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3篇_第1頁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3篇_第2頁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3篇_第3頁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3篇_第4頁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3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菁選3篇)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1燭之武退秦師的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狀語后置

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云溆跁x無禮,且于楚貳也(介賓結構“于晉”“于楚”作“無禮”和“貳”的狀語,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佚之狐于鄭伯言(介賓結構“于鄭伯”作“言”的狀語,后置)③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若亡鄭而于君有益(介賓結構“于君”作“有”的狀語,后置)

3、賓語前置何厭之有→有何厭(之,賓語前置的標志)

4、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②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代詞“之”)

③(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燭之武”)

④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代詞“之”)

燭之武退秦師的重點句翻譯

1、是寡人之過也

譯:這是我的過錯啊。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

譯:越過別的國家而把遠地當作邊邑,你知道這是很難的。

3、焉用亡鄭以陪鄰?

譯:為什么要滅掉鄭國來使鄰國增加土地呢?

4、鄰之厚,君之薄也。

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譯: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來,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是沒有什么損害的。

6、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譯:使秦國土地減少而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譯:如果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譯: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2一、詞類活用(例句)

(一)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夜縋而出(表時間,在晚上)

②朝濟而夕設版焉(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東封鄭(表處所,在東邊)

2.名詞作動詞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與鄭人盟(名詞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

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

①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

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

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

2.動詞的使動

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

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

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2.形容詞作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變雄厚;薄,變薄弱)

(四)數(shù)詞活用

且貳于楚也(數(shù)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3第1段秦晉圍鄭

知識點:

貳:從屬二主;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扎;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以其于晉無禮。且于楚貳也

第2段:臨危受命。

知識點:

已:通矣,句末語氣助詞;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

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

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第3段:智退秦師

知識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封:名詞的意動用法;

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厭:通假字,通饜;說:通假字,通悅;

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為:古今異義詞,古義: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今異義詞,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義:缺乏的東西;今義:精神不好。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應為:有何厭。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還原后應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第4段:晉師撤離。

知識點: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異義詞,古義:那個人;今義: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異義詞,古義:離開;今義: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二、人物形象

1.燭之武:(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1)善于納諫。

(2)勇于自責。

(3)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菁選3篇)擴展閱讀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菁選3篇)(擴展1)

——《燭之武退秦師》高考知識點3篇

《燭之武退秦師》高考知識點1(一)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夜縋而出(表時間,在晚上)

②朝濟而夕設版焉(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東封鄭(表處所,在東邊)

2.名詞作動詞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與鄭人盟(名詞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

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

①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

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

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

2.動詞的使動

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

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

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2.形容詞作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變雄厚;薄,變薄弱)

(四)數(shù)詞活用

且貳于楚也(數(shù)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菁選3篇)(擴展2)

——《燭之武退秦師》特殊句式知識點3篇

《燭之武退秦師》特殊句式知識點1(一)判斷句

1、是寡人之過也(用“也”表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通過語意直接表判斷)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正常語序:有何厭)

2、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鄭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語

①(晉惠公)許君焦、瑕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③(燭之武)夜縋而出

④(燭之武)許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

2、省賓語

①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指滅鄭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之:指鄭國)

3、省介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菁選3篇)(擴展3)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菁選2篇)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概括能力和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2、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3、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的愛國主義精神。

4、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1、引導學生通過工具書和課文注釋疏通課文內容。

2、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3、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1、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2、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的愛國主義精神。

導讀法、朗讀教學法、圈點勾畫法、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教學。

二課時

1、課文導入

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古代的記敘文,在我國古典文學的歷史長河里,史傳散文是顆非常璀璨的明珠,初中我們學習過《曹劌論戰(zhàn)》,還記得選自哪部史書嗎?(《左傳》),關于《左傳》還記得多少知識呢?(請同學們回顧),同學們,“傳”是什么意思?是“注解、注釋”,《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都是為了解釋《春秋》而作,合稱“春秋三傳”?!蹲髠鳌凡粌H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還是先秦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為后世的敘事文學樹立典范,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選自《左傳》的文章,大家來看標題。

2、標題釋義

“燭之武退秦師”中“師”的意思是什么?“軍隊”,意思是“燭之武試秦軍退兵”。假如只是一份報紙的標題,同學們腦海中會想到哪些問題?

預設:

(1)為什么要退兵

(2)怎么退

(3)誰是燭之武

(4)結局怎樣

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課前已經布置預習了,通過課文來了解這整體的事件,誰來給大家讀一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對節(jié)奏、讀出語感。

3、整體感知

(1)、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用三句話交代。

秦晉圍鄭,鄭伯讓燭之武勸退,燭之武做到了嗎?燭之武智退秦師,化解戰(zhàn)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讀遍課文。

(2)、秦晉為什么要圍鄭?從文中找一個句子回答。

“以其無禮于晉”這其中將了一個什么故事?什么叫“且貳于楚也”?

重耳(晉文公)逃亡的過程中,鄭國國君沒有禮遇他。在城濮之戰(zhàn)的時候,鄭國先想出兵幫助楚國,后有想歸附晉國,這叫“貳于楚也”。

(3)、鄭國得罪了晉國,那秦國為什么也要出兵呢?從文中找到依據(jù)。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暇,朝濟而夕設版焉”

①秦晉之好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春秋無義戰(zhàn)

4、段落掌握和釋義

(1)第一段

①請大家齊讀第一段,短短25個字,交代了什么內容。

②兩國分兵駐扎,有何用意?

③重點詞語:“軍”作動詞“駐軍”,虛詞“于”當“對”之意。

(2)第二段

①重點詞語和句式:“佚之狐言于鄭伯曰”是什么句式?

“子”為尊稱

“辭”為“推辭”

②請同學概括第二段主要內容。

③為什么先寫燭之武推辭,而不是一開始就“許之”,這在寫法上有什么作用?

(補充)《東周列國志》介紹燭之武

A、到70歲才被舉薦,心理沒有抱怨,這樣更顯人物真實。

B、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放下心中抱怨,體現(xiàn)燭之武身上深明大義的美德。

(3)第三段

①請同學朗讀,本段重點寫燭之武的外交辭令。

②重點詞語和句式:“夜”名詞作狀語、“亡”使動用法、“敢”為謙詞

③燭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國,秦國為什么能夠接受他的建議,他用了哪些事實和事例使得秦心悅誠服地退軍了。

“鄰之厚,君之薄也”

從地理角度

“舍鄭益秦”

從歷史角度晉而無信

從邏輯角度晉貪而無厭

④燭之武從三個角度、四個層面來說服秦伯,秦國所以接受,除了思路之外,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技巧?

(4)第四段

為什么要交代這段內容,對故事發(fā)展有什么作用?

5、文章特點

這篇文章在敘事上有什么特點?(波瀾、詳略得當、精煉)

6、探究思考

(1)由本文及《曹劌論戰(zhàn)》的寫作特點看《左傳》的敘事藝術。

(2)以今天的理念來審視“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歷史事件,你從中得到的哪些啟示?

7、課后作業(yè)

(1)歸納整理文中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和文言句式。

(2)拓展閱讀《重耳之亡》和《殽之戰(zhàn)》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2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概括能力和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2、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3、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的愛國主義精神。

4、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1、引導學生通過工具書和課文注釋疏通課文內容。

2、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3、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1、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2、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的愛國主義精神。

導讀法、朗讀教學法、圈點勾畫法、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教學。

二課時

1、課文導入

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古代的記敘文,在我國古典文學的歷史長河里,史傳散文是顆非常璀璨的明珠,初中我們學習過《曹劌論戰(zhàn)》,還記得選自哪部史書嗎?(《左傳》),關于《左傳》還記得多少知識呢?(請同學們回顧),同學們,“傳”是什么意思?是“注解、注釋”,《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都是為了解釋《春秋》而作,合稱“春秋三傳”?!蹲髠鳌凡粌H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還是先秦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為后世的敘事文學樹立典范,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選自《左傳》的文章,大家來看標題。

2、標題釋義

“燭之武退秦師”中“師”的意思是什么?“軍隊”,意思是“燭之武試秦軍退兵”。假如只是一份報紙的標題,同學們腦海中會想到哪些問題?

預設:

(1)為什么要退兵

(2)怎么退

(3)誰是燭之武

(4)結局怎樣

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課前已經布置預習了,通過課文來了解這整體的事件,誰來給大家讀一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對節(jié)奏、讀出語感。

3、整體感知

(1)、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用三句話交代。

秦晉圍鄭,鄭伯讓燭之武勸退,燭之武做到了嗎?燭之武智退秦師,化解戰(zhàn)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讀遍課文。

(2)、秦晉為什么要圍鄭?從文中找一個句子回答。

“以其無禮于晉”這其中將了一個什么故事?什么叫“且貳于楚也”?

重耳(晉文公)逃亡的過程中,鄭國國君沒有禮遇他。在城濮之戰(zhàn)的時候,鄭國先想出兵幫助楚國,后有想歸附晉國,這叫“貳于楚也”。

(3)、鄭國得罪了晉國,那秦國為什么也要出兵呢?從文中找到依據(jù)。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暇,朝濟而夕設版焉”

①秦晉之好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春秋無義戰(zhàn)

4、段落掌握和釋義

(1)第一段

①請大家齊讀第一段,短短25個字,交代了什么內容。

②兩國分兵駐扎,有何用意?

③重點詞語:“軍”作動詞“駐軍”,虛詞“于”當“對”之意。

(2)第二段

①重點詞語和句式:“佚之狐言于鄭伯曰”是什么句式?

“子”為尊稱

“辭”為“推辭”

②請同學概括第二段主要內容。

③為什么先寫燭之武推辭,而不是一開始就“許之”,這在寫法上有什么作用?

(補充)《東周列國志》介紹燭之武

A、到70歲才被舉薦,心理沒有抱怨,這樣更顯人物真實。

B、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放下心中抱怨,體現(xiàn)燭之武身上深明大義的美德。

(3)第三段

①請同學朗讀,本段重點寫燭之武的外交辭令。

②重點詞語和句式:“夜”名詞作狀語、“亡”使動用法、“敢”為謙詞

③燭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國,秦國為什么能夠接受他的建議,他用了哪些事實和事例使得秦心悅誠服地退軍了。

“鄰之厚,君之薄也”

從地理角度

“舍鄭益秦”

從歷史角度晉而無信

從邏輯角度晉貪而無厭

④燭之武從三個角度、四個層面來說服秦伯,秦國所以接受,除了思路之外,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技巧?

(4)第四段

為什么要交代這段內容,對故事發(fā)展有什么作用?

5、文章特點

這篇文章在敘事上有什么特點?(波瀾、詳略得當、精煉)

6、探究思考

(1)由本文及《曹劌論戰(zhàn)》的寫作特點看《左傳》的敘事藝術。

(2)以今天的理念來審視“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歷史事件,你從中得到的哪些啟示?

7、課后作業(yè)

(1)歸納整理文中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和文言句式。

(2)拓展閱讀《重耳之亡》和《殽之戰(zhàn)》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菁選3篇)(擴展4)

——《燭之武退秦師》文言文鑒賞3篇

《燭之武退秦師》文言文鑒賞1《燭之武退秦師》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年》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⑴圍鄭,以其無禮于晉⑵,且貳于楚⑶也。晉軍函陵⑷,秦軍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⑺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⑻曰:“臣之壯也⑼,猶⑽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⑾?!惫唬骸拔岵荒茉缬芒凶?,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⒀。然⒁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⒂

夜縋(zhuì)⒃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⒄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⒅。越國以鄙遠⒆,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⒇?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li)(21)之往來,共(gōng)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22),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23),君之所知也。夫(fú)晉,何厭(24)之有?既東封鄭(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闕(quē)(27)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yuè),與鄭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孫、楊孫戍(shù)之,乃還(huán)。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與,不知(zhì)(30);以亂易整,不武(31)。吾其還也(32)?!币嗳ブ?/p>

《燭之武退秦師》文言文鑒賞2⑴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無禮于晉:指晉文公即位前流亡國外經過鄭國時,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倒裝句,于晉無禮。以,因為,連詞。

⑶且貳于楚: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且,并且。貳,從屬二主。于,對,介詞。

⑷晉軍函陵:晉軍駐扎在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⑸氾(fán)南:古代東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⑹佚(yì)之狐:鄭國大夫。

⑺若:假如。使:派。見:進見。

⑻辭:推辭。

⑼臣之壯也:我壯年的時候。

⑽猶:尚且。

⑾無能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為,做。已,同“矣”,語氣詞,了。

⑿用:任用。

⒀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過,過錯。

⒁然:然而。

⒂許之:答應這件事。許,答應。

⒃縋(zhuì):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往下吊。

⒄既:已經。亡鄭:使鄭亡。

⒅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這是客氣的說法。執(zhí)事,執(zhí)行事務的人,對對方的敬稱。

⒆越國以鄙(bǐ)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作邊邑。越,越過。鄙,邊邑。這里作動詞。

⒇焉用亡鄭以陪鄰:怎么要用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晉國)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來。陪:增加。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1)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節(jié)。共(gōng),通“供”,供給。

(22)嘗為晉君賜矣:曾經給予晉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嘗,曾經。為,給予。賜,恩惠。為...賜:施恩。許:答應。

(23)朝濟而夕設版焉:(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筑城防御。濟,渡河。設版,指筑墻。版,筑土墻用的夾板。

(24)厭:通“饜”,滿足。

(25)東封鄭:在東邊讓*為晉國的邊境。封,疆界。這里作用動詞。

(26)肆其西封:擴展它西邊的疆界。指晉國滅鄭以后,必將圖謀秦國。肆,延伸,擴張。封:疆界。

(27)闕:使...減損。盟:結盟。戍:守衛(wèi)。還:撤軍回國。

(28)因:依靠。敝:損害。

(2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返回來損害他,這是不人道的。

(30)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與,結交,親附。知:通“智”,明智。

(31)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應遵守得到一準則。不武,不符合武德。

(32)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

(33)去之:離開鄭國。

(3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夫,fú,音同“服”;微,沒有。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必考知識點(菁選3篇)(擴展5)

——《燭之武退秦師》語文說課稿3篇

《燭之武退秦師》語文說課稿1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下面從教材、教法、學法、過程、板書五個方面闡述我的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

2、大綱要求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燭之武退秦師》是新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單元話題是“昨日的戰(zhàn)爭”,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xiàn)“由教到不教”,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了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b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c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誦讀復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5、教學難點:燭之武高超的說辭藝術。

二、說教法

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jù)此,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主要采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質疑激趣,讓學生在興趣中討論,探究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三、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因此采用預習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四、教學設計

(一)預習設計

1、并結合書下注釋了解《左傳》。

2、了解本課歷史背景。

3、通讀全文,注意揣摩語意、語氣,了解詞語的意義、用法。

4、分析燭之武這一形象,他是如何說退秦師的?

5、通過本文體會《左傳》語言特點。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有人說“口才,電腦,英語,駕駛”是當今青年必須掌握的四門技術,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見口才在今天同樣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人怎樣憑三寸不爛之舍就使強大的軍隊退卻的故事,請看《燭之武退秦師》

2、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①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zhàn)爭的原因:三點。

②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xiàn)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③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1)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2)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lián)盟。

5)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fā)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xiàn)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④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xiàn)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xiàn)了晉文公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3、討論總結,認識升華

①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總結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②《左傳》以敘事為主,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xiàn)。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于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4、延伸拓展:某同學中午休息時間在宿舍洗衣服,請勸阻。

5、小結:

本文是一篇記述古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泰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命說退秦軍。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并派兵助鄭國防守,致使晉軍不得已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這篇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6、作業(yè):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那個同學改寫的好,明天請他當導演。

五、板書設計(略)

《燭之武退秦師》語文說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