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高中語文高二期末自測提分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1頁
山東省青島市高中語文高二期末自測提分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2頁
山東省青島市高中語文高二期末自測提分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3頁
山東省青島市高中語文高二期末自測提分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4頁
山東省青島市高中語文高二期末自測提分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密封線 高二語文期末試卷題號一二三四五六閱卷人總分得分注意事項:1.全卷采用機器閱卷,請考生注意書寫規(guī)范;考試時間為120分鐘。2.在作答前,考生請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準考證號涂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guī)定位置。

3.部分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部分必須使用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4.請按照題號在答題卡上與題目對應的答題區(qū)域內規(guī)范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A卷(第I卷)(滿分:100分時間:120分鐘)一、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注重此世、安住當下,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精神品格,蘊含在儒、道、佛的經(jīng)典文本當中。今天,我們學習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應忽略中國文化注重“當下”這一重要維度。儒家注重此世,關注現(xiàn)實人生??鬃釉f“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在孔子看來,關注今生,活在當下,敬鬼神而遠之,不做杞人憂天之思,不熱衷于談論怪力亂神之事,這才是對生命的敬重?!抖Y記·大學》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里所謂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當下。儒家強調通過減少外緣,讓自己的心慢慢變得專注,在這個專注的過程當中,內在的智慧將不斷顯現(xiàn)。反之,則“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道家也強調接受與安住當下。老子“無為”之道的本質就是接受與安住當下,這是一種隨順生命流動,而不逆流而上的簡單而深刻的智慧。對于個體生命而言,活著的方式只有一種,那便是與當下接軌,而唯一能夠體會到生命流動的地方,就是此時此刻。在《道德經(jīng)》八十章中,老子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彼^“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現(xiàn)狀,活在當下,他們以其所食為甘甜,以其所穿為美麗,以其風俗為快樂,以其居住為安恬,這實際上是“有道”之人安住當下的狀態(tài)。在道家那里,“無為”“不爭”,就是順應自然,安住當下,不滯留于過去,不執(zhí)著于未來,而是始終對當下保持覺知,不爭不貪,更重要的是,不與當下抗爭。佛教更是強調保持覺知,活在當下。佛教中所說的“正念”,即是保持覺知、安住當下,也就是從對過去和未來的思慮中擺脫出來,有意識地、全神貫注地覺察當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義“八正道”之一。在佛教看來,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當下發(fā)生的,完美不存在于將來,而是在此時此地,因此,只有放下過去,放下未來,時時保持全然的覺知,深入觀察生命每一個微細的活動,安住在身心的各種現(xiàn)象當中而不執(zhí)著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導。切勿“貪觀天上月,失卻掌中珠”。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識”)處在此時此地。王陽明多次告誡弟子思慮過多徒勞無益,他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對于那些已經(jīng)過去的事和還沒到來的事,思慮它們有何益處呢?那樣只會距離自己的良知本心愈來愈遠。故而,要通過“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賊”,恢復“此心光明”,就是讓心安住當下。應當指出的是,安住當下,并不意味著安于現(xiàn)狀,及時行樂,渾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覺,活在當下,更加有意識地去生活。也就是說,在學習、工作、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走出意識昏沉,遠離心不在焉。對于過往,不作無謂的計較,也不作耽溺的留戀;對于未來,不作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作杞人憂天的擔憂,而是將此心專注于此時此刻,在每一個行動當中保持覺察,即時應對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摘編自《光明日報》,作者謝青松)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論證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學習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指出要關注中國文化注重“當下”這一重要維度。B.儒、道、佛都注重“當下”,但用意不盡一致:儒家重此世,道家重接受,佛家重覺知。C.文章用先總論后分論的結構,逐層遞進地分析了儒、道、佛經(jīng)典文本中“注重當下”的精神品格。D.文章尾段補充闡釋了“安住當下”的精神內涵,告誡我們在學習工作日常生活中不能墮入新的蒙昧。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志向,強調因時因地制宜,隨緣而安,自得其樂,顯然也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狀態(tài)。B.莊子“逍遙游”所描述的狀態(tài),就是內心突破重重藩籬障礙,全然地安住當下,從而達到精神上真正的自由。C.佛教強調行住坐臥皆是修行,不百種需索、千般計較,以免飽受焦慮憂郁的困擾,也是告誡人們要學會安住當下。D.采菊東籬的陶潛、幽居汴京的李煜、筑廬東坡的蘇軾都有著率真、素樸、清潔的靈魂,他們無疑是古代中國文化當下精神的代表。二、非連續(xù)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自古以農立國,當人們開始通過栽培植物獲得食物的時候,農業(yè)開始出現(xiàn)并成為人們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產(chǎn)業(yè)。伴隨著食物穩(wěn)定的獲得,人口發(fā)生第一次爆炸性的增加,這時候人們開始意識到農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性。在遠古傳說中很多都以農業(yè)生產(chǎn)為內容:伏羲氏結繩而制網(wǎng),馴養(yǎng)鳥獸;神農氏嘗百草,發(fā)明耒耜;黃帝播百谷,嫘祖親蠶;大禹治水,更是反映了遠古時代先民從采集向原始農業(yè)過渡的歷史;堯舜時代,史書就有“食哉惟時”的記載,“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食是治國安民的第一件大事?!对娊?jīng)》中有關農業(yè)和糧食經(jīng)濟思想的內容極其豐富。首先,《詩經(jīng)》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者和百姓都非常重視農業(yè)生產(chǎn)。當周公還政于成王時,便告誡他為君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可貪圖逸樂。而周成王也把每年督促農業(yè)生產(chǎn)作為國之大事,《周頌·噫嘻》中說:“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谷?!边@些是周朝統(tǒng)治者重視農業(yè)生產(chǎn)的生動體現(xiàn)。而在《唐鳳·鴇羽》中,借農夫之口發(fā)出感慨,“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則表達了廣大農民對農業(yè)生產(chǎn)的高度重視。其次,還講到了糧食儲備?!对娊?jīng)》中“我倉既盈,我庾維億”“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說需要成千上萬的倉與箱來裝載糧食。這些記載歌詠了農業(yè)生產(chǎn)的豐收,也說明當時奴隸主貴族們高度重視糧食的儲備。再次,《詩經(jīng)》中還講到了抗擊自然災害的辦法與措施。《小雅·大田》說“田祖有神,秉其炎火”,當蟲災肆虐時,先民們除了期待神靈的降臨,也想到了對付蟲害的辦法!《周禮》認為,農業(yè)是決定國民經(jīng)濟的主要產(chǎn)業(yè),要求地方官員“遂大夫”對農業(yè)生產(chǎn)進行督促和檢查,“以教稼穡,以稽功事”“簡稼器,修稼政”。同時,還規(guī)定了相應的獎懲措施,“凡庶民不蓄者祭無牲,不耕者祭無盛,不樹者無槨,不蠶者不帛,不織者不衰”;對那些不盡力耕織者,會予以經(jīng)濟制裁,或者進行政治和道德的歧視,貶低其政治地位。在救災抗災方面,《周禮》非常強調政府的作用,并將荒政列為國家的大政之一,通過設置救災管理機構,完善糧食儲備制度,做好災前準備以及災后救濟等措施,保證糧食正常供應。應該說,《周禮》中的糧食安全思想是對先秦時期糧食思想的一個新的發(fā)展,它更加注重政府在維護糧食安全上的作用,是糧食安全思想的雛形。《管子》一書,集中體現(xiàn)了齊桓公國相管仲的糧食安全思想。首先,他認為強國富民的根本是“強本事”。英明君主抓好了農業(yè)這個根本,“然后民可富”,這樣富國就有了保證。其次,《管子》指出,“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只有生產(chǎn)糧食而又能食用不盡的國家才可以成就其王業(yè),這是從戰(zhàn)略高度上來認識糧食生產(chǎn)和積儲的重要性。第三,管仲始終把糧食作為萬物的主宰來看待,惟國脈民生所系。在增加糧食供給的同時,還注重糧食儲備的調節(jié)作用,建立了糧食分級儲備制度。第四,發(fā)揮齊國的糧食儲備優(yōu)勢。管仲還提出掌握糧食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積極拓展海外貿易,通過渤海與燕國進行海上糧食貿易??傊?,管仲的糧食政策從糧食生產(chǎn)、儲備和流通等方面做了充分論述,無疑成為后世歷朝歷代解決糧食問題的重要參照,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早期獨具特色的糧食安全思想的發(fā)展。(摘編自《中國古代糧食安全思想探析》)材料二:自然災害種類繁多,頻率高發(fā),為了加強防范,保障百姓日常生活的糧食需要,自夏朝起就產(chǎn)生了倉儲制度。長期以來,倉儲制度在各朝各代都是一項重要的制度,以此來儲備糧食物資。在戰(zhàn)亂頻繁時期,倉儲制度也滿足了國防需要,捍衛(wèi)國家主權領土不受侵犯。到了周朝,倉儲的用途分工詳細,不同的倉儲有著不同的功能并由專門人員掌管,發(fā)展了官辦倉儲;秦漢與隋唐時期,也有許多史料記載了倉儲制度的優(yōu)勢。宋代南北兩朝,三百多年,經(jīng)濟水平得到大幅發(fā)展。大興水利,大規(guī)模開荒,興建梯田沙田,不斷拓展農耕土地的面積,農業(yè)水平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盡管農具創(chuàng)新,水利發(fā)展,但宋代抵御天災的能力、對風險的承受度仍然很低,因此,宋朝設置了包括賑巢倉、平止倉、續(xù)惠倉等十多種功能各異、管理方式不盡相同的倉儲,并且受到了朝廷官員和百姓的重視。許多規(guī)模龐大、全國性的倉儲,多建于北宋時期,如常平倉、義倉、社倉等;而南宋更傾向于建設地方性質的倉儲,如賑巢倉、平糴倉、平止倉、平巢倉、平濟倉、永利倉等。倉儲的管理,以官籌民辦為主。倉本的來源,有的是地方剩余的經(jīng)費,有的是各地上供剩余的糧食,也有的來自政府稅收。各朝各代,倉儲多設置于城市中或近郊地區(qū)。但是在宋朝,不僅將社倉、永利倉、續(xù)惠倉等設置在鄉(xiāng)村中,還建設了如義倉這樣存在于州縣中但專門為鄉(xiāng)村服務的倉儲,改變了“藏于州縣,所恩不過市井惰游輩,至于深山長谷,力穡遠輸之民,則雖饑餓致死而不能及”的局面。在宋朝的基礎上,以后的各個朝代對倉儲制度不斷革新,為中國歷朝歷代的百姓提供了生存保障,為各朝代的繁榮富強提供了穩(wěn)定的制度建設。但倉儲制度在具體運行的過程中由于疏于管理,導致許多救濟成果不夠顯著,效果打了折扣,產(chǎn)生了許多弊端。但不能否認,這是中國古代政府對百姓生活保障做出的一項較為成功的努力嘗試。(摘編自《宋朝倉儲制度在鄉(xiāng)村的應用》)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自古以來就以農立國,所以古人在開始通過栽培植物獲得食物時,就已經(jīng)意識到了農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性。B.《管子》中所蘊含的糧食安全思想,強調糧食安全的戰(zhàn)略意義,為當時齊國富國強兵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指導。C.宋朝鄉(xiāng)村中設置有社倉、永利倉、續(xù)惠倉、義倉等,為鄉(xiāng)村百姓生活提供保障,可視為當時的一種惠民政策。D.宋朝倉儲種類繁多,功能各異,來源多樣,依靠當時的倉儲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4.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詩經(jīng)》中的一些詩句可知,周朝時倉儲問題就得到了當時奴隸主貴族的高度重視。B.《周禮》中的舉措雖不能明確懲罰那些惰民,但能提高耕織者從事農業(yè)生產(chǎn)的積極性。C.倉儲制度在宋朝國家治理體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可為當今研究糧食安全問題提供參考。D.宋朝突破了其他朝代倉儲多為城市服務的局限,這是宋朝倉儲制度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5.材料一的三本古籍都強調糧食生產(chǎn)重要、重視糧食儲備,它們對糧食問題的看法有何不同呢?材料二從哪些角度介紹了倉儲制度的有關內容?請簡要回答。三、雙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草彭家河①在我看來,草其實才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或者說戰(zhàn)略家。②草與人雖然各在兩個不同的圈子,但是,在這個星球,人似乎一直都是草的掌控者,草仿佛是天然的奴仆,源源不斷,供人差遣使喚,草從來沒有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蓋房、生火、果腹、遮羞……草都派上用場,被腰斬、焚燒、暴尸甚至株連根除,所有這些,無需對草說明理由,無需對草羅列罪證。或許是因為草不會語言,不能控訴;也或許是因為草家族龐大,斬殺不盡。③對于草來說,這世界對它們肯定是有失公允的。但是,有不少思想家已經(jīng)替我們把這個問題解釋得合情合理,不偏不倚,這只不過是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罷了。草只是大千世界食物鏈條上的一環(huán),只要草與人或者別的草食動物共存,草就是天然的祭品?;蛟S草也無可奈何,只有一邊默默承受,一邊尋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但是,我想道理并非這么簡單,我一直認為,草,其實是偉大的哲學家,百折不回的苦行者,甚至是鋒芒暗藏勝券在握的鋼鐵戰(zhàn)士。④草的哲學,是它們用無數(shù)同胞生命換來的集體智慧,可以說是集眾多人類哲學大師學說之大成,或者也可以這樣說,人類的哲學家,許多只是從草那里學到了一鱗半爪?!盁o為而治”“適者生存”“順其自然”等眾多思想家的理論精髓,都可以在草那里找到出處得到印證。但是,還是沒有誰能真正把草的哲學讀透。古往今來,當一個一個哲學家成天冥思苦想直到須發(fā)蒼白老眼昏花,衰老逝去的時候,春風一吹,枯萎的草經(jīng)過一個冬天的沉思,又醒過來,換件新衣再次青春煥發(fā)地站立在大地上。⑤草滿腹經(jīng)綸,但從不高談闊論、四處游說,它只身體力行,奉行自己的信仰,修煉自己的境界。古往今來,天南海北,詩里詩外,到處都長著萋萋芳草,歷朝歷代都能找到對草的哲學的解讀,草可以說是久負盛名了,然而,草卻謙虛得連自己單獨的一個名字都沒有。一棵小草叫蘆葦草,它所有的親人也都叫蘆葦;一株狗尾巴草,它所有的親人也叫狗尾巴。⑥我來自鄉(xiāng)下,但多年沒有回鄉(xiāng),也很少進地干活。父母進城,說全村的男男女女都到外打工去了,那些田地已經(jīng)轉讓給別人耕種,后來根本轉讓不出去了,就只得撂荒。村里人越走越少,那些早年被趕出地界的草,一路一路從四面八方向那些莊稼地悄悄派出小分隊,然后一步一步向地中央進軍。偶爾,我經(jīng)過鄉(xiāng)下的山坡時,遠遠望去,已經(jīng)分不出哪里是荒坡,哪里是曾經(jīng)的莊稼地了。我只看到,那些草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在悠然自得地搖頭晃腦,仿佛在享受自己領地失而復得的滿足。⑦草侵莊稼已經(jīng)不足為怪,畢竟都在野外,然而,草侵村莊就有點讓人意想不到了。⑧農村的房屋都修在山坡的平坦處,三五間瓦房一立,四下就用石板或者水泥硬化。一是不讓草長進來,二是不讓泥水浸過來。如果房舍煙火旺盛,即使什么也不鋪,人來人往,草也沒有機會拋頭露面,有在路上伸過頭來的,也會被踩踏得悄悄退回去。村里的人一個個遠去不回,路上的人也就越來越少,草就試探著伸過頭來,十天半月,沒有人來阻止它們,它們就不約而同從路的兩邊向中間靠攏,仿佛河兩岸的牛郎織女,終于擁抱在一起。三年五載,路也就深深地藏了起來。對于人來說,草的這些行為似乎有些不仁不義,人走了,它就侵占過來。而且,我發(fā)現(xiàn),對于草的這種不義行為,至少說白居易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他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中說“遠芳侵古道”,這何嘗不是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草潛藏的攻擊特性呢?只不過,唐朝的草攻陷了古老的道路,而今天,草在我們面前吞并了村莊。⑨草的大軍如同綠色的潮水,一步一步,漫過了山間小路,漫過了農家小院,漫過圍墻,漫上臺階,漫進人去樓空的陋室高堂,漫過我們的童年,漫過我們的回憶,直到把我們深深淹沒。⑩一個夏天過去,幾場大雨,房屋又倒了幾間,田地又沖毀幾處,草就乘勢撲過去,駐扎下來,高高地伸出綠色的手臂,仿佛在召喚更多的同盟,又仿佛是一面面綠色的旗幟,在宣告又一次行動的勝利。?在我看來,草是在蠶食村莊,而對草來說,它們只是在收復失地。?站在小小的城市,回望草的來勢,我們還有什么方法來抵擋村莊的陷落?還有什么策略來瓦解草深謀遠慮后已經(jīng)全面展開的反攻呢?(選自《瓦下聽風》,有刪減)文本二:博物概念的再度興起,與生態(tài)主義、環(huán)境意識的覺醒有關。作家從關注自我、內在、生命經(jīng)驗轉向關注自然中各種植物、動物,是對生態(tài)的回歸,很多博物書寫都在表達這樣一種生態(tài)思維。還有一些物的書寫是對現(xiàn)代文明的深度反思,這些書寫在介紹新鮮事物的時候,更多帶有一層焦慮和擔憂,是現(xiàn)代性反思的延伸,是文學的敏銳性和使命的必然要求。博物書寫還具有一種參照價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見證著人的變遷。人隨著時間的流逝浮浮沉沉,而物卻始終在冷眼旁觀。彭家河的散文集《瓦下聽風》中書寫農村的各種器物,諸如瓦片、鐵銹、石器,物的變遷正是鄉(xiāng)土社會一種裂變的直接寫照。(劉小波《文學是“人”學,也是“物”學》)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第①段開門見山,寫草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或者說戰(zhàn)略家”,總領下文,表達了作者對草的高度關注和贊美,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B.文本一第③段中“有不少思想家已經(jīng)替我們把這個問題解釋得合情合理,不偏不倚”這句話流露出作者對人類在草面前的傲慢態(tài)度的不滿。C.文本一寫“草侵莊稼”和“草侵村莊”時,說這是草“收復失地”,是深謀遠慮后的反攻,體現(xiàn)了作者對鄉(xiāng)土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關切和思考。D.依據(jù)文本二劉小波的觀點,在《草》這篇作品中,作者彭家河平等地看待物與人,把“草”當作認識鄉(xiāng)村、認識社會的一面鏡子,當作情感的寄托。7.賞析文本一中畫橫線的句子。

8.文本二中劉小波提到“博物書寫”,請結合文本一談談你對“博物書寫”的理解。

四、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信侯①欲攻趙以廣河間,使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質于秦。文信侯因請張?zhí)葡嘌?,欲與燕共伐趙,以廣河間之地。張?zhí)茋L伐趙,奪地,殺眾,趙怨之。張?zhí)妻o曰:“燕者必徑于趙,趙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羅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質矣。今吾請張卿相燕,而不肯行?!备柿_曰:“臣行之?!蔽男啪橙ピ唬骸拔易孕兄豢?,汝安能行之也?”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于茲矣!君其試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羅見張?zhí)圃唬骸扒渲?,孰與武安君②?”唐曰:“武安君戰(zhàn)勝攻取,不知其數(shù);攻城墮邑,不知其數(shù)。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羅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歟?”曰:“知之?!皯睥壑们匾?,孰與文信侯專?”曰:“應侯不如文信侯專?!痹唬骸蚌a明知為不如文信侯專歟?”曰:“知之?!备柿_曰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唐曰:“請因孺子而行!”令庫具車,廄具馬,府具幣,行有日矣。甘羅謂文信侯曰:“借臣車五乘,請為張?zhí)葡葓筅w?!币娳w王,趙王郊迎。謂趙王曰:“聞燕太子丹之入秦與?”曰:“聞之?!奥剰?zhí)浦嘌嗯c?”曰:“聞之?!薄把嗵尤肭卣?,燕不欺秦也。張?zhí)葡嘌嗾?,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則伐趙,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無異故,欲攻趙而廣河間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廣河間,請歸燕太子,與強趙攻弱燕。”趙王立割五城以廣河間,秦歸燕太子。趙攻燕,得上谷三十六縣,與秦什一。(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五》,有刪改)【注】①文信侯:呂不韋。②武安君:白起。③應侯:范雎,曾任秦國相國。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甘羅曰/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B.甘羅曰/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C.甘羅曰/應候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D.甘羅曰/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句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孰與武安君”與“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兩句中的“孰與”含義相同。B.“請因孺子而行”與“因之以饑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兩句中的“因”含義相同。C.“府具幣”與“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兩句中的“具”含義不同。D.“今王赍臣五城以廣河間”與“赍錢三百萬”(《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赍”含義相同。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通過甘羅與文信侯、張?zhí)?、趙王的對話,塑造了甘羅年少聰慧、能言善辯、膽識過人的少年英雄形象。B.文信侯不相信甘羅能讓張?zhí)迫パ鄧鱿鄧?,甘羅不亢不卑,用項橐七歲時就可做孔子老師的事例,表明自己能有所作為。C.甘羅勸說張?zhí)疲龑執(zhí)茖v史與現(xiàn)實情況進行比較,使張?zhí)凭堰^來,張?zhí)屏⒓赐獬鋈窝嘞?。D.甘羅通過分析形勢發(fā)展,迫使趙王就范,讓趙王割五城給秦國,又唆使趙國去攻打燕國,主要是為了彌補趙國的損失。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張?zhí)妻o曰:“燕者必徑于趙,趙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p>

(2)燕、秦所以不相欺者,無異故,欲攻趙而廣河間也。

五、古代詩文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各題。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岑參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ㄓ瓌ε逍浅趼?,柳拂旌旗露未干。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咀ⅰ竣俅嗽娮饔谔泼C宗乾元元年(758年)春天,時官軍擊敗安史叛軍并收復洛陽及中原太片土地。賈至先作《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岑參以此詩和之。②紫陌:京城的道路。③劍佩,亦作“劍珮”。指上朝官員佩戴的劍和佩飾。④鳳凰池:在大明宮內,中書省所在地。1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用“雞鳴”“曙光”“寒”等詞語交待早朝上路的時間,照應題目,巧妙自然。B.頷聯(lián)正面寫早朝場面:伴隨著朝鐘聲,宮門依次而開;臺階兩側,儀仗排列,百官朝見。C.尾聯(lián)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充滿對當今皇上的贊頌之情和恭敬之態(tài)。D.全詩通過描繪早朝場面,暗示天下大治的興旺繁華,反映詩人渴望唐朝中興的心境。14.楊萬里曾說:“和詩者,岑詩云‘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好。”請結合全詩對這兩句進行賞析。

六、名篇名句默寫

1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賈誼在《過秦論》(中)里指出“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推此言之,取與守不同術也”,可以看作是對他在《過秦論》(上)中提出的“____________”這一觀點的進一步闡釋。

(2)歷史上的一些朝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速亡的歷史教訓令后人感嘆不已,常引以為鑒?!哆^秦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