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fù)習:文言文分類練習+先秦文學-說理散文_第1頁
高考語文復(fù)習:文言文分類練習+先秦文學-說理散文_第2頁
高考語文復(fù)習:文言文分類練習+先秦文學-說理散文_第3頁
高考語文復(fù)習:文言文分類練習+先秦文學-說理散文_第4頁
高考語文復(fù)習:文言文分類練習+先秦文學-說理散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先秦文學-說理散文文言文-先秦文學-說理散文(2023高三上·四川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泵献釉唬骸笆茄傻脼榇笳煞蚝??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zhì)。’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薄叭聼o君則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抖Y》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鼩ⅰ⑵髅?、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載質(zhì),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nóng)夫之耕也;農(nóng)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保ü?jié)選自《孟子?滕文公下》)1.(2分)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B.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C.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D.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2.(2分)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人。女子十五及笄,表示成人。B.傳,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中的“傳”意思相同。C.夫人,指諸侯之妻,也可是對已婚婦女的尊稱,本文是后者的意思。D.犧牲,古代供宗廟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后泛指祭祀用的牲畜。3.(2分)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這樣的人,對天下有著很強的威懾力,一舉動都舉足輕重,是當之無愧的大丈夫。B.孟子認為,大丈夫應(yīng)踐行世間的大道,如果得志就與百姓一同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如果不得志就應(yīng)獨守其道。C.孟子認為古代君子愿意做官,他們失掉官位就像諸侯失去封國一樣,所以傳上說孔子幾月沒有君主召見也會焦急不安。D.孟子認為,如果祭祀的祭品、器皿、衣服等不完備,就不敢祭祀、不敢宴飲賓客,這種人是不值得同情的。4.(5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②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5.(5分)孟子以“農(nóng)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作類比,其目的是什么?【答案】1.D2.C3.D4.①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對待家人,謹慎對待自己,不要違背自己的丈夫。②古人未嘗不想做官,又厭惡不能通過正道獲得;如果不通過正道而去為官,是和鉆洞穴相似的行為5.以農(nóng)夫不丟棄自己的工具類比讀書人想做官,解釋孔子去他國要帶著見面禮的原因:謀求仕途。【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通讀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為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注意主語常省略。其次找動詞,動詞通常作謂語。借助句子成分,關(guān)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此外,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很大的輔助作用。斷句題還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斷開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題。

(2)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這類題一般需要認真積累、分類整理相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并注意一些易混點、易錯點,同時培養(yǎng)解題時的語境意識,結(jié)合相關(guān)詞語的具體語境來判斷文化常識說法正確與否。

本題同時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實詞的語境意義,可以先從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語境搭配,進而判斷實詞的詞性作用,是帶雙賓語的動詞還是使動詞還是普通及物動詞等等。

(3)本題考查對文本相關(guān)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題要求把選項涉及的內(nèi)容與文本表述一一對應(yīng)起來,然后逐一認真比對作出正誤判斷,還要注意這類題常見設(shè)題陷阱,如時序錯亂、強加因果、偷梁換柱等。

(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譯要注意把握“增、刪、調(diào)、改、并、留”六字訣,記清兩原則,一是直譯為主,字字落實。不可憑大意去翻譯,要將文言語句中的每個詞都落實到譯文中去。二是意譯為輔,文句通順。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后難以表達原文意蘊的時候,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順。

(5)本題考查篩選、概括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要求;然后翻譯并理解文章內(nèi)容,根據(jù)題目要求找出關(guān)鍵語句;最后組織語言,概括答案。【參考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氣、有作為、有節(jié)氣的男子嗎?他們一發(fā)怒,連諸侯都害怕,他們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孟子說:“這哪里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對待家人,謹慎對待自己,不要違背自己的丈夫?!皂槒臑樽鋈嗽瓌t的,是妾婦之道。(大丈夫應(yīng)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做有節(jié)氣有作為的男子?!敝芟鰡柕溃骸肮糯木幼龉賳??”孟子答道:“做官?!秱鳌飞险f:‘孔子要是一連幾個月沒有君主任用他,就焦急不安;離開一個國家,一定要帶著見面禮(以便和別國國君見面)?!鲀x也說:‘古代的人一連幾個月沒有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敝芟霰阏f:“一連幾個月沒君主任用就去安慰他,不是太性急了嗎?”孟子答道:“士失掉官位,就好像諸侯失去國家?!抖Y》說過:‘諸侯親自參加耕種,是為了供給祭品;諸侯夫人親自養(yǎng)蠶繅絲,是為了供給祭服。牛羊不肥壯,祭品不潔凈,祭服不具備,不敢祭祀。士若沒有(供祭祀用的)田地,那也不能祭祀?!Q?、祭具、祭服不具備,不敢祭祀,也就不能舉行宴會,這難道不應(yīng)該安慰他嗎?”周霄問道:“離開一國時,定要帶上謁見別的國君的禮物,為什么呢?”孟子說:“士做官,就像農(nóng)夫種田;農(nóng)夫難道會因為離開一個國家就丟棄他的農(nóng)具嗎?”周霄說:“我們晉國也是個有官可做的國家,卻不曾聽說想做官這樣急迫的。想做官是這樣急迫,君子卻又不輕易去做官,為什么呢?”孟子說:“男孩一出生,就愿給他找妻室,女孩一出生,就愿給她找婆家;父母的這種心情,人人都是有的。(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同意,媒人的說合,就鉆洞扒縫互相偷看,翻過墻頭跟人,那么父母和社會上的人都會認為這種人下賤。古人未嘗不想做官,又厭惡不能通過正道獲得;如果不通過正道而去為官,是和鉆洞穴相似的行為?!保ü?jié)選自《孟子?滕文公下》)1.本題可采用排除法:首先看“晉國亦仕國也”中的“也”是句末語氣詞,應(yīng)在“也”后停頓,排除AC;再看“仕如此其急也”中,“如此”修飾“其急”,“也”是句末語氣詞,“如此”后不能停頓,應(yīng)在“也”后停頓,排除B。

故答案為:D。2.C項“本文是后者的意思”解說錯誤,本文是“諸侯之妻”的意思。句意:諸侯夫人親自養(yǎng)蠶繅絲。

故答案為:C。3.D項“這種人是不值得同情的”理解錯誤,原文為“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意思是,牛羊、祭具、祭服不具備,不敢祭祀,也就不能舉行宴會,這難道不應(yīng)該安慰他嗎?可見孟子認為這種人是值得同情的。

故答案為:D。4.本題注意關(guān)鍵字詞和特殊句式的準確理解和翻譯:①“必”,一定;“無”,不要;“夫子”,丈夫。②“仕”,做官;“惡”,厭惡;“由”,通過。

故答案為:①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對待家人,謹慎對待自己,不要違背自己的丈夫。②古人未嘗不想做官,又厭惡不能通過正道獲得;如果不通過正道而去為官,是和鉆洞穴相似的行為。本題作答注意由原文“士之仕也,猶農(nóng)夫之耕也;農(nóng)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可知,以農(nóng)夫不丟棄自己的工具類比讀書人想做官,解釋孔子去他國要帶著見面禮的原因:謀求仕途。

故答案為:以農(nóng)夫不丟棄自己的工具類比讀書人想做官,解釋孔子去他國要帶著見面禮的原因:謀求仕途。(2023·遼寧模擬)文言文閱讀材料一:楚莊王欲伐越,杜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倍抛釉唬骸俺加藁贾?,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shù)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蹻①為盜于境內(nèi)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被负钤唬骸肮讶藷o。”扁鵲出?;负钤唬骸搬t(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本邮?,扁鵲復(fù)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被负畈粦?yīng)。扁鵲出?;负钣植粣?。居十日,扁鵲復(fù)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yīng)。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本游迦眨负铙w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负钏焖馈9柿坚t(yī)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爭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從事焉。昔晉公子重耳出亡,過鄭,鄭君不禮。叔瞻諫曰:“此賢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積德。”鄭君不聽。叔瞻又諫曰:“不厚待之,不若殺之,無令有后患?!编嵕植宦牎<肮臃禃x邦,舉兵伐鄭,大破之,取八城焉。晉獻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qū)m之奇諫曰:“不可,唇亡而齒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晉滅虢,明日虞必隨之亡?!庇菥宦牐瑦燮滂刀僦罆x已取虢還反滅虞此二臣者皆爭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則叔瞻、宮之奇亦鄭、虞之扁鵲也,而二君不聽,故鄭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謀也?!保ü?jié)選自《韓非子·喻老》)②材料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第二十四章)①莊蹻(qiáo):當時民間反對派首領(lǐng)。②《韓非子·喻老》出自《韓非子》,韓非子用二十五則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解釋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學思想有了具體可感的呈現(xiàn),在中國哲學史和訓詁學史上起著發(fā)凡起例的作用。343.(5分)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須加標點的標號寫在答題卡上。愛A其B璧C而D假E之F道G晉H取I虢J還K反LM滅N虞344.(2分)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兩則材料中加點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譯為“討伐”。B.“蚤”與《鴻門宴》中“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意思相同。C.過與《項脊軒志》中“大母過余曰”中“探望”意思不同。D.假,意思為“借”,與《勸學》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345.(2分)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楚莊王沒有認識到楚國兵弱政亂的狀況,而認為越國“政亂兵弱”,想要討伐越國,在杜子進諫后,放棄了自己的想法。B.扁鵲認為,病在腸胃用火劑湯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無法醫(yī)治的,蔡桓公的病已人骨髓,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C.鄭君不聽叔瞻的建議,最終被晉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聽宮之奇諫言,最終被晉所滅。說明做事只爭于腠理沒有意義。D.用“道”的觀點看,踮腳、跨大步、自以為是、自我夸耀等行為就是剩飯、贅瘤,會遭人們厭惡,有道的人不會這樣做。346.(5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②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347.(5分)《韓非子·喻老》中“自見之謂明”與《老子》中“自見者不明”,是否矛盾?請分析?!敬鸢浮?43.GKL344.A345.C346.①我很愚昧為您這樣的想法感到擔憂,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見百里之外的事物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②醫(y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當作自己的功勞!347.不矛盾?!俄n非子·喻老》中“自見之謂明”的“見”應(yīng)解釋為看見、認識,句意為:能夠自我認知的人是明智的(顯明的);而《老子》中“自見者不明”的“見”應(yīng)該通假為“現(xiàn)”,解釋為自我彰顯、自我夸耀。這兩句是分別從內(nèi)在的自我認知與外在的自我表現(xiàn)兩個角度談“為人”的,所以不矛盾?!窘馕觥俊军c評】(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yīng)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jié)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的技巧: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從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形構(gòu)成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從句子結(jié)構(gòu)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3)本題考查概括歸納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解答這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別是在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yīng)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guān)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fù)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評價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本題,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關(guān)鍵語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用自己的話概括即可。

【附參考譯文】材料一:楚莊王想要討伐越國,杜子進諫說:“大王為什么討伐越國呢?”楚王說:“因為越國政治混亂軍事實力衰弱?!倍抛诱f:“我很愚昧為您這樣的想法感到擔憂,人的智慧就像是眼睛,能看見百里之外的事物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大王的軍隊在與秦晉戰(zhàn)爭中被打敗丟失了數(shù)百里的土地,這就是軍事實力衰弱的表現(xiàn)。莊?在國境內(nèi)做盜賊,官吏們不能禁止他,這是政治混亂的表現(xiàn)。我們國家的政治混亂、軍事衰弱,并不在越國之下,卻想要討伐越國,這就是智慧就像眼睛的體現(xiàn)?!背蹙头艞壛擞懛ピ絿南敕āK?,了解人的難處不在于看清別人,在于自我認知。所以說“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北怡o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您的肌膚紋理之間有些小病,不醫(yī)治恐怕會加重?!辈袒腹f:“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后,蔡桓公說:“醫(y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當作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時醫(yī)治恐將會更加嚴重?!辈袒腹焕聿撬?。扁鵲離開后,蔡桓公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里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辈袒腹譀]有理睬。扁鵲離開后,蔡桓公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紋理之間,湯熨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膚里面,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在腸胃里,用火劑湯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大夫是沒有辦法醫(yī)治的。現(xiàn)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這時扁鵲已經(jīng)逃到秦國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所以好的醫(yī)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決問題,這就是在小處爭事功。事情的福禍也在小處,所以說,圣人處理事務(wù)要趁早。過去,晉公子重耳出逃,經(jīng)過鄭國,鄭君不禮待他。叔瞻進諫說:“重耳是賢明的公子,您應(yīng)該好好地對待他,可以用這種方式積累德義?!编嵕宦爮乃慕ㄗh。叔瞻又進諫說:“如果不厚待他,不如殺了他,不要留有后患?!编嵕植宦?。等到公子重耳返回晉國,舉兵討伐鄭國,打敗了晉國,奪取了鄭國八座城池。晉獻公用珍貴的璧玉向虞國借道去攻打虢國,大夫?qū)m之奇進諫說:“不可以借道給晉國,唇亡齒寒,虞國、虢國兩國相幫,不是互相給予恩德。今天晉國滅了虢國,明天虞國必定會隨之而亡。”虞君不聽,吝惜璧玉而借道給晉國,晉國攻取虢國以后,回來的時候,反過來滅了虞國。這是二人在小處爭事功,然而兩國君主不能采納。這樣看,叔瞻、宮之奇也就是鄭國、虞國的扁鵲,而二位國君不采納,所以鄭國、虞國都滅亡了。所以說:“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xiàn)跡象時容易圖謀?!保ü?jié)選自《韓非子·喻老》)材料二: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wěn),自我顯露的人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長久。(這些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做剩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老子》第二十四章)34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吝惜璧玉而借道給晉國,晉國攻取虢國以后,回來的時候,反過來滅了虞國。

“晉已取虢”中,“晉”是主語,“已取”是謂語,“虢”是賓語,主謂賓齊全,結(jié)構(gòu)完整,在本句前后斷開,即“晉”前和“虢”后;

“還”的主語應(yīng)為“晉”,二者組成主謂句,作狀語;“反”作“滅”的狀語,“虞”是“反”的賓語,應(yīng)在“反”前斷開。

故答案為:GKL。34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討伐;夸耀。意思不同。句意:卻想討伐越國/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

B.正確。都同“早”。句意:所以說,圣人處理事務(wù)要趁早/不可不早點親自來向項王謝罪。

C.正確。經(jīng)過;探望。意思不同。句意:經(jīng)過鄭國/祖母來探望我說。

D.正確。句意:晉獻公用珍貴的璧玉向虞國借道去攻打虢國/借助船只的人。

故答案為:A。34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做事只爭于腠理沒有意義”錯誤,文章中說二位臣子在小處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而君王不聽,才導致滅國。

故答案為:C。34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愚”,愚昧地;“患”,為……擔憂;“見”,看見;“睫”,睫毛。

(2)“好”,喜歡;“不病”,沒有病的人;“以為”,把……當作。34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評價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首先回答“不矛盾”。

《韓非子?喻老》中“自見之謂明”的“見”應(yīng)解釋為看見、認識,句意:能夠自我認知的人是明智的(顯明的)。從正面分析,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是從內(nèi)在的自我認知角度談“為人”。

而《老子》中“自見者不明”的“見”應(yīng)該通假為“現(xiàn)”,解釋為自我彰顯、自我夸耀。句意: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從反面分析,只看見自己,表現(xiàn)自己,執(zhí)著于自己的所見所聞,往往自以為是,孤芳自賞,是從外在的自我表現(xiàn)的角度談“為人”。

這兩句分別從內(nèi)在的自我認知與外在的自我表現(xiàn)兩個角度談“為人”,一個正面,一個反面,所以并不矛盾。(2023·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材料一: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敝倌崧勚唬骸吧瀑p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被蛟唬褐倌岵恢瀑p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shè)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材料二: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弊吁V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蔽涑荚唬骸爸Z?!弊吁V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保ü?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zhàn),知氏(荀瑤)聯(lián)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lián)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333.(5分)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韓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334.(2分)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jù)的胡說妄言,與現(xiàn)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335.(2分)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主上設(shè)置有關(guān)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quán),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D.子鮒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鮒對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336.(5分)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②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337.(5分)子鮒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jù)是什么?【答案】333.CEG334.B335.C336.①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所以先獎賞他。②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337.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jīng)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通讀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為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注意主語常省略。其次找動詞,動詞通常作謂語。借助句子成分,關(guān)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此外,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很大的輔助作用。

(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實詞的語境意義,可以先從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語境搭配,進而判斷實詞的詞性作用,是帶雙賓語的動詞還是使動詞還是普通及物動詞等等。

(3)本題考查對文本相關(guān)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題要求把選項涉及的內(nèi)容與文本表述一一對應(yīng)起來,然后逐一認真比對作出正誤判斷,還要注意這類題常見設(shè)題陷阱,如時序錯亂、強加因果、偷梁換柱等。

(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譯要注意把握“增、刪、調(diào)、改、并、留”六字訣,記清兩原則,一是直譯為主,字字落實。不可憑大意去翻譯,要將文言語句中的每個詞都落實到譯文中去。二是意譯為輔,文句通順。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后難以表達原文意蘊的時候,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順。

(5)本題考查篩選、概括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要求;然后翻譯并理解文章內(nèi)容,根據(jù)題目要求找出關(guān)鍵語句;最后組織語言,概括答案。333.“韓非書云”的意思是韓非的書里記載說,“夫子善之”是韓非書里記載的內(nèi)容,應(yīng)作“云”的賓語,“韓非書云夫子善之”語意完整,其后應(yīng)斷開。材料一中韓非先引用孔子的觀點,然后加以批駁,這就是“引以張本”,“然后難之”,故“引以張本"后應(yīng)斷開。從句式結(jié)構(gòu)上看“豈……哉"為反向句式,其前應(yīng)斷開。

故答案為:CEG334.B項,“與……中的“勸'詞義不相同”解說錯誤,“不可以不勸愛人”大意為:不能不去鼓勵愛別人,“勸”是"鼓勵、勸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勸”詞義相同。

D項,“誣蔑之辭”現(xiàn)指以捏造事實來詆毀別人名譽的話。

故答案為:B335.C項“他們常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概述錯誤,根據(jù)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可知,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爭取民眾信任的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世人”,以偏概全。

故答案為:C336.本題注意關(guān)鍵字詞和特殊句式的準確理解和翻譯:①驕侮,高傲輕慢;唯,只有;是以,因此;②一隅,其中一部分;君子,您;審,考察;信,真實。

故答案為:①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所以先獎賞他。②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337.本題作答注意根據(jù)材料二原文“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這一時間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遠"的總結(jié)可知,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jīng)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子鮒便是用這一事實依據(jù)來批駁韓非的。

故答案為: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jīng)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2023·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于曹,曹君袒裼而觀之。釐負羈與叔瞻侍于前。瞻謂曹君曰:“臣觀晉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辈芫ヂ牎a嵷摿b歸而不樂,其妻問之曰:“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也?”負羈曰:“吾聞之,有福不及,禍來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不樂。”其妻曰:“吾觀晉公子,萬乘之主也;其左右從者,萬乘之相也。今窮而出亡過于曹,曹遇之無禮。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貳焉?!必摿b曰:“諾?!笔ⅫS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公子見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辭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謀曰:“昔者晉獻公與寡人交,諸侯莫弗聞。獻公不幸離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將令其宗廟不祓陰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則非與人交之道。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群臣皆曰:“善?!惫蚱鹱?,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于晉,立為晉君。重耳即位三年,舉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懸叔瞻而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又令人告釐負羈曰:“軍旅薄城,吾知子不違也。其表子之閭,寡人將以為令,令軍勿敢犯。”曹人聞之,率其親戚而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馀家。此禮之所用也。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而以無禮蒞之,此所以絕世也。(節(jié)選自《韓非子·十過》)329.(5分)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君遇之A無禮B彼若有時C反D國E而起兵F即恐為曹傷G君H不如殺之。330.(2分)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窮,指困窘、困厄,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窮條烈風”的“窮”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約”,與《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時宰殺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稱為血食。D.絕世,指斷絕了諸侯的世系傳承,與成語“絕世無雙”的“絕世”意思不同。331.(2分)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重耳遭到曹君的無禮對待,叔唯預(yù)見到這件事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后果。主張茶掉重耳以杜絕后患,曾君沒有聽從叔唯的建議。B.鰲負羈參與了接見重耳的活動,為曾君對重耳無禮感到憂心忡忡,他妻子問明原委后,積極幫他出主意,鰲負羈聽取了她的意見。C.離開曹國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國、秦國,秦穆公念在過去晉獻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護送重耳返回晉國,立重耳為晉君。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討伐曹國,派人威脅曹君要他吊死叔瞧并交出尸體,不然就大開殺戒,但對鰲負羈則給予了特別的關(guān)照。332.(5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②盛黃金于熏,充之以餐,加壁其上,夜令人遺公子。【答案】329.BFG330.A331.D332.①此人如果返回晉國,必然會誅殺(對他)無禮的人,那么曹國必然是位列首位的。

②在壺中盛著黃金,用(豐盛)的餐食充滿容器,在上面加上碧玉,在夜晚派人送給公子。【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語句的斷句能力。解答該題考生要善于從語法的層面,根據(jù)句意、虛詞和對稱結(jié)構(gòu)進行判斷。注意平時要積累常見表示句中停頓的文言虛詞。

(2)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以及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識題的作答關(guān)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文言實詞題的作答,考生要根據(jù)課內(nèi)的積累并結(jié)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

(3)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

參考譯文:

過去晉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過曹國,曹君趁他脫去上衣時偷看他的駢肋。釐負羈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對曹君說;“我看晉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對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有機會回國成為君主而發(fā)兵,那就怕會成為曹國的禍害。您不如殺了他?!辈芫宦?。釐負羈回家,臉上不高興,他的妻子問他說:“您從外面回來,帶著不高興的神色,為什么?”負羈說:“我聽說,有福輪不到,禍來牽連我。今天國君召見晉公子,待他沒有禮貌。我夾在里面,因此不高興。”他的妻子說:“我看晉公子像大國的君主,他的隨從人員像大國的相國?,F(xiàn)在困窘逃亡,路過曹國,曹國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果返回祖國,必會聲討對他無禮的人,那曹就是第一個了。您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區(qū)別開呢?"負羈說:“好吧。"就在壺里盛上黃金,用飯把它裝滿,用璧蓋上,晚上派人送給晉公子。公子見了使者,拜了兩拜,留飯而謝絕收壁。晉公子從曹到楚,從楚到秦。到了秦國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說:“過去晉獻公和我結(jié)交,諸侯沒有不聽說的。獻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繼位的兒子不好,我怕他會讓晉國的宗廟得不到打掃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長此下去不變樣,就不符合與人交往的原則了。我想幫助重耳讓他回國,怎么樣?"群臣都說:“好?!蹦鹿蚨l(fā)兵,革車五百輛,同一規(guī)格的馬二千匹,步兵五萬,幫助重耳回到晉國,立為晉君。重耳登基三年,就發(fā)兵攻打曹國了。于是派人告訴曹君說:“把叔瞻從城上吊下來,我將殺掉他陳尸示眾?!庇峙扇烁嬖V釐負羈說:“大軍迫城,我知道您不會反抗我。請在您住的巷門上做好標記,我將據(jù)此下達命令,使軍隊不敢去侵犯。"曹國人聽到后,率領(lǐng)他們的親戚去依附釐負羈住地的有七百多家。這就是禮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國,夾在晉、楚之間,君主的危險就像疊起來的蛋,卻用無禮來待人,這就是斷絕后代的原因。329.君遇之無禮,句意完整應(yīng)斷開,第二個句子主語是“彼”,即重耳,“反國”和“起兵”作句子的謂語,即是句子的標志詞,代表對上文的總結(jié),前面應(yīng)斷開,“君”是下一句的主語,所以G處應(yīng)斷開。句意:您對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有機會回國成為君主而發(fā)兵,那就怕會成為曹國的禍害。您不如殺了他。故答案為:BFG。330.A《送東陽馬生序》中“窮冬烈風”的“窮”是形容詞,意思是深的,晚的,與原文困窘的意思不一致。句意:大約十年。/出來進去都要繞道。

B出來進去。句意:大約十年。/出來進去都要繞道。

C無誤。

D句意:這就是斷絕后代的原因。/姿才超眾,天下無與倫比。

故答案為:A。331.D“派人威脅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體,不然就大開殺戒”理解有誤。原文說的是“懸叔瞻而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大意為,把叔瞻從城上吊下來,我將殺掉他陳尸示眾?!扒摇边@里是將要的意思,并沒有“交出尸體就避免大開殺戒”這一語意。故D錯誤。故答案為:D。332.①反:通“返”,返回;其……也:判斷句式。句子翻譯為:此人如果返回晉國,必然會誅殺(對他)無禮的人,那么曹國必然是位列首位的。②盛黃金于壺:狀語后置句,遺:贈送。句子翻譯為:在壺中盛著黃金,用(豐盛)的餐食充滿容器,在上面加上碧玉,在夜晚令人送給公子。

故答案為:①此人如果返回晉國,必然會誅殺(對他)無禮的人,那么曹國必然是位列首位的。

②在壺中盛著黃金,用(豐盛)的餐食充滿容器,在上面加上碧玉,在夜晚派人送給公子。(2023高三上·石景山期末)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保ā豆遍L》)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保ā缎l(wèi)靈公》)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痹谄渲幸印!保ā蹲勇贰罚?11.(5分)孔子對“直”的闡釋豐富。請結(jié)合上述語句中有關(guān)微生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