)少,含量低。依據(jù)8號金礦體89-13-1~45及88-13E-5的5個光片自然金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計算,其成色為738‰。在貧硫化物的熱液石英脈型金礦床中,自然金的成色為700‰~750‰。測試結果與此相吻合,而引起金成色較低的主要原因是礦石中銀含量高。4礦床成因分析(1)拾金坡7,8,9,10號金礦體礦石以貧硫化物石英脈為主。金屬礦物以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為主,其次為褐鐵礦、赤鐵礦、斑銅礦、孔雀石、銅藍、白鉛礦等,占礦石中礦物總量的4.5%,屬少硫化物石英脈型金礦床。礦石中Au是主要有用元素,Ag、Pb、Zn可綜合利用,其余元素則無利用價值。As等有害雜質(zhì)含量少,對選礦工藝基本無影響。(2)礦相結果和鐵氧化物對比結果推斷,地表及淺部為氧化礦石,深部為原生礦石。推測氧化礦石約占12.4%,即13872t。礦體以原生礦為主,氧化礦不影響金的浸出回收。(3)礦石以粒狀結構、碎裂結構、交代結構為主,常見細脈—網(wǎng)脈構造、塊狀構造、角礫狀構造。自然金主要以粒間金賦存在石英和黃鐵礦中,顆粒大小不等,以中細粒為主,且形態(tài)復雜。(4)金礦物主要是銀金礦和含銀自然金,自然金及銀金礦除Ag含量高外,尚含有Fe、Cu,但含量低。金的成色為738‰。(5)結合自然金形態(tài)復雜,粒度以中細粒為主,成色低,且含銀較高等特征,認為礦床是在淺成、低溫條件下形成。結合礦石地質(zhì)特征,含金石英脈與中基性脈巖相互切穿的關系,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