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晚疫病課件_第1頁
馬鈴薯晚疫病課件_第2頁
馬鈴薯晚疫病課件_第3頁
馬鈴薯晚疫病課件_第4頁
馬鈴薯晚疫病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鈴薯晚疫病

(PotatoLateBlight)馬鈴薯晚疫病又稱疫病、馬鈴薯瘟,是一種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毀滅性病害。在多雨、冷涼、適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區(qū)和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損失20%-40%。曾引起愛爾蘭饑餓,導致約100萬人死亡。1.癥狀主要侵害葉、莖和薯塊。最早發(fā)生在下部葉片。葉片染病,先在葉尖或葉緣生水浸狀綠褐色斑點,病斑周圍具淺綠色暈圈。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呈褐色,產生一圈白霉(孢囊梗和孢子囊),葉背最為明顯。干燥時:病斑變褐干枯,質脆易裂,不見白霉,擴展慢。莖部或葉柄染病,顯褐色。馬鈴薯晚疫病病薯2.病原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屬鞭毛菌亞門疫霉屬菌絲無色無隔膜,孢囊梗無色,具3-4分枝,無限長,在產生每個孢子囊的部位,孢囊梗膨大成節(jié)狀,節(jié)基部鈍圓而頂端尖細。孢子囊單胞無色,卵圓形,頂端有乳狀突起。

病菌有明顯的生理的生理分化,可分為許多生理小種。病菌寄主范圍窄,自然情況下只侵染馬鈴薯和番茄。3.病害循環(huán)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越冬,但病株莖、葉上的菌絲體及孢子囊都不能在田間越冬。在雙季作薯區(qū),前一季遺留土中的病殘組織和發(fā)病的自生苗也可成為當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傳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氣流進行傳播。病薯播種后,多數病芽失去發(fā)芽力或出土前腐爛,另一些病芽尚能出土形成病苗。病菌以幼苗莖基部沿皮層向上發(fā)展,形成通向地上部的莖上條斑,病苗和病菌長期共存,溫濕度適宜時,病部產生孢子囊,這種病苗成為田間的中心病株。病菌能借助土壤水分的擴散作用而被動的在土壤內移動,還可以在病薯與健薯上繁殖。侵入與發(fā)病:低溫高濕條件時,孢子囊吸水后間接萌發(fā),內含物分裂形成6-12個雙鞭毛的游動孢子,在水中游動片刻后,便收縮鞭毛,長出被膜,成球形,隨即長出芽管。當溫度高于15℃時,孢子囊可直接萌發(fā)成芽管。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氣流傳播,萌發(fā)后從氣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圍植株,經過多次重復感染引起大面積發(fā)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隨雨水或灌溉水進入土中,從傷口、芽眼及皮孔等處侵入塊莖、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5cm以內為多。4.發(fā)病條件

氣候條件:此病是一種典型的流行病害,氣候條件對病害的發(fā)生和流行有極為密切的關系。以溫度,濕度影響最大。當條件適于發(fā)病時,病害可迅速爆發(fā)。(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對濕度在90%以上,而以飽和濕度為最適。孢子囊萌發(fā)的方式和速度與溫度有關。)

雨水少,溫度高,病害發(fā)生輕。品種抗病性:馬鈴薯的不同品種對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異。馬鈴薯對晚疫病菌的抗病性以下兩種:(1)寡基因遺傳的小種?;钥共⌒?2)非小種?;缘?多基因遺傳部分抗病性或田間抗病性.耕作與栽培措施: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塊發(fā)病重,平地較壟地重。密度大或株形大可使小氣候濕度增加,也利于發(fā)病。施肥與發(fā)病有關,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長,土壤瘠薄、缺氮或黏土使植株生長衰弱,有利于病害發(fā)生。增施鉀肥可減輕危害。5.病害控制(1)選用抗病品種。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不同抗病品種。(2)選用無病種薯,減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害,冬藏查害、出害、切塊、春化等過程中,每次都要嚴格剔除病薯,有條件的要建立無病留種地,進行無病留種。馬鈴薯病毒病馬鈴薯病毒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發(fā)生均十分嚴重,一般使馬鈴薯減產20%-50%,嚴重的達80%以上。感染病毒的馬鈴薯通過塊莖無性繁殖進行世代積累和傳遞,致使塊莖種性變劣,產量不斷下降,甚至失去利用價值,不能留種再生產。1.癥狀常見的馬鈴薯病毒病有3種類型?;ㄈ~型:葉面葉綠素分布不均,呈濃淡綠相間或黃綠相間斑駁花葉,嚴重時葉片皺縮,全株矮化,有時伴有葉脈透明;壞死型:葉、葉脈、葉柄及枝條、莖部都可出現褐色壞死斑,病斑發(fā)展連接成壞死條斑,嚴重時全葉枯死或萎焉脫落;卷葉型:葉片沿主脈或自邊緣向內翻轉,變硬、革質化,嚴重時每張小葉呈筒狀。此外還有復合侵染,引致馬鈴薯發(fā)生條斑壞死。馬鈴薯皺縮花葉馬鈴薯病毒病在塊莖上的癥狀2.病原馬鈴薯X病毒(potatovirusX簡稱PVX)在馬鈴薯上引起輕花葉癥,有時產生斑駁或環(huán)斑馬鈴薯S病毒(potatovirusS簡稱PVS),在馬鈴薯上引起輕度皺縮花葉或不顯癥馬鈴薯A病毒(potatovirusA簡稱PVA)在馬鈴薯上引起輕花葉或不顯癥馬鈴薯Y病毒(potatovirusY簡稱PVY),在馬鈴薯上引起嚴重花葉或壞死斑和壞死條斑馬鈴薯卷葉病毒(potatoleafrollvirus簡稱PLRV)該病毒寄主范圍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馬鈴薯上引起卷葉癥此外煙草花葉病毒(TMV)也可侵染馬鈴薯3.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以上幾種病毒除PVX外,都可通過蚜蟲及汁液摩擦傳毒。田間管理條件差,蚜蟲發(fā)生量大發(fā)病重。此外,25℃以上高溫會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傳毒媒介蚜蟲的繁殖、遷飛或傳病,從而利于該病擴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涼山區(qū)栽植的馬鈴薯發(fā)病輕。品種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會影響本病的發(fā)生程度。(3)出苗前后及時防治蚜蟲。尤其靠蚜蟲進行非持久性傳毒的條斑花葉病毒更要防好。使用藥劑參見本書蚜蟲防治法。(4)改進栽培措施。包括留種田遠離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實行精耕細作,高壟栽培,及時培土;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嚴防大水漫灌。(5)發(fā)病初期噴灑抗毒豐(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馬鈴薯環(huán)腐病馬鈴薯環(huán)腐病又稱輪腐病,俗稱轉圈爛、黃眼圈。是一種世界性的由細菌引起的維管束病害。1972年一次調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塊減產達60%以上。1.癥狀本病屬細菌性維管束病害。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焉兩種類型??莅咝投嘣谥仓昊繌腿~的頂上先發(fā)病,葉尖和葉緣及葉脈呈綠色,葉肉為黃綠或灰綠色,具明顯斑駁,且葉尖干枯或向內縱卷,病情向上擴展,致全株枯死;萎焉型初期則從頂端復葉開始萎焉,葉緣稍內卷,似缺水狀,病情向下擴展,全株葉片開始褪綠,內卷下垂,終致植株倒伏枯死,塊莖發(fā)病,切開可見維管束變?yōu)槿辄S色以至黑褐色,皮層內現環(huán)形或弧形壞死部,故稱環(huán)腐,經貯藏塊莖芽眼變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種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病株的根、莖部維管束常變褐,病蔓有時溢出白色菌膿。馬鈴薯環(huán)腐病2.病原屬病原細菌,密執(zhí)安棒桿菌馬鈴薯環(huán)腐致病型(Clavibactermichiganensesubsp.Sepedonicum(Spieckermann&Kotthoff)Davisetal),異名環(huán)腐棒桿菌(Corynebacteriumsepedonicum(Spieck.&Kotthoff)Skaptason&Burkholder)。菌體短桿狀,大小0.4~0.6×0.8~1.2微米,沒有鞭毛,單生或偶而成雙,不形成莢膜及芽孢,好氣。在培養(yǎng)基上菌落白色,薄而透明,有光澤,人工培養(yǎng)條件下生長緩慢,革蘭氏染色陽性。

第四章薯類病害*甘薯的主要病害有黑斑病、莖線蟲病、根腐病、甘薯瘟病及儲藏期的軟腐病等。

甘薯黑斑病

Sweetpotatoblackrot

*該病造成的產量損失約為5%~10%。此外,黑斑病菌侵染薯塊后,在病斑及其周圍組織中可產生甘薯黑皰霉酮(ipomeamarone)等呋喃萜類(furanoterperpenolols)有毒物質,人食病薯后出現頭昏癥狀,家畜食用后,常引起中毒死亡。用病薯作發(fā)酵原料時,病菌的代謝產物能抑制酵母菌和糖化霉菌的活性,延緩發(fā)酵,降低酒精的產量和質量。

一、癥狀*甘薯在苗床、大田和儲藏期均可受害,引起死苗和薯塊腐爛。薯塊癥狀的病斑多發(fā)生于蟲傷、鼠咬、裂口處,黑褐色,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中央稍凹陷,輪廓清楚,直徑1~5cm,病斑上往往產生灰色霉層(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和黑色刺狀物(子囊殼)。黑色刺狀物頂端常出現黃白色蠟狀小粒(子囊孢子)。切開病薯,可見病斑下層組織呈黑色或墨綠色,薯肉有苦味。貯藏期薯塊受害后,病斑多發(fā)生在傷口和根眼上,初為黑色小點,逐漸擴大成圓形或梭形黑斑,中間產生黑色刺狀物,貯藏后期,病斑可深入薯肉達2~3cm,與其他真菌和細菌并發(fā),引起腐爛。幼苗癥狀

基部受病菌侵染后,產生凹陷的圓形或梭形小黑斑,后逐漸擴大,環(huán)繞薯苗基部呈黑腳狀,地上部葉片發(fā)黃或使幼苗基部變黑腐爛。溫、濕度適宜時,病部也可產生灰色霉狀物。帶病薯苗移栽大田1~2個星期后,基部葉片發(fā)黃脫落,病重時,根部腐爛,僅殘存纖維狀的維管束,薯苗枯死。

甘薯黑斑病2.病薯橫切面

1.病薯癥狀二、病原物*病原物為甘薯長喙殼(Ceratocystisfimbriata),子囊菌亞門長喙殼屬。1.形態(tài)

無性態(tài)產生內生分生孢子和內生厚垣孢子:內生分生孢子產生于菌絲或側生的分生孢子梗內,無色,單胞,圓筒形、棍棒形或啞鈴形,兩端平截;厚垣孢子大量產生在病薯皮下維管束圈附近,一般著生在分生孢子梗內,成熟的孢子為暗褐色,球形或橢圓形,具有厚膜。有性態(tài)

子囊殼呈長頸燒瓶狀,基部為球形,具長喙,其頂端裂成須狀;子囊為梨形或卵圓形,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單胞,鋼盔狀,成熟時由于子囊殼吸水產生膨壓,將子囊孢子排出孔口,成團聚集于喙端,初為白色,后呈黃白色蠟狀小顆粒。*內生分生孢子生成后,可立即萌發(fā),有時生成一串次生內生孢子,如此可連續(xù)產生2~3次,然后生成菌絲,也可在萌發(fā)后生成內生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抵抗不良環(huán)境能力強,需經一段時間休眠后才可萌發(fā)。條件適宜時,子囊孢子可不經休眠,立即萌發(fā),在傳播上起重要作用。1.分生孢子2.厚垣孢子3.子囊殼和子囊孢子4.子囊殼基部剖面5.子囊和子囊孢子2.生理

菌絲體生長的適宜溫度范圍為9~36℃,最適溫度為23.0~28.5℃。菌絲及3種孢子的致死溫度均為51~53℃(10min)。病菌在pH3.7~9.2之間均可生長,最適pH為6.6。三種孢子在薯苗莖、l%蔗糖溶液中或薯塊傷口上很易萌發(fā),在清水中很少萌發(fā)。病菌分生孢子壽命極短,在室溫干燥條件下存活約2個月,而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壽命較長,在室溫25℃以上干燥條件下能存活5個月。在自然條件下,埋在土壤表層的病菌,經過1年后大多死亡,埋在土層7~9cm處的病菌則可存活34個月。三、病害循環(huán)*甘薯黑斑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子囊孢子和菌絲體等在貯藏病薯及大田和苗床土壤、糞肥中越冬,成為翌年發(fā)病的主要侵染源。病薯、病苗是病害近距離及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帶菌土壤、肥料、流水、農具及鼠類、昆蟲等都可傳病。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此外,病菌也可從芽眼和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幼苗根基部的自然裂傷等處侵入。病薯或苗床土中的病菌直接從幼苗基部侵染,形成發(fā)病中心,病苗上產生的分生孢子隨噴淋水而向四周擴展,引起秧苗發(fā)病。病、健種薯間相互接觸摩擦也可傳播病菌,運輸過程中造成的傷口有利于薯塊發(fā)病,貯藏期間溫、濕度條件適宜時造成爛窖。四、發(fā)病條件*甘薯黑斑病發(fā)生的輕重與溫、濕度、土質、耕作制度、甘薯品種和薯塊傷口、蟲鼠危害狀況等有密切關系。*土溫在15~30℃之間均可發(fā)病,最適溫度為25℃。*土壤含水量在14%~60%之間,病害隨濕度的增加而加重,超過6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