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譯文《漁樵問對》(全篇)_第1頁
白話譯文《漁樵問對》(全篇)_第2頁
白話譯文《漁樵問對》(全篇)_第3頁
白話譯文《漁樵問對》(全篇)_第4頁
白話譯文《漁樵問對》(全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白話譯文《漁樵問對》(全篇)漁樵問對(北宋)邵雍《漁樵問對》通過漁樵對話來消解古今興亡等厚重話題,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學貫易理,儒道兼通,他畢生致力于將天與人統(tǒng)一于一心,從而試圖把儒家的人本與道家的天道貫通起來?!稘O樵問對》著力論述天地萬物,陰陽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奧妙和哲理。這本書通過樵子問、漁父答的方式,將天地、萬物、人事、社會歸之于易理,并加以詮釋。目的是讓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備于人,萬物之道備于身,眾妙之道備于神,天下之能事畢矣”的道理?!稘O樵問對》中的主角是漁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漁父之口,在書中,漁父已經成了“道”的化身。——全文大約17470字——【原文】漁者垂釣于伊水之上。樵者過之,弛擔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問于漁者,曰:“魚可鉤取乎?”曰:“然。”曰:“鉤非餌可乎?”曰:“否?!痹?“非鉤也,餌也。魚利食而見害,人利魚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異也。敢問何故?”漁者曰:“子樵者也,與吾異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為子試言之。彼之利,猶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猶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魚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魚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魚終日得食為利,又安知魚終日不得食為害?如是,則食之害也重,而鉤之害也輕。子知吾終日得魚為利,又安知吾終日不得魚而為害也?如是,則吾之害也重,魚之害也輕。以魚之一身,當人之一食,則魚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當魚之一食,則人之害亦多矣。又安知釣乎大江大海,則無易地之患焉?魚利乎水,人利乎陸,水與陸異,其利一也;魚害乎餌,人害乎財,餌與財異,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體也,獨不知用爾?!咀g文】——漁者垂釣于伊水之邊。有一樵者路過,放下柴擔休息,坐在旁邊的大石上,問魚者:“能釣到魚嗎?”答:“能?!眴枺骸棒~鉤上不放魚餌能釣到嗎?”答:“不能?!眴枺骸翱磥磲灥紧~的不是魚鉤而是魚餌。魚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魚而受利,這兩件事都與吃有關,導致的結果卻不一樣。請問這是為什么?”漁者說:“你是打柴的,與我的職業(yè)不一樣,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呢?然而我可以試著給你解釋一下。魚因為吃而得到的好處和我因為吃而得到的好處是一樣的,魚因為吃而受到的傷害和我因為吃而受到的傷害也是一樣的。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魚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魚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你只知道魚每天有食吃是好事,又怎知魚如果無食吃就是壞事呢?如此認為,那么食物給魚帶來的害處會變重,而釣魚對魚造成的害處卻會變輕。你只知道我能釣到魚是好事,又怎知我若釣不到魚就是壞事呢?如此認為,那么我因釣魚受到的害處會變重,而魚因為被釣受到的害卻會變輕。為什么這樣說,若以魚為本,人吃了魚,則魚受到了傷害;若以人為本,以魚為食,則人也會受到傷害。因為在大江大海里釣魚,是多么的危險???魚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陸地,水與陸地不同,受益的性質一樣。魚受害于餌,人受害于財,餌與財不同,受害的性質一樣,又何必分出彼此呢!你能問到實質問題,還不能看透事物表象。”(體、用是古典哲學中的一種辯證關系,“體”表示事物的本質、本性或本體,“用”表示事物的作用、發(fā)展變化或結果。)【原文】樵者又問曰:“魚可生食乎?”曰:“烹之可也。”曰:“必吾薪濟子之魚乎?”曰:“然。“曰:“吾知有用乎子矣。”曰:“然則子知子之薪,能濟吾之魚,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濟吾之魚也。薪之能濟魚久矣,不待子而后知。茍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則子之薪雖積丘山,獨且奈何哉?”樵者曰:“愿聞其方?!痹?“火生于動,水生于靜。動靜之相生,水火之相息。水火,用也;草木,體也。用生于利,體生于害。利害見乎情,體用隱乎性。一性一情,圣人能成子之薪。猶吾之魚,微火則皆為腐臭敗壞,而無所用矣,又安能養(yǎng)人七尺之軀哉?”——【譯文】——樵者又問:“魚能生吃嗎?”答:“煮熟之后可以吃。”問:“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魚了?”答:“當然。”問:“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魚而發(fā)生了變化?!贝穑骸澳阒滥愕牟衲苤笪业聂~,可你不知道你的柴為什么能煮我的魚。用柴煮魚的方法早就有了,在你之前人們就知道,可世人卻不知道柴的作用得益于火。如果沒有火,你的柴就是堆積如山又有何用呢?!遍哉撸骸霸敢饴犇阏f其中的道理。”漁者:“火的作用體現在動,水的作用體現在靜。動靜相生(物質世界產生的源頭),水火相息(相互之間的作用超過臨界點)。水火結合可以被利用,要以草木為體。用,生于利,體,生于害(對火可以利用而言,是好事。但對于草木被燒來說卻是壞事——凡事都有兩面性)。利與害表現在感情上,體與用隱藏于性情中(好和壞取決于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視角,利和用卻是每個物體都具備的性質)。一性一情(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現),只有圣人(得道)才懂得其中的智慧。就像用你的柴煮我的魚,如果柴太少,魚就煮不熟,它們又怎么能夠為我所用呢?(原本有用的東西,因為條件不夠成熟就失去利用的價值了)【原文】樵者曰:“火之功大于薪,固已知之矣。敢問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傳?”曰:“薪,火之體也?;?薪之用也?;馃o體,待薪然后為體;薪無用,待火然后為用。是故凡有體之物,皆可焚之矣。”曰:“水有體乎?”曰:“然?!痹?“火能焚水乎?“曰:“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隨,故滅。水之體,能隨而不能迎,故熱,是故有溫泉而無寒火,相息之謂也?!痹?“火之道生于用,亦有體乎?”曰:“火以用為本,以體為末,故動。水以體為本,以用為末,故靜。是火亦有體,水亦有用也。故能相濟,又能相息,非獨水火則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之何如爾?!薄咀g文】——樵者問:“火的功能來源于柴,我已經知道了。那為什么易燃物還需要柴來引燃呢?”答:“柴是火的本體,火是柴的作用。火本無體,通過柴燃燒后才有了體。柴本無作用,待火燒起來后才變得有用。因此,凡是有具體形狀的物體,都可以燃燒?!眴枺骸八畜w嗎?”答:“有?!眴枺骸八苋紵?”答:“火的性質,決定了遇水后只能與之對立而不能與之相隨,相隨就要熄滅(要么對立燒水,要么相隨被熄滅);水的性質,決定了遇火后之能與之相隨而不能與之相對立,對立就會變熱。(要么相隨滅火,要么對立變熱)因此有熱水而無涼火,就是因為萬物之間相息相克的原因?!眴枺骸盎鸬墓δ荏w現在用上,它有體嗎?答:“對人來說,火的意義體現在用上,因此它的本性就不那么重要了,所以火是動的。水的意義體現在滋育萬物上,另作它用并不會改變它的性質,所以水是靜的。因此,火有用也有體,水有體也有用,二者既相濟又相息。不止水火,天下的事物都如此,就在于你如何應用?!保ㄌ煜录葻o無用之人,也無無用之事,利害取舍,一念之間)【原文】樵者曰:“用可得聞乎?”曰:“可以意得者,物之性也??梢匝詡髡?物之情也??梢韵笄笳?物之形也。可以數取者,物之體也。用也者,妙萬物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傳?!痹?“不可以言傳,則子惡得而知之乎?”曰:“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傳,非獨吾不能傳之以言,圣人亦不能傳之以言也?!痹?“圣人既不能傳之以言,則六經非言也耶?”曰:“時然后言,何言之有?”樵者贊曰:“天地之道備于人,萬物之道備于身,眾妙之道備于神,天下之能事畢矣,又何思何慮!吾而今而后,知事心踐形之為大。不及子之門,則幾至于殆矣。”乃析薪烹魚而食之飫,而論《易》。——【譯文】——問:“'用’又是什么意思呢?”答:“可以意識到的,是事物的本性;可以用語言描述的,是事物的表現;可以用眼觀察的,是事物的形狀;可以推理的,是事物的本質。這些都是事物的屬性。'用’的表現,針對事物而言變化無窮,這種感覺只可意會,無法用語言表達?!眴枺骸安豢梢匝詡?,你又是如何知道的?”答:“我的確是知道的,也理解到這些東西的確是無法言傳,并非我一人不能言傳,圣人也不能用語言來解釋其中的道理。”問:“圣人都不能用語言來傳授,那《六經》也不是用語言傳授的?”答:“那是后人編的,誰知道當時圣人到底說了什么?”樵者聞聽,贊嘆說:“把天地的道理用在人生中,萬物的道理用于生活中,事物變化的道理牢記在心中,天下就沒有應對不了的問題,如此一來,就不再煩惱憂愁!我從今天開始,才知道事物的變化如此之微妙,如果沒有遇見你,此生真是白活了?!庇谑牵哉呓忾_柴火煮魚。二人吃飽之后開始論《易》?!驹摹繚O者與樵者游于伊水之上。漁者嘆曰:“熙熙乎萬物之多,而未始有雜.吾知游乎天地之間,萬物皆可以無心而致之矣。非子則吾孰與歸焉?”樵者曰:“敢問無心致天地萬物之方?”漁者曰:“無心者,無意之謂也。無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痹?“何謂我,何謂物?”曰:'以我徇物,則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則物亦我也。我物皆致,意由是明。天地亦萬物也,何天地之有焉?萬物亦天地也,何萬物之有焉?萬物亦我也,何萬物之有焉?我亦萬物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則可以宰天地,可以司鬼神。而況于人乎?況于物乎?”——【譯文】——漁、樵二人游玩于伊水之上。漁者感嘆說:“人人看世上萬物,紛雜繁亂。而我卻知道游戲于天地之間,可以用無心來面對。如果沒有遇見你,我又能與誰談經論道呢?”問:“請問如何以無心來了解萬物?”答:“無心就是無意(不僅僅依照思維分析和判斷,更多地來自潛意識。),無意就是不把我與物分開,然后物物之間的道理就相通了(天人合一,萬物同源)。”問:“什么是我?什么是物?”答:“以萬物為標準,則我就是萬物。以我為標準,則萬物也是我。接受我與物的性質一樣這個概念,物我相互轉換,就能夠理解天地也是萬物的道理。天地存在于何處?萬物就是天地。萬物存在于何地?萬物就是我,我也是萬物。我存在于何處?萬物與我有何區(qū)別?我與萬物有何區(qū)別?內心生出這樣的意識,可以主宰天地,號令鬼神。你還會被人生的煩惱憂愁束縛嗎?還會放不下那些求之不得的外物嗎?”【原文】樵者問漁者曰:“天何依?”曰:“依乎地?!眴?“地何附?”曰:“附乎天。”問:“然則天地何依何附?”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有無之相生,形氣之相息。終則有始,終始之間,其天地之所存乎?天以用為本,以體為末;地以體為本,以用為末。利用出入之謂神,名體有無之謂圣。唯神與圣,能參乎天地者也。小人則日用而不知,故有害生實喪之患也。夫名也者,實之客也;利也者,害之主也。名生于不足,得喪于有余。害生于有余,實喪于不足。此理之常也。養(yǎng)身者必以利,貪夫則以身循利,故有害生焉。立身必以名,眾人則以身循名,故有實喪焉。竊人之財謂之盜,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敗露也,唯恐其多矣。夫賄之與贓,一物也,而兩名者,利與害故也。竊人之美謂之徼,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敗露,唯恐其多矣。夫譽與毀,一事也,而兩名者,名與實故也。凡言朝者,萃名之地也;市者,聚利之地也。能不以爭處乎其間,雖一日九遷,一貨十倍,何害生實喪之有耶?是知爭也者,取利之端也;讓也者,趨名之本也。利至則害生,名興則實喪。利至名興,而無害生實喪之患,唯有德者能之。天依地,地附天,豈相遠哉!”——【譯文】——問:“天依靠什么?”答:“天依靠于地?!眴枺骸暗匾蕾囉谑裁??”答:“地依賴于天?!眴枺骸澳翘斓赜忠栏接谑裁??”答:“相互依附。天依靠于地形,地依賴于天氣。其地形有邊際,其天氣無邊際。有與無相生,形與氣相息。有始就有終,有終就有始,天與地就存在于終始之間。天以它的作用為主,形體為次;地以它的形體為主,作用為次。能夠揚長避短就可以稱作神,能夠看淡名利就可稱作圣。理解了這個道理,才能領悟天地的規(guī)律。德行淺薄的人看似忙碌卻絲毫不知其中的道理,所以才會有各種隱患存在其中。名譽是只是人生的點綴,利益才是害人的根源。名譽產生于不知足,利益變質于貪婪。禍患產生于貪婪,幸福埋沒于不知足。這些都是常理。人活于世必須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但是貪婪的人卻總是追逐需求之外的更多利益,因此就會有危害產生。想出人頭地必須有名,所以世人都爭強好勝,如此便會失德。竊人財物稱之為盜。偷盜之時,唯恐東西偷的少,等到敗露后,又恐東西多定罪大。受賄與贓物,都是一種物品,可卻有兩種名稱,是因為對利與害的不同心態(tài)。竊人名譽稱之抄襲,侵占的時后嫌少,事情敗露時又后悔侵占的太多。名譽加身和名譽掃地,都是名譽,卻有兩種結果,是因為看重虛名還是看重實質導致的。朝堂之上,是在乎聲譽的地方;集貿市場,是聚利的地方。如果能不以爭名奪利的心態(tài)居其中,雖然一日官升三級,一日獲利百倍,其中的風險又怎能傷害得了你呢?因此就可知道,爭是奪利的開始;表面的禮讓,只是為了獲取虛名。這樣得到的利益往往會帶來禍患,獲取的名譽也只是徒有虛表。既能得到利益又能名揚天下而且沒有禍患產生,只有厚德之人才能做到吧。天依地,地附天,其中的奧妙太深遠了!”【原文】漁者謂樵者曰:“天下將治,則人必尚行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言也。尚行,則篤實之風行焉;尚言,則詭譎之風行焉。天下將治,則人必尚義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利也。尚義,則廉讓之風行焉;尚利,則攘奪之風行焉。三王,尚行者也;五霸,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于義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義利之相去,一何如是之遠耶?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盡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聞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見之,盡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聰明猶不可欺,況神之聰明乎?是知無愧于口,不若無愧于身,無愧于身,不若無愧于心。無口過易,無身過難,無身過易,無心過難。既無心過,何難之有!吁,安得無心過之人,與之語心哉!”——【譯文】——漁者說:“天下得到治理的時候,人民必然注重自己的言行;天下將要動亂的時候,民眾必然謠言四起。注重言行,則誠實之風盛行;信謠傳謠,則詭詐之風盛行。天下得到治理的時候,人民必然崇尚仁義;天下將要動亂的時候,人民必然崇尚利益。崇尚仁義,則謙虛之風盛行;崇尚利益,則爭奪之風盛行。三王時代,人民注重言行;五霸時代,鄉(xiāng)間謠言四起。注重言行必注重仁義,信謠傳謠必看重利益。仁義與利益之間,一念之差就會導致性質變化?(天下治理與天下大亂就是正念與邪念誰占上風的結果)所以,把道理掛在嘴上,不如在一舉一動中踐行,在一舉一動踐行,不如把它了然于心。道理出于口,人得以聽到;道理現于舉止,人得以見到;道理發(fā)自于心,神得以知道(自然而然的與“道”同行)。以人的聰明都不可以欺騙,更何況神的智慧?因此無愧于口,不如無愧于身;無愧于身,不如無愧于心。無愧于身比無愧于口難;無愧于心比無愧于身難。(說到不如做到,做到不如知“道”)如果心中無愧,還有什么災禍發(fā)生?唉!難得找個內心清凈的人,與之交心談暢??!”【原文】漁者謂樵者曰:“子知觀天地萬物之道乎?”樵者曰:“未也。愿聞其方。”漁者曰:“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謂之理者,窮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謂之性者,盡之而后可知也;所似謂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也,天下之真知也,雖圣人無以過之也。而過之者,非所以謂之圣人也。夫鑒之所以能為明者,謂其能不隱萬物之形也。雖然鑒之能不隱萬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萬物之形也。雖然水之能一萬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萬物情也。圣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圣人之能反觀也。所以謂之反觀者,不以我觀物也。不以我觀物者,以物觀物之謂也。又安有我于其間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與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為己之目,其目無所不觀矣。用天下之耳為己之耳,其耳無所不聽矣。用天下之口為己之口,其口無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為己之心,其心無所不謀矣。夫天下之觀,其于見也,不亦廣乎!天下之聽,其于聞也,不亦遠乎!天下之言,其于論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謀,其于樂也,不亦大乎!夫其見至廣,其聞至遠,其論至高,其樂至大,能為至廣、至遠、至高、至大之事,而中無一為焉,豈不謂至神至圣者乎?非唯吾謂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天下謂之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時之天下謂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萬世之天下謂之至神圣者乎?過此以往,來之或知也已?!薄咀g文】——漁者問:“你知道觀察天地萬物變化的方法嗎?”樵者:“不知道。愿聽你講?!睗O者說:“要想了解事物的變化,單純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因為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所以還要用內心來感受;不光是用內心來感受,還要體察其中的規(guī)律。天下萬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本性和命運。所以用規(guī)律看待事物,悟透就會看到本質;以本性看待事物,盡善盡美可以接近真相;以生命看待事物,經歷多了以后也可以明白。此三知,是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人生的終極方法,就連圣人也不得不用。如果不用這三種方法就可以“悟道”,就不能稱為圣人而是稱“神”了。能夠看到事物本質的人,是因為能夠不被事物的表象迷惑;雖然能夠不被事物的表象迷惑,卻不如水能化成萬物的形狀;雖然水能化成萬物的形狀,又不如“得道”之人能夠體察萬物的性情;“得道”之人所以能夠體察萬物的性情,在于他能反觀事物(打破認知局限)。所謂反觀其物,就是不以我觀物(不把自己獨立于萬物之外)。不以我觀物,就是以物觀物(從本質上說,我與物是一樣的)。既然以物觀物,我在倆者之間又是什么角色呢?(我是誰?誰是我?只是思維的意識而已。)因為我是人,人也是我,而我與人都是物。以這樣的認知面對事物就是用天下人的眼為我的眼,則無所不見;用天下人的耳為我的耳,則無所不聞;用天下人的口為我口,則無所不言;用天下人的心為我心,則無所不謀。(是為知彼知己)如此觀天下,可見事物本質!可聞深遠的道理!可論高知見解!可在談笑中運籌帷幄!如此一來,人生所見至廣,所聞至遠,所論至精,所謀至密,而這其中卻沒有一項是刻意為之的,這種狀態(tài)不是至神至圣是什么?并非我一人把這種狀態(tài)稱為至神至圣,而是天下的人都稱這樣的人為至神至圣。也并非在一時天下人稱之為至神至圣,而是幾千萬年以后天下人仍然把這種人稱為至神至圣。以此面對人生,便不會有想不通的問題?!薄驹摹块哉邌枬O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魚?”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魚。”曰:“六物具也,豈由天乎?”曰:“具六物而得魚者,人也。具六物而所以得魚者,非人也?!遍哉呶催_,請問其方。漁者曰:“六物者,竿也,綸也.浮也,沉也,鉤也,餌也。一不具,則魚不可得。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魚者,非人也。六物具而不得魚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魚者也。是知具六物者,人也。得魚與不得魚,天也。六物不具而不得魚者,非天也,人也?!薄咀g文】——樵者問漁者:“你用什么方法釣到魚?”答:“我用六種物具釣到魚?!眴枺骸傲锞邆洌湍茚灥紧~嗎?”答:“六物具備而釣上魚,是人力可以做到的。六物具備而釣不上魚,卻不是人能左右的?!遍哉卟幻靼祝垎柶渲械牡览?。漁者說:“六物,指魚桿、魚線、魚漂、魚墜、魚鉤、魚餌。有一樣不具備,就不容易釣到魚。然而在六物具備卻釣不上魚的時候,這就不是人的原因了。有六物具備而釣不上魚的時候,卻沒有六物不具備而釣上魚的時候。因此具備六物,是人力所能及的,釣上釣不上魚,則是天意。六物不具備而釣不上魚,則不是天意而是人為的。(條件成熟了,成不成功還要看天意;條件不成熟還想成功,是你想多了。)”【原文】樵者曰:“人有禱鬼神而求福者,??啥\而求耶?求之而可得耶?敢問其所以?!痹?“語善惡者,人也;福禍者,天也。天道福善而禍淫,鬼神豈能違天乎?自作之咎,固難逃已;天之災,禳之奚益?修德積善,君子常分。安有余事于其間哉!”樵者曰:“有為善而遇禍,有為惡而獲福者,何也?”漁者曰:“有幸與不幸也。幸不幸,命也;當不當,分也。一命一分,人其逃乎?”曰:“何謂分?何謂命?”曰:“小人之遇福,非分也,有命也;當禍,分也,非命也。君子之遇禍,非分也,有命也;當福,分也,非命也?!睗O者謂樵者曰:“人之所謂親,莫如父子也;人之所渭疏,莫如路人也。利害在心,則父子過路人遠矣。父子之道,天性也。利害猶或奪之,況非天性者乎?夫利害之移人,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則過之,固無相害之心焉,無利害在前故也。有利害在前,則路人與父子,又奚擇焉?路人之能相交以義,又何況父子之親乎!夫義者,讓之本也;利者,爭之端也。讓則有仁,爭則有害,仁與害,何相去之遠也!堯、舜亦人也。桀、紂亦人也,人與人同而仁與害異爾,仁因義而起,害因利而生。利不以義,則臣弒其君者有焉,子弒其父者有焉。豈若路人之相逢,一目而交袂于中逵者哉!”——【譯文】——樵者問:“常人喜歡通過祈禱鬼神而求福,福可以求到嗎?”答:“言行善惡,是人為的因素;福報災禍,是上天對人的行為做出的回應。天的規(guī)律是以福臨善,以禍臨惡,鬼神豈能違背?自己做的壞事,早晚一天會得到報應。上天降下的災禍,祈禱又有什么用?修德積善,是君子的本分,做人做事盡到本分,哪里還需要做這些虛頭巴腦的事!”問:“世間常有行善的遇禍,行惡的獲福這種現象,為什么?”答:“這是有幸與不幸的區(qū)別。幸與不幸,是命。遇與不遇,是分。命與分都是一種規(guī)律,人無法逃避?”問:“什么是分?什么是命?”(分應該指報應;命應該指注定)答:“壞人遇福,不是分是命,遇禍是分不是命;善人遇禍是命不是分,遇福是分不是命。(如果壞人遇福好人遇禍,那都是命中注定的;壞人遇禍好人遇福,則是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導致的。這個觀點或許給人狡辯的感覺,如果把目光放長遠,就會知道善惡終會有報的)”漁者對樵者說:“人與人之間的親情,莫過于父子;人與人之間的疏遠莫過于路人,如果在心里重視利益,父子之間也會變得像路人一樣疏遠。父子之間的親情,本屬于人的天性,因為利益都可能瓦解,更何況其它疏遠的關系呢?利益產生的禍害如此之深,不能不謹慎啊!路人相遇一過了之,并無相害之心,是因為沒有產生利益糾紛的原因。若有利益糾紛,路人也好,父子之間也罷,還能和諧相處嗎?反之,路人都可以以義相交,又何況父子血脈之親呢!所謂義,是謙讓之本;利則是爭執(zhí)的開始。謙讓則生仁義,爭奪則生禍端。仁義與禍端帶來的結果相去甚遠。堯、舜是人,桀、紂也是人。他們本質上都一樣,卻因為崇尚仁義與貪圖利益而產生不同的表現。仁慈因義氣而起,禍端因利益而生。因利忘義,就會有臣殺君、子殺父這種違背天理的事發(fā)生。路人相逢,也不可能只因為在人群之中多看了你一眼而一見如故?!薄驹摹块哉咧^漁者曰:“吾嘗負薪矣,舉百斤而無傷吾之身,加十斤則遂傷吾之身.敢問何故?”漁者曰:“樵則吾不知之矣。以吾之事觀之,則易地皆然。吾嘗釣而得大魚,與吾交戰(zhàn)。欲棄之,則不能舍,欲取之,則未能勝。終日而后獲,幾有沒溺之患矣。非直有身傷之患耶?魚與薪則異也,其貪而為傷則一也。百斤,力分之內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雖一毫猶且為害,而況十斤乎!吾之貪魚亦何以異子之貪薪乎!”樵者嘆曰:“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動者,智矣哉!”——【譯文】——樵者問漁者:“我經??覆?,扛一百斤也傷不了我,再加十斤就傷了我,這是為什么?”漁者答:“砍柴的事我不清楚,不能以此來論斷,就以我釣魚之事論證吧,因為天下之事蘊含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我經常釣到大魚,魚在水中與我較量。因為魚的力氣太大,我想放棄又不舍得,想得到它又不容易。用了很長時間把它釣上來之后,中途有好幾次溺水的危險。這與你遇到的問題有區(qū)別嗎?釣大魚和多扛柴,內容不一樣,卻都是因為貪心而導致危險的出現??敢话俳锊?,是你力所能及的,再加十斤,則在你力所之外。力所之外,加一毫都是有害,何況十斤!我貪魚與你貪柴有本質的區(qū)別嗎?”樵者感嘆道:“從今以后,我知道做事量力而行(會借力發(fā)力)才是真正的智慧?!薄驹摹块哉咧^漁者曰:“子可謂知易之道矣。吾也問:易有太極,太極何物也?”曰:“無為之本也?!痹?“太極生兩儀,兩儀天地之謂乎?”曰:“兩儀,天地之祖也,非止為天地而已也。太極分而為二,先得一為一,后得一為二。一二謂兩儀。”曰:“兩儀生四象,四象何物也?”曰:“四象謂陰陽剛柔。有陰陽然后可以生天,有剛柔然后可以生地。立功之本,于斯為極?!痹?“四象生八卦,八卦何謂也?”曰:“謂乾、坤、離、坎、兌、良、震、巽之謂也。迭相盛衰終始于其間矣。因而重之,則六十四卦由是而生也,而易之道始備矣。”——【譯文】——樵者問:“你是知易理的人。請問易有太極,太極是何物?”答:“無為之本?!保?道’的形態(tài))問:“太極生兩儀,兩儀是天地的稱呼嗎?”答:“兩儀,天地之祖,并非單指天地。太極一分為二,先得到的一為一,后得到的一為二,一與二叫做兩儀?!眴枺骸皟蓛x生四象,四象為何物?”答:“四象就是陰陽剛柔。陰陽可以生天,剛柔可以生地。一切事物的根本,都來源于此。”問:“四象生八卦。八卦是什么?”答:“八卦就是乾、坤、離、坎、兌、艮、震、巽。是事物發(fā)展終始、盛衰的表現。兩兩相重,則六十四卦生出,易學之道就具備了。”【原文】樵者問漁者曰:“復何以見天地之心乎?”曰:“先陽已盡,后陽始生,則天地始生之際。中則當日月始周之際,末則當星辰始終之際。萬物死生,寒署代謝,晝夜變遷,非此無以見之。當天地窮極之所必變,變則通,通則久,故象言'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順天故也。”樵者謂漁者曰:“無妄,災也。敢問何故?”曰:“妄則欺他,得之必有禍,斯有妄也.順天而動,有禍及者,非禍也,災也。猶農有思豐而不勤稼稿者,其荒也,不亦禍乎?農有勤稼穡而復敗諸水旱者,其荒也,不亦災乎?故象言'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貴不妄也?!遍哉邌栐?“姤,何也?”曰:“姤,遇也。柔遇剛也,與夬正反。夬始逼壯,姤始遇壯,陰始遇陽,故稱姤焉。觀其姤,天地之心,亦可見矣。圣人以德化及此,罔有不昌。故象言'施命誥四方’,履霜之慎,其在此也。”漁者謂樵者曰:“春為陽始,夏為陽極,秋為陰始,冬為陰極。陽始則溫,陽極則熱;陰始則涼,陰極則寒。溫則生物,熱則長物,涼則收物,寒則殺物。皆一氣別而為四焉。其生萬物也亦然?!薄咀g文】——樵者問漁者:“如何見到天地的本性呢?”答:“先陽耗盡,后陽出生(類似現在的奇點大爆炸假說)。然后天地開始出現,變化到中期日月開始周行,變化到末期星辰顯現。萬物死生,寒暑代謝,晝夜變遷,無不遵循這個規(guī)律。當天地運行到終點必然要發(fā)生變化,變則通,通則久。(不得不感嘆,我們現在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采到的果實)所以《易》中象說:'先王到最后一日閉關,哪兒也不去’,就是在順應天地的規(guī)律?!眴枺骸盁o妄(卦名),屬于災,是什么原因?”答:“妄是欺騙,得之必有禍,因此稱妄。順天意而行動,有禍秧及也不叫禍而叫災。就像農民想著豐收而不去護理莊稼,其結果荒蕪,不是禍是什么?農民勤勞治理莊稼而遭水澇或干旱,其結果荒蕪,不是災是什么?所以《易》中象言'先王以誠對萬物’,貴在實事求是。”問:“姤(卦名),是什么?”答:“姤是相遇。以柔遇剛。與夬卦相反。夬始強壯,姤由弱遇壯,由陰遇陽。故稱為姤。觀姤,可見天地哺養(yǎng)萬物之心。得道之人用德化解,其中的危險便不會繼續(xù)發(fā)展。所以在《易》中象說:'后來的國君要適時施命于天下,引導修正民眾言行’。霜雪到了就要做好應對寒冬的準備,就是這個道理”漁者接著說:“春天是陽氣的開始,夏天是陽氣的極限;秋天是陰氣的開始,冬天是陰氣的極限。陽氣開始則天氣溫暖,陽氣極限則天氣暑熱;陰氣開始則天氣涼爽,陰氣極限則天氣寒冷。溫暖產生萬物,暑熱成長萬物;涼爽收藏萬物,寒冷肅殺萬物。這只是天氣的四種變化。生于其中的萬物同樣也在這種變化中循環(huán)往復?!薄驹摹块哉邌枬O者曰:“人之所以能靈于萬物者,何以知其然耶?”漁者對曰:“人之所以能靈于萬物者,謂其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聲色氣味者,萬物之體也。目耳口鼻者,萬人之用也。體無定用,惟變是用。用無定體,惟化是體。體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備矣。然則人亦物也,圣亦人也。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萬物之物,有億物之物,有兆物之物。生一一之物,當兆物之物,豈非人乎!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萬人之人,有億人之人,有兆人之人。生一一之人,當兆人之人,豈非圣乎!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物之至者,始得謂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謂之人之人也。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謂也。人之人者,至人之謂也。以一至物而當一至人,則非圣人而何?人謂之不圣,則吾不信也。何哉?謂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者焉。又謂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又謂其能以上順天時,下應地理,中徇物情,通盡人事者焉。又謂其能以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今古,表里人物者焉。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見之也。雖然吾不得而目見之,察其心,觀其跡,探其體,潛其用,雖億萬千年亦可以理知之也。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別有天地萬物,異乎此天地萬物?!瘎t吾不得而知之也。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謂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謂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惡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謂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謂妄言也。吾又安能從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譯文】——樵著問漁者:“人比其它生物更具靈性,為什么?”漁者回答:“因為人的眼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聲色氣味,萬物之本,目耳鼻口,人人皆用。物體本無固定的作用,而是通過不同的變化來體現不同的作用;作用也并不是只體現在一個物體上,而是與不同的物體產生聯系就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的變化因為人的意識參與而發(fā)生,于是在我們眼中變化多姿的世界就誕生了。然而人也是物,圣人也是人。有一物、百物、千物、萬物、億物、兆物。同樣是“道”生的其中一物,卻可以分出萬物的,只有人。有一人、百人、千人、萬人、億人、兆人。同樣是“道”生的其中一人,預測未知警示他人的,只有圣人。因此知道人是物的定義者;圣人是人的“得道”者。了解事物的最高境界是以物觀物,我們可以定義萬物,卻不要把自己凌駕于萬物之上;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得道”,得道的人雖然德行深厚,卻仍然把自己當成普通的一人。所以,把自己與萬物同等對待就是至物,把自己視為眾生中的普通一員就是有智慧的人。如此一來,就能夠以一物知萬物、以一人知萬人,這個境界除了圣人是做不到的。有人說這樣的人還稱不上是圣人,我不信服。為什么?因為這樣的人能以一心觀萬心,以一身觀萬身,以一物觀萬物,以一世觀萬世;又能以心代天意,以口代天言,以手代天工,以身代天事;又能上識天時,下曉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又能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古今,表里如一。唉!圣人的品德這么高尚,卻不是每個人都會效仿的,至少我沒有親眼見過。但我通過觀察其心跡,探訪其行蹤,研究其表現,體會其意義,卻能感受到這種人散發(fā)出“道”的氣息。有人告訴我說,天地之外,還有另外的天地萬物,和此刻的天地萬物不一樣。這個說法是真是假我不得而知。并非只有我不得而知,就連圣人也不得而知。因為真正了解真相的人,必是感同身受由心而發(fā)。張口就來的,只不過是道聽途說信口雌黃罷了。自己內心都弄不明白,嘴里又能說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自己還沒弄明白的事就亂下結論的,叫做妄知。說都說不明白的,叫做妄言。我怎么會被妄人的妄知和妄言改變自己的原則呢?”【原文】漁者謂樵者曰:“仲尼有言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夫如是,則何止于百世而已哉!億千萬世,皆可得而知之也。人皆知仲尼之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不欲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則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則舍天地將奚之焉?人皆知天地之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舍動靜將奚之焉?夫一動一靜者,天地至妙者歟?夫一動一靜之間者,天地人至妙至妙者歟?是知仲尼之所以能盡三才之道者,謂其行無轍跡也。故有言曰:'予欲無言’,又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浯酥^與?”漁者謂樵者曰:“大哉!權之與變乎?非圣人無以盡之。變然后知天地之消長,權然后知天下之輕重。消長,時也;輕重,事也。時有否泰,事有損益。圣人不知隨時否泰之道,奚由知變之所為乎?圣人不知隨時損益之道,奚由知權之所為乎?運消長者,變也;處輕重者,權也。是知權之與變,圣人之一道耳?!薄咀g文】——漁者繼續(xù)對樵者說:“仲尼(孔子)說的好:'殷(商)繼承了夏禮,從他的變故中便可看出緣由;周繼承于殷禮,從他的變故中也可以看出緣由。以后繼承周禮的,即便是我不在了也可知道結局?!绱耍沃拱偈蓝?!億千萬世,都可以知道。(不知變通,背道而為,結局不會有太大不同)人都知道仲尼叫仲尼,卻不知道仲尼為什么叫仲尼。不想知道仲尼為什么叫仲尼也就罷了,若想知道仲尼為什么叫仲尼,有這閑工夫為何不去思考一下為什么天地可以長久呢?人都知道天地為天地,卻不知道天地為什么為天地,不想知道天地為什么為天地也就罷了,若想知道天地為什么為天地,為什么不去思考一下動靜變化中的規(guī)律呢?一動一靜之間,有著天地人的玄妙變化。因此,仲尼之所以能悟透三才之道(天道陰陽變化、地道剛柔并濟、人道仁義道德),并不是因為刻意為之,只是順從道法自然而已。所以有人說:'仲尼什么也沒說?!终f:'天什么也沒說!但依然四時運行,百物出生?!懵犨^這樣的說法嗎?”(可以說出的真理已經偏離真理的本意了,更何況聽的人因為認知和理解角度不同,怎能僅僅通過文字語言就可以認出真理呢?指向月亮的手只是路標,而不是月亮。)漁者接著說:“世間萬物的變化多么神奇啊!國家強盛與衰退的變化,并非圣人不能講清楚(因為講清楚了也改變不了什么)。通過權力交替可知天地的變化,掌權之后可知百姓的輕重。變化是需要時機的,輕重則是對待事物以及所處環(huán)境的態(tài)度。時機同時蘊含著機遇和風險,而事物和環(huán)境都有積極與消極的一面。圣人若不知隨機應變之道,又怎知變化中隱藏的機會呢?圣人若不知得失之道,又怎知權力交替的原因呢?時運順逆是正常的變化,分出輕重的是無法控制的欲望。因此權力的交替,與圣人的修行是同一種道理,但卻不是一樣的選擇?!保ㄊ嗍潜车蓝Y,得道是順道而為,同為道的衍生物,選擇不同,結果不同。)【原文】樵者問漁者曰:“人謂死而有知,有諸?”曰:“有之?!痹?“何以知其然?”曰:“以人知之?!痹?“何者謂之人?”曰:“目耳鼻口心膽脾腎之氣全,謂之人。心之靈曰神,膽之靈曰魄,脾之靈曰魂,腎之靈曰精。心之神發(fā)乎目,則謂之視;腎之精發(fā)乎耳,則謂之聽;脾之魂發(fā)乎鼻,則謂之臭;膽之魄發(fā)乎口,則謂之言。八者具備,然后謂之人。夫人也者,天地萬物之秀氣也。然而亦有不中者,各求其類也。若全得人類,則謂之曰全人之人。夫全類者,天地萬物之仁人之謂也。唯全人,然后能當之。人之生也,謂其氣行,人之死也,謂其形返。氣行則神魂交,形返則精魄存。神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則謂之曰陽行;返于地,則謂之曰陰返。陽行則晝見而夜伏者也,陰返則夜見而晝伏者也。是故,知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也。陽者陰之形也,陰者陽之影也。人者鬼之形也,鬼者人之影也。人謂鬼無形而無知者,吾不信也。”——【譯文】——樵者問漁者:“都說人死后有靈魂存在,有這種事么?”答:“有?!眴枺骸澳銖暮味俊贝穑骸皬娜说囊暯侵赖??!眴枺骸笆裁词侨耍俊贝穑骸澳慷强谛哪懫⒛I之氣全的叫人。心的靈魂稱神,膽的靈魂稱魄,脾的靈魂稱魂,腎的靈魂稱精。(中醫(yī)認為:心之靈稱神,肝之靈稱魂,脾之靈稱意,肺之靈稱魄,腎之靈稱精。這里有不同的見解,不知原文有誤?還是有此深意?)心之神表現在目,稱為視;腎之精表現在耳,稱為聽;脾之魂表現在鼻,稱為臭;膽之魄表現在口,稱為言。八者具備,才可稱之為人。人,稟天地萬物之秀氣而生。然而也有缺少某一方面的人,只能各歸其類。神精魂魄都齊全的人,則稱為全人。全人能得萬物中和之氣,則稱為全德之人。全德之人,為人中之人。人中之人,可稱之為仁人。只有全人,才能得到仁人之稱。人之生,在于氣血運行。人之死,則是形體返還。氣血運行則神魂相交,形返則神魄相分,神魂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稱之為陽行,返于地,稱之為陰返。陽行于白天而夜間潛伏,陰返于夜間而白天潛伏。所以知道了太陽就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狀,因為月亮是太陽的影子;陽者是陰者的形狀,陰者是陽者的影子,人是靈魂的形狀,靈魂是人的影子。有人說,靈魂看不見所以就不存在,我不相信?!保ù苏J知可生敬畏之心,非迷信之意。)【原文】樵者問漁者曰:“小人可絕乎?”曰:“不可。君子稟陽正氣而生,小人稟陰邪氣而生。無陰則陽不成,無小人則君子亦不成,唯以盛衰乎其間也。陽六分,則陰四分;陰六分,則陽四分。陽陰相半,則各五分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時有盛衰也。治世則君子六分。君子六分,則小人四分,小人固不能勝君子矣。亂世,則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謂各安其分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婦不婦,謂各失其分也。此則由世治世亂使之然也。君子常行勝言,小人常言勝行。故世治則篤實之士多,世亂則緣飾之士眾。篤實鮮不成事,緣飾鮮不敗事。成多國興,敗多國亡。家亦由是而興亡也。夫興家與興國之人,與亡國亡家之人,相去一何遠哉!”——【譯文】——樵者問漁者:“小人能滅絕嗎?”答:“不能。君子是稟呈陽剛正氣而生的,小人則是稟呈陰晦邪氣而生的。無陰則陽不生,無小人則君子不生,君子和小人只區(qū)別在盛衰變化的時機不同。(與善惡同理)世道運行陽六分時,則陰占四分;陰六分時,則陽占四分。陰陽各半,則各占五分。由此而知,君子與小人各有盛衰之時。太平盛世時期,君子占六分,小人占四分,小人不能戰(zhàn)勝君子。所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婦能夠各安其道相敬如賓。天下大亂時期正好與之相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婦不婦皆失道德倫理。這兩種不同的結果都是由國家得到治理或國家動蕩所造成的。君子行事以身作則不會空話連篇,小人言行空話連篇卻看不到實際行動。所以盛世時期誠實守信的人多,亂世時期背信棄義的人多。誠實守信的人很少有做不成的事,背信棄義的人早晚有敗露那天。誠實守信的人多了國家就會昌盛,背信棄義的人多了國家就會衰敗。一個家庭也如此。興家、興國之人,與亡國、亡家之人,道理都是一樣的!”【原文】樵者問漁者曰:“人所謂才者,有利焉,有害焉者,何也?”漁者曰:“才一也,利害二也。有才之正者,有才之不正者。才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身者也;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害乎人者也?!痹?“不正,則安得謂之才?”曰:“人所不能而能之,安得不謂之才?圣人所以惜乎才之難者,謂其能成天下之事而歸之正者寡也。若不能歸之以正,才則才矣,難乎語其仁也。譬猶藥療疾也,毒藥亦有時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疾愈則速已,不已則殺人矣。平藥則常日用之可也,重疾非所以能治也。能驅重疾而無害人之毒者,古今人所謂良藥也。《易》曰:'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缡?則小人亦有時而用之。時平治定,用之則否?!对姟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小人之才乎!”——【譯文】——樵者問:“有才華的人,有的有益社會,有的有害社會,為什么?”答:“才華為一,有益與有害為二、才華有正才、歪才之分。才正的人,通過造福他人來成就自己;才不正的人,為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人?!眴枺骸安徽?/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