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法意及民意之間的司法_第1頁
論法意及民意之間的司法_第2頁
論法意及民意之間的司法_第3頁
論法意及民意之間的司法_第4頁
論法意及民意之間的司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z論文摘要筆者認為在當前信息開放、民意洶涌的社會環(huán)境下,法官在處理具體案件尤其是具有影響力的個案時,多會遭遇民意的介入和滲透,使其徘徊于法意和民意之間,淪為“走鋼索的人〞。因此,有必要從厘清司法與法意、民意之間的關系入手,認識到法意與民意之間司法的職能失調,進而破解司法為難的成因,尋找司法完善之途徑。關鍵詞:法意,民意,司法,成因,完善-.z目錄引言1一、司法、法意與民意的關系1〔一〕法意與民意的含義解析1〔二〕司法與法意的關系2〔三〕司法與民意的關系2二、法意與民意之間的司法現狀及成因分析3〔一〕法意與民意之間司法的職能失調3〔二〕法意與民意之間司法為難的成因4三、法意與民意之間的司法之完善5〔一〕司法忠于法意的優(yōu)先性5〔二〕司法回應民意正當訴求的必要性5〔三〕完善司法的具體制度建議6四、完畢語7參考文獻7-.z論法意與民意之間的司法引言法學巨匠羅納德·德沃金曾言:任何國家部門都不比法院更為重要,也沒有一個部門會像法院那樣受到公民則徹底的誤解?!久馈康挛纸穑?法律帝國?,李常青譯,中國大百科全書,1996年版,第10頁。法院是否比其它國家部門更為重要,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評價和判斷,但其遭受公民誤解卻是再尋常不過。該種“誤解〞主要通過公民對假設干“公共案件〞的關注和評價予以表達,并利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予以擴大化,比方**“胡斌交通肇事案〞、**“李昌奎案〞、**“鄧玉嬌案〞及**“藥家鑫成心殺人案〞等均是典型例證?!久馈康挛纸穑?法律帝國?,李常青譯,中國大百科全書,1996年版,第10頁。透過上述案件,作為工作在基層法院的普通干警,筆者能切身感受到現代司法所面臨的巨大困境:面對民眾對司法的巨大期待以及民意對司法的強烈滲透,一方面假設嚴格貫徹法律形式主義,完全在封閉性的自治環(huán)境下,按照司法的自有邏輯作出裁判,而置民眾對法律的訴求于不顧,必會因缺乏對現實社會的積極回應而得不到廣泛認同;另一方面,假設在裁判過程中忽略法律本身,過分關注民意和社會價值傾向等法外因素,又必會招來法官恣意、不夠專業(yè)等詬病的聲音。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語境下,如何處理好司法面臨的法意與民意之間的困境,實現三者之間的良好溝通已成為審判人員亟待解決的課題。一、司法、法意與民意的關系〔一〕法意與民意的含義解析所謂法意,即法律規(guī)則的內涵和原理。王群、王卉:?民意抑或法意——王群、王卉:?民意抑或法意——法官審判中的選擇困境?,載于?**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第8期,第73頁。所謂民意,這是政治學*疇的概念,很難給出精準定義,正如美國政治學家凱伊感慨:“要很準確地來談民意,與了解圣靈的工作沒有兩樣。〞彭懷恩:?政治傳播與溝通?,**風云論壇出版**,2002年版,第103頁。?現代漢語詞典?明確民意即“人民共同的意見和愿望〞。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室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951頁。維基百科則將民意等同于輿論,是指在一定社會*圍內,消除個人意見差異,反映社會知覺和集合意識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彭懷恩:?政治傳播與溝通?,**風云論壇出版**,2002年版,第103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室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951頁。維基百科:民意,載/%E6%B0%91%E6%84%8F,2013-10-6?!捕乘痉ㄅc法意的關系法意是司法的最高準則。法意涵蓋下的司法制度要求司法權的行使不受任何團體、組織、個人的干預。華敏潔:?司法審判中民意與法意的沖突與協(xié)調?,載w*/public/detail.php?id=697,2013-10-13。我國法律適用中“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法律原則,就是說明司法人員要以案件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對案件的裁判必須以法律為衡量標準。這也意味著法官面對具體個案時,需在法律的自有框架內,按照法律規(guī)則的指引,依據司法本身的邏輯作出裁斷,無需過多考慮法外因素。如胡斌案之初如何定罪成為熱點話題,有人甚至主*以“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平安罪〞判處其死刑或死緩華敏潔:?司法審判中民意與法意的沖突與協(xié)調?,載w*/public/detail.php?id=697,2013-10-13。法意是司法的最高準則,但并非唯一準則。法律作為歷史的產物,它隨著私有制的產生、階級出現、國家的形成而作為統(tǒng)治階級實現其職能的手段和工具逐步相伴而生,它調整的是社會關系。正因如此,隨著社會的開展,它在處理一些新的社會關系時,難免會出現現行法律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的情況。故,假設法意成為司法的唯一準則,勢必導致冤假錯案的發(fā)生?!踩乘痉ㄅc民意的關系首先,民意是司法的根底,司法是民意的表達。法律是普遍的社會規(guī)*,民意對法律的建構及其運行具有強烈的滲透性,民意既是立法的根源和動力,也是司法的目的和歸依。法律源于生活,法理無外乎情理。法學家許章潤有云:“法律的答案常常在法律之外,即自法理而人情,由規(guī)則至人事,循世象而世道,于此在人世往彼在合一之境的輾轉推陳之中。〞許章潤:?法學家的智慧?序,“法律的人性〞,清華大學,2004年版。法律作為以民意為出發(fā)點并為民意效勞的工具可見一斑。就我國而言,司法對民意的關心更是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突出特征,從包公斷案到馬錫五審判方式,“許章潤:?法學家的智慧?序,“法律的人性〞,清華大學,2004年版。季衛(wèi)東:?法治與選擇?,載?中外法學?1993年第4期。其次,司法應獨立于民意而存在。民意普遍帶有價值傾向,還以胡斌案為例,何以出現“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平安罪〞的言論,我想大體是基于民眾對于公權力的不滿〔“欺實馬〞鑒定結果〕、對于富二代素質欠佳的控訴,進而有了先量刑后定罪名的思維模式。此外,民意表現的社會輿情傾向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流動性,受民意波動影響的司法很難真正擔負起定紛至爭的職能。英國學者史迪芬指出:“一個獨立的審判機關應當是只根據法律實現正義而不受政府政策和傾向性影響的司法機關。〞轉引自卞建林:?媒體監(jiān)視與司法公正?,載?政法論壇?2000年第6期。二、法意與民意之間的司法現狀及成因分析隨著社會的進步,公民的權利意識大大增強,法制觀念亦有明顯提升,其將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地投放到司法機關。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的普及,微博、微信、臉書等具有社交化特點的個人新型媒體的革新,信息傳播更為方便快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案件在審判階段乃至偵查階段就被民眾予以重點關注,這種關注更是借助媒體大軍的力量呈現威武之姿,甚至數度讓審判機關陷入困窘之地。法官徘徊于法意和民意之間,淪為“走鋼索的人〞。〔一〕法意與民意之間司法的職能失調一方面,司法是法治社會中定紛至爭的最后途徑,司法機關應根據案情,研究矛盾產生的原因,有效運用各類司法手段,實現案結事了。然而,當前社會形勢復雜多變,各類矛盾層出不窮,從法院審判情況來看,大量糾紛涌入法院,2012年,我省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412.13萬件,同比前五年上升了56.7%,以瑞安法院為例,近三年法官人均年結案數超200件高居不下,疲于辦案已成為基層法官的工作常態(tài)?;诖耍恍┓ü賰H僅依照法律簡單辦案或受制于輿論壓力盲目辦案,無法從心理及精神上真正消除當事人矛盾的情況,引來了當事人對判決結果的不滿,繼而引發(fā)上訴、申訴、信訪、上訪等后續(xù)行為。如此一來,非但司法職能未能實現,甚至訴訟活動還制造了新的矛盾。另一方面,司法機關作為國家暴力機關,理應承擔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職能。然而在現實圖景中,因一些法外因素的干擾,如主體表達訴求的強烈程度、地方黨委的行政干預、民意輿論的聲討等,法官戰(zhàn)戰(zhàn)兢兢,甚至為求息事寧人以換得偏安一隅,置法意于不顧。****的“二奶爭遺產〞案件,經方法官未按法律規(guī)定確認黃*遺囑的合法性,賦予被稱為“二奶〞的*學英遺產繼承權,想必是畏懼該案的法意與民眾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產生重大的偏差,從而引發(fā)民意與司法間的對抗。同樣,當下諸多基層法院遇到揚言或作出過激行為的當事人,以“維穩(wěn)〞為第一要務,上下齊心,窮盡各種措施安撫當事人情緒,甚至不惜以犧牲他人合法權益為代價作出傾倒性讓步,各中酸楚,不盡言說。此外,司法機關還應通過準確適用法律,規(guī)*和引導民眾的行為,強化和實現法律的規(guī)*作用。在司法實踐中,法官應注重釋法析理、教育引導,使民眾依法理性表達自己的訴求;應注重以案說法、警示疏導,影響民眾的行為習慣,促使其承受社會主流思想和核心價值觀,抑制其從事反社會行為的思想動機。然而,現實社會**息的高速廣泛傳播并可以被任意解讀,往往出現一個案件還未被認真解讀,就已經引起軒然大波和陣陣聲討了?!捕撤ㄒ馀c民意之間司法為難的成因第一、從法意之立法角度講,法律文本不能充分反映民意,司法人員容易陷入機械司法誤區(qū)。立法中心主義者認為,法律由立法者廣泛吸納了民意,并經高度概括,表達了人民意志,作為司法踐行者的法官只需依據法律文本作出裁斷即可。但筆者認為立法本身所具有的不周延性特質及語言的概括性和模糊性使得民意無法通過文字完全傳達。再者,考察清末以來的百年立法史,立法者大量借鑒和移植歐美和日本法律制度,現行法律文本中充滿著舶來的概念、術語、規(guī)則和制度,缺少了對我國的固有傳統(tǒng)和現實民情的關注和吸納。法官假設受機械司法主義的引導,將思維局限于以抽象文字表現出來的法律規(guī)則之內,僅憑司法技術和三段論辦案,而無視了對民意的思考和吸納,必然無法獲得民眾對司法判決的認同。如**李昌奎成心殺人罪案件,**高院二審判決考慮李的自首、認罪態(tài)度、賠償經濟損失等情節(jié),判處李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判決一出,頓時引來受害人家屬和網友的口誅筆伐。第二、從法意之社會角度講,法律往往難以完全適應社會變遷所引發(fā)的利益格局調整及由此帶來的民眾新的需求,司法人員容易陷入隨意司法的誤區(qū)。正如法學家薩維尼所說,法律自制定公布之時起,即逐漸與時代脫節(jié)。沈敏榮著?法律不確定性之抑制?載?政治與法律?1998年第2期。如許霆案,基于對案件事實的共同認知,法官依照法律規(guī)定判處許霆無期徒刑,民眾卻認為17.5萬元數額不大,致如此量刑實為過重。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新型問題頻頻出現,許多訴訟與社會整體性的利益分配模式和制度設計關系密切,是司法本身所無法解決的。如農村外嫁女的征地補償金問題、房屋拆遷中的弱勢群體保護問題、汽車時代的行人路權問題等,都是僅靠司法所不能解決的。沈敏榮著?法律不確定性之抑制?載?政治與法律?1998年第2期。*笑俠:?公案的民意、主題和信息對稱?,載于?中國法學?2010年第3期,第137頁。第三、從民意之特性角度講,民意的直觀性、態(tài)度傾向性特點容易使司法人員陷入盲目司法的誤區(qū)。民意多產生于樸素的情感,與處于法律共同體內的專業(yè)人士相比,普通公眾對司法個案的認知簡潔明了,或嚴懲或寬容,或有罪或無罪,非此即彼,且其認知極易受到情感的影響,如藥家鑫一審判決前,網民一度輕信法院將以“藥在失去理智狀態(tài)下殺死傷者,排除其主觀惡性〞為由輕判的網傳,進而指責法院枉法裁判。再者,公眾參與司法個案并表達意見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過程,對于個案中與自己地位、背景一樣或相似的一方當事人,往往會給予更多的寬容、理解和同情,反之則視之為敵。如二奶爭遺產案,當審判長宣布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時,近1500名旁聽公民鼓掌擁護判決結果。然而,一味迎合民意是否應成為司法人員該有的讓步.假設任何司法都聽從民意,讓民意“做主〞,于法治國建立而言,無疑是一大硬傷。三、法意與民意之間的司法之完善法官要擺脫“走鋼索〞的怪圈,勢必要在法意和民意之間實現均衡。在筆者看來,既不能唯法至上而遭致“民意圍攻司法〞,也不能隨波逐流使“民意綁架司法〞。司法應首先忠于法意的優(yōu)先性,在此根底上,盡可能回應民意的正當訴求?!惨弧乘痉ㄖ矣诜ㄒ獾膬?yōu)先性馬克思曾說: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沒有別的上司。?馬恩全集?第一卷,人民,1995年版,第181頁。美國教授伯爾曼也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將形同虛設。〞?馬恩全集?第一卷,人民,1995年版,第181頁。[美]伯爾曼著:?法律與**?,梁治平譯,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版,第12頁。廖奕:?法官如何正義地思考——因應網絡輿論的司法行為理論?,載于?政法論叢?,2010年第4期。〔二〕司法回應民意正當訴求的必要性伯爾曼還說過:“法律的適用必須獲得社會公眾的認同,也只有當司法的裁決結果獲得社會較普遍的承受和認可時,才能逐漸培育民眾對司法的尊重和對法律的信仰。〞[美]伯爾曼著:?法律與**?,梁治平譯,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版,第12頁。過于強調法律的自治性,勢必會導致法律的精英化和系統(tǒng)封閉性,從而割裂法律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久而久之,整個法律系統(tǒng)會變得僵化不前,更加落后于社會的開展和現實的需求。孔祥?。?從司法的屬性看審判和民意的關系?,載于?法律適用?2010年第12期,第3頁。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最高人民法院即已提出[美]伯爾曼著:?法律與**?,梁治平譯,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版,第12頁??紫榭。?從司法的屬性看審判和民意的關系?,載于?法律適用?2010年第12期,第3頁?!踩惩晟扑痉ǖ木唧w制度建議法意何以在民意肆意延伸的大環(huán)境中保有其嚴肅性和權威性.民意中的正當訴求能否得到制度化的司法回應.如何構建兼顧法意與民意的辦案思維,以應對轉型開展時期日益增多的訴求.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歷,淺談四點建議。一是完善新聞發(fā)言人制度??v觀被推上輿論風頭浪尖的民意關切案件,最初多由小眾對案件事實的一知半解,在司法機關失聲的情況下,擅自主觀臆斷或受*些帶有明顯傾向性的媒體報道的引導,進而開展為勢不可遏的群眾關注案件。因此,法院需主動加強與民意的溝通,建立良性互動關系。近年來,全國各級法院紛紛建立和完善新聞發(fā)言人制度,主動回應社會關注,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監(jiān)視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地各級法院之間開展不平衡,有些甚至形同虛設,實在不該。法院應對其審理的各類重大、典型或社會關注的案件及時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主動公布民眾關注或可能引發(fā)爭議的熱點問題的真實情況及相關法律,防止媒體輿論對民眾的誤導,使民意更具有代表性和正當性。二是建立專家問診制度。在法治進程中,法意和民意的沖突并非中國特色,法治現已高度興旺的歐美國家同樣存在這種問題。我們可借鑒美國的法庭之友制度建立專家問診制度,即邀請與案件當事人不存在利害關系的知名法學專家、教授、資深法官及律師,就存在法律適用存在疑問的復雜案件進展集中問診,并形成書面意見,在庭審時公開宣讀。如此一來,既可以大大減輕主審法院、法官來自社會不同方面的壓力,也有利于提高審判效率、提高法官業(yè)務水平。三是健全司法公開制度。司法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社會活動,其與群眾理性有著不同的特征和規(guī)律,讓民眾更多地了解司法,了解其運作流程及規(guī)則,對消除法意與民意之間的隔膜不失為一個良策。以**三級法院為例,近年來深入踐行陽光司法,先后建立“公眾開放日〞活動制度、司法網絡拍賣制度、建立“數字法庭〞等,司法社會認可度隨之進一步提高。再如****中院在審理案時,整個案件審判過程全程微博、網絡直播,其公開程度堪稱我國法治史前所未有,之后其他法院在審理輿論關注類案件時紛紛效仿,說明其可行之處。四是建立輿論限制制度。一般而言,民眾所感知的“事實〞是由傳統(tǒng)媒體和現代網絡報道出的“案件事實〞,而媒體報道的“案件事實〞往往又是“群眾傳媒依據一定的價值觀、政治或商業(yè)意圖加工和制作過的〞。媒體對民意的壟斷引導無疑將刺激民意與法意產生沖突,因此,有必要從規(guī)*媒體入手,對媒體報道審判中的案件作出限制性規(guī)定。新加坡現行訴訟法第149節(jié)規(guī)定,為了維護公共道德,不得對不雅的事務、不雅的醫(yī)事、醫(yī)療及心理細節(jié)加以報道。違反者可處新幣1萬元以下之罰款,并處一年以下之有期徒刑。陳新民:?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一個比較法制上的觀察與分析?,大學法學院人權研究中心編,中國法制,2001年版,第187頁。我們**地區(qū)也有陳新民:?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一個比較法制上的觀察與分析?,大學法學院人權研究中心編,中國法制,2001年版,第187頁。四、結語與陽春白雪的立法不同,司法是距離普通民眾生活最近的藝術,其在影響社會生活的同時,也無時無刻不以開放的姿態(tài)向社會公眾敞開大門。由此可見,法意和民意是可以互相影響,互相溝通的。但需注意的,法官須以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態(tài)度理性審視法意與民意之間的沖突,做到有理有據,有所為有所不為,惟其如此,法意和民意才能在司法中真正契合,法官亦無須再糾纏于法意和民意之間如履薄冰躊躇不前。參考文獻1、【美】德沃金:?法律帝國?,李常青譯,中國大百科全書,1996年;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室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3、維基百科:民意,載,2013-10-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