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制度史_第1頁
中國政治制度史_第2頁
中國政治制度史_第3頁
中國政治制度史_第4頁
中國政治制度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中國政治制度史第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0.1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對象0.1.1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定義0.1.2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兩種形式0.1.3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內容第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0.1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對象(1)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定義:中國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國歷代國家政權性質、政體構成形式,以及有關國家各種典章制度,具有綜合性質的專門史和政治學的基礎學科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兩種形式以不同的王朝為主體,分朝代論述以不同的制度為主體,分體制論述第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0.1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對象(2)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內容1.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活動及其效果2.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狀況3.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對歷史及現(xiàn)代產生的影響4.中國歷史上產生過的政治思想和各種有關政治的學說5.中國歷史上的法律制度、經濟制度、社會活動及文化傳統(tǒng)6.中國歷史上對政治制度的妥善運用7.有必要將中國政治制度史納入世界范圍進行評價第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0.2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特點(1)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特點:1.君主專制、個人集權與宗法血緣關系、婚姻裙帶關系貫穿于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始終2.政權與神權相結合3.政治制度與倫理道德相結合4.貴族特權與官僚政治伴隨著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始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日益加強第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0.2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特點(2)5.行政權力包攬一切,使中國政治制度史出現(xiàn)人治的特點6.政治制度公開承認不平等的原則,肯定社會等級差別,對不同的階層采取不同的對待方法7.無論是以漢族統(tǒng)治集團為主,還是以其他民族統(tǒng)治集團為主建立的政權,都曾經實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0.3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參考書0.3.1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況0.3.2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參考資料第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0.3.1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況早期中國政治制度史學科研究總結前代的統(tǒng)治經驗,局限于對政治制度的解釋、注釋和制度應用方面近現(xiàn)代中國政治制度史學科研究作為法律學、政治學的學習科目,出版了一些有關中國政治制度史的教材和著作新中國的中國政治制度史學科研究近幾年的研究焦點有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外政治制度史比較,珍稀典章的發(fā)掘,各專題研究等第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0.3.2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參考資料經書諸子、正史實錄會要、政書典章詔令、類書叢書工具書、研究考論、公告檔案方志、野史筆記案例、譜牒契約金石碑刻、出土文物考古等類除上述各類參考書外,還有許多實物和文化古跡可以作為實證第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0.4學習中國政治制度史的意義和方法0.4.1學習中國政治制度史的意義0.4.2學習中國政治制度史的方法第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0.4.1學習中國政治制度史的意義有利于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的政治文化,確立中國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與國家、政權、社會之間的關系,增強憂患意識,提高認識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有利于充實專業(yè)知識和完善知識結構,打下比較堅實和豐厚的知識基礎第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0.4.2學習中國政治制度史的方法必須注意學以致用,體用結合必須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注意從發(fā)展的角度來學習中國政治制度史第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緒論復習思考題1.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對象是什么?2.專制政體所存在的普遍意義的矛盾是什么?3.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兩個要點和三個不可解決的矛盾是什么?4.近年來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集中在哪些方面?5.名詞解釋: 官僚政治 《三通》政書會要類書叢書第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緒論推薦閱讀書目1.韋慶遠,王德寶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美】戴維·S·蘭德斯.國富國窮.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3.【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4.【法】伊曼紐埃爾.歷史學家的思想和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第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一章中國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上編: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1原始社會出現(xiàn)的政治制度萌芽1.1.1三皇五帝1.1.2原始社會氏族組織1.1.3部落聯(lián)盟和酋邦組織1.1.4從習慣到制度的轉變過程第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1.1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五帝時期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中國進入了部落聯(lián)盟,或者是酋邦制階段酋邦制酋邦是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層社會,“這個分層式的系統(tǒng)以一個地位和位置即酋長為其中心”第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1.2原始社會氏族組織氏族原始胞族原始氏族部落其他相關概念:部落酋長、部落軍事酋長、部落議事會、部落民眾大會氏族 胞族 部落 部落聯(lián)盟 第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1.3部落聯(lián)盟和酋邦組織部落聯(lián)盟設有聯(lián)盟首領、聯(lián)盟軍事首領、聯(lián)盟議事會、聯(lián)盟民眾大會酋邦制是一種尖錐體的分層社會系統(tǒng),是以酋長為中心兩者的區(qū)別在于酋邦首領議事的作用加強堯舜禹時代是部落聯(lián)盟或酋邦發(fā)展的成熟階段,以公職為特征的管理機構的雛形出現(xiàn)了聯(lián)盟或酋邦選舉制改變?yōu)槭酪u君主制第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1.4從習慣到制度的轉變過程部落聯(lián)盟或酋邦首領以強權為基礎,依靠宗教和軍事力量來維持自己的強權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是神權與政權兩者的完美結合。固有的習慣逐漸被改造,有些習慣在強權認可下,開始具有制度的效用政治制度是在舊有的習慣上發(fā)展起來的,起著調整社會的作用,具有傳承性、社會性和自發(fā)性的特征第二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2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歷程1.2.1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1.2.2爭霸時期的政治制度1.2.3皇權專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第二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2.1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1)早期國家存在著嚴重的宗法性宗,就是人們對共同祖先的崇拜早期國家的君主專制制度并不完善夏代君主雖集大權于一身,但受到多方面制約,繼承制度還處于混亂狀態(tài)當中商代君主比夏代君主的權力要集中,雖也受制約,但君主專制制度趨于成熟第二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2.1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2)商代官制的架構——“內外服”商代內服官的三大類別國家政務官員宗教事務官員王家服務官員“外服”的含義在商王直接通知區(qū)域以外的地方諸侯、伯、甸等以及地方官吏第二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2.1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3)西周的官制:政務官:兩寮六大卿事寮和太史寮,及其以下的“三左三右”兩寮相互地位的變遷王家事務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奪國家各項政務,反映出王權的增長第二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2.2爭霸時期的政治制度霸主政治 “禮崩樂壞” 君主專制廢除以分封制為代表的世襲制,由君主直接掌管官吏的任免權,推行郡縣制,以消除貴族在地方的世襲統(tǒng)治權,以中央集權為特征的官僚政治體制初步形成士人與國家的關系第二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2.3皇權專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皇權是專制政體的核心,是以皇帝獨裁專制行使最高統(tǒng)治權的政治概括,是由一套能夠保證皇帝順利行使權力的制度所構成的“法家模式”的勝利與崩潰“儒家模式”即國家對社會的管理主要在維持社會治安、對外進行軍事防御這種“控制模式”的政府,允許民間、民族按照自己的方式約束自己,常會出現(xiàn)“因俗而治”的管理形式第二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3中國近代的政治制度1.3.1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爭1.3.2晚清政治制度變化1.3.3晚清政治制度變革的啟示第二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3.1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爭葡萄牙進入澳門鴉片戰(zhàn)爭師之夷長技的洋務運動改良主義的戊戌變法 結論:“欽定儒家模式”已出現(xiàn)嚴重的危機第二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3.2晚清政治制度的變化清末新政的主要內容:政治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憲制度軍事制度:編練新軍行政制度:逐漸建立各部,建立責任內閣等教育制度:廢除科舉制,舉新式學堂教育法律制度:參照西方各國法律,修訂法律獎勵實業(yè)方面(出現(xiàn)了頑固派、實力派、立憲派)第二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1.3.3晚清政治制度變革的啟示1.官方的政治制度變革是在世界形勢的推動下進行的,原本就帶有被動的性質2.自上而下的政治體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權力,以便有效統(tǒng)籌,解決改革中的問題3.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而且改革必然需要新的社會力量支持第三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一章復習思考題1.中國政治制度史萌芽期的特點是什么?2.酋邦制的定義及其理論出現(xiàn)的意義是什么?3.大同社會與小康社會的區(qū)別是什么?4.簡述霸主專制到君主專制的發(fā)展過程。5.簡述士人與國家的關系。6.儒家模式控制性政府的特征是什么?7.試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8.試述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及其政治思想的變化。9.晚清的政治變革對現(xiàn)代的啟示是什么?10.名詞解釋:習慣三皇五帝王朝禮崩樂壞兵邢合一第三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一章推薦閱讀書目1.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2.【美】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古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3.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4.徐旭生.中國古史傳說時代(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5.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關海庭主編.20世紀中國政治發(fā)展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第三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二章王權和皇權制度上編: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三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1王權制度2.1.1王權制度的形成過程2.1.2王權的體現(xiàn)形式2.1.3對王權的制約第三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1.1王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后”夏朝初建,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后”,意思是生育,亦即祖先的意思,還帶有濃厚的氏族社會組織的痕跡“王”“王字之本文,斧也”,王同軍事密切相關王權的經濟基礎以財產私有出現(xiàn)為特點的父權制“王”與神中國沒有那種無所不包的神權系統(tǒng),所以“王”很快被推到與神并列的位置,甚至本身就是神高度發(fā)展的王權,是在國家進入成熟階段出現(xiàn)的第三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1.2王權的體現(xiàn)形式王是早期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國家的代表和象征,其權力體現(xiàn)形式:王自稱是作為上天和祖宗授予統(tǒng)治權的人間代表王以宗族長兼國家元首的身份實行統(tǒng)治,并且在強化宗法制的基礎上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王通過使用誓、誥、命、令等文書或口諭以行使王權通過“會盟”、“巡狩”、“朝聘”等方式以控制各諸侯國第三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1.3對王權的制約王權所受到的制約有:受到原有和相繼發(fā)展起來的地方勢力的制約受到貴族元老的制約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的限制王權逐漸在擺脫各種束縛中加強,向君主專制邁進第三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2霸主和集權制度2.2.1霸主的出現(xiàn)和體現(xiàn)權力的形式2.2.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君權的體現(xiàn)形式第三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2.1霸主的出現(xiàn)和體現(xiàn)權力的形式各諸侯國實力已遠超西周,標榜“尊王”,實際取代王權的霸主已相繼出現(xiàn)霸主的權力體現(xiàn)形式“挾天子以令諸侯”地位極不穩(wěn)定,隨經濟、軍事勢力的興衰而更迭以道德的力量來維持與盟國的關系 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弱小國家,不斷集中權力出現(xiàn)了新的選用人才方式,預示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第三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2.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君權的體現(xiàn)形式(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經濟發(fā)展、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需要戰(zhàn)國列強變法的趨向: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構成中央集權制度的三個主要條件:君主獨攬大權而君權至高無上,以中央政權有力管轄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君權強力統(tǒng)率的官僚制度第四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2.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君權的體現(xiàn)形式(2)君權的體現(xiàn)形式及其特點“官分文武,王之二木”,君主通過設官分職以控制官僚機構制定符節(jié)璽印制度,以便于控制軍隊和官僚完善考核賞罰制度以約束和控制官僚和軍隊在統(tǒng)治手段上形成一整套“君臨之術”理論貪欲和權勢欲成了歷史發(fā)展的杠桿第四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3皇帝制度2.3.1王朝的最高首腦——皇帝2.3.2皇帝的名位制度2.3.3皇帝的權限和行使方式第四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3.1王朝的最高首腦——皇帝從理論上講,皇帝是專制王朝的核心和主宰,享有號令臣民,控制和指揮全副國家機器的權力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多少個皇帝?第四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3.2皇帝的名位制度(1)名是名號、名義。位是地位、位置,實際上是將名加以物化的具體措置(一)皇帝的名號“皇帝”,被認為是最崇高的名號尊號是高踞于皇位的統(tǒng)治者希望取得更尊貴的推崇,由群臣上書奉上,對在位皇帝有評價的意義第四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3.2皇帝的名位制度(2)(二)皇帝的名位稱謂方面的專用詞語衣食住行方面的專用名稱和格式政令運作上的專用憑據在皇權專制的情況下,名位制度得到不斷擴大以皇帝有血緣和婚姻關系的人都有了專用稱呼年號逐漸與當時的政治情況相聯(lián)系廟號、謚號、陵寢號等制度的發(fā)展第四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3.2皇帝的名位制度(3)皇帝名位制度的特點:集中反映了皇權專制的本質滲透了天命觀念,以天人合一來證明皇帝是唯一至尊,并且有意營造皇權專制神秘化全面貫注了以君臣父子、等級上下為中心的禮法思想,以三綱五常等倫理學說作為重點內容,是皇帝制度的外部表現(xiàn)形式第四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3.3皇帝的權限和行使方式(1)“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皇權的行使方式審閱和批答奏章、“朝議”、“常朝”等皇帝的意圖,有一定的承傳機構下達發(fā)布,交各職能部門執(zhí)行,另設層層監(jiān)控的監(jiān)察網絡使用“君臨之術”第四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3.3皇帝的權限和行使方式(2)皇權的運用、濫用皇帝制度的特點神權被皇權進一步利用,借用神的威靈,突出皇帝至高無上的至尊地位皇帝在全國范圍內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和“絕對”的權力全體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龐大的官僚機構都是執(zhí)行皇帝意旨的機構第四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4王位、皇位繼承和宗室制度2.4.1王位繼承——嫡子制度的確立2.4.2皇位繼承——保護和防范措施2.4.3宗室分封——皇權專制的痼疾第四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4.1王位繼承——嫡子制度的確立湯制定了兄終弟及再傳兄子的制度,其本身存在嚴重的缺憾和危機,后來發(fā)展為嫡子繼承制周代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礎上確立了嫡長繼承制度“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第五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4.2皇位繼承——保護和防范措施(1)圍繞著皇位繼承的血腥爭斗選定皇位繼承人的標準和條件按照“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傳統(tǒng)原則和本民族的風俗習慣來擇立皇位繼承人根據本王朝的政治需要,從王朝本身的存在和發(fā)展考慮,擇立堪任政事和勝任統(tǒng)治的繼承人(雍正改革制定的密建皇儲制度)迫于形勢,不得不以所謂“有功于社稷”,已經擁有重大軍政實力的皇子為繼承人“內援外助”是保證皇位繼承的重要條件,也是擇立繼承人的主要標準第五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4.2皇位繼承——保護和防范措施(2)防范措施:重視對太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為太子選定師、傅,設立東宮宮屬,并給予一定從政實踐的機會托孤、建藩,以期匡正和藩衛(wèi)新主消除妨礙皇位繼承的政治勢力,以期繼承者能在安定的環(huán)境下實行統(tǒng)治第五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4.3宗室分封——皇權專制的痼疾“封諸侯,建藩衛(wèi)”的“封建制度”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后,為抑制兄弟之間的爭端所確立的制度秦漢的不同做法(秦廢,漢立)宗室分封與管理歷代的不同做法,均由宗正官管理宗室制度與皇權專制封國建藩利于國?不利于國?雙刃劍?第五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5皇權的變態(tài)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權2.5.1后宮制度與外戚政治2.5.2宮省制度與宦官政治第五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5.1后宮制度與外戚政治(1)后妃制度宮內后妃的等級區(qū)別無非是朝廷君臣的等級區(qū)別的折射女官制度后宮妃嬪各有一定的職事分工,以保證“內治”原則的實現(xiàn)后妃專權與外戚政治第五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5.1后宮制度與外戚政治(2)后妃專權和外戚干政的特點宮闈爭寵獻媚不但助長統(tǒng)治者的生活腐化,而且加劇政治上的腐敗,同時還極大地扭曲人的本性太后臨朝稱制,有時是迫于需要,但在權勢的誘惑下,她們貪立幼主,擅行廢立,使用各種陰謀詭計,常常演變?yōu)檎魏蜕鐣膭觼y以血緣和裙帶關系構成的后妃和外戚集團,具有很大的狹隘性和排他性第五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5.2宮省制度與宦官政治宮省制度(宮中\(zhòng)禁?。┩馔⒐佟m中官、禁省官在君主專制制度下,離君主遠近,往往成為有無政治權力的關鍵宦官組織的形成與發(fā)展宦官是在宮禁內苑中服侍帝王及后妃生活男人的總稱從部分使用閹人到悉用閹人的發(fā)展過程,也是宦官組織發(fā)展的過程中國歷史上宦官為禍最烈的三代:東漢、唐、明宦官政治的三起三落第五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6君主專制政體轉向君主立憲政體的失敗試驗2.6.1諮議局和資政院2.6.2《欽定憲法大綱》和《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2.6.3責任內閣第五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6.1諮議局和資政院中央的資政院和各省的諮議局諮議局的權限資政院——“議會之先聲”對這兩個代議機構的評價第五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6.2《欽定憲法大綱》和《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欽定憲法大綱》1908年頒布,內容基本抄自1898年日本帝國憲法對這部大綱的性質和意義,學界仍存有許多爭議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政治體制已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皇權被憲法所取代,皇權的合法性基礎完全喪失,否定了君主專制第六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6.3責任內閣清末責任內閣的設置責任內閣是君主立憲的關鍵所在,與中國傳統(tǒng)上輔佐皇帝工作的內閣有明顯區(qū)別,與皇權專制也是格格不入清政府的“責任內閣”形式上近似于日本的內閣制,但沒有君主立憲國家內閣制的精神和原則第六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二章復習思考題1.王權是怎樣發(fā)展起來的?王權受到哪些制約?2.王權的體現(xiàn)形式與霸主的權力體現(xiàn)形式有什么區(qū)別?3.試述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特點?4.簡述“君臨之術”的理論及其基礎。5.中央集權制度構成的三要件是什么?6.簡述皇帝名位制度的主要內容及其特點。7.簡述皇權的行使方法。第六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二章復習思考題8.試論皇帝制度的特點。9.皇位繼承人的選用標準和條件是什么?10.為什么說權臣、母后、宦官、外戚專權是皇權的態(tài)形式?11.簡述宗室制度與皇帝制度的關系。12.簡述后妃專權與外戚政治的特點。13.簡述清末的皇族內閣形成的原因。14.名詞解釋:會盟巡狩朝聘皇權年號廟號謚號尊號宦官宮省外戚政治嫡子繼承制資政院《欽定憲法大綱》第六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二章推薦閱讀書目1.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胡厚宜,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朱鳳翰.商周家族形態(tài)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5.【美】費正清.費正清論中國.臺北:臺灣正中書局,19946.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7.柏樺.天子·帝宮·政道——中國古代官省治道透析.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8.謝俊美.政治制度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韋慶遠,高放,劉文源.清末憲政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10.周良宵.皇帝與皇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六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三章中樞輔政制度及運行機制上編: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六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1貴族輔政制3.3.1夏商周三代的貴族輔政制3.3.2秦漢以后早起國家的貴族輔政制第六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3.1夏商周三代的貴族輔政制(1)酋邦時期的“四岳”:禹、皋陶、契、后稷夏代的輔政人員有:“六卿”、“三正”、“四輔臣”、“三老五更”等殷商的輔政人員:商湯時的伊尹、太保時的保衡,武丁時的甘盤等;晚期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西周的周、召二公第六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3.1夏商周三代的貴族輔政制(2)貴族輔政制是古老的血緣關系在新的國家形勢下繼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的體現(xiàn)早期國家的君主專制是以內外貴族聯(lián)合為基礎,君主以武力震懾和宗親感情來籠絡異性貴族和宗親貴族擔任輔政的貴族既輔佐王決斷國家大政,又擁有自己的封地和軍隊,因此也能限制王權的發(fā)揮第六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3.2秦漢以后早期國家的貴族輔政制秦漢以后,中國北方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在進入國家發(fā)展階段時,都曾經出現(xiàn)過類似三代的貴族輔政制如蒙古帝國的“怯薛”制,即蒙古汗國的內廷機構,內廷官能插手國家各方面的政務再如清初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逐漸演變?yōu)椤白h政王大臣制度”早期國家的輔政官員多是從部落制脫胎出來的首領,血緣和親緣關系是成為能夠擔任輔政的重要條件第六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2宰相開府輔政制3.2.1宰相開府輔政制的形成與發(fā)展3.2.2宰相開府輔政制的運作方式及特點第七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2.1宰相開府輔政制的形成與發(fā)展宰相開府輔政制:是指作為百官之長的宰相可以設置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屬,依照皇帝的意圖,獨立行使權力宰相開府輔政制的發(fā)展門客 秦及西漢的二府(丞相、御史大夫) 東漢時期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變局——執(zhí)政而不輔政 第七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2.2宰相開府輔政制的運作方式及特點運作方式原則上應該遵照皇帝的詔書和面諭辦事宰相的作用在于參考、執(zhí)行等特點其職位僅是最高行政官,不能世襲宰相的職位是按照分權制約的原則設置的君權和相權的沖突中,宰相往往成為犧牲品宰相開府保持相對獨立的施政制度,顯然與君主專制格格不入,因此也無法持久存在第七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3宰相參議輔政制3.3.1帝宮層次與中外朝官3.3.2宰相參議輔政制的沿革第七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3.1帝宮層次與中外朝官中外朝官以中外來劃分朝官始于漢武帝時期中朝官之首為大司馬,外朝官之魁為丞相大司馬既主兵又主政,握有實權,丞相為首的外朝官僅承命辦事中國古代官制總體上可劃為三類禁省官宮中官外廷官第七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3.2宰相參議輔政制的沿革從漢武帝時開始出現(xiàn),一直到明初仍沿用從曹魏開始,相繼出現(xiàn)尚書、中書、門下三省,此后長期存在唐代的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執(zhí)行的三省制度唐代中后期的“翰林學士承旨”,使翰林學士院的“內命”不經中書門下而直接向下傳達,形成雙軌輔政制此后歷代都在輔政權力分散與集中間搖擺第七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4宰相奉命擬旨輔政制(1)明初朱元璋永遠廢除丞相制度“四輔官”的失敗以四季為名,分季協(xié)助皇帝復核人事、司法及文書等事務分別輪班視事,不讓久任,完全聽從皇帝命令朱棣重用的“七學士”內閣制度趨于定型,內閣大學士便奉命處理重要政務,掌握了票擬權票擬,也叫票旨,條旨,實際上是帶擬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納第七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4宰相奉命擬旨輔政制(2)內閣與漢唐輔政制度的區(qū)別內閣是奉旨辦事,只有得到皇帝的批示后才能辦理。漢唐時期,宰相對皇帝的旨意有封駁權內閣只是擬旨,不能直接指揮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各級政府也沒有向內閣匯報政務的義務。漢唐的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上報事務的副本都要交宰相處存查明后期,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掌握批朱權,中樞輔政實際成為內閣和司禮監(jiān)雙軌制第七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4宰相奉命擬旨輔政制(3)清代的軍機處參與議政,負責傳達皇命,職任辦理和監(jiān)督機要文書運轉的御前機要辦公中樞軍機處不設衙門,不頒發(fā)關防,不準以軍機處的名義獨立發(fā)文和直接指揮各級軍政部門軍機處只是一個力求準確貫徹皇帝意圖的御前機要處,不是有權威的宰相府至此,宰相奉命擬旨輔政制達到完善第七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5清末的責任內閣1906年擬議的內閣,仿西方的政治體制,即由皇帝選派內閣總理大臣,由總理大臣出面組閣的責任內閣形式。后被慈禧否決。1911年頒布《內閣官制》,組成以慶親王為首的內閣。盡管為責任內閣,但必須“請對”、“入對”和“恭請圣裁”,實質上還是保證皇帝對全國的控制后辛亥革命爆發(fā),袁世凱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袁氏利用特殊形勢,不到兩個月把清王朝的軍政大權都拿到手中,最終攫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第七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6輔政制度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特點輔政制度的發(fā)展變化始終是圍繞著君權進行的君權和輔政權的矛盾是促使輔政制度本身不斷演變的主因社會的發(fā)展和各種政治勢力的興衰,是促成輔政制度發(fā)生變化的重要原因統(tǒng)治集團對國家機器的調整,也是輔政制度變化的重要原因第八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三章復習思考題1.簡述貴族輔政制的輔政機制及其特點。2.簡述宰相開府輔政制的形成及消亡的過程。3.中外朝官的劃分與古代職官三部分的關系是什么?4.簡述宰相參議輔政制與皇權的關系。5.簡述宰相奉命擬旨輔政制的出現(xiàn)及其改造過程。6.試論清末皇族內閣。7.試述輔政制度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特點。8.名詞解釋:四岳三老五更怯薛議政王大臣會議三省制度中朝官翰林學士承旨平章郡國重事制四輔官軍機處票擬第八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三章推薦閱讀書目1.李俊.中國宰相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2.周道濟.漢唐宰相制度.臺北:臺灣政治大學,19643.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韋慶遠.張居正及明代中葉政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5.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1985第八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四章中央政務體制及運行機制上編: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八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中央政務體制的發(fā)展概況4.1.1早期國家中央政務體制的初建4.1.2兩寮六大到文武分職的政務管理體制4.1.3三公九卿與中朝官尚書政務管理體制4.1.4公省監(jiān)臺卿衛(wèi)政務管理體制4.1.5以《周禮》為本的政務管理體制4.1.6以三省六部為核心的政務管理體制4.1.7諸使差遣負責制的政務管理結構4.1.8“因俗而治”的政務管理結構4.1.9以一省制為核心的政務管理體制4.1.10以六部為主體的政務管理體制4.1.11晚清的中央政務管理體制第八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1早期國家中央政務體制的初建堯舜時代的公共管理機構已有一定的規(guī)模和分工雖然這些公共管理機構是由各部落首領分任,但出現(xiàn)了君臣從屬關系的跡象,具備了國家雛形的特征夏代有“六卿”,亦稱“六事之人”,是王委任的左右至親貴族,分別掌管各方面政務,此外還有分管各項事務的官員商代中央王朝的“內服官”已經比較完整,可以分為國家政務官、宗教事務官、王家服務官三個類別第八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2兩寮六大到文武分職的政務管理體制(1)卿事寮三右:司土(徒)、司馬、司工(空),也稱“三事大夫”,分管國家民政、軍政和手工業(yè)等太史竂三左: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及文書冊命等事務“三左”、“三右”合稱“六大”,也稱“六卿”兩寮六大第八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2兩寮六大到文武分職的政務管理體制(2)文武分職的政務管理體制文官以“相府”為百官之長武官以“將軍府”為諸軍之首值得注意的是,在宮廷內部為君主服務的宦官勢力,開始顯出干預朝政的能力第八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3三公九卿與中朝官尚書政務管理體制(1)三公丞相(大司徒、司徒),“掌丞天子,助理萬機”,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大司馬),協(xié)助皇帝總領全國軍事御史大夫(大司空、司空),掌監(jiān)察并幫助丞相處理政務九卿政府各部門的主要官員,也稱之為“諸卿”或“列卿”,由皇帝任免和調動,不能世襲第八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3三公九卿與中朝官尚書政務管理體制(2)中朝官尚書政務管理體制漢武帝后,少數(shù)權臣以中朝官的身份而受命領錄尚書事,使尚書逐漸成為政令的中樞尚書機構逐漸擴大,變成中朝官尚書組織與外朝的三公九卿組織一起管理政務最終形成了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約的雙軌行政管理體制第八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4公省監(jiān)臺卿衛(wèi)政務管理體制魏晉南朝中央官制排列順序首列二相、八公、從公其次省、監(jiān)、臺、卿、衛(wèi)、東宮官諸卿的地位和實際權責明顯降低北朝的禁省官、宮中官、外廷官的區(qū)別明顯,世家大族把持大權,地方刺史、將軍擁兵自重,各機構的設置和職權范圍經常因人而設,因人而改第九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5以《周禮》為本的政務管理體制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雜采古禮,更改官制北周襲承西魏宇文泰之改制,依照《周禮》改行六官之制對復古改官制的評價王莽是機械仿照《周禮》,具有空想性質北周實質上還是三省制度發(fā)揮作用,相對穩(wěn)定假古先圣賢為名的改制,對各階層人士都有一定號召力第九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6以三省六部為核心的政務管理體制(1)隋代確立了以三省六部為核心中央政務體系,基本為唐宋所承襲,一直影響到明清三省,即中書、門下、尚書省中書省掌管草擬詔令文書門下省“掌出納帝命”尚書省綜理全國政務,下轄六部第九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6以三省六部為核心的政務管理體制(2)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部,每部各設四司,即六部二十四司吏部掌管官吏的銓選、考課、勛封等事務戶部掌管戶口、田土、財政、賦稅等事務禮部掌管禮儀、祭祀、學校、貢舉等事務兵部掌管軍事行政、后勤供應、武職銓選等事務刑部掌管司法獄訟和司法行政等事務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務另有九寺五監(jiān)也負責許多實際事務(見課本P238)第九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7諸使差遣負責制的政務管理結構“恪守成憲”與經濟社會發(fā)展變化之間的矛盾統(tǒng)治者在不明顯變更祖制的情況下,采取一些臨時措施,以彌補官制的不足最具代表性的措置就是派遣具有專責的特使,處理欽命政務,出現(xiàn)了遣使差遣負責制這種被差遣的諸使大都不在正規(guī)官制之內,但其實際權威卻往往凌駕于正規(guī)官制之上第九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8“因俗而治”的政務管理結構(1)(一)民族傳統(tǒng)管理結構,即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國家,往往特別注意保留本民族一些傳統(tǒng)的管理方法遼代的夷離堇制和翰魯朵制夷離堇制是遼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翰魯朵,譯為“宮”,各有自己的轄區(qū)、部族、官府和兵馬,相當于西周時期的分封諸侯金代的猛安謀克制女真族在部落聯(lián)盟時期的組織形式,猛安為部落單位,謀克為氏族單位,是軍事編制、生產單位、地方行政三位一體的組織第九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8“因俗而治”的政務管理結構(2)怯薛制成吉思汗建立的番直宿衛(wèi)組織,除護衛(wèi)功能外,還可以直接奉命管理某些政務,其中一部分轉變?yōu)檎鹿侔似熘贫仍跐M族早期牛錄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集軍事、生產、行政于一體的社會組織,平時生產,戰(zhàn)時從征,就旗治眾。入關以后,各項職能均有改變第九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8“因俗而治”的政務管理結構(3)(二)以統(tǒng)治民族為主導的管理結構少數(shù)民族在統(tǒng)治機構中,不得不依靠漢族及其他各族人民,但總是致力于確保本族統(tǒng)治階層在政權中的優(yōu)勢地位,主要通過1.設立藩漢有別的兩個系統(tǒng)統(tǒng)治機構,設立以藩官體系為主導的部門。這在遼、夏、金、元時期都曾經實施過2.在統(tǒng)治機構中把重要職官和部門俱委派本族貴族掌管,以確保本族的主導地位,比較突出的是元代的“達魯花赤”制和清代的滿漢復職制度第九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9以一省制為核心的政務管理體制金為尚書省,元為中書省,是政務的主軸一省既承秦漢以來宰相的“佐天子,理萬機”的職權,又負有“典領百官,會決庶務”的責任,所以“凡軍國重事無不由之”,是皇帝以下最高的政務機構以一省制為核心而分成幾個互不統(tǒng)屬的系統(tǒng)如元代還有樞密院、御史臺、宣政院等第九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10以六部為主體的政務管理體制以六部為主體的政務機構,是在輔政部門指導下行使權力(內閣、軍機處等)明代六部建制,仍仿《周禮》的六卿制度,但不完全照搬,并打破唐代以來的六部二十四司的傳統(tǒng)框架。清代基本承襲明制,但也略有改變六部的職責管轄,大體上包括了當時國家的基本政務,體現(xiàn)出六部是執(zhí)行政務的重心所在第九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1.11晚清的中央政務管理體制鴉片戰(zhàn)爭后,新增設的中央政務機構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舉凡“涉外”事務,無不歸該衙門管轄。1901年,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1906年設立11部,同時廢除了沿用200余年的滿漢兩堂官制度,實行單一領導1911年,臭名昭著的“皇族內閣”成立,再度調整至此,原有軍機處、內閣雙軌輔政制與以六部為政務主體,寺監(jiān)府院為輔的傳統(tǒng)體制徹底瓦解第一百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2中央政務機構的運行機制4.2.1相府與諸卿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4.2.2相府、尚書諸曹與諸卿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4.2.3六部與寺監(jiān)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4.2.4部院寺監(jiān)府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第一百零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2.1相府與諸卿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秦漢時期的中央政務體制。相府分曹治事,諸卿各司其事在政務往來處理上,相府諸曹有監(jiān)督指導諸卿工作之責,諸卿在執(zhí)行具體政務時要向相府有關部門呈報備查諸卿直接對皇帝負責,有較為獨立的施政權力評價:普遍存在職無常守的現(xiàn)象,不能充分體現(xiàn)集權的要求第一百零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2.2相府、尚書諸曹與諸卿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

西漢武帝主政到南北朝期間的中央政務體制尚書的權力擴大,宰相的權力趨于下降尚書諸曹實際上主管了各方面政務,諸卿逐漸演變?yōu)橹荒芴幚砭唧w工作的事務官評價:以尚書瓜分和取代相府、諸卿的重要職權,是體現(xiàn)著中央集權政策的重要措施第一百零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2.3六部與寺監(jiān)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隋唐宋時期的中央政務體制六部奉制命、掌制令,寺監(jiān)則分掌具體事務兩者是總領與具體分管的關系評價:缺乏因機應變能力,往往難以配合,分工過于籠統(tǒng),權限不清,臨事易互相推諉第一百零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2.4部院寺監(jiān)府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在金、元以至明、清逐漸形成的中央政務管理體制并不是一元化的體制,實際上是一種多元多軌的政務管理形式同一方面的重大政務,細分為若干部門、不同機構分別管理,既讓它們彼此之間在政務上保持密切聯(lián)系,又分別賦予它們奏請皇帝裁定的獨立職權評價:這是統(tǒng)治者有意識地使各部門構成相互牽制監(jiān)督的局面,以防止專擅獨斷第一百零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3中央政務管理體制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特點在職有常守、位有常員的情況下,不斷加強對職官的管理,使官有所職,職有責任中國古代長期以儒家思想作為設官分職的指導原則“因俗而治”的政務管理體制,鮮明有效地反映在各個時期中央朝廷的體制中,也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了解和融合第一百零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四章復習思考題1.簡述兩寮六大政務管理體制。2.中朝官尚書政務管理體制的特點是什么?3.試論王莽與北周“復古”效果迥異的原因。4.歷史上為什么會長期存在諸使差遣負責制?5.民族傳統(tǒng)管理結構是怎樣適合社會發(fā)展的?6.以一省制為核心政務管理體制的制約機制是什么?7.以六部為主體的政務管理體制的核心是什么?8.試述晚清中央政務管理體制的變革。第一百零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四章復習思考題9.簡述相府與諸卿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及其特點10.簡述相府、尚書諸曹與諸卿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及其特點11.簡述六部與寺監(jiān)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及其特點12.簡述部院寺監(jiān)府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及其特點13.試述中央政務管理體制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特點14.名詞解釋: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八公三事大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夷離堇制翰魯朵制猛安謀克制第一百零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四章推薦閱讀書目1.韋慶遠,柏樺.中國宮制史.上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2.郁賢皓,胡可先.唐九卿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3.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4.【波斯】拉施特主編.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王中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一百零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五章地方行政體制及其運行機制上編: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百一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1歷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區(qū)夏商周的疆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后普遍推行郡縣制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實行統(tǒng)一的王朝,奠定了我國的疆域基礎東漢后期形成州郡縣的三級行政區(qū)劃制度隋唐時期的疆域元代的行中書省、路、府、縣四級行政區(qū)劃明清時期的遼闊疆域第一百一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2行政區(qū)名稱的由來及級別變化國省道路府州郡縣市區(qū)鄉(xiāng)里、黨族、里甲、保甲、村社、鄉(xiāng)鎮(zhèn)、區(qū)鎮(zhèn)等基層組織第一百一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3地方行政管理體制5.3.1先秦地方行政管理體制5.3.2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第一百一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3.1先秦地方行政管理體制封諸侯、建藩衛(wèi),是夏商周三代地方管理的核心夏代地方諸侯稱為“君”、“伯”,更多地稱為“某某氏”商代地方已有內外服之分,有侯、甸、男、衛(wèi)、邦伯等西周初期采取分封諸侯制,“授民”和“授土”戰(zhàn)國時期,郡縣制已經比較普遍,長官不世襲先秦的地方基層行政組織很有特點周代的地方基層劃分為國、都、邑和郊外,即國野制度戰(zhàn)國時期,各國普遍實行鄉(xiāng)里制度第一百一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3.2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1)秦以后的歷代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程度不斷加強,設官分職向著有利于中央集權的方向發(fā)展(一)省的主要長官和行政機構元代的省設丞相一人,平章二人等為省的主要長官;實際主持政務是并列的平章事二人明代省一級分藩司、臬司、都司,將事權一分為三清代的總督、巡撫是法定的省級封疆大吏,各設有衙門,但衙門內不設職能機構,加上中央的嚴格控制,督撫難以形成自己的勢力團伙第一百一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3.2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2)(二)道的主要長官和行政機構唐代的道以節(jié)度使為主要長官,為一方之主明及清初的道是監(jiān)察分區(qū),分“守道”和“巡道”清乾隆時期,守道和巡道有了固定的治所,也不再由藩、臬兩司的副職兼任,而以“道員”專稱,并明確規(guī)定守道主管民政和財政,巡道主管司法和監(jiān)察,成為省級以下的行政單位第一百一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3.2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3)(三)路的主要長官和行政機構宋代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一級行政單位,直接統(tǒng)屬于中央路設有帥、槽、憲、倉等司,官員均由皇帝直接委任,各司互不統(tǒng)屬,各自對中央負責各司的副職兼有監(jiān)視主官的職責,各司的政令文書必須有副職共同簽署,副職與主官相互牽制元代的路是二級行政區(qū),設總管府第一百一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3.2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4)(四)府的主要長官和行政機構府有京府和散府之分,設官也有一定的區(qū)別知府事、府尹、知府等不同名稱明清的京府設府尹,“掌京府之政令”;其余諸府是承上啟下的地方行政單位,設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第一百一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3.2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5)(五)州的主要長官和行政機構東漢時,州成為地方最高級行政區(qū),刺史為最高行政長官,握有軍、政、財、司法等大權隋改州為郡,降低地方官等級唐改郡為州,仍以刺史為長官,主管一州政令宋代的府、州、軍、監(jiān)是同一級行政區(qū)明代的直隸州如府,散州如縣,設主官主政清代的州、廳分直隸州、廳和屬州、散廳,直隸州、廳與府是同一行政區(qū)劃等級,屬州、散廳與縣是同一區(qū)劃等級第一百一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3.2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6)(六)郡的主要長官和行政機構秦設郡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另設郡尉、郡監(jiān)漢代郡國并行,郡設守(太守),國設相魏晉南北朝太守身兼軍職成為制度化隋代雖然仍以太守為長官,但加重副職權力隋以后雖然沒有郡行政區(qū),但習慣上仍把府、州視為郡,太守成為州刺史、知府的別稱第一百二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3.2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7)(七)特別行政區(qū)主要長官和行政機構漢代的司隸校尉與三輔曹魏的民屯、軍屯各代都有軍民共治的軍事管理政區(qū),只是規(guī)模大小不同而已第一百二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3.2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8)(八)縣的主要長官和行政機構自秦以來,縣級政權的長官就是令(大縣)、長(小縣)至宋代官改為差遣后,縣的長官改為知縣至明清,縣級政權官的設置實際上也是令(知縣)丞(縣丞)簿(縣主簿)尉(典史)的體制明中葉以后,有些縣官聘請幕友,協(xié)助辦理事務,漸漸成習??h官還可以自帶家人上任縣官的私人組成的非正式隊伍與正式機構共同起到管治地方的作用,導致地方治理形式有較大的變化第一百二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3.2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9)(九)基層行政組織秦漢在一縣的基層分成若干鄉(xiāng),鄉(xiāng)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組織,在縣以下還有亭一級組織,是縣派出的治安機構北魏的“三長制”,即五家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里,設一里長;五里為黨,設一黨長宋代王安石變法,為加強兵政和增加財賦收入,實行保甲制。變法失敗后,鄉(xiāng)里或行保甲,或行坊里遼金元地區(qū)在漢族地區(qū)實行村社制度明代鄉(xiāng)里組織是里甲制與保甲制并存清初沿用明制,里甲和保甲并存,里甲稍重;雍正后,保甲逐漸取代里甲,使保甲不但具有維持地方治安的職能,而且具有督催錢糧的職能,承擔起地方一應雜事公務第一百二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4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管理制度5.4.1西域都護和民族校尉5.4.2羈縻府州和都護府5.4.3土官制度和改土歸流5.4.4蒙藏地區(qū)的特別管轄第一百二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4.1西域都護和民族校尉漢武帝牌使者、校尉進駐屬國內附加強溝通和影響,后改設為西域都護西域都護是西域地區(qū)的最高行政長官,最高軍事指揮官東漢魏晉南北朝也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特別管理,即設置民族校尉。職權基本上同西域都護,有固定的駐地,是軍事化或半軍事化的行政組織,代表政府對所部的少數(shù)民族實行管轄第一百二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4.2羈縻府州和都護府羈縻,籠絡聯(lián)系和懷柔牽制之意在行政管轄方面,任命該族各部首領為都督、刺史、縣令,責令他們統(tǒng)率原來的部眾,允許保留本部族原有的治理形式,保持半獨立狀態(tài)羈縻府州擁有較大的自治權力,職位可以世襲唐又建立“都護府”,是中央與羈縻府州之間的紐帶,代表中央行使對羈縻府州的管理權,負責管理邊防、行政和民族事務第一百二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4.3土官制度和改土歸流是明清兩代對云貴川桂等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管理和改革制度王朝把土官衙門編組進地方行政序列中,但保持其特殊的治理方式。王朝與土司之間的復雜關系改土歸流就是廢除土司制度,改行與內地府州縣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員改為朝廷任免選拔流官充任而廢除世襲,過程往往充滿了軍事鎮(zhèn)壓第一百二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5.4.4蒙藏地區(qū)的特殊管轄朝廷對這兩個地區(qū)的管理一直異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元在中央設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務明代在西藏設立烏斯藏都指揮使司,在蒙古設立大寧衛(wèi)、開平衛(wèi)、東勝衛(wèi)三個軍事重鎮(zhèn),封瓦刺部、韃靼部首領為王,自率其眾清代在中央設有理藩院以綜管蒙藏事務;把西藏分為前后藏,設駐藏大臣以監(jiān)督統(tǒng)領;在內外蒙古分設諸旗,由各駐防將軍、都統(tǒng)或大臣監(jiān)督統(tǒng)領第一百二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五章復習思考題1.簡述歷代的疆域變化及其發(fā)展2.簡述歷代地方行政區(qū)劃名稱及其內容3.歷代對特別行政區(qū)采取什么不同的管理方式?4.簡述歷代地方主要長官的設置及其主要職權5.試述地方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6.試述鄉(xiāng)里制度的特點及其主要作用7.明清兩代改土歸流政策的評析8.名詞解釋:分封制郡縣制國野制度三長制督撫藩臬保甲制都護府羈縻府州改土歸流西域都護第一百二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五章推薦閱讀書目1.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臺北:臺北中研院史語所,第四十五期專刊,19992.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柏樺.明代州縣政治體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4.瞿兌之,蘇晉仁.兩漢縣政考.上海:中國聯(lián)合出版公司,19445.趙秀玲.中國鄉(xiāng)里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第一百三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六章法律制度上編: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百三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1法規(guī)的制定和沿革6.1.1古代法規(guī)的概況6.1.2清末對法規(guī)的修訂第一百三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1.1古代法規(guī)的概況(1)“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將法律條文予以公布,法律開始走向法典化和規(guī)范化戰(zhàn)國初年,李悝制定《法經》,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體系的法典著作秦以盜、賊、囚、捕、雜、具六律為主兩漢逐漸形成以律、令、科、比齊全的法規(guī)體系晉代還有故事和“式”的法律形式北魏、隋、唐以律、令、格、式為基本內容第一百三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1.1古代法規(guī)的概況(2)宋代的主要法典是《刑統(tǒng)》,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公開印行的法典夏遼金元注意保存統(tǒng)治民族原有習慣的某些內容,同時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漢族政權的立法思想明清的的法規(guī)除《大明律》、《大清律》為主要的法典外,還有誥、令、條例、則例、事例、會典等法規(guī)古代法規(guī)處于由簡到繁、由粗及細的逐步完備的發(fā)展過程中,也表明法規(guī)一直受到社會發(fā)展和各種矛盾變化的直接影響第一百三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1.2清末對法規(guī)的修訂清末兼取中西,修訂法律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欲“仿行立憲”以延續(xù)統(tǒng)治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延請東西各國學者,參照日本、德國法律為主的外國法典,先后修訂了一系列大清法律這些法律草案反映出要求移植資本主義法律的鮮明傾向第一百三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2司法行政制度6.2.1中央司法行政制度6.2.2地方司法行政制度6.2.3司法行政運行機制及特點第一百三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2.1中央司法行政制度(1)三代沒有明確的司法分職秦以后,在權力集中的基礎上建立起中央司法行政體系秦漢中央九卿之一的廷尉“掌刑辟”。北齊時期定名為大理寺,后一直作為中央的“法司”之一,直接對皇帝負責秦漢時期設御史中丞,后東漢設御史臺,一直作為監(jiān)察部門存在,亦負有“法司”之責秦漢時期尚書下置三公曹,后至隋唐演變?yōu)樾滩拷ㄖ浦敝撩髑?。刑部一直作為主要“法司”,主管司法行政事務第一百三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023年,星期六6.2.1中央司法行政制度(2)“三司推事”,即隋唐以后,形成以刑部、御史臺、大理寺為主的三大司法機關,他們之間有一定的分工,遇有大案,由三個部門的長官共同審理地方大案為“三司使”,京師大案有“小三司”宋代另設審刑院,作為皇帝審斷的顧問機關元代刑部為最高司法行政機構,廢大理寺,強化御史臺明清恢復隋唐的“三法司”制度,分工有所變化:“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清末的變革第一百三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2.2地方司法行政制度地方的司法審判權執(zhí)掌在各級主要行政長官之手,乃是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重要特點唐以前,鄉(xiāng)里基層組織有“主聽訟”、“捕盜賊”和連坐等職權和責任宋代以后,鄉(xiāng)里的辭訟和刑訊權被收回,但鄉(xiāng)里仍然有對民事糾紛調解的權力宗法制度根深蒂固,族權和政權往往渾然一體縣令長的職權歷代不盡相同清末官制改革,實行三級審判,二三級審決合議制度第一百三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2.3司法行政運行機制及特點(1)歷代在中央一直存在多途徑的司法行政有意構成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的司法體系采用“因俗而治”,適用不同法規(guī)維持政治統(tǒng)一司法行政一直依附于政治權力,缺乏獨立能力多種途徑的司法行政還表現(xiàn)為事權分散和保護皇族特權在多種途徑司法行政的運行過程中,容易造成司法越權或過度的分散,司法的混亂往往會加劇社會的緊張第一百四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2.3司法行政運行機制及特點(2)多種途徑的司法行政體系能夠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并且不斷得到加強,有其主客觀原因從政治統(tǒng)治的角度來看,互相牽制監(jiān)督是司法權力制約的原則,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司法行政缺乏穩(wěn)定性多種途徑的司法行政始終是以政治統(tǒng)治為基礎,易于突出特權,走上“人治”的道路多種途徑司法行政很難形成穩(wěn)定的運行機制,給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是很大的第一百四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3司法審判制度6.3.1訴訟制度6.3.2拘捕和證據制度6.3.3審判制度6.3.4監(jiān)獄制度6.3.5訴訟師與辯護制度第一百四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3.1訴訟制度自訴分口頭訴訟和書狀訴訟。在嚴格的程序下,必須有書狀的形式舉訴是被害人以外的人向司法機關舉告犯罪人,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受等級和身份的限制不受理匿名告發(fā)官訴(公訴)是以官府的名義起訴,包括對官吏或官府部門的舉劾自首越訴和上訴第一百四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3.2拘捕和證據制度(1)(一)拘捕制度古代拘捕的對象并不限于被告人、現(xiàn)行犯、重大嫌疑分子、罪犯,而且包括被告和罪犯的家屬及有關人證古代拘捕需要一定的手續(xù)在管轄區(qū)內拘捕,需要長官簽署的票在管轄區(qū)外拘捕,要有公文書,對特別的人犯還需上級批準,甚至奏聞候旨由于規(guī)定比較籠統(tǒng),常會出現(xiàn)“濫拘”現(xiàn)象第一百四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3.2拘捕和證據制度(2)(二)證據制度言證古代訴訟過程中的主要言詞證據對作證人的資格認證書證物證勘驗古代勘驗最重視的是人命案件,有報檢、初檢和復檢的程序。有比較詳細的條例規(guī)定第一百四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3.2拘捕和證據制度(3)(三)緝捕制度緝捕和逮捕是有區(qū)別的,緝捕是逃亡狀態(tài)下的強制措施對犯罪人的緝捕既是官府的責任,又是知見人的責任。官府緝捕不力有嚴厲的處罰規(guī)定,知見人不主動緝捕或不協(xié)助緝捕,也要承擔刑事責任緝捕罪犯有緝捕期限第一百四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3.3審判制度(1)(一)審級制度一般的訴訟案件,基本上都是地方為初級審判機關,然后依據地方行政區(qū)劃等級逐漸上移,中央的審判機關則為終審機關,最高裁判權始終掌握在君主手中鄉(xiāng)里的司法審判權的變化清末《法院編制法》的規(guī)定第一百四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3.3審判制度(2)(二)審訊制度民事案件不告不理;訴訟雙方必須到庭接受審問刑事案件案發(fā)后及時查緝追捕,抓獲人犯后立即審訊中國古代在審訊中要求注重訊問方式,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庭辨不是必須,司法官起決定作用審訊完畢,要書寫供狀,雙方要畫押允許刑訊逼供,還普遍存在法外用刑第一百四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3.3審判制度(3)(三)判決與執(zhí)行從神明裁判到法律裁判鞫分司制,即審問官員不能檢法定刑,檢法定刑官員不能審問,在相互監(jiān)督的情況下,將權力集中于上地方初審官的判決權力不斷縮減判詞要向犯人及其家屬、人證宣讀先秦執(zhí)行刑罰是采用公開的形式死刑的執(zhí)行也是公開,直到清末修律才更改第一百四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3.4監(jiān)獄制度古代的監(jiān)獄除了關押罪犯之外,對犯罪嫌疑人也進行收押,包括了關押和羈押的功能古代的監(jiān)獄管理人員大致分為官、吏、卒三等,官為管獄者,吏為辦事者,卒為監(jiān)管者設置監(jiān)獄的部門和地方,監(jiān)獄事務則由該部門或地方的長官承擔主要責任,號稱“有獄官”第一百五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3.5訴訟師和辯護制度(1)中國古代司法制度,沒有辯護制度,所有的訴訟都要聽憑官府的決斷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一些私人涉身于司法行業(yè),出現(xiàn)代人書寫訴狀和包攬詞訴的人明清的代書人考試有一定程序的,并有資格限制1911年頒布的《法院編制法》,才首次在法律上確定律師活動的合法性第一百五十一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3.5訴訟師和辯護制度(2)司法辯護制度最早只是在侵華租界中執(zhí)行《天津條約》確立的中國官員與外國領事的“會審制度”1864年上海租界內設立“會審公廨”既然會審公廨采用外國的裁判方式,有律師當堂進行辯護的制度則得以實行這種辯護制度是在強權下建立的特殊制度第一百五十二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六章復習思考題1.簡述中國古代法規(guī)的制定過程2.清末修律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3.中國古代司法行政制度發(fā)展過程4.中國古代司法行政體制及運行機制的特點5.簡述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的主要內容及其特點6.古代的拘捕制度與現(xiàn)代拘留制度的區(qū)別是什么?第一百五十三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六章復習思考題7.簡述古代的證據制度的主要內容8.試述古代有關緝捕制度的法規(guī)與實施過程中的矛盾9.中國古代司法審判制度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10.古代監(jiān)獄的管理及其弊病11.從訴訟師到律師的發(fā)展過程12.名詞解釋:法律答問折杖法枷號三司推事領事審判權春秋決獄五聽七術第一百五十四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六章推薦閱讀書目1.葉孝信主編.中國法制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2.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3.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4.【日】滋賀修三.中國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臺北里仁書局,19846.程維榮.中國審判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百五十五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六章推薦閱讀書目7.那斯路.明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臺北:臺北正典出版文化公司,20028.那斯路.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臺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9.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律通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0.張偉仁.清代法制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七十六期???98311.李交發(fā).中國訴訟法史.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第一百五十六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七章監(jiān)察制度上編: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百五十七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7.1監(jiān)察行政體制7.1.1中央直接控制的監(jiān)察行政體制7.1.2各級政府部門的監(jiān)察行政體制第一百五十八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7.1.1中央直接控制的監(jiān)察行政體制(1)(一)拾遺補闕的諫諍行政體制早在堯舜時期就有“謀于四岳”的拾遺補闕制度歷代都有朝會議政、廷議、集議、會議等制度,都對決策起到參考和監(jiān)督作用專門的諫諍機構應該是從設立侍中寺為始,晉改侍中寺為門下省,此后,諫諍機構主設在門下省宋代的諫院是相對獨立的部門,但后來取消了諫官對上的諫諍職責,變成單純對下監(jiān)察元代不再另設諫官明初曾經設置諫院,不久廢;由六科給事中承擔起諫官的責任,但確立了臺諫合一的制度第一百五十九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7.1.1中央直接控制的監(jiān)察行政體制(2)(二)監(jiān)督彈劾的監(jiān)察行政體制秦代進一步完善了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御史監(jiān)察制度秦漢在中央設御史大夫,掌管監(jiān)察并擔任副丞相東漢御史中丞發(fā)展成為相對獨立的“御史臺”魏晉時,御史臺完全獨立,設在宮中,直接由皇上控制唐代御史臺下分設臺、殿、察三院,分管不同事務元代提高御史臺的地位,與中書省、樞密院平行明代改御史臺為都察院,監(jiān)察官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設六科給事中,按六部的業(yè)務進行對口監(jiān)察清代則將六科并入都察院,作用明顯降低第一百六十頁,共三百九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7.1.1中央直接控制的監(jiān)察行政體制(3)另有一些帶有監(jiān)察職能的部門,并沒有被納入御史監(jiān)察系統(tǒng),但都是直接向皇帝負責君主為了直接掌握情況,經常派遣御史、使者、宦官、親信等奉旨持節(jié)以監(jiān)督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