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內(nèi)蒙古集寧(西校區(qū))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Word版含解析_第1頁
2019-2020學年內(nèi)蒙古集寧(西校區(qū))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Word版含解析_第2頁
2019-2020學年內(nèi)蒙古集寧(西校區(qū))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Word版含解析_第3頁
2019-2020學年內(nèi)蒙古集寧(西校區(qū))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Word版含解析_第4頁
2019-2020學年內(nèi)蒙古集寧(西校區(qū))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Word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集寧西校區(qū)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測試高一年級語文試題(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一、現(xiàn)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中國書法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歷代書法家對《蘭亭集序》不斷闡釋的歷史。《蘭亭集序》被認為是中國書法界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盡管與之相隨的是,《蘭亭集序》的真?zhèn)沃鎻膩頉]有停止過。最早提出質疑的是宋代學者,而較有說服力的是清末曾經(jīng)當過慈禧太后秘書的李文田。他工書善畫,學問淵博,是嶺南“碑派書法”創(chuàng)始人。他愛好金石收藏,精于鑒別。他通過多年考辨,認為《蘭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1965年夏,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在《文物》雜志上,發(fā)表了《從王謝墓志的出土論〈蘭亭集序〉的真?zhèn)巍芬晃?。他基本上重復了李文田的兩個論點,認為從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謝(晉代)墓志來看,《蘭亭集序》失去了晉人慣用的帶有隸書筆意的筆法,因此斷定它不是晉代遺留下來的作品。其次,從文章的內(nèi)容來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臨河序》的基礎上加工而寫成的。因為,文章前半部描寫歡快之情,寫得很流暢,后半部突然悲痛起來,這與晉人的達觀以及王羲之本人的性格大相徑庭,故值得懷疑。據(jù)此,郭沫若推斷《蘭亭集序》乃是一贗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郭文發(fā)表后,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高二適寫了《〈蘭亭集序〉的真?zhèn)务g議》一文,提出了與郭文針鋒相對的觀點。該文認為,唐初各大書法家如歐陽詢、虞世南等都在學王帖,而唐太宗也酷愛王之書法,我們沒有理由否定唐初書法家的鑒別能力。其次,若以東晉書法當接近于隸書,而《蘭亭集序》卻是行書,因此就懷疑《蘭亭集序》非晉人之作,這是方法論的錯誤。王字本身有發(fā)展過程,它脫胎于舊時代而又高于舊時代,向行書方面發(fā)展,故王羲之被稱之為“書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從美學的觀點上看,《蘭亭集序》書法、文思之瀟灑、飄逸,與東晉士族的風貌也相吻合。因此,《蘭亭集序》為晉代王羲之手筆。值得欣慰的是,“蘭亭論辯”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為考證傳世《蘭亭集序》的真?zhèn)翁峁┝诵戮€索。1998年6月,在南京市東郊發(fā)現(xiàn)一處罕見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號墓室前部出土有兩方極為珍貴的磚質墓志,在全國引起轟動。該墓為東晉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謝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謝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梢哉f,他們生活在同一時代。這兩塊墓志上寫有“晉侍人、建昌伯、廣陵人高崧”等字,雖仍有由隸入楷的痕跡,但已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楷書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為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楷書實證資料,在中國書法史上意義重大。在南京周邊,還有三十塊左右墓碑,東晉墓碑出土地點也不只是南京,還有在丹陽、馬鞍山出土的。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從書體上來看,六朝的書體在轉型之中,即由隸到楷的重要演化階段,多種書體并存是合情合理的。東晉時期不僅只存在隸書,而且行楷或隸楷兼有。這就糾正了過去“晉代不可能出現(xiàn)楷書、草書”的說法。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論點,也為《蘭亭集序》的真?zhèn)沃疇幃嬌狭艘粋€句號。(摘選自劉孟達《〈蘭亭集序〉真?zhèn)沃i》,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蘭亭集序》是中國書法界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中國書法的歷史就是一部歷代書法家對它不斷闡釋的歷史。B.郭沫若基本重復了李文田的觀點,認為《蘭亭集序》是贗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沒有提供新的考證線索。C.南京東晉高崧墓志等的出土,為《蘭亭集序》的真?zhèn)沃疇幪峁┝酥匾糇C,證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觀點是錯誤的。D.《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把“覽”字寫成“攬”,是為了避諱其曾祖父王覽而為之,這也佐證了《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提到質疑《蘭亭集序》真實性的有宋代學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為引出郭沫若的觀點作鋪墊,也印證了關于《蘭亭集序》的真?zhèn)沃鎻膩頉]有停止過的觀點。B.高二適的文章是從三個方面來駁議的:一是沒有理由否定唐初書法家的鑒別能力;二是懷疑《蘭亭集序》非晉人之作是方法論的錯誤;三是從美學的觀點分析。C.文章最后一段以許多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文物為依據(jù),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認為《蘭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觀點,論據(jù)確鑿,論證充分,顯得真實可信。D.為了證明《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擺出李文田、郭沫若兩位重量級人物的觀點,從反面來突出默默無聞的高二適的觀點,論證雄辯有力。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清代的李文田是嶺南“碑派書法”創(chuàng)始人。他工書善畫,學問淵博,并且愛好金石收藏,精于鑒別。因此他認為《蘭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說法是可信的。B.郭沫若認為《蘭亭集序》失去了晉人慣用的帶有隸書筆意的筆法,因此斷定它不是晉代遺留下來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沒有被發(fā)現(xiàn),他這種說法還是有道理的。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國最早的楷書實證資料,墓志上字體是由隸入楷的轉變時期的字體,且已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楷書十分相近,對研究我國書法發(fā)展史很有價值。D.高崧墓志的發(fā)現(xiàn)在書法史上意義重大,它證明了六朝的書體處在轉型之中,六朝多種書體并存是合情合理的,東晉時期不僅存在隸書,而且行楷或隸楷兼有?!敬鸢浮?.C2.D3.B【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型時,應先明確題干的提問方式,如本題,題干問的是“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然后瀏覽選項,到文中圈出相關的句子,再進行比對。A項,“中國書法的歷史就是一部歷代書法家對它不斷闡釋的歷史”是錯誤的,由原文“中國書法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歷代書法家對《蘭亭集序》不斷闡釋的歷史”可知,選項遺漏了“幾乎”,程度不同,表述絕對。B項,“也沒有提供新的考證線索”是錯誤的。由原文“認為從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謝(晉代)墓志來看,《蘭亭集序》失去了晉人慣用的帶有隸書筆意的筆法,因此斷定它不是晉代遺留下來的作品”可知,郭沫若是從當時南京出土的王謝(晉代)墓志來推斷的,這是一條新的考證線索。D項,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選文中未提及,且課本中內(nèi)容為“覽”,屬無中生有。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nèi)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j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jù)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D項,本文只是一篇介紹“《蘭亭集序》真?zhèn)沃i”的文章,不是為了證明《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先擺出李文田、郭沫若兩位重量級人物的觀點,也不是從反面來突出默默無聞的高二適的觀點,只是客觀介紹而已,也談不上“論證雄辯有力”。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這是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然后瀏覽選項,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nèi)容的聯(lián)系,將稱代的內(nèi)容代入原文理解,聯(lián)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A項,原因不充分,由原文“他工書善畫,學問淵博,是嶺南‘碑派書法’創(chuàng)始人。他愛好金石收藏,精于鑒別。他通過多年考辨,認為《蘭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可知,他認為《蘭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主要原因是經(jīng)過他多年的考證,推理不正確。C項,“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國最早的楷書實證資料”表達不準確,應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楷書實證資料”;“墓志上字體是由隸入楷的轉變時期的字體”,也不準確,原文是說“仍有由隸入楷的痕跡”。D項,只有高崧墓志不能證明后面的觀點,還應包括“在南京周邊發(fā)現(xiàn)的三十塊左右墓碑,還有在丹陽、馬鞍山出土的東晉墓碑”等一些考古發(fā)現(xiàn)。故選B。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静牧弦弧繐?jù)新華社電國家漢辦昨天在京宣布,將組織海內(nèi)外相關領域學者共同翻譯“五經(jīng)”,并計劃在三年半內(nèi)首先推出英譯本。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我國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圍內(nèi)組織開展對中華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譯工作。昨天上午,由國家漢辦組織成立的“五經(jīng)”研究與翻譯國際學術委員會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北京開幕,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國家的30多位知名學者,將在3天會議期間具體商討翻譯的進程安排。據(jù)國家漢辦主任許琳介紹,在幾位知名中外學者的倡議下,2008年夏,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正式立項“五經(jīng)”翻譯項目。許琳指出,“五經(jīng)”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迄今為止,一套適應世界各國人民學習、了解中國文化需要的多語種“五經(jīng)”譯本卻不存在?!拔覀儽仨毘霭嬉惶兹碌默F(xiàn)代譯本,只有這樣,中國文化的重要價值才能被國際社會充分認識,并真正接受?!彼f。(摘自《京華時報》)【材料二】施舟人領銜主持譯“五經(jīng)”朱靜遠因為缺乏現(xiàn)代譯本,堪稱“中國儒家文化原典”的“五經(jīng)”始終難以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中國國家漢辦近日宣布,將組織海內(nèi)外相關領域學者共同翻譯“五經(jīng)”,并計劃在3年半內(nèi)首先推出英譯本。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中國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圍內(nèi)組織開展對中華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譯工作。著名漢學家施舟人是此次“五經(jīng)”翻譯項目的主持人。記者日前采訪了施舟人。是中國重要文化遺產(chǎn)記:為什么會選擇翻譯“五經(jīng)”?它似乎并不是中國特別通俗的讀物。施:所謂“五經(jīng)”,是對《詩》《書》《禮》《易》和《春秋》的約定俗成的叫法?!拔褰?jīng)”是中國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它們的起源大多早于后來被稱作“儒家”的學說。兩千多年來,它們一直被公認為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經(jīng)典,是中國思想體系形成和帝國體制建立的主要理論依據(jù),也是很多世紀以來國家科舉取士的考試科目。很多外國人讀過中國文學的譯本,但他們卻不了解“五經(jīng)”,甚至根本買不到“五經(jīng)”的譯本。從年代、文化背景來看,“五經(jīng)”和世界其它重要文明的經(jīng)典有相似之處,但它最大的特色是與人有關?!妒ソ?jīng)》、《古蘭經(jīng)》等都是關于神的作品,而“五經(jīng)”是中國古代人文主義的代表作,有很多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的思想、觀點,是最重要的中國文化遺產(chǎn)之一。多次呼吁翻譯“五經(jīng)”記: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關注“五經(jīng)”的?施:上世紀70年代,在國學界與季羨林先生一起被稱為“北季南饒”的饒宗頤先生在我的法國高等研究院做訪問學者。恰逢法國政府出資設立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世界文化經(jīng)典翻譯項目。當饒宗頤先生看到項目中的中國典籍只有《紅樓夢》《三國演義》時,年過六十的他流淚了:“我們完了,沒有人知道我們的文化源頭是‘五經(jīng)’?!别堊陬U先生的眼淚使我深受震動,看到這種情況,每一個相關的人,每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人都會感到不安,我心中翻譯“五經(jīng)”的愿望也越發(fā)強烈。在后來的30多年中,我多次在各種場合提到翻譯“五經(jīng)”的重要性。2008年,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接受了我的建議,經(jīng)過多國學者參加的評審會,正式立項“五經(jīng)”翻譯項目。需要各方面專家參與記:“五經(jīng)”翻譯有怎樣的重要性?施:我對重新翻譯“五經(jīng)”的評價是:責任很重,難度不小。每一個學者的翻譯都有其個人的色彩在內(nèi),因此要成立“五經(jīng)”研究與翻譯國際學術委員會,在國內(nèi)學術界、國際漢學界相關領域聘請杰出學者擔任委員會成員。關于委員會成員的組成,國內(nèi)外的學者都會參與進來。記:“五經(jīng)”翻譯對在海外傳播中國文化有怎樣的幫助?施:“五經(jīng)”推廣到國外一定會對想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有幫助?!拔褰?jīng)”的翻譯其實是一種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就像洗手,兩只手互相揉搓才會干凈,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幫助另一只手洗干凈的?!鞠嚓P鏈接】施舟人,生于1934年,曾師從康德謨和石泰安先生研究中國道教史,以研究中國道教而馳名于國際漢學界,是國際上第一個提出建立文化基因庫的人?,F(xiàn)為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法國高等研究院特級教授,中國福州大學特聘教授。(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當饒宗頤先生看到項目中的中國典籍只有《紅樓夢》《三國演義》時,他流著淚說:“我們完了,沒有人知道我們的文化源頭是‘五經(jīng)’。”這僅為感嘆“五經(jīng)”的重要,沒有輕視另兩本書。B.“五經(jīng)”兩千多年來一直被公認為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經(jīng)典,是中國思想體系形成和帝國體制建立的主要理論依據(jù),也是很多世紀以來國家科舉取士的考試科目,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中國文化遺產(chǎn)。C.雖然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敘述了國家漢辦組織海內(nèi)外學者共同翻譯“五經(jīng)”的工作,并闡述了“五經(jīng)”翻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材料二還敘述了怎樣開展翻譯“五經(jīng)”工作的有關內(nèi)容。D.材料一屬于消息,由導語、主體兩部分構成,主體部分主要采用了概括敘述的方式;材料二屬于訪談,由導語、主體、鏈接三部分構成,主體部分主要采用了問答的形式,較消息更具體。5.下列對兩則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材料一簡要敘述了“‘五經(jīng)’始終難以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的原因,介紹了國家漢辦關于“五經(jīng)”翻譯工作的計劃和安排,并闡述了翻譯“五經(jīng)”的意義。B.“五經(jīng)”是對《詩》《書》《禮》《易》和《春秋》的約定俗成的叫法,“五經(jīng)”缺乏現(xiàn)代譯本,因此不能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C.“五經(jīng)”和世界其它重要文明的經(jīng)典在形式上有相似之處,但在內(nèi)容上有很大區(qū)別,它最大的特色是與人有關,是關于人的作品。D.施舟人先生舉出在國學界與季羨林先生一起被稱為“北季南饒”的饒宗頤先生的一次經(jīng)歷,是用典型事實證明翻譯“五經(jīng)”的重要性。6.你認為由中國國家漢辦組織海內(nèi)外相關領域學者共同翻譯“五經(jīng)”的做法合適嗎?為什么?【答案】4.B5.C6.示例一:不合適。因為:①依靠政府的力量“組織海內(nèi)外相關領域學者共同翻譯‘五經(jīng)’來推廣“五經(jīng)”,是“權勢推廣”;②一部經(jīng)典能否在世界上廣泛傳播,關鍵不在于這部作品“產(chǎn)出國”的態(tài)度,而在于別的國家的文化界、讀者是否認可、接受這部作品,在于別的國家的譯者是否推廣介紹。示例二:合適。因為:①“五經(jīng)”被公認為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經(jīng)典;②翻譯“五經(jīng)”,讓世界從中國文化的源頭上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認識中國文化的重要價值,以便更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有助于增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的交流。(無論哪一種觀點,言之有理即可)【解析】【4題詳解】本題考查對信息的篩選和整合能力。解答此類題型時首先應迅速瀏覽,劃記關鍵詞;其次找到對應位置比對原文,最后做出判斷。比對時注意選項與原文是同義轉述還是改變了原文。同時要熟悉設誤的類型,如偷換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無中生有,強加因果,肯定否定不當、強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項,“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中國文化遺產(chǎn)”是錯誤的,原文為“是最重要的中國文化遺產(chǎn)之一”,選項夸大其詞。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信息篩選和整合能力。本題主要考查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表述,解答此類題型時要明確具體的考核要點,找準文章的對應位置,然后結合文章內(nèi)容逐個判斷正誤。C項,“‘五經(jīng)’和世界其它重要文明的經(jīng)典在形式上有相似之處”是錯誤的,由原文“從年代、文化背景來看,‘五經(jīng)’和世界其它重要文明的經(jīng)典有相似之處”可知,“五經(jīng)”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經(jīng)典的相似之處是產(chǎn)生的年代和文化背景,而不是形式。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你認為由中國國家漢辦組織海內(nèi)外相關領域學者共同翻譯“五經(jīng)”的做法合適嗎?為什么?”探究題雖然是開放性題目,但探究時必須要立足文本,結合文本內(nèi)容做答。本題要求探究對翻譯《五經(jīng)》的做法是否合適。學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觀點。不過,依據(jù)文本介紹,對《五經(jīng)》的翻譯是為了將中華文明向世界傳播的重要途徑,可以讓外國人更好的理解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重要價值才能被國際社會充分認識,并真正接受。翻譯《五經(jīng)》需要世界各國專家的共同努力,通過這個工作,可以增進國家之間文化的交流。闡述理由時要自圓其說,但要立足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老沙抬頭看著太陽馬慧娟①老沙蹲在田埂上不肯回家。中午的太陽在天空像個大火球,烤著他,也烤著他的玉米,他的腦門上全是細密的汗珠,多了就匯成一滴,順著鼻尖、下巴滴到腳下的土地里。老沙臉上被汗拉出一道道印記,像一條條彎曲的小河。②玉米底部的幾片葉子已經(jīng)枯黃,頂部的葉子不由自主地擰了起來。干早讓它們拼盡最后一絲力氣仍然不能避免枯萎。③老沙腳下被汗滴濕了小小的一片,看著玉米無精打采,他的眼睛濕了。他是個勤快的農(nóng)民,他一直相信只要勤快,土地就不會虧待人。④自從搬遷到這個地方,他在這片土地上付出的勞動是別人的兩倍。第一年地不平整,別人都湊合著種,老沙不,他叫了輛鏟車把地整了一遍,然后平鏟車鏟出的壕溝又忙了半個月,結果種出的玉米還不如別人家的。⑤第二年,別人還是按原來的方式種,老沙卻種起了覆膜玉米。七月高溫,覆膜的地非但沒保墻,地表溫度還比沒覆膜的地高,把玉米差點燒死。老沙急了,不眠不休地在地里撕薄膜,一時成了別人的笑話。等秋收,玉米又一次不如別人家的好。⑥近兩年流行拿平地機平地,老沙又平了一遍地,把所有的農(nóng)家肥集中到地里,又換著花樣給地里上化肥。別人的地鋤一遍,他罵著讓家里的老婆兒子鋤兩遍;別人都用化肥車推化肥,他把化肥一把一把丟在玉米跟前,再拿鐵锨鏟土埋掉。他就不相信,他如此實誠地對待土地,土地還能虧了他?⑦但是現(xiàn)在呢,腳下的土地干得快裂開口子了,急得他想用流出的汗、滴下的眼淚拯救一棵玉米。抬頭看著天空,太陽面無表情,云彩也躲得沒有一片。⑧兒子出門打工去了,是和他吵了一架走的。兒子說他再這樣種地,遲早要餓死在這片土地上。他暴怒:不種地你吃個啥?!兒子說:好多人不種地照樣吃香的喝辣的,沒見餓死一個,你就知道守著你的地,你守著,反正我不管了。老沙一巴掌扇在兒子臉上,說:你給我滾,不要再回來!⑨老婆和一幫女人去溫棚上摘辣椒了,一個小時六塊錢。天沒亮就走了,棚里溫度那么高,一上午掙個二三十塊錢有什么意思?可沒這二三十也不行啊。老婆十天半個月也能給他幾百塊,要買農(nóng)藥,要買化肥。老婆今年都沒有給她自己買兩件襯衫,想到這,老沙有點怨恨腳下這片土地了,它怎么就像喂不熟的白眼狼呢?⑩老沙被太陽曬得頭暈,看著遠處,大地似乎要著火了一樣,翻騰著陣陣熱浪。他聽見有人喊他,一回頭,老婆找來了。老婆頭巾上還殘留著幾片辣椒葉子,衣服后背一片汗?jié)n,眼睛有些失神。?老婆抱怨他,這么熱的天不在家待著跑出來干嗎?老沙哼了一聲不愿意回答。老婆看著低頭耷腦的玉米,重重地嘆口氣,也不知道說什么好了。兩個人就這樣站在田埂上,陪著玉米一起曬著。?老沙的響了,掏出來一看,是兒子打來的。老沙把扔給老婆,老婆白了他一眼接通了,兒子問了一圈家里的事情,然后又問:玉米咋樣?在免提上,老沙是能聽到兒子的詢問的,他一下子眼睛濕了,好像受人欺負的小孩看見大人了。?兒子繼續(xù)安慰,玉米已經(jīng)那樣了,讓他們不要再難過了,老話說,犁得細,磨得光,真主不慈憫沒指望。他在外邊已經(jīng)找到活兒了,讓老沙不要擔心,干到年底,一定比玉米的收成好。?老沙又一次抬頭看著太陽,太陽仍舊面無表情,想著兒子在外面每天頂著太陽要干十個小時的活幾,老沙開始后悔打了兒子一巴掌。(選自《小小說選刊》2017年第7期,有刪改)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前兩段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既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天氣的炎熱和土地的干旱,又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老沙的辛苦與焦急。B.老沙總是勤快、實誠地對待土地,卻多年收成不好,兒子不愿同守土地,選擇出門打工,體現(xiàn)了兩代人觀念的差異。C.小說善于通過細節(jié)表現(xiàn)人物,外出打工的兒子來電,“老沙把扔給老婆,老婆白了他一眼接通了”,體現(xiàn)了老沙的不善表達和老婆的不滿。D.文章綜合運用動作、語言、心理等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了特征鮮明的人物形象,語言質樸,非常接地氣,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8.小說第③段和第?段兩次寫到老沙“眼睛濕了”,請分析他這兩次流淚的原因。9.小說以“老沙抬頭看著太陽”為題有什么作用?【答案】7.C8.第一次是因為長時間天氣干旱導致玉米枯萎,老沙心疼而流淚。第二次是因為聽到外出打工的兒子詢問家里玉米的情況,老沙為自己辛苦勞作卻沒能換來好收成而感到委屈,同時也為兒子對自己的關心而感動。9.①這是小說線索,貫穿全文,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②寫出了老沙因土地干旱而產(chǎn)生的焦急、無奈的心情;③深化主題,突出了老沙對土地的深厚感情;④設置懸念,引發(fā)讀者閱讀興趣。【解析】【7題詳解】試題分析:題干是“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nèi)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C項,錯在“通過細節(jié)表現(xiàn)人物”。此處是通過老沙“扔”和“老婆白了他一眼”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表現(xiàn)人物的。點睛: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選擇題,主要集中對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結構、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內(nèi)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概括,另一種是對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賞析,分析文意要讀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當,賞析一般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當,手法集中的小說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節(jié)安排、環(huán)境描寫、標題的作用、結尾的特征等。選擇題時往往錯誤的選項命制都是明顯的不會引起爭議的錯誤,即所謂的“硬傷”,在答題時注意尋找這些硬傷?!?題詳解】試題分析:題干是“小說第③段和第(12)段兩次寫到老沙‘眼睛濕了’,請分析他這兩次流淚的原因?!北绢}考查欣賞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賞析作品的內(nèi)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此題考對人物心理的分析。要結合小說的情節(jié)分析人物流淚的原因。第①節(jié)描寫“中午的太陽在天空像個大火球,烤著他,也烤著他的玉米。”第②節(jié)描寫“玉米底部的幾片葉子已經(jīng)枯黃,頂部的葉子不由自主地擰了起來。干旱讓它們拼盡最后一絲力氣仍然不能避免枯萎。”老沙是在看著玉米因長時間的干旱而枯萎,他心疼玉米,從而流下了心疼的淚。文中說“他是個勤快的農(nóng)民,他一直相信只要勤快,土地就不會虧待人。”第④節(jié)說“他在這片土地上付出的勞動是別人的兩倍。”所以當聽到外出打工的兒子詢問家里玉米的情況,老沙向導自己辛苦勞作卻沒能換來好收成,感到委屈,流下了委屈的淚。同時也為兒子對玉米的長勢,對自己的關心而流下感動的淚?;卮鹪擃}時,因流淚的原因不同,要分開來回答?!?題詳解】試題分析:題干是“小說以‘老沙抬頭看著太陽’為題有什么作用?”本題考查分析小說標題的作用。這道題考查分析小說標題的作用,可以從內(nèi)容和結構兩個角度來思考答案。小說圍繞老沙種玉米這件事,先從老沙看到因長久的干旱導致玉米枯萎寫起,接著交代了他比任何人都勤快,但是連續(xù)幾年玉米的收成都不好。然后寫因種玉米的是他打了兒子,最后兒子打問玉米的情況。所以該標題在結構上貫穿全文,是小說的線索,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內(nèi)容上,標題“老沙抬頭看著太陽”有設置懸念的作用,目的是引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其實老沙不是關心太陽,而是因為天氣干旱他異常關心他的玉米。不論玉米連續(xù)幾年的收成都不盡如意,老沙還是選擇留在這兒,留在這片土地上,這表明突出了老沙對土地的深厚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題。點睛:文學類文本的標題的作用有:1.作為情節(jié)線索貫穿全文。標題若是文中出現(xiàn)的某一事物,該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線索,有意無意的貫穿情節(jié)始終,甚至是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2.點明時間、地點,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圍。如果以時間、地點、環(huán)境為題,則標題可能是要向讀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這個信息對讀者理解文章有至關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標題本意的基礎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還有比喻義、象征義、深層義、雙關義等。小說的標題,有的十分含蓄,如結合社會現(xiàn)實,深入思考之后,會發(fā)現(xiàn)它實際上還具有深層的含義,語義雙關。4.反映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標題是小說的眼睛,有的標題直接點出了事件的主要情節(jié),反映了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有的標題暗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點出小說的主旨。有的標題具有反諷義,體會文章主旨是要結合社會現(xiàn)實來理解。二、古代詩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jīng)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jīng)術,不曉世務?!卑彩瘜υ?“經(jīng)術正所以經(jīng)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jīng)術不可施于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為然。于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令判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預其事。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馀輩,頒行分下。御史中丞呂誨論安石過失十事,帝為出誨,安石薦呂公著代之。韓琦諫疏至,帝感悟,欲從之,安石求去。司馬光答詔,有“士夫沸騰,黎民騷動”之語,安石怒,抗章自辨,帝為巽辭謝,令呂惠卿諭旨,韓絳又勸帝留之。安石入謝,因為上言中外大臣、從官、臺諫、朝士朋比之情,且曰:“今奸人欲敗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為。”上以為然,安石乃視事,琦說不得行。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數(shù),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圣慮,但當修人事以應之。"帝曰:“此豈細事朕所以恐懼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遜語自近臣以至后族無不言其害。”監(jiān)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眰b又坐竄嶺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钡垡嘁芍炝T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曰文。(節(jié)選自《宋史·列傳第八十六》,有刪改)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此豈細事/朕所以恐懼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遜/語自近臣以至后族/無不言其害B.此豈細事朕/所以恐懼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遜語/自近臣以至后族/無不言其害C.此豈細事/朕所以恐懼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遜語/自近臣以至后族/無不言其害D.此豈細事朕/所以恐懼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遜語/自近臣以至后族/無不言其害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拜”,用一定的禮節(jié)授予某種官職。B.“視事”,指官吏到任開始工作。C.“太傅”,中國古代官職,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師。后歷代沿置,多為贈官、加銜之用,無實權。D.“謚”,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給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安石,撫州臨川人,從小喜歡讀書,一旦過目則終身不忘,他寫文章動筆如飛,見者服其精妙。B.王安石力主變法,先后在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賦、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方面采取了變法措施。C.韓琦的規(guī)諫上疏給皇上后,皇上有所感而覺悟,想聽從他的意見,把被貶到外地任官的呂海調回。D.王安石的變法遇到了重重阻力,從朝中許多大臣到兩宮太后,都反對變法,于是王安石被罷免,變法失敗。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jīng)術不可施于世務爾?!保?)上以為然,安石乃視事,琦說不得行?!敬鸢浮?0.C11.C12.C13.(1)只是后代所謂的大儒,大都是平庸沒有作為的人,所以世俗都認為研究儒家經(jīng)典的學問不能用在處理時務上罷了。(2)皇上認為有道理,于是王安石留任,韓琦的進諫沒有被推行。【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本題中“朕”是做“恐懼”的主語,所以要在“朕”前面斷開,排除B;“者”為句末語氣詞,表停頓,所以要在“者”后斷開,排除D;“未”解釋為沒有,做副詞,修飾后面的“修”,而“爾”在這里為句末語氣詞,所以在“爾”后面斷開,排除A;翻譯為:這怎么是小事,我所以感到恐懼,正是人之所為未整頓啊?,F(xiàn)在征收的免行錢太重了,人們怨嘆,以致出現(xiàn)了怨恨朝廷的話。自近臣到外戚,沒有不說免行錢有害的。故選C?!?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nèi)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C項,“位高于太師”是錯誤的,應為“位次于太師”。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后依據(jù)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C項,“把被貶到外地任官的呂海調回”是錯誤的,原文沒說“把被貶到外地任官的呂誨調回”。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nèi)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第一句的得分點為:“但”,只是;“大抵皆庸人”為判斷句;“以為”,認為;“世務”,處理時務。第二句話的得分點為:“然”,正確、對的;“視事”,留任;“說”,名詞,進諫;“琦說不得行”為被動句。【點睛】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是做文言文題的基礎。要讀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詞的翻譯、理解。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現(xiàn)象。同時要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另外,像比較生僻的文章,翻譯起來比較拗口,我們可以借助下面的題干去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由點及面,慢慢讀懂文言文段。參考譯文:王安石,字介甫,是撫州臨川人。王安石年幼時就喜歡讀書,一旦過目則終生不忘。他寫文章時一動筆就速度飛快,最初好像漫不經(jīng)心,等到文章寫成以后,看到的人無不佩服它的精妙。(北宋神宗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噬蠈λf:“人們都不了解你,認為你只懂得研究儒家經(jīng)典的學問,不懂得時務?!蓖醢彩卮鹫f:“研究儒家經(jīng)典的學問正是用來處理時務的,只是后代所謂的大儒,大都是平庸沒有作為的人,所以世俗都認為研究儒家經(jīng)典的學問不能用在處理時務上罷了。”皇上又問:“既然這樣,那么你最先開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變劣風惡俗,建立法令制度,恰恰是當今最迫切的。”皇上認為(他)說得有道理。于是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讓(他)兼任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一同主管。王安石派自己的親信呂惠卿來參與此事。而后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變法措施相繼開始實施,號稱新法,派遣提舉官四十多人,在全國頒布施行新法。御史中丞呂誨議論王安石的十大過失,皇上因此貶呂誨出京任官,王安石推薦呂公著代替呂誨的職位。韓琦的勸諫奏章呈上后,皇上有所感而覺悟,想聽從他的意見,王安石自己請求離開。司馬光(代皇上)擬答復他的詔書,上面寫有“士大夫群情洶涌,老百姓不能安寧”的話,王安石大怒,向皇上上奏章為自己辯護,皇帝以委婉的言辭拒絕他,命令呂惠卿傳達旨意,韓絳又勸神宗留下王安石。王安石入朝謝恩,于是借機向皇上進言說朝廷內(nèi)外大臣、從官、臺諫官、朝士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情況,并且說:“現(xiàn)在奸邪的人想敗壞先王治世的正道,來阻礙陛下的行動?!被噬险J為有道理,于是王安石留任,韓琦的進諫沒有被推行。熙寧七年春天,全國一直干旱,饑民流離失所,皇帝憂容滿面,上朝時(對大臣)嘆息,想要罷除全部不好的法令制度。王安石說:“洪水和旱災是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即使是堯、湯時代也不能避免,這些不足以使陛下憂慮,只需要整頓人之所為來應對它?!鄙褡谡f“:這怎么是小事,我所以感到恐懼,正是人之所為未整頓啊。現(xiàn)在征收的免行錢太重了,人們怨嘆,以致出現(xiàn)了怨恨朝廷的話。自近臣到外戚,沒有不說免行錢有害的。”監(jiān)安上門鄭俠上疏,還把他所見到的流民扶老攜幼的困苦情狀,畫成圖進獻給神宗,說:“旱災是由王安石招致來的。罷免王安石,上天一定會下雨?!编崅b又因為這事被放逐到嶺南。慈圣、宣仁兩位太后流著眼淚對神宗說:“王安石使得天下大亂?!鄙褡谝矐岩赏醢彩谑橇T免了他的宰相職務,任命他為觀文殿大學士、江寧府知府。(宋哲宗)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終年六十六歲,朝廷追贈他為太傅。紹圣年間,王安石被追封賜謚號為“文”。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短歌行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14.下列對詩意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全詩四句一節(jié),共八節(jié)。開頭兩句抒發(fā)了詩人對時光易逝、功業(yè)未成的感慨。首句“對酒當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種時間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蘊含著促人及時努力的意思。B.三、四節(jié)在內(nèi)容上表現(xiàn)了詩人對賢才的思慕,藝術手法上則是巧借“引用”,詩人引用《詩經(jīng)》中的語句,并賦予其新的含意,突出了他求賢而不得時的朝思暮想和求賢的熱誠。C.五、六節(jié)承接上文,進一步抒發(fā)了詩人渴望賢才的情懷,時憂時喜,感情有起伏。D.最后兩節(jié)運用了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了詩人渴求賢才的熱望和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15.“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在《三國演義》中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你覺得用“何”好,還是用“無”好?為什么?【答案】14.D15.用“何”好?!盁o”,展現(xiàn)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沒有“枝”可依,即沒有接納他們的地方,即使投靠曹操,也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而“何枝可依?”展現(xiàn)的是在亂世當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猶豫中待做出的選擇,而此時的曹操,恰似那雄偉的山、浩瀚的海、求賢若渴的周公,成為那些賢才可以依托的對象。【解析】【14題詳解】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nèi)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nèi)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詩意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D項,“最后兩節(jié)運用了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是錯誤的。應該是運用了比興和引用的手法。故選D【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語言中的“煉字”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型時首先要解釋該字的含義和所用手法,然后結合詩句進行具體分析,最后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詩中的表達效果及作用,并且區(qū)分異同點。首先要表明觀點,用“何”好,然后分析原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良禽擇良木而棲,賢臣擇明主而侍,這里面說到向南飛的烏雀,在樹旁猶豫徘徊,用良禽來比喻賢臣,這些賢臣也在不斷地猶豫徘徊,不知要歸向哪里,而此時的曹操就像那雄偉的山、浩瀚的海、求賢若渴的周公,從而告訴這些猶豫不決的賢才們自己是他們可以依靠的對象,所以“何”字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求賢若渴、想要招攬?zhí)煜沦t才的心情,而“無”字表現(xiàn)的是沒有人可以接納這些賢才,他們歸順曹操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無奈的,所以“何”字更好。【點睛】鑒賞古代詩歌的“煉字”藝術,可以從品味字詞在詩句中的含義、字詞所營造的意境(景象畫面)、運用的藝術手法和表達的情思幾個方面展開。首先是煉義,即理解分析所煉之字在詩詞句子中的含義,詩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詞已經(jīng)超越了字詞本身的意義,賦予了更多的形象義,如語境義、比喻義以及象征義。然后是煉象,即描述景象,該字在詩句中所表達的內(nèi)容景象包括描寫的對象、內(nèi)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煉所營造的意境,即用該字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或優(yōu)美,或雄闊,或幽靜。五是煉表達效果,即分析用該字在描寫特點、表情達意上的好處。六是煉所抒發(fā)的情感,分析用該字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情感。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孔雀東南飛》中,運用托物起興手法旨在渲染一種纏綿悱惻的氛圍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針對魏晉名士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來做批評。(3)蘇軾在《赤壁賦》中用比擬的手法借簫聲寫愁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孔雀東南飛,(2).五里一徘徊。(3).(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4).齊彭殤為妄作。(5).(3)舞幽壑之潛蛟,(6).泣孤舟之嫠婦?!窘馕觥俊驹斀狻勘绢}主要考查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寫分為兩大類,一是給出語境的理解性默寫,二是給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寫。此類試題解答時,默寫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義分不開,學生應借助字義來識別字形。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如“固”“殤”“壑”“嫠”學生記憶的時候應該結合詩句的意思。三、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______,被后人格外喜歡的詩人亦不計其數(shù)。但往往詩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愛;人品相當不錯的,詩文卻不過爾爾。而像蘇東坡這樣詩文書畫和人品道德都趨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實在是______。所以,我總覺得自從有了蘇東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國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對比下顯得______。喜歡蘇東坡當然最先是由他的詩文開始。對于我們,蘇子詩文用什么樣的溢美之詞都不覺得有過。在中國,如若游歷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飲酒,人們往往會情不自禁地提到蘇東坡,仿佛離了蘇東坡,山、水、月都會大為遜色。();最具文化意義的水是西湖,將西湖寫得最為傳神的也是蘇東坡;而中秋自有了蘇東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后,便都“余詞盡廢”。無論蘇東坡是在思親,或在懷舊,無論他自品孤傲,或自作瀟灑,無論他心情暢快,或心情苦悶,總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幾乎可列入同類作品“之最”。當年宋神宗每逢“舉箸不食”時,人們就知道他必是在讀蘇東坡的文章;學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愛蘇子詩文,每日讀之______,其妻難以忍受,章便為蘇而休了妻。一個人的才華到了這種地步,實在是讓人除卻佩服仰慕,再無話可說。17.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茿.多如牛毛屈指可數(shù)相形見絀愛不釋手B.俯拾皆是屈指可數(shù)黯然失色手不釋卷C.俯拾皆是鳳毛麟角相形見絀手不釋卷D.多如牛毛鳳毛麟角黯然失色愛不釋手18.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茿.對于蘇子詩文,用什么樣的溢美之詞我們都不覺得有過B.對于蘇子詩文,我們用什么樣的溢美之詞都不覺得有過C.對于我們而言,蘇子詩文用什么樣溢美之詞都不覺得有過D.對于我們而言,用什么樣的溢美蘇子詩文之詞都不覺得有過19.下列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的句子,最恰當?shù)囊豁検茿.將歷史上最具文化意義的廬山寫得最有意味的是蘇東坡B.蘇東坡是將歷史上最具文化意義的廬山寫得最有意味的C.歷史上最具文化意義的山是廬山,將廬山寫得最有意味的是蘇東坡D.歷史上最具文化意義的山是廬山,蘇東坡是將廬山寫得最有意味的【答案】17.D18.A19.C【解析】【17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辨析近義成語的能力。辨析近義成語的關鍵就是要仔細分辨它們的細微差別首先閱讀語段,把握語境含意,然后抓住相異語素,分析其意義差異,同時可聯(lián)系日常習慣用語,推斷詞語意義及用法。俯拾皆是: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此句沒有“易得”之意。多如牛毛:形容極多。符合“亦不計其數(shù)”等語境。鳳毛麟角:比喻極其難得而寶貴的東西。也比喻罕見的人才。合乎語境。屈指可數(shù):形容數(shù)目很少,扳著手指頭就能數(shù)過來。此處不是強調少。相形見絀: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較起來顯得遠遠不如。句中有“對比”的表述,前后重復。“黯然失色”則正與前文“光照”照應。手不釋卷:喻指勤奮。此處不是強調勤奮。愛不釋手:因喜愛某物而舍不得放下。符合語境。故選D項?!?8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見類型。命題這一段文字中選擇一個句子,將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題中列出四種修改情形,要求選出修改最恰當?shù)囊环N。此題題型新穎,但是,只是在詞語搭配這個考點上設置陷阱,難度不大。綜合各個選項中的句子看,本句要弄清主客體,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不覺得有過”的主語應該是“我們”,所以C、D兩項排除,從語言表述的準確性看,此處不是強調“我們”用什么樣的溢美之詞,所以A項更優(yōu)。故選A項?!?9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前后文的照應以及語意的提示,根據(jù)前后語境,從句式角度判斷,C項最優(yōu),和本句后面“最具文化意義的水是西湖,將西湖寫得最為傳神的也是蘇東坡”的句子句式一致。故選C項?!军c睛】高考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這一考點反映在試卷上,大致有兩種題型:一是“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shù)囊唤M是”;二是“把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話”。做這類題目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前后話題的一致性,陳述角度的一致性,內(nèi)容前后的照應性,句式結構的一致性,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諧調性。20.下面是一段介紹王羲之書法的文字,請用比較工整的語句(如排比句)概括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主要貢獻。要求:①不改變原意;②不超過30個字。在中國書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書法家。他早年從衛(wèi)夫人學書,后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楷書學鐘繇,在書法上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時,他不滿當時用筆滯重、結體稚拙的局面,銳意改革,書風大變。他對楷書的結構、點畫等加以變革,使楷書趨于勻稱俊俏,挺拔多姿;他發(fā)展了今草,其草書用筆多變,流暢而富有韻致,比起前人有了質的飛躍;他的行書婉轉靈動,俊逸妍美,取得了與篆、隸、楷、草并列的地位?!敬鸢浮客豸酥兏锪丝瑫l(fā)展了草書,確立了行書的地位?!窘馕觥俊驹斀狻勘绢}考查提煉、概括關鍵句的能力。解答本題應抓住關鍵句,本題關鍵句為“他對楷書的結構、點畫等加以變革”、“他開創(chuàng)了今草”、“從此行書取得了與篆楷草并列的地位”。然后再對關鍵句進行精簡、概括,即王羲之變革了楷書,發(fā)展了草書,確立了行書的地位。概括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主要貢獻,可結合材料從楷書、草書行書等三方面進行概括,注意句式的工整。21.某班級擬了一個班級學習分享活動構思框架,請把這個構思框架寫成一段話,要求內(nèi)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100個字?!敬鸢浮堪嗉墝W習分享活動,由小組分享和班級分享兩部分構成。其中,小組分享包括主題、書目、作業(yè)三部分;班級分享有海報展示、筆記漂流、投票評比三個環(huán)節(jié)。通過這樣的活動,同學們能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窘馕觥俊驹斀狻勘绢}考查的是語言表達的連貫、簡潔、通順的能力。此題是一道流程圖的語言表達題,作答流程圖類試題,首先要找準流程圖表述的中心主題,然后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