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地理學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的科學,其研究的空間范圍既不是地球固體部分的最內部,也不是地球氣體部分的最外層,而是接近地球固、液體表面,各圈層相互作用的、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地球表層(上至大氣圈對流層頂部,下至沉積巖底部)。緒
論一、“地球表層”特征●地球表層是物質三態(tài)存在和相互轉化的場所●地球表層是內外力相互作用的場所●地球表層是有機界和無機界相互轉化的場所●地球表層是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地球表層是循環(huán)發(fā)展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包括地質大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大氣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二、地理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是指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的地球表層環(huán)境。它包括人類社會及其周圍的各種地理事物,具有獨特的地理結構和形式。地理環(huán)境包括自然(地理)環(huán)境、經濟(地理)環(huán)境、社會文化環(huán)境1.自然環(huán)境是由地球表層中無機和有機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征并受自然規(guī)律控制。自然環(huán)境根據其受人類社會干擾的程度不同,又可分為兩部分:●天然環(huán)境(原生自然環(huán)境)●人為環(huán)境(次生自然環(huán)境)●天然環(huán)境(原生自然環(huán)境),即指那些只受人類間接的或輕微影響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發(fā)生明顯變化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人為環(huán)境(次生自然環(huán)境),即指那些自然條件經受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地區(qū)。2.經濟環(huán)境是經濟活動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產業(yè)結構及與經濟有關的技術條件等。它是在自然環(huán)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地理環(huán)境。它主要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經人類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產力的地域綜合體,包括工業(yè)、農業(yè)、交通和城鎮(zhèn)居民點等各種生產力實體的地域配置條件和結構狀態(tài)。3.社會文化環(huán)境是社會活動、文化活動的環(huán)境,包括人口、社會、國家、民族、民俗、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組成結構,還涉及社會上各種人群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社會文化環(huán)境是人類社會本身所構成的一種地理環(huán)境。第一章地球一、宇宙和天體宇宙是一個巨大無比的物質世界,包含著無數的天體和極其廣闊的空間。天體:恒星、行星、環(huán)繞行星公轉的衛(wèi)星、流星、彗星、星云,以及存在于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请H物質,所有這些通稱天體。天體又分為自然天體和人造天體。天文單位: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14960×104公里)光年: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94600×108公里),是量度天體距離的單位。太陽系包括8個行星、50個衛(wèi)星和至少50萬個小行星,還有少數彗星。二、太陽系中行星及其衛(wèi)星繞太陽運動的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軌道偏心率都很小,幾乎接近于圓形;2.各行星的軌道面都近似地在一個平面上,對地球軌道面(黃道面)的傾斜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東環(huán)繞太陽公轉;除金星和天王星外,所有行星的自轉方向也自西向東,即和公轉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對軌道面的傾斜都比較??;5.絕大多數衛(wèi)星的軌道都近似圓形,其軌道面接近母星的赤道面;6.絕大多數衛(wèi)星,包括土星環(huán)在內,公轉方向都和母星的公轉方向相同三、大地水準面大地測量中所謂的地球形狀,是指一種假想的,用平均海平面來表示的、平滑的封閉曲面。這個曲面叫做大地水準面。地球形狀就是指大地水準面的形狀。四、地球形狀和大小的地理意義地球的形狀使得地球表面不同緯度地區(qū)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各不相同。太陽輻射使地表增暖的程度從赤道地區(qū)向兩極方向逐漸降低,從而造成地球上熱量的帶狀分布和所有與地表熱狀況相關的自然現象(如氣候、植被和土壤等)的地帶性分布。地球的巨大質量和體積,使它能夠吸著周圍的氣體,保持一個具有一定質量和厚度的大氣圈。而如果地球沒有現在這樣大和這樣重,就不可能有現在這樣的大氣圈。因而也沒有海洋和河湖,沒有風,也沒有生物。地表平均溫度將比現在低得多,溫度較差將大得多,紫外線輻射將強得多,……總而言之,我們的地球將呈現完全異樣的景象。五、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1.自轉的意義1地球自轉決定了晝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種過程具有一晝夜的節(jié)奏。2由于地球的自轉,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運動的物體都發(fā)生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則向左偏。3地球自轉造成同一時刻、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4由于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地球體發(fā)生彈性變形,在洋面上則表現為潮汐。而地球自轉又使潮汐變?yōu)榉较蚺c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過來對它起阻礙作用。5地球的整體自轉運動,同它的局部運動,例如地殼運動、海水運動、大氣運動等,都有密切的關系。6當地球自轉加快時,離心力把海水拋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緯區(qū)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緯度區(qū)海面則相應下降。2.公轉的意義地球的公轉導致季節(jié)的變化地球的公轉導致晝夜長短的變化總之,地球運動對地表溫度調節(jié)、生命孕育有重要意義。六、地球的圈層構造地球的圈層構造可以分為內部構造和外部構造。1.地球的內部構造分為三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三者被兩個顯著的不連續(xù)界面所分割:殼-幔之間為莫霍洛維奇界面(簡稱莫霍面),幔-核之間為古登堡界面。地殼是指地表至莫霍洛維奇面之間厚度極不一致的巖石圈的一部分。大陸地殼厚度較大,洋殼厚度較小。地殼分為兩層:上層為花崗質層,稱為硅鋁層;下層為玄武質層,稱為硅鎂層。陸殼除有較厚的硅鋁層和硅鎂層外,表面還有沉積巖層和風化物質。洋殼主要是玄武巖質層,其上覆蓋有極薄層沉積。2.地球的外部構造地球的外部構造分三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七、水圈的功能(或地理意義)水圈由海洋水和陸地水組成。水是地表分布最廣、最重要的物質,是參與地表物質和能量轉換的重要因素。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帶、地帶和自然景觀類型。水溶解巖石中的營養(yǎng)物質,為滿足生物需要創(chuàng)造了前提。水分循環(huán)不僅調節(jié)了氣候、凈化了大氣,而且伴隨著一切自然地理過程促進地理環(huán)境的發(fā)展和演化。地球表面明顯地分為海洋和陸地兩大部分。陸地的2/3集中于北半球,占該半球面積的39.3%;在南半球,陸地只占總面積的19.1%。地球上的海陸分布形式對南北兩半球的氣候有很大的影響。南半球由于水面廣闊,氣候比較溫和,普遍具有海洋性特征。北半球溫度變化的幅度比南半球高8℃左右。八、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tài)九、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陽輻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陽能的轉化亦主要在地表進行。高空大氣只能吸收小部分太陽輻射,大量的太陽輻射到達地表后,只能穿透地表以下很小的厚度。因此太陽輻射主要在地表發(fā)生轉化,并對地表的幾乎所有自然過程起作用。2.固、液、氣三態(tài)物質并存于地表。水體表面為液——氣界面,水底為液——固界面,陸地表面為氣——固界面,而沿岸地帶成為三相界面。各界面上的物質相互滲透,三相物質相互轉化,形成多種多樣的物質和能量轉化系統(tǒng)。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自身發(fā)展形成的物質和現象。如生物、風化殼、土壤層、沉積巖、各種地貌形態(tài)等。
4.相互滲透的地表各圈層之間,進行著復雜的物質、能量交換和循環(huán)。如水循環(huán)、地質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化學物質循環(huán)等,在交換和循環(huán)中伴隨著信息的傳輸。5.地球表面存在著復雜的內部分異。這種分異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其結果形成了不同等級的自然綜合體。
6.地球表面是人類社會發(fā)生、發(fā)展的環(huán)境。盡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已有可能潛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間,但地表仍然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場所。第二章地殼一、礦物1.礦物是在各種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對固定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均質物體,是組成巖石的基本單元。2.自然界礦物的形成方式由氣體凝華生成礦物。如從火山氣體中直接結晶而成的硫黃、雄黃等。(2)由液體或熔融體中直接結晶而成礦物。前者如石鹽和石膏;后者如巖漿巖中的各種物。(3)由膠體凝固而成礦物。如蛋白石、褐鐵礦和硬錳礦等。(4)由固體再結晶作用而成礦物。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如煤變質成為石墨,石墨變質成金剛石。3.礦物的特征礦物的形態(tài)、光學性質與力學性質,既是礦物的特征,也是鑒別礦物的依據。(1)形態(tài):礦物單體的形態(tài)有一向延伸的柱狀或針狀,兩向延伸的板狀、片狀,三向延伸的立方體、八面體等。礦物集合體形態(tài)有纖維狀、毛發(fā)狀、鱗片狀、粒狀和塊狀等。放射狀、簇狀、鮞狀、鐘乳狀、腎狀等都是特殊形態(tài)的集合體。光學性質:透明度、光澤、顏色、條痕。透明度:透明、不透明光澤: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非金屬光澤(金剛、玻璃、油脂、絲絹、真珠、土狀光澤等條痕是硬器刻劃礦物后其粉末的顏色。(3)力學性質:硬度、解理、斷口、彈性等礦物的硬度可用摩氏硬度計確定,分十級,用下列十種標準礦物作為1~10度硬度的代表:滑石(1)、石膏(2)、方解石(3)、螢石(4)、磷灰石(5)、正長石(6)、石英(7)、黃玉(8)、剛玉(9)、金剛石(10)。4.幾種主要的造巖礦物石英:成分簡單(SiO2),無解理,呈貝殼狀斷口,玻璃光澤,硬度7,質純者無色透明,含雜質時會有各種顏色。長石:包括斜長石和鉀長石(正長石)兩類。是地殼中最大量的一類礦物。多呈長柱狀、短柱狀或板狀,玻璃光澤,硬度6.0,比重2.61~2.65。斜長石多呈白色或灰白色,兩組斜交解理;鉀長石多呈肉紅色或淺黃白色,有兩組正交的完全解理。云母:晶體構造呈層狀,故有一向極完全的解理,易剝成具彈性的光滑透明薄片;珍珠光澤,硬度2—3,成分復雜多樣。常見的有黑云母(富含鐵鎂,黑色)和白云母(含鐵鎂少,白色)兩種。在酸性巖漿巖、砂巖和變質巖中常見。普通角閃石:多呈長柱狀,暗綠至黑色,硬度5.5—6,比重3.1—3.3,二向完全解理呈彼此斜交,性脆;在中性和酸性巖漿巖和某些變質巖中常見見。普通輝石:成分與角閃石近似,但含鐵鎂較多而不含羥離子。單晶體呈短柱狀,二向中等解理呈彼此正交,綠黑色,硬度5—6,比重3.2—3.6;常與角閃石、橄欖石、某些斜長石等共生,在基性和超基性巖漿巖中常見。橄欖石:多呈粒狀,橄欖綠色,玻璃光澤,硬度6—7,性脆;為超基性巖和基性巖的主要組成礦物。此外,其他常見的造巖礦物有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2)和各種粘土礦物,它們是某些沉積巖的主要造巖礦物。二、巖石造巖礦物按一定的結構集合而成的地質體稱為巖石,依據其成因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巖石是構成地殼及地幔的主要物質。(一)巖漿巖巖漿巖是由巖漿在地下凝結或噴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巖石。1.巖漿巖分類按其化學成分和礦物組成的不同可分為四類:1)超基性巖——二氧化硅含量<45%,含鐵鎂較多,含鉀鈉甚少。主要由橄欖石、輝石組成。代表巖石為橄欖巖。2)基性巖——二氧化硅含量45—52%,主要由輝石、鈣斜長石和少量橄欖石和角閃石組成。代表巖石為輝長巖、玄武巖。3)中性巖——二氧化硅含量52—65%,主要由角閃石、長石和少量石英、輝石、黑云母等組成。如閃長巖、安山巖、正長巖和粗面巖。4)酸性巖——二氧化硅含量>65%,含鉀和鈉較多而鐵鎂較少,主要由長石、石英和云母組成。如花崗巖、流紋巖。2.巖漿巖的產狀、結構與構造巖漿巖的產狀由巖漿冷凝固結而成的巖體的大小、形狀及其與周圍巖石的接觸關系等,稱為巖漿巖的產狀。根據巖體在地殼中形成的深度和方式,可分為噴出巖和侵入巖,后者又可再分為深成巖和淺成巖。巖漿巖的結構所謂結構是指巖石中礦物顆粒本身的特點(結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形狀等)及顆粒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反映出來的巖石構成的特征。巖漿巖常見的結構有:玻璃質結構、隱晶質結構、顯晶質結構、斑狀結構(不等粒結構)等。所謂構造是指組成巖石的礦物集合體的形狀、大小、排列和空間分布等所反映出來的巖石構成的特征。巖漿巖常見的構造:塊狀構造、斑雜構造、流紋構造、氣孔構造、杏仁狀構造。巖漿巖的構造(二)沉積巖沉積巖是由成層堆積于陸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膠體和有機物質等松散沉積物固結而成的巖石。沉積巖的形成過程一般可以分為幾個作用階段①先成巖石的破壞(風化作用和剝蝕作用)階段②搬運作用階段③沉積作用階段④硬結成巖(壓固、脫水、膠結)作用階段1.沉積巖的基本特征沉積巖具有層理沉積巖富含次生礦物、有機質、生物化石沉積巖具有碎屑結構與非碎屑結構之分沉積巖具有清晰的層面構造。包括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溝模、生物遺跡等。2沉積巖的主要類型碎屑巖類碎屑巖是指母巖機械風化的碎屑經膠結物膠結而成的巖石。按其結構又可分為:礫巖與角礫巖、砂巖、粉砂巖。粘土巖類由大量粘土礦物和其他細微物質組成,泥質結構,硬度低。生物化學巖類在海相或湖相環(huán)境中由化學或生物化學過程形成;具化學結構和生物結構;成分較為單一,種類繁多,常為單礦巖或礦石。(三)變質巖1.變質作用和變質巖固態(tài)原巖因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作用而導致其礦物成分、化學組成、結構與構造的變化,統(tǒng)稱變質作用。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即為變質巖。變質礦物、變余構造、變余結構是變質巖區(qū)別于巖漿巖和沉積巖的最重要特征。2.變質作用類型和常見變質巖動力變質作用主要在構造運動引起的定向壓力作用下,使原巖發(fā)生碎裂、變形和一定程度的重結晶作用。相應的變質巖有構造角礫巖、碎裂巖、糜棱巖、千糜巖等。接觸熱變質作用主要因侵入體的熱力烘烤,使圍巖的礦物發(fā)生重結晶作用,形成變晶結構和新的巖石構造。代表性巖石為斑點板巖、角巖、大理巖、石英巖等。接觸交代變質作用由于巖漿結晶晚期析出的揮發(fā)分和熱液,通過與圍巖的交代作用,使接觸帶的巖石發(fā)生變質。如碳酸鹽巖與中、酸性巖漿接觸交代變質產生的矽卡巖等。區(qū)域變質作用由于區(qū)域性地殼活動導致較大空間的變質作用。最深可達20km,最廣可達幾萬平方公里。廣泛見于古老結晶基底和造山帶中。代表巖石有板巖、千枚巖、片巖、片麻巖、變粒巖、麻粒巖等?;旌蠋r化作用或超變質作用在深度區(qū)域變質的基礎上,由于地殼下沉或深部熱流繼續(xù)上升,使原巖發(fā)生局部重熔、交代、注入等混合巖化作用,從而形成巖性介于變質巖與巖漿巖之間的各種混合巖。如混合花崗巖。三、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一)構造運動的特點與基本方式由地球內力作用引起地殼乃至巖石圈變形、變位的作用,叫作構造運動。1.構造運動的一般特點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勻速性、幅度與規(guī)模差異性2.構造運動的基本方式水平運動水平運動是地殼或巖石圈塊體沿大地水準面切線方線的運動。垂直運動垂直運動及塊體的升降運動。(二)巖相、建造和地層接觸關系1.巖相巖相一般分為海相、陸相和過渡相三大類。一般來說,若地殼上升,巖相可從海相向陸相變化,若地殼下降,可從陸相變?yōu)楹O唷?.沉積建造彼此有共生關系的地層或巖相的組合,或巖性大致相同的沉積物組合,就是沉積建造。沉積建造的類型:地槽型建造、地臺型建造、過渡型建造3.地層的接觸關系:1.整合、2.假整合、3.不整合、4.侵入接觸、5.侵入體的沉積接觸(三)地質構造巖層或巖體經構造運動而發(fā)生的變形與變位稱為地質構造。1.地質構造的形式水平構造、傾斜構造、褶皺構造、斷裂構造(1)水平構造水平巖層雖經垂直運動而未發(fā)生褶皺,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產狀者,稱為水平構造。(2)傾斜構造巖層經構造變動后層面與水平面形成夾角時,即為傾斜構造。巖層的產狀可用走向、傾向和傾角三要素來確定。(3)褶皺構造巖層在地應力(或構造運動)作用下發(fā)生彎曲的現象稱為褶皺,其中的單個彎曲則叫褶曲。褶曲的形態(tài)要素:翼、軸面、核、轉折端、樞紐。褶曲有兩種基本類型,即背斜和向斜。背斜:形態(tài)上凸,兩翼地層傾向相背,由核部向兩翼地層越來越新。向斜:形態(tài)下凹,兩翼地層相向而傾,由核部向兩翼地層越來越老。按軸面產狀,褶曲可分為四類:直立褶曲、斜歪褶曲、倒轉褶曲、平臥褶曲按褶曲的長寬比,可把褶曲分為三類:線狀褶曲:長寬比>10短軸褶曲:長寬比3~10穹形褶曲(上凸)和盆狀褶曲(下凹):長寬比<3(4)斷裂構造巖石受應力作用而發(fā)生變形,當應力超過一定強度時,巖石便發(fā)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發(fā)生錯動,使巖層的連續(xù)性完整性受到破壞者,稱為斷裂構造。按斷裂的規(guī)模和破裂程度,可分為節(jié)理、斷層等基本類型。(1)節(jié)理是指巖石破裂后,破裂面兩側巖塊無顯著位移的裂隙。(2)斷層是指巖石破裂后,兩側巖層或巖體沿破裂面發(fā)生明顯位移的構造。斷層要素:斷層面、斷層線、斷盤和斷距。根據斷層兩盤相對位移的關系,斷層可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平推斷層和旋轉(樞紐)斷層。斷層面直立的斷層叫直立斷層。正斷層的剖面組合形式:階梯狀、地塹和地壘等。逆斷層的剖面組合形式:疊瓦狀四、主要大地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興起的,是在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綜合了大洋和大陸的地質研究資料發(fā)展而來,所以又稱為“全球構造理論”,是當今最盛行的大地構造學說。(一)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學說的主要觀點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它被諸如大洋中脊、海溝、轉換斷層、地縫合線、大陸裂谷等巨大構造活動帶分割成許多構造塊體,這些塊體稱為板塊。板塊內部是比較穩(wěn)定的區(qū)域,各板塊之間的接合處則是相對活動的地帶。地幔對流是推動板塊運動的主要動力。對全球構造基本格局起控制作用的有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此外還有許多較小的板塊。2.板塊邊界的基本類型①擴張(增生)型板塊邊界:在大洋中為洋中脊,在大陸上為裂谷帶;邊界兩側板塊受拉張作用而相背分離運動,地幔物質裂谷上涌,造成大規(guī)模的巖漿侵入和噴出或形成新洋底。這種板塊邊界是巖石圈重要的張裂帶、巖漿帶和地震帶。②俯沖(匯聚)型板塊邊界邊界兩側板塊相向運動,在此對沖、擠壓、聚合、削減,其構造運動異常復雜,劇烈。又可分為兩種:(1)島弧海溝型邊界(2)地縫合線型邊界③轉換(平錯)型板塊邊界這種邊界一般分布在大洋中,邊界兩側板塊發(fā)生相互剪切、水平錯動,不增生也不削減。(二)槽臺說1.基本觀點地殼運動主要受垂直運動所控制,地殼此升彼降造成所謂振蕩運動,而水平運動則是派生的或次要的。驅動力主要是地球物質的重力分異作用。物質上升造成隆起,而下降則造成凹陷。主要的構造單元有地槽、地臺及槽臺過渡帶,并認為地臺是由地槽演化而來的。2.構造單元◆地槽是地殼上強烈活動的構造單元,多呈狹長帶狀,構造變動和巖漿活動頻繁而強烈,沉積巨厚。地槽的發(fā)育,一般經過強烈下降——強烈上升兩個階段,地球上幾乎所有的高大山脈皆由地槽褶皺上升而成。◆地臺是地殼上相對穩(wěn)定的構造單元,多呈較平坦的巨大地塊,以大面積的緩慢升降運動為主。地臺由地槽上升后轉化而成,具有兩層結構,下為褶皺基底,上為沉積蓋層。五、火山與地震火山和地震的共同特點★火山和地震屬于快速的構造運動,都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火山和地震不僅發(fā)生在地殼中,還涉及更深的構造圈。◆火山和地震是人們可以直接感知的自然現象◆火山和地震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類社會均具重大的影響。(一)火山巖漿噴出地表的活動稱為“火山噴發(fā)”或“火山活動”火山噴出物:氣體、液體、固體火山噴發(fā)的型式:裂隙式噴發(fā)中心式噴發(fā)寧靜式(夏威夷型)、爆炸式(培雷型)、中間型火山的類型:根據火山活動狀況可以分為活火山:現在尚在活動或周期性活動的火山死火山:史前曾經噴發(fā)而有史以來不再活動的火山休眠火山:有史以來曾經有過活動,但長期以來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火山◆全球火山的分布全球火山主要沿板塊構造邊界呈帶狀分布,大致可分為四個主要火山帶,即: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地中海-印度尼西亞火山帶、東非裂谷火山帶、大西洋海嶺火山帶◆中國的火山分布環(huán)蒙古高原帶、環(huán)青藏高原帶、環(huán)太平洋帶(二)地震▲地殼的快速震動稱為地震。地震是構造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發(fā)生于地殼和上地幔固體巖石中?!l(fā)生在大陸上的地震稱為陸震,發(fā)生于大洋底部的稱為海震。海震有可能掀動上覆的海水形成巨大的海浪,稱為海嘯?!叵掳l(fā)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深度▲從觀測點(如地震臺)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通常把震中距<100km的地震,叫地方震;100~1000km的叫近震;>1000km的叫遠震。1.地震分類地震按震源深度可以分為:淺源地震(深度0—70km)、中源地震(深度70—100km)、深源地震(深度超過300km)。按照震級大小,可以把地震劃分為:超微震(震級<1)、微震(震級1-3)、弱震(又稱小震,震級3-5)、強震(又稱中震,震級5-7)、大地震(指≥7級)?!羧蛑饕卣饚Б侪h(huán)太平洋地震活動帶②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活動帶③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④東非裂谷地震活動帶◆中國地震區(qū)分布1.華北地區(qū)(含東北南部)
2.東南沿海地區(qū)
3.西北地區(qū)
4.西南地區(qū)5.東北深震帶六、地殼的演變(一)地質年代地質年代有絕對地質年代和相對地質年代兩種。1.絕對地質年代(同位素地質年代)通過巖石或礦物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測定,依據放射性元素的蛻變規(guī)律而計算出巖石的年齡,即距現在的年數。常用的測年方法有:U-Th-Pb(鈾系法,鈾-釷-鉛)、K-Ar(鉀氬法)Rb-Sr(銣鍶法14C(碳14同位素法)2.相對地質年代根據生物的發(fā)展和巖層形成的順序,而將地殼歷史劃分為相應的演化階段,以確定巖石地層或地質事件的先后順序(或新老關系)。不表示各個時代單位的長短。相對地質年代的確定方法依據有:地層層序法、地層(或巖石)接觸關系法、標準古生物化石(或古生物群體)對比法等。#地質年代表##第三章大氣與氣候第三節(jié)大氣運動和天氣系統(tǒng)一、影響大氣的水平運動(一)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四種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原動力)地轉偏向力(改變方向)慣性離心力(改變方向)摩擦力(減速、改變方向)(二)自由大氣中的空氣運動1.地轉風指自由大氣中空氣作等速、直線水平運動。地轉風出現時,地轉偏向力(A)與氣壓梯度力(G)平衡?!剞D風方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壓線。在北半球,背風而立,高壓在右,低壓在左;南半球相反。此稱為白貝羅風壓定律。2.梯度風◆自由大氣中,當空氣作曲線運動時,水平氣壓梯度力G、地轉偏向力A和慣性離心力C三個力達到平衡時的空氣水平運動,稱為梯度風?!粼诒卑肭?,低壓中,梯度風沿著等壓線按逆時針方向吹;在高壓中則相反,梯度風繞高壓中心按順時針吹。南半球的情況剛好相反。梯度風的風向,也遵從白貝羅風壓定律,即在北半球,背風而立,高壓在右,低壓在左,南半球則相反。二、大氣環(huán)流★大氣環(huán)流是指大范圍內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的各種氣流運行的綜合現象。主要表現為全球行星風系、三圈環(huán)流、季風環(huán)流等。(一)全球環(huán)流1.全球氣壓帶7個緯向氣壓帶①赤道低壓帶;②2個極地高壓帶③2個副熱帶高壓帶④2個副極地低壓帶2.行星風系行星風系是指不考慮海陸分布和地形起伏等的影響,地面盛行風的全球性型式。行星風系主要包括三個盛行風帶:①信風帶②西風帶③極地東風帶經向三圈環(huán)流①信風環(huán)流圈(Hadley環(huán)流)②中緯度環(huán)流圈(Ferrel環(huán)流)③極地環(huán)流圈(二)季風環(huán)流◆大陸與海洋之間的廣大地區(qū),以一年為周期、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方向相反的風系,稱為季風。季風是由于海洋與大陸之間的熱力差異而形成的大范圍熱力環(huán)流?!粝募荆L由海洋吹向陸地,形成夏季風;冬季,風由陸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風。(三)局地環(huán)流由于局部環(huán)境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熱不均等而產生的小范圍環(huán)流,叫局地環(huán)流,也稱地方性風系。1.海陸風2.山谷風3.焚風三、主要天氣系統(tǒng)大氣中引起天氣變化的水平或垂直分布的各種尺度的運動系統(tǒng),稱為天氣系統(tǒng)。◆天氣過程天氣系統(tǒng)的發(fā)生、發(fā)展、消亡及其相應的天氣演變的全過程?!籼鞖庑蝿萏鞖庀到y(tǒng)的分布狀況。天氣形勢分析是天氣預報的重要依據。(一)氣團與鋒氣團及其分類氣團是指在廣大區(qū)域內水平方向上溫度、濕度、鉛直穩(wěn)定度等物理屬性比較均勻的大塊空氣。其水平范圍幾百到幾千公里,垂直范圍幾到十幾公里。同一氣團內部的水平溫度梯度一般小于1~2℃/100km?!魵鈭F形成的條件:①范圍廣闊、地表性質比較均勻的下墊面。②有利空氣停滯和緩行的環(huán)流條件。地表溫度和濕度狀況決定了氣團的大氣屬性?!魵鈭F變性:當氣團離開源地,其物理屬性逐漸改變,這種過程就稱為氣團變性。日常所見的氣團,大多屬于變性氣團?!駳鈭F的類型①地理分類法(地理位置和下墊面性質)按氣團源地分成四個基本類型:冰洋氣團、極地氣團、熱帶氣團、赤道氣團。按氣團源地的海陸位置,又把每一基本類型分為海洋氣團和大陸氣團。赤道氣團源地是海洋,不再分海、陸型。②熱力分類法凡是氣團溫度高于流經下墊面溫度的,稱為暖氣團;相反,氣團溫度低于流經下墊面溫度的,稱為冷氣團。一般,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是暖氣團,反之為冷氣團。2.鋒及其分類溫度或密度差異很大的兩個氣團相遇時,在它們之間形成一個狹窄的過渡區(qū)域,稱為鋒。通常把鋒看成是一個幾何面,稱為鋒面,鋒面與地面的交線稱為鋒線。鋒面和鋒線合稱為鋒。鋒的類型根據鋒面兩側冷暖氣團移動方向和結構可分為:冷鋒暖鋒準靜止鋒錮囚鋒根據形成鋒的氣團源地可分為:冰洋鋒極鋒赤道鋒3、鋒面天氣鋒面天氣是指鋒附近的云、降水、風等氣象要素的分布狀況。根據鋒面性質,鋒面天氣可分為冷鋒天氣、暖鋒天氣、準靜止鋒天氣和錮囚鋒天氣。(二)氣旋與反氣旋1.氣旋氣旋是由鋒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氣分界面上發(fā)生波動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間、中心氣壓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氣漩渦。北半球氣旋空氣按反時針方向自外圍向中心運動。根據氣旋產生的地理位置,可將其分為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兩種類型。溫帶氣旋即鋒面氣旋,分布在中緯度地區(qū)。主要出現在東亞、北美、地中海等地區(qū)。熱帶氣旋是形成于熱帶海洋上的一種具有暖心結構的氣旋性渦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風力小于8級的熱帶氣旋稱熱帶低壓;最大風力8~9級者稱熱帶風暴,10~11級者稱強熱帶風暴,大于12級稱為臺風。2.反氣旋
指占有三度空間的,中心氣壓比四周高的大型空氣渦旋。氣流運動由中心向四周旋轉運動,旋轉方向為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其水平尺度比氣旋大。
●根據溫壓結構,反氣旋可分為兩類:
冷性反氣旋(冷高壓)暖性反氣旋(暖高壓)
●根據反氣旋的生成地區(qū)不同,還可分為:
極地反氣旋、溫帶反氣旋、副熱帶反氣旋等。第四節(jié)氣候的形成一、氣候和氣候系統(tǒng)(一)氣候的概念氣候是指某地區(qū)多年間大氣的一般狀態(tài)及其變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況,也反映極端情況,是各種天氣現象的多年綜合。它以穩(wěn)定性高,空間尺度大,范疇廣而區(qū)別于天氣。(二)氣候系統(tǒng)氣候系統(tǒng)包括形成氣候及其變化的特性和過程。氣候系統(tǒng)的特性包括:熱力學性質——氣溫、水溫、冰溫和地溫運動學特性——風、洋流及相應的垂直運動和冰塊的運動含水性——空氣的含水量或濕度、云量和云中含水量、地下水、湖泊水位,雪的含水量,陸冰與海冰的含水量;靜力學特性——大氣和海洋的壓力和密度,空氣成分、海水鹽度,以及系統(tǒng)的幾何邊界和物理常數。完整的氣候系統(tǒng)的組成:大氣圈——是氣候系統(tǒng)的主體,也是系統(tǒng)最易變化和最敏感的部分。海洋——是氣候系統(tǒng)的熱量儲存庫,海洋熱力和動力學慣性使它具有“低通濾波”的作用。冰雪圈——包括全球的冰層和積雪,計有大陸冰蓋、高山冰川、地面雪被、多年凍土、海冰、湖冰和河冰。是氣候變化的指示器,又對氣候長期變化產生反饋,在地球熱平衡中起重要作用。陸面(巖石圈)——山脈、地表巖石、沉積物、土壤等生物圈——地球生命物質構成的圈層。包括陸地和海洋中的植物,空氣、海洋和陸地生活的動物,以及人類本身。二、氣候的形成的影響因素氣候形成的輻射因子太陽輻射是氣候系統(tǒng)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氣物理過程和現象形成的基本動力,在氣候形成中起著主導作用。不同地區(qū)的氣候差異及氣候季節(jié)交替,主要由太陽輻射能在地球表面時空分布不均及其變化引起。而太陽輻射的時空分布受地理緯度制約,因此氣候形成的輻射因子是一種緯度因素。(二)氣候形成的環(huán)流因子地表太陽輻射能量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氣環(huán)流是熱量和水分的轉移者,也是氣團形成的基本原因。它促使不同性質氣團發(fā)生移動,而氣團的水平交換是不同地區(qū)氣候形成及其變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不同緯度的不同環(huán)流形勢下形成的氣候類型也不相同。1.大氣環(huán)流與熱量輸送和水分循環(huán)●大氣環(huán)流導致的熱量的緯向輸送,緩和了赤道與極地的溫度差異?!翊髿猸h(huán)流導致的熱量的海陸輸送,調節(jié)了海陸間的熱量分布。大氣環(huán)流導致的水分循環(huán),對全球的水分平衡有重要作用。2.大氣環(huán)流與海溫異常海溫變化存在著明顯的年際震蕩,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厄爾尼諾現象?!舳驙柲嶂Z(ElNino)是西班牙語“圣嬰”音譯,原指每年圣誕節(jié)前后,沿厄瓜多爾和秘魯沿岸出現一股弱暖洋流,取代了沿岸原有冷海水的現象?,F在,厄爾尼諾一詞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海洋表層水溫持續(xù)異常增溫的現象(暖水事件)。◆赤道地區(qū)大洋的東側是下層冷海水上升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區(qū)。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qū)強烈的冷海水上翻,使得其海洋表層溫度與赤道西太平洋地區(qū)的“暖地”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赤道東太平洋冷水域的上空大氣強烈下沉,赤道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亞海洋大陸上空大氣對流強烈,大氣以上升為主,這樣就形成一個閉合的東西向環(huán)流圈,稱為沃克環(huán)流。在正常情況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赤道東風,而東南太平洋吹東南信風,大洋東側表層的暖海水被吹送到西太平洋,其下層的冷海水則不斷向上補充表層流失的暖海水,結果使西太平洋海平面上升,熱量聚積。西太平洋海平面通常比東部高40cm,表層海水年平均溫為29℃,而東部沿岸受下層上涌冷海水的影響,僅有24℃左右,東西兩側相差3~6℃。厄爾尼諾現象◆當洋流運動異?;虼髿猸h(huán)流變化而導致赤道東風和東南信風減弱時,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東低的溫度分布將會被破壞,赤道逆流增強,西太平洋溫暖的海水向東延伸,從而使東太平洋補充表層的下層冷海水減少,表層海水溫度上升,形成厄爾尼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引發(fā)氣候異?!舢敹驙柲嶂Z發(fā)生時,熱帶中、東太平洋海溫迅速升高,主要降水區(qū)由印度尼西亞地區(qū)東移至日界線附近,直接導致該海域和南美太平洋沿岸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秘魯等地異常多雨。厄爾尼諾還會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熱帶風暴生成,使得東北太平洋颶風增多?!袅硪环矫妫驙柲嶂Z事件又使熱帶西太平洋降雨減少,造成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大范圍的嚴重干旱。厄爾尼諾還會導致加拿大西部、美國北部出現暖冬,使美國南部冬季潮濕多雨。★厄爾尼諾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東南信風減弱,表層海水倒流,赤道東太平洋秘魯、智利沿岸海域的海水不再上翻,海面溫度升高,營養(yǎng)鹽大幅度減少,從而導致魚類的大量死亡,以及鳥類的大量減少。厄爾尼諾是大氣、海洋相互作用,導致生態(tài)平衡破壞而造成的:大氣環(huán)流(東南信風)的改變,引起洋流(赤道洋流)的變化,從而導致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圖114★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的影響①使來自東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風強度減弱,造成夏季降雨帶的位置偏南,出現南方暴雨成災、北方干旱少雨的異?,F象;②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進入梅雨期偏晚;③東部地區(qū)秋季容易出現北少南多的降雨分布;④容易出現暖冬;⑤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qū)生成的熱帶氣旋或臺風數量偏少。拉尼娜現象◆拉尼娜是西班牙語“圣女”的音譯,又稱“反厄爾尼諾”,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洋表層水溫持續(xù)異常降溫的現象(冷水事件)。◆當赤道東風和東南信風增強時,東太平洋更多表層的暖海水被吹送到西太平洋,導致更多的下層冷海水補充上表層,表層海水溫度因而下降,結果使太平洋東西兩側表層海水的溫差加大,形成拉尼娜?!锬戏綕齽樱⊿outhernOscillation)◆南方濤動是指在熱帶太平洋與熱帶印度洋之間氣壓變化呈反相關的振蕩現象。這種氣壓一邊高一邊低、如同蹺蹺板一樣。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與南方濤動現象之間有密切的對應關系?!锬戏綕齽又笖担⊿OI)SOI=PT-PDPT:赤道東太平洋海平面氣壓PD:印度尼西亞海平面氣壓◆常采用赤道太平洋的大溪地島與澳洲達爾文之間的氣壓差作為標準,判斷是否發(fā)生了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大溪地島氣壓-達爾文氣壓=負值時,就認為將會發(fā)生厄爾尼諾現象。大溪地島氣壓-達爾文氣壓=正值,則拉尼娜現象將要發(fā)生了。(三)氣候形成的地理因子地理環(huán)境使地球氣候既具有緯度地帶性,又具有非地帶性特征。①海陸分布對氣候的影響海陸分布打破了氣候的緯度地帶性分布規(guī)律,形成了同一緯度區(qū)帶的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②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洋流可以將低緯度區(qū)的熱量傳輸到高緯度區(qū),又能從高緯度區(qū)向低緯度區(qū)輸送海冰和冷水。洋流的熱量輸送對大陸東西岸的氣溫差異起著很大的作用;冷暖洋流對所經之地的降水也有較大影響。③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海拔高度、地表形態(tài)、坡向等影響水熱條件的再分配,從而對氣候產生影響。三、世界氣候類型(一)低緯度氣候可分為五類1、赤道多雨氣候2、熱帶海洋性氣候3、熱帶干濕季氣候4、熱帶季風氣候5、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二)中緯度氣候1.副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2.副熱帶季風氣候3.副熱帶濕潤氣候4.副熱帶夏干氣候(地中海氣候)5.溫帶海洋性氣候6.溫帶季風氣候7.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8.溫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三)高緯度氣候1.副極地大陸性氣候2.極地長寒氣候(苔原氣候)3.極地冰原氣候(四)高地氣候(五)城市氣候海洋和陸地水一、海及其特點大洋的邊緣因為接近或伸入陸地而或多或少與大洋主體相分離的部分稱為海。??偸桥c陸地(大陸、島嶼)對大洋的分隔相聯系的。海從屬于洋,或者說是洋的組成部分。海的面積和深度都遠小于洋。河水的注入使海的許多重要特征,如海水物理化學性質、生物發(fā)育狀況等均有別于洋。?;旧蠜]有自己獨立的洋流系統(tǒng)和潮汐,不具有洋那樣明顯的垂直分層。二、海的分類依據海與大洋分離的情況和其它地理標志,分為:(1)內海(或稱地中海)(2)邊緣海(3)外海(4)島間海三、海水的運動(一)潮汐與潮流1.潮汐現象潮汐指由月球和太陽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現象。在潮汐現象中,海面上升叫漲潮,海面下降叫落潮;漲潮時的最高水位為高潮,落潮時最低水位為低潮;相鄰二次高潮或低潮的時間間隔,稱為潮期,相鄰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叫潮差。潮差以朔望月為周期變化。潮差最大時,叫大潮;潮差最小時,叫小潮。根據潮汐的周期變化,基本上可以分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種類型。半日潮:一個太陰日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相鄰兩次高潮或低潮的潮位和漲、落潮的時間差不多(6小時12.5分)。全日潮:一個太陰日內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旌铣保阂辉聝扔行┤兆映霈F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但潮位和漲、落潮時間差別很大;而另一些日子則出現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2.潮流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運動。隨漲潮而產生的潮流叫漲潮流,隨落潮而產生的潮流叫落潮流。潮流同樣也分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若以潮流流向變化分類,潮流分為回轉流和往復流兩種。二、海洋中的波浪(一)波浪及其類型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質點以其原有平衡位置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圓周運動的現象。波浪包括四個要素:波峰、波谷、波長和波高波峰是靜水面以上的波浪部分;波谷是靜水面以下波浪部分;波頂是波峰的最高點;波底是波谷的最低點;波高是波頂與波底間的垂直距離;波長是兩相鄰波頂或波底間的水平距離。★波浪的成因分類:①風浪和涌浪②海嘯③潮波④氣壓波⑤船行波海嘯:由火山爆發(fā)、海底地震引起海底大面積升降及沿海地帶山崩和滑坡等造成的巨浪,稱為地震海嘯。由于強烈的大氣擾動(如臺風、強低壓等)引起海水異常升降產生的巨浪,稱為風暴潮。地震海嘯與風暴潮產生的原因雖不相同,但它們產生的現象和破壞力卻是類似的,所以,一般將二者統(tǒng)稱為海嘯。(二)波浪的折射波浪的前進方向常與海岸斜交,這樣,同一波列兩端的水深就可能有較大差異。近岸較淺一端因受海底摩擦阻力影響而減速,離岸遠而較深一端在深水處繼續(xù)保持原速前進,最后使波向發(fā)生轉折,波峰線與海岸線平行,這就是波浪折射。波浪前進方向不垂直于海岸時,可造成水體沿海岸流動,形成沿岸流。它對海岸地貌的形成發(fā)育有一定影響。三、洋流洋流(海流):海水速度相對穩(wěn)定、沿著一定方向有規(guī)律的水平流動。洋流是海水的主要運動形式。風力是洋流的主要動力,地球偏轉力、海陸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地球偏轉力使洋流在北半球發(fā)生右偏,南半球發(fā)生左偏;大陸的障礙使任何洋流都不可能環(huán)繞地球流動,島嶼或大陸的突出部分,可以使洋流發(fā)生分支。洋流對氣候也發(fā)生影響,許多沿海地區(qū)的溫度和降水狀況,都與附近的洋流有關。(一)洋流的成因和分類★按成因,洋流可分為摩擦流、重力-氣壓梯度流和潮流三類?!锇此疁?,可把洋流分為暖流和寒流。洋流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風力作用和海水密度差異。(二)洋流模式(三種模式)
1)亞熱帶環(huán)流:以南北回歸線高壓帶為中心,北半球為順時針環(huán)流,南半球為逆時針流動。
2)亞極地環(huán)流:以緯度60°為中心,北半球形成反時針環(huán)流,南半球形成順時針環(huán)流。
3)赤道環(huán)流:在赤道無風帶兩側,北半球部分的洋面流為反時針方向,南半球部分則是順時針方向。形成了兩個赤道環(huán)流。四、海洋資源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積場所,也是水生生物最廣闊的生活場所。從任何意義上都可以說,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所謂海洋資源,主要是指與海水本身有著直接關系的物質和能量。例如,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學元素(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由海水運動所產生的能量(動力資源),以及貯藏在海水中的熱量,等等。五、海洋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海洋是地球上真正的生命搖籃,最早的生命即產生于海洋。而目前,仍有大量生物生活在海洋,并且形成了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海洋是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能的主要接收者,也是主要的蓄積者。海洋借助自己與大氣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過程間接影響氣候和受氣候影響的各種自然現象。海洋是氣溫的重要調節(jié)者。海洋中運動著的水體——洋流與氣候的關系非常密切。從地球低緯區(qū)輸送到高緯區(qū)的熱量,約有一半是由洋流完成的。瀕臨寒流的海岸,氣溫比同緯度內陸地區(qū)低;接近暖流的海岸,氣溫則比同緯度內陸地區(qū)高。洋流影響降水的地理分布。暖流影響區(qū)降水往往比較多;寒流影響區(qū)降水比較少。第六節(jié)河流一、河流、水系和流域(一)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河流是陸地表面上經?;蜷g歇有水流動的線形水道。降水、冰雪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在重力作用下經常地或周期性地沿線形伸展的凹地向低處流動,形成河流。水系:河流沿途接納很多支流,并形成復雜的干支流網絡系統(tǒng),即為水系。一些河流以海洋為最后的歸宿,稱為外流河;另一些河流注入內陸湖泊或沼澤,或因滲漏、蒸發(fā)而消失于荒漠中,即為內陸河。流域:每一條河流和每一個水系都從一定的陸地面積上獲得補給,這部分陸地面積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區(qū)。分水嶺:劃分相鄰水系或河流的山嶺或河間高地。分水嶺的最高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或分水界。對于任何河流或水系來說,分水線之內的范圍,就是它的流域。(二)水系形式1.從水系與巖層構造、沉積物性質等的關系來看,水系形式可分為樹枝狀、格狀和長方形等類型。2.從水系干支流配置關系或它們構成的幾何形態(tài)來看,有:扇狀水系、羽狀水系、梳狀水系、平行水系3.還可根據水系流向的相互關系劃分水系類型,如向心水系、輻散狀水系等。(三)河流的縱橫斷面1.落差河源與河口的高度差,稱為河流的總落差。某一河段的落差是這一河段兩端的高度差。2.河流的比降單位河長的落差,稱為河流的比降。通常以小數或千分數表示。3.河流縱斷面以落差為縱軸,距河口的距離為橫軸,據實測高度值定出各點的坐標,連接各點即得到河流的縱斷面圖。它能夠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變化。影響河流縱斷面變化的因素:巖性、地貌類型、河流年齡等。4.橫斷面河槽中垂直于流向并以河床為下界、水面為上界的斷面。由于地轉偏向力和彎曲河道中河水離心力的影響,水面具有橫比降。由于流速分布不均勻,水面還發(fā)生凹凸變形。所以河水面幾乎不可能是一個嚴格的平面。(四)河流的分段河流可以分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河源是指河流源地,通常與山地冰川、高原湖泊、沼澤和泉水相聯系上游比降大,流速大,沖刷占優(yōu)勢,河槽多為基巖或礫石中游比降和流速減小,流量加大,沖刷、堆積大致均衡,河床位置比較穩(wěn)定,河流側蝕有所發(fā)展,河槽多為粗砂。下游比降平緩,河谷寬廣,河道彎曲,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積占優(yōu)勢,多淺灘或沙洲,河槽多細砂或淤泥。河口是河流入海、入湖或匯入更高級河流處,經常有泥沙堆積,有時分汊現象顯著,在入海、湖處形成三角洲。二、河川徑流(一)徑流的形成和集流過程1.停蓄階段降水落到流域內,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經過下滲,進入土壤和巖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產生徑流。降水進行到大于上述消耗時,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來,稱為填洼。停蓄于洼地的水也不能立即變?yōu)閺搅?,所以這個階段叫做停蓄階段。2.漫流階段當植物截留和填洼都達到飽和、降水量超過下滲量時,地表便開始出現沿斜坡流動的細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漸擴大范圍,并分別流向不同的河槽里。漫流階段的產流強度,決定于降水強度和土壤穩(wěn)滲率之差。在同樣降水強度下,砂質土地區(qū)產流強度較小,而壤土地區(qū)產流強度較大。3.河槽集流階段坡面漫流的水進入河道中,沿河網向下游流動,使河流流量大為增加,叫做河槽集流。河槽集流階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口外,只有小部分滲過河谷堆積物補給地下水,待洪水消退后,地下水又反過來補給河流。河槽集流過程在降水停止后還將繼續(xù)很長時間。這個階段包括雨水由坡面進入河網,最后流出出口斷面的整個過程,它是徑流形成的最終環(huán)節(jié)。(二)徑流的變化1.年內變化根據一年內河流水情的變化特征,可以分為若干個水情特征時期,如汛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冰凍期。河流處于高水位的時期稱為汛期。汛期徑流量大,洪峰起伏變化急劇,是全年最重要的水情階段??菟谑呛恿魈幱诘退坏臅r期??菟诤铀饕揽康叵滤a給,流量和水位變化很小。平水期是河流處于中常水位的時期。2.年際變化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往往是由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引起的。三、河流的補給(一)河流補給的形式雨水、冰川和積雪融水、地下水、湖泊和沼澤,都可以構成河流的水源。(二)各種補給的特點1.降水補給雨水是全球大多數河流最重要的補給來源。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變化,與流域的降水量及其變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2.融水補給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變化,與流域的積雪量和氣溫變化有關。這類河流在春季氣溫回升時,常因積雪融化而形成春汛。高山冰川的融水補給時間略遲,常和雨水一起形成夏季洪峰。3.地下水補給河流從地下所獲得的水量補給,稱地下水補給。地下水是河流較經常的水源,一般約占河流徑流總量的15—30%。地下水補給具有穩(wěn)定和均勻兩大特點。4.湖泊與沼澤水補給湖泊、沼澤水補給量的大小和變化,取決于湖泊和沼澤對水量的調節(jié)作用。湖泊面積愈大,水量愈多,調節(jié)作用就愈顯著。一般說來,湖泊沼澤補給的河流,水量變化緩慢而且穩(wěn)定。5.人工補給從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廢水等,都屬于人工補給范圍。四、河流與地理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河流的地理分布受著氣候的嚴格控制。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源的補給形式及其比例,水位、流量及其季節(jié)變化,結冰與否及結冰期長短等,無一不受氣候條件制約。此外,其它自然地理要素對河流也有明顯影響,流域海拔高度、坡度和切割密度直接影響著徑流匯聚條件;地表物質組成決定著徑流下滲狀況;植被則通過對降水的截留影響徑流;等等。河流對地理環(huán)境也有顯著的影響。河流對其流域的氣溫有調節(jié)作用;河流搬運固體物質,起著削高填低的作用。所以河流既是地表景觀的創(chuàng)造者,還是內陸和海洋盆地中鹽類的供給者。河流對于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它在交通運輸、灌溉、發(fā)電和水產事業(yè)等方面都為人類帶來了重要財富。第七節(jié)湖泊與沼澤一、湖泊(一)湖泊的成因和類型地面上洼地積水形成比較寬廣的水域稱為湖泊。湖盆是形成湖泊的必要地貌條件,水是形成湖泊的物質基礎。1.湖泊的成因分類(1)內力作用形成的湖構造湖火山口湖堰塞湖(熔巖堰塞湖與山崩堰塞湖)(2)外力形成的湖泊河成湖(牛軛湖)風成湖冰成湖海成湖巖溶湖2.湖泊的其它分類▲按照湖水的來源,分為海跡湖和陸面湖兩大類。▲依據湖水與徑流的關系,分為內陸湖和外流湖?!鶕牡V化程度,分為淡水湖和咸水湖?!春疁囟葼顩r,分為熱帶湖、溫帶湖和極地湖等?!院嬖诘臅r間久暫,分為間歇湖、常年湖。二、沼澤(一)沼澤的成因沼澤:通常把比較平坦或稍為低洼而過度濕潤的地面稱為沼澤。沼澤中生長各種喜濕植物,并有泥炭層。在沼澤物質中,水占85—95%,干物質(主要是泥炭)只占5—10%。水分條件是沼澤形成的首要因素。只有過多的水分才能引起喜濕植物的侵入,導致土壤通氣狀況惡化,并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泥炭層。沼澤形成過程基本上有兩種情況,即水體沼澤化和陸地沼澤化。1.水體沼澤化沿湖岸水生植物或漂浮植氈向湖中央生長,使全湖布滿植物,大量有機物質堆積于湖底,形成泥炭,湖漸變淺,最后形成沼澤。低洼平原的河流沿岸沼澤化過程與此相似。當河水不深、流速也不大時,水生植物從岸邊生長,造成泥炭堆積,最終導致河流沿岸的沼澤化。2.陸地沼澤化:陸地沼澤化表現為多種形式,但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澤化和草甸沼澤化兩種。在過濕區(qū)域的森林砍伐跡地或火燒跡地上,草本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礙木本植物的生長,另一方面又成為苔蘚植物的溫床,最后形成苔蘚沼澤,這是森林沼澤化。地表長期處于過濕狀態(tài),特別是河水泛濫及鄰近水體沼澤化的影響,使?jié)撍簧呋虻叵滤雎兜乇恚斐刹莸榈倪^度濕潤,以致低洼處水分積聚,土壤中形成嫌氣環(huán)境,死亡有機質在嫌氣細菌作用下,緩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層,這是草甸沼澤化。一、巖石的水理性質松散巖石存在著孔隙,堅硬巖石中有裂隙,易溶巖石有孔洞。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這些空隙中。巖石與水作用時,表現出不同的容水性、持水性、給水性、透水性等,這就是巖石的水理性質。(一)容水性指巖石容納水量的性能,用容水度表示。容水度是單位體積的巖土所能容納的最大水量。(二)持水性指在重力作用下,巖土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用持水度表示。持水度是巖土在重力水排出后所保持的水體積與巖土總體積之比。巖土組成顆粒越小,持水性能越好。(三)給水性指在重力作用下,飽水巖石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用給水度表示。給水度是從飽水巖土中流出的水體積與巖土體積之比。粗粒巖石給水度大,細粒巖石給水度小。(四)透水性是指巖石的透水性能。主要取決于孔隙的大小和連通性,以及孔隙的多少。粘土孔隙度有時雖然可達50%以上,但透水性很差,砂的孔隙度一般只有30%,但孔隙大,故透水性良好。二、地下水的動態(tài)(一)地下水動態(tài)地下水流量、水位、溫度和化學成分,在各種因素影響下發(fā)生日變化和季節(jié)變化,稱為地下水的動態(tài)。(二)影響地下水動態(tài)的因素氣候是影響地下水動態(tài)的最積極的因素之一。降水、蒸發(fā)、氣溫的周期性變化引起地下水相應的變化;暴雨、干旱等則造成地下水的突然性變化。河湖水位升降,海岸附近漲落潮,在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有水力聯系時,也常引起地下水位的變化。地殼的升降運動引起侵蝕基準面位置的變化,也必然引起地下水動態(tài)的改變。植物的蒸騰作用使地下水位產生以晝夜為周期的升降。人為因素對地下水動態(tài)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抽水、排水工程可以降低地下水位,農田灌溉、修建水庫可使地下水位增高。三、地下水按埋藏條件的分類巖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多樣,按物理性質上的差異可以分為氣態(tài)水、吸著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和固態(tài)水等。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運動,聚積于不透水層之上,使這一帶巖石的所有空隙都充滿水分,故這一帶巖石稱飽水帶。飽水帶以上的部分,除存在吸著水、薄膜水、毛管水外,大部分空隙充滿空氣,所以稱包氣帶。包氣帶和飽水帶之間的界限,就是潛水面。地下水按埋藏條件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三類。1.上層滯水:存在于包氣帶中局部隔水層上的重力水。特點:分布范圍小,水量小而季節(jié)變化劇烈;補給區(qū)與分布區(qū)一致;補給源是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耗損形式是蒸發(fā)和滲透。上層滯水的動態(tài)主要決定于氣候、隔水層的范圍、厚度、隔水性等條件。上層滯水礦化度比較低,但最容易受到污染。2.潛水: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個穩(wěn)定隔水層之上,具有自由表面(潛水面)的重力水。從地表到潛水面的距離稱為潛水的埋藏深度。潛水面到下伏隔水層之間的巖層稱為含水層,而隔水層就是含水層的底板。特點:潛水面不承受靜水壓力;補給區(qū)與分布區(qū)一致;動態(tài)變化較不穩(wěn)定,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潛水補給條件好,水量豐富;水質容易遭污染。河、湖水面常常高于附近的潛水面,因此,河水、湖水常常補給沿岸的潛水。潛水與河流水面間往往形成互相補給的關系,這種現象稱為河流與地下水的水力聯系。3.承壓水:指充滿于兩個穩(wěn)定隔水層之間的具有壓力的地下水。特點:承壓水隔水頂板妨礙了含水層直接從地表得到補給,故補給區(qū)和分布區(qū)常不一致;動態(tài)變化較穩(wěn)定,沒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補給條件較差,大規(guī)模開發(fā)后,水的補充和恢復較緩慢;水質不易遭污染。第九節(jié)冰川一、成冰作用與冰川類型冰川是指發(fā)生在陸地上,由大氣固態(tài)降水演變而成的,通常處于運動狀態(tài)的天然冰體。冰川是極地氣候和高山冰雪氣候的產物。(一)成冰作用:是指積雪轉化為粒雪,再經過變質作用形成冰川冰的過程。重結晶、滲浸和凍結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個基本類型;滲浸-重結晶及滲浸-凍結作用則是兩個過渡類型。(二)冰川類型通常按照冰川的形態(tài)、規(guī)模及所處的地形條件把冰川分為山岳冰川(懸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大陸冰川、高原冰川和山麓冰川。冰川分布的高度受著雪線高度的嚴格制約。任何地區(qū)如果地表沒有高出雪線就不可能形成冰川。雪線:多年積雪區(qū)和季節(jié)積雪區(qū)之間的界限。氣溫、降水量和地形是影響雪線高度的三個主要因素。二、冰川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在極地和中低緯高山冰川區(qū),冰川本身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并形成獨特的冰川景觀。規(guī)模較小的冰川只對附近地區(qū)的氣候發(fā)生影響,巨大的冰川對廣大地區(qū)甚至全球氣候發(fā)生影響。作為一種特殊的下墊面,冰蓋的擴展將大大增強地球的反射率,從而促使地球進一步變冷,并影響氣團性質和環(huán)流特征。在地球水圈的水分循環(huán)中,冰川也有重要的作用。冰蓋消融量的增減,將直接影響海平面的升降。冰川不僅是河流的補給來源,還是其調節(jié)者。冰川推進時,將毀滅它所覆蓋的地區(qū)的植被,動物被迫遷移,土壤發(fā)育過程亦將中斷。自然地帶將相應向低緯和低海拔地區(qū)移動。冰川退縮時,植被、土壤將逐漸重新發(fā)育,自然地帶相應向高緯和高海拔地區(qū)移動。冰川的侵蝕和堆積作用顯著改變地表形態(tài),形成特殊的冰川地貌。第五章地貌第一節(jié)
地貌成因與地貌類型地貌或稱地形,指地球表面由地球內外動力相互作用而成的多種多樣的外貌或形態(tài)。地貌形成的動力內力是指地球內部能量(物質運動)所產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地震。外力是指太陽能、重力能、潮汐力等通過大氣、水流、冰川及生物等作用產生的力。其主要表現為剝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等。一、地貌成因(地貌形成發(fā)育的影響因素)(一)構造運動與地貌發(fā)育構造運動構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為形成地表宏觀地貌特征的決定性因素。(二)地貌形成的氣候因素髙緯和高山寒冷氣候:冰川、冰緣(凍融)作用為主,形成各種冰川地貌、冰緣凍融地貌。溫濕氣候:流水作用為主,形成各種流水地貌類型。干旱氣候:風的作用為主,形成各種風蝕、風積地貌。山地氣候:1)濕潤而又足夠高的山地以冰川作用和流水作用組合及相應地貌類型占優(yōu)勢。2)干旱區(qū)山地高、中、低山帶分別以冰川冰緣作用、流水作用和干燥剝蝕作用為主要外動力并形成相應的地貌類型。(三)巖性對地貌形成的影響
各種巖石因其礦物成分、硬度、膠結程度、結構與產狀不同,抗風化與抗外力剝蝕的能力常表現出很大的差別,形成的地貌類型或地貌輪廓往往很不相同。(四)人類活動對地貌的影響一是通過改變地貌發(fā)育條件加速或延緩某種地貌過程。二是直接干預地貌過程,甚至改變地貌發(fā)育方向。二、基本地貌類型1.地貌等級劃分一級為大陸和海洋盆地二級為大陸上的山地、平原,海洋中的洋中脊、深海平原三級為分水嶺、河谷、山間盆地等。高一級的地貌由低一級的地貌組合而成。高級地貌類型的形成以內力作用為主,而低級地貌類型多與外力作用有關。2.基本地貌類型可分為山地和平原兩類。山地山地是山嶺、山間谷地和山間盆地的總稱,是地殼上升背景下由外力切割而成。根據絕對高度,山地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四類。丘陵是山地與平原間的過渡類型,不受絕對高度限制,但相對高度一般不大于100m。平原平原是一種廣闊、平坦、地勢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態(tài)類型。依據表面形態(tài)特征,有平坦平原、傾斜平原、凹形平原、起伏平原之分;依據成因,可有熔巖平原、喀斯特平原、沖積平原、海成平原等類型。依據海拔高度,可分為低平原(小于200m)和高平原(高原)兩類。當平原周圍被山地環(huán)繞時,平原及面向平原的山坡共同組成一種新的地貌類型——盆地。三、地貌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一)導致地表熱量的重新分配和溫度分布狀況復雜化(二)改變降水量分布格局(三)地貌對生物界的影響(四)地貌對自然界地域分異的影響(五)地貌對土地類型分化的影響第二節(jié)風化作用與塊體運動一、風化作用風化作用(風化)是指地殼表層巖石和礦物在太陽輻射、大氣、水及生物作用下,使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發(fā)生變化,并形成新物質的過程。(一)風化作用的類型1.物理風化物理風化又稱機械風化或崩解。物理風化是一個巖石由整體破裂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積增加,物理性質發(fā)生顯著變化而化學性質不變的過程。2.化學風化化學風化是指巖石和礦物在大氣、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受到化學分解,使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發(fā)生變化。化學風化的方式可歸納為水化、水解、溶解、氧化等幾種。3.生物風化作用生物物理風化作用是指生物對巖石礦物的機械破壞作用。生物化學風化作用是指生物通過新陳代謝和生物死亡后的遺體腐爛分解而對巖石礦物進行的化學風化作用。(二)風化殼被風化了的巖石圈的疏松表層稱為風化殼。風化作用能達到的深度,也就是風化殼的厚度,風化殼形成的基本條件●有利于風化作用持續(xù)進行的氣候、巖性和構造條件。如高溫多雨,溫度較差大,巖石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構造破碎強烈等?!裼欣陲L化產物停積的地貌、水文、植被等條件。如地勢起伏不大,植被覆蓋較好,地表流水侵蝕較弱,地下水活動顯著等。風化殼的基本特征:1)空間分布上不連續(xù),厚度差異也很大。2)在剖面上風化程度從上至下逐漸變弱,顆粒由細變粗,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但不具有類似沉積巖的層理。3)完整的風化殼可分為強度風化、中度風化和微風化三個層帶。風化殼的基本類型及其分布①富鋁型酸性風化殼——主要分布于熱帶部分地區(qū)。鋁和鐵都非常富集,常形成鋁和鎳等風化礦床。②硅鋁鐵型酸性風化殼——廣泛地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硅和鋁形成高嶺土類粘土礦物。③硅鋁粘土型弱酸性風化殼——分布于濕潤的溫帶森林區(qū)。風化殼顏色主要呈棕色或黃色。④碳酸鹽型中性至微堿性風化殼——分布在水分較少的半濕潤或半干旱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區(qū)。顏色不深,厚度不大,主要含鈣質。⑤富鈣堿性風化殼——分布在干旱地區(qū)。風化殼顏色淺、土層薄、含碎屑。⑥巖屑型風化殼——分布在寒帶、高山區(qū)及荒漠地區(qū),物理風化為主,巖石在原地崩解破裂。碎屑成分基本與母巖相同。二、塊體運動與重力地貌巖體和土體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地下水影響下沿坡向下運動稱為塊體體運動,大致可分為崩落、滑落與蠕動三類,并發(fā)育相應的重力地貌。(一)崩落與崩塌地貌陡峭斜坡上土體、巖體、巖層,由于重力作用而發(fā)生突然的、快速的下移運動,稱為崩落或崩塌。崩落形成兩種地貌,即山坡上部的崩塌崖壁與坡麓的倒石堆。崩落形成的必要條件:①地貌條件山坡坡度和相對高度。坡度陡,崩落速度快;相對高度越大,崩落發(fā)育規(guī)模越大。②地質條件主要指巖石的巖性、結構和構造。③氣候條件在溫度變化較大的地區(qū),物理風化作用促使巖石風化破碎,產生崩塌。此外,崩塌多發(fā)生在雨季,也說明了氣候條件對崩塌作用的影響。④水文條件地下水活動引起坡體變化,地表水沖刷坡麓,導致巖體、土體失穩(wěn)。(二)滑落與滑坡地貌由巖體、土體或碎屑堆積物,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動面發(fā)生整體下滑的現象叫作滑坡?;掠苫麦w和滑動面組成?;麦w、滑動面都可形成滑坡地貌?;庐a生的條件(1)地下水和地表水(2)巖性與地質構造(3)斜坡形態(tài)滑坡的誘發(fā)因素(1)地震(2)斜坡形態(tài)的改變(3)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的變化(4)地表水對坡麓的沖蝕(5)人為活動對坡體穩(wěn)定性的破壞(三)蠕動坡面上的巖屑、土體在重力作用下,順坡發(fā)生極緩慢移動的現象稱為蠕動。15°—30°的坡地最易發(fā)生蠕動。土屑蠕動的原因主要是土層的凍融交替、干濕變化和溫度升降等。蠕動可造成坡面土層或碎屑層發(fā)生彎曲及斜坡上的物體變形。第三節(jié)流水地貌一、坡面流水與溝谷流水地貌(一)坡面流水地貌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坡面直接形成薄層片流,片流受坡面微小起伏影響匯聚成沒有固定流路的網狀細流,因而坡面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比較均勻。一般來說,在分水嶺的頂部地面較平坦,片流較小,沖刷能力微弱,成為微弱侵蝕帶;坡面的中段,坡度較陡,流量較大,沖刷強度也大;到了坡麓地段,因坡度變緩,流速變小,便出現堆積。影響因素:氣候條件、地表物質、地形條件(二)溝谷流水地貌坡面細流順坡而下時,流速、流量加大,并轉變?yōu)榫€狀集流,形成沖刷能力增強的溝谷水流,并形成溝谷地貌。溝谷的發(fā)育與形態(tài)細溝→切溝→沖溝→坳溝溝谷地貌組合集水盆、溝谷主干、洪積扇(三)泥石流指山地溝谷中由大量的沙、土、石塊等固體物質與水組成的一種特殊洪流。◆形成條件:①大量的松散固體物質;②暴雨和洪水;③陡峻的溝谷。◆地貌:上游多崩塌、滑坡;中游形成峽谷;下游出口處,稀性泥石流形成泥石流扇,而粘性泥石流則形成礫石壟崗。類型固體含量容重稀性泥石流15—40%1.2—1.8t/m3粘性泥石流40—60%>1.8t/m3三、河流地貌(一)河谷的發(fā)育河谷——由河流作用塑造而成的長條狀凹地。河谷的基本地貌形態(tài):河床、河漫灘、河谷階地。河谷的發(fā)育◆峽谷:呈V形,下蝕為主,谷底幾乎為河床占據?!魧捁龋撼蕦扸形,側蝕為主,形成曲流河床,河床左右不對稱,發(fā)育河漫灘?!舫墒旌庸龋簽閷挏\U形,以河流堆積作用為主,形成泛濫平原。(二)河床與河漫灘河床是指河流平水期河水占據的谷底部分河漫灘是指洪水時期為洪水淹沒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廣闊的大型河漫灘稱為“泛濫平原”。河漫灘的發(fā)育①濱河床淺灘階段最原始的河漫灘是出現在年青時期的V形谷內,由于河流的側向侵蝕,使谷坡逐漸后退,谷底開始展寬,在河彎的凸岸處形成狹窄的和由粗大礫石所組成的濱河床淺灘。②雛形河漫灘階段隨著側向侵蝕作用的不斷進行,凹岸繼續(xù)后退,凸岸處雛形淺灘不斷擴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大片露出,發(fā)展成為雛形河漫灘。這時,因河谷仍比較窄,洪水時水深和流速仍然較大,在谷底的堆積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質如礫石和砂等為主,而懸移質如泥和粉沙則被水流帶往下游。③河漫灘階段雛形河漫灘形成以后,谷底進一步擴寬,灘面再度淤高,洪水時由于灘面水深變淺而流速減小,洪水中的大量懸移質就可以在那里沉積下來,構成由粉砂及粘土組成的沉積層。這樣雛形河漫灘就發(fā)展成為真正的河漫灘。(三)三角洲1.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處,常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積體,稱三角洲。三角洲沉積從平面上和剖面上都可以分為三個帶。即三角洲平原帶、三角洲前緣帶和前三角洲帶根據三角洲的形態(tài)特征,可分為下面幾種類型:(1)鳥足狀三角洲(2)尖頭狀三角洲(3)扇形三角洲(4)多島型三角洲2.洪積扇干旱半干旱區(qū)的季節(jié)性或突發(fā)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減、水流分散、水流減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積地貌。(四)河流階地由于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便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布在谷坡上,稱為階地。階地的類型侵蝕階地、堆積階地、基座階地第四節(jié)喀斯特地貌◆凡是水對可溶性巖石以化學過程(溶解和沉淀)為主,機械過程(流水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積等)為輔的破壞和改造作用,稱為喀斯特作用。由這種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喀斯特地貌。一、巖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條件)(一)巖溶作用的化學過程水中含有CO2時,水對石灰?guī)r的溶解能力就大為提高。CO2與水化合成碳酸,碳酸電解析出H+,與石灰?guī)r中的CO32-作用形成離子狀態(tài)的溶解物質Ca2+和HCO3-并隨水流失。(二)巖性與構造條件可溶性巖石可分為碳酸鹽類(石灰?guī)r、白云巖、泥灰?guī)r等)、硫酸鹽類(石膏、硬石膏)和鹵化物鹽類(巖鹽、鉀鹽)。鹵化物鹽類的溶解度最大,硫酸鹽類次之,碳酸鹽類最小。在碳酸鹽巖中,就溶解能力而言,石灰?guī)r>白云巖>泥灰?guī)r。因此,石灰?guī)r區(qū)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尤其是節(jié)理發(fā)育、層厚、質純和位于區(qū)域性斷裂帶的石灰?guī)r,喀斯特作用最強。(三)水動力條件水的溶蝕能力、巖石化學性質及透水性對巖溶過程起著決定性作用。濕熱氣候區(qū)地表水與地下水流量大且活動性強,故巖溶作用強,反之干旱高寒區(qū)巖溶作用很弱。在長期穩(wěn)定、河流深切的地區(qū),地下水垂直分帶比較明顯。包氣帶地下水垂直向下運動,形成落水洞;淺飽水帶地下水以水平流動為主,常發(fā)育水平溶洞與暗河。二、喀斯特地貌類型(一)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與溶溝2.漏斗(溶斗)與溶蝕洼地3.落水洞4.巖溶盆地與巖溶平原5.峰叢、峰林、孤峰與殘丘(二)地下喀斯特地貌1.溶洞與地下河溶洞中發(fā)育有: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幔等2.暗湖三、喀斯特地貌發(fā)育過程在理想狀態(tài)下,巖溶區(qū)地貌的發(fā)育過程大致如下。①首先發(fā)育地面的石芽、溶溝、漏斗和落水洞。地表水部分轉入地下,循裂隙進行溶蝕。②隨著裂隙的不斷擴大,巖體內形成許多獨立的洞穴系統(tǒng),無統(tǒng)一的地下水面。隨地下洞穴發(fā)育,獨立洞穴歸并,地下水位漸趨一致,地下水位以上出現干溶洞,附近發(fā)育地下河。地面缺水、支離破碎。③由于長期溶蝕和侵蝕,地面逐漸蝕低,較淺的溶洞與地下河因崩塌而出露地表,地下河逐漸轉變?yōu)榈孛婧?。隨崩塌范圍擴大,破碎地面就出現大型的溶蝕洼地和峰林等地貌。④最后,地下河道及溶洞的大量崩塌形成了地表水系,巖溶盆地不斷蝕低擴大,地面廣布石灰?guī)r殘余堆積物,形成溶蝕平原,但石灰?guī)r殘丘及孤峰仍有存在。第五節(jié)冰川與冰緣地貌一、冰川地貌(一)冰川作用1.冰蝕作用磨蝕作用在冰川滑動過程中,它們不斷銼磨冰川床,這種作用通常稱為磨蝕作用拔蝕作用冰川下面因節(jié)理發(fā)育而松動了的巖塊和冰凍結在一起,冰川運動時巖塊被拔起帶走,這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如何處理評估爭議問題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汽車維修工考試綜合知識測驗試題及答案
- 汽車燃油系統(tǒng)維護與故障排除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美容師考試熱點問題試題及答案
- 2024年二手車評估師考試陷阱試題及答案
- 靈活運用的語文考試試題及答案
- 寵物營養(yǎng)師考試飲食營養(yǎng)成分分析試題及答案
- 寵物營養(yǎng)師考試中論述題的寫作技巧與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省考真題回顧與解析試題及答案
- 口腔內科病例書寫規(guī)范
- 2024年浪潮入職測評題和答案
- 《肌力訓練》課件
- 招標投標法培訓課件
- 針灸治療呃逆
- 2024年中考英語復習:閱讀七選五 專項練習題匯編(含答案解析)
- 《吸收與解吸》課件
- 綜合實踐活動(1年級下冊)第1課時 走近身邊孝順的好榜樣-課件
-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項目式學習
- 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3單元核心素養(yǎng)教案
- DB43-T 1712-2019 銀行業(yè)金融機構智能預警系統(tǒng)安全防范要求
- 2023年云南省接受軍轉干部安置考試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