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2023屆高考語文基礎(chǔ)題版(一模) 試卷解析 教學課件_第1頁
湖南省長沙市2023屆高考語文基礎(chǔ)題版(一模) 試卷解析 教學課件_第2頁
湖南省長沙市2023屆高考語文基礎(chǔ)題版(一模) 試卷解析 教學課件_第3頁
湖南省長沙市2023屆高考語文基礎(chǔ)題版(一模) 試卷解析 教學課件_第4頁
湖南省長沙市2023屆高考語文基礎(chǔ)題版(一模) 試卷解析 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3屆高考語文考試試卷解析(一模)現(xiàn)代文閱讀(一)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

材料一: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言氣質(zhì)、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本辰缡侵袊诺湓姼杳缹W的一個重要范疇,講境界的確比講氣質(zhì)、講神韻更能揭示中國詩歌藝術(shù)的精髓,也更易于把握。但是,講詩歌藝術(shù)僅僅講到境界這個范疇,仍然顯得籠統(tǒng)。能不能再深入一步,在中國古典詩歌里找出一種更基本的藝術(shù)范疇,通過對這個范疇的分析揭示中國古典詩歌的某些藝術(shù)規(guī)律呢?我摸索的結(jié)果,是找到了“意象”。1\A我們先來看看意象和物象的關(guān)系。

古人所謂意象,盡管有種種不同的用法,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必須呈現(xiàn)為象。那種純概念的說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構(gòu)成意象。因此可以說,意象賴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1\B

物象是客觀的1\C,它不依賴人的存在而存在,不因人的喜怒哀樂而發(fā)生變化。但是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構(gòu)思,就帶上了詩人主觀的色彩。這時它要受到兩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經(jīng)過詩人審美經(jīng)驗的淘洗與篩選,以符合詩人的美學理想和美學趣味;另一方面,又經(jīng)過詩人思想感情的化合與點染,滲入詩人的人格和情趣。經(jīng)過這兩方面加工的物象進入詩中就是意象。1\C詩人的審美經(jīng)驗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個意的內(nèi)容。因此可以說,意象是融入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情意。1\B

例如,“梅”這個詞表示一種客觀的事物,它有形狀、有顏色,具備某種象。2\A當詩人將它寫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學理想時,它就成為詩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詩人反復(fù)地運用,“梅”這一意象已經(jīng)固定地帶上了清高芳潔、傲雪凌霜的意趣。

一個物象可以構(gòu)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許多意象。由“柳”構(gòu)成的意象,如“楊柳依依”,這意象帶著離愁別緒?!傲z無力裊煙空”,這意象帶著慵倦的意味?!扒l柳垂青瑣,百轉(zhuǎn)流鶯滿建章”,這意象帶著詩人早朝時的肅穆感。同一個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構(gòu)成的意象也就大異其趣。

詩人在構(gòu)成意象時,可以夸張物象某一方面的特點,1\D以加強詩的藝術(shù)效果,如“白發(fā)三千丈”“黃河之水天上來”。也可以將另一物象的特點移到這一物象上來,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薄皡簿諆砷_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長有歸心懸馬首,可堪無寐枕蛩聲?!边@些詩都寫到“心”,心本來不能離開身體,但李白的“愁心”卻托給了明月,杜甫的“故園心”卻系在了孤舟上,秦韜玉的“歸心”則懸在了馬首上。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來并不具備的性質(zhì)。

詩人在構(gòu)成意象時,還可以用某一物象為聯(lián)想的起點,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1\D李賀詩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屬于這一類?;鹁娑际敲髁恋模钯R卻說“漆炬迎新人”,陰間的一切都和人間顛倒著?!皯浘鍦I如鉛水”,鉛淚,世間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銅仙人流的淚,那么當然可以是鉛淚了。

總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礎(chǔ),而意象卻不是物象的客觀的機械的模仿。從物象到意象是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

(摘編自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材料二:

在很長時間里,象可以說是彌補語言局限性的一個替代方式。所謂言不盡意,故立象以盡意。《系辭》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边@里有一個邏輯環(huán)節(jié),就是“立象以盡意”,是因為言不盡意所造成的缺陷難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語言的局限性的一個重要形式,或者說象是為了超越語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物象,是思想的體現(xiàn)。語言,是物象的彰顯。表達想法沒有比物象更好的,表述物象沒有比語言更詳盡的。語言在物象中產(chǎn)生,所以通過探求語言可以體察物象。物象在思想中生成,因此推究物象能夠了解想法。思想憑借物象展現(xiàn),物象通過語言顯揚。所以說語言就是用來明示物象的,得到物象就不能執(zhí)著于語言。所以語言用來描畫形象,得到形象就可以忘掉語言,形象用來表現(xiàn)意思,得到意思就可以忘掉形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結(jié)構(gòu)中,意是表達的對象,意自身無法顯現(xiàn),須借象來表達;而象又是需要語言的幫助作用得以顯現(xiàn)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這里存在著兩層超越,一是由象對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對象的超越,即所謂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魚之筌,都是需要拋棄的媒介。2\C

要表意,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達,在言和意之間插入一個象的層次?雖然它是就特殊的對象——易象而言的,但在中國哲學中具有獨特的意義。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來。和語言相比,語言是界定的,但2\B象卻可以象征,具有很強的暗示性。如錢鐘書所說:“象雖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應(yīng)多,守常處變?!本拖瘛断缔o傳》所說的“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簡,以極簡單的符號,希圖在極其有限的符號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見的事、不可見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國美學的立象盡意、象外之象等學說,也確立了象在展現(xiàn)無限世界意義方面的特殊功能。2\B劉勰在談到意象的隱的特點時說:“夫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fā),譬爻象之變互體,川瀆之韞珠玉也。故互體變爻,而化成四象。(“隱”的特點,是意義產(chǎn)生在文辭之外,含蓄的內(nèi)容可以使人觸類旁通,潛藏的文采在無影無形中生發(fā),這就如同《周易》卦爻的“互體”變化,也好似江河之中有珠玉蘊藏,“互體”和爻位的變化,就形成《周易》中的四種卦象)”“辭生互體,有似變爻”,就是就象的無限可延展性來談的。2\D

(摘編自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與“境界”“氣質(zhì)”“神韻”相比,意象是古典詩歌更基本的藝術(shù)范疇,能夠揭示詩歌的某些藝術(shù)規(guī)律。

B.物象是意象賴以存在的要素,意象是融入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孤雁、哀猿、清荷、菊花等都是意象。

C.物象是客觀的,只有進入詩人的構(gòu)思,經(jīng)過審美經(jīng)驗和思想感情兩方面的加工并寫入詩中才能成為意象。

D.詩人構(gòu)成意象時可以夸張物象的特點,也可以用某一物象為聯(lián)想的起點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1.B(“意象是融入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所以“菊花”是物象而不是意象。)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詩人的反復(fù)運用,使不少意象如“梅”“月”“鴻雁”等,承載的意趣具有相對的固定性。

B.象具有很強的暗示性,“立象盡意、象外之象”等學說,確立了象在展現(xiàn)無限世界意義方面的特殊功能。

C.作為捕魚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須拋棄的媒介,否則象就無法實現(xiàn)“立象以盡意”這一美學目標。

D.劉勰在談意象的特點時提到的“秘響”和“伏采”,是就象的無限可延展性而言的,是作品中的未申之意。2.C(“否則象就……美學目標”錯誤,強加因果,前者是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而言的,兩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guān)聯(lián),前者是從理解的角度來講是“得意”,后者是從表達的角度講是“盡意”。所以前面的“言”“象”可拋棄,后面的則不行。)3.下列詩句中意象的構(gòu)成方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3分)

A.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唐·李商隱《錦瑟》)譯文: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唐·李白《北風行》)譯文:燕山的雪花大大的,宛如一張張竹席,它們零零碎碎地撒落開來,飄蕩在軒轅臺上。

C.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譯文: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上摩青天。

D.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唐杜甫《秋興八首(其一)》)譯文:巫峽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云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3.A(結(jié)合材料一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意象“春心”屬于文中所說的“將另一物象的特點移到這一物象上來”,其他三個選項中的“大如席”“三萬里”“五千仞""兼天涌"則屬于"夸張物象某一方面的特點"。)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4分)

【解析】材料一共八段,第一段作者從“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言氣質(zhì)、言神韻,不如言境界”引出中國古典詩歌中“意象”的話題,“能不能再深入一步,在中國古典詩歌里找出一種更基本的藝術(shù)范疇,通過對這個范疇的分析揭示中國古典詩歌的某些藝術(shù)規(guī)律呢?我摸索的結(jié)果,是找到了“意象”。

接著,在二至七段,作者重點分析了物象和意象的關(guān)系,作者提出“意象賴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觀的,它不依賴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樂而發(fā)生變化。但是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構(gòu)思,就帶上了詩人主觀的色彩”“一個物象可以構(gòu)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許多意象”等觀點,主要是圍繞物象和意象的關(guān)系,分別論證了物象是意象的基礎(chǔ),同一物象可構(gòu)成不同的意象和意象的構(gòu)成方式三部分內(nèi)容。其中作者還舉出了一些例子,如

“梅”這個詞表示一種客觀的事物,它有形狀有顏色,具備某種象……由于古代詩人反復(fù)地運用,“梅”這一意象已經(jīng)固定地帶上了清高芳潔、傲雪凌霜的意趣。

最后,作者作了簡短的總結(jié),“總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礎(chǔ),而意象卻不是物象的容觀的機械的模仿。從物象到意象是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再次強調(diào)物象與意象的關(guān)系。

①材料一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1分)

②首先由《人間詞話》中的“境界”引出中國古典詩歌中“意象”的話題。(1分)

③然后圍繞物象與意象的關(guān)系,分別論證了物象是意象的基礎(chǔ)、同一物象可構(gòu)成不同的意象和意象的構(gòu)成方式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1分)

④最后總結(jié)全文,再次強調(diào)物象與意象的關(guān)系。(1分)【解析】“意是表達的對象”,可見“意”是作者的某種認知或者思想情感:“但象卻可以象征,具有很強的暗示性”,可見“象”是作者借助的具有特定合義的自然物象;而“言是象的媒介”,可見“言”是描述“象”的語言、方式等。

分析《菊寒》的“意”。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后,詩人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里,終身不出來做官,連坐著、躺著都朝著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就是在南宋滅亡以后寫的?!皩幙芍︻^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為堅持氣節(jié)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統(tǒng)治集團,表現(xiàn)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jié)。據(jù)此可知詩歌表達了國破家亡,舊朝覆滅,詩人堅守高尚節(jié)操,具有效忠故國、寧死不降之“意”。

再看“象”。詩中描寫了菊花,“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后的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斗艷??梢娫姼杳鑼懥酥辉谏钋镩_放,不與百花爭春,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隨時媚俗之“象”。

最后分析“言”。這首詠物詩,狀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語言簡潔質(zhì)樸,言簡意賅地刻畫出菊花的獨特形象;同時詩歌將菊的自然物性與詩人高尚的情操關(guān)聯(lián)起來,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jié)。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guān)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把浴钡男问胶途栈ㄐ蜗蠊餐纹鹪娙说闹揖龕蹏耙狻?。5.請根據(jù)材料二的觀點,簡析下面這首宋詩的“意、象、言”結(jié)構(gòu)。(4分)

菊寒

鄭思肖①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咀ⅰ竣汆嵥夹ぃ荒纤文┠甑膼蹏娙?、畫家。這首詩寫于南宋滅亡之后。5.請根據(jù)材料二的觀點,簡析下面這首宋詩的“意、象、言”結(jié)構(gòu)。(4分)

菊寒

鄭思肖①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咀ⅰ竣汆嵥夹?;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畫家。這首詩寫于南宋滅亡之后。

①國破家亡,舊朝覆滅,詩人堅守高尚節(jié)操,具有效忠故國、寧死不降之"意";(1分)

②只在深秋開放,不與百花爭春,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隨時媚俗之“象”;(1分)

③詩歌將菊的自然物性與詩人高尚的情操關(guān)聯(lián)起來,言簡意賅地刻畫出菊花的獨特形象,“言”的形式和菊花形象共同支撐起詩人的忠君愛國之“意”。(2分)

現(xiàn)代文閱讀(二)李御《煙雨古隆中》賈平凹《我對當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煙雨古隆中

古隆中很小,小到如同故鄉(xiāng)相望相守的一片山丘;古隆中很大,大到歷經(jīng)千百年后,依然牽引著無數(shù)仰慕的目光。6\A

在一派煙雨迷蒙中,我穿行于留下先賢遺跡的這片再平常不過的山丘間,吟誦著羅貫中先生“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詩句,我雖然無法將人杰地靈、鐘靈毓秀這類贊嘆留給這片山丘,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中國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先生曾在此生活了十載春秋。這也許正好印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名言。

古隆中的三顧堂、草廬亭、小虹橋、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真正算得上遺跡的,就數(shù)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巖與觀星臺等幾處了。

尋訪歷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幾處真跡就足以勾起人們的思念與聯(lián)想。三顧茅廬的佳話,《隆中對》的大氣磅礴,對時局鞭辟入里的條分縷析,不需實物的承載,也將流傳千古。

十年風華,對于正值青春年少的諸葛亮來說,在此躬耕,在此交友,在此吟誦《梁父》,在此觀星賞月,在此韜光養(yǎng)晦,在此積累無邊的智慧,不能不說是千古絕唱?!?/p>

與我同行的臥龍鎮(zhèn)曾繁海先生,介紹了他所搜集到的和從史書上獲得的許多有關(guān)諸葛亮的傳說。據(jù)他介紹,諸葛亮27歲出山的前10年,一直隱居隆中,這10年間,憑借襄陽這塊要沖之地,他躬耕苦讀,尋師覓友,鑒古觀今,洞察時政,集“百家之優(yōu)長,釀自家之灼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智才。6\B

他還說,諸葛亮之妻黃月英并非有些史書上所說的相貌奇丑,而是其父為避官宦子弟重貌輕才上門糾纏而取名“丑女”。黃氏天性聰敏,她自制的木馬、木兔、木人,引來四鄰嘖嘖稱奇。諸葛亮日后征戰(zhàn)沙場所使用的木牛流馬,八卦陣,都是從夫人年幼時擺弄的物件中受到啟發(fā)的。

在隆中時,諸葛亮還依據(jù)黃氏的發(fā)明,制作了獨輪車,以解百姓肩挑背扛之苦,并將制作技藝傳授給附近村民,大智慧家并未放棄對民生的關(guān)注,并且將智慧毫不吝嗇地傳授給黎民百姓?!?/p>

佇立于煙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圍的氤氳似乎彌漫著令常人難以識透的智慧之光。6\C流連于古隆中,似乎讓人領(lǐng)略到了渴求智慧、積累智慧、施展智慧的真諦。

車出隆中兩三里,便到了臥龍鎮(zhèn),臥龍鎮(zhèn)因諸葛先生號稱臥龍而得名。漫步臥龍鎮(zhèn)街頭,思緒無拘無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每個時代都有屬于每個時代的智慧與風流。如今的臥龍,兩條省道與荊襄高速穿鎮(zhèn)而過,毗鄰的漢江,舟楫通暢,一派東連西接四通八達的大家氣象。在臥龍鎮(zhèn)采訪,我深切感受到在隆中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后代們,追求智慧,渴望改變現(xiàn)狀的熱切與努力。就說普通的山藥,農(nóng)民們采用自己發(fā)明的懸耕栽培法,一根就能長到10多斤,比傳統(tǒng)的栽培每根增加重量3倍,并且鮮美可口,臥龍人將此注冊為“茅廬”牌,產(chǎn)品遠銷全國各地。憑著古隆中人特有的智慧,他們爭取到了省種子集團公司萬畝油菜與玉米水稻育種基地的種植權(quán),收入比傳統(tǒng)的種植翻了三番。如今國家有關(guān)部門正在臥龍鎮(zhèn)考察,準備籌建國家級的育種基地。

臥龍這片神奇而又平常的土地,孕育著智慧,孕育著無限生機。正在招商開發(fā)的木牛山風景區(qū),臥龍溶洞群,回龍湖風景區(qū),鶴子川觀光農(nóng)業(yè)開發(fā)帶,無不滲透著現(xiàn)代人的精明與才智。

離開臥龍時,仍是“騰云似涌煙,密雨如散絲”,一派迷蒙。煙雨中,蘊含著幾多智慧;煙雨中,蘊含著幾多感悟。我猜想,在這片看似尋常的土地上,一定會誕生更多新時代的大智慧,更多屬于21世紀的新的風流。

(摘自《人民日報》2006年6月3日第8版,有刪節(jié))文本二:

文學藝術(shù)作品絕對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產(chǎn)生詩意?,F(xiàn)在有些散文似乎蠻有詩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詩意。如有些詩一樣,有些詩每一句似乎都有詩意,但通篇讀完后,味似嚼蠟,它是先有一兩個好句子然后衍變成詩的。而有些詩每一句都平白如話,但整體卻留給了我們東西,這才真正稱作詩。我害怕那些表面詩意的浮華的散文。現(xiàn)在人寫東西,多是為寫東西而寫東西,為發(fā)表而發(fā)表,這是我們現(xiàn)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個原因。試想想,你有多少詩意要發(fā),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實許多作者并不是專門寫散文懿,他們在做別的學問的過程中偶爾為之,倒寫成了傳世的散文之作。說到趣味,散文要寫得有趣味當然;形式方面的、語言方面的、節(jié)奏方面的許多原因,但還有一點,這些人會說閑話。我稱之為閑話,是他們在寫作時常常把一件事說清楚之后又說些對主題可有可無的話,但是,這些話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選自賈平凹《我對當今散文的一些看法》)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隆中很小”“古隆中很大”是對古隆中的描寫,既刻畫了古隆中的尋常,又暗示了古隆中歷史和文化底蘊的深厚。

B.文章以古隆中為記游線索,文中關(guān)于“諸葛亮”的歷史和傳說,是古隆中“智慧之光”的體現(xiàn)。C.“佇立于煙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圍的氤氳似乎彌漫著令常人難以識透的智慧之光”一句,運用比喻和夸張修辭手法充滿詩意地寫出了古隆中的神秘色彩。

D.在敘述描寫之后,作者往往要加幾句議論,這種敘議結(jié)合的方法,不僅表明了作者的參觀感受,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6.C(句中沒有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7.下列與文本有關(guān)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本一中先賢遺跡既包括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巖與觀星臺等,也包括因諸葛亮而命名的臥龍鎮(zhèn)以及他留下的生活軌跡。

B.文本——“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借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句子,描繪眼前古隆中的景色。

C.文本一中作者由眼前的“古隆中”的自然景觀,寫到了歷史傳說和人物軼事,再敘新時代的欣欣向榮,表現(xiàn)了作者開闊的文化視野。

D.文本一中諸葛亮之妻黃月英的“取丑名”和“用發(fā)明創(chuàng)造惠民”的傳說,屬于文本二提到的“閑話”,與主題無關(guān),但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D(文本一中諸葛亮之妻黃月英的“取丑名”和“用發(fā)明創(chuàng)造惠民”的傳說……“與主題無關(guān)”錯誤,這也是古隆中“智慧之光”的重要內(nèi)容;文本二“我稱之為閑話,是他們在寫作時常常把一件事說清楚之后又說些對主題可有可無的話,但是,這些話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中“可有可無”實指“看似無關(guān),實際有關(guān),且拓展了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8.文本一結(jié)尾說:“我猜想,在這片看似尋常的土地上,一定會誕生更多新時代的大智慧,更多屬于21世紀的新的風流?!奔仁恰安孪搿保瑸槭裁凑f“一定”?根據(jù)文章,談?wù)勀愕恼J識。(6分)

①因為這是作者對隆中和臥龍鎮(zhèn)的美好前景的展望,所以是“猜想”。

②從文本一后半部分所介紹的臥龍鎮(zhèn)的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來看,這種“清想”是完全有可能實現(xiàn)的,所以說“一定”。

③隆中和臥龍鎮(zhèn)人渴求智慧、積累智慧、施展智慧,定能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輝煌。

(每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9.某中學組織學習名家優(yōu)秀散文,欲對《煙雨古隆中》進行評論,請結(jié)合兩則文本,列出評論要點。(6分)①古隆中的呈現(xiàn)都出于作者的觀察感受,真實動人。②語言平易,較少辭藻的堆砌,不飾浮華卻引人入勝。③所寫諸葛亮生活小事,如敘家常,頗有趣味。(每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這是一道文章評論題。先要對文本二進行研讀,看看賈平凹先生對當今散文的看法是什么??偨Y(jié)起來,賈平凹的觀點有三:一是思想內(nèi)容,散文要有真情;二是語言風格,語言不必有詩意的浮華,平白如話一樣可以,或許其更真實些、自然些;三是要有趣味,要會說些閑話。由這一評論,我們可以想想《煙雨古隆中》,①是不是夠真情?怎么個真情法?得出;古隆中的呈現(xiàn)都出于作者的觀察感受,真實動人。②語言風格是不是平白如話?得出:語言平易,較少辭藻的堆砌,不飾浮華卻引人入勝。③是不是讀來有趣,是不是說了些閑話?得出:所寫諸葛亮生活小事,如敘家常,頗有趣味。文言文閱讀曾鞏《書魏鄭公傳》

曾鞏,字子固,江西南豐人,后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后,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卒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謚為“文定”。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于政事,關(guān)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xié)、曾敦并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書魏鄭公傳》是北宋文學家曾鞏寫給皇上的上書。從唐太宗與魏征的關(guān)系說起,提出君與臣之間應(yīng)以"大公至正之道"為行動準則,認為君主不應(yīng)"滅人言以掩己過",臣下不應(yīng)"取小亮以私其君"。同時以史實為例,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把諍諫之事載入史冊,將會產(chǎn)生積極的政治效果和深遠的歷史影響。然后逐條批駁隱瞞君主過錯和掩蓋歷史真相等封建倫理觀念,在君臣關(guān)系上提出"誠信"二字,在撰述歷史上主張"不欺萬世"。文章見解深刻,議論曉暢,確實可稱"杰作"。

余(第一人稱,我)觀太宗(指唐太宗)常屈(委屈)己以從群臣之議,而魏鄭公之徒(一類人),喜(為……高興)遭其時,感(感激)知己之遇(對待),事之大?。ǘê螅笮∈拢?,無不諫諍(直言進諫),雖其忠誠所自至,亦得君(遇到明君)以然(這樣)也。則思唐之所以(……的原因)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淵源(原因)皆出于此也(判斷句)。能知其有此者,以(連詞:因為)其書(歷史記載)存(存留)也(判斷句)。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聽從群臣的意見,而魏鄭公這些人,為碰上了好時代而高興,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論大小,沒有不直言進諫的,雖然這是由于他們的忠誠,但也是因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結(jié)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大平盛世,大宗之所以被稱為賢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這里啊。能夠知道這些,是因為相關(guān)歷史有記載。

夫(句首發(fā)語詞)君之(取獨)使(動詞:任用)臣與臣之(取獨)事(動詞:侍奉)君者何(怎么樣)?大公至正(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辦理,毫不偏心)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否定判斷,不是)滅(抹殺)人言以掩己過,取小亮①(獲取小的信任)以私(討好,注意和《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區(qū)別)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判斷句)。又有甚(更加)不可者,夫以諫諍為當(應(yīng)當)掩(掩飾),是(這)以(介詞,把)諫諍為(作為)非美(不好的事情)也(判斷句),則后世誰復(fù)當諫諍乎?況前代之君有納諫之美(名詞,美德,美名),而后世不見,則非惟失一時之公,又將使后世之君,謂前代無諫諍之事,是(這)啟(開啟了)其怠(惰?。┣壹桑芍M進諫)(的風氣)矣。太宗末年(晚年)群下(群臣)既知此意而不言,漸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直到……的時候)遼東之敗,而(才)始恨(遺憾)鄭公不在世,未嘗(不曾)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是怎樣的呢?只是遵循公正罷了。公正,不是君王抹殺別人的話來掩蓋自己的過失,不是臣子為博取小信而討好自己的君主,這樣做是不合適的。還有更不可以做的是,認為直言進諫是應(yīng)當掩飾的,這是把直言進諫當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誰還會去直言進諫呢?況且前代的君主有納諫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見,那就不只是掩住一時的公正,還將使后代的君主,以為前代沒有直言進諫的情況。這就開啟了惰怠和忌諱進諫的風氣。太宗晚年,群臣已經(jīng)知道了他掩蓋進諫之事卻不說,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遼東戰(zhàn)事失敗,大宗才開始憾恨鄭公已經(jīng)不在人世,還不曾知道令他悔恨的萌芽就產(chǎn)生于這件事情上。

夫伊尹、周公何如(什么樣)人也?伊尹、周公之(取獨)諫切其君者,其言至深(十分深刻),而其事至迫(十分緊迫)也。存(保存)之于《書》(指《尚書》),未嘗掩(通“淹”,湮沒)焉。至今(人們)稱(稱贊)太甲(商朝第四位君主)、成王為賢君,而伊尹、周公為良相者,以(連詞,因為)其書(諫書)可見也(判斷句)。令(假設(shè))當時(把諫書)削而棄(刪減毀棄)之,成區(qū)區(qū)(不重要的)之小讓(謙讓的名聲),則后世何所據(jù)依(賓前,依據(jù)什么)而諫,又何以(賓前,根據(jù)什么)知其賢且良與(通“歟”,句末語氣詞)?桀、紂、幽、厲、始皇之(取獨)亡,則其臣之諫詞無(沒有)見焉(句末語氣詞),非其史(當時史官)之遺(遺漏),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判斷句)。則諫諍之(取獨)無傳(流傳),乃此數(shù)君之所以益(更加)暴其惡于后世而已矣(判斷句)。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樣的人物呢?伊尹、周公懇切地勸諫自己的國君,他們的言辭極其深刻,并且當時的事情又非常緊迫。這些事保存在《尚書》里,不曾湮沒。到現(xiàn)在人們還稱頌太甲、成王是賢君,伊尹、周公是良相,是因為他們的諫書還見得到。假使當時就把諫書刪減毀棄,成就不重要的小小謙讓的名聲,那么后世依據(jù)什么來直言進諫,又根據(jù)什么知道他們的賢能和杰出呢?夏桀、商紂、周幽王、周厲王、奏始皇滅亡,他們臣子的諫詞就看不到,不是當時史官遺漏沒記,而是天下人都不敢進言的結(jié)果。那么進諫的言辭沒有流傳下來,是這幾個國君在后代更加暴露他們的罪惡的原由啊。

或(不定代詞,有人)曰:“《春秋》之法,為(介詞,替、給)尊親賢者(君主、父母、賢德之人)諱(掩飾隱瞞過錯),與此其(襯音詞,不翻譯)戾(違背,違反,相反)也……然則焚稿者(焚毀諫稿的人)非(動詞,不正確)歟?”余曰:“焚稿者(是)誰歟?非伊尹、周公為之也(否定判斷句),近世取區(qū)區(qū)之小亮者為之耳,其事又未是(動詞,正確)也。何則?以(介詞,把)焚其稿為(作為)掩君之過(的美德),而使后世傳之,則是使后世不見稿之是非(對錯),而必(使后人)(認為)其過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指焚稿者)也,豈愛其君之謂歟(豈……之謂賓前,怎么能說是愛他們的君主呢?)”

(曾鞏《書魏鄭公傳》,有刪改)【注】①亮:同“諒”,忠信。

有人說:“《春秋》記史的原則,是為君主、父母、賢德之人掩飾隱瞞過錯,與你的說法正好相反…既然如此,是焚毀諫稿的人不對嗎?”我說:“焚稿的人是誰?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為了博取一點忠誠而干的,這種事情又不對。為什么?因為他們把焚稿當做替君主掩飾過錯的美德,又在世上流傳,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諫言奏章是否正確,一定認為過錯通常在君主,而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身上,怎么能說是愛他們的君主呢?”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加句讀,請用黑色碳素筆在答題卡相應(yīng)位置上打“√”。(3分)

太A宗B末C年D群E下F既G知H此I意J而K不L言M漸N不O知P天Q下R之S得T失U至V于W遼X東Y之Z敗

DMU(句意:太宗晚年,群臣已經(jīng)知道了他掩蓋進諫之事卻不說,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遼東戰(zhàn)事失敗。“太宗末年”表時間,單獨成句;“而”連接“知此意”和“不言”,表轉(zhuǎn)折,“不言”后斷句;“得失”做“知”的賓語,其后斷句。)(每處1分,超過三處不給分)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鄭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鄭國公,“公”是朝廷賜予他的爵位。

B.“以其書可見”中的“以”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愿以十五城請易壁”中的“以”意義和用法不同。

C.“區(qū)區(qū)”在文中指愚拙,與《孔雀東南飛并序》中“何乃太區(qū)區(qū)”中的“區(qū)區(qū)”意思相同。

D.“非其史之遺”中的“遺”指遺漏,與《師說》中“小學而大遺”的“遺”意思不同。

C(C項,文中“成區(qū)區(qū)之小讓”中的“區(qū)區(qū)”意為“不重要”,形容微不足道。“何乃太區(qū)區(qū)”中的“區(qū)區(qū)”意思是“愚拙”。句意:成就不重要的小小謙讓的名聲。/你怎么這樣狹隘固執(zhí)。B項,"以其書可見"中的"以"是連詞,譯為"因為",“愿以十五城請易壁”中的“以”是介詞,譯為“拿、用”。D項,“非其史之遺”中的“遺”指遺漏,與《師說》中“小學而大遺”的“遺”指“丟棄、遺棄”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君臣之間應(yīng)奉行的是“大公至正之道”,君王既不抹殺他人的話語用以掩蓋自己的過失,臣子也不為了博取小信而去討好自己的君王。

B.曾鞏在文中認為后人應(yīng)該正確地看待直言進諫,明確指出直言進諫不應(yīng)當被掩飾,應(yīng)當把直言進諫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會效仿前人。

C.曾鞏在文中認為如實地記載君臣的諫諍言行,恰足以彰顯君主納諫的美德,激勵臣子進諫的自覺,從而垂范后世。

D.伊尹、周公盡心輔佐君王,因為世人的口頭相傳,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以流傳后世,后人才知曉他們的賢能和杰出,并效法他們直言進諫。12.D(“因為世人的口頭相傳”錯誤。結(jié)合“至今稱太甲、成王為賢君,而伊尹、周公為良相者,以其書可見也。令當時削而棄之,或區(qū)區(qū)之小讓,則后世何所據(jù)依而諫,又何以知其賢且良與”可知,后人知曉他們的直言進諫、賢能和杰出,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諫書被保存了下來。)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伊尹、周公之諫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4分)伊尹、周公懇切地勸諫自己的國君,他們的言辭極其深刻,并且當時的事情又非常緊迫。(“切”,懇切;“至”,極其;"迫",緊迫。每點1分,句意1分)(2)則諫諍之無傳,乃此數(shù)君之所以益暴其惡于后世而已矣。(4分)

那么進諫的言辭沒有流傳下來,是這幾個國君在后代更加暴露他們的罪惡的原由啊。(“乃”,是;“益”,更加;“于后世”,狀語后置。每點1分,句意1分)14.唐太宗能夠成為前代無人能比的賢君的原因是什么?請結(jié)合文意簡要概括。(3分)①唐太宗善于納諫,廣泛聽取群臣的意見;②有魏鄭公這些人敢于進諫。(答對一點給1分,答對兩點給3分)【解析】結(jié)合“余觀太宗常屈己以從群臣之議”可知,唐太宗善于納諫,廣泛聽取群臣的意見;結(jié)合“而魏鄭公之徒,喜遭其時,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無不諫諍,雖其忠誠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淵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書存也”可知,有魏鄭公這些人敢于進諫。古詩詞鑒賞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①二首(其一)蘇

軾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②雀寫生,趙昌③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咀ⅰ竣僬壑Γ夯ɑ墚嫷囊环N表現(xiàn)手法,花卉不畫全株,只畫連枝折下來的部分,故名折枝。②邊鸞:唐朝著名花鳥畫家。③趙昌:北宋花鳥畫壇的杰出畫家。

【譯文】如果只以形似來論畫,那種藝術(shù)見識接近于兒童。如果寫詩僅僅停留在字面意義上,那他一定不是一位真正的詩人。詩歌和繪畫是同一個道理(韻律),繪畫要形神兼具,詩歌要情韻齊備。這樣才能做到渾成自然,沒有人為痕跡,流利新穎,不落俗套。正如邊鸞的鳥雀畫得其“生意”,趙昌的折枝畫生動傳神??墒撬麄儍扇说漠嬜魅绾伪鹊蒙贤踔鞅‘嫷眠@兩幅畫呢,每副畫都構(gòu)圖疏朗,色澤淡雅,筆墨精妙勻凈。誰說“一點紅”便能寄托無邊的春意,(我過去體會不深)今天觀看了王主簿的折枝畫,才真正領(lǐng)會到這樣的藝術(shù)真諦。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歌前兩句闡釋論畫的標準,畫作對形的描摹應(yīng)當具有如鄰家兒童般純樸的特點。B.詩人認為創(chuàng)作詩歌時不能只限于摹寫形象,當有詩之意境,否則就是不懂詩的人C.邊鸞、趙昌兩句對本詩闡釋的理論來說是例證,對后文寫王主簿畫作來說是襯托。D.“誰言”二句,贊美王主簿的折枝畫能以傳神之筆,寄無限春色。15.A(“畫作對形的描摹應(yīng)當具有如鄰家兒童般純樸的特點”理解錯誤。“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是說以形似作為論畫的標準,其見識就像鄰家兒童一樣膚淺、幼稚。)16.蘇軾推崇的詩畫之“律”的內(nèi)涵是什么?請簡要概括。他以此“律”觀王主簿的折枝畫,認為其妙在何處?(6分)

(1)律(畫法):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要注重神韻(1分);追求清新、自然。(1分)(2)①“疏淡含精勻”表明妙在用筆不多,著色清淡,精巧勻稱。吻合追求清新、自然的畫法要求。(2分)②用“一點紅”“寄無邊春”,表明妙在畫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韻態(tài),做到了以少勝多,意在畫外。吻合追求意境、神韻,不片面追求形似的畫法要求。(2分)

【解析】對于蘇軾推崇的“畫法”有怎樣的內(nèi)涵,可以從詩中“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一句可知,蘇軾認為,如果一個人的畫只刻意追求形似,其見識就像鄰家兒童一樣膚淺、幼稚。那么正確的做法該是如何呢?作者接著給出了回答,“天工與清新”,無論是作詩還是作畫,都要賦詠事物的神韻。所以作畫要自然、神似、清新,不能片面追求形似。“邊鸞”兩句意為互文,謂邊、趙二人的繪畫既能刻畫工致,寫物如生,又能揣摩意態(tài),用筆傳神,此類畫已屬形神兼?zhèn)?。這里,詩人用"疏淡含精勻"進一步置王畫于邊、趙二家之上。"疏淡"指用筆不多,著色清淡。"精勻"指精巧勻稱。他認為王主簿的折枝畫不求形似,善于捕捉事物的神韻,構(gòu)圖精巧,追求清新,自然傳神;同時王主簿的畫能用“一點紅”“寄無邊春”,雖然著墨不多,沒有在纖毫畢肖上下功夫,但畫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韻態(tài),所以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zhì),做到了以少勝多,意在畫外。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詩經(jīng)·靜女》中“

,

”兩句,運用了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表面上是贊美管簫之美,實際上是在贊美姑娘的美麗。(2)《短歌行》中,曹操化用《管子·形勢解》中的話,以“

,

”兩句表示自己渴望盡可能多地接納賢才。(3)碣石,山名,古代詩詞之中不乏它的影蹤,除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敝?,寫到“碣石”的詩詞還有“

,

”等。

(1)彤管有煒說懌女美(2)山不厭高海不厭深(3)示例一: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春江花月夜》)示例二:摐金伐鼓下榆關(guān),旌旆逶迤碣石間《燕歌行并序》)(每空1分,錯字、漏字則該空不給分)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8~20題。

中央黨校濯蓮池內(nèi)種植的蓮花,有著自己小池碧玉的卓特之處。每年的夏天,滿池荷葉像一把又一把撐開的翡翠雨傘,有的鋪散在水面上,托舉著晶瑩透亮、滾來滾去的水珠;有的高高佇立枝頭,像一把扇子,隨風搖曳。荷花儀態(tài)萬方,有的___①___;有的剛好開出兩三片花瓣,似在蓄勢待發(fā);有的已全部盛開,如少女般亭亭玉立。荷花的顏色也是斑斕錯雜,有的白如凝脂,純潔溫潤;有的紅如朝霞,鮮美艷麗。尤其是粉色荷花,粉中透白,嫩蕊凝珠,盈盈欲滴。站在池塘邊細細聞去,一縷縷清幽淡雅的荷香緩緩飄來,②。那些早早開放過的荷花,伴隨花瓣的片片飄落,從嬌小嫩黃的花心深處長出一頭碧綠碧綠的蓮蓬,仔細端詳,它們既像是倒立的噴水花灑,又像是翻轉(zhuǎn)的傘狀吊燈。詩人把由蓮花到蓮蓬的轉(zhuǎn)換過程比喻為“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可謂生動形象,③。

不僅濯蓮池是黨校教職工和學員賞荷攝影的上好去處,而且還是夏日里諸多動物高唱奏鳴曲。池塘里的青蛙經(jīng)常把圓圓的荷葉當作演奏場地,端坐其上,鼓起碩大的聲囊,挺胸吸氣,“呱、呱、呱”響亮地叫個不停,當有人趨前近視時,它又迅疾跳入水中,了無蹤影。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

①含苞欲放②沁人心脾③惟妙惟肖

【解析】第①處語境形容荷花,突出的是“剛好開出”“全部盛開”,形容荷花不同的姿態(tài)??梢蕴睢昂拧?。第②處語境形容荷香給人的感覺,選用成語"泌人心脾"合適。第③處語境是用來形容比喻的表達效果,照應(yīng)"生動形象",可以填"惟妙惟肖"。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4分)

不僅濯蓮池是黨校教職工和學員賞荷攝影的上好去處,而且還是夏日里諸多動物高唱奏鳴曲?!窘馕觥慨嫏M線句子有兩處錯誤:一是關(guān)聯(lián)詞語“不僅”的語序錯誤,前后兩個分句的主語都是“濯蓮池”,關(guān)聯(lián)詞語“不僅"應(yīng)置于主語"濯蓮池"的后面;二是后一個分句賓語殘缺,應(yīng)在"奏鳴曲"之后加上"的絕佳舞臺"。濯蓮池不僅是黨校教職工和學員賞荷攝影的上好去處,而且還是夏日里諸多動物高唱奏鳴曲的絕佳舞臺。(兩處語病,每處2分)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gòu)成和表達效果。(4分)

把碧綠的蓮蓬比喻成倒立的噴水花灑和翻轉(zhuǎn)的傘狀吊燈(2分),既形象又貼切,體現(xiàn)了它們之間形狀上的相似性,給人以親切感。(2分)

【解析】文句“一頭碧綠碧綠的蓮蓬,它們既像是倒立的噴水花撒,又像是翻轉(zhuǎn)的傘狀吊燈”中,作者觀看蓮蓬,由此產(chǎn)生相似的聯(lián)想,本體"碧綠的蓮蓬",喻體"倒立的噴水花灑和翻轉(zhuǎn)的傘狀吊燈",形象生動地描摹出蓮蓬的具體形狀,讓讀者能產(chǎn)生畫面感;同時“噴水、翻轉(zhuǎn)”又寫出蓮蓬隨風搖曳的姿態(tài),可謂搖曳多姿,活潑可愛,讓讀者倍感親切。

從嬌小嫩黃的花心深處長出一頭碧綠碧綠的蓮蓬,仔細端詳,它們既像是倒立的噴水花灑,又像是翻轉(zhuǎn)的傘狀吊燈。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讀科學史書,___①___。好奇心,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起點,是探求新知的內(nèi)在渴望,更是基礎(chǔ)研究的原始沖動和活力所在。有好奇心存在,人類認識世界的維度才會不斷拓展;有好奇心指引,才可能有“一念非凡”的靈感閃現(xiàn),某個閃現(xiàn)的靈感或許能突破現(xiàn)有的認識邊界,成就人類認識世界的飛躍。

讀科學史書,可略窺科學創(chuàng)造活動之門徑、領(lǐng)悟科學大師“非凡一念”塑造科學之路,并可啟迪我們優(yōu)選科研進階通關(guān)之策略、成攻堅克難之豪杰。例如,物理學史給人的感覺是一群天才創(chuàng)造了歷史,即只要有一個顛覆性的原創(chuàng)思想,就能帶來偉大突破;化學史___②_____,即通過無數(shù)艱辛的實驗,才能獲得新發(fā)現(xiàn);地學史給人的感覺則是幾位斗士創(chuàng)造了歷史,即通過豐富想象和大量考證,才能提出靠譜學說。這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經(jīng)驗和財富,對我們的科研創(chuàng)新無疑會起到極大的借鑒作用。

讀科學史書,可使我們領(lǐng)悟到:任何偉大科學成就從誕生到認可,幾乎都要經(jīng)歷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這會讓我們理性地面對暫時的失意,堅定我們成功的信念。

讀科學史書,可使我們了解真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這不僅能增強我們明辨是非的能力,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6分)

【解析】①處,結(jié)合下面幾段內(nèi)容可知,此處應(yīng)填“讀科學史書”的意義,另此句為領(lǐng)起句,后文是闡釋“好奇心”在探求“新知”上的作用,敵可填對“好奇心”的激發(fā)等內(nèi)容。②處,是對應(yīng)句,與上下文“物理學史給人的感覺是一群天才創(chuàng)造了歷史""地學史給人的感覺則是幾位斗士創(chuàng)造了歷史"形成照應(yīng),對應(yīng)"艱辛的實驗"可先用"勇士"一類的字眼③處,形式上與上句構(gòu)成遞進,內(nèi)容上應(yīng)填“明辨是非”之后的能力,所以要填“解決問題”之類的能力。每處2分,表意接近即可①可激發(fā)我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②給人的感覺是一群勇士創(chuàng)造了歷史③而且可提升我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2.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向全世界發(fā)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廣閱讀。請結(jié)合材料為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