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專題:文言文閱讀_第1頁
高考語文復習專題:文言文閱讀_第2頁
高考語文復習專題:文言文閱讀_第3頁
高考語文復習專題:文言文閱讀_第4頁
高考語文復習專題: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2019?全國卷I)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

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

而常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甫于百冬之書。文帝召以

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承合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

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

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

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出生,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

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

侯悉甚取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

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

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

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余,賈生征見。孝

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

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

也?!本禹曋葙Z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

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

矣。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shù)

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

(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

/召置門下/甚幸愛/

B.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

召置/門下甚幸愛/

C.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

召置門下/甚幸愛/

D.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

/召置門下/甚幸愛/

解析首先,通讀選文,把握大意。其次,細讀畫波浪線的句子,理解其內容

和句式特點,據(jù)此斷句。“賈生名誼,洛陽人也”為判斷句式,中間停頓。

“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的主語都是賈生,中間斷開;“聞于郡

中”中的“于郡中”是狀語后置,中間不應斷開。排除D項?!皡峭⑽緸楹幽?/p>

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后面三個動詞短語的主語都是“吳廷

尉”,中間斷開;“召置門下”為省略句,“置”后省略“于”,中間不應斷

開。排除A、B項。

答案C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

遠。

B.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fā)布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

稱。

C.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

定。

D.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獲得領地后,受封者前往領地居住并進行統(tǒng)治管

理。

解析A項,錯在“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諸子百家中對后

世影響最深遠的應該是“儒、道、法”三家,而不是“道、法、農(nóng)”三家。

答案A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賈誼初入仕途,展現(xiàn)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薦而入仕,當時年僅二十余

歲,卻讓諸生自覺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級提拔,一年之間就當上太中大夫。

B.賈誼熱心政事,遭到權要忌恨。他認為漢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應當

全盤改變秦朝法令,因此觸及權貴利益,受到詆毀,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

C.賈誼答復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

于是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

D.賈誼勸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納。文帝封淮南厲王四個兒子為侯,賈誼認為禍

患將自此興起;數(shù)年之后,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覺得未能盡責,悲泣而死。

解析C項,順序錯亂,"于是任命……,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表述不

當。原文為:“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

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憋@然,文帝是在夸贊完賈

誼''今不及也”之后,“居頃之”,才任命賈誼為梁懷王太傅的。

答案c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p>

(2)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解析本題涉及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1)“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說人

的壞話?!俺鯇W”,學識膚淺。“擅”,獨攬?!凹妬y”,形容詞的使動用

法,“紛亂諸事"即“使諸事紛亂”,使事情變得復雜混亂。(2)“數(shù)”,屢

次,多次?!斑B",接連?!盎?,有的?!吧浴?,逐漸。

答案(1)他們于是說賈誼壞話道:“洛陽之人,年輕學淺,一味想獨攬權力,

使事情變得復雜混亂?!?/p>

(2)賈生屢次上奏,說諸侯封地有的接連數(shù)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漸削減其

封地。

【參考譯文】

賈生名叫賈誼,是洛陽人。在十八歲時就因能誦讀詩書會寫文章而在郡中

聞名。吳廷尉擔任河南太守時,聽說賈誼才能優(yōu)異,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門下,

非常寵愛(他)。漢文帝剛剛即位時,聽說河南太守吳公政績是天下第一,以前

還和李斯是同鄉(xiāng),并曾向李斯學習且侍奉過他,就征召他擔任廷尉。吳廷尉于

是就(向文帝推薦賈誼,)說賈誼年紀雖輕,卻精通諸子百家的典籍。漢文帝就

征召賈誼為博士。當時賈誼二十多歲,在博士中最為年輕。每當詔令交下來討

論時,各位老先生都說不出什么,賈誼卻能一一對答,人人都覺得他說出了他

們想說的話。博士們于是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賈誼。漢文帝非常喜歡他,越

級提拔,(賈誼)一年之內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賈誼認為從漢朝建立到漢文帝已

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應該改正歷法,改變車馬服飾的顏色,制定

法令制度,確立官職名稱,振興禮樂,于是一一詳細起草準備了上述各項儀式

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黃色,官印字數(shù)采用五,確定官職名稱,全都改變了秦

朝的舊制。漢文帝剛剛即位,謙虛禮讓,沒來得及實行。各項法令修改審定,

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國去,這些主張都是由賈誼提出來的。在這種情況下天子

提議讓賈誼擔任公卿的職位。而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這些人都嫉恨

他,他們于是說賈誼壞話道:“洛陽之人,年輕學淺,一味想獨攬權力,使事

情變得復雜混亂。”在這種情況下天子后來也疏遠了他,不采納他的提議,就

讓賈誼做長沙王太傅。賈誼已經(jīng)辭別前往長沙,等到渡湘水的時候,寫了一篇

賦來吊念屈原。賈誼任長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賈誼被皇帝召見。漢文

帝正在接受神的賜福,坐在宣室接見賈誼。文帝因為對鬼神的事有所感觸,就

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賈誼因此詳細說明了這里面的道理。一直談到半夜時

分,文帝(聽得很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覺移近了賈誼。問完之后,文帝說:

“我很久沒有見到賈誼了,自以為超過了他,現(xiàn)在看來還是不如他?!边^了不

久,任命賈誼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是漢文帝的小兒子,很受寵愛,又喜歡

讀書,所以讓賈誼做他的老師。漢文帝又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都做了列侯。

賈誼進諫,認為國家的禍患從此興起了。賈誼屢次上奏,說諸侯封地有的接連

數(shù)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漸削減其封地。漢文帝沒有聽從。過了幾年,梁

懷王騎馬,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沒有后代。賈誼感傷自己做太傅不稱職,哭

了一年多,也死了。

二'(2019?全國卷H)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

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

月公遜拂壬里少有責才愿王舉圄而聽之乏織丕覽用弗必黃堂為金苴境公叔既

死,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歲公之業(yè),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

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公與語,數(shù)日不厭。景監(jiān)曰:“子何以中吾君?吾

君之歡甚也。”鞅日:“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孝公既用衛(wèi)鞅,

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wèi)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圣人茍可以強國,

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毙⒐?“善?!?治世不一道,便國

不法古。故冽或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

多?!毙⒐眨骸吧啤!币孕l(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

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

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等其師公孫

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

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于是以鞅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

強。孝公使衛(wèi)鞅將而伐魏。衛(wèi)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

歸秦。魏惠王兵數(shù)破于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

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萃跞眨骸肮讶撕薏挥霉遄砸病!毙l(wèi)

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節(jié)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日/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

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B.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日/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

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C.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日/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

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D.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日/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

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解析四個選項主要區(qū)別在于“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和

“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三處如何斷句上。先看“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若

從“有”后斷開,則是“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意思明顯不通,排除A項。

再看“愿王舉國而聽之”,若在“而”前斷開,則是“愿王舉國/而聽之”,意

思不通,排除D項。再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若從“聽”后斷開,則是

“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意思是“大王若不聽自己的建議,任用公孫鞅就一

定要殺掉他”,語意明顯不通,這樣斷句顯然不對,應斷句為“王即不聽用鞅/

必殺之",排除C項。據(jù)此確定答案為B。

答案B

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

戎。

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zhàn)功赫赫留名于青

史。

C.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

礎。

D.嫁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罰之中較

輕。

解析B項錯在“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此處的“武”指的是周武王。

答案B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商鞅投奔秦國,受到孝公賞識。他本是衛(wèi)國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攬賢才,于

是通過景監(jiān)見到孝公,說之以強國之術,孝公與他交談,數(shù)日不覺厭煩。

B.商鞅旁征博引,說服孝公變法。他初步站穩(wěn)腳跟后,又借歷史興亡來證明改

革的必要,勸說孝公變法,最終孝公賜予他官職,又下達了變法的命令。

C.商鞅厲行法治,秦國太平富強。他鐵面無私,不徇私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

以刑罰,國人受此震懾,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狀況改善,民眾家給人足。

D.魏國被迫遷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國戰(zhàn)事失利,無奈割讓河西之地獻給秦國

以求和,并遷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說,遺憾的是沒有聽從公叔座的勸告。

解析C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表述錯誤,由原文“將法太子。太

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歌其師公孫賈”可知,并不是任何人

犯法都能施加刑罰,太子違法,以處罰他的老師來代替。

答案C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

解析涉及詞類活用、狀語后置、一詞多義等文言知識點。(1)茍,如果。

“強”和“利”為形容詞和名詞的使動用法,分別譯為“使……強

盛"''使……獲利”。法,名詞活用為動詞,效法。循,遵守。(2)“行于民”

是狀語后置句式,即“于民行”。期年,滿一年。第一個“之”,至k言,訴

說。

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國家強盛,不必效法陳規(guī);如果可以使百姓獲利,不

必遵守舊制。

(2)法令在民間實行一年,秦人到國都訴說新法不便利的數(shù)以千計。

【參考譯文】

商君,是衛(wèi)君姬妾所生的兒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公孫

鞅年輕時喜歡刑名之學,侍奉魏國相國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還沒來

得及向魏王推薦。正趕上公叔座病了,魏惠王親自去探病。公叔座說:“公孫

鞅年紀雖輕,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國家大事全交給他。大王若不能

任用公孫鞅,就一定栗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公叔座死后,公孫鞅聽

說秦孝公下令在國中尋求有才能的人,想要重建秦穆公時代的霸業(yè),向東收復

被占領的土地,于是向西進入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jiān)來求見秦孝公。秦

孝公和他談話,談了幾天仍不知疲倦。景監(jiān)說:“您用什么打動了我們國君?

我們國君非常高興?!惫珜O鞅說:“我用富國強兵的方法向他進言,他非常高

興?!毙⒐眯l(wèi)鞅后,衛(wèi)鞅想栗變法,(秦孝公)擔心天下人議論自己。衛(wèi)鞅

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辦事猶豫不決就沒有效果。圣人如果可以使

國家強盛,不必效法陳規(guī):如果可以使百姓獲利,不必遵守舊制。”孝公說:

“好?!保ㄐl(wèi)鞅說:)“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止一種,有利于國家的事情就不必效

仿古法。所以商湯、周武王不沿襲舊的法度而統(tǒng)一天下,夏桀、商紂不更改舊

的禮制而導致亡國。反對舊的法度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稱贊?!?/p>

孝公說:“好?!比蚊l(wèi)鞅為左庶長,終于下達了變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間實

行一年,秦人到國都訴說新法不便利的數(shù)以千計。正在這時,太子觸犯了新

法。衛(wèi)鞅說:“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觸犯法令?!睂⒁婪☉土P太

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就處罰了他的太傅公子虔,太師

公孫賈被處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遵守新法了。新法實行十年,秦人非常高

興,路上沒有人撿得他人遺失的東西占為己有,山林里也沒有盜賊,家家富

裕,人人飽暖。百姓勇于為國家打仗,不敢私下斗毆,鄉(xiāng)村城鎮(zhèn)都秩序安定。

在這種情況下任命衛(wèi)鞅為大良造。過了五年,秦國富裕強大。孝公派衛(wèi)鞅帶領

軍隊攻打魏國。衛(wèi)鞅埋伏武士突然襲擊俘虜魏公子卬,趁勢攻打他的軍隊,將

魏國軍隊徹底打敗后回到秦國。魏惠王的軍隊多次被齊國、秦國打敗,國內空

虛,勢力一天天衰弱,恐慌起來,于是派遣使者割讓河西土地獻給秦國,以求

得和解。而魏國撤離安邑,遷都大梁。魏惠王說:“我后悔沒有采納公叔座的

意見啊。”衛(wèi)鞅打敗魏國軍隊回來后,秦孝公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給他,封號

是商君。

練后思悟

思考1:斷句題與文化常識題如何才能快速判斷?

思考2:概括分析題各選項順序有何特點?你又該如何排除判斷?

思考3:翻譯題的得分點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你一般怎樣準確翻譯這兩個句

子?

課堂精準突破重難突破增分提能

題型研訓一文言文斷句

突破一關注5個關鍵點

關鍵點1.找名代,定句讀

文言文中的名詞和代詞常用來作主語和賓語,斷句時可先找出名詞,如人

名、地名、官名、國名、朝代名、器物名、動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詞,如

吾、予、余(表示“我”)、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

彼、止匕、之等。這些名詞和代詞如果作主語,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斷句;如果

作賓語,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斷句。

[即練即悟]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趙慧字伯陽,南陽宛人也。少有節(jié)操。更始即隹舞陰大姓至氏擁城不下更始遣

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豆之趙氏有孤刊、意信義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意。

A.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

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

氏有孤孫意/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

氏有孤/孫惠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

氏有孤/孫意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解析根據(jù)語境,“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

是說李氏不肯投降,“云”后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云”前后都要斷開,排

除B、C兩項?!摆w氏有孤孫”的意思是“趙氏有獨孫”?!肮聦O”指趙慧,中

間不能斷開,排除D項。

答案A

【參考譯文】

趙惠字伯陽,是南陽宛郡人。年輕的時候就有節(jié)操。更始即位,舞陰(地名)

大戶人家李氏擁城不投降,更始派遣柱天將軍李寶去招降他們。李氏不肯,

說:“聽說宛人趙氏有孤孫趙意,以信義聞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就征

召趙惠。

關鍵點2.找虛詞,定句讀

應注意以下6類虛詞:

①句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其前一般斷開

②句首時間詞:頃之、向之、未幾——其前一般斷開

③句末語氣詞:也、矣、焉、耳——其后一般斷開

④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其前一般斷開

⑤復句關聯(lián)詞語:雖、雖然、縱、縱使——其前一般斷開

⑥復音虛詞: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一一不能點斷

[即練即悟]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及宣帝起兵誅爽,芝率余眾犯門斬關,馳出赴爽,勸爽日:“公居伊周之

位,一旦以罪見黜,雖欲牽黃犬,復可得乎!若挾天子保許昌,杖大威以羽檄

征四方兵,孰敢不從!舍此而去,欲就東市,豈不痛哉!”爽■埸惑丕熊用遂委

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

里。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解析“芝坐爽下獄"意思是''魯芝受到曹爽牽連而被下獄”,中間不可斷

開,排除A項和D項?!翱诓辉A直”和“志不茍免”是對稱句式,應在“直”

與“志”中間斷開,排除B項。

答案C

【參考譯文】

等到宣帝起兵討伐曹爽,魯芝率領其余眾兵過關斬將,沖了出去趕赴曹爽

處,勸曹爽說:“將軍處在伊尹、周公的位子上,一旦因獲罪被罷免,即使想

再牽黃狗,又怎么能辦得到!如果挾天子保有許昌,倚仗帝王的威勢用羽檄征

召四方兵馬,誰敢不聽!如果放棄這個決定離去,那就是想去刑場,難道不令

人痛惜嗎!”曹爽懦弱疑惑沒有聽取魯芝的意見,于是身受殺戮。魯芝也受到

曹爽的牽連而被下獄,論罪當死,但他不爭辯曲直,不想求赦免。宣帝贊許

他,赦免而不殺他。不久被起用為并州刺史。

關鍵點3.看對話,定句讀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謂”“道”“問”等動詞來判

斷人物的對話,進行斷句。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以后就

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jù)上下文厘清問者、答者,明辨

句讀。雖然在高考卷中這種例子并不多,但關鍵時候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即練即悟]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信孺日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于古無之稱之割地則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日

若不望生還耶信孺日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見金左丞相、都元

師完顏宗浩,宗浩叱之日:“前日興兵,今日求和,何也?”

A.信孺曰/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于古無之/稱藩割地/則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

日/若不望生還耶/信孺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

B.信孺曰/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于古無之稱藩/割地則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

若不望生還耶/信孺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

C.信孺曰/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于古無之稱藩/割地則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

若不望生還耶/信孺日/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

D.信孺日/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于古無之/稱藩割地/則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

日/若不望生還耶/信孺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

解析解答此題,首先通讀畫波浪線部分,了解大意。然后重點注意三個

"曰",就能較容易判斷。

答案A

【參考譯文】

方信孺說:“交還戰(zhàn)俘、交納歲幣是可以的,綁送主謀,自古沒有這樣做

的,自稱藩國、割讓土地,則不是臣子忍心談論的事?!奔v石烈子仁發(fā)怒說:

“你不想活著回去了嗎?”方信孺說:“我接受命令走出國家大門時,就已經(jīng)

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狈叫湃鎭淼姐昃?,會見金國左丞相、都元帥完顏宗浩,

完顏宗浩大聲叱罵:”從前發(fā)動戰(zhàn)事,今天前來求和,為什么呢?”

關鍵點4.按句式,定句讀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式、固定結構、判斷句、被動句、變式句等都可以作為

斷句的切入點。

①判斷句式,”……者,……也”等。

②反問句式,“不亦……乎”“孰與……乎”等。

③被動句式,“為……所……””見……于……”等。

④固定句式,“如……何”"何……之有”"無乃……乎”等。

[即練即悟]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司馬消難之以邨州人陳也,陳遣將樊毅、馬杰等來援。景山率輕騎五百馳

赴之。毅等懼,掠居民而遁。羞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與毅戰(zhàn)于漳口二合

登克毅筌退侏覲出鎮(zhèn)其城盟為消難所降煮悉乎之拜安州總管,進位柱國,前后

賜帛二千匹。

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與毅戰(zhàn)/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鎮(zhèn)/其

城邑為消難所/陷者/悉平之/

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與毅戰(zhàn)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鎮(zhèn)其

城邑/為消難所陷者/悉平之/

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與毅戰(zhàn)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鎮(zhèn)/其城

邑為消難所陷者/悉平之/

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與毅戰(zhàn)/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鎮(zhèn)/其

城邑為消/難所陷者/悉平之/

解析首先將選項分為A、B和C、D兩組。比較“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可

知:“一日一夜”作為時間應修飾“行”,不可斷開,由此排除A、B兩項。

“與毅戰(zhàn)于漳口”是介賓短語后置句,“于漳口”是完整的介賓結構,后面應

斷開,排除D項。

答案C

【參考譯文】

司馬消難率哪州郡投降陳國,陳國派遣將領樊毅、馬杰等來接應。元景山

率五百輕躺飛奔迎擊。樊毅等人心里恐懼,搶掠了居民就逃跑了。元景山追趕

他們,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與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戰(zhàn),兩次交戰(zhàn)都勝利了。

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鎮(zhèn)。那些被司馬消難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元景山被授

予安州總管,又提升為柱國,前后賞賜(他)兩千匹絲帛。

關鍵點5.憑修辭,定句讀

古人寫文章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稱,好用對偶、排比、反復、對比、頂

真等修辭。另外,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

特點進行斷句。

唧練即悟]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念慮之不正者,頃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慮之正者,頃刻而失之,即為

不正。有可以形跡觀者有不可以形跡觀人則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跡繩人則不足以

救之。

A.有可以形跡觀者/有不可以/形跡觀人/則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跡/繩人則不足以救

B.有可以形跡觀者/有不可以/形跡觀人/則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跡繩人/則不足以救

C.有可以形跡觀者/有不可/以形跡觀人/則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跡繩人/則不足以救

D.有可以形跡觀者/有不可/以形跡觀人/則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跡/繩人則不足以救

解析首先將選項分為A、B與C、D兩組,兩組不同之處“有不可以形跡觀

人”中,“以”是介詞,明顯與其后面的“形跡”組成介賓短語,故可排除

A、B兩項。C、D兩項相比,”則不足以知人”與“則不足以救之”明顯為對

偶句式,故選C。

答案C

【參考譯文】

想法不正的人,如果在短時間內知道了,可以使之糾正。想法正的人,如

果在短時間內失去了,就成為不正。有些人可以通過他的行事來觀察他,有些

人則不能這樣。通過行事來觀察人,則不足以體察他的品性或才能。一定要用

行跡來約束人,則不足以挽救人。

突破二2步驟3原則快遞解題

[解題策略]

文言斷句的客觀題考查形式,在高考斷句題中屬于相對容易的一種題型。

該類試題一般是從選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標點,一般設置6?8處停頓,難

度不大。試題中的四個選項,通常斷句位置兩兩相似,只有一二處不同。解答

時,可遵循以下步驟。

第一步四個選項分兩組

找出選項中斷句停頓點的不同之處,將4個選項兩兩分組.

相同點多者為一組.

第二步兩級排除定答案

先排除一組再排除一項

II

根據(jù)第一步的分組,將兩在剩余的兩個選項中,依據(jù)

組進行比對分析,排除有前面所講的“6點”排除錯

明顯錯誤的一組。誤選項,確定正確選項。

[典例剖析]

[典例]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謝弘微,陳郡陽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從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無

后,以弘微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諱,故以字行。童初時精神端串時然

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

微家素貧儉,而所繼豐泰,唯受書數(shù)千卷,遺財?shù)撝?,一不關豫。

(節(jié)選自《宋書?謝弘微傳》)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見[技法運用]

[技法運用]

第一步:首先根據(jù)選項特點將選項分為A、D和B、C兩組。

第二步:先排除其中的一組。第二組的兩個選項在“叔父”與“混”中

間,都斷開作了停頓。通讀語句后會發(fā)現(xiàn),“所繼叔父”說的是與“謝弘微”

的關系;“混”是“所繼叔父”的名,屬專有名詞。也就是說“所繼叔父”是

用來修飾“混”的。因此二者之間不該有停頓。據(jù)此,我們可以排除B、C兩

項,只剩下A、D兩項了。

比對兩組,分析判斷。第一組的兩個選項有兩處停頓不同,即A項在“方

成”后有停頓,D項在“方成”前有停頓,“佳器”后有停頓。比較兩個選項

后可知,A項的“佳器有子如此”之說無論從語法還是句意上分析,“佳器有

子”都講不通。再者結合上文來看,“有子如此”的主語“你”(即謝思)省略

了,所以在“佳器”后“有子”前應該有停頓,即“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至

此可以排除A項,答案為D項。

【參考譯文】

謝弘微,是陳郡陽夏人。父親叫謝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謝峻是司空謝琰

的第二個兒子。謝峻自己無子,就以謝弘微為繼子。謝弘微本名密,因為觸犯

了繼母的名諱,所以就用字代名。謝弘微孩童時期,風采充溢,但卻端莊謹

慎,遇上適當?shù)臅r機才說話,他繼父的弟弟謝混有知人之名,見到謝弘微,認

為他不同于尋常之人,謝混對謝思說:“這個孩子深沉早慧,將成為才行出眾

之人,有這樣的兒子,滿足了?!敝x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貧寒,而繼父產(chǎn)業(yè)卻很

豐盈,他卻只承繼接受了繼父的幾千卷書而已,遺產(chǎn)俸祿,一概不加過問。

[即學即練]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何真,字邦佐,東莞人。十四年,縣人王成、陳仲玉作亂,真赴告元師

府。帥受賂,反捕真。逃居妮岡,舉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剛與叛

將黃常據(jù)惠。真擊走常殺仲剛??苌圩谟尴輳V州真以兵破走之復其城擢廣東分

苞參政號擢有丞。

A.真擊走常/殺仲剛??苌?宗愚陷廣州/真以兵破/走之復其城/擢廣東分省參政/

尋擢右丞

B.真擊走常/殺仲剛/海寇邵宗愚陷廣州/真以兵破走之/復其城/擢廣東分省參政/尋

擢右丞

C.真擊走常/殺仲剛/??苌圩谟尴輳V州/真以兵破/走之復其城/擢廣東分省參政/尋

擢右丞

D.真擊走常/殺仲剛海寇/邵宗愚陷廣州/真以兵破走之/復其城/擢廣東分省參政/

尋擢右丞

解析根據(jù)選項斷句差異可先分兩組,即A、D為一組,B、C為一組。再分析

斷句情況逐級排除?!爸賱偂薄昂?苌圩谟蕖本鶠槊~,且“仲剛”作“殺”

的賓語,“??苌圩谟蕖弊鳌跋輳V州”的主語,所以“仲剛”后面必須斷開。

據(jù)此可排除A、D兩項?!白咧币鉃椤笆顾麄兲幼摺?,應是“以兵破”的補

語,所以“以兵破走之”中間不能斷開。據(jù)此可排除C項。

答案B

【參考譯文】

何真,字邦佐,東莞人。十四年,同縣之人王成、陳仲玉發(fā)動叛亂,何真

到元師府狀告他們。元師收受了王成、陳仲玉的賄賂,反過去抓捕何真。何真

逃走居住在泥岡,帶兵攻打王成,沒有成功。過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剛與叛將

黃常占據(jù)了惠州。何真攻打黃常,黃常逃走,何真殺了王仲剛。海寇邵宗愚攻

陷廣州。何真帶兵擊退他們,奪回了廣州城,他被提拔為廣東分省參政,不久

又被提拔為右丞。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施師點字圣與,上饒人。十歲通《六經(jīng)》,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學,試每在

前列,司業(yè)高宏稱其文深醇有古風。尋授以學職,以舍選奉廷對,調復州教

授。未上,丁內艱。乾道元年,陳康伯薦,賜對,言:“歷年屢下詔恤民,而

惠未加法-細民既困于倍輸重以歲惡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積多逋負今明堂肆救戶

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聞此言。”詔從之。

A.細民既困于倍輸重/以歲惡/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積多逋負/今明堂肆赦戶/自四

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B.細民既困于倍輸重/以歲惡/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積多逋負/今明堂肆赦/戶自四等

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C.細民既困于倍輸/重以歲惡/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積多逋負/今明堂肆赦戶/自四等

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D.細民既困于倍輸/重以歲惡/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積多逋負/今明堂肆赦/戶自四

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解析解答此題,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結構,運用排除法得出答案。首先把四個

選項分為兩組,A、B為一組,C、D為一組,兩組不同之處是“細民既困于倍

輸重以歲惡”,“倍輸”意為加倍的賦稅,“重”的意思是“又”,故”倍

輸”之后應斷開,排除A、Bo分析C、D兩項,”今明堂肆赦“句意完整,其

后應斷開,故排除C。

答案D

【參考譯文】

施師點字圣與,上饒人。他十歲就通曉《六經(jīng)》,十二歲就能寫文章。二十

歲到太學學習,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司業(yè)高宏稱贅他的文章深湛淳厚,有古

人的風尚。不久,(施師點)被授予學校的官職,以上舍身份被選派去參加殿

試,(皇上)調他任復州教授。沒等到上任,遭母喪。乾道元年,陳康伯推薦

他,皇上召施師點對答問題,施師點說:“以往各年屢次下詔撫恤百姓,而(皇

上的)恩惠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間。百姓已經(jīng)為加倍的賦稅所困,又加上年成不

好,屋子里也將近空了。賦稅不能按期交納,累積了越來越多的拖欠。現(xiàn)在祭

祀明堂大開恩赦,民戶從四等以下,從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部免

除?!被噬险f:“不是你,我聽不到這樣的話。”詔令有關部門遵從(施師點的)

意見。

I專題對點強訓枳點強訓精準提升

文言斷句

(40分鐘37分)

題組一對點練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海瑞,字汝賢,瓊山人。舉鄉(xiāng)試,署南平教諭。御史詣學宮,屬吏咸伏

謁,瑞獨長揖,日:“臺謁當以屬禮,此堂,師長教士地,不當屈。”遷淳安

知縣,布袍脫粟,令老仆藝蔬自給。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深居西苑,專

意齋醮。廷臣自楊最、楊爵得罪后,莫敢言時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獨上

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zhí)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

側日:“此小素直癡友里甚上疏吐包口解性當及吏一楂迭妻子待.罪于朝僮處亦

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嘗

日:“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p>

A.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

散/無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

/無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

無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

無留者/是不遁也

解析A、D兩項為一組,B、C兩項為一組。然后分析兩組不同之處:“此人

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此處主語為“此人”,謂語為“有”,后跟賓語“癡

名”,“聞”為動詞,后面需要跟賓語“其”。由此可見“癡名”后必定停

頓,可排除A、D兩項。比較B、C兩項,不同點有兩處,“聞其上疏時自知觸

忤當死"和'’僮仆亦奔散無留者”,語句“僮仆亦奔散無留者”兩種斷法皆

可,重點分析“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此句中的“時”必定歸到上句,

即''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由此可排除B項。

答案C

【參考譯文】

海瑞,字汝賢,瓊山人。鄉(xiāng)試中舉,(海瑞)代理南平縣教諭。御史來到縣

學學舍,屬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見,唯獨海瑞只作揖,說:”(按規(guī)定)在御史臺

謁見御史,應當用屬官的禮節(jié),(可)這個廳堂是師長教誨生員的地方,不應該

屈膝下跪?!保ê蠛H穑┥未景部h知縣,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讓家中老仆

種菜自給。當時世宗在位時日已久,不再上朝聽政,深居皇宮西苑,專心一意

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從楊最、楊爵(因上疏勸諫)獲罪后,沒有誰再敢議論

時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獨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

扔到地上,回頭對身邊的宦官說:“趕緊把他抓起來,別讓他跑了?!被鹿冱S

錦在一旁說:“此人一向有癡名。聽說他上疏時,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難免一

死,就買了一口棺材,訣別妻子兒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打發(fā)走了沒

有留一個,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皇帝

又拿出奏章來看,(就這樣)一天之中看了多次,被感動而嘆息?;噬显?jīng)說:

“此人可與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紂王罷了。”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宣和末高麗人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國

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靳州安置給事中許翰以為傅論議雖偶與軾

合,意亦亡他,以職論事而責之過矣,翰亦罷去。

A.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

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新州安置/

B.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

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靳州安置/

C.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國

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薪州安置/

D.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

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斯州安置/

解析解答此題,首先通讀畫波浪線部分,了解大意。重點關注虛詞前后的點

斷。

答案A

【參考譯文】

宣和末年,高麗人入朝進貢,使者經(jīng)過的地方,征調民夫整治舟船,騷動

混亂,大量耗費。孫傅說:“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這樣對于中原

地區(qū)沒有一點好處?!痹紫嗾J為他說的和蘇軾的話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貶為

薪州安置。給事中許翰認為孫傅的言論雖然偶爾與蘇軾的相合,本意也沒有別

的,只是就職論事責備的有點過頭而已,許翰也被罷職離開。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篤,于鄉(xiāng)里合部曲數(shù)百人。篤卒,荊州牧

劉表令峻攝其眾。表卒,峻率眾歸先主,先主以峻為中郎將。先主自葭萌南還

襲劉璋,留峻守葭萌城。張魯遣將楊帛誘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頭可

得,城不可得?!辈送巳?。后璋將扶禁、向存等帥萬余人由固水上,攻圍

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數(shù)百人,伺其怠隙,選精銳出擊,大破之,

即斬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廣漢為梓潼郡,以峻為梓潼太守、裨將

軍。在官三年年四十卒還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詔諸葛亮日峻既隹土加有功于國

然任好遂童里弗像臉會吊祭因留宿墓上當時榮之。

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還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詔諸葛亮日/峻既佳士/加有功于

國/欲行酹/遂親率群僚臨會吊祭/因留宿墓上/當時榮之

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還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詔諸葛亮日/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國

/欲行酹/遂親率群僚臨會吊祭/因留宿墓上/當時榮之

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還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詔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國

/欲行酹/遂親率/群僚臨會吊祭/因留宿墓上/當時榮之

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還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詔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

國欲行酹/遂親率/群僚臨會吊祭/因留宿墓上/當時榮之

解析A、B為一組,C、D為一組,兩組不同之處是“遂親率群僚臨會吊

祭”,主語是“先主”,動詞謂語為“率”“吊祭”,意思是“于是親自率領

群僚聚集哀哭憑吊祭祀”,中間不應該斷開,排除C、D兩項;分析A、B,不

同之處是“年四十卒還葬成都”,句子中主語為“霍峻”,意思是“擔任官職

三年,四十歲的時候死去”,“卒”為“死”,不應該看作“最終”,排除B

項。

答案A

【參考譯文】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哥哥霍篤,在鄉(xiāng)里召集數(shù)百人組成軍隊?;艉V

死后,荊州牧劉表令霍峻代管霍篤的部下。劉表死后,霍峻率領眾人投奔先主

(劉備),先主讓霍峻擔任中郎將。先主從葭萌南返回攻打劉璋,留下霍峻守衛(wèi)

葭萌城。張魯派遣將領楊帛誘惑霍峻,要求共同守城,霍峻說:“我的頭你可

以得到,城池你不可能得到?!睏畈谑峭巳?。后來劉璋的將領扶禁、向存等

率領一萬多人從悶水進軍,攻圍霍峻,將近一年,不能攻下?;艟侵械氖勘?/p>

僅幾百人,等到他們懈怠的間隙,挑選精銳的士兵出擊,大敗了他們,立刻砍

下了向存的首級。先主平定了蜀地,嘉獎霍峻的功勞,于是分割廣漢為梓潼

郡,讓霍峻作梓潼太守、裨將軍。擔任官職三年,四十歲的時候死去,回故鄉(xiāng)

成都下葬。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見諸葛亮說:“霍峻本來就是優(yōu)秀的人

才,加上他對國家有大功,想要實行祭奠?!庇谑怯H自率領群僚聚集哀哭憑吊

祭祀,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當時的人們認為霍峻很榮耀。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張問達,字德允,涇陽人。萬歷十一年進士。歷知高平、濰二縣,有惠

政。征授刑科給事中。寧夏用兵,請盡蠲全陜逋賦,從之。父喪除,起故官,

歷工科左給事中。帝方營建兩宮,中官利千沒,復興他役,問達力請停止,不

納。俄陳礦稅之害,言:“閥藝一朝街更輒要紐理那守甚旦糾揚授重臣而遜朝

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維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典試山

東,疏陳道中饑僮流離狀,請亟罷天下礦稅,皆不報。已,巡視廠庫。故事,

令商人辦內府器物,僉名以進,謂之僉商。而諸高覺者率賄近幸求免,帝輒許

之。問達兩疏爭執(zhí),又極論守訓罪,并寢不行。進禮科都給事中。

A.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第

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

B.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維

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

C.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維

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

D.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維

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

解析解答此題,要注意運用排除法。首先把四個選項分為兩組:A、B為一

組,C、D為一組。兩組不同之處是“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筵殺命吏”,

“至”,表遞進,應為“以至",排除C、D兩項;分析A、B,不同之處是

“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句子中主語“閹尹”,“甚”,表遞進,

應為“甚至",排除A項。

答案B

【參考譯文】

張問達,字德允,陜西涇陽人。萬歷十一年進士。歷任高平縣、濰縣知

縣,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給事中。寧夏打仗時,請求全部免去整個陜西省拖

欠的賦稅,皇帝答應了。服完父親的喪禮后復官,擔任工科左給事中?;实壅?/p>

在營造宮殿,朝內太監(jiān)侵吞公款從中獲益,又興建其他項目。張問達極力請求

停工,皇帝不采納。不久陳述收取礦稅的弊病,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