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價值類型_第1頁
審美價值類型_第2頁
審美價值類型_第3頁
審美價值類型_第4頁
審美價值類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審美價值類型審美價值類型是對在人類審美活動中歷史地形成的各種不同特征的價值事實的分類,分類的依據是價值載體和主體感受的特點,以及這種特點產生的基礎一一審美主客體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不同的歷史性關系。傳統(tǒng)的審美價值基本上可以劃分為美、悲、喜三大類型,這三類審美價值的價值載體以及對主體審美需要的滿足具有不同的特征,代表了各具特色的審美價值。優(yōu)美、壯美、崇高、悲劇、悲情、滑稽、喜劇等次一級的類型,都是從屬于三大類型的更具體的類型。隨著時代的前進與審美活動的展開,審美價值類型在現代已經有了新的擴展,出現了許多新的審美價值類型,其中最突出的是荒誕。第一節(jié)美美”是最基本的審美價值類型,從發(fā)生學或歷時性上看,它們是最早實現的一種審美價值。美,,主要的特征在于:第一,美的價值載體一般是體現著完善與和諧的直觀形象,包括形式結構上的和諧及與人的關系的和諧;第二,美的直觀形象體現出與主體審美理想的適合。這類直觀形象向主體展開時,主體的內在心理結構、情感運動很容易與之發(fā)生同構共鳴,因為它與人的審美理想有著內在的同一性。美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于區(qū)分美”與其他的審美價值類型。優(yōu)美與壯美同屬于美”這一審美價值類型,它們的根本特征是一致的。但它們的具體表現有所不同,因此美”這一審美價值類型才又被分為優(yōu)美與壯美兩種。1?優(yōu)美從價值載體來看,凡能使人感到優(yōu)美的對象一般具有小巧、輕緩、柔和的特點。優(yōu)美的對象常常以清新、秀麗、柔媚、嬌小、纖巧、精致、幽靜、淡雅、素靜、輕盈等來描述。中國古代文論與畫論中把優(yōu)美稱為陰柔之美。優(yōu)美的對象使人產生優(yōu)美感。優(yōu)美感一般具有和諧、平靜、松弛、舒暢的心理特征。優(yōu)美感的心理特征,表現出對象與主體之間的和諧。優(yōu)美是人對自身生命、力量的靜態(tài)直觀。優(yōu)美的和諧、平靜、松弛、舒暢使人感到純凈的愉快和美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迷人的魅力,是一種令人心醉神迷的美。2?壯美與優(yōu)美對象的特點相反,壯美的對象是巨大、急疾、剛強的。壯美的事物常常用雄壯、壯闊、深厚、豪放、粗獷、巨大、堅實、挺拔等等來形容。中國古代文論與畫論稱壯美為陽剛之美。壯美的對象使人產生壯美感。壯美感一般具有刺激、痛快、豪放、舒暢的心理特征。壯美也是人在對象性的審美活動中對自身生命和力量的靜態(tài)直觀。顯現為壯美的事物帶有形式上的巨大威力,那是主體與客體相斗爭,相對抗的痕跡,但客體已是被征服的對象,征服的過程已經消失在結果中,成為顯現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對象,即為人”的對象。形式上的巨大威力激發(fā)的是人的豪情,弓1起的是精神上的暢快。3、典雅隨著人類進入漫長的階級社會,人與人之間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美的分類中出現了以等級為界限的類型。凡是與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相一致的并顯示著統(tǒng)治階級的理想的對象被稱為雅”先秦時在士大夫中就盛行對藝術的中和”要求,所謂中和”就是折衷兩端,不偏不倚,以中為正,陰陽相濟;就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這些都符合仁”與中庸”的要求,也被稱為雅”和”進入封建社會后,這種審美要求則進一步成為時代的審美風尚,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綿延千年的特有的民族審美標準之一。在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有了雅與俗的區(qū)分。古希臘很早就區(qū)分了美容術與化妝術。美容術指梳妝藝術(珠寶、衣服、發(fā)型)、衛(wèi)生保健、保護的醫(yī)學技術?;瘖y則指虛偽與過度的粉飾。在希臘神話中,有兩種女性的美,一種是典雅的以阿弗洛狄忒為代表的美,一種則是以潘多拉為代表的妖艷的美。所以,雅即典雅或高雅,是一種基于階級等級的分類,它先屬于貴族,在中國,后來又有屬于文人的淡雅,總之是與平民百姓的眼中的美有區(qū)別的。因此,雅必然與優(yōu)美、壯美有相通之處但又具有特殊性,雅突出的是等級與文化氣。典雅的本義是高雅,即高貴精致,符合上流社會的審美理想。在西方,古典芭蕾是高雅的。它有一套嚴格的程式和規(guī)范,動作要求規(guī)范化,尤其注意穩(wěn)定性和外開性。以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為代表的西方園林是典雅的。這是一種幾何形園林。其特點是講究整齊一律、均衡對稱,具有明確的軸線引導,講求幾何圖案的組織,甚至花草樹林都修剪得方方正正。歐洲的宮廷文藝也是高雅的,在文學、繪畫與戲劇中,都是描寫和塑造理想的人物與生活,特別是以高貴的帝王、貴婦人與宮廷娛樂方式為題材,敘事結構嚴謹,語言準確明晰。在中國,儒家把雅”明確地規(guī)定為正”?!墩撜Z述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論語集解》中引孔安國說:雅言,正言也?!币嵭f:讀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義全。”《毛詩序》說: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彼?,雅”的價值載體必須符合儒家正道。雅樂是指合于古樂的正聲,其歌詞典雅純正,樂曲中正平和,與來自民間的變化復雜、情感激越的鄭聲相對。文學中的典雅,多指文辭嚴整、語出經典,依循溫柔敦厚的傳統(tǒng)詩教的文章。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分文章基本風格為八種,首列典雅”。其對典雅”的解釋為:典雅者,熔式經誥,方軌儒門者也?!备哐诺膶ο笫谷水a生高雅感。高雅感一般具有高貴、精致、富麗、合規(guī)矩、莊嚴、氣派等感覺。雅”在中國的進一步發(fā)展是在唐宋時期。隨著禪宗思想的創(chuàng)立和盛行,其崇尚淡泊、閑適的人生風格普遍為文人士大夫接受。雅”被賦予了新的涵義。那就是文士所欣賞的淡雅。淡雅,即清新脫俗,淡泊平和,以遠離塵俗,淡忘名利為特征。唐代司空圖《詩品二十四則典雅》篇云: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钡抛畹湫偷伢w現在唐宋士大夫的城市園林藝術之中。這種園林一般面積不大,但一石一水、一草一木、一隅一角,無不有著精心創(chuàng)造的景觀,處處顯現出主人的學問與修養(yǎng)。淡雅的對象使人產生的是淡雅感。淡雅感一般具有平和、恬淡、安靜、素靜的心理特征。第二節(jié)悲悲”是與美”有顯著區(qū)別的審美價值類型。作為審美價值類型的悲”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悲慘、悲哀,而是能讓人以悲為美”,即獲得審美愉快的悲。悲”作為一種審美價值類型的主要特征:第一,悲的價值載體一般是主客體沖突、斗爭的艱苦過程,主要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存在。第二,悲的直觀過程呈現給審美主體的現實往往是艱難困苦、曲折不幸,是悲的主體被壓制、被摧殘、被毀滅,是與審美主體的理想相背的圖景。但悲的主體必然從精神上表現出對客體的征服或超越,表現出對自身力量的信心與肯定,從而抽象地展現出理想的前景,使審美主體通過理性的領悟達到超越,獲得審美愉快。悲情、悲劇、崇高都屬于悲”這一審美價值類型,它們的根本特征是相似的。當然它們的具體表現是不同的。1.悲情悲情指人的一種憂郁、悲傷、痛苦的情懷,這種情懷產生于人與一種無形的自然力量或自己認同的社會制度的矛盾沖突。悲情的主體有著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但強大的客體作為一種客觀力量總是打擊與扼殺這種理想,造成痛苦、憂郁與悲傷。悲情的原因主要在于人生失意。人生失意蘊含的是人與自然、歷史的矛盾,以及個體的有限性與宇宙的無限性的矛盾。造成悲情的客體力量是主體無法抗拒的,它們或是無形、無限的宇宙時空,或是人生的必然規(guī)律、命運,或是主體自身并不認為是敵對的甚至是忠誠的對象。這些客體力量雖然與主體對立,但是主體卻不能與之形成抗爭、拚搏的關系,只能接受這種痛苦,在理解中達到超越。悲情的價值載體只能是藝術作品。因為現實中的因人生失意引起的悲是強烈的痛感,是憂郁與悲傷,這不是美。以悲為美”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需要把握與理解,只有理解才能超越。悲情只有在藝術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現。對悲情的感受會使審美主體獲得一種審美價值或美感。悲情不能激起我們面對壯美事物的那一番壯麗,卻有著面對優(yōu)美事物的那一種韻味。悲情感是柔性的、韌性的、哲學的、超越的感受在輕輕的嘆息、獨自的感傷中升華為人生意義與宇宙真諦的獲得,撫慰著人的心靈,給人帶來柔性的審美愉快。悲情以其對不可抗拒的對象的超越,讓人能以悲為美”。悲劇悲劇這種審美價值類型的出現是以作為戲劇的悲劇的興盛為基礎的。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在對希臘悲劇中的優(yōu)秀作品進行研究后提出了悲劇的本質: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描寫了比現實中更美好同時又是與我們相似的人物,通過他們的毀滅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感情得到陶冶”,從而使人的感情得到凈化。德國哲學家黑格爾進一步發(fā)展了悲劇理論。他把辯證的矛盾沖突學說引進悲劇理論研究,提出悲劇的本質是兩種社會義務、兩種現實的倫理力量的沖突,由于雙方都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代表的普遍力量,又都有片面性,于是在沖突中同歸于盡,造成悲劇的結局。在這個結局中,雙方的片面性得到克服,矛盾得到調和,顯示永恒正義”的勝利。恩格斯在1859年致拉薩爾的信中,從人類歷史辯證發(fā)展的客觀進程中揭示了悲劇的客觀社會根源與悲劇的本質。他指出,悲劇是一種社會沖突,即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6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代表歷史的必然要求〃的一方是正義的但弱小的一方,與之發(fā)生沖突的是強大的舊勢力或邪惡力量,當它們發(fā)生沖突時,正義的要求不可能實現,總是要遭到挫折、失敗、犧牲、毀滅,這樣就構成了悲劇。悲劇產生于社會的矛盾與沖突,沖突雙方分別代表著真與假、善與惡、新與舊等等對立的兩極,卻總是以代表真善美的這一方的失敗、死亡、毀滅為結局,他們是悲劇的主人公。然而,悲劇不僅表現沖突與毀滅,而且表現抗爭、拚搏,這是悲劇成為一種審美價值類型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說,沒有抗爭就沒有悲劇,沖突、抗爭與毀滅是構成悲劇的三個主要要素。悲劇的價值載體同樣只能是藝術。因為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美好事物的毀滅是令人傷悲的。因此,現實中的悲劇不能作為直接的審美對象來欣賞,否則人就是沒有人性的人了。現實中的悲劇只能激起人的同情、義憤,迫使人采取嚴肅的倫理態(tài)度和實踐行動。現實的悲劇只在客觀上具有悲劇的審美性質,它們必須以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才能成為欣賞的對象。悲劇感是強烈的痛感中的快感,悲劇感的獲得來自于悲劇對人生意義或人生價值的揭示。正是人的偉大與崇高,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審美愉快,使人能以悲為美”。3.崇局崇高這個概念早在古羅馬時就出現了,但真正把它作為一個審美范疇進行研究應推18世紀的英國美學家博克。他把崇高作為與美對立的審美范疇,從外在形式與內在心理情緒兩個方面進行比較,提出了崇高的特點。凡是能引起人的恐懼的東西,如晦暗與朦朧,空虛與孤獨,黑夜與沉寂等,都是構成崇高的因素。崇高的對象往往是無法駕馭的力量,具有龐大的體積,粗獷的形式,強硬的直線,堅實笨重的形式特征。這些對象使主體感到痛苦、危險與恐懼,對主體的生命造成威脅,引起人自我保全”的本能反映,當人從心里生發(fā)出這危險與痛苦不能加害于自己時,就是崇高感??档略谄洹杜袛嗔ε小分袑U路治龀绺?,提出崇高對象的特征是無形式”,即對象的形式無規(guī)律、無限大、無比有力和無法把握,這些對人有巨大威脅的對象是人難以抗拒的。人的感官與想象都不能把這樣的對象作為整體來把握,因此是對象否定主體。然而,人的理性在較量中會發(fā)現自己是在安全地帶”,并能見到”對象的整體或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從觀念上戰(zhàn)勝對象,肯定主體,產生崇高感。所以,崇高不在對象,而在人類自身的精神,是人對自身力量勝利的愉快,對自己本身的使命的崇敬。崇高是一個相對弱小卻代表正義與善的主體與強大的敵對勢力奮斗抗爭的過程,通過這種奮斗與抗爭展示人的精神與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與力量的動態(tài)展示。崇高的價值載體首先是體現這種沖突與抗爭過程的藝術作品。但崇高不僅僅限于藝術作品中,人的現實的活動過程就常常顯現出崇高。崇高與壯美有著聯(lián)系:因為壯美的對象占有大的空間,具有疾速的時間,力量強大,性質剛硬,往往引起人先驚后喜的審美感受。崇高主體面對的對象同樣是強大的、有力的,正是這樣,才造成了環(huán)境的艱苦、沖突的激烈,人的審美愉快也要由痛感轉化而來。因此,歷史上許多美學家把崇高與壯美相提并論。崇高與壯美是有區(qū)別的:壯美是顯示人的活動的一種結果,是人的勝利的靜態(tài)顯現。而崇高一般在沖突過程中展現,是人的力量、精神的動態(tài)展示。壯美的對象可以是一種自然的存在,崇高的對象則與人的活動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自然界的事物也能引起人的崇高感,那是因為人把自然事物擬人化了,使它具有一種象征性。崇高對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是非常有益的。這種莊嚴的、圣潔的、嚴肅的、剛性的美時時激起人做人的自豪與勇氣,使人不斷克服自身的渺小,去創(chuàng)造光輝燦爛的人生。第三節(jié)喜喜”是與悲”有顯著區(qū)別的審美價值類型。喜”伴隨著笑,但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喜悅、快樂,喜是在直觀某種有外在偽裝而實質上是被歷史實踐否定的東西時產生的對對象的嘲弄,同時肯定自己的信心與理想。喜”這個類型的審美價值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喜的價值載體一般是被歷史實踐否定了的、與正常的尺度相偏離的事物、現象與行為。它們在成為直觀對象時,與正常尺度的偏離表現出多種形式,有的是形象的偏離與扭曲,有的是形象自身出現的形式與內容的相悖。第二,喜的對象的實質是為審美主體所掌握的,主體能清楚地、輕松地把握到對象與正常尺度的偏離,從而獲得審美愉快。滑稽、喜劇都屬于喜”這一審美價值類型,它們的根本特征具有一致性,但它們的具體表現也是不同的?;c喜劇這兩個概念往往被美學家們混同使用,但細究起來,滑稽與喜劇有著性質與程度上的不同。滑稽常見于日常生活現象,是由人的行為、言論的荒謬背理引起的有趣、快樂、荒唐、意外、幽默等情感反應,是輕松的喜。喜劇是與悲劇相對應的一個概念,表現社會的矛盾與沖突的一個階段。1?滑稽亞里士多德在對作為戲劇類型之一的喜劇進行研究時說過,喜的對象具有丑的形式,因而具有可笑性或滑稽。他們比較一致地指出了滑稽與笨拙、錯誤、丑這些形式上的不正常以及形式與內容相悖的不正?,F象的聯(lián)系。滑稽與丑怪有關,因為丑怪本身就是事物形式上的不正常,即變形和畸形。變形的東西往往是怪的東西,它是對正常的物的尺度的一種偏離?;蔚臇|西一般是指丑的東西,它也是形式上的一種不正常。變形常是人為的扭曲與夸張,畸形卻是天生的,是人不情愿的遭遇。丑與美是對立的,丑的必不美,但丑可以構成滑稽。丑構成滑稽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人的幻想。人要想掩蓋自己的丑是一種自然傾向,掩蓋會使人進入幻想式心態(tài)之中,這就構成了滑稽。也就是說,丑要掩蓋甚至裝扮成美的時候,才是滑稽的,因為這種裝扮造成了形式與內容的倒錯與悖離?;膬r值載體主要是藝術。因為藝術家可以用藝術的手段把對象的形式與內容的倒錯與悖離揭示得淋漓盡致,使人們更能體會到滑稽?;斜囟ǚ磻獮樾?。這種笑不是人的生理本能的反應,也不是人的精神滿足和愉快的表現,而是帶有理性的批判或贊美的情感內容?;鸬男σ环矫媸浅鲎杂趯徝赖娜藢鼘ο蟮钠?、錯誤、丑陋的發(fā)現,另一方面也有對于自己能保持正常的尺度的自豪和自尊。它既是一種人類理性批判的手段,又是人肯定自身價值的方法?;膶ο蟊蝗诵蕾p,對人具有審美價值,是在人類已經掌握和理解人與物的正常尺度,并有了對自身本質的理解和自身力量之后。因為這時人才能理解和把握那些偏離了歷史正常尺度的對象,以一種輕松的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對它們進行評價與批評。但這只是對人類自身的弊端的諷刺與批評,滑稽的對象與主體并不敵對。所以批評著重于概括的批評,使缺點成為笑柄,不再重犯,其中也內涵著熱情的幫助?;c幽默有一定聯(lián)系,因為幽默也會令人發(fā)笑。但是滑稽的基礎是人類自身的弊端所造成的形式與內容的倒錯、悖離或變形,幽默卻是人自覺地用倒錯歪曲的形式表現深刻的思想和真實的內容,顯出含蓄、詼諧與機智?;蛔鳛橐环N審美價值,是因為它引起的笑聲使人們的生活變得輕松活潑、有趣和充滿活力。這笑聲一方面對人的健康有益,一方面對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有益。2.喜劇喜劇有時也被稱為滑稽。這是因為喜劇中存在著滑稽因素,如行為語言的乖訛、夸張、倒錯、變形及明顯的虛假和假作正經、自相矛盾等等,因而也會引起笑。但喜劇與滑稽還是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喜劇常常用于評價某一重大的社會歷史現象,所以比滑稽更具有嚴肅性。黑格爾認為,喜劇是形象壓倒觀念”,因此表現了理性內容的空虛。馬克思用喜劇”來指一種社會歷史階段。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當著歐洲歷史已經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時候,還保留著封建割據的現代德國制度是時代錯亂,……它向全世界展示舊制度毫不中用;它只是想象自己有自信,并且要求世界也這樣想象”,這種用一個異己本質的外觀來掩蓋自己的本質”的舊制度只不過是世界制度中的丑角,而歷史是認真的,經過許多階段才把陳舊的形態(tài)送進墳墓。世界歷史形態(tài)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喜劇?!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馬克思的本意是為闡明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馬克思實際上指出了喜劇的根源也是兩種社會力量的沖突。但喜劇與悲劇不同,首先,喜劇的主人公是要被否定的舊事物,強大的外形與虛弱的內容已經發(fā)生悖離,再不能對社會進步的力量構成威脅了。其次,喜劇主人公總是要自欺欺人的,他們總是力求用一個異己本質的外觀來掩蓋自己的本質”其三,喜劇就是對這種內容與形式錯亂、本質與現象悖離的舊事物的揭露與否定,因此能直接顯現人類的理想與自信,不像悲劇只能在被摧殘與毀滅中間接地顯現人類的理想與自信。喜劇的價值載體只能是藝術作品。因為喜劇一般是以形式與內容悖離為主要特點的,現實中的喜劇蒙有某種假象,不易看出其喜劇的本質。藝術可以運用藝術手段如夸張變形等揭示假象后的真實,突出喜劇性。只有當本質與外在現象、內容與形式的自相矛盾、倒錯背理被揭開時,喜劇才真正形成。魯迅先生說得好,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也就是撕開假象和偽裝,暴露其實質。撕破假象與偽裝之后的暴露,使對象變得更加渺小空虛、可憐可鄙、毫無價值,這就使人們不可能用嚴肅的態(tài)度去對待,所以喜劇感必定反映為笑。這里的笑包含的是深刻的理性批判的內容和犀利的諷刺,在笑聲中激起人們最后埋葬舊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所以馬克思說,喜劇使人類能夠愉快地和自己的過去訣別”。喜劇感的笑還包含著人類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真與善的肯定,這是喜劇具有審美價值、能引起人的審美愉快的重要原因。喜劇感的笑由于包含著深刻的理性批判的內容和犀利的諷刺,因此是一種嚴肅的笑。高尚的喜劇往往是接近悲劇的。第四節(jié)荒誕荒誕作為一種審美價值類型,是西方現代社會與現代文化的產物?;恼Q的本義是不合情理與不和諧,它的形式是怪誕、變形,它的內容是荒謬不真。從形式上看,荒誕與喜相似,但荒誕的形式是與內容相符的,并不像喜那樣揭示的是形式與內容的相悖或形式所造成的假象,所以荒誕不可能讓人笑。從內容上看,荒誕更接近于悲,因為荒誕展現的是與人敵對的東西,是人與宇宙、社會的最深的矛盾。但荒誕的對象不是具體的,無法像悲劇和崇高那樣去抗爭與拚搏,更不會有勝利?;恼Q也不能像悲情那樣通過理性的理解達到超越?;恼Q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不能理解的,所以荒誕也不可能讓人哭?;恼Q的產生有其社會根源在現當代西方社會,隨著社會內部矛盾沖突的激化,人與社會、人與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