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工具理論的興起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_第1頁
政策工具理論的興起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_第2頁
政策工具理論的興起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_第3頁
政策工具理論的興起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_第4頁
政策工具理論的興起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政策工具理論的興起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

D035;C934:A0257-5833(2010)04-0013-07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實踐界,在公共行政學還是政策科學領域,政策工具理論都以其強大的解釋力和廣泛的應用性獲得了普遍關注,甚至與“政府改革與治理”、“公共政策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公共組織理論”一道,被學者列為中國公共管理理論亟待研究的四個重點領域①。那么,這一理論的總體研究狀況如何,其研究內容和理論價值究竟怎樣,能夠在哪些方面適用,它在中國的發(fā)展和應用的前景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將有利于在行政體制改革和我國進入“社會政策時代”的背景下提高我國公共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政策的執(zhí)行效果。一、國外政策工具研究的總體狀況政策工具研究在經濟學領域曾經長期盛行,諸如工資和價格政策以及社會保險福利水平均被看做是一些取得某些宏觀經濟效果的政策工具,貨幣、財政、稅收也是經常使用的工具。然而,在公共管理學界,政策工具研究受到重視卻是近三十年的事情。從公共管理學的發(fā)展脈絡來看,前期公共行政時期處于政黨分贓和庇護人制度之下,政治與行政沒有明顯的界限,行政手段從無受到重視;傳統(tǒng)公共行政時期主張政治-行政二分并建立和發(fā)展了官僚制,則為行政手段的探索提供了可能的制度環(huán)境;新公共行政時期除了更加注重民主、參與、公平和響應等價值理念外,更重要的是促成了公共政策科學的生發(fā),從而為政策工具的研究提供了學科基礎。此后,政府組織對于實踐知識需求的日益增長、政策實施問題的日益復雜以及人們對政策失靈很大程度上與政策工具相關的認識,催生了人們對政策工具的研究。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對福利國家失敗和政府工作低效的檢討以及隨之而來的“新公共管理”運動,政策工具日益受到關注②,與此前的“新公共行政”思潮注重民主和公共理念相比,“新公共管理”運動及其“管理主義”傾向于注重對市場機制、工商管理技術和社會化手段的應用,從而更加注重實現(xiàn)公共管理目標的手段與工具③。從公共政策學的角度看,作為達成政策目標的一種手段④,政策工具是隨著政策執(zhí)行的難度和復雜程度增加,對政策執(zhí)行方法和手段要求提高而逐漸受到關注⑤;是作為對“各種政策失靈是由于對政策工具的知識不足造成的”⑥這種判斷和責難的一種響應。在這種背景下,研究者在注重公共決策過程和公共政策本身的科學性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執(zhí)行政策的過程,更加注重在執(zhí)行政策的不同方式和工具之間進行權衡、評價與選擇。在這種背景下,政策工具研究在西方世界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其研究成果主要有胡德的《政府工具》、蓋伊·彼得斯和馮·尼斯潘主編的《公共政策工具》、戴維·奧斯本和彼得·普拉斯特里克主編的《政府改革手冊:戰(zhàn)略與工具》、E·S·薩瓦斯著的《民營化與公私部門的伙伴關系》、萊斯特·M·薩拉蒙等人主編的《政府工具——新治理指南》、托馬斯·思德納著的《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管理的政策工具》、胡德等人編的《數字時代的政府工具》以及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著的《環(huán)境政策的工具組合》,等等。在這一過程中,政策工具越來越與行政體制改革和具體領域的公共管理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其主題是如何通過政策工具的創(chuàng)新和選擇優(yōu)化來改善公共管理實踐。除了上述列舉的著作外,在財政金融領域還有大量關于財政金融工具的著作。這與經濟學向來注重政策工具研究,并對公共管理具有強大的滲透力是密切相關的。雖然在體制改革和改善公共管理效能的背景下,政策工具及其理論研究已經顯示出其重要性,但是從文獻的角度看,政策工具的理論研究狀況還與其重要性很不相稱?!癢iley-Blackwell”電子期刊數據庫檢索結果顯示,從1952年第一篇相關文獻開始至今,總共有181篇以“政策工具(政府工具)”為題名的文獻以及30篇以其為關鍵詞的文獻。即使兩種文獻不重復,文獻總量也只有211篇。雖然政策工具是公共政策的主要議題,但是公共政策工具的論題仍然相對少地被學界所探討。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對政策工具的關注在逐漸增加。如果按階段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從1981到1995年的15年間,對“政策工具”的關注沒有明顯變化;但是隨著新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進一步具體化和深入,1996年后的兩個5年間對“政策工具”的研究明顯增多,即使在2006-2009年以來的3年內,也有51篇相關文獻(表1)。同時,政策工具在公共管理理論研究中仍然沒有進入主流。公共管理領域的三種權威期刊,《治理》(Governance)、《公共行政評論》(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以及《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⑦的載文顯示,政策工具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才出現(xiàn),而且1996-2000年間僅1篇文獻,2001-2005年間有6篇,2006年以后的3年內是5篇(表2)。另一個特征是,這些文獻并沒有形成集聚效應,而只是分散在許多不同的期刊中。從期刊與文獻所屬的種類來看,除了在公共管理領域一般性的理論研究之外,政策工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財政與金融、環(huán)境地理以及醫(yī)療衛(wèi)生等領域??偟膩碚f,政策工具的研究隨著政策科學的發(fā)展、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深入以及公共政策的復雜化和專業(yè)化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其應用范圍涉及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各主要領域,但其研究仍然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二、政策工具的研究內容及其理論價值政策工具研究的核心就是“如何將政策意圖轉變?yōu)楣芾硇袨?,將政策理想轉變?yōu)檎攥F(xiàn)實”⑧。國內學界將“policyinstrumentation”、“policyinstrument”以及“governmenttools”都作為政策工具理解。也有人對政策工具的含義作了三個層次的區(qū)分:工具(theinstrument),是一種社會制度的類型;技術(thetechnique),是一種運作制度的具體裝置;手段(thetool),是一種技術內的微觀裝置⑨?;谡吖ぞ邔哟蔚膶挿盒裕吖ぞ哂袝r候與政策本身難以涇渭分明:特定的政策工具從某一層面上看它是一項政策,但從更高層面看又只是上層政策的一個工具。從另一角度看,政策(政府)工具既指政府用于改善內部流程和管理方式的機制,又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機制。政策工具的研究形成了工具主義、過程主義、權變主義和建構主義等研究路徑⑩。工具主義強調,政策工具本身的屬性對于政策過程和政策效果的決定作用,側重于工具屬性的研究。過程主義認為,政策工具的好壞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所以研究重心放在工具發(fā)展的重復性過程而不是工具屬性上。權變主義認為,工具的作用不僅受工具的屬性影響,而且由工具的環(huán)境和背景決定,因而注重在特定的政策目標和環(huán)境背景下選擇特定的政策工具。建構主義則認為,政府工具在政策系統(tǒng)及其運行過程中并不起決定性作用,它只是決定政策系統(tǒng)與政策過程的眾多因素之一,所以主張在整體的政策系統(tǒng)、政策網絡、決策系統(tǒng)和執(zhí)行過程中定位政策工具的應用。當前,政策工具理論的研究內容包括政策工具的概念、分類和特征研究,政策工具的選擇、組合與績效評價,并以此建立了較為系統(tǒng)和規(guī)范的理論體系(11)?;谡吖ぞ叩亩鄻有院涂商娲?,國外研究重點集中在政策工具的選擇、組合及其實施效果的評價上。政策工具的分類標準既有根據政府行政干涉強度(12)、政府引導方式(13)來區(qū)分,也有按照強制性程度對政策工具進行的光譜式劃分(14),此外,按照政策工具的不同主體進行的劃分也較為常見(15)。在對政策工具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學者們通過大量實證研究考察不同政策工具的基本特征,區(qū)分政策工具在不同條件下的優(yōu)缺點,積累了關于多個領域政策工具選擇、組合與優(yōu)化的知識(16),并由此建立了政策工具的選擇標準。如,彼得斯提出了包括觀念、制度、利益、個人與國際環(huán)境等在內的“5I框架”(17),薩拉蒙則采用了強制性程度、直接性程度、自治性程度和可見性程度四個分析維度(18)。對于公共管理學而言,政策工具理論的引入一方面使政府內部體制改革的理念和戰(zhàn)略能夠落實到操作層面,另一方面使得公共管理與服務的多元化機制得以實現(xiàn)。政策工具的理論資源使政府改革從“市場主義和管理主義”、“劃槳、掌舵還是服務”、“摒棄官僚制和再造政府”等理念爭論層面,深入到具體如何落實政府改革的政策措施層面。同時,政策工具的拓展將管理方式從“目標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績效評估”等方式擴展到了“資產出售”、“標桿管理”、“雇員授權”與“合同外包”等方面。在公共管理與服務機制方面,從原先簡單的“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三分,到根據是否涉及政府規(guī)則、是否需要政府支出分類,按照使用的資源類別、政策目的以及強制性程度和國家干預程度等多元角度對其進行分類,并且制定了邏輯一致的工具圖譜。使公共管理與服務機制擴展到“直接供給”、“公共事業(yè)”、“管制”、“稅收和使用費”、“產權拍賣”、“補貼”、“信息和勸誡”、“私人市場”、“資源性組織”以及“家庭和社區(qū)”等多種與當代公共管理與服務環(huán)境相適應的政策工具上來(19)。對于公共政策學而言,政策工具理論豐富了政策執(zhí)行階段的理論資源,胡德甚至將政策執(zhí)行看作政策工具選擇的管理過程(20)。在當代中國,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需要通過具體政策的出臺來落實,政府經濟調控、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的履行需要落實到具體的政策創(chuàng)新和執(zhí)行層面;同時,大量政策執(zhí)行正在面臨政策問題的特征、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政策環(huán)境以及政策主體等方面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帶來的挑戰(zhàn)。政策工具的一般理論結合政策環(huán)境、政策目標、政策網絡和政策過程等多種因素,為政策執(zhí)行提供了多種政策工具選擇和評價的模型,從而為政策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可靠保障。三、政策工具理論的應用政策工具理論強大的解釋力和廣泛的應用性使得它在財政金融、環(huán)境保護、廢物處理、土地資源管理、農業(yè)政策、基礎設施治理、就業(yè)服務、教育、科技、藥品安全監(jiān)管以及艾滋病防治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財政金融領域,人們常常關注財政、金融(貨幣)政策對于調整經濟周期、創(chuàng)造就業(yè)以及調整消費等的作用。其中,財政政策工具包括收入政策工具和支出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稅收,包括增稅、減稅和調整稅率等(21)。支出政策工具包括購買支出和轉移支出,其中購買支出包括公共工程支出和政府消耗性支付等,轉移支出包括對居民的補助,對企業(yè)的投資補助、限價補助和進出口補助等。金融(貨幣)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準備率、再貼現(xiàn)率與公開市場業(yè)務等一般性控制工具和有證券保證金率、消費信用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和優(yōu)惠利率等選擇性控制工具。不同的財政金融工具具有不同的特征,發(fā)揮不同的作用,其適合應用的經濟社會環(huán)境也不一樣,需要根據不同的情形組合不同的工具,才能較好地實現(xiàn)調整經濟的目標(22)。在環(huán)境保護、廢物處理和土地資源管理領域,研究者一般以環(huán)境領域的市場失靈和政策失靈及其所產生的問題作為起點,討論應對環(huán)境領域的非競爭市場、外部性、公共產品、信息不對稱等情形的政策工具,如利用市場、創(chuàng)建市場、環(huán)境管制和公眾參與等。其中每一類工具都包括若干種更為具體的政策工具。例如利用市場的政策工具包括補貼削減、環(huán)境稅費、使用者收費、執(zhí)行債券、押金—退款制度和有指標的補貼以及排污費和信貸津貼等;創(chuàng)建市場的政策工具包括產權與地方分權、可交易許可證和權利以及國際補償機制;環(huán)境管制工具包括標準、禁令和許可證與限額;公眾參與工具包括公共參與和信息發(fā)布等(23)。也有人將工業(yè)污染公共處理作為新的政策工具(24)。研究者經常在描述了每一種政策工具的運用之后,列出選擇政策工具的標準,如效率、效果、公平、激勵相容以及政治上的可行性等,并在考慮市場類型和社會政治因素的基礎上,建立政策工具選擇的矩陣,對政策工具進行選擇與組合(25)。雖然財政金融和環(huán)境保護是政策工具應用最多、研究最為系統(tǒng)和深入的領域,但政策工具的應用并不局限于此。如,在農業(yè)政策領域的政策工具包括投入支持、市場價格支持、產出價格支持、收入支付、面積支付和歷史權利(脫鉤支付)等。有人從收入轉移效率、貿易扭曲和競爭力指標等三個方面對上述工具的績效進行了評價,認為沒有一個措施帶給農戶長期的收益,而且所有這些都增加了資源使用的扭曲程度;并認為臨時的收入支持,培訓和技術升級,再就業(yè)援助等,比當前制定的政策更有效和低成本(26)。此外,還有些研究把農業(yè)政策工具分為生產者支持措施、一般服務和消費者支持措施。其中的生產者支持措施又包括國內政策措施和貿易政策措施。從具體政策工具層面來看,國內政策措施包括:國家定價、信貸補貼、直接補貼、退耕還林補貼、農業(yè)稅等,貿易政策措施包括:關稅、關稅配額、國營貿易、出口補貼,一般服務包括農業(yè)基礎設施、農業(yè)研發(fā)、農業(yè)學校、檢測服務、公共儲備等。而消費者支持措施主要是指食品價格補貼(27)。在基礎設施治理領域,有人認為農村基礎設施治理可以選擇強制性政策工具、混合型政策工具和自愿性政策工具,因為農村基礎設施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為此提供了前提條件,而基礎設施類型的多元化則構成了政策工具選擇的依據(28)。在就業(yè)管理與服務領域,政策工具日益多樣化,在繼續(xù)保留工資指導價和職業(yè)中介服務的同時,還出現(xiàn)了包括信息服務網絡化建設、勞動力和就業(yè)市場建設、轉移勞動力培訓和職業(yè)技能培訓和創(chuàng)業(yè)服務等多種類型。其中強調市場機制、社會機制共同參與就業(yè)管理與服務的政策工具受到了較多的關注,如勞動力培訓中的市場機制作用(29)以及政府培訓與企業(yè)需求相匹配的“訂單式培訓”(30)等。四、政策工具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及其應用前景有研究認為,無論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新公共管理”以及“重塑政府”理論與實踐的影響,還是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六次政府機構改革的反思和當前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現(xiàn)實要求,抑或中共十六大以來改進政府管理方式、建設服務型政府、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的方略,都強化了我國學界對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和政策工具選擇的關注(31),而市場機制的日漸成熟、社會組織的興起以及由此而來的公共管理與服務的市場化與社會化,則為我國公共管理中的多元政策工具選擇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也有研究認為,社會異質性顯著增加、社會能力獲得較大提升以及政府能力相對下降,為我國公共管理社會化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契機和可能性。而公共管理社會化的實質是政策工具的重新選擇,是以強制性程度較低和直接性程度較低的政策工具逐漸取代強制性程度較高和直接性程度較高的政策工具(32)。其實,與其說在社會異質性增強的背景下,社會能力提升的同時政府能力相對下降,不如說在此背景下社會能力的提升從另一個角度提升了政府能力。政府只有充分注意到社會異質性和公共管理主體的多元性,充分利用各社會主體的能力,選擇恰當的工具,才能更好地提升管理社會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由此,政策工具在西方的研究隨著“新公共管理”與“治理”理論的引入,被逐步介紹到我國學術界,并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主要學者有張璋(33)、毛壽龍(34)、張成福(35)、陳振明(36)和顧建光(37)等人。其中陳振明等人不僅對政策工具的研究脈絡與主題做了系統(tǒng)梳理和綜述(38),并出版了名為《政府工具導論》的著作,還發(fā)表了一系列基于理論梳理和個案研究的文章與學位論文(39)。上述研究中的相當一部分著力于梳理和引入政策工具理論,但也有一些不再局限于此,而且包涵了對其理論體系的整體考察,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范例研究逐步實現(xiàn)政策工具理論的本土化。在內容和應用領域方面,國內政策工具研究沒有突破國外理論的框架,仍然以政策工具的概念、背景,政策工具的列舉、分類以及政策工具的評價與選擇為主(40),陳振明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中關于政策工具選擇與評價的標準、因素、過程和程序的闡述可以看作是對政策工具進行實證研究和本土化改造的一個前期準備。政策工具理論的實證研究和理論的本土化改造也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在財政金融學界較早就自覺地使用了“政策工具”這一概念,但在其他領域只有少數研究涉及到了具體領域政策工具的范例研究,如環(huán)境保護、電信民營化、教育、房地產和集體林地等管理,其中以環(huán)境保護領域的政策工具研究最為系統(tǒng)與深入。筆者對統(tǒng)籌城鄉(xiāng)就業(yè)的政策工具選擇與優(yōu)化的研究,可說是目前政策工具應用于統(tǒng)籌城鄉(xiāng)就業(yè)的最為系統(tǒng)和深入的實證研究(41)。政策工具理論在我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務能力的背景下,無論是經濟調控、市場監(jiān)管還是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政策工具理論都有用武之地。如果說在經濟調控中主要用到財政金融工具,在市場監(jiān)管中主要使用強制性工具,那么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領域所使用的政策工具的種類應當更加多元。無論是在公共安全、社會治安與人口管理,還是在基礎設施、教科文衛(wèi)、社會保障、環(huán)境保護方面,都能廣泛應用和發(fā)展政策工具理論。當然,在這些領域的政策執(zhí)行中,政策目標越明確、社會主體越多元化、同一政策目標待選的政策工具越多,政策工具理論越能得到充分的應用。對政策工具理論資源的引入和發(fā)展,需要結合國內經濟社會基礎、體制環(huán)境和政策背景等因素對其進行本土化。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公共管理大都經歷了古典自由主義、國家干預主義并演進到新自由主義階段,政策工具經歷了以市場機制為主到具有強烈的國家色彩,再到重新注重市場機制并充分發(fā)揮社會機制的作用。而我國公共管理則是先在市場機制嚴重不足的基礎上實行國家全能主義,然后在原有體制上先后進行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發(fā)展出市場機制和社會自組織機制。所以,相對于西方發(fā)達國家而言,我國公共管理中的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的發(fā)育都不夠成熟,政府相對缺乏在成熟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條件下選擇和運用多元政策工具的經驗和條件。這就需要我們根據中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去具體研究政策工具,并創(chuàng)立能指導本國公共政策實踐的政策工具理論。在政策工具研究中,還要自覺區(qū)分政府內部管理工具和外部政策工具,并使兩者相互匹配?,F(xiàn)有研究一般都沒有自覺區(qū)分,更沒有深入研究兩者在公共管理與政策執(zhí)行中的聯(lián)系。政府內部管理工具包括全面質量管理、目標管理、標桿管理等,主要用于對政府內部機構和人員的管理、激勵與評價。政府外部政策工具包括規(guī)制、信息和勸誡、補貼、直接供給與合同外包等,主要用于對社會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在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職能、執(zhí)行公共政策的過程中,需要使兩者相協(xié)調,必要的時候對政府內部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組織運行方式進行調整,以適應與外部政策工具的匹配運用。例如,在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社會化改革、將部分職能委托或授權給社會組織的過程中,需要將原先政府機構的部分直接監(jiān)管職能轉變?yōu)殚g接監(jiān)管和業(yè)務指導職能,同時減少監(jiān)管人員、內部經費,增加對社會組織的人力、經費扶持。同樣,在某些原先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務通過合同外包給企業(yè)或社會組織的同時,需要增強政府內部人員的合同管理與監(jiān)督的知識與能力??傊?,在我國行政體制改革進入“社會政策時代”的背景下,政策工具研究對于保障公共政策的落實、達致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各領域的政策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建立適用于中國行政體制且能適應中國政府、市場與社會發(fā)展程度的、本土化的政策工具理論,將為中國政策科學的發(fā)展和公共管理實踐的改善提供一個強有力的生長點和切入點。評審意見:20世紀80年代以來,政策工具的研究在國外特別是歐美開始流行。其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工具特質和類型、政策工具選擇的標準和影響因素、政策工具對政策運作和政策成效的影響、政策工具績效評估等相關主題。這一研究在本世紀初才逐步被國內學者所重視,并將國外關于政策工具研究的成果逐步介紹到國內來。當前研究大多局限于對西方公共政策工具的梳理,并根據我國實際進行改進上,實證化與系統(tǒng)化的研究還較為缺乏。本文在評介政策工具總體研究狀況、研究內容與理論價值的基礎上,闡釋了政策工具理論對中國的適用性與發(fā)展方向。文章主要有以下三點值得肯定之處:一是利用電子期刊數據庫進行文獻計量分析以把握總體研究狀況;二是在對文獻挖掘的基礎上闡釋研究主題與應用領域以超越文獻列舉的缺陷;三是國內外文獻兼顧、理論評介與發(fā)展方向兼論以增強對推進國內研究的借鑒意義。評審專家:朱春奎,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注釋:收稿日期:2010-01-07①參見陳振明、薛瀾《中國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和主題》,《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②參見陳振明《政府工具研究與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進》,《中國行政管理》2004年第6期。③參見陳振明、薛瀾《中國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和主題》,《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④參見陳振明等《政府工具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頁。⑤參見[加]邁克爾·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環(huán)與政策子系統(tǒng)》,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版,第267-269頁。⑥[荷]H·A·德·布魯金、H·A·M·霍芬:《研究政策工具的傳統(tǒng)方法》,載[美]蓋伊·彼得斯、馮·尼斯潘主編《公共政策工具》,顧建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頁。⑦Governance的影響因子為1.349,在“ISIJournalCitation:Reports(2005)”選定的25種公共管理類期刊中排名第二;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的影響因子為1.321,在“ThomsonReuters2007JournalCitationReports”選定的27種公共管理類期刊中排名第三;PublicAdministration的影響因子為0.92,在“ISIJournalCitationReports(2007)”選定的27種公共管理類期刊中排名第七。⑧陳振明、薛瀾《中國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和主題》,《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⑨參見PierreLascoumesandPatrickLeGales,“Introduction:UnderstandingPublicPolicythroughItsInstruments:FromtheNatureofInstrumentstotheSociologyofPublicPolicyInstrumentation”,Governance:AnInternationalJournalofPolicy,Administration,andInstitutions,Vol.20,No.1,January2007,pp.1-21。⑩參見陳振明《政府工具研究與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進》,《中國行政管理》2004年第6期。在[美]B.蓋伊·彼得斯和S.H.林德爾發(fā)表于《政策趨勢》(PolicyCurrent)1992年第2期上的《政策工具研究:四個思想學派》一文中,將其研究路徑分為:工具論、過程論、備用論和構造論,與此具有相似之處。(11)參見L.M.Salamon,TheToolsofGovernment:AGuide,totheNewGovernanc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12)參見S.Linder,andB.GuyPeters,“TheStudyofPublicPolicyInstrument”,PolicyCurrent,1992,Vol.2,No.2。(13)參見AnneL.SchneiderandHelenIngram,“Behavioralassumptionsofpolicytools”,JournalofPolitics,Vol.52,No.2(May,1990),pp.513-522。(14)參見[加]邁克爾·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環(huán)與政策子系統(tǒng)》,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版,第267-269頁。(15)參見E.S.Sav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