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望天門山》原文及翻譯_第1頁
古詩《望天門山》原文及翻譯_第2頁
古詩《望天門山》原文及翻譯_第3頁
古詩《望天門山》原文及翻譯_第4頁
古詩《望天門山》原文及翻譯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詩《望天門山》原文及翻譯《望天門山》當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間,二十五歲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涂(今屬安徽)途中初次經過天門山所作。下面是我辛苦為伴侶們帶來的7篇古詩《望天門山》原文及翻譯,我們不妨閱讀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賞析】:篇一

《望天門山》是唐代宏大詩人李白于開元十三年(725)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麗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概;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全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奇妙壯美,表達了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展現了自由瀟灑、無拘無束的精神風貌。作品意境開闊,氣象宏偉,動靜虛實,相映成趣,并能化靜為動,化動為靜,給人一種新奇的意趣。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jié)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顏色鮮亮。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它所構成的意境美麗、壯闊,人們讀了詩恍若置身其中。詩人將讀者的視野沿著煙波浩渺的長江,引向無限寬廣的天地里,使人立刻覺得心胸開闊、眼界擴大。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李白的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情愿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寬闊胸懷。

譯文篇二

“望”字統(tǒng)領全詩

這是一首江行寫景的七絕詩,題為“望天門山”,可見作為描寫對象的天門山風光,系李白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詩在“望”字統(tǒng)領下綻開,“天門”之山形水色融為一體,雄奇壯偉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呈現。李白身在船上,眼望兩岸青山,有船不動而山在動的錯覺,故描寫出“兩岸青山相對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遠來的孤帆,頗富情趣。

山水互為襯托

詩中的山水是緊密關聯,互為襯托的。楚江浩蕩,好像把“天門”沖“開”,而“天門中斷”使楚江得以奔騰而出。天門兩峰橫夾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門。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連,景象壯麗?!氨趟畺|流”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門而回旋,山為水開,水為山回,互為制約,又融為了一體?!跋鄬Τ觥钡摹皟砂肚嗌健?,與水中的“孤帆一片”,點面結合,動靜相襯,構成一幅完整而動人的畫面。通覽全詩,山形水勢,或合說,或分描寫,或明提,或示意,親密相關,互映互襯,呈現出了極為宏闊壯麗的景象。

《望天門山》古詩原文及賞析篇三

翻譯

長江如同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沒有回旋。

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涯。

原文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麗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概。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白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概?!氨獭弊置鲗懡?,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奇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宏偉壯美畫卷呈現出來。

解釋

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

中斷:指東西兩山之間被水隔開。

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開:開掘;開通。

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

回:轉變方向,轉變方向。

兩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似乎來自天涯。

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誕生地有爭議一種說法是唐代設安西都護府管轄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西南約10公里)還有一種說法是誕生在唐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xiāng)),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還有一說是綿州昌隆人。是唐代宏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大李杜”。

名目《望天門山》內容《望天門山》解釋《望天門山》翻譯《望天門山》賞析《望天門山》內容篇四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簡析:篇五

《望天門山》寫的是在船上遠望所見天門山的景色——兩山夾江對峙,有如連山中斷,形如天門,浩蕩東流的長江,即從缺口奔騰而去。水流至此,激起回旋,波濤洶涌,非常壯麗。舟行江上,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兩山愈來愈清楚的身影,好像正迎面對自己走來,歡迎遠來的客人。早晨日出東方,對面孤舟從水天相接處駛來,猶如來自太陽升起的地方。前半寫近望,山斷水闊,流勢浩大;后半寫遠望,動中觀靜,借水寫山。形象宏偉,意境開闊,乃如詩之畫、如畫之詩的千古杰作。

《望天門山》篇六

教學目標

學問與力量: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育同學的想象力量和形象思維力量,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育同學喜愛讀詩的愛好,激發(fā)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朗讀感悟法

教學過程

配樂,課前觀賞祖國山河美景。

一、問題導入,釋題。

1、孩子們,你們喜愛游山玩水嗎?都去過哪些風景美麗的地方?

2、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祖國到處都有迷人的風光,三清山令人神往,長江風光無限旖旎,廬山瀑布氣概磅礴,黃山云海云霧繚繞……祖國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盡。有一位唐代詩人,他也游歷了很多名山古川,寫下了千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被人們稱為“詩仙”,他就是——李白。(板書)

4、今日,我們就要學習他寫的一首山水名詩——望天門山(老師板題,望天門山)就讓我們跟隨大詩人李白去望天門山,觀賞山水美景。(老師板書:望)

5、釋題:“望”就是遠遠地看,那么李白在這兒望到了哪些美景呢?讓我們去詩中查找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看清要求,自由讀讀古詩兩遍。(課件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指名讀,正音。

3、初步指導讀出詩的節(jié)奏。

4、依據手勢,標畫節(jié)奏。

5、師生合作疊讀詩歌,體會詩歌一唱三嘆之美。

三、展現溝通

1、感受詩歌的景美。

這詩中有歌,詩中還有畫呢。《望天門山》這首詩一句一景,就像一幅水墨畫。下面我們悄悄地默讀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筆圈畫下來。(課件出示要求:同學默讀詩,邊讀遍圈。)(指名匯報)

2、巍巍天門山,滔滔楚江水,還有孤帆紅日,這么美的景物,誰來讀一讀詩文?

3、學習第一、二句。課件出示: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句詩中哪個字最讓你感受到天門山的氣概?(抓住斷字感受江水的氣概)當李白看到浩蕩的楚江水劈山而去,不禁發(fā)出這樣的吟誦(生讀,讀出氣概)

4、這樣洶涌的江水,這樣的氣概,誰來讀。(指名讀,再讀,男生讀,全班讀。)

5、一邊想象畫面再讀。并讓同學用美麗的語言說出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6、紅日、白帆、碧水、青山,李白的心和山水已相融在一起。詩人揚帆而下,望此美景,不禁吟誦……孩子們,讀到這里,你能不能體會到當時李白寫這首詩時,是一種什么樣心情?大詩人李白想要通過這首詩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師總結:(一千多年過去了,天門山還是那樣的險峻宏偉,長江水還是那樣碧綠多情,假如你有機會到那里旅游,你也會像李白一樣,深情吟誦……同學們,今日也讓這些字,這首詩,這支歌,這座山留在我們的心里,讓我們再一次誦讀……(同學配樂讀詩。)

四。鞏固拓展

1、總結學法。師:孩子們,擅長總結與反思的人才能學得更好?,F在讓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剛才學習《望天門山》這首古詩的學習方法,然后在學其他古詩的時候運用它,那么你就做到了舉一反三。同學總結,老師依據同學的匯報出示課件的學法。1.初讀。(讀準字音)2.再讀。(讀出節(jié)奏)3.想象。(想象畫面)4.悟情。(體會表達情感)我們剛才說過,李白是一個浪漫的詩人,他巡游過祖國的很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很多優(yōu)秀的詩篇。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也寫過一首山水詩?,F在,請用你們剛才總結的學法自學《望廬山瀑布》。

2、同學總結方法,自學《望廬山瀑布》《終南山望余雪》。

3、小組展現自學成果。

五、作業(yè)布置。

1、有感情地背誦《望天門山》

2、孔子曾說過:不讀詩,無以言。詩歌是一幅意境悠遠的畫,詩歌是一首悅耳美麗的歌,詩歌是靈動的文字與涌動的情愫奇妙結合,在詩人的筆下,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還有許多許多,讓我們在課外也去搜集一些,運用在這堂課里你所學到讀詩方法,讓詩歌浸潤你們布滿童真的心靈吧!

《望天門山》古詩原文及賞析篇七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解釋

1、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

2、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長江東流至天門山四周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邊:天涯。

古詩賞析

天門山,就是安徽當涂縣的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兩山夾江對峙,象一座天設的門戶,形勢特別險要,天門即由此得名。詩題中的望字,說明詩中所描繪的是遠望所見天門山壯麗景色。歷來的很多注本由于沒有弄清望的立腳點,所以往往把詩意理解錯了。

天門山夾江對峙,所以寫天門山離不開長江。詩的前幅即從江與山的關系著筆。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長江流經舊楚地的一段)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概。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原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在《西岳云臺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像: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在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奇妙力氣,而天門山也好像悄悄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其次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假如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或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概。試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消失的情景。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行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欣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由于它使原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假如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也許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tài)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楚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特別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