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07031401507法學1班宮凡論違法性認識與犯罪故意古老的不知法律不免責原則深刻而持久的影響了刑法,世界各國的司法實踐曾普遍的奉行這一原則。隨著犯罪種類的激增和刑法的完善,違法性認識這一概念在應運而生的同時更是在歷史的洪流中得到不斷的演變和發(fā)展。本文在總結德日及我國刑法理論中固有的違法性認識學說的基礎上總結出違法性認識與犯罪故意的關系,具體涉及兩個.問題:其一是故意的成立是否以認識到違法性認識為前提;二是違法性認識錯誤是否影響到故意的成立。本文將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逐層深入解答以上問題,在梳清各種觀點的同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刑法中違法性認識的含義關于違法性認識的內容,主要涉及對違法性的理解。關于這個問題,大陸法系國家刑法理論中存在以下觀點:一是違反前法律規(guī)范的認識說,這里的前法律規(guī)范是指倫理性、條理性以及道義性的規(guī)范。此說認為只要行為人具有違反前法律規(guī)范的意識,就可以認定為具有違法性認識。二是法律不允許的認識說即一般的違法性意識說,認為違法性認識是指行為人認識到不為法律所允許,或者違反了法秩序。這里的法律是指整體的法律規(guī)范。三是可罰的違法性認識說即違反刑法的認識說,認為違法性認識不僅僅限于“違反一般法律的認識”而且還包含具體的可罰性的“刑罰”的認識為必要。關于違法性的實質,在德日刑法理論中存在形式違法性與實質違法性的劃分。德國學者李斯特最早提出了形式違法性與實質違法性,他指出對行為的法律評價可能有兩個研究方法:形式違法性,是指違反國家法規(guī)、違反法制的要求或禁止規(guī)定的行為。實質違法是指危害社會的(反社會)行為。根據(jù)李斯特對違法性認識實質的劃分我們可以得出大陸法系國家存在的以上三種觀點中第一種觀點(前法律規(guī)范的認識說)可以概括為實質的違法性認識。而后兩種觀點可以概括為形式的違法性認識。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并不存在關于違法性的實質的爭論,但是,在討論犯罪的特征時,我國刑法理論使用了社會危害性與刑事違法性兩個概念。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認為,犯罪的形式特征是刑事違法性,犯罪的本質特征是社會危害性,兩者之間具有相互統(tǒng)一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前者決定后者。正是由于二者之間的這種決定關系,違法性認識的概念必然被理解為刑事違法性的認識,即對行為違反具體刑法規(guī)范的心理認知。違法性認識與犯罪故意在對違法性認識的內涵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之后,便可以進一步探討違法性認識與犯罪故意的關系了。由于大陸法系國家刑法理論上的爭論由來已久,因而對違法性認識與犯罪故意關系的觀點更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主要有違法性認識不要說,違法性認識必要說(嚴格故意說),自然犯、法定犯區(qū)別說,違法性認識可能性說(限制故意說)以及責任說等五種觀點。下面將一一介紹每種觀點與犯罪故意的關系。違法性認識不要說違法性認識不要說嚴格的堅持不知法律不免責原則,這種理論觀點主張,成立犯罪故意只需行為人對行為事實有認識即可,無需行為人認識到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或者違法性。日本學者大塚仁指出,違法性認識不要說的立場是“為了認為有犯罪故意,只要認識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具體事實就夠了,不需要認為其行為的違法”,德國學者李斯特、日本學者泉二堅持這種觀點。我國學者劉明祥教授指出,違法性認識不要說認為,故意的成立只要有犯罪事實的認識即可,而不需要有違法性認識或者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因此違法性的錯誤不阻卻故意。所以違法性認識不要說主張犯罪故意的成立不以違法性認識為前提,違法性認識的錯誤不影響犯罪故意的成立。違法性認識必要說(嚴格故意說)違法性認識必要說認為,由于故意責任的本質在于行為人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是法律上所不允許的,但是并沒有因此停止違法行為而決意實施該違法行為的反規(guī)范的意思或人格態(tài)度,所以要成立犯罪故意就必須具有違法性認識。例如瀧川幸臣認為:對不知道自己行為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人不予追究,絕不會有害于社會秩序。相反,在缺乏違法性認識的場合,也對行為人加以處罰,對社會來說,就是“變友為仇敵”。犯罪的本質是對規(guī)范的反抗,規(guī)范是賦予國家成員以義務的法律規(guī)定。既然行為人確信自己的行為不被規(guī)范所禁止,就不存在對規(guī)范的反抗和對規(guī)范中的義務的違反。故意的認識內容的核心,不是事實的認識本身,而是違法的認識。因為存在違法的認識,才能夠期待行為人形成不實施犯罪行為的反對動機,正是因為行為人存在違法的認識卻違背了法規(guī)范的期待實施了行為,才能夠對行為人進行法律上的非難。對沒有認識到自己行為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許的人進行非難,是不當?shù)?。因而違法性認識必要說是犯罪故意成立的前提,反之欠缺違法性認識阻卻犯罪故意的成立。自然犯、法定犯區(qū)別說自然犯、法定犯區(qū)別說認為,在自然犯中,如果存在犯罪事實的表象,就當然的表明了行為人的反社會性人格。但是在法定犯中不知道法律上所禁止的內容的人,就不能承認其反社會人格。因此,對于自然犯而言不要求行為人認識到行為的違法性,犯罪故意的成立也不要求具有違法性認識;對于法定犯而言則要求行為人認識到行為的違法性,因而,違法性認識是犯罪故意成立的要素。違法性認識可能性說(限制故意說)該學說認為違法性認識可能性是成立犯罪故意的必備要件:雖然不需要違法性的意識,但是,存在違法性意識的可能性是責任故意的要件。在缺乏違法性的意識上行為人存在過失時,與故意同樣對待。因而,故意的成立僅要求行為人具有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而不要求實際上認識到違法性。5.責任說責任說認為,故意的觀念是以犯罪事實的表象為內容的事實的故意,違法性的意識乃至其可能性是與故意不同的獨立的責任要素。例如德國學者指出,不可避免的禁止性錯誤排除責任,可避免的禁止性錯誤可以減輕責任。當一種禁止性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因此是不應受譴責的時候,它至少必須是免責的。一個不具有從規(guī)范中要求認識這種可能性的人,在規(guī)范上就是不可交談的,就是無罪責的進行行為的,因此也就不允許受到刑罰。又如日本學者指出,違法性的意識及其可能性是別的責任要素獨立于事實的故意,因此欠缺該要素時阻卻了責任。根據(jù)該說,由于違法性的錯誤導致違法性的意識以及意識可能性欠缺的情況下,責任被阻卻。日本學者木村龜二總結了責任說的三個重要結論:第一,由于故意與違法性認識是不同的問題,故對自然犯與法定犯都要根據(jù)有無違法性認識及其可能性來決定責任的有無。第二,由于違法性認識及其可能性不是故意的要件,故有無違法性認識及其可能性對決定過失行為有無責任也是必要的,即過失責任要求具有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第三,即使具有違法性認識可能性但由于不注意而欠缺違法性認識,也不允許將這種情況解釋為與構成要件的過失相并列的“法律過失”、“違法性過失”或“禁止的過失”。故對于責任說而言成立犯罪故意并不要求具有違法性認識,違法性認識作為獨立的責任要素可以阻卻犯罪的成立。三.對上述諸說的評析總體而言上述關于違法性認識與犯罪故意關系的學說各有利弊,但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服務與當時的犯罪構成理論。在張明楷教授看來上述學說之所以受到批判其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國外刑法理論所說的違法性有實質的違法性與形式的違法性之分,而學者們在討論上述問題時,沒有區(qū)分兩個意義上的違法性,從而增加了解決問題的難度。違法性認識不要說嚴格的堅持“不知法律不免責”原則,實際上是指形式上的違法性。在法治發(fā)展的初級階段,這個原則對于嚴格的貫徹刑法規(guī)范,懲治犯罪,維護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但違法性認識不要說實質上是建立在社會責任論的基礎之上。我國學者指出:違法性認識不要說是主觀主義的刑法理論從社會責任論的立場提出來的。該學說認為刑法的真諦在于防衛(wèi)社會,從社會防衛(wèi)論中必然引申出社會責任論,社會責任論以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為依據(jù),行為人只要具有人身危險性,都應當受到防衛(wèi)社會的處分。所以這種強調處罰的必要性,顯示權威刑法的惡劣弊端,容易導致處罰不公,濫用刑罰,是違反責任主義原則的。在當今法治日益完善的社會,這種學說幾乎沒有了生存的土壤,應予摒棄。與違法性認識不要說相比,違法性認識必要說將違法性認識作為故意的必備要素,有其積極的一面。它一方面反映了法律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對于慎用刑罰保護人權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國學者認為,違法性認識必要說是客觀主義的刑法理論從道義責任說的立場出發(fā)提出來的,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過分的強調違法性認識的必要性,會阻卻大量的違法行為遭受處罰。例如,在行政法律中規(guī)定了大量的法定犯,如果要求故意的成立必須具有違法性的認識,則當行為人不知道或者忘記了行政法律時便不構成犯罪,行政法的目的就不能實現(xiàn)。不知法律的人就會因為欠缺違法性認識免予處罰,這樣極大的打擊了人們學習法律的熱情,不利于普法教育的開展。自然犯、法定犯區(qū)別說很好的協(xié)調了違法性認識不要說與必要說的關系。認為自然犯、刑事犯中故意的成立不需要違法性認識,而在法定犯、行政犯中需要違法性認識,將形式的違法性認識與實質的違法性認識統(tǒng)一起來。這樣看起來似乎珠聯(lián)璧合,然而在處理具體案件時,必須劃分自然犯與法定犯的界線,而在很多情況下很難判定某罪是自然犯還是法定犯,甚至會出現(xiàn)自然犯法定犯重合的現(xiàn)象,更增加區(qū)分兩者的困難。所以,自然犯、法定犯雖然存在理論上的優(yōu)越性但是如果要在實踐中加以推廣,還需進一步明確自然犯、法定犯的內涵及外延。違法性認識可能性說又稱為限制故意說,主張作為故意的要件,違法性認識并不必要,但要求具有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此說認為在缺乏違法性的意識上行為人存在過失時,與故意同樣對待。行為人在法律過失的場合下,對于犯罪事實及構成要件的事實,本身是存在認識的,但對這一事實的違法性缺乏認識,因此有的學者又稱之為違法性的過失。關于法律過失是故意還是過失,在刑法理論上是有爭議的:一種觀點認為法律過失應當認定為犯罪故意。根據(jù)這種觀點,犯罪故意的成立不一定要有違法性認識,即使具有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也是可以成立的。但這種觀點也同樣受到批評,認為是在故意的概念中摻入了過失的內容,存在邏輯上的矛盾。另一種觀點認為法律過失屬于過失,在刑法明文規(guī)定處罰過失的情況下,應以過失犯論處。違法性認識可能性說將法律過失認定為故意是極為牽強的,它只能反映責任程度而不能反映責任形式。我們應當看到違法性認識可能性說進一步縮小了違法性認識必要說的范圍,即僅具有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就可以認定為故意而并非認識到了違法,這對于刑法理論的完善是有積極意義的。責任說與違法性認識可能性說在外形上極為相似,但二者在對違法性認識的定位上存在本質的差異。責任說認為故意與過失屬于構成要件要素,而非責任形式及要素,將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獨立于犯罪故意作為有責性的條件。而違法性認識可能性說是故意的要素,只是在范圍上進一步縮小。目前,責任說已經(jīng)成為德日違法性認識理論的主流觀點。德日違法性認識理論中的責任說在兩個方面具有合理性:一方面,責任說巧妙的提出了違法性認識問題不影響刑事責任形式的觀念,為接納違法性認識可能性說的合理主張消除了邏輯障礙;另一個方面,責任說準確的反映了刑事訴訟活動對違法性認識問題的把握,增強了犯罪論體系的訴訟實踐功能。在大陸法系三階層遞進的犯罪構成體系中,將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放在有責性中作為應受刑罰性的一個考量,無論是在刑法理論中還是在司法實踐上都是具有優(yōu)越性的。四.我國刑法理論中有關違法性認識與犯罪故意的觀點我國學者在借鑒德日刑法理論的同時結合我國刑法理論的特點,從形式的違法性認識與實質的違法性認識兩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形式違法性認識即違反法律規(guī)范的認識,在我國具體而言即違反刑法。實質的違法性認識即社會危害性認識??傮w而言有以下幾個觀點:1,對形式與實質的違法性認識均持肯定態(tài)度的肯定論。2,在形式與實質違法性兩者的認識問題上只贊成認識到其中一種的擇一論。3,對兩種違法性認識均持否定態(tài)度的否定論。1.肯定論。持該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要成立犯罪的故意,行為人不僅應認識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同時也應該認識到行為的違法性;根據(jù)我國刑法主、客觀一致的原則,如果某個人不知道,而且顯然沒有可能認識到自己有意識的行為是違法的,因而也不可能認識到它的社會危害性時,應該認為是無認識,那就是意味著該行為欠缺意識因素,就不能認為他有犯罪故意,也就不能認為他構成犯罪。行為人只要認識到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也就包含了認識其刑事違法性。我國學者劉明祥指出“社會危害性認識與形式違法性認識是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社會危害性認識是形式違法性認識的實質內容,形式違法性認識又是社會危害性認識的法律形式。脫離了社會危害性認識,形式違法性認識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反過來,離開了形式違法性認識這種法律形式,社會危害性認識也就不具有法律意義,不可能成為犯罪故意的內容??隙ㄕ?,將社會危害性認識與形式違法性認識共同做為犯罪故意成立的要素實質上堅持的是形式違法性認識論。要求行為人認識到其行為具有違法性認識的同時,那么他必然也認識到了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因為被法律規(guī)范所禁止的行為必然是危害社會的。這樣看來肯定論便陷入了違法性認識必要說的誤區(qū),鑒于上文已有論述,在這里不再詳述。2.擇一論。擇一論中可分為:(1)形式違法性認識肯定論。認為應該要求于行為人的,都是其對形式違法性的認識,而不是對社會危害性的認識,特別是在社會危害性認識與形式違法性認識相分離的場合。社會危害性是立法,甚至可以是司法的指導觀念,但是,在司法中,如果直接根據(jù)社會危害性處理案件,則有破壞法治的危險。有觀點進一步分析指出,對犯罪故意要求具備社會危害性的認識,第一,混淆了立法者所揭示的犯罪本質特征與行為人對其行為認識的界限。第二,社會危害性的判斷缺乏明確的規(guī)范性標準,很難認定行為人是否都具有社會危害性認識。第三,即使能夠認定行為人具有社會危害性認識,不分程度的社會危害性認識的要求會使犯罪故意混同于一般危害故意,必然給故意的認定帶來混亂?;诖耍瑧孕问竭`法性認識代替社會危害性認識,作為故意認識因素的內容。因為形式違法性是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參照標準,形式違法性認識的要求,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精神。對于那些不知法律不為罪,也即不以犯罪故意論處;同時形式違法性認識容易判斷,具有可操作性,不會淪為行為人隨意提出無形式)法性認識無罪辯護的理由。(2)實質違法性(社會危害性)認識肯定論。認為“只要行為人具有社會危害意識,即使其沒有形式違法意識,也成立犯罪故意?!?注:姜偉:《犯罪故意與過失》,群眾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130頁。)按照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這顯然是只要求行為人明知其行為及行為結果的危害性,而沒有再要求行為人明知行為及結果的形式違法性。因此,主張對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要求行為人明知行為及其結果的社會危害性質就足夠了,而不必再要求刑事(形式)違法性;而且,如果把認識因素要求為明知刑事(形式)違法性,要求行為人明確知道其行為和結果觸犯刑法哪一條文,應該怎樣定罪判刑,這既不現(xiàn)實,也不合理,使一般公民難以做到,甚至也難以確切地查明行為人是否真的具備這種認識,而且也容易使有些人鉆空子,借口不懂法律來實施犯罪并逃避罪責。社會危害性盡管不是犯罪構成的獨立因素,但是犯罪構成的實質,表現(xiàn)在犯罪構成的各個要件及要素上。犯罪故意脫離社會危害意識,便喪失了法律譴責故意心理的根據(jù)。所以,只要行為人具有社會危害意識,即使其沒有違法意識,也成立犯罪故意。在肯定社會危害性認識而否定形式違法性認識的觀點中,也有主張在特殊或個別情況下,缺乏形式違法性認識就不具有犯罪故意。“認識行為的(形式)違法性一般說來并不是犯罪故意的內容?!?,在這個問題上,也不能絕對化,不能排除個別例外的情況。如果原來并非法律所禁止的行為,一旦用特別法規(guī)定為犯罪,在這個法律實施的初期,行為人不知道有這樣的法律,從而沒有認識自己行為的(形式)違法性是可能發(fā)生的。根據(jù)行為人的具體情況,如果行為人確實不知道這種法律,而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法的,那就不應認為是具有犯罪故意。3.否定論。這種觀點認為形式違法性認識和社會危害性認識都與故意的成立與否無關,只有犯罪構成事實才應成為故意惟一的明知內容。指出在理解刑法關于故意的內容的規(guī)定時,不能僅從刑法條文的表述形式上看,而要從刑法的整個實質內容上看。對于這一規(guī)定只能理解為,它所表明的并不是行為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結果做出正確的評價,從而認識到社會危害性、(形式)違法性,是刑法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客觀地、不以行為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對該結果所作的評價,行為人只要對行為的事實情況有認識,并且追求這種結果的發(fā)生而危害社會,即使誤認了社會危害性、(形式)違法性,也仍然構成故意犯罪。論者在分析(形式)違法性認識不必要的觀點時,所持基本上是實質違法性(社會危害性)肯定論者反對形式違法性認識的觀點,也即“不得因不知法律而無犯罪故意”的通說立場。“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標準是由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決定的,它與行為人怎樣認識自己行為的社會性質、社會價值沒有內在聯(lián)系?!薄耙砸话闵鐣:π詾榍疤岷突A的刑事(形式)違法性不是認識的必要內容,那么以刑事(形式)違法性為依據(jù)和標準的犯罪和社會危害性也就必然不可能成為認識的必要內容。明知自己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并不意味著可以成立犯罪的故意。這是刑事(形式)違法性使然。不知自己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并不意味著行為事實上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同樣也是刑事(形式)違法性使然。由于刑事(形式)違法性不是明知的必要內容,不知自己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同樣不影響犯罪故意的成立?!辫b于此,論者提出將我國刑法中犯罪故意的概念修改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某種事實上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犯罪故意。五.本文的立場在以上中外關于違法性認識與犯罪故意的關系論點中,各種學說可謂異彩紛呈又各有其弊端?;貧w到我國刑法理論中,如何結合實際提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論點,這是我們現(xiàn)在要解決的問題。本人認為,肯定說實質上堅持的是違法性認識必要說,其弊端上文已有論述。否定論堅持的是違法性認識不要說,其缺陷也很明顯,不再贅述。擇一說中,違法性認識肯定說同樣進入了違法性認識必要說的誤區(qū),而社會危害性認識肯定說中,關于社會危害性認識的認定缺乏統(tǒng)一標準,并且我國的違法性認識是指形式的違法性認識而非實質的違法性認識。本文借鑒德日刑法理論中違法性認識可能性的責任說,認為此說是可取的。責任說是大陸法系三階層犯罪構成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該說認為違法性認識可能性并不是犯罪故意的構成要素而是獨立于有責性之中,缺乏違法性認識可能性便欠缺有責性,就不能定罪。因而責任說認為犯罪故意的成立不需要違法性認識,違法性認識可能性為有責性的要素阻卻犯罪成立。責任說在大陸法系的刑法理論中是比較科學先進的,但如果要將責任說引進到我國是否合適呢?本人認為責任說在我國依然可以有很好的生存土壤。原因如下:1,近年來我國學者逐漸開始引進大陸法系的三階層犯罪構成,甚至在此基礎上完善提出新的理論。如周光權教授把犯罪成立要件分為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觀要件、犯罪阻卻事由三個階層。根據(jù)這樣的三階層體系,對行為的定性,首先是通過犯罪客觀要件展示行為客觀上符合構成要件且違法的側面;然后由犯罪主觀要件展示責任的側面;最后再例外的考慮是否存在足以排除犯罪的特殊情況。犯罪阻卻事由包括違法性阻卻事由和有責性阻卻事由,違法性認識可能性依然可以作為有責性的阻卻事由而影響犯罪成立。又如張明楷教授在大陸法系三階層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兩要件說,也稱兩階層說。他認為犯罪構成由客觀(違法)構成要件與主觀(責任)構成要件組成??陀^構成要件是表明行為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要件,因而可以稱為違法構成要件;主觀構成要件是表明行為具有非難可能性的表明行為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要件,因而可以稱為違法構成要件;主觀構成要件是表明行為具有非難可能性的要件,因而可以稱為責任構成要件。他將違法性阻卻事由和有責性阻卻事由分別放在客觀構成要件與主觀構成要件之中討論。因而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可放在主觀要件中卻獨立于犯罪故意,從而影響犯罪構成。2,我國刑法理論的現(xiàn)狀完全可以接受責任說。四要件并存的犯罪構成模式是我國認定犯罪的主要標準,但是我國刑法理論在四要件基本的犯罪構成理論之外又規(guī)定了犯罪的阻卻事由,如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法令行為、業(yè)務行為等事由。將違法性認識可能性放在犯罪的阻卻事由之中作為阻卻犯罪要素的其中之一并無不妥。這樣看來我們一方面可以在犯罪的主觀方面討論犯罪故意成立對犯罪構成的意義,另外一個方面我們也可以利用欠缺違法性認識可能性對犯罪構成加以完善,以維護罪行法定原則,保障人權。3,責任說完善了犯罪故意理論,我國刑法理論中以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認識來認定犯罪故意。從刑罰的角度來看,僅以行為人認識到了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就對其認定為犯罪故意并處以刑罰未免過于嚴苛,然而要求每個人又都要認識到行為的違法性更是遙不可及。責任說剛好平衡了二者的關系,我們都知道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將最低限度的道德用法律規(guī)范的形式加以規(guī)定要求每個人都要自覺遵守。一個人違背了最低限度的道德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都會覺得不道德的行為會被他人所譴責。所以在實施該行為是我們就會考慮這個行為是否危害社會,當一個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時他必然也會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會觸犯法律,這時我們就有了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反之如果沒有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我們就不能對行為人處以刑罰。所以違法性認識可能性雖然不是犯罪故意的要素,但是它通過獨立于犯罪故意的形式來阻卻犯罪成立從而達到完善犯罪故意的目的。所以責任說的觀點對于我國刑法理論也是有意義的。在特殊情況下,如果行為人確實不知道某種行為是違法的,而且他也沒有可能認識到該行為是違法的,此時如果仍然認定其行為構成犯罪就違反了責任說的原理。六、結語違法性認識與犯罪故意的學說自古羅馬時期就開始出現(xiàn),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種學說應運而生。我們應該看到各種學說在當時的社會都有其積極的意義,但也都有其劣勢。各國學者對刑法理論的探討推動了違法性認識說與犯罪故意學說的發(fā)展,這是一個趨勢。相信無論是責任說還是其他學說在將來都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期待責任說不止是在理論中進一步完善,更是能在司法實踐中普遍推行。主要參考文獻1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桂林山水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昆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新疆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
- 《公司內部電子商務》教學課件
- 2025年浙教版選修歷史上冊月考試卷
- 2025年粵教滬科版必修2生物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上外版高三歷史下冊月考試卷
- 2025年西師新版九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
- 2025年湘師大新版選修四歷史上冊月考試卷
- 智能建筑監(jiān)理合同(2篇)
- 蘇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時《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課件
- 浙江省臺州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質量評估政治試題 含解析
-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解讀課件
- 2024年浙江省中考科學試卷
- 初三科目綜合模擬卷
- 2024年全國高考新課標卷物理真題(含答案)
- 足療店營銷策劃方案
- XX站SCADA系統(tǒng)升級改造施工方案(模板)
- 偶函數(shù)講課課件
- 中醫(yī)治療“濕疹”醫(yī)案72例
- 交通工程公司乳化瀝青儲油罐拆除工程安全協(xié)議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