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隋之際的洛陽兼論《通鑒》所載知識之辨_第1頁
周隋之際的洛陽兼論《通鑒》所載知識之辨_第2頁
周隋之際的洛陽兼論《通鑒》所載知識之辨_第3頁
周隋之際的洛陽兼論《通鑒》所載知識之辨_第4頁
周隋之際的洛陽兼論《通鑒》所載知識之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周隋之際的洛陽兼論《通鑒》所載知識之辨

讀了周隋兩朝的歷史,我覺得周玄帝和隋唐先后在洛陽工作。聯(lián)系到此前北魏孝文帝的遷洛,以及唐高宗武后時期對洛陽的重視,則其中似乎更有線索可尋。都城問題是自古帝王之大事,興廢多關乎政治、文化之變遷。本文主要想從周隋之際的一些線索入手,對洛陽經營背后所具有的政治、文化意義試加探討,其中臆說不當之處,敬請學界師友指正。一、創(chuàng)茲懷、洛,改置洛陽還晉家杜寶《大業(yè)雜記》云:大業(yè)元年,敕有司于洛陽故王城東營建東京,……時有術人章仇太翼表奏云:“陛下是木命人,雍州是破木之沖,不可久住。開皇之初,有童謠云,‘修治洛陽還晉家’,陛下曾封晉王,此其驗也?!钡塾[表愴然,有遷都之意,即日車駕往洛陽,改洛州為豫州。這里杜寶對煬帝遷都提出了一個解釋。這條記載,后來為司馬光修《資治通鑒》時所采用,系之隋文帝仁壽四年。但此外不見于其他史籍,加之事涉讖緯,所以對司馬光采用此說,有學者斥為“取舍失當”,不足為信史。童謠的提出者章仇太翼,又名盧太翼,《隋書》卷78《藝術》有傳。據說隋文帝曾稱其“非常人也,前后言事,未嘗不中”,是周隋間的一個傳奇術人。其“所言天文之事,不可稱數,關諸秘密,世莫得聞”?!洞髽I(yè)雜記》所載童謠或即因為“關諸秘密”,不為世人所知。杜寶在煬帝時曾任秘書學士,可能知道這樣一些“世莫得聞”的“秘密”。從煬帝“覽表愴然”的反應看,章仇太翼必是深悉煬帝心中所思,故引證此謠以促成其遷洛之事。這條童謠大概其來有自,很可能早在“開皇之初”已存在,否則章仇太翼不必這樣明確指出。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所謂童謠讖語之類,大都有其產生背景,特別是涉及高層政治者,更多有其現實土壤。如秦朝的“東南有天子氣”、南朝的“江州應出天子”等等,其例甚多??墒?這條史料讓我們特別注意的,卻并不就是煬帝遷洛事。《通鑒》本條雖然本之《大業(yè)雜記》,卻有刪節(jié),其中特別重要的,就是其所刪去的“開皇之初”四字。我們知道楊廣被封晉王確是在開皇元年,可那時他只有十三歲,奪嫡也是在十多年后的事,當時怎么會有這樣的言論呢?這讓人產生懷疑。我覺得開皇初的“修治洛陽還晉家”也許另有所指?!端鍟肪?《煬帝紀上》載開皇四年詔書云: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故漢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弊怨呕释?何嘗不留意,所不都者蓋有由焉?;蛞跃胖菸匆?或以困其府庫,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欲創(chuàng)茲懷、洛,日復一日,越暨于今。念茲在茲,興言感哽!朕素膺寶歷,纂臨萬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里說“創(chuàng)茲懷、洛”,是“有隋之始”就有的打算,只是后來由于某種原因而一直推延了,所謂“日復一日,越暨于今”。這與《大業(yè)雜記》所謂“開皇之初”的說法正好相合,看來開皇初年真曾有過要“創(chuàng)茲懷、洛”的念頭。莫非正是此因,才產生了“修治洛陽還晉家”的童謠么?眾所周知,隋文帝革命之初確曾有過遷都之舉,這就是后來成為隋唐帝京的大興城。對于這次遷都,《隋書》卷37《李穆傳》說:時太史奏云,當有移都之事。上以初受命,甚難之。穆上表曰:“帝王所居,隨時興廢,天道人事,理有存焉。始自三皇,暨夫兩漢,有一世而屢徙,無革命而不遷?!`以神州之廣,福地之多,將為皇家興廟建寢,上玄之意,當別有之。伏愿遠順天人,取決卜筮,時改都邑,光宅區(qū)夏?!鄙纤叵优_城制度迮小,又宮內多鬼妖,蘇威嘗勸遷,帝不納。遇太史奏狀,意乃惑之。至是,省穆表,……遂從之。其中的“太史”是指庾季才,《隋書》卷78《庾季才傳》:“高祖將遷都,夜與高潁、蘇威二人定議,季才旦而奏曰:‘臣仰觀天象,俯察圖記,龜兆允襲,必有遷都。且堯都平陽,舜都冀土,是知帝王居止,世代不同。且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堿鹵,不甚宜人。愿陛下協(xié)天人之心,為遷徙之計?!咦驺等?……遂發(fā)詔施行?!笨磥黹_皇之初對于遷都曾有過一番討論。但無論是李穆的上疏,還是庾季才的奏言,其中都看不到關于新都定在何處的消息,只是說“帝王居止,世代不同”、“神州之廣,福地之多”。同樣從高潁和蘇威的傳中也看不出什么跡象,只是《隋書》卷1《高祖紀上》說:然則京師百官之府,四海歸向,非朕一人之所獨有。茍利于物,其可違乎?……今區(qū)宇寧一,陰陽順序,安安以遷,勿懷胥怨。龍首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yè)在斯。……此外很難再找到關于定都大興城的具體細節(jié),新都的決定顯得十分突然。我們看到,關于定都明明有過一番認真的討論,不知為何有關的細節(jié)在史籍中卻沒有得到反映。這樣蹊蹺的記載,讓人產生疑問:在這場討論中是否也曾有過“創(chuàng)茲懷、洛”的念頭呢?只是后來由于某種顧慮,才最終決定在長安附近營建大興城?如果確曾如此,這與“修治洛陽還晉家”之謠的產生,究竟有沒有什么內在的聯(lián)系呢?或者說實際上根本無此事,所謂童謠云云,僅僅只是隋煬帝為了給自己遷都尋找借口,而想出的推托之辭么?這些疑問都引起我們的思考。隋初有關“創(chuàng)茲懷、洛”的意向,也因此顯得若隱若明。為了更好的解釋這些疑問,我想先對漢魏以來有關洛陽的一些情況稍作回顧,然后再把目光轉向周隋之際的長安和洛陽,去觀察它們背后所代表的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二、洛陽營洛是其政治文化傳統(tǒng)的體現李格非《洛陽名園記》云:“洛陽處天下之中,挾殽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者,天下治亂之候也。”洛陽是漢魏舊都,長期以來是華夏文化正統(tǒng)的象征。這種政治文化地位的形成,得益于它“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但與長安相比,建都洛陽的軍事優(yōu)勢遠遠不及,這就是李格非所云“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東漢魏晉相繼定都洛陽,更使其最終成為數百年間北方的政治文化象征。漢末魏晉以來,在洛陽及其周圍地區(qū)所發(fā)展出的新學風,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新學風的影響十分廣泛,包括江南的士大夫也都紛紛傾身于洛陽風尚。真正讓洛陽重新獲得舊有政治文化地位的,是北魏孝文帝的遷都洛陽。關于這次遷都的原因,說者甚多,但最終選擇都洛,自有其考慮?!段酿^詞林》卷665《后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大赦詔》云:故璇璣考中,寶魄無偏衡之耀。黃嵩定極,惟獄罔仄壤之鎮(zhèn)。況乃皇王統(tǒng)歷,而得乖禹正者哉。崤函帝皇之宅,河洛王者之區(qū),帛圣同其高風,累睿齊其昌化?!丝艰b上下之微,覽觀九地之枯,唯以嵩中為最,固應天授。斥洛背河,左旋右阿,諒帝宅之膏區(qū),誠百域之盛觀。京師翼翼,四方之極,其斯之謂歟。透過詔書所習用的套語,我們看到,孝文帝還是在強調漢魏以來洛陽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地位。《魏書》卷19中《任城王元澄傳》載孝文帝語亦云: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所以,盡管這次遷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孝文帝在洛陽所推行的一系列漢化措施,使洛陽重新成為五、六世紀之交北方的政治文化象征?!堵尻栙に{記》卷2“城東景寧寺”條載陳慶之語: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所謂帝京翼翼,四方之則。陳慶之表現出對洛陽文化的欽羨。從他的言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孝文帝以來的“文治”確已達到很高的水平,這讓北方士大夫們感到自豪?!堵尻栙に{記》同卷同條,楊元慎與陳慶之爭南北正統(tǒng)時,元慎稱:“我魏膺箓受圖,定鼎嵩洛,五山為鎮(zhèn),四海為家。移風易俗之典,與五帝而并跡;禮樂憲章之盛,凌百王而獨高?!边@其中所流露出的文化正統(tǒng)觀念就十分的明顯。北方士大夫們的這種心態(tài),自然也會賦予洛陽特別的政治象征地位。北魏末年發(fā)生了六鎮(zhèn)之亂,之后兩魏分立,齊周兵爭,洛陽自成兵火。但洛陽仍然作為政治文化傳統(tǒng)的象征而存在,何德章先生曾指出,在東西魏紛爭之際,雙方都以洛陽為正統(tǒng)所在,力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兩魏分立之際,“有事則必先受兵”的洛陽自然失去了原來的地位。可是一旦北方歸于一統(tǒng),洛陽的政治文化地位就會再度凸現出來。所以在北周平齊之后,周宣帝即位不久,便發(fā)布了營建東都洛陽的詔書:河洛之地,世稱朝市。上則于天,陰陽所會;下紀于地,職貢路均。圣人以萬物阜安,乃建王國。時經五代,世歷千祀,規(guī)模弘遠,邑居壯麗。自魏氏失馭,城闕為墟,君子有戀舊之風,小人深懷土之思。我太祖受命酆鎬,胥宇崤函,蕩定四方,有懷光宅。高祖神功圣略,混一區(qū)宇,往巡東夏,省方觀俗,布政此宮,遂移氣序。朕以眇身,祇承寶祚,庶幾聿修之志,敢忘燕翼之心。一昨駐蹕金墉,備嘗游覽,百王制度,基趾尚存,今若因修,為功易立。宜命邦事,修復舊都。奢儉取文質之間,功役依子來之義。……我們注意到,他在詔書中也是先強調了洛陽所具有的地理優(yōu)勢和政治文化傳統(tǒng),接下來歷數了西魏以來宇文氏對于洛陽的一貫政策,表明他的營洛只是順理成章的事。周宣帝的這次洛陽經營,規(guī)模甚大。雖然詔書中說“奢儉取文質之間”,但據《周書》卷7《宣帝紀》所云,“發(fā)山東諸州兵,增一月功為四十五日役,起洛陽宮。常役四萬人,以迄于晏駕”;“及營洛陽宮,雖未成畢,其規(guī)模壯麗,踰于漢魏遠矣”,可見規(guī)模是很大的。周宣帝經營洛陽,可能有其軍事意圖。他的上臺正是在武帝平齊后不久,無論是控制北齊舊地,還是進一步企圖平陳,洛陽都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所謂“南服遐遠,東夏殷大,因機順動,今也其時”。我們知道,兩魏分立之后,洛陽的文化傳統(tǒng)轉向了東魏的鄴城。而西魏創(chuàng)立之初,禮儀制度缺失,《周書》卷24《盧辯傳》:“自魏末離亂,孝武西遷,朝章禮度,湮墜咸盡?!庇钗奶榕c東魏抗衡,附會周禮,托古改制,極力推行關隴文化本位政策。但陳寅恪先生曾指出,這種“多依古禮,革漢魏之法”在這里我們又一次看到了歷史的重演:一旦戰(zhàn)亂停息,北方歸于統(tǒng)一,洛陽就會顯示出其多方面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體現在其“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同樣也體現在其長期作為北方政治文化中心而具有的政治文化象征地位。我想這才是周宣帝對洛陽表現出如此熱心的原因所在。而這也正是北朝后期以來,對孝文帝洛陽法統(tǒng)回歸的一種表現。三、北魏時期對關隴集團的態(tài)度大象元年五月,楊堅輔政。楊堅家族可能具有漢族背景,所以這種漢魏化的發(fā)展趨勢,在楊堅執(zhí)政之后,似乎更應順理成章地繼續(xù)著。事實上隋初在禮儀和制度方面,也確實表現出對“漢魏舊制”的全面回歸,所謂“易周氏官儀,依漢魏之舊”我們注意到,在楊堅奪位的過程中,不少漢人士族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度表現活躍?!端鍟肪?8《盧賁傳》載隋文帝謂太子勇語:微劉昉、鄭譯及賁、柳裘、皇甫績等,則我不至此。然此等皆反覆子也。當周宣帝時,以無賴得幸,及帝大漸,顏之儀等請以宗王輔政,此輩行詐,顧命于我。我將為治,又欲亂之。故昉謀大逆于前,譯為巫蠱于后。如賁之徒,皆不滿志。任之則不遜,致之則怨,自難信也,非我棄之。眾人見此,或有竊議,謂我薄于功臣,斯不然矣。這是文帝對太子勇的表白之語,大致可信。他提到在奪位過程中的有功諸人,基本都是漢人士族,其中特別是劉昉和鄭譯,他們的先人都是隨魏孝武帝西遷入關者,具有洛陽背景。弘農華陰人也……高祖元壽,魏初,為武川鎮(zhèn)司馬,因家于神武樹頹焉?!?父禎)屬魏末喪亂,避地中山……(忠)年十八,客游泰山。會梁兵攻郡,陷之,遂被執(zhí)至江左。在梁五年,從北海王灝入洛,除直閣將軍?!?后)遂從魏孝武西遷,進爵為侯。我們看到楊忠的經歷頗為曲折,他先“客游泰山”,后入梁多年,后來回到洛陽成為獨孤信的部下,在魏孝武帝西遷時隨從入關。他的這種背景,使其受到宇文氏的猜忌,《楊忠傳》:“高祖將以忠為太傅,晉公護以其不附己,難之?!边@種排抑也蔓延到了楊堅身上,所謂“晉公護深忌之”。正因為如此,他們和隋初部分洛陽貴胄后裔的活躍,很容易讓人想到關隴本位政策所發(fā)生的變動?!端鍟肪?1《蘇威傳》:高祖為丞相,高穎屢言其賢,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臥內,與語大悅。居月余,威聞禪代之議,遁歸田里。高穎請追之,高祖曰:“此不欲預吾事,且置之。”蘇威不肯參與文帝起事,我想不會僅僅出于氣節(jié)方面的考慮。武功蘇氏是關中大族,威父蘇綽是宇文泰的主要助手之一,是關隴集團中的重要力量,所以蘇威的態(tài)度應該代表了部分關隴力量的立場?!端鍟肪?《高祖紀下》稱文帝“得政之始,群情不附”,“始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與能之議,未為當時所許,是以周室舊臣,咸懷憤惋”。我想可能正是參與文帝奪位的多為關東士族和洛陽后裔,才使得一些關隴人物不愿參與其中。大概也是這種原因,讓時人感受到一種政治文化重心要從長安向洛陽轉移的訊息,而“修治洛陽還晉家”這種童謠也就隨之而產生。可是這種期待并沒有成為現實。劉昉、鄭譯等人很快為文帝所摒棄,其因據《盧賁傳》所云,是“此等皆反覆子也”。這是一個解釋。但真正的原因似乎不僅如此。文帝輔政之始政局微妙,權力基礎很不穩(wěn)固?!端鍟肪?0《元諧傳》:文帝為相后,“引致左右”,元諧對文帝說:“公無黨援,譬如水間一堵墻,大危矣。公其勉之?!薄端鍟肪?2《李德林傳》載德林謂文帝語:“公與諸將,并是國家貴臣,未相伏馭,今以挾令之威,使得之耳?!庇?《隋書》卷2《高祖紀下》云:初,得政之始,群情不附,諸子幼弱,內有六王之謀,外致三方之亂。握強兵、居重鎮(zhèn)者,皆周之舊臣。上推以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邊,未及十年,平一四海。這種情形單靠劉昉、鄭譯等人并不能很好的解決。所以文帝上臺之后,努力尋求法統(tǒng)支持,《隋書》卷78《藝術·蕭吉傳》:“(吉)見上好徵祥之說,欲乾沒自進,遂矯其跡為悅媚焉?!钡瑫r卻又因害怕而禁圖讖,《隋書》卷32《經籍志一》:“及高祖受禪,禁之踰切。煬帝即位,乃發(fā)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但較之法統(tǒng)遠為重要的,還是尋求關隴武力的支持。因為在現實政治軍事壓力下,文帝所能真正依據并用以對付反抗的力量,只能是關隴集團的武力。關隴人物開始對楊堅的背景感到不滿,可一旦楊堅表現出與其合作的誠意時,他們自然也樂意投靠,《隋書》卷66《柳莊傳》:“在朝將相,多為身計,競效節(jié)于楊氏?!笨紤]到這種政治現實,文帝當然要慎重考慮都城問題。禮儀和制度畢竟是形式上的東西,盡可以采用“漢魏舊制”,但都城的選擇卻直接關系到關隴集團的切身利益。在這一點上,他們是很難作出讓步的。也許隋文帝正是經過了仔細的權衡之后才做出這樣的決定,我想這應該是隋初最終仍把新都定在大興的原因。而開皇初年“創(chuàng)茲懷、洛”的念頭也就注定不能實現。下表是周隋之際有關洛陽經營的一些情況:文帝在輔政之初,“停洛陽宮作”,但并沒有完全改變宣帝的洛陽政策。在大象二年九月尉遲迥亂后,還“以世子勇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冢宰”。但即位不久就“廢東京六官”,據《隋書》卷30《地理志中》所云:“后周置東京六府、洛州總管。開皇元年改六府,置東京尚書省其實我們看到,后世用以解釋宣帝和以后煬帝營洛的原因,諸如控制關東以及經濟需要等等,大致也同樣適用于文帝的時代。那么促成這一改變的原因,我想正可以用上面所說的政局變化來解釋?!端鍟肪?6《陸知命傳》:“時見天下一統(tǒng),知命勸高祖都洛陽,因上《太平頌》以諷之。文多不載。數年不得調?!标懼纳蠒窃谄疥愐院?前面談到,統(tǒng)一的帝國建都洛陽具有多方面的優(yōu)勢,陸知命的《太平頌》大約也是以此立論。但他的建議看來也沒有了下文。出于維護關隴集團利益的考慮,周隋以來洛陽地位上升的跡象被扼制了,開皇政治的重心仍然是在關隴。四、從唐初到隋的政策變動關于隋唐之際的長安與洛陽,陳寅恪先生有一段精彩的闡述,他說:“隋唐兩代長安洛陽東西兩京俱為政治文化之中心,而長安為西魏北周以來關中本位之根據地,當國家積極進行西北開拓政策之時,尤能得形勢近便之利,然其地之經濟運輸則遠不及洛陽之優(yōu)勝,在北周以前軍政范圍僅限于關隴巴蜀,規(guī)模狹小,其經濟尚能自給。自周滅北齊后不久,即營建洛陽為東京,隋唐承之,故長安洛陽天子往來行幸,誠如李林甫所謂東西兩宮者也。夫帝王之由長安遷居洛陽,除別有政治及娛樂等原因,如隋煬帝、武則天等茲不論外,其中尚有一主因為本章所欲論者,即經濟供給之原因是也?!逼鋵嵅粌H周隋之際,唐王朝在處理長安和洛陽問題時,也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有關唐初洛陽政策的一些變化,略見于《唐會要》卷68《河南尹》: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廢東都,置總管府…其年十一月十一日,置洛州大行臺,改為東都。六年九月二十六日,改東都為洛州。九年六月十三日,廢行臺,置都督府…貞觀十一年三月十日,改為洛陽宮。十七年五月十三日,廢都督府,復為洛陽州…顯慶二年六月五日敕,洛陽州及河南洛陽二縣官同京官…其年十二月十三日敕,宜改洛陽州官為東都州縣官員,階品并準雍州。光宅元年九月五日,改為神州都。神龍元年二月五日復為東都?!瓘倪@些有關政策轉移的信息中,可以發(fā)現,唐初在洛陽問題上也曾有過反復。這除了陳先生所指出的經濟原因之外,我想仍然與照顧關隴集團的政治利益有關。在高宗武后時期,洛陽的地位被大大提升,這也正與關隴政治集團的變化有關。在兩魏齊周兵爭之際,宇文氏雜糅胡漢而成的關隴地域集團,自然有助于凝聚人心和鞏固政權,但隨著北方的重新歸于統(tǒng)一,原有的關隴本位政策就會顯示出其局限性。我們知道在北魏政權之下,關東特別是河北大族具有特殊的政治社會地位,但這種地位隨著北齊的滅亡而自然消失了。雖然北周平齊后對關東士族表現出一定的籠絡,據《周書》卷6《武帝紀下》,武帝在建德四年就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