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境、境界和意境_第1頁
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境、境界和意境_第2頁
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境、境界和意境_第3頁
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境、境界和意境_第4頁
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境、境界和意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境、境界和意境境、境界、意境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范疇,歷來探討甚多。它們在古代文論中的含義,雖不乏聯(lián)系,但并不完全相同。一般理解,每不加分別,這或因王國維〔人間詞話〕同時加以使用之故;或有所分辨,但解說頗欠貫通。證之以文獻,境主要指作品寫出的境地,同時又是指創(chuàng)作之境,某種文體境域,甚至某種造詣;境界也主要指作品寫出的境地;意境是文學作品寫出的有意蘊的境地,其意每在人生,或以寫自然山水以見人生。境與境界有時大致等同,境有時包含意境在內,但境界與意境并不就是一回事情。確立意境的基本含義頗為重要,古代又有用意境一詞而言它者。意境僅在作品,境、境界又每在作品之外,甚至文學之外,本文力圖具體辨析討論之。一境這個詞出現(xiàn)很早,最初是疆域的意思?!裁献印ち夯萃跸隆痴f,“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幾乎同時,境又用于指某種精神心態(tài),〔莊子·逍遙游〕說,“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后來境又指某種所處地方,陶淵明〔飲酒〕詩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1](p89)境界一詞出現(xiàn)稍晚。最初也是指地域疆界。東漢班昭〔東征賦〕說,“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2](p366)后來的佛教經籍中也有境界一詞,大致是指精神心智的活動范圍或向往區(qū)域。如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說,“比丘白佛,斯義宏深,非我境界。〞[3](p2)北魏菩提留支譯〔入楞伽經〕說,“妄覺非境界〞[4](p87)。北魏曇摩流支譯有〔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5],梁僧伽婆羅等譯有〔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5]。宋僧道原〔景德傳燈錄〕說,“問:若為得證法身?師曰:越盧之境界。〞[6](p22)一般言談中,境界也有佛教這種用法。南朝齊梁時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兩次用了“境〞這個詞?!苍徺x〕說:“賦也者,受命于詩人,而拓宇于〔楚辭〕也。于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7](p134)這“境〞指文體境域。〔論說〕說,“宋岱郭象,銳思于幾神之區(qū);夷甫裴wěi@①,交辨于有無之域;并獨步當時,流聲后代。然滯有者,全系于形用;貴無者,專守于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7](p327)這境指佛學超凡脫俗的境界。唐王昌齡在其〔詩格〕中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8](p38-39)王昌齡對詩之境作了重要的劃分,并認為境與象有關,故有“境象〞之說。劉勰、王昌齡沒有提到境界,他們〔特別是王昌齡〕關于境的看法卻是后來的基本觀念。下面分別討論境、境界和意境。二先說境。境主要指文學作品寫出的境地。王昌齡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偏于形似,情境偏于表情,意境偏于意蘊。王國維〔人間詞話〕論境尤多。他認為,文學作品中,“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為多,然未嘗不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9](p191)“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7](p192)從王國維舉出的作品例證來看,這“有我之境〞,相當于王昌齡所說的情境;“無我之境〞,相當于王昌齡所說的意境。換一角度,王國維認為又有所謂“寫境〞、“造境〞兩大類,當然二者之間有聯(lián)系。他說:“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于理想故也。〞[9](p191)古代又往往聯(lián)系創(chuàng)作來談境。首先,境是自然境地,人生境地,是文學描寫的對象。王昌齡說,有“泉石云峰之境〞,“處身于境〞。皎然說,“詩情緣境發(fā)〞?!病参逖郧锶者b和盧使君游何峙宿@②上人房論涅pán@③經義〕〕[10](p781)元代楊載說,“詩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而生自工。〞〔〔詩法家數(shù)〕〕[11](p735)明祝允明說,“身與事接而境生。〞〔〔送蔡子華還關中序〕〕[12](p99)董其昌說,“大都詩以山川為境。〞〔〔畫禪室隨筆·評詩〕〕[12](p148)晚清況周頤說,“無詞境,即無詞心。矯揉而強為之,非合作也。境之窮達,天也。無可如何者也。〞[13](p4-5)其次,境又是作者構思時的心中之境。這是自然、人生之境觸發(fā)作者心靈后的結果。王昌齡說,“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皎然〔詩式〕講“取境〞說,“夫詩人之思,初發(fā)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14](p53)“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14](p30)。特別是這種心中之境交融著作者主觀之意。舊題白居易〔文苑詩格〕以詩為例說,“或先境而后入意,或入意而后境。古詩‘路遠喜行盡,家貧愁到時’,‘家貧’是境,‘愁到’是‘意’;又詩‘殘月生秋水,悲風慘古臺’,‘月’‘臺’是境,‘生’‘慘’是意。〞[8](p68)蘇軾〔題淵明飲酒詩后〕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古人用意深微。〞[15](p174)北宋后期,葉夢得〔石林詩話〕認為,“意與境會,言中其節(jié)〞[11](p421)。第三,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所達到的造詣也叫境。殷fán@④評說,“王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河岳英靈集〕卷上〕[16](p58)高仲武評李嘉yòu@⑤詩說,“使許詢更出,孫綽復生,窮極筆力,未到此境。〞〔中興間氣集〕卷上〕[16](p271)不易分辨的是,有時文學作品寫出的境地和所達到的藝術造詣兼而指之。高仲武說,李季蘭〔寄校書七兄〕詩中句,“如‘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蓋五言之佳境也。〞〔〔中興間氣集〕卷下〕[16](p292)權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洲序〕說:“上人心冥空無而跡寄文字,古語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諸生思慮,終不可至。〞[17](p185)這都很難確切說僅指哪一方面。另外,境又有指文體境域的。劉勰早就說到,賦“與詩畫境〞。袁枚說,“詩境最寬。〞[32](p88)也是指文體境域。三境界一詞出現(xiàn)于文論中大約在南宋時期。李涂〔文章精義〕說,“作世外文字,須換過境界?!睬f子〕寓言之類,是空境界文字;靈均〔九歌〕之類,是鬼境界文字;子瞻〔大悲閣記〕之類,是佛境界文字;〔上清宮辭〕之類,是仙境界文字。〞[19](p66-67)吳子良〔吳氏詩話〕評葉適詩說,“至于‘因上苕yáo@⑥覽吳越,遂從開辟數(shù)羲皇’,此等境界,此等襟度,想象無窮極,則惟子美能之。〞[20](p4)這都是指文學作品所寫出的境地。明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張正見〔賦得秋河曙耿耿〕‘天河橫秋水,星橋轉夜流’,唐人無此境界。〞[21](p1409)祁彪佳〔遠山堂劇品〕評〔真傀儡〕說,“境界妙,意致妙,詞曲更妙。正恨元人不見此曲耳。〞[22](p143)評〔喬斷鬼〕說,“本尋常境界,而能宛然逼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