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代中醫(yī)名家名目歷代名醫(yī)(1)——上古名醫(yī)篇伏羲氏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傳為中國醫(yī)藥鼻祖之一?!兜弁跏兰o》稱“伏羲嘗百藥而制九針”,我國醫(yī)界數(shù)千年來尊奉其為醫(yī)藥學、針灸學之始祖。神農氏一說神農氏即炎帝。中國傳說中農業(yè)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淮南子·修務訓》:“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識水泉之甘苦,……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醫(yī)方興焉?!薄兜弁跏兰o》稱:“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黃帝傳說中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所處時代為原始社會末期,為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的領袖。傳說他的發(fā)明發(fā)明諸多,我國古文獻也多有黃帝發(fā)明發(fā)明醫(yī)藥之記載。岐伯中國傳說時期最富有聲望的醫(yī)學家?!兜弁跏兰o》:“(黃帝)又使岐伯嘗味百草。典醫(yī)療疾,今經(jīng)方、本草、之書咸出焉?!彼未t(yī)學校勘學家林億等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jīng)素問·表》中強調:“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辈邆髡f上古之經(jīng)脈學醫(yī)家,黃帝臣。伯高之為醫(yī)是以針灸之理論、臨床和熨法等外治為專長,同步,對脈理亦多有論述。雷公傳說上古醫(yī)家,黃帝臣,擅長于專家醫(yī)學之道,望色診斷與針灸醫(yī)術等。在有關針灸論述上與黃帝討論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診斷疾病的理論。少師傳說上古時醫(yī)家,以擅長人體體質之論而聞名于世。少師對五種人的體質、性格、行為特點等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少師之論點近世為朝鮮醫(yī)學家發(fā)展為“四象醫(yī)學”。甄立言甄立言,甄權之弟,生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貞觀年間(627~649)。立言醫(yī)術嫻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蟲病。著有《本草音義》七卷、《本草藥性》三卷、《本草集錄》二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均已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中見到。他的《古今錄驗方》如《外臺秘要》所引“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國有關糖尿病的最早記載。歷代名醫(yī)(2)——周漢晉名醫(yī)篇扁鵲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yī)。據(jù)人考證,約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3)。扁鵲是他的綽號。這是由于醫(y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為那里帶去安康,如同翩翩翱翔的喜鵲,飛到哪里,就給那里帶來喜。淳于意淳于意(公元前205~前150年),西漢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年輕時喜鉆研醫(yī)術,拜公孫光為師,學習古典醫(yī)籍和治病經(jīng)驗。公孫光又將他推薦給臨淄的公乘陽慶。當時公乘陽慶已年過六十,收下淳于意為徒,并將自己珍藏的黃帝、扁鵲脈書,根據(jù)五色診斷疾病、判斷病人預后的措施傳授給他。張仲景張仲景(約公元150~2),名機,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人。張仲景的祖籍自來眾說紛云,陳邦賢氏定為南陽郡涅陽,范行準氏定為南陽蔡陽。華佗華佗(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字元化,沛國譙(即今安徽省亳州)人。他在年輕時,曾到徐州一帶訪師求學,“兼通數(shù)經(jīng),曉養(yǎng)性之術”。專志于醫(yī)藥學和養(yǎng)生保健術。他行醫(yī)四方,足跡與聲譽遍及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省。王叔和王叔和名熙,漢未至西晉期間高平人,其籍貫一說山東巨野,一說山西高平。唐·甘伯宗《名醫(yī)錄》謂其“性度沉靜,通經(jīng)史,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攝養(yǎng)之道,深曉療病之說”。皇甫謐皇甫謐,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平?jīng)?,一作靈臺)人,后隨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澠池縣附近)。其曾祖是漢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謐時,家境已清貧,而他幼時也不好讀書,直到二十歲后來,才發(fā)憤讀書,竟至廢寢忘食,終于成為當時著名文人。涪翁與郭玉郭玉(公元1~2世紀),東漢廣漢郡(今四川新都縣,一說廣漢縣)人,是漢和帝時最負盛名的醫(yī)學家。郭玉的師祖是一位隱士醫(yī)學家,即四川涪水附近以釣魚為生的一老翁,世人不知其姓名,因此稱為“涪翁”。史志記載:“涪翁避王莽亂隱居于涪,以漁釣老,工醫(yī),亡姓氏?!保ā吨彪`綿州志隱逸》卷41)。葛洪“不學而求知,猶愿魚而無網(wǎng)焉;心雖勤而無獲矣”。這是晉代科學家葛洪在治學上的一句名言。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于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東晉興寧元年(公元363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歷代名醫(yī)(3)——魏晉南北朝篇雷斆南朝宋時藥學家。曾著《炮炙論》三卷,記載藥物的炮、炙、炒、煅、曝、露等十七種制藥法。原書已佚,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所收錄,得以保留,其中有些制藥法,至今仍被采用。現(xiàn)傳《雷公炮炙論》,為近人張驥輯佚本。陶弘景陶弘景,字通明,自號隱居先生或華陽隱居,卒后溢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鎮(zhèn)江一帶)人。陶氏生活于南朝,歷經(jīng)宋、齊、梁三朝,是當時一種有相稱影響的人物,博物學家,對本草學奉獻尤大。陶氏為世醫(yī)出身,祖父及父親皆習醫(yī)術,且有武功。他自幼聰慧,約十歲時即讀葛洪《神仙傳》,深受影響。全元起全元起(生卒年不詳)為南朝時齊梁間人,史籍有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并為訛字,據(jù)《南史·王僧儒傳》稱,全元起在注《黃帝內經(jīng)·素問》之前,曾就砭石一事拜訪王僧儒。他的《注黃帝素問》,為我國最早對《素問》之注解。該書雖佚,但宋·林億等在校正《黃帝內經(jīng)》時,尚得見其書,并引錄《內經(jīng)·素問》篇名秩序。徐之才徐之才是南北朝時期一代名醫(yī),出身世醫(yī)家庭,其先祖為徐熙,南朝丹陽人,人稱“東海徐氏”。熙之子徐秋天,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響,皆以醫(yī)著名。徐道度之子徐文伯,及同族徐謇,亦皆以醫(yī)名。后徐謇因故為北朝所俘,終于入仕北朝。徐之才系徐文伯之孫,徐雄的第六子,人又稱徐六,也為北朝所俘。許胤宗許胤宗,一作引宗,約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歲。許氏乃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曾事南朝陳,初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義興太守;陳亡后入仕隋,歷尚藥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騎侍郎。許氏以醫(yī)術著名,精通脈診,用藥靈活變通,不拘一法。甄權甄權,約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貞觀十七年(643),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人,因母病,與弟甄立言,精究醫(yī)術,專習方書,遂為名醫(yī)。甄權對針灸術造詣尤深,兼通藥治。畢生行醫(yī),活人眾多:隋開皇初(581)曾為秘書省正字,后稱病辭職。甄權通頤養(yǎng)有術,提出吐故納新可使肺氣清肅,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措施。歷代名醫(yī)(4)——隋唐名醫(yī)巢元方隋代醫(yī)學家。曾任太醫(yī)博士,隋大業(yè)六年(610)主持編撰《諸病源候論》。孫思邈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人,581~682年。人們尊稱他為“藥王”。他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背誦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稱。到了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張寶藏張寶藏,字澹,唐櫟陽(今陜西臨潼)人,約生活于公元六世紀。唐貞觀年間(627~649),寶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長,時太京李世民患氣痢,諸醫(yī)屢治無效,于是下詔征醫(yī)方,寶藏曾患此疾,服乳煎蓽茇方而愈,他具疏此方。太宗服藥后,痢即痊愈。寶藏因此授三品文官為鴻臚卿,是我國醫(yī)學史上官爵最高者。崔知悌崔知悌,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公元615~685年。崔氏出身宦族,歷任洛州(今河南)司馬、度支郎中、戶部員外郎,唐高宗時升殿中少監(jiān),后任中書侍郎,公元670~674年為尚書右丞。公元679年官至戶部尚書。張文仲張文仲,約公元620~7。唐洛州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武則天光宅元年(684)為侍御醫(yī)、后至尚藥奉御。文仲通醫(yī)理,尤工風與氣之研究。他認為風有一百二十四種,氣有八十種,若不能辨別,會延誤病機而致死亡。王燾王燾,今陜西縣人,約生于公元670~755年,其曾祖父王珪為唐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時,王燾為次子。王燾幼年多病,年長喜好醫(yī)術,有感于不明醫(yī)者,不得為孝子,遂立志學醫(yī)。鑒真鑒真,俗姓淳于,鑒真原籍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唐代佛學大師,公元688~764年。幼時家境清貧,長安元年(701)14歲時,隨父在揚州大云寺(后更名去興寺)出家,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他從道岸禪師受菩薩戒。王冰王冰,號啟玄子,又作啟元子。籍貫不詳,約公元710~8,公元762~763年為太仆令,王氏少時篤好易老之學,講求攝生,究心于醫(yī)學,尤嗜《黃帝內經(jīng)》。昝殷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約公元797~859年,昝氏精醫(yī)理,擅長產科,通曉藥物學,唐大中年間(847~852),他將前人有關經(jīng)、帶、胎、產及產后諸癥的經(jīng)驗效方及自己臨癥驗方共378首,編成《經(jīng)效產寶》一書,共三卷。李珣李珣,字德潤,五代時前蜀梓州(今四川三臺)人,生活于九、十世紀。李珣祖籍波斯,其先祖隋時來華,唐初隨國姓改姓李,安史之亂時入蜀定居梓州。韓保升韓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約生活于公元十世紀,生平籍貫史書無載。后蜀主孟昶在位時(934~965),他任翰林學士,曾奉詔主修《本草》。他與諸醫(yī)詳察藥物形態(tài),精究藥物功能,以《新修本草》為藍本,參照了多種本草文獻。歷代名醫(yī)(5)——宋金名醫(yī)唐慎微唐慎微,字審元。原籍蜀州晉陽(今四川崇慶),出身于世醫(yī)家庭,對經(jīng)方深有研究,著名一時。元祐年間(1086~1094)應蜀帥李端伯之招,至成都行醫(yī)。唐氏雖語言樸訥,容貌不揚,但睿智明敏,醫(yī)術精湛,醫(yī)德崇高?;颊卟环仲F賤,有召必往,風雨無阻。著有《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錢乙錢乙,字仲陽,祖籍浙江錢塘。是我國醫(yī)學史上第一種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tǒng)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fā)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陳自明陳自明,南宋醫(yī)學家。字良甫,臨川(今屬江西)人。三世業(yè)醫(yī),曾任建康府明醫(yī)書院醫(yī)諭。因認為前代婦科諸書過于簡略,曾遍行東南各地,訪求醫(yī)學文獻。采集各家學說之長,附以家傳經(jīng)驗,輯成《婦人大全良方》,于婦科證治措施,搜集較為詳備。另著有《外科精要》等。李東垣李東垣,金元四大醫(yī)家之一。名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從張潔古學醫(yī)。提出脾胃說,其醫(yī)論認為飲食不節(jié)、勞役所傷及情緒失常,易致脾胃受傷、正氣衰弱,從而引起多種病變。對于發(fā)熱的疾病,應辨別“外感”或“內傷”,對邪正的辨證施治應有明確的區(qū)別。治法上重視調理脾胃和培補元氣,扶正以驅邪。張子和張子和,金元四大醫(yī)家之一。名從正,號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蘭考東)人。繼承劉完素學說而有新解,治病以祛邪為主,認為“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提出攻邪說,善用“汗、吐、下”三法,認為三法能兼眾法,切責醫(yī)師濫用補藥與平穩(wěn)藥貽誤病人之非。所著有《儒門事親》。歷代名醫(yī)(6)——明代名醫(yī)(上)汪機汪機,字省之,號石山居士,安徽祁門人。幼習舉子業(yè),屢試不第。因母病究心醫(yī)學,遂棄儒學醫(yī)。在外科治療中,強調“外科必本于內,知乎內以求乎外”,應以補元氣為主,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對外科發(fā)展有較大影響。其生平治驗由弟子陳桷(字惟宜)編成《石山醫(yī)案》。薛己薛己,字新甫,號立齋。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薛氏重視脾胃與腎命,主張人以脾胃為本,臨證多用甘溫益中、補土培元等法,原為瘍醫(yī),后以內科擅名。薛氏著述的《內科摘要》是我國第一次以內科命名學科及書名者;《疬瘍機要》是麻風專著;《正體類要》是正骨科專書;《口齒類要》是口腔和喉科專著。這些都是現(xiàn)存最早的專科文獻。萬全萬全,又名全仁,字事,號密齋。萬氏廣納前人經(jīng)驗,著書立說十部,合為《萬密齋醫(yī)書十種》?,F(xiàn)存有《萬氏外科心法》、《酒病點點經(jīng)》、《萬氏秘傳眼科》,并搜集到刊本《痘疹歌括》和《幼科指南》。萬氏以兒科及婦科見稱,重小兒護養(yǎng)和疾病防止,辨證強調四診兼顧,治方重視脾胃。家傳方中的牛黃清心丸、玉樞丹、安蟲丸等,有良效,至今為臨床習用。李時珍李時珍,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生于世醫(yī)之家。祖父為鈴醫(yī)。父李言聞,曾封太醫(yī)院吏目,著有《四診發(fā)明》、《奇經(jīng)八脈考》、《蘄艾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承家學,閱讀醫(yī)書,專家生徒,為貧民治病,多不取值。因治愈富顧王朱厚之子,被聘為楚王府奉祠,掌管良醫(yī)所,被薦為太醫(yī)院判。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以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為藍本,集唐、宋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藥籍之局限性,打破本草學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類法,同步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藥分類法,創(chuàng)立了藥物歸經(jīng)分類法,將本草學推向一種新的高峰。歷代名醫(yī)(7)——明代名醫(yī)(中)徐春甫徐春甫,甫一作圃,字汝元,號東皋,又號思敏、思鶴,祁門(今安徽歙縣)人。早年攻舉業(yè),因苦學失養(yǎng),體弱多疾,遂改攻醫(yī),師從名醫(yī)汪宦。徐氏著有《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及《醫(yī)門捷徑》。徐氏是我國民間醫(yī)藥學術團體——“一體堂宅仁醫(yī)會”的發(fā)起人和開辦者,對推進醫(yī)學發(fā)展,開展學術交流起著一定作用。高武高武,號梅孤,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喜讀書,天文、律呂、兵法、騎射無不嫻習。晚年研究醫(yī)學,尤長針灸。著《針灸聚英》、《針灸節(jié)要》、《痘科正宗》等。高氏為訂正穴位,親制針灸銅人模型三具,男、女、童子各一,在針灸史上是少見的。龔廷賢龔廷賢,字子才,號云林山人,又號悟真子。江西金溪人。廷賢幼攻舉業(yè),后隨父學醫(yī)。龔廷賢畢生著述極豐,其中《小兒推拿秘旨》是我國醫(yī)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兒科推拿專著?!度f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流傳最廣,它從理論上分析病理、癥狀和治法,并附有方劑及400味藥性歌訣。方有執(zhí)方有執(zhí),明代傷寒學家。字中行,號九龍山人,安徽歙縣人。兩番以中風、傷寒喪妻,五次以中風殤子,遂發(fā)憤學醫(yī)。方有執(zhí)畢生篤志《傷寒論》研究,重新整頓《傷寒論》條文,并在《傷寒論條辨》一書中,著重闡釋了衛(wèi)中風、營傷寒、營衛(wèi)俱中傷風寒之源。他勇于疑古,勇于創(chuàng)新,開“錯簡重訂派”之先河,拉開了傷寒學派百家爭鳴的序幕。歷代名醫(yī)(8)——明代名醫(yī)(下)楊濟時楊濟時,字繼洲,三衢(今浙江衢縣)人。世醫(yī)出身。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選任侍醫(yī),隆慶三年(1568)進太醫(yī)院圣濟殿,三朝任醫(yī)官達46年。醫(yī)跡遍及閩、蘇、冀、魯、豫、晉等地。在家傳《衛(wèi)生針灸玄機秘要》基礎上,博采眾書,參以己驗,編成《針灸大成》,對針灸理論及臨床又一次進行了總結。楊氏具有豐富臨證經(jīng)驗,學術主張很有特色。認為治病,針、灸、藥缺一不可;重視經(jīng)絡學說,以之指導辨證取穴,提出“寧失其穴,勿失其經(jīng)”,這樣才能使“穴無不正,疾無不除”。在操作上,楊氏強調“巧妙玄機在指頭”,重視補瀉手法,將前人針刺14法概括為12字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溫、進針、指循、爪攝、針對、指搓、指捻、指留、針搖和指拔”。后又簡化為下針8法:揣、爪、搓、彈、格、捫、循、捻。張介賓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岳,又號通一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14歲隨父進京,師從名醫(yī)金英,得其傳。張氏醫(yī)名噪京師。張氏早年崇丹溪陽有余陰局限性之說,中年后,以《內經(jīng)》“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為據(jù),并受張元素影響,轉而抨擊丹溪,“醫(yī)法東坦、立齋”。受王冰影響,并發(fā)揮說命門之火為元氣,腎中之水為元精。無陰精之形,局限性以載元氣,提出陽非有余,真陰亦常局限性之說,成為溫補派重要人物之一。在診斷治療思想上,張氏強調辨證論治、辨證求本,提出二綱、六變之說,認為“諸病皆當治本”。張氏臨證經(jīng)驗豐富,提出不少有益見解。作為溫補派重要人物,其功不可沒;但過于強調溫補,導致流弊,亦不可辭其咎。傅青主傅青主,名傅山,字青竹,山西陽曲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醫(yī)學家。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陡登嘀髋啤肥且徊款H有建樹的婦科專著。綜觀全書,重要抓住了肝、腎、脾的互相關系,對婦科疾病進行調治,處方較為切合臨床實用,因而頗受后世醫(yī)家推崇。傅青主雖以《傅青主女科》一書聞名于世,但他的醫(yī)學造詣是很全面的,故有“醫(yī)圣”之稱。歷代名醫(yī)(9)——清代名醫(yī)(上)鄒潤安鄒潤安,江蘇武進人。著有《本經(jīng)疏證》。這是一部發(fā)掘《神農本草經(jīng)》藥物精蘊和研究《傷寒雜病論》的力作。它融《內經(jīng)》、《傷寒雜病論》諸書之精義于一爐,在論述《神農本草經(jīng)》藥物及其功能方面,見解獨特而又精辟,可謂頗具卓識。劉奎劉奎,字文甫,號松峰,山東諸城人,系名相劉墉之堂弟,清嘉慶年間名醫(yī)。他曾向名醫(yī)郭右陶學習臨床醫(yī)術,同步精研《內經(jīng)》、《難經(jīng)》,對金元四大家的名著研考尤深。能融古出新,在治療瘟病方面獨樹一幟。他充足運用和發(fā)展了醫(yī)界“戾氣說”治疫病的理論和實踐,著成《瘟疫論類編》和《松峰說疫》。劉奎的醫(yī)學專著不僅為國內醫(yī)學界學習運用,還流傳到日本。此外尚有《景岳全書節(jié)文》、《四大家醫(yī)粹》、《松峰醫(yī)話》等著述。尤怡尤怡,字在涇,號拙吾,別號飲鶴山人,清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少時家貧而好學,曾在寺院賣字為生,是為清代內科名醫(yī)馬俶的得意門生。尤怡天性沉靜恬淡,工詩詞,不求聞達。為人治病,多見奇效。好為詩與古文,稍暇即讀書灌花,飼鶴觀魚,著書自娛。所著醫(yī)書有《傷寒貫珠集》、《金匱要略心典》、《醫(yī)學讀書記》、《金匱翼》及《靜香樓醫(yī)案》等。薛雪薛雪,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槐云道人、磨劍道人、牧牛老朽。江蘇吳縣人。薛雪精于濕熱癥。所著《濕熱條辨》即成傳世之作,于溫病學奉獻甚大。又嘗選輯《內經(jīng)》原文,成《醫(yī)經(jīng)原旨》。唐大烈《吳醫(yī)匯講》錄其《日講雜記》八則,論述醫(yī)理及用藥;另有《膏丸檔子》、《傷科方》、《薛一瓢瘧論》等,亦傳為薛氏著作。薛雪對濕熱病的研究,突出了濕邪與熱邪相合為病的特點,抓住了濕熱二邪輕重不一樣的要害,并結合臟腑、三焦、表里等辨證措施,使之融為一體,處理了濕熱病的證型辨析,有助于臨床應用。在治療上,雖然有溫化、清瀉、清熱祛濕諸大法,同步又有補陽、益氣、養(yǎng)陰、生津諸法的配伍,然其用藥時時注意到清熱不礙濕,祛濕不助熱,扶正不礙祛邪,祛邪當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療不拘泥于固定成方,體現(xiàn)了濕熱病治療的特點,成為后世治療濕熱病的規(guī)矩,影響極其深遠。歷代名醫(yī)(10)——清代名醫(yī)(中)葉天士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是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葉天士從小熟讀《內經(jīng)》、《難經(jīng)》等古籍,對歷代名家之書也旁搜博采。不僅孜孜不倦,并且謙遜向賢;不僅博覽群書,并且虛懷若谷、善學他人長處。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墓庞?。他的老師中有長輩,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從12歲到18歲僅六年間,他除繼承家學外,先后踵門討教過17人。葉天士的虛心討教,“師門深廣”,確實令人肅然起敬。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后來,江南出現(xiàn)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突破舊條框,開創(chuàng)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骨折并發(fā)癥的護理》課件
- 圖書調配庫室服務合同
- 2025年烏蘭察布貨物從業(yè)資格證考試
- 2025年汕尾貨運車從業(yè)考試題
- 第1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B·能力提升練)-【單元測試】2022-2023學年八年級生物下冊分層訓練AB卷(人教版) 帶解析
- 水利工程招標質疑應對措施
- 冷庫租賃合同:糕點銷售冷藏
- 航海導航員聘用合同協(xié)議
- 員工關系管理要點
- 音樂會策劃演員錄用合同范例
- FZT 73032-2017 針織牛仔服裝
- 治療用碘131I化鈉膠囊-臨床用藥解讀
- 2024外研版初中英語單詞表匯總(七-九年級)中考復習必背
-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qū)2023-2024學年三年級上學期期末英語試卷
- 2023-2024學年天津市河西區(qū)六年級上期末數(shù)學試卷附答案解析
- 2023-2024學年山東省青島實驗學校、育才學校八年級(上)期末數(shù)學試卷
- JJF(新) 99-2023 液體流量計現(xiàn)場校準規(guī)范
- 專題28 語言綜合運用新情境新題型(練習) -2024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
-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集團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期末歷史試卷(含答案)
- 鋼結構拆除安全施工方案
- 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教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