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此生的必要性分二正說需要由多門思惟輪_第1頁
放下此生的必要性分二正說需要由多門思惟輪_第2頁
放下此生的必要性分二正說需要由多門思惟輪_第3頁
放下此生的必要性分二正說需要由多門思惟輪_第4頁
放下此生的必要性分二正說需要由多門思惟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六、放下此生的必要性分二:(一)正說需要由多門思惟輪回之苦而放下此生俗事;(二)反顯若不放下此生,凡諸似真修法都不成真實之法。修苦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從心的深處放下此生俗事,只有這樣才能全副身心地投入修法,在即生中成辦解脫。如果心上沒有真的放下,只是口上、身上做很多,由于心不能專注在解脫的圣道上,那將無法達成目標。也就是由于心不肯,還不能放,就還有無數(shù)根繩子牽繞,往輪回的道上走,這樣再怎么做都不可能有真實的道的內(nèi)涵。所以,這里要特別認識到放下此生的必要性。那么,怎么來放下呢?也不是口頭說一句漂亮話就能放下的,而是一定要在輪回苦上大量地作思惟抉擇,之后從心的根底處變改掉了,這樣才達到了修心的要求。(一)正說需要由多門思惟輪回之苦而放下此生俗事如是需多異門思輪回苦,而于此生世間一切作業(yè),從心之深處退除。這一段再度強調(diào),要從心的深處(根底處)退掉世間的一切俗事,它的途徑,就是由好多不同的門徑去思惟輪回的苦。要想引發(fā)徹底的退世間心,當然心理工作是最重要的,這不是在外面,心上是不是真正退得掉就在于勝解,而勝解在于如實地思惟。它不是一下子就解決的,因為我們對于世間尤其對于現(xiàn)世的耽著,不必說前世,今生從學說話開始,就已經(jīng)受到各種的熏染,經(jīng)過幾十年地熏習,這方面的習氣非常濃厚。這也是由多個異門,從不同的方面展示、宣說、渲染,以各種強有力的證據(jù)、具說服力的相似說法,種到了人心當中形成了觀念,它不是一個門,而是有好多個門。那么現(xiàn)在要反過來,徹底地退掉這種觀念、這種欲,最終對世間的作業(yè)連一點點興趣也沒有,只有厭患,要達成這個巨大的心理轉(zhuǎn)變的話,當然要有因,它的因就是思苦,而途徑上,就需要通過很多的門徑。雖然這個前行的修法,對于利根者來說,只要一個總的開示已經(jīng)可以了,對于極利根者來說,只要看到一個圖,或者聽到幾句話,他已經(jīng)對輪回的處境極度地恐懼,這都是有過宿世熏習,善根非常深厚的人,但是一般的人不行,樂顛倒的毒素中毒過深,非常麻痹,所以,就需要從不同的門徑,由總到別、由別到總逐漸地去思惟引生觀念。比如《念處經(jīng)》六道里面一門一門苦的觀察、十二緣起一輪一輪理的抉擇,或者從《親友書》的六門,或者由三苦的門徑,或者結合自己周遭見聞到的各種苦的狀況等等,這些方面逐漸地要在心上起心。所謂的“起心”,就好像放炸藥一樣,天天放、天天放,放到了一定的量,達到飽和點的時候,它就能夠爆炸。那么與此相同,要從不同的門徑,方方面面去思惟輪回的苦,只要是有效的地方,你就都去思惟。前面講到的難陀是極特別的情況,他親自見了地獄的緣故,心完全轉(zhuǎn)掉了。我們沒有那種因緣,那就退而求其次,也就是前面說的借助表示法,比如思惟生死輪、學《念處經(jīng)》等等,由不同的門徑去思惟輪回的苦,從方方面面來引發(fā)心,一定要依靠這些途徑來達成。那么最終達到的目標,就是從根子上完全退掉了這一生的各種俗事,對這些根本就不想再做,沒有興趣,完全是退的心。即使要做,也只是為了吃口飯,為了維生做一點而已,心根本沒有過去的那種欲求、進取,這就是真實地退掉了世間心。(二)反顯若不放下此生,凡諸似真修法都不成真實之法分二:1、正說;2、公案。、正說如果心未放下此生俗事而起道心, 則雖能似真修法,亦不成真實的法。這里關鍵是心要舍掉此生的俗事。如果口里說得好聽,“一定要放下!放下!這些都是沒意義的”,可是心里還是非常地有興趣,非常地染著這一生的事,那就完全是假的。這里說,要用心去舍掉,自己的心真地放下了就對了,這樣的話當然完全是求道的心,因此作的全是法事、全是道。假使心里沒有舍掉,最喜歡的還是世間的名利享受等,那這樣雖然外面作一些非常像的修法,也不會成真實的道。這里的法可以理解成道。寬一點的要求,就是共下士道以上,如果要求得高一些,那就是解脫道以上。也就是,共下士道都是以來世為主,這樣才有真實的法道,不然就不成它的因。如果是解脫道以上,那要有徹底的出離意樂攝持,要求解脫、求成佛。但是,如果心上的欲沒有轉(zhuǎn),那在緣起的道路上,自己的心就還是在開往現(xiàn)世的高速公路上不斷地奔馳。雖然車子上寫著“走出離之道”,但是里面的開車者一直朝著似乎無比寬廣的現(xiàn)世名利之途高速地行進,那么在這里哪有什么真實的道呢?是開往來世上面?還是解脫上面、成佛上面呢?絲毫也沒有。因此,我們要能夠辨別外相和內(nèi)相。什么是“外相”呢?即使出了家,晝夜不斷地在作聞思修,看起來非常像,純乎其純地在作法事、在修道等等,但這些都是外相,可以是一種似真或者仿真的修道。比如眼睛閉起,不出門,從早到晚多少個小時在打坐等等,這都可以做的,這些就是外相。什么是“內(nèi)相”呢?世間的心沒有放下,也就是對此生的名利沒有放下,心中真實的所求就是世間法。相反的完全不顧此生,要求來世生天,連這種心也沒發(fā)生過。然后認為這個也不需要,我一定要把輪回全部息滅掉,這個就更沒有了。進一步認為我一定要完成大道,把法界無數(shù)眾生都救到無上佛位,這個就更加免談。因為這一切都只是口上念的詞,心里連一點點的五欲享受都放不下,發(fā)起非常濃厚的心,非常有欲,那這個就不叫“道心”,而是叫“俗心”,這樣沒有道心的緣故,根本就不是道。什么是道心呢?從出世道來說,就是看到了這世間的一切全是苦、沒有意義,然后一點點興趣也沒有,一想到輪回就覺得可怕,所以一心要求解脫,一心要返回道體,這個才是道心。有了這個心以后,作的任何一點修行全數(shù)都是道。2、公案分二:(1)阿底峽教示;(2)仲敦巴教示。噶當?shù)牡里L注重道心。在寧瑪派,像晉美朗巴祖師的傳承,到華智仁波切、紐西龍多尊者、依科上師等,都重視要有很好的道心。道心就是看破世間,放下此生此身,那就是真實地一心為道,那樣一個心出來了才算真實的道。以下再由二大尊者的教示,讓我們徹底地相信這一點。(1)阿底峽教示阿底峽尊者臨近圓寂時,大瑜伽師稟告:“覺哦圓寂后,我就去修行?!睘榇?,尊者問道:“修就成了法嗎?”再度稟報:“那么就說法去?!弊鹫呷缜岸鴨??!澳敲丛撊绾巫瞿??”尊者說:“你的一切依止敦巴,放下今生。”(“覺哦”是尊主的意思,這是一種極尊重的稱謂。)阿底峽尊者有幾大弟子,大瑜伽師是其中之一。他在寧措親近阿底峽尊者,為尊者放馬和做其他事務時,從未間斷過修定,因此稱為“大瑜伽師”。仲敦巴尊者圓寂后,他繼位住持熱振寺。阿底峽尊者快圓寂時,他就來稟報上師:“您圓寂后我就去修行?!币馑际俏乙煤玫貋硇拮C。以此,阿底峽尊者說:“修修就成了有道嗎?”他感覺上師沒同意,就說:“那我去說法?!本褪菫榉鸱ㄞk事,去講諸佛菩薩、傳承祖師的法來興盛圣教。不曾想,阿底峽尊者的反問是一樣的:“講講就成了有道嗎?”大瑜伽師認為,世上最重要的就是在佛法上真實地做,也就是要在教法和證法上辦事,證法上修行,教法上演說,但是這兩個都被否認了,然后他就說:“那我該怎么做呢?”因為上師走了就沒人問了,不曉得自己未來的方向到底在哪里。阿底峽尊者說:“你一切就依止仲敦巴,你要放下此生!”這里以尊者的教示明確地顯示了,如果心沒變,還是俗的心,沒有道的心,那光是身口上修、講等,不會成真實的道。那該怎樣才成真實的道呢?就是從心里放下此生開始,也就是放下這一生的名利。所謂“名利”,包括在精神上要得到榮耀,比如擁有權力、地位、恭敬、名譽等等,這是作為自我精神上的需要;在物質(zhì)上要有利欲,也就是有利于自己的非常好的感官享受,比如現(xiàn)代化的高級生活等等,這是指養(yǎng)身為主。實際上,如果心的重點就是執(zhí)著這些名利,根子上沒有為道的心,連一念“我要為道”的心都沒生過,那么以這樣的俗心,口里講很多,身體也在打坐、作各種的修,或者光是第六意識上這么想一想、那么想一想,辯論、立論,高超于別人,獲得佛教非常大的名譽,然后將擁有很大的恭敬利養(yǎng)等等,所有的這一套都與道無關。(2)仲敦巴教示有一個僧人在熱振廟外轉(zhuǎn)繞,遇見了仲敦巴格西,為此仲敦巴說:“覺哦轉(zhuǎn)繞也是令人歡喜的,如果修一個真實的法,不是更令人慶喜嗎?”對此,此僧思惟:誦大乘經(jīng)比作轉(zhuǎn)繞的得利面更大吧!想后就去了普喜園的走廊中誦經(jīng)。對此,仲敦巴又說:“誦經(jīng)也是令人歡喜的,如果修一個真實的法,不是更令人慶喜嗎?”他又思惟:這是指示我修定比誦經(jīng)的得利面更大吧!想后放下誦經(jīng)而在床榻上瞑目靜坐。仲敦巴又說:“修也是令人歡喜的,如果修一個真實的法,不是更令人慶喜嗎?”到這里,他再沒有找到其他的做法,又來稟白說:“格西拉!那么我該修一個什么法呢?”仲敦巴說:“覺哦,放下此生!放下此生!”仲敦巴格西是阿底峽尊者最大的弟子,他是觀音化現(xiàn),示現(xiàn)為居士身份。他對出家僧人非常尊重,心也恭敬,口也恭敬,身也恭敬?!坝X哦”,是對出家現(xiàn)大仙幢相的師父們非常尊重的稱呼。這里講到仲敦巴格西對一個僧人修法方面的四番回應。第一番回應熱振寺是當時噶當派的根本道場,里面有很多三寶所依、具加持的圣物等等。有一個僧人覺得這是很殊勝的境,就在熱振廟外不斷地轉(zhuǎn)繞,認為這么做很殊勝,很精勤地一圈一圈地轉(zhuǎn)。當時他就跟仲敦巴格西碰頭了。仲敦巴格西說:“師父啊!您這樣作轉(zhuǎn)繞也是很讓人歡喜的?!弊鹫哒f話很溫和。接著又說道:“但是,如果修一個真實的法或者道,不是更可慶喜嗎?”其實這是一個委婉的表達,沒有承認前者,因為后面說的是“真實”,就表示前面的并非真實。第二番回應對此,那個師父就想:大師都這么說了,那是不是比身體作轉(zhuǎn)繞,口去誦大乘經(jīng)得利益的面更大?他還是一種計算功德的想法。當然佛典比世間典籍殊勝,在佛典當中,大乘經(jīng)教又超過小乘經(jīng)教?!侗嬷羞呎摗返戎忻黠@地講到,對大乘法作十法行利益極大。因為所宣說的道和果都是無上的,對于詮說它的法教,只要能誦一四句偈,也超過世間各種善法的利益。因此他就想:這么殊勝的大乘經(jīng),我用口去誦,這個緣起的發(fā)展面應該非常地大吧?“得利面大”,就是從時間的相續(xù)上,或者從種類的無量上等等,緣起的發(fā)展深度和廣度都是非常大的。他這樣衡量以后,認為誦大乘經(jīng)的功德超過身體轉(zhuǎn)繞,以為仲敦巴尊者是這個意思,于是就到普喜園的廊中去誦經(jīng)。過去噶當派的寺院規(guī)模很大,里面有講經(jīng)的地方,外面還有僧人們誦經(jīng)的寂靜處,那個地方叫“普喜園”,就是大家都喜歡去那里。那好比是一個園林,里面有坐的地方、有走廊等等,他就到那兒去誦經(jīng)。當然仲敦巴格西也在關注,知道他在這么做,就對他說:“誦經(jīng)也是蠻可喜的,但是如果能夠修一個真實的道, 不是更可慶喜嗎?”這話跟前面一模一樣,就表示這個也不是真實的。第三番回應他又想:大師的言外之意,是不是講誦經(jīng)還只是口,放下身口一心修定純乎其純,這個得利益面更大?他想肯定在說這件事,于是又放下誦經(jīng),開始在僧人的床榻上閉起眼睛打坐。仲敦巴尊者知道后,這回就說:“修也是蠻讓人歡喜的,但是如果能修一個真實的道,不是更可慶喜嗎?”一模一樣的回答,這回連修定也否定掉了。第四番回應對此,他能想到的極殊勝的修法就是轉(zhuǎn)繞、誦大乘經(jīng)、修定,似乎第一個是身,第二個是口,第三個連身口都放下光是心,認為一個比一個殊勝,得利益面應該越來越大。他想到的只有這些,聽到的也只有這些,看別人說的做的也是這些,實在想不出還有什么其他的法子了,于是再去匯報說:“格西拉?。ā袄笔亲鹬氐恼Z氣)那么我該修一個什么樣的法呢?”他不知道該干什么了。仲敦巴格西說:“覺哦!放下此生!放下此生!”就是把俗事全放掉,一心為道的心要出來。從這里才踏上了道的起點,從這里每一分的行才是真實的道行。語錄明代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說:“倘名關未破,利鎖未開,藉言弘法利生,止是眼前活計。一點偷心,萬劫纏繞。縱透盡千七百公案,講盡三乘十二分教,興崇梵剎如給孤獨園,廣收徒眾如無相好佛;無明業(yè)識不斷,俱為自誑自欺!”這里同樣說到,假使沒有破名關、開利鎖,還是處在非常重的求現(xiàn)世的心當中,那再怎么口口聲聲地說“我要弘法利生”,也只是眼前活計,實際做的就是世間法。只要還有一點偷心,以為輪回里有實義,偷巧想在這里得到一點什么,那由于這點貪著的心,著在世法當中,就會導致萬劫纏繞,也就是相續(xù)不已,出現(xiàn)無數(shù)的輪回業(yè)因,而需要再受無數(shù)次生了。縱然透盡了千七百則公案,能講盡三乘十二分的教法,興建佛寺、精舍、講堂等等如給孤獨園,廣收徒眾像無相好佛,只要無明業(yè)識不斷,都只是自誑自欺而已!這段語錄也證明,如果沒有從根底處退掉對世間法的耽著,那無論在外相上如何地弘法利生、興建塔廟、演說教法、廣收徒眾等,看起來都是作佛法的事業(yè),實際都不會成真實的道。這是由于內(nèi)在想以這個來竊取對自我最有利益的名利,認為最能讓自己在這世上光耀的是名,最能夠利益自己的是利。由于內(nèi)在的心一直想為自我謀名利,這點偷心就會把人牢牢地鎖在輪回的鎖鏈里。所以,要想真正退掉俗心而起道心,必須通過多種門徑思惟輪回的苦。一直要思惟到生大厭患,再也不想要,認為這是個大苦處,一心想求一個解脫。只有發(fā)起真實的求解脫心,從此才轉(zhuǎn)入了出世的道,以這個心作為緣起才能出輪回。相反,如果沒有這樣非常認真地來發(fā)展自己的心,那的確多生習性如油入面,是很難轉(zhuǎn)過來的。七、放下今生唯修圣法的踐履分三:(一)樹立放下此生唯修圣法的觀念;(二)依止帕當巴口訣真實踐行;(三)結成修圣道必須修苦。(一)樹立放下此生唯修圣法的觀念是故,一切此生世間的俗事,都是令此生乃至永遠縛于輪回苦處而不得解脫故,對于斷現(xiàn)法繩索而成辦后法菩提、善說學處者,唯具德上師外,更無余人故,此生的父母、近親、遠戚、朋友、食財及受用,此等一切都需棄如唾液,衣食等需隨緣知足,而唯修圣者之法。略說文義我們先來看這段金剛句的結構?!笆枪省笔沁B上,之后以“二因三需”來建立觀念?!岸颉?,就是此生俗事唯是諸苦的鎖鏈故,教示出苦菩提道者唯有上師故?!叭琛本褪且獦淞⒌挠^念,所謂需放下此生、需隨緣知足、需唯修圣法。由前面的二因抉擇確定后,當然就會發(fā)生這三個“必須”的想法:必須要舍掉這一切,因為這些對于菩提道無幫助,而且只會把人困鎖在輪回苦海里;必須衣食等隨緣知足,因為只有這樣,心全然地放下不再攀緣,而能一心地修圣道之法,這樣就真實地追隨了古圣先賢的芳蹤。廣釋“是故”,指由前面兩位佛菩薩化現(xiàn)的親切指示(阿底峽尊者是蓮師再來,仲敦巴格西是觀音化現(xiàn),因此他們的話是量,絕對不會有錯誤),那么我們心里就能決定下來。然后我們該做什么呢?這里又以兩個道理來說。第一個道理是,這一生所有的世間事,全部都是讓你從此生一直到永遠之間,鎖在輪回苦處沒法解脫的因素。意思是,這些全是苦因、全是制造苦難者,做得越多苦就越多,做得越深苦就越深,有什么意義?再者,決定了要把此生的繩索一刀兩斷,而成辦后法的菩提,這就是眼光從現(xiàn)法轉(zhuǎn)到了后法。人要有長遠的眼光。“現(xiàn)法”就是現(xiàn)前一根一根的人、事、物的繩索,包括親人、名利、享受、感情等等,這就叫“現(xiàn)法的繩索”,就是現(xiàn)前纏繞你的世間事?!昂蠓ā保褪遣灰@個,用極長遠的眼光往后看,那就是要成辦菩提。那么這樣決定以后,對能夠善說學處的人,在世上找個遍,除了具德上師之外沒有別的人。這是第二個理由。由以上兩個理由就會知道,一定要一心依師來修出世法,沒有什么減價的,要想即生解脫、成就的話,決定要這樣做。當仲敦巴尊者看到一個好像特別愿意修行的人時,他的教示也是說,這一點沒有的話,就一切免談,連道心都沒有,還能得解脫?緣起上是虛偽的。因此這里說決定需要、一定需要、斷然需要!那么怎么去修出世法?就如同釋迦本師所示現(xiàn)的那樣,一切的古圣先賢、成道者都是這么走的。到了此地步是有非常大的善根、非常大的道心,這是跟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