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古時又稱廬陵_第1頁
吉安,古時又稱廬陵_第2頁
吉安,古時又稱廬陵_第3頁
吉安,古時又稱廬陵_第4頁
吉安,古時又稱廬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廬陵文化吉安,古時又稱廬陵。 廬陵歷來重視教育興盛, 人多儒雅,序庠相望?!度卧~》作者1397人,其中江西174人,居全國第二。歷代狀元占全省近三分之一,“隔河兩宰相”、“一門六進士”、“五里三狀元”等至今仍傳為佳話。廬陵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史冊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一定歷史時期,成為民族先進文化的代表,有時甚至左右文化潮流的前進方向。歐陽修、文天祥、解縉、楊萬里、胡銓、楊邦義、李時勉、劉球等是廬陵先賢中的杰出代表。文獻之邦/廬陵文化村落吉安從秦漢起稱廬陵,至唐才稱吉州,元以后改為吉安。 人們稱廬陵文化, 是因廬陵之名最早,時間也相對較長,從秦漢至唐達800年,而習慣又往往成自然。何況歐陽修、文天祥這些歷史上重量級的人物在詩文中均以廬陵人自許。所謂廬陵文化,主要是指讀書人多,文教設施多,建功立德者多,發(fā)表著述多,達官聞人多。也就是狀元進士多,宰相尚書多,學者專家多,忠臣義士多,文章詩詞多,書院學堂多,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不僅人氣旺,而且文風盛,特別是忠烈多,并且延續(xù)千年不衰,尤以宋明兩朝為最。廬陵文化內(nèi)涵可謂博大精深, 其精神卻是剛正義烈, 是古代江西地區(qū)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也占有相當?shù)牡匚缓捅戎兀?并為宋元明清四朝文化的中堅。 在江西,它與饒州、撫州文化并駕齊驅(qū);在中國,它與蘇州、杭州文化相互媲美。廬陵自古稱為“文獻之邦”,或“文章節(jié)義之邦”,確非虛言。先有“地靈”,才有“人杰”。廬陵文化和經(jīng)濟的繁榮,得力于“母親河”贛江航道的開通。在古代,河流是交通運輸?shù)闹饕d體。自從開通了大庾嶺交通線后,贛江成為北方通往嶺南惟一的一條航路, 不僅是“官道”,也是民運的要道。許許多多的儒士雅客,也在這條河上航行,寫下膾炙人口的詩文。到了明初,吉安府督朱政對城池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擴建, 不管是學宮書院, 還是游覽紀念場所,都以廬陵先賢的事跡來教育感化后人,學宮書館里的鄉(xiāng)賢祠、名宦祠、進士堂、科第題名碑之類就是起這樣的作用。如廬陵歷史上著名的 “五忠一節(jié)”歐陽修、胡銓、楊邦又、周必大、文天祥和楊萬里等廬陵知名人士,便是供奉紀念的對象。對廬陵籍的杰出人物都會建祠堂紀念。如“六一”(歐陽修)祠、胡忠簡(胡銓)祠、周益國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祠等。除此以外,還對歷代到廬陵任職者中愛民的州官、縣官,也立祠以表紀念。如顏真卿、江萬里、王陽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這些文化設施,增加了吉州城崇尚氣節(jié)和儒雅之風的文化氛圍,使廬陵歷代狀元有16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歷代進士3000多人?!案艉觾稍紫唷?、“一門六進士”、“百步兩尚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傳為佳話。廬陵文化村落在江西眾多古村落群中,更具典型意義的要數(shù)“廬陵古村群”?,F(xiàn)保存較好的文化古村有湴塘村、唐賢坊村、塘邊村、盧家洲村、大江村、燕坊村、渼陂古村、釣源村等,每個村落都廬陵文化的一個小縮影,都出過大才子大學士。其中大江村是南宋歐陽氏聚居地,一直文風鼎盛,300多年間,有21人名列進士榜,創(chuàng)造了“父子進士、朝天八龍、鳴陽三鳳、兄弟尚書、三世憲臺”的人文盛況鏈接:渼陂古村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東南部富水河畔,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 800余年,村民都姓梁。宋元時期,梁氏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制定族規(guī),形成了一套尊祖敬宗,強化族權(quán)的宗法制度。到了明朝中期,為適應時局的發(fā)展,村民開始從事商貿(mào)活動,到清朝時期,他們在附近一帶已經(jīng)形成了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渼陂村的祠堂最宏偉的當然是梁氏宗祠————永慕堂。這幢建筑最早建于宋代,后來經(jīng)過多次重建,至今依然顯得古樸雅致,雄偉壯麗。祠堂飛檐高挑,是二層三進的磚木結(jié)構(gòu),高大的斗拱依然有著當年的氣勢。祠堂里,每根柱子上都寫著蘊意深遠的對聯(lián),深濃的文化蘊味從中流露出來。渼陂村明清時期的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367棟,還有紅四軍的軍部,‘二.七’會議會址,毛澤東舊居和曾山的舊居。有一條古街。這個村子也是人杰地靈,先后出了三位共和國的將軍:梁興初、梁必業(yè)和梁仁芥。1930年元月初,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由閩西揮師贛西,一路上連克樂安、寧都、于都、永豐等地,勢如破竹,使當時的蘇區(qū)出現(xiàn)了“贛水那邊紅一角”的大好革命形勢。2月6日,各路精英齊聚渼陂古村村中心的一棟民房內(nèi),村道及門口均派駐哨兵把守。紅四軍前委代表毛澤東、熊壽祺、宋裕和;贛西特委劉士奇、曾山、劉和謙、許伯年、胡品;六軍軍委代表黃公略、王如癡、劉士奇(兼六軍政委)、姚起華;蘇維埃黨團代表李文林、省委巡視員江漢波等50多人出席會議。渼陂古村聯(lián)席會議還組織了主席團,毛澤東、劉士奇、曾山被推舉為主席團成員,由他們組織和領導了這次為期三天的會議。毛澤東代表紅四軍前委根據(jù)“中央、通告”60號精神及黨委在閩西的經(jīng)驗作了《關于目前政治形勢和黨的任務》的報告,報告重申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偉大真理,指出中國革命的高潮就要到來,并提出了“一年爭取江西首先勝利”的戰(zhàn)略目標。會議由2月6日一直開到2月9日。會議結(jié)束后,曾山在永慕堂組織了一場文藝演出。因這次會議正值紀念“二·七”大罷工27周年之際召開,故史稱“二·七”會議。得力于毛澤東的指導,“二·七”會議統(tǒng)一了贛西南黨內(nèi)思想,解決了黨內(nèi)爭執(zhí),統(tǒng)一了思想和行動而且建立了統(tǒng)一的服務機構(gòu)。對整個江西的土地革命運動起了關鍵性轉(zhuǎn)折作用,為粉碎敵人的大規(guī)模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

“圍剿”會議結(jié)束后,贛西南各路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堅決貫徹“二·七”會議土地政策,土地很快按人口平均分配,整個贛西南蘇區(qū)出現(xiàn)了“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動人景象,廣大群眾支持和擁護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蘇維埃政權(quán)的熱情空前高漲。從此井岡山凌斗爭歷史結(jié)束,湘贛邊界的革命斗爭進入了永新為中心的革命根據(jù)地的新時期。千年古村渼陂也因這次著名會議而永載史冊,蜚聲海內(nèi)外。據(jù)考證:毛澤東《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一詞,作于1930年2月9日,地點就是青原區(qū)文陂鄉(xiāng)渼陂古村,詞的的結(jié)尾寫道:“命令昨頒,十萬工農(nóng)下吉安”其中“命令昨頒”就是指1930年2月8日“二·七”會議作出的攻打吉安的命令。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雖歷經(jīng)歲月滄桑,但仍保留眾多精美絕倫的門楣石刻、雕塑、雕屏等,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底蘊。由于渼陂有如此宏大的建筑群、濃郁的文化風情,吸引了眾多導演的目光,《山重水復》、《閃閃的紅星》、《井岡山》等電影的很多鏡頭都在該村錄制。因此,有人說渼陂村成了 “電影村”。廬陵書院/白鷺洲書院自唐至清,全國書院有七八千所,江西近千所,而廬陵書院有 200余所,而且不少書院辦成了學校,至今仍然書聲瑯瑯,白鷺洲中學就是其中之一, 其前身就是當年著名的白鷺洲書院。民間聚徒講學的書院始于唐代。唐代廬陵興建的書院有 4所,即皇寮、登東、匡山、光祿書院。唐開元年間,吉州通判劉慶霖在其治所創(chuàng)建了篁寮書院,開吉州書院講學之先河。山間學士,紛紛仿效,于是,山鄉(xiāng)閭巷大辦書院,名流學者講學其中。自宋至清,廬陵大興理學,布衣野老也來參會。一時序庠相望,弦誦相聞,山間茅屋也聞瑯瑯書聲,人謂 “茅屋底下出公卿”。宋代,廬陵建書院40所左右,其中白鷺洲、新興、盤窩、云崗、云龍和清節(jié)書院比較著名,主要傳習理學,大都為程朱理學傳人所主持。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江萬里創(chuàng)辦的白鷺洲書院。據(jù)歐陽守道《白鷺洲書院山長廳》記載: “書院初建之歲,其時山長未有人,江萬里親為諸生講課,載色載笑,從容水竹間。 ”白鷺洲書院的創(chuàng)始人江萬里,江西都昌縣人,官至宰相。元兵南下進占江西,他在鄱陽家居,堅貞不屈,投水自盡,是歷史上有名的忠貞節(jié)烈之士。書院的第一任山長(即校長)歐陽守道,是江西宋代知名的學者。在“廬陵碩儒”歐陽守道的管理下,白鷺洲書院很快成為江西一流,全國有名的“高等學府”。文天祥、劉辰翁、鄧光薦皆出其門。在一篇祭文中,文天祥高度評價了歐陽守道對教育的貢獻,“先生之心,其真如赤子,先生之德,其慈如父母”,“天子以為賢,縉紳以為善類,海內(nèi)以為名儒,而學者以為師”。從隋至清,科舉考中進士的多少,往往成為衡量一個地方文風是否昌盛,文化是否發(fā)達,人才是否眾多,聲望是否顯揚的重要標志。廬陵地區(qū)考取的進士近 3000名,而文化發(fā)達的蘇州只1771人,一個州府而言,是全國最多的。明代有兩屆科考,前三名都是吉安府人,連冠”在全國絕無僅有,考取狀元 16名,名列全國前茅。隋唐以后,官員多從舉人、進士中任命,正宰相江西共 28人,其中吉安就有 8人,還有副宰相 9人和眾多的尚書、巡撫。

“雙寶祐四年(1256年),金榜601名進士,其中吉州占44名,且大多數(shù)為白鷺洲書院學生,幾乎占全國錄取人數(shù)的群體十分之一,為全國之最。21歲的書院學生文天祥獨占鰲頭,宋理宗親書“白鷺洲書院”匾額以示褒獎,書院名聞遐邇,成為與白鹿洞、鵝湖齊名的江西三大書院之一。白鴛洲書院吉安城區(qū)的東面,有一個約 2公里長、0.5公里寬的綠洲,形狀如梭,清流環(huán)繞,白沙芳草,林茂竹翠。因洲上多棲白鷺,又以李白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而得名。南宋江淳祜元年(公元1241年),新任吉州知府的江萬里,見白鷺洲雅靜怡人,即令在洲上建樓臺,設學堂,創(chuàng)立白鷺洲書院。起初,江萬里自任山長,親自向?qū)W生授課。后請稱之為“廬陵醇儒”的永和人歐陽守道任山長。數(shù)百年來,許多名儒大師都曾到書院講學授業(yè),擴大了書院的影響。宋代大理學家程頤、程顥兄弟曾講學其間,明代名儒鄒元標、王時槐長期授業(yè)于此,清代名臣、學者施閏章,狀元劉繹等曾任主講。白鷺洲書院自創(chuàng)建以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變遷,曾被洪水戰(zhàn)禍圯毀數(shù)次,所幸歷代有識之士、鄉(xiāng)宦名賢倡學業(yè),崇詩書,屢毀屢復,學術活動久盛不衰。今天的白鷺洲書院被定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存古建筑除風月樓、云章閣外,尚有中山院、文山院、紅樓,均系民國三年重建。廬陵名人廬陵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史冊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成為民族先進文化的代表,有時甚至左右文化潮流的前進方向。在江西,則是贛文化主要支柱之一,產(chǎn)生了中華歷史上許多之最,如北宋泰和人曾安止撰寫的《禾譜》,是我國第一部水稻品種專著;明代吉水人羅洪先繪制的《廣輿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冊分省地圖集;南宋塞相、吉安縣人周必大主持刻印的大型類書《文苑英華》 1卷,使宋代以前大量的文史最料得以流傳,創(chuàng)我國私人雕版印刷圖書之最;吉水解縉主持編纂的《永樂大典》,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早的百科全書當然,影響最大的是廬陵涌現(xiàn)的名人。他們之中,有全國一流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和享譽古今的忠臣義士。 文壇宗師歐陽修是宋學的開拓者, 他領導的詩文革新運動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中后期;民族英雄文天祥受到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人們的敬仰; 獨樹一幟的宋代大詩人楊萬里的詩歌至今還在少兒口中傳誦歐陽修歐陽修是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號醉翁、六一居士,自稱廬陵人,他在《醉翁亭》中寫道: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歐陽修是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后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chuàng)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畫荻教子歐陽修出身封建仕宦家庭,四歲喪父,母親不得不帶著他從廬陵到隨州投奔叔父。眼看歐陽修就到上學的年齡了,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里窮,買不起紙筆。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于是她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復復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茍。這就是后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歲時,歐陽修經(jīng)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讀,有時候還把借來的書抄錄下來。一天,他從李家舊紙筐里,發(fā)現(xiàn)一本六卷本《韓昌黎文集》。經(jīng)主人允許,帶回家里,日以繼夜地閱讀,被韓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動。歲時,歐陽修已是當時文學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親為歐陽修的出眾才學高興,但她更希望兒子為人做事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其時,歐陽修官職并不高,但在母親的教育和影響下,他卻正直敢諫。當范仲淹得罪呂夷簡,被貶謫到南方去時,許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諫官高若訥認為范仲淹應該被貶。歐陽修十分氣憤,寫信責備高若訥不知道人間有羞恥二字。為了這件事,他被降職到外地,過了四年,才回到京城。歐陽修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來說話,使朝廷一些權(quán)貴大為惱火。給歐陽修一些罪名,歐陽修又被貶謫到滁州。

他們捕風捉影,強加圖說:西陽宮位于永豐縣沙溪鎮(zhèn)約 1公里的瀧岡,是歐陽修的故里。西陽宮是一座三殿并列的古建筑群。 前面有一座高大的圓型拱門, 門頂上方書有赫然醒目的“西陽宮”三個大字。右側(cè)是瀧岡書院,左側(cè)是歐陽文忠公祠,以及《瀧岡阡表》碑亭。進門后,一對方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lián): “亮節(jié)失青春,嘆離鶯苦唱,別鵠凄吟,五夜愴神深滲澹;恩倫褒丹陛,憶弋雁失群,丸熊課讀,卅年回首尚辛酸。”這是對歐陽修母親鄭氏夫人自誓守節(jié),教子成材的贊美。瀧岡阡表碑亭正中豎立著《瀧岡阡表》碑石。正面刻《瀧岡阡表》,背面刻《歐陽氏世系表》,均為正楷、陰文、直書,字體端莊穩(wěn)重,雄健有力。這是歐陽修任山東青州太守護送鄭氏靈柩歸葬故里時,從青州帶回來的,至今已有近千年,是歐陽修為追懷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寫下的一部“動人悲戚、增人涕淚”的家史。195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將《瀧岡阡表》碑石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醉翁逸事說到滁州,自然會想到瑯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歐陽修。正是歐陽修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才使滁州瑯琊山的名聲大震起來。歐陽修在滁時,有的是直奔歐陽修而來;歐陽修離滁后,則以其詩文和遺跡而來。歐陽修在滁州僅兩年多的時間,卻給滁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產(chǎn)?!皯c歷新政”失敗后(公元 1045年),歐陽修被貶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時常閑游山水,并與附近瑯琊寺的智仙和尚結(jié)為好友。 為便于他游覽,智仙和尚帶人在山腰蓋了座亭子。 亭子建成那天,歐陽修前去祝賀,為之取名為“醉翁亭”,并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文章寫成后,歐陽修張貼于城門,征求修改意見。開始大家只是贊揚,后來,有位樵夫說開頭太啰嗦,便叫歐陽修到瑯琊山南門上去看山。歐陽一看, 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筆將開頭“環(huán)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換上“環(huán)滁皆山也”五個字。如此一改,則文字精練,含義倍增。歐陽修在翰林院任職時,一次,與同院三個下屬出游,見路旁有匹飛馳的馬踩死了一只狗。歐陽修提議:“請你們分別來記敘一下此事。 ”只見一人率先說道 :“有黃犬臥于道,馬驚,奔逸而來,蹄而死之 ”,另一人接著說: “有黃犬臥于通衢,逸馬蹄而殺之。 ”,最后第三人說:“有犬臥于通衢,臥犬遭之而斃。 ”歐陽修聽后笑道: “像你們這樣修史,一萬卷也寫不完。 ”那三人于是連忙請教: “那你如何說呢?”歐陽修道:“‘逸馬殺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聽后臉紅地相互笑了起來,比照自己的冗贅,深為歐陽修為文的簡潔所折服。據(jù)《宋稗類鈔》記載:有一次歐陽修替人寫了一篇《相州錦堂記》,其中有這樣兩句:

“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 ”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覺得不妥,便派人騎快馬將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來人接過改稿, 草草一讀,很是奇怪:這不還和原稿一模一樣嗎?仔細研讀后才發(fā)現(xiàn),全文只是將 “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 ”改成了“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

”,快馬追回的只是兩個 “而”字。但他反復吟誦后,才發(fā)現(xiàn)個中妙處。原來,改句中增加了兩個“而”字,意義雖未改變,但是讀起來語氣由急促變?yōu)槭婢彛艄?jié)和諧,增加了語言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圖說:歐陽修紀念館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城的恩江北岸,5000多平方米的湖,雄偉高大的歐陽修石刻像。主體建筑有宰相府、明道閣、致用閣等,開辟了歐陽修生平事跡陳列室。館內(nèi)還有醉翁亭、六一亭、至喜亭、瀧岡阡表碑亭等建筑。一代宗師宋朝初期,文壇承襲五代遺風,崇尚內(nèi)容空洞、風格浮艷的駢儷體。不久,在一些青年讀書人中,又流行起一種名叫“太學體”文章,險怪奇澀,令人難以卒讀。舉子參加科舉考試,一些考官竟對這種文章缺乏判斷能力,每每評以高分。歐陽修對這種與文學的健康發(fā)展相背悖的文章相當反感。 為了矯正“太學體”流弊,歐陽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愛讀韓愈文集,出仕后親自校訂韓文,刊行天下。宋嘉礻右二年(1057年),歐陽修受命主持禮部貢舉,這時的歐陽修處在文壇盟主地位,他所領導的古文革新運動進入重要發(fā)展階段。歐陽修決心借用這次科舉取仕的機會,痛懲文場歪風邪氣,培育平易自然的文風??季斫簧蟻砹?。一份考卷中有“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fā)”等不倫不類、莫名其妙的語句,這篇文章是一位名叫劉幾的考生所作。而劉幾正是考生中學寫“太學體”的代表人物,曾在國學考試中多次奪魁。歐陽修決定拿他開刀,當即在劉的文末戲續(xù)兩句: “秀才刺,試官刷。 ”意思是說,你這個酸秀才寫出如此咬文嚼字、文理不通的文章,我這個試官就把你從紅榜上刷下來,接著又用大紅筆將試卷從頭到尾橫抹一扛,批上“大紕繆”三字,并張榜示眾。讀到蘇軾的文章,歐陽修被蘇軾平易的文風深深打動,不禁拍手稱贊,逢人便說:避路,放他出一頭地。 ”選拔在高第。

“老夫當?shù)堑诿麊魏蛣椎奈恼鹿己?,原先中選呼聲最高的幾乎全部落榜,而中第的都是如蘇軾、蘇轍兄弟這樣的無名之輩。頓時,社會輿論嘩然,風波驟起。寫作 “太學體”的落第舉子受到了諷刺和打擊,惱羞成怒,把矛頭一齊指向歐陽修。歐陽修一次上朝,途中竟遭到圍攻和辱罵。還有人撰寫《祭歐陽修文》,極盡侮辱、漫罵之能事,把文章扔進歐陽修的住宅,咒他早死。歐陽修沒有被侮辱、漫罵嚇倒,仍堅持打擊文壇險怪文風,得到梅堯臣、蘇舜欽等人的熱烈贊同。后來,知貢舉(主管考試進士)時,又鼓勵考生寫作質(zhì)樸曉暢的古文,凡內(nèi)容空洞,華而不實,或以奇詭取勝之作,概在摒黜之列。終于使“太學體”銷聲匿跡,一代平易文風逐漸形成,歐陽修也成為一代宗師。圖說:釣源村吉安市西行 20公里,就是釣源村。北宋年間,與歐陽修同宗的歐陽氏后裔在此肇基,距今近千年。村人尊歐陽修為宗,村內(nèi)建有文忠公祠堂, “文行忠信”牌匾至今高懸。古村布局呈八卦圖形,宛如迷宮。青石板鋪成的巷子前窄后寬, 150余幢至今猶存的古建筑屋角皆為弧形,大門斜立,戲稱“歪門邪道”。依村七口水塘,取“七星伴月”之意。古建筑內(nèi)外亦有木雕、石雕、木刻、石刻、彩繪和鎦金字畫。釣源村的先祖崇尚遁世,建筑和裝飾也無不透露出一種隱逸遁世的道家色彩。而村莊歷史卻有過繁華和喧囂。清咸豐年間,石刻、木刻、彩繪、楹聯(lián)、牌匾、雕屏,有1300多戶,人口近萬,店鋪60余家,此外還有戲園、賭場、跑馬場等,號稱“小南京”。方圓數(shù)百里的官宦富商,經(jīng)常來這里博彩聽戲,品茶飲酒。釣源村是當時遠近聞名的鄉(xiāng)間都市,昔日繁華至今依稀可辨。文宗遺跡、八卦村形、商賈世家冶游的場所,這些給釣源村抹上了一層迷人的色彩。文天祥原名云孫,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官至丞相,封信國公,其“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為千古絕唱。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和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南宋狀元郎“富田文氏”是西漢蜀郡太守文翁的后裔,五代后唐時期文天祥先祖文時遷徙至今江西吉州,開吉州廬陵富田文氏一脈。1236年,文天祥生于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富田鎮(zhèn)文家村。其父人稱革齋先生,是一位鄉(xiāng)間儒者,家產(chǎn)雖不多,然藏書頗豐,經(jīng)史子集、天文地理、醫(yī)卡技藝各類圖書應有盡有。他很重視孩子們的學業(yè),設法聘名師就教。無論寒暑,文天祥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有一年,文天祥隨父親到縣邑學宮,看見墻上掛著歐陽修、楊邦義、胡錐、周必大幾位鄉(xiāng)賢的畫像,甚為敬佩。他曾讀過許多忠臣烈士的傳記,對這幾位先賢的德行業(yè)績尤為熟悉。此刻,他激動無比,心中發(fā)誓 :日后我若不像他們那樣做人,就算不得大丈夫 !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xiāng)??荚嚨谝幻?, 20歲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臨安(今杭州)應試。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脊偻鯌胱x到這份試卷,連忙向理宗皇帝推薦。理宗閱后,也被文天祥那 “肝鐵石”“天不息”精神所感動,因而親搭為第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當時,理宗高興地說 :“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圖說:1.青原山位于吉安市郊,面朝茫茫贛江,背依莽莽嵩華山,海拔三百多米,地勢雖不高,但奇峰秀起,峰巒多姿。“到處青山到處家,旋敲石火煮新茶”,“老僧攜我前溪去,共看懸崖剪雪花”。青原山為禪宗七匪行思的道場,從唐代以來,“修證禪道者以為龍象之淵藪,游覽者以為煙云之宅奧,英靈比肩,賢豪接踵”。過風光綺麗的待月橋,就是凈居寺山門, 山門牌坊上有“祖關”兩字石刻碑,為唐代書法家顏真卿任吉州刺史時的手筆。寺門橫額“青原山”三字為天祥手書。傳說文天祥看到青原山泉水橫溢,有“青原無底”之勢,便用糯米、泥沙調(diào)合堵之,在其上倒插一荊柴,并許愿說,若是月后荊柴復活,便修青原山寺作為紀念。 一個月之后,文天祥重游青原山, 見荊柴枝葉繁茂,驚奇不已,以為此乃神意,于是將荊樹作為神樹圣跡保護。并手書“青原山”三個大字。隨后大興土木,一時香火光盛,朝拜者勢如潮涌。顏真卿韋文天祥都是中國歷史上鐵骨錚凈的英雄, 而他們與佛教也都有因緣。 顏真卿書多寶塔碑,至今仍是廣為流傳的學書范本;文天祥在留傳千古的《正氣歌》中寫道“忽遇大光明”,有人說這是天祥讀《光明經(jīng)》時,得到了解脫。宦海沉浮中了狀元,本可馬上得官為國出力,不幸父親突然病故,文天祥在家服喪守孝三年。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他陪同胞弟文璧進京應試(文璧中本科進士),朝延照例要對這位前科狀元任命官職。這時,元兵已分三路大舉南侵,宦官董宋臣不規(guī)勸皇帝抵抗,卻一味鼓噪遷都避敵,弄得朝野一片混亂。朝廷的委任書還未下達,文天祥便不顧一切地上書皇帝,乞斬董宋臣以定人心。奏折被截,他氣憤地回到鄉(xiāng)里。半年后,他得到一個主管仙都觀的閑職,第二年又被任命為秘書省正字,兼任景獻府教授。其時,賈似道正掌國柄,權(quán)傾一朝,文天祥不亢不卑。當董宋臣又被委以主任,并且成為他的頂頭上司時,他“驚嘆累日”,再也不能容忍那班權(quán)奸把持朝政了,再次上書皇帝,列數(shù)董宋臣“天下乏惡名萃諸其身”。奏折又一次未獲報,他心灰意冷,準備辭職,賈似道卻差遣他出知瑞州。瑞州前幾年被元兵鐵蹄蹂躪,滿目瘡痰。文天祥到任后,張布綱紀,對驕橫擾民的郡兵給予嚴懲;用庫存資財創(chuàng)設便民庫,用以救濟貧困農(nóng)民。他采取許多得力措施,讓人民休養(yǎng)生息,重建家園,盡最大的力量來恢復經(jīng)濟。不久,文天祥任江西提刑,處理了臨江城中發(fā)生的一起冤案, 處決了殺人兇犯,對草營人命的官吏施以極刑,給冤死者的母親瞻養(yǎng)終身。這件事震動很大,深得人民擁護。后來,他知寧國府,提刑湖南,都能憂民所憂,為民請命,處處政績卓然。他在《御試對策》中提出的改革理想,決心在地方職任上努力實現(xiàn)。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白鷺洲書院創(chuàng)始人江萬里任左23相期間,任命文天祥兼權(quán)學士院。文天祥代皇帝草擬詔書,不僅沒有溢美阿訣之詞,而且對他嚴加責伐,因此觸怒了這個權(quán)貴,又受到彈劫而罷官。文天祥在仕途主是不得意的。宦海沉浮,幾度道罷礎,使他更加看清了朝政的黑暗腐敗??少F的是,他救國救民的丹心不改,大是大非面前,仍堅持正義立場不變。這種不屈的性格,使他不顧個人安危,勇敢地和邪惡勢力作斗爭,為拯救國家不惜犧牲一切。圖說:文天祥紀念館位于吉安縣城的文山公園內(nèi),雄跨松竹蔥郁的山崗,依形就勢,氣派非凡,是江西十大歷史名人紀念館中規(guī)模最大、最宏偉的名人紀念場所。仰望重檐間,書法泰斗沙孟海手書“正氣浩然”四個大字披金耀目;堂門上由著名學者、大書法家啟功題寫的“文天祥紀念館”,館名遒勁剛??;楹聯(lián)是毛澤東手書的文天祥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正氣堂始,由廂房、庭房、曲廊、詩屏相互銜接,形成了一個大四合院,院中有長青的樹草、飄香的花卉和文天祥的銅塑,四周分五個展廳,通過版面、壁畫和文物、蠟像實景等,陳列文天祥生平簡述和8幅大型壁畫,共展出蠟像雕塑4件,照片、圖表重55件、拓片7件、文獻、文件38件、書畫作品103件。留取丹心照汗青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國號為元,于公元1274年發(fā)20萬元軍水陸并進,直取臨安。南宋政權(quán)一片混亂,度宗死,僅4歲的趙隰即位,為恭帝。謝太后臨朝,要各地起兵“勤王”。次年,任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資招兵買馬,數(shù)月內(nèi)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 ”的信心和勇氣,開始了戎馬生涯。1276年正月,謝太后執(zhí)意投降。元將伯顏指定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竟連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出使議和。 由于元軍施反間計, 誣說文天祥已降元, 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擁立 7歲的趙端宗在福卅即位。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陸秀夫等再擁立 6歲的小皇帝,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縣 50多里的海中彈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國公。冬天,文天祥率軍進駐潮州潮陽縣,欲憑山海之險屯糧招兵,尋機再起。然而元軍水陸猛進,發(fā)起猛攻。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殺,未果。降元的張弘范勸降,遭嚴詞拒絕,寫下了《過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睂憽哆^零丁洋》 20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戰(zhàn)的慘敗后,陸秀夫背著 8歲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滅亡。次年,文天祥被押送大都 (今北京),囚禁四年,經(jīng)歷種種嚴酷考驗, 始終不屈。于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 47歲。文天祥臨刑前,萬人觀睹,文天祥殊為從容,對吏卒說: “吾事已畢,心無怍矣。 ”南向拜而死。他遺體所著的衣服中,后來發(fā)現(xiàn)了他留下的《衣帶贊》: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圖說:文天祥陵園位于青原區(qū)富田鄉(xiāng)鶩湖大坑村東北的臥虎山,距文家村 7.5公里。文天祥就義當晚,好友張千載以百金贖丞相尸首, 安葬遺體,以密造的匣子藏其指發(fā)及文稿,歷盡艱難險阻,運回富田交給文氏, 1284年安葬在鶩湖大坑臥虎山?!八呜┫辔男艊煜橹?”坐東向西,左右兩山,山下一泉,正處山環(huán)水繞之中。入園口,依次有牌坊、石拱橋、臺階、平臺、神道、拜謁臺等,神道長47米,寓文47歲為國捐軀之意;臺階自下而上為12級、8級、3級,以示文于1283年殉難。一尊尊古樸威武的石俑、石馬、石彪、石羊忠實地列于神道兩側(cè),默守千古忠魂。楊萬里楊萬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號誠齋野客他是南宋杰出的詩人,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

,吉水南溪(今吉水縣黃橋鄉(xiāng)洴塘村,被后人推為“南宋四大家”。

)人。楊萬里燒詩楊萬里是南宋寫詩最多的作家之一,作品往往“俚辭諺語,沖口而來”,給人純樸自然的感受,在文學史上自成一派。詩的內(nèi)容以山水風光自然景色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經(jīng)幽默地跟他開玩笑說“處處山川怕見君”。楊萬里從小就很喜歡讀詩。 他開始背了好多唐朝詩人寫的律詩, 后又學習宋代有名的丞相王安石的絕句。成年后,他最喜歡稱作“江西詩派”的詩,如黃庭堅描寫泰和快閣的詩句:“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他認為寫得就很有情趣。詩讀多了,心中充滿詩意,他就模仿前人的方法寫起詩來。朋友們說他的詩風很像 “江西詩派”,用詞精巧,還常用典故,楊萬里聽了很高興。去湖南零陵當縣官時,楊萬里已 35歲。已共寫了一千多首詩??墒?,他漸漸覺得,自己寫的詩雖然精煉,用詞造句花了不少功夫,但有時不流暢,不順口,別人讀得很吃力,有的還缺乏生活氣息, 把以前寫的千多首詩稿堆在院子里,狠下心來,點一把火全燒掉了。燒掉了舊詩,公務之余, 他到大街小巷、 田間地頭去與百姓交談, 到山野之中去聽小鳥的歌唱,去觀賞翠竹流水。他把聽到的事情、見到的情景,都在筆下描繪出來,變成了一首首優(yōu)美動人的詩歌。他還在詩中吸收民間俗話和群眾的口語,使詩句好讀易懂。他寫西湖: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他寫小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他寫鄉(xiāng)景:“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他的詩像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畫,像一幕幕社會風俗圖,清新自然,活潑生動,給莊重的詩歌王國吹進了一股新風。 他的號是“誠齋”,人們把他別具一格的詩歌稱作 “誠齋體”。拒不出仕楊萬里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官至秘書監(jiān),以正直敢言,累遭貶抑,晚年閑居鄉(xiāng)里長達15年之久。楊萬里一生力主抗戰(zhàn),反對屈膝投降,他在給皇帝的許多 “書”、“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陳國家利病,他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此始終不得大用。十四年(1187年),楊萬里任秘書少監(jiān)。高宗崩,他力爭張浚當配享廟祀事,指斥洪邁鹿為馬”,惹惱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但終因孝宗對

“指他不滿,最后一貶再貶。楊萬里見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無實際官職,只領祠祿,等于退休)而歸,從此不再出仕,朝命幾次召他赴京,均辭而不往。開僖二年(1206年),因痛恨韓侂胄弄權(quán)誤國,憂憤而死,官終寶謨閣文士,謚 “文節(jié)”。實際上楊萬里為官也不斤斤營求升遷,在作京官時就隨時準備丟官罷職,因此預先準備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費,鎖置箱中,藏于臥室,又戒家人不許買一物,怕去職回鄉(xiāng)時行李累贅。后來賦閑家居的十五年中,還是韓侂胄柄政之時,韓新建南園,請他作一篇“記”,許以高官相酬,萬里堅辭不作,表示“官可棄,‘記’不可作。”以止數(shù)事,可以想見其為人。詩人葛天民夸他“脊梁如鐵心如石”,并非謚美之辭。圖說:湴塘村湴塘村是南宋大詩人楊萬里的故里。自古以來,湴塘就是“有田可耕、有桑可采、流水潺潺、蓮荷茂盛”的魚米之鄉(xiāng),更是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的文化名村,除楊萬里外,還哺育出南宋時期的“江西三瑞”之一楊伾,民族英雄楊邦,被宋寧宗成為“當今廉吏”的楊萬里之子楊長儒等.美麗的風光、嚴密的宗法制度和重教尊儒的文化傳統(tǒng)是湴塘代有人杰的原因所在。湴塘現(xiàn)古風尤存,一座南溪橋,為宋時進出湴塘的必經(jīng)之地, 村西蓮花形山,有楊萬里墓葬。村里珍存了一套木刻版楊萬里詩文全集。數(shù)十幢青磚黑瓦的古建筑,是湴塘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的寫照。解縉“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边@副流傳了500多年的著名楹聯(lián),出自明代翰林學士、《永樂大典》的總編纂解縉筆下。要論根底,解縉侍奉過三代皇上;要論經(jīng)綸,解縉曾經(jīng)領導3千多文人以3年時間,完成了3億7千多萬字,卷帙達2萬多(大部分于1900年被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焚毀,現(xiàn)在全世界各大圖書館存書加起來只有八百卷)的宏大類書《永樂大典》。然而這位既有最強大靠山,又有滿腹長才的廟堂偉器卻沒得好死,只活了47歲。悲婉人生解縉從小就是神童, 生而秀異,穎敏絕倫,在明史上是個及詩文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