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研究的意義與問題_第1頁
語用研究的意義與問題_第2頁
語用研究的意義與問題_第3頁
語用研究的意義與問題_第4頁
語用研究的意義與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用研究的意義與問題

語境的定義與功能語篇研究是現代語言科學的一個新興課題。本文研究了語言符號與解釋這些符號之間的關系。與該課題密切相關的一個基本概念就是本文將討論的“語境”。這是因為,語言符號的應用過程與應用結果,都受制于特定的語境;如何認識人的語用機制和語用規(guī)律,如何理解語言符號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如何把握語境的性質。作為一個術語,“語境”早已為語言學研究廣泛應用,其含義大致是指“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由于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所涉及的現象極為龐雜,加之通行的“語境”界說未能對其內涵作出嚴謹的規(guī)定,因而這個術語在具體使用時“隨意性很大”。隨著符號學方法的推廣,在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文藝批評家的課題中經常遇到一些同樣的問題——主體對符號的解釋方式、過程和結果受制于這一主體和這一(些)符號以外的許多因素;論者們便自覺不自覺地借用語言學的“語境”來概括那些因素或指稱那些因素中的一部分,使得這一術語的外延更加寬泛不定了。這樣,我們面臨著兩種選擇:或者,認為“語境”是個一般意義上的多義詞,因不同的出現場合而表達不同的意義;或者,確認“語境”的根本屬性與基本功能,排除異質概念的干擾,使之成為一個科學概念。無論從語言學家創(chuàng)造這個術語的初衷來看,還是從今天的科學研究的需要來看,我們都有充分的理由做后一種選擇。這也正是本文的目的。1語用學的基本內容是“符號應用學”“語境”,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個語用學的概念(為了區(qū)別于這個術語目前的含義,下文在論及它的本質意義時,將寫做“語用語境”)。語用學(Pragmatics)是美國哲學家C·莫里斯在五十年前首先提出的。莫里斯認為,語言研究可以分三個方面:(1)對符號和符號所涉及的對象之間關系的研究,是語義學;(2)對符號與符號相互間關系的研究,是語形學;(3)對符號與符號的解釋者之間關系的研究,是語用學。在莫里斯的著作中,“語言”的概念是被強調了它的符號學性質而使用的,其含義大致是:人的成休系的符號。這與當時和后來的側重于語言與邏輯研究的全部哲學家的用法是一致的。因此,當我們對符號作出人文性和系統(tǒng)性的限定時,語用學在漢語中的貼切含義應該是“符號應用學”。具有人文性和系統(tǒng)性的符號,不僅指自然語言,還包括文字體系、音樂和繪畫等方面的藝術符號,以及各類人工語言(如數理化公式和計算機語言)等。所以,具體的語用課題,不僅產生于語言學,也必然產生于哲學、心理學或文藝學等研究領域。在這里語用學給了我們第一個啟示:關于“語境”的研究,不應該也不可能局限于傳統(tǒng)修辭學和新興的社會語言學的對象與方法;其對象是全部具有人文性和系統(tǒng)性的符號,在方法上必須以科學認識論為指導。否則,對“語境”的界說只能陷于內涵不明的泥潭。在后面的討論中,將進一步說明這一點。在莫里斯之后,語用學理論不斷完善,有許多基本觀點對本文討論的問題有很大幫助。比如,語用學借助信息論的理論,將語用主體分為傳者與受者兩個方面。美國學者格賴斯提出了著名的“會話含義”理論;認為言語交際中可以產生語言的字面意義以外的含義,這樣的含義的產生取決于語用語境。以英國語言學家奧斯汀為代表的幾位學者,提出并完善了“言語行為”理論;認為交際的基本單位不是句子,而是完成一定行為的話語;并認為言語行為的產品是話語,同一類言語行為可能產生不同的話語。上述理論促使我們形成了一些不同于目前通行的“語境”觀點的新見解,綜括地講,有如下三點:(1)在典型的言語交際中(有傳者和受者兩個方面),必須從傳受雙方來考察兩類語用語境。(2)語用語境的基本功用之一是產生“會話含義”,即使主體傳出或接受符號以外的信息。(3)語用語境是與特定的言語行為密切相聯的,因為具體的會話含義總是與特定的言語行為(并且是與這個行為的特定階段)相聯系的。2個概念所體現的是外在表現既然我們確定了探討語用語境的出發(fā)點,那么不妨對“語境”這個術語通常所指稱的現象進行分析、整理,以明確何者屬于本文研究的對象;何者與我們的出發(fā)點相悖,不屬于本文的討論范圍。目前學術界是將“語境”作為一個含義寬泛的多義詞來使用的,它的主要義項有“上下文”、“情景”、“背景”和“環(huán)境”等。從理論語言學的角度看,這樣的用法實際上是將相關而異質的概念羼于一體了。鑒于這種情況,要回答語境是什么,必須先回答語境不是什么,就是要排除異質概念的“干擾”。“上下文”中所含語言結構內部的成分與成分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內容,是語言系統(tǒng)自身的秩序問題,當屬索緒爾語言學說中的“組合關系”一類的范疇,是語言符號內部的東西;對它們的研究,在莫里斯那里被稱為語形學?!扒榫啊?、“背景”、“環(huán)境”中所含某一語言社團的文化歷史背景及社團成員的生存方式、地域分布等內容,是確保某種語言或方言作為完整的和獨具特色的交際工具而存在的社會條件。薩丕爾說,語言“不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和信仰的總體”。上述社會條件大致相當于這里的“總體”,至少是構成這個“總體”的絕大部分。它們顯然與語用語境沒有直接的聯系?!吧舷挛摹薄ⅰ扒榫啊?、“背景”和“環(huán)境”中所含與特定的言語交際過程相關的、跟特定的言語行為“共生”的、作用于言語信息而又不屬語言符號自身的內容,才能作為本文所確認的語用語境的構成條件。(當然,它們并不就是語用語境本身,也不是構成語用語境的全部條件。)上述三方面的內容所涉及的現象,有些是重疊著的;或者說它們分屬的三個概念的外延是部分地交叉著的。但是,三個概念所反映的三類認識對象之間有著質的差別,因此三個概念的內涵是不同的。內涵的不同決定了概念的不同。所以,上述三個概念中,可以作為語用語境構成條件的,只是最后一個。3語用語境與受者中外通行的“語境”界說,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廣義修辭學。我國當代語言學家對這類界說在哲學意義上作出了概括,認為“語境就是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客觀因素和使用語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職業(yè)、修養(yǎng)、處境、心情等主觀因素構成的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這種觀點在學術界極有代表性。在修辭學的領域中,這一界說有其簡明實用的一面;正因如此這一界說被學術界公認,并被語言學以外的符號學研究所借用(亦或是殊途同歸)。但是,在語用學“參照系”的作用下,我們會發(fā)現這一界說在出發(fā)點上的失誤;借助于科學的認識論,我們還會看到這一界說在哲學上的認識錯誤。(1)言語交際(在本文中也包括各類具有人文性和系統(tǒng)性的符號的傳者與受者之間的溝通),是一種雙向的、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語用學的這個基本的觀點,在修辭學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從而導致了“主觀客觀說”在出發(fā)點上的偏差。在一個典型的交際過程中(語用學研究言語交際時,通常以一個人完成一定的話語,另一個人感知并理解了一定的話語為一組會話分析的單位),傳者要完成變思想為信息符號的任務,包括選擇一套表達符號和按照某些規(guī)則有機地組合這些符號,并伴隨著與言語行為“共生”的語用語境傳達出傳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受者的任務是譯解這些符號,這涉及選擇譯解符號的方式,并選擇性地注意傳者言語行為可能發(fā)出的諸多信息中的一部分,受者在實現兩個選擇的過程中時刻受制于與其言語行為“共生”的語用語境。這就是說,與同一典型的交際過程相關的有兩種類型的語用語境,分別屬于傳者與受者;在同一個言語交際過程中的言語行為也有兩種,也分屬于傳者與受者。并且,從理論上講,傳者試圖通過信息符號傳達出的信息與受者譯解這些符號實際接收的信息,不可能也不應該是一致的。那么,導致一套符號產生兩套信息的原因是什么?顯然不是符號自身的問題,因為符號是約定俗成的(從理論上講對同一語言社團的人,同一套語言符號是等價的);導致信息差異的原因當然與主體有關,但又不是主體自身,因為一個人對同一話語的理解可以在一秒鐘之內發(fā)生不同的變化;我們與其認為隨著時間的延續(xù)而不停地更換主體,不如認為是語用語境的作用結果(后文將在這一點上做進一步分析)。這是揭示語境奧秘的肯綮所在??上А爸饔^客觀說”沒有深入地尋找這個突破口,論者們認識到的“語境”是單平面的,因而它的“和一定交際過程相始終的”變化發(fā)展,只能是從一個靜止狀態(tài)跳入另一個靜止狀態(tài)的(仿佛是放連續(xù)的幻燈片)。這樣的“語境”作用于傳者呢,還是作用于受者;多數論者根據自己所討論問題的需要,時而將“語境”的功能指向傳者,時而指向受者,時而將傳受雙方兼做同一“語境”作用的對象,有時又以第三者(或曰旁觀者、研究者)的身份做“語境”功能的對象(盡管這時我們可以將原來的傳者與受者組合起來理解為新的傳者,而將第三者作為新的受者;但是,新的受者的語用語境當然與原來的傳者與受者的語用語境不同。費希曼就是立足于第三者對“語境”作出界說的,自然不會是原傳受者的語用語境)?!罢Z境”的作用對象如此靈活多變,“主觀客觀說”又未能透過現象抓住“語境”的本質;所以不容易在界說中有效地、嚴謹地規(guī)定其內涵,不得不采用外延描述的方法。邏輯原理告訴我們,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小,外延就越大;內涵不確切,外延就會蔓伸無定。譬如“與言語交際相關的……因素”就不確切;怎樣算“相關”,何謂“不相關”,根據是什么,都不清楚。有位學者說過一個例子,在八寶山公墓禮堂附近,有一條讓人看了不舒服的標語——“把生產搞上去,將人口降下來”,為何令人不舒服?與環(huán)境不相宜。這個環(huán)境可算“主觀客觀說”中的“客觀因素”了。但是,并非人人看了那條標語都不舒服,至少掛標語的人沒有覺得不舒服,或許還有人覺得與周圍某些“客觀因素”很相宜,如何是好呢?當今人類的認識范圍上至行星、下至海底;大至太空、小至基本粒子,在實際的言語交際中,有什么不可以作為這種“語境”的“客觀因素”呢?再者,構成“語境”的“主觀因素”無疑可被理解為精神的、意識的、心理的因素;這些因素在每個人那里都是一個極為浩繁而又嚴密有序的內在“世界”。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這個浩繁而有序的“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呢?在解釋符號時如何起作用的呢?“人、身份、思想、性格、職業(yè)修養(yǎng)、處境、心情……”這樣掛一漏萬的舉例和孤立靜止的羅列,是無法作出有效解釋的。無法解釋就不具備應有的價值?!罢Z境”,其外延的大門幾乎向整個精神世分析表明,沒有嚴謹有效的內涵規(guī)定的界和物質世界開敞著,這里可將前頭說過的一句話反過來講:外延蔓伸會導致內涵無定,:內涵不定就導致概念混雜。難怪人們在理解和使用這樣的“語境”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術界對“語境”的單平面認識,以及“語境”概念在實際應用上的混亂,與“主觀客觀說”在出發(fā)點上的偏差有直接的聯系。(2)使用語言符號的活動,無疑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實踐一認識活動;探索“語境”問題應以科學認識論的思想為指導。從論者的本意來看,關于“語境”的“主觀客觀說”中的主客觀,不應被理解為本體論意義上的主客觀(精神與物質)正象列寧所說,物質和意識的對立,只是在指出哪個是第一性的、哪個是第二性的哲學基本問題的范圍內,才具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無疑是相對的”。但是,將“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客觀因素和使用語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職業(yè)、修養(yǎng)、處境、心情等主觀因素”納入認識論領域,又是方枘圓鑿、格格不入的。作為認識論范疇的主體與客體跟主觀與客觀,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我們同意這樣的觀點:“主體是指實踐者、認識者,或實踐一認識活動的行為者本身;客體是指實踐對象、認識對象本身”。主觀是指人的精神方面的特性,因此只有人才有所謂的主觀;主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只能是人,所以主體總是具有主觀性的。但是,不能因此而認為主體=主觀。因為人不僅僅有其精神方面,它還有其物質方面,所以人作為主體不僅具有主觀性,還有其客觀性。同時,人不僅僅是主體,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和人的精神方面(作為實踐—認識的對象時)還是具體的客體;這樣,當人是客體的時候,這種客休就不僅僅是客觀的,它還有其主觀性。因此,單從主觀、客觀的角度來概括綜合與言語交際活動有關的因素,不僅沒有意義,還會帶來認識上的混亂。比如,當談話涉及的“對象”是人或人的行為時,如何算得“客觀因素”呢?假如“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在言語交際中的作用矛盾時(如某人心情沉痛的時候,卻不得不在歡天喜地的場合與人交談),會怎樣影響人的語言應用呢?語言使用者本身及其周圍存在著無數的主觀性因素和客觀性因素,它們之中的哪些對特定的言語交際發(fā)生了影響,哪些沒有影響;發(fā)生影響的那些又是怎樣調節(jié)關系而起作用的?“主觀客觀說”全然不能解釋這些問題。實際上,這里分析的認識上的失誤與前面講過的出發(fā)點上的偏差,有著互為因果的關系。試想一下,如果“語境”的外延不定,幾乎可以指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任何部分;而又企圖對其進行哲學的概括,那么除了在哲學的最基本范疇上作出概括,別無他法。4語用語境中的中介或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在批評“主觀客觀說”時,我們引入了認識論的一對范疇——主體與客體。但是,主客體范疇不能直接用于說明語用語境的屬性與功能。在我們討論的這個問題中,主體只是使用語言符號的人本身,語用語境不屬于人本身,當然也不屬于主體范疇。客休與語用語境的關系比較復雜,當后者作為研究、認識的對象時,它當然是一個具體的客體,這可以包括一切關于“語境”的理論。但是,作為研究對象的語境并不是本文確認的與特定的言語行為“共生”的、作用于言語信息的語用語境。語用語境在言語交際中并不是主體認識的對象本身,而是在具體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時的“中介物”;這種“中介”被發(fā)現、被研究、被有意識地利用時,就成為作為客體的語境。所以,我們在上文第二節(jié)中曾強調“上下文”、“情景”、“背景”、“環(huán)境”中與言語行為“共生”的、作用于言語信息的內容是構成語用語境的條件,而不是直接構成語用語境的成份?;蛟S有人會問,修辭學家提倡語言應用要適合于“語境”,若語用語境在語言應用的同時不被認識,又如何適于“語境”呢?麻煩正產生于此。丹麥物理學家玻爾說過,現代物理學的困難都是由于我們使用日常生活用語和概念而產生的。誰又能說語言學和符號學中不會產生這種困難呢?事實上,語用語境與修辭學家講的要適應的“語境”并非毫不相干,當言語主體認識到這個“語境”并努力適應它的時候(可能會因此而取得預期的表達效果),語用語境又變化了,或者說新的語用語境又產生了(因為增加了作為語境成分的新的感覺因素)。因而,語用語境必然地而又各具特色地居于主體與符號之間,沒有適應與不適應的問題。不少著名哲學家從不同的考察角度闡述過關于“中介”的理論,對本文討論的語用語境最有借鑒意義的是皮亞杰的觀點。他在著名的《發(fā)生認識論原理》中認為,“中介”是“作為身體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間的接觸點”,即主體與客休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或媒介。并認為,在主體與客休之間存有“一連串中介物”,而其中最基本的中介是活動。它們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實物性活動、動作,另一類是主體的認識活動,包括知覺、表象、概念及各種認識圖式等。皮亞杰說的“活動”包括一切活動,既包括自覺的活動,又包括本能的無意識的活動。這給了我們一些啟發(fā):語言使用者在感知符號時,無疑存有一些活動,在這具體主體與具體客體之間的活動與我們上文分析的語用語境正相吻合。語用語境作為中介,屬于皮亞杰說的第二種——主體的認識活動;在語用語境中既含有自覺的活動,也含有無意識的活動。這有利于我們解釋同一個言語主體在感知同一套規(guī)約化的符號時,為何能獲取豐富多彩的信息內容。皮亞杰的“活動”或中介,還應該理解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因為“活動”是“主體和客體的東西之間唯——個可能的聯結點”那么,無論傳者還是受者對語言的應用,都存在著主體與符號的相互作用,兩對具體的主客體之間,存有兩種中介,兩種語用語境。雖然,中介學說給了我們關鍵性的啟示,但并不能完全解決本文闡釋語用語境所遇到的難題。這是因為,包括皮亞杰的理論在內的諸家中介理論都是在認識論意義上研究人類認知的普遍性規(guī)律的;而語用語境的一個突出特征是與特定的言語行為“共生”的,因之是個性化的現象。我們需闡明的是,在形形色色的中介或“活動”中,語用語境是如何伴隨言語行為形成的,又是如何發(fā)揮其動用的。5語用語境與“行為環(huán)境”“場”本是個物理學概念。產生于德國、發(fā)展于美國的“格式塔”心理學派借用“場”概念來描述和論證心理學現象,便產生了“知覺場”的概念。總括地講,“格式塔”學派的基本觀點是“以知覺的完整性為中心”的,認為“被知覺過的存在”不能被還原成任何更簡單的東西,“當感覺元素聚合在一起時,就會形成某種新的事物”,并且這個感覺元素聚合的“整體比它的各部分的總和多”。“知覺場”指的就是具有這些特征的一種心理現象,包括心理環(huán)境、心理需求和反應能力三個方面。格式塔理論的應用領域很廣闊,其中考夫卡對“行為環(huán)境”(即心理環(huán)境)的研究跟本文討論的問題關系最密切??挤蚩ㄊ歉袷剿W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名著《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中研究了行為與環(huán)境的關系??挤蚩ò选碍h(huán)境”分為“地理環(huán)境”和“行為環(huán)境”,前者指的是現實環(huán)境(并非純客觀的自然環(huán)境,而是有其自身結構的);后者指的是意想中的環(huán)境(應該被認作一種“知覺場”)??挤蚩ㄕJ為,行為與行為環(huán)境是相互作用、相互調節(jié)的。他用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這一見解。一個冬天的晚上,在暴風雪中,有一個人騎馬來到一家旅店,深自慶幸經過幾個小時的奔馳,騎過冰天雪地的平原,居然能找到一個暫時安身的地方。旅店主人開門迎接,驚問客從何方來??瓦b指他所由來的方向。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