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名稱,今地
阿爾泰,清光緒末所設政區(qū),統(tǒng)今新疆阿勒泰地區(qū)。1919年改隸新疆省,為阿山道。
阿爾泰諾爾烏梁海,清烏梁海三部之一,地在今俄羅斯阿爾泰邊區(qū)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1864年;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其地。另一部為唐努烏梁海。
阿爾泰烏梁海,清烏梁海三部之一,地在今新疆阿爾泰山區(qū)。
阿勒楚喀,清雍正時建城,清末改為阿城縣(今屬黑龍江)。
阿力麻里,即阿力馬力、阿里麻里、阿里馬。元置行省,在今新疆霍城水定鎮(zhèn)西北。
阿旃陀石窟,印度古代佛教徒所開,從公元前一或二世紀至公元六七世紀,經(jīng)營六七百年,共二十九洞。久已湮沒。近代據(jù)玄奘<<大唐西域記》,知地在印度西南部奧蘭加巴德東北文達雅山,始重新發(fā)現(xiàn),中有大量石像、壁畫。
哀牢,今云南保山怒江以西,古有哀牢國。一世紀中葉,與東漢聯(lián)系,受漢封號。漢于其地置哀牢縣,在今云南盈江東。
愛琿,"清末后作""璦琿""。有二城,一在今黑龍江愛輝縣(黑河鎮(zhèn))南七十里愛輝鄉(xiāng),亦稱黑龍江城。另一城在黑龍江東岸。根據(jù)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此城在江東六十四屯內(nèi),仍歸中國管轄。1900年,俄國以武力強占。"
愛州,南朝梁分交州置。從隋起,治所在今越南清化。五代后屬交趾(指越南吳朝)。
安北都護府,669年,唐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治所先在今蒙古國杭愛山東端,其后逐步南移,最后治天安軍(改天德軍,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前旗北烏加河東岸)。德宗建中時廢。
安定,①漢有安定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并屬于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鎮(zhèn)原東南),廢安定縣。十六國時,再置安定縣,并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涇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為涇川縣,為涇州治所。②蒙古以陜西安定堡為安定縣,1935年改子長縣(謝子長烈土),移治原縣治東的瓦窯堡。
安東都護府,668年唐置,治平壤(今朝鮮平壤)。676年遷治遼東故城(今遼東)。次年,再遷新城(今撫順北)。以后又由平盧節(jié)度使兼領都護。761年度都護府。
安豐,南朝梁曾以在今壽縣南之安豐為治所,建安豐郡。隋度安豐郡。明廢安豐縣。
安谷城,安息在波斯灣的重要港口,約在幼發(fā)拉底河口附近。
安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lián)烏茲別克共和國布哈拉一帶。
安化,唐置安化縣,歷代為慶州、慶陽府治所。民國改慶陽。
安陸,秦安陸縣在今湖北安陸北,東晉末移治今縣。本為漢江夏郡治。南朝宋分出安陸郡,遂為郡治。以后多為安州治所。宋宣和間升安州為德安府,安陸為府治。元復于西面改郢州(治今鐘祥)為安陸府。于是既有安陸府,又有安陸縣,兩者既非一地,距離又不太遠。明改鐘祥之安陸府為承天府,清又改安陸府。民國廢府,才只有安陸縣。
安南都護府,679年,唐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督護府,治宋平(今越南河內(nèi))。都護由交州刺史兼,后期由靜海軍節(jié)度使兼。十世紀三十年代越南吳朝建立,遂廢。
安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改臺灣縣為安平縣,即今臺南。
安慶,1195年,宋升舒州為安慶府,治懷寧(先在今安徽潛山,后移今安慶)。清與民國為安徽省省會。
安市,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曾為高句麗所有。
安肅軍,1004年宋改靜戎軍為安肅軍。金曾名徐州,后仍改為安肅州。明為縣。民國改徐水縣,今屬河北。
安條克,安提阿,塞琉西王國(前312一前64年)都城,在今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基亞。
安西,①元曾以京兆府為安西府,旋改路,又改奉元路,治咸寧、長安(今西安)。②清雍正時,在布隆吉鎮(zhèn)置安西廳,移至今安西縣地。后為府,繼又改州。民國為安西縣。
安西都護府,640年唐罩,初治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東),后移龜茲(今庫車),曾移碎葉,692年還治龜茲。貞元年間府治被吐蕃攻陷。
安西四鎮(zhèn),唐安西都護府所屬龜茲、疏勒、于闐、碎葉四鎮(zhèn)。后碎葉屬西突厥,乃以焉耆為四鎮(zhèn)之一。
安息,西亞古國,即帕提亞。公元前249一前217年間獨立。曾領有伊朗高原與兩河流域,與羅馬對峙。公元226年亡于波斯薩珊王朝。
安陽,秦取魏邑寧新中,置安陽,地在今安陽南。580年,楊堅毀鄴城,遷相州至安陽(今地)。明清為彰德府治。
安邑,古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本戰(zhàn)國魏都,秦置縣。北魏分南北兩安邑,隋以南安邑為安邑,在今運城東北。民國安邑曾遷治運城。今在運城縣境內(nèi)。
敖倉,秦在中原的重要糧倉,在今鄭州西北邙山上。
傲,商代曾為都城,在今河南滎陽北敖山南。
八百媳婦,在今緬甸撣邦東部。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閩,宋分福建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閩為福建的別稱。
巴,古有巴國,周以前在鄂西,后遷川東。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
巴東,東漢末置巴東郡,治魚復(今四川奉節(jié)東)。南朝梁以魚復為治所,建信州。隋以信州為巴東郡。唐改夔州,以秭歸、巴東另置歸州。以后又曾以歸州為巴東郡,夔州為云安郡。
巴郡,秦以巴國地置巴郡。東漢末劉璋改巴郡為巴西,治閬中(今屬四川)。另以江州(今重慶)為治所,置巴郡。南北朝后期為楚州,隋改渝州,又以渝州為巴郡。
巴陵,即今湖南岳陽。晉置巴陵縣,南朝分長沙置巴陵郡。隋唐巴陵郡即岳州。治所都在岳陽。
拔達嶺,唐時稱今新疆烏什西北別迭里山口為拔達嶺,又稱凌山。
霸上,即灞上,在今西安市東,因在霸水西高原上得名.
霸州,后周以益津關及分莫、瀛二州地置,在今河北霸縣及附近一帶。
白帝城,東漢初公孫述所建,在今四川奉節(jié)縣東白帝山上。公孫述自以為是白帝,故以此為山及城的名字。
白溝,①曹操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糧運,此白溝在今河南浚縣西,經(jīng)修治后水量增加,連同與它接連的清河,成為河北水運干線,至隋為永濟渠取代。②宋遼界河,指巨馬河,從今白溝河店以北向東流,經(jīng)霸縣、信安鎮(zhèn)北,東至今天津。明永樂末改道南流,再折向東,故道遂堙。
白龍堆,新疆羅布泊以東至甘肅玉門關間的礫質(zhì)荒漠,因流沙堆積,蜿曲如龍,故名。亦稱龍堆。
白馬,秦漢白馬縣在今河南滑縣舊滑縣城東,當時在黃河南岸,白馬渡口在今滑縣東北,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馬寺,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于洛陽城西(今洛陽東郊)仿天竺式建。
白門,舊時南京的別稱,因六朝建康南門宣陽門又名白門,故稱。
白沙瓦,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距開伯爾山口僅16公里,為交通要沖,法顯、玄奘都曾來此。
白山黑水,長白山與黑龍江,舊作東北地區(qū)的別稱。
白下,舊時南京的別稱,因沿江舊有白石陂,晉陶侃于此筑白石壘,后入又筑白下城,故名。
百花潭,在成都西郊,杜甫草堂即在潭北。
柏海,青海扎陵湖古名。松贊干布至此迎文成公主。
柏舉,楚柏舉在今湖北麻城境,吳破楚軍于此。
柏人,漢柏人縣在今河北隆堯西。
阪泉,河北涿鹿東南,傳為黃帝與炎帝交戰(zhàn)處。
板橋,①今河南開封西與正陽商山道中,古時都有橋名板橋。②今山東膠縣,古有鎮(zhèn)名板橋。又昆明市東古有板橋驛。
褒斜道,"秦嶺太白山發(fā)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褒斜道就是利用兩河河谷作通道的道路。參見""斜谷道""。"
寶慶,南宋、明、清以今湖南邵陽為治所的寶慶府(元為路),宋寶慶元年(1225年)自邵州升置。民國廢。
保安,宋以延州永康鎮(zhèn)置保安軍,即今陜西志丹。
保德,宋改定羌軍為保德軍,金為州;即今陜西保德。
保定,元改順天路為保定路,治清苑,即今保定。明仍為府,轄境小于元時。民國廢府。府治為清苑縣。今為保定市。
保寧,元升閬州為保寧府,治閬中(今屬四川)。民國廢府。
抱罕,古袍罕在今甘肅臨夏東北,北魏遷今臨夏。向為河州洽所。隋有河州袍罕郡。
卑沙,古高麗城,在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
北地,秦漢北地郡,秦時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西漢移馬嶺(今慶陽西北),東漢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北海,①蘇武牧羊處,今貝加爾湖。②漢北海郡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今濰坊等地,漢唐都在北??ぞ场"嘟癖本┦斜焙?,元太液池的一部分,引玉泉山水入城為湖泊,明清均為御苑,清順治八年,在湖中瓊?cè)A島上建藏式白塔。1925年辟為公園。
北假,秦漢稱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地為北假。
北京,①唐與五代后唐、后晉、后漢以太原府(今太原西南)為北京。②宋仁宗時以大名府(今大名東北)為北京。⑧金先一度以遼上京臨潢府為北京,后又改中京大定府為北京。④明初曾以開封為北京。永樂于今北京建北京,稱京師。
北邙,即邙山,在洛陽北,古為葬地。
北平,古代以北平為郡名、縣名者甚多,今從略。明初改元大都路為北平府,屬北平行中書省。永樂建都,改為北京順天府,北平省所領直屬中央,遂稱直隸。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改北京為北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復以北平為北京。
北庭,唐都護府名,又為方鎮(zhèn)名。702年,分安西都護府置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轄境遠達今咸海(一說里海)西突厥各部族。712年,設北庭節(jié)度使,轄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護府境內(nèi)軍、鎮(zhèn)等。后地入吐蕃。
北徐、南徐,南朝有北徐州、南徐州。北徐州,東晉治彭城(今徐州);齊治燕縣(今安徽風陽東北),轄區(qū)在淮南。南徐州,劉宋治京口,轄區(qū)初在江北,后移江南。
貝州,北周置,治武城(隋為清河,今河北南宮東南)。宋仁宗時改為恩州。
狽水,史籍所記,一般指今朝鮮大同江。
避暑山莊,在承德市區(qū)東北。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間。為清朝皇帝避暑離宮。
汴梁,開封的別稱。元改金南京路為汴梁路。
汴水,從中原通東南的水道,魏晉以前,為從狼湯渠(古鴻溝)南下潁水、渦水一線。魏晉以后,為先從滎陽汴渠沿狼湯渠向東至開封,再向東沿皈水(開封至商丘附近)、獲水(商丘北起,經(jīng)虞城、碭山等地至徐州)到徐州入泗水的一線。這一線總稱汴水。隋開通濟渠后,開封以東的舊運道不大用了,唐宋人就把通濟渠叫做汴河。金元以后,舊汴河既被黃河所奪,通濟渠(汴河)也因宋金分治,廢棄不用而淤塞。
汴州,北周置,治浚儀(今開封)。五代后梁升開封府。
別失八里,城在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唐為庭州治所。曾屬西州回鶻。十三世紀受蒙古統(tǒng)治;察合臺汗國滅亡后,后裔于1370年建國,國號別失八里,以建都此城得名。后遷亦力把力(今伊寧)。最后為瓦剌所并。
賓州,①唐在今廣西賓陽縣地置賓州。宋以后州境有所擴大。清雍正時一度領四縣,旋又不轄縣。民國為賓陽縣。②遼在今吉林農(nóng)安東北之東小城子置賓州。
濱州,今山東濱縣,自五代后周至清為濱州。清中葉濱州已不轄縣。
豳州,"豳同""邡"",在今陜西彬縣東北,周公劉遷居此地。西魏在這一帶置豳州。隋治新平,即今彬縣。唐改""豳""為""分""。"
并州,①《周禮·職方》九州之一(《禹貢》無并州)。②漢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nèi)蒙古、河北各一部。東漢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唐并州僅轄今山西中部,升太原府。宋并州移治陽曲,即今太原。以后又升太原府。
撥換城,在今新疆阿克蘇。漢為姑墨國,唐初屬龜茲國,唐破龜茲后,撥換屬龜茲都督府。
播州,唐置,治今貴州遵義,后廢。北宋曾置,治今桐梓西南,又廢。理宗嘉熙時置土司播州安撫司,治今遵義。元為宣撫司。明為宣慰司。1600年,土司楊應龍敗死。次年,明置遵義府。楊氏在896年已入居播州,傳29代。
伯力,即伯利。在黑龍江、烏蘇里江交會處東岸。1858年,俄占,稱哈巴羅夫斯克。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后,被俄割占。
勃???漢勃(渤)??ぶ胃£?今河北滄州東南),轄今天津市及冀、魯一部。東漢治南皮(今縣東北)。隋為滄州勃海郡。治陽信(今山東陽信西南)。今滄州市所在地在漢勃??ぶ校谒鍦嬷莶?そ缤狻?/p>
勃利州,唐以黑水靺鞨一部置,在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
勃律,古西域有大小勃律,均在今克什米爾。大勃律在今巴爾提斯坦,小勃律在吉爾吉特。兩國與唐有交往。
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陽東南。
博陵,東漢博陵在今河北蠡縣南,又置博陵郡,即治此縣。建安末度博陵郡,曹魏改博陵縣為博陸縣。西晉置博陵國,治安平(今屬河北)。北魏為博陵郡。隋唐有定州博陵郡,并非晉博陵舊地(舊地在瀛州、深州境)。
博望,漢至南朝宋有博望縣,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博州,隋唐宋金博州均治聊城,惟隋唐在今縣東北,五代后晉在今縣東,宋始在今縣。元改名東昌。
渤海,靺鞨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公元926年,為契丹所滅。
薄骨律,北魏軍鎮(zhèn),在今寧夏靈武西北。后改靈州。
捕魚兒海,①元大都的大湖,即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②明藍玉敗元脫古思帖木兒處,即今貝爾湖。
布達拉宮,在西藏拉薩西北角布達拉山上。七世紀松贊干布始建。清初,達賴五世大加擴建。高十三層,178米,東西綿亙四百米以上。
采桑,在今山西吉縣西,春秋時即有此黃河渡口。
采石磯,即牛渚磯,在安徽馬鞍山市長江東岸。
蔡,蔡在春秋時先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新蔡(今屬河南),再遷州來(今安徽風臺),為下蔡。
蔡州,隋改溱州置,治所隋名上蔡,唐名汝陰,即今河南汝南。北朝也曾置蔡州,治蔡陽,在今湖北棗陽西南。
參合陂,在今內(nèi)蒙古涼城東北。后燕慕容寶攻北魏,在此大敗。
滄州,北魏置,治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唐移治清池(今滄州市東南)。明移治長蘆,即今滄州。清中葉后不轄縣。民國為滄縣。今置市。
蒼梧,漢置蒼梧郡,治廣信(今廣西梧州),轄境本兼有湘粵各一部。南朝時僅轄今梧州一帶。隋唐蒼梧郡即封州(隋)、梧州(唐)。
曹,周同姓國,都陶丘(今定陶西南),后為宋所滅。
曹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lián)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以北和東北一帶。
曹州,北周改西兗州置,治左城,隋改名濟陰,在今曹縣西北。隋唐或稱曹州,或稱濟陰郡。金因治所受黃河影響,遷至北面的乘氏,亦稱濟陰,即今菏澤。自此言曹州即指菏澤。清雍正時為曹州府。民國廢府。
草橋關,在今河北高陽東。五代后晉時入契丹,周世宗復取其地。
柴桑,西漢柴??h在今九江市西南。隋改尋陽縣。
柴市,宋文天祥就義處,今北京府學胡同西口,即文丞相祠所在地。一說在明清刑場所在的菜市口,又有在菜市口西舊柴炭市之說。
昌國,①今山東淄博市東南,古有昌國。燕封樂毅昌國君,即以所占齊邑為封地。漢于此置縣。南朝宋改置昌國縣于臨朐(今屬山東)。隋恢復臨朐原名。②今浙江定海,宋置昌國縣,明置衛(wèi),旋廢昌國縣,遷衛(wèi)至象山縣東南,清廢。
昌黎,自曹魏至隋初,以昌黎(今遼東義縣)為中心,在遼河以西,有昌黎郡。今河北昌黎縣隋唐在盧龍縣境內(nèi)。遼置廣寧縣,為營州治所;金為昌黎縣。
昌南鎮(zhèn),景德鎮(zhèn)原名,又稱新平鎮(zhèn)。
昌平,孔子生昌平鄉(xiāng)陬邑。昌平在今曲阜東南。
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秦置縣,南朝宋廢,隋一度復置。兩漢為山陽國、昌邑國、山陽郡、兗州治所。
長安,"漢長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隋改建都城,移至漢長安城東南。參""西安""專條。"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度龂萘x》作長坂坡。
長城,"見""長城的長度""專條。"
長平,秦白起破趙軍處,在今山西高平西北。
長沙,秦長沙郡治臨湘,隋唐潭州或長沙郡治所,明長沙府治,均即今湖南長沙。清為湖南省會。
長勺,春秋魯邑,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長洲苑,"春秋吳王闔閭游獵場所,在今蘇州市西南,太湖北。唐以長洲為縣名,見""元和""條。"
常德,宋孝宗時升鼎州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后一直指今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
常山,今河北曲陽西北的恒山,漢、宋避帝諱為常山(漢文帝、宋真宗均名恒)。秦恒山郡,漢亦因而改常山郡(國),治元氏(今縣西北)。西晉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南,唐始為今正定)。隋為恒州恒山郡。唐有恒(鎮(zhèn))州常山郡。天寶中曾用平山,后又用恒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諱仍改常山。
常州,今江蘇常州本晉陵郡,隋滅陳,改晉陵郡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為晉陵縣,唐分出武進,二縣同城。明并晉陵入武進,清又增置陽湖,仍為二縣。民國合為武進。今有常州市、武進縣。
朝歌,商別都朝歌,在今河南淇縣。
潮州,隋分循州置,治海陽(今潮安),明清為潮州府。
車里,亦作徹里、撤里、車厘。元明土司,治今云南景洪,轄境大體相當于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清移治今景洪以東,后先分設普洱府,民國又設車里等縣。
郴州,隋置郴州,即洽郴縣(今郴州市)。明為府,后降為州。民國郴縣。
辰陽,漢辰陽縣在今湖南辰溪縣西南。隋改辰溪,移至今治。
辰州,隋改武州為辰州,后移沅陵,明清為府。
陳倉,秦陳倉縣在今陜西寶雞市東。隋移治今寶雞市。757年,唐改名為寶雞。
陳倉道,即故道。從陳倉向西南出散關,沿嘉陵江上游(故道水)谷道至今鳳縣,轉(zhuǎn)向東南入褒谷,出谷即至漢中。
陳郡,秦陳郡,西漢淮陽國,東漢陳國,獻帝時改陳郡,均治陳縣(今淮陽)。隋唐為陳州淮陽郡。
陳留,秦置,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并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陳橋驛,"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北,趙匡胤""黃袍加身""處。"
陳州,北周置,治秣陵(今河南沈丘南)。隋移治宛丘(今淮陽)。北宋末為淮寧府。金仍為陳州。清為府。民國廢府,以府治為淮陽。
成德,762年,唐收安史降將所置方鎮(zhèn)之一,治恒州(改名鎮(zhèn)州,即今正定),轄恒、冀、深、趙等州,又名恒冀、鎮(zhèn)冀。922年為晉所并。
成皋,在今河南榮陽汜水鎮(zhèn)。
成周城,周公旦所筑,在今洛陽東郊白馬寺以東。
承德,清有二承德。一為縣,即今沈陽,為奉天府治。一即今河北承德。雍正改熱河直隸廳為承德直隸州,乾隆初年改熱河廳,后期改承德府。民國廢府,以府洽為承德縣,為熱河特別區(qū)域、熱河省省會。今為河北承德市。
承天,①明世宗升安陸州為承天府,治鐘祥,清為安陸府。②鄭成功以今臺南市為治所,置承天府,轄臺、澎等島,相當于今臺灣省。鄭經(jīng)改東寧省。
城父,"古城父在今安徽毫縣東南。亦稱""夷"",先為陳地,后入楚,漢置縣。南朝宋并入浚儀,隋改浚儀為城父。五代曾名焦夷、夷父,旋復原名。明廢。"
城濮,晉文公破楚子玉處,在今山東鄄城西南臨濮集,一說在今河南舊陳留附近。
城潁,春秋鄭城潁在今河南襄城東北。
城阻,漢城陽郡治莒縣,旋為國。東漢初廢,末年再置。漢又有成陽縣,在今鄄城縣境,為濟陰郡屬縣。晉以漢城陽郡為東莞,而以成陽為城陽縣,北齊廢。金又于今莒縣一帶置城陽軍,旋改莒州。
池州,唐置池州,治秋浦,即今安徽貴池。明清為池州府。
赤城,浙江天臺北有赤城山,四川青城山亦稱亦城山。浙江臺州因赤城山而有赤城之稱。又今河北有亦城縣。
赤嶺,今名日月山,以土石皆赤得名,在青海湟源西。
赤嵌,臺南一帶原有赤嵌社之稱。1653年荷蘭侵略者在今臺南造普羅文查城,人稱赤嵌城或紅毛城。
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寧遠東北置舂陵。后廢。孫吳復置于今寧遠西。隋并入營道縣。這一帶地方唐宋等代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語。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棗陽南之地為舂陵。東漢改章陵。隋以棗陽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為名。唐為昌州舂陵郡,天寶改郡名為淮安。"
崇,商代有崇國,為周文王所滅,在今河南嵩縣北。
仇池,魏晉南北朝時氐族楊氏世居之地,在今甘肅成縣西西漢水北岸,有仇池山,山頂有池,又有平地百頃,故可長期據(jù)山扼守。
籌筆驛,在今四川廣元北,傳諸葛亮曾在此籌劃軍事。
出河店,阿骨打破遼處,在今黑龍江肇源西。
滁州,隋改南譙州為滁州,治所新昌,后改清流,即今安徽滁縣。
楚州,隋曾置,治所先在今淮陰西南,后移山陽(今江蘇淮安)。后廢。唐再置楚州,仍治山陽。南宋后期改淮安軍。
處州,隋置處州,唐曾改括州,后復原名。治所先在括蒼(今浙江麗水縣東南),元移今麗水。元為路,明為府,民國廢府。
川邊,1914年置川邊特別區(qū),治康定,轄區(qū)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區(qū)。1939年并入西康省。
川府路,轄地在今四川中部。元廢路存府。明改為潼川州,清雍正時又為府,民國廢府。,
春明,都城的別稱,因唐長安城東面正門春明門得名。
春申江,即申江,指上海市境的黃浦江。舊傳楚春申君黃歇疏浚此江,其實并無其事,上海亦非黃歇封地。
磁州,隋置慈州,唐改磁州,治滏陽,今為河北磁縣。
刺桐,亦作桐城。泉州別稱。五代末留從效于城垣周圍遍植刺桐。宋元外國旅行家多稱泉州為刺桐。
怛羅斯,"怛作""恒""者誤,在今哈薩克斯坦東南部江布爾城。唐高仙芝在此為大食所敗,被俘士兵傳造紙術(shù)至中亞細亞。"
沓中,蜀漢姜維屯兵處,在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
打箭爐,清雍正時置打箭爐廳,治打箭爐,即今四川康定。
打牲烏拉,原為明海西女真烏拉部烏拉城,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北烏拉街。努爾哈赤滅烏拉,改稱打牲烏拉。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東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勝門、安定門外土城舊址,南至東西長安街,東西界即今內(nèi)城原城墻。
大非川,在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貴等在此為吐蕃所敗。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歸流后屬美諾廳。1936年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1960年改金川縣。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當時黃河離城很遠,今開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陽等縣均在南岸。
大呂宋國,清初稱西班牙為大呂宋,菲律賓的呂宋島為小呂宋。
大名府,五代后漢置,治今河北大名東。明移今大名。
大沫崮,山名,今山東費縣西南。
大泥,今泰國南部北大年港一帶古國,明人紀載常見。
大寧衛(wèi),明初置,治今內(nèi)蒙古寧城西,轄今河北長城以北、內(nèi)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樂仍稱大寧衛(wèi),移治保定。
大秦,亦作犁軒。漢稱羅馬為大秦。
大勝關,①在河南羅山縣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陳友諒后,改為大勝港,在此置關。
大食,唐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語為波斯一部族名稱。
大宛,西域古國,在今蘇聯(lián)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國都貴山城,在今卡散賽。
大西洋國,明人指葡萄牙。
大夏,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脫離塞琉西王國獨立。公元前130年左右為大月氏所據(jù)。后為阿拉伯人所并。
大興城,隋于漢長安城東南筑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
大雁塔,在陜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內(nèi)。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層,武則天時增至十層,今存七層,高64米。
大儀鎮(zhèn),今江蘇儀征東北,韓世忠破金兵處。
大庾嶺,五嶺(湘贛與粵桂間的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之一,漢武帝時庾將軍在此筑城,故名。又名梅嶺。唐張九齡、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筑道路。
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
大昭寺,在西藏拉薩中心。七世紀建。
大震關,在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唐中葉以后為防御吐蕃的要地。
代郡,戰(zhàn)國趙武靈王始置。秦漢代郡治代縣,在今蔚縣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大同)。
岱、岱宗、岱岳,均指泰山。
丹陽,①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②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當涂東北,唐并入當涂。⑧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yè)(今南京),隋滅陳后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單父,在今山東單縣,春秋屬魯,秦置縣。五代后唐為單州治所,明改單縣。
單于都護府,唐高宗時改云中都護府為單于都護府,治云中古城(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統(tǒng)漠南突厥部落。
單子臺,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西。
撣國,古國,在今滇緬邊境,東漢時有使者來中國。
淡水,臺灣島西北部滬尾為淡水河口,本為港口,因淤淺衰落。從淡水河口循臺灣島西岸而南,今新竹縣,雍正時設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改為新竹縣。是年,又于滬尾東南的艋舯,設淡水縣,為臺北府治所。日占時改為臺北。
當涂,漢當涂縣在今安徽懷遠東南。東晉僑置,后割原于湖地,治南陵東南。隋移治姑孰,即今縣。
宕渠,漢末劉備分巴西郡置宕渠郡,治宕渠,在今四川渠縣東北。隋宕渠郡即渠州。
碭山,①山名,在河南永城東北,北有芒山,號為芒碭。②秦碭縣即在上述之地,隋改碭山縣。1955年由江蘇改屬安徽。秦還以碭縣為治所,置碭郡,治今蘇豫皖毗連地區(qū)。漢初為梁國。
道州,唐改南營州為道州,治營道(今湖南道縣)。
德安,北宋宣和時升安州為德安府,治安陸(今屬湖北)。民國廢府。
德化,五代南唐改潯陽縣為德化縣(今江西九江)。民國初年改為九江。
德勝城,"即德勝寨。五代晉王李存助在德勝渡黃河兩岸各筑一城。北城即今河南濮陽。參見""澶州""。"
登州,唐武則天時置,治牟平(今屬山東),神龍年間遷蓬萊。明清登州府亦治蓬萊。民國廢府。
鄧,古國,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或曾發(fā)展到今河南鄧縣。公元前678年為楚所滅。
鄧州,隋置鄧州,治穰縣(今鄧縣)。
狄道,秦置狄道縣,在今甘肅臨洮,為隴西郡治。西晉末為狄道郡治。唐狄道郡、臨州,宋熙州,均治狄道。清乾隆時改州。民國初為狄道縣,后改臨洮。
帝丘,在今河南濮陽西南,傳為顓頊古都。
棣州,隋置。地在黃河下游出海之處。初置時在陽信(今山東陽信南),唐遷厭次(今惠民東南)。宋治今惠民。
釣臺,東漢嚴光(子陵)垂釣處,宋范仲淹筑嚴祠。在浙江桐廬縣富春江濱。
釣魚島,臺灣附屬島嶼,在臺灣島東北約180公里。
釣魚山,在四川合川東,三面為涪江、嘉陵江、渠江環(huán)繞,山勢又極險峻,宋末余階在此筑城。
鼎州,"宋真宗時改朗州為鼎州,參見""常德""。"
定軍山,在陜西勉縣西南。諸葛亮葬此。
定襄,漢定襄郡治成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隋曾以云州為定襄郡。
定州,北魏改安州為定州,北齊改其治所盧奴為安喜縣,即今河北定縣。北宋末定州為中山府。明改定州。
東昌,元以博州為東昌路,治聊城(今屬山東)。明清為府。民國廢府。
東川,唐至德二年(757年)分劍南為東川、西川,各置節(jié)度使。東川治梓州(今四川三臺),轄區(qū)在四川盆地中部。
東都,"見""東京""條。"
東???秦漢東??ぶ污?今山東郯城北),秦漢之際曾稱郯郡。東晉僑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鎮(zhèn)江)。隋唐以海州為東???,治朐山(今連云港西南海州鎮(zhèn))。
東京,①東漢、北周、隋、唐都以洛陽為東京(隋唐亦稱東都)。②渤海有東京龍原府,在今吉林琿春八連城。⑧五代北宋以開封為東京。④遼五京道之一,治所在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市)。
東郡,秦置,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轄境包括魯西及豫東北。隋曾以兗州為東郡,此兗州由滑州改名,并非今山東之兗州。
東陵,清太宗后昭西陵、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豐定陵、同治惠陵、慈禧慈安定東陵,均在河北遵化馬蘭峪,稱東陵。另有西陵,在易縣西梁各莊,有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
東平,漢有東平國,南朝為郡,治無鹽(今山東東平東)。隋唐曾以鄆州為東平郡,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為州。民國改縣。
東坡,在今湖北黃岡東。宋蘇軾謫居黃州,因地名取號,稱東坡居士。
東莞,漢有東莞縣,治今山東沂水。東漢末設東莞郡,治所在今沂水東北。東晉僑置于晉陵(今江蘇常州市)東南,南齊末廢。今廣東東莞縣置于唐代。
東吳,指三國孫吳,亦為蘇州別稱。
硐州,今作硇洲或匈州,廣東雷州灣外東海島東南海中的島嶼。宋末,帝昰、帝昺曾駐此。
都畿道,唐有都畿道,治洛陽,轄伏牛山以北、中條以北,崤山、熊耳山以東,中牟、葉縣等地以西之地。
豆子航,今山東惠民縣境的古鹽澤。
督亢,荊軻入秦,以獻督亢地圖為名。其地在今河北涿縣東,中有陂澤,周圍五十余里。
獨樂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土拉河。三至八世紀中,鐵勒各部居此一帶。
獨石口,在河北赤城縣北,明宣德間移開平衛(wèi)于此。
杜曲,已見韋曲。
端州,今廣東肇慶一帶,古為端州,隋置,治高要(今肇慶),境內(nèi)有端溪,產(chǎn)硯名端硯。宋徽宗時升為肇慶府。
頓丘,漢置頓丘縣,在今河南清豐西南。晉以此為頓丘郡治所。北齊廢頓丘郡。唐五代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朵甘思,作朵甘。舊指前藏以東以北,包括川、甘、青三省藏族聚居的地區(qū)。
鄂縣,秦鄂縣即今湖北鄂城。孫權(quán)改為武昌。西晉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縣,隋再并入武昌。
鄂州,隋改郢州為鄂州,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從此郢州專指今鐘祥,元改鄂州為武昌路.
鄂渚,傳古時在今武漢市黃鶴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為鄂渚。
閼與,在今山西和順。馬服君趙奢破秦處。
貳師城,古大宛貳師城,在今吉爾吉斯坦西南部馬爾哈馬特。
范公堤,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筑泰州捍海堰一百八十里。議出監(jiān)西溪鹽稅的范仲淹,知泰州張綸從其議,并命知興化縣,總其工事。因稱范公堤。后世擴建至582里。今堤東已漲出陸地百余里,堤身的一部分已建為公路。
范陽,唐幽州范陽郡,本涿郡,天寶元年(742年)改置。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又為方鎮(zhèn)名,本為幽州節(jié)度使,天寶元年亦改為范陽。寶應元年(762年)x改幽州節(jié)度使,并兼盧龍節(jié)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陽縣(原涿縣,唐改)。大歷M年(?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方城,"楚在春秋時所筑長城,戰(zhàn)國時擴展,自今河南方城沿伏牛山脈,南至今鄧縣北。方城縣東北有方城山,楚方城在其東麓。又湖北竹山縣東南亦有方城山,春秋時庸國在山南筑城,也叫方城。有人認為春秋時楚大夫屈完說的""楚國方城以為城""的方城,指大別等山而言,當時還沒有筑城。"
枋頭,在今河南??h西。東晉桓溫攻燕,在此大敗。
房陵,秦置縣,即今湖北房縣。東漢房陵郡、曹魏新城郡治所。唐為房州治所。元廢房陵縣入房州。明降州為縣。
飛狐口,在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又淶源縣在隋唐遼、宋、金、元時名飛狐縣。
肥水,肥水之戰(zhàn)的肥水,即東肥河。從合肥西北將軍嶺發(fā)源,西北流至壽縣,向北經(jīng)壽縣城東,再向西北至八公山南入淮。
分寧,759年,唐置方鎮(zhèn)名分寧,領邰、寧、慶等州。唐末號靜難軍。
分州,唐改豳州為分州,治即今彬縣。民國廢州,以州治為那縣。
汾州,北魏置,治蒲子城(今山西隰縣),后移西河(今汾陽)。明清為府。民國廢。
豐鎬,周文王建都于豐,在今陜西西安西南灃河以西,武王又建鎬(鎬京),在今長安縣韋曲公社西北,與豐同為國都。
鳳翔,唐鳳翔府(本為郡)治天興,即今鳳翔。金為路,明清仍為府。民國廢府。
奉天,①唐德宗避難處,即今陜西乾縣。②清初于盛京(今沈陽)設奉天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設奉天省,治奉天府。1929年改遼寧省。
奉先,唐開元時改蒲城縣為奉先(奉祀玄宗父睿宗之意)。宋仍為蒲城(今屬陜西)。
奉元,元中葉改安西路為奉元路,即今關中西安周圍地區(qū)。明改西安府。
佛郎機,明稱葡萄牙人為佛郎機,因而又稱其炮為佛郎機。明人亦有稱西班牙人為佛郎機者。
佛山,原為鎮(zhèn),今廣東佛山市。舊為四大鎮(zhèn)之一。
佛逝國,即室利佛逝國,7-13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古國。
佛堂山,即今斯里蘭卡南端棟德拉角。
佛陀加雅,傳為釋迦牟尼成道處,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城南。
夫椒,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或即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一說夫與椒各為一山。
膚施,自戰(zhàn)國魏至東漢,膚施在今陜西榆林東南,秦漢為上郡治所。自隋至民國,膚施即今延安,但宋慶歷以前,縣治在今延安東北延河東,慶歷間移治今市。膚施改名延安在1936年。
伏羌,唐改冀縣為伏羌。后入吐蕃。元仍為縣,民國改為甘谷縣,屬甘肅。
伏俟城,曾為吐谷渾都城,在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隋置西海郡。
扶風,曹魏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槐里(今陜西興平東南)。隋唐扶風郡即岐州。
扶南,中南半島古國,在今柬埔寨。七世紀中葉為屬國真臘所滅。
扶余,扶余即夫余,古族名,居松花江中游平原。渤海以其舊地置扶余府,治扶州,在今吉林農(nóng)安。
芙蓉城,簡稱蓉城,指成都,因五代后蜀在城上遍植木芙蓉得名。
芙蓉湖,今無錫西北與常州間,古有芙蓉湖,后淤為田。
拂林,隋唐指東羅馬帝國及其所屬西亞、地中海一帶。
浮梁,唐天寶改新昌為浮梁縣,在今江西景德鎮(zhèn)北。1916年移治景德鎮(zhèn)。今已并入景德鎮(zhèn)市。
浮圖城,即可汗浮圖城。突厥所建。在今新疆吉木薩爾北。唐庭州與北庭都護府治所在此。
涪陵,西漢涪陵縣在今彭水,劉備在此置涪陵郡。后廢。隋于此置彭水縣。其地在隋唐涪陵縣東南。隋唐涪陵縣即今涪陵。
涪縣,西漢置縣,西魏改名巴西,在今四川綿陽東涪江北岸。
涪州,隋唐都有涪州涪陵郡,并非一地。隋涪州原為合州,治石鏡(今合川)。唐涪州治涪陵(今縣),地在隋涪州之東。元省縣入州。清涪州不轄縣。
符離,秦符離縣在今安徽宿縣東北,唐移至今宿縣北符離集,后期移至今宿縣。元初并入宿州。
福建,今福建省,秦為閩中郡,漢屬揚州,唐屬江南東道。宋置福建路。元先置行中書省,后改屬江浙行省。明復為行省。
福陵,亦稱東陵。清太祖墓,在沈陽東郊天柱山上。
福寧,元分福州置福寧州。明為縣。清雍正時設府。治霞浦。今為霞浦縣。
福州,本閩州,唐開元中改。別稱榕城。
撫冥,北魏六鎮(zhèn)之一,在今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東南。
撫州,①隋撫州治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明清為府。民國為臨川縣。今為撫州市,設臨川縣于其西南之上頓渡鎮(zhèn)。②金以柔遠(今河北張北)為治所,置撫州。蒙古為隆興府。
甫里,指今江蘇蘇州東南角直鎮(zhèn)。
復州,①北周置,治建興(今湖北沔陽,隋改今名),唐后期移竟陵(今天門)。南末后期再移沔陽。元為沔陽府。②遼復州治在今遼寧復縣東北,轄今復縣地。蒙古廢。
富春,今浙江富陽。秦置縣名富春,晉太元中改富陽。五代吳越為富舂。宋復為富陽。
富平,①秦漢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西南。漢末廢。②今關中有富平縣,曹魏始置??h治屢遷,均不離本縣范圍。唐宋時在今縣北。金廢。元復置,在今縣。南宋初宋金有富平之戰(zhàn)。
垓下,在今安徽靈璧以南的沱河北岸。
蓋州,唐貞觀時置,本為蓋牟城,即今遼寧蓋縣。
甘露寺,在江蘇鎮(zhèn)江北固山上,三國吳始建。演義有劉備、孫權(quán)拔劍試石事,其實當時寺尚未建,那里會有孫劉在此相會之事。
甘肅,元有甘肅行中書省,轄今甘肅省河西及青海、寧夏各一部。明九邊有甘肅鎮(zhèn),轄嘉峪關以西,總兵駐甘州衛(wèi)(張掖)。行政區(qū)劃則全屬陜西省。清置甘肅省,轄區(qū)包括今寧夏及青海北部。1928年,青海、寧夏建省。
甘州,今甘肅張掖。甘州之名始于西魏。
贛州,今江西贛州本名虔州,宋紹興間改。
皋亭山,在杭州市東北、臨平鎮(zhèn)西南。
高嗷,東晉南北朝時軍事重地,與滑臺、洛陽、虎牢號為北魏河南四鎮(zhèn),在今山東茌平西南。唐天寶毀于河水。
高昌,古城在今新疆吐魯番東二十余公里哈拉和卓堡西南,亦稱亦都護城,城周約五公里。公元前48年至公元327年,為漢魏晉戊己校尉駐地。327年,前涼張駿建高昌郡于此。460年,闞伯周為高昌王,遂為高昌國。以后,張孟明、馬儒相繼為高昌王。499年,麴嘉為王。高昌麴氏立國141年,640年為唐所滅。唐于此建西州,以其都城為高昌縣,為西州治所。
高雞泊,在今河北故城西南,隋時蘆葦叢生,湖面周圍數(shù)百里,極便于農(nóng)民起義軍的活動。
高涼,漢末孫權(quán)分合浦郡置,治安寧(今陽江西)。南朝宋移恩平(今恩平北)。齊還治安寧,梁改安寧為高涼縣。隋唐均曾以高州為高涼郡。
高梁河,古高梁河從今北京西直門外起,向東流至德勝門外,東南流斜穿今北京內(nèi)外城,至今十里村東南入今永定河河道。宋太宗攻遼,至高梁河而敗,戰(zhàn)地在遼南京(幽州)東郊,即今北京外城。中下游故道已湮。今北京城內(nèi)什剎海等湖泊,即元時圈入城內(nèi)的高梁河中游的遺址。上游后為長河的一部分。
高密,漢高密郡治高密,即在今高密西南。東漢并入北海國。晉復置。南朝宋曾移治桑犢(今維坊東)。北魏仍治高密。隋唐為密州高密郡。
高奴,秦置縣,在今延安東北延河北岸?!稘h書·地理志》謂洧水(即延河)可燃,即關于石油的最早記載。
高平,"①指今寧夏固原。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漢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在這一帶置軍鎮(zhèn),置郡,皆稱高平。北周改名平高郡。②從東漢到東魏,在今山東微山縣西北也有高平縣,晉又改山陽郡為高平郡,南朝宋曾以高平縣為郡治。北齊廢此縣。隋廢郡。⑧北周改高都郡為高平郡。唐為澤州高平郡??ぶ卧诮駮x城東北。澤州有高平縣,北魏置,本在今縣西北,北齊遷至今縣。周世宗在此破北漢軍。"
高闕,陰山山脈在內(nèi)蒙古杭錦后旗東北有一缺口,狀如門闕,古有此名。
高陽,"①古有高陽鄉(xiāng),在今河南杞縣西北。秦末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高陽即指此路。②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今河北高陽東)。晉曾置高陽國,治博陸(今蠡縣南)。北魏只有高陽郡,仍治高陽。隋廢。"
高陽關,"地址見""三關""條。宋慶歷間置高陽關路,治瀛州(今河間),轄地除今天津市外,尚有今河北白洋淀、武邑、南宮、清河以東及山東一小部。"
高郵,宋分揚州置高郵軍,即在今縣。
高州,南朝梁置,治高涼(今廣東陽江西)。唐移良德(今高州東北)。元有高州路,移治茂名(今高州,唐時屬潘州)。明為府。1911年廢。
鎬,"豐、鎬并為西周都城,見""豐""。"
格爾必齊河,《尼布楚條約》以此河及河源以東的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國界。此河從尼布楚(涅爾琴斯克)東北卓爾納河附近,向南流入石勒喀啊。
鞏昌,宋以通遠軍置鞏州,治隴西(今屬甘肅)。金升為鞏昌府。民國廢府。
緱氏,春秋周地,秦置縣,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唐移治今緱氏鎮(zhèn)。宋熙寧時廢。
姑孰,東晉在今安徽當涂筑緘名姑孰,又名南洲。
姑蘇,蘇州別稱,市西南有姑蘇山(胥臺山),春秋吳王闔閭在山上筑有姑蘇臺。
姑臧,即今甘肅武威,漢置。迭為漢武威郡、魏晉涼州治所,前、后、南、北四涼都城,唐涼州及河西節(jié)度使治所。
孤竹,商周古國,在今河北盧龍南。
谷城,谷城山亦稱黃山,今山東平陰西南。劉邦葬項羽處。
固原,明清固原州,明九邊之一的固原,均治今寧夏固原。
瓜步,江蘇六合東南有瓜步山。山下有鎮(zhèn),稱瓜步鎮(zhèn)。
瓜州,敦煌一帶,古為允姓之戎所居,號瓜州。北置瓜州,治敦煌(今縣西),轄酒泉以西。唐分置瓜州、沙州。瓜州治晉昌(今安西東南);沙州位瓜州以西,治敦煌。
關東,①漢唐等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②舊以遼、吉、黑為關東,此關乃山海關。
關內(nèi),唐有關內(nèi)道,東至黃河,西到隴山、六盤山,南到秦嶺,北接沙漠。玄宗開元時劃出一部分為京畿道。
關南,北宋指瓦橋、益津、淤口三關以南地區(qū)。
關索嶺,今云南澄江縣西北、尋甸東北、貴州鎮(zhèn)寧西南,都有關索嶺。
關右,即關西,古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
關中,初指函谷關以西地,其后或?qū)V戈P中盆地。后來又有眾關之中之說,即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東北,為古官渡水渡口。
冠軍,漢以霍去病封地為冠軍縣(今河南鄧縣西北)。唐廢。
光州,南朝梁置光州,治光城(今河南光山,隋時所改)。712年移治定城(今潢川)。民國廢州,以州治為潢川縣。
廣東,今廣東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漢屬交州,三國吳分屬廣州、交州,唐屬嶺南道,宋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元分屬湖廣、江西二行中書省,明設廣東省。
廣固城,今山東益都西北。南燕都城,為劉裕所毀。
廣陵,秦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廣寧,明廣寧衛(wèi)在今遼寧北鎮(zhèn),遼東鎮(zhèn)在此地。
廣武,古城在今河南榮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一澗。為劉邦、項羽對峙處。
廣西,"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見""廣東""條,元屬湖廣,明為廣西布政使司,清為廣西省。1958年建壯族自治區(qū)。"
廣信,明廣信府,洽上饒(今屬江西)。民國廢。
廣州,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廣州,轄境兼有今廣西一部。以后轄境逐漸縮小。今廣州市即古廣州治所番禺。
歸安,"舊縣名,見""烏程""。"
歸德,金改原宋應天府為歸德府,治所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南),移睢陽;明置商丘為治所。民國廢府。
歸綏,呼和浩特市舊名(1954年以前)。
媯水,中亞阿姆河古名,亦稱烏滸水。
媯州,唐置媯州,在今河北張家口、懷來一帶。
龜茲,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庫車一帶。唐于此置羈縻都督府,又為安西四鎮(zhèn)之一。
貴德,遼有貴德州,治貴德,在今遼寧撫順北。蒙古廢。
貴霜王國,大月氏貴霜翕侯丘就劫于公元一世紀上半期創(chuàng)立,至二世紀前期迦膩色迦時,成為中亞大國,北起花刺子模,東南有印度半島西北部,都城布路沙布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其后漸衰,五世紀為懨噠所滅。
貴鄉(xiāng),前燕曾置貴鄉(xiāng)郡,東魏于其地分館陶縣置貴鄉(xiāng)縣,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五伏后唐改廣晉,后漢改大名。
貴陽,明隆慶間改程番府置貴陽府。民國廢府。
桂林,秦桂林郡治所在今桂平西南,今桂林市在郡境北端偏東處,尚未置縣。漢改為郁林郡。而以今桂林市為零陵郡始安縣。三國分郁林郡置桂林郡,以今柳州為中心。隋桂州始安郡轄境較大,今桂林、柳州均在郡境,并即以始安縣為治所。唐有桂州始安郡,又以馬平等地置柳州龍城郡,桂柳又為二州(郡)。南宋、元為靜江府(路)。明改靜江路為桂林府,治臨桂。民國廢府,改府治臨桂縣為桂林縣。今為桂林市。
桂陵,田忌、孫臏破魏軍處,在今河南長垣西,一說在今山東菏澤東北。
桂陽,漢桂陽郡治郴縣,轄今湘南、粵北。郡內(nèi)有桂陽縣,即今廣東連縣,西晉已別屬始興郡。桂陽郡在隋唐時即郴州???nèi)之平陽縣即今湖南桂陽縣,五代后晉置桂陽監(jiān),始有桂陽之名。郴州也從此和桂陽之名脫離關系。宋郴州治郴縣,鄰境桂陽監(jiān)(南宋為軍)治平陽。平陽自明省縣入州,從此只有桂陽州,民國為縣。此外,宋又在今汝城縣地置桂陽縣,屬郴州。民國改汝城。
桂州,南朝梁置桂州,治始安(唐為臨桂,即今桂林)。隋唐為桂州始安郡。南宋升為靜江府。
虢,周姬姓國;有三。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為鄭所滅。西虢在今陜西寶雞市東,為秦所滅。北虢在今三門峽和山西平陸等地,為晉所并。
虢州,隋、唐、宋時有虢州,治所先在今河南盧氏,唐移今靈寶。元并入陜州。
哈拉和卓,約元明之際所建城堡,在今吐魯番東南六十里,堡之西南有漢唐高昌城故址。
海參崴,1860年《北京條約》劃歸俄國。俄名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蘭泡,今黑龍江愛輝縣治舊名黑河屯,一作海蘭泡。黑河屯北面隔江亦為海蘭泡。先被俄國強占,繼于1858年《璦琿條約》中劃歸俄國。俄名布拉圖維申斯克。
海陵,即今江蘇泰州。西漢置縣時為海邊高地。海陵縣于明初撤銷。
海門,①在今越南海防省安陽縣北,本為鎮(zhèn),唐咸通間,安南都護府與交州曾暫移治于此。②五代后周在今扛蘇啟東東北置海門縣。后以縣境土地坍入海中,明代一再遷治,終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撤銷。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通州(南通)與崇明縣新漲沙地建海門廳。民國改海門縣。⑧浙江黃巖縣東北有海門鎮(zhèn),在椒江入??谀习?。1981年建椒江市。
海曲,西漢海曲縣在今山東日照西。縣境呂母崮傳為新莽時呂母起義之地。
海陽,即今廣東潮安。東晉置,時為義安郡治所。
海州,①東魏在今江蘇東北角置海州,治龍沮(今灌云西南),北齊移朐縣(今連云港市西南海州鎮(zhèn),北周改朐山)。明并朐山入州。民國廢州,以州治為東海縣。②遼于今遼寧海城置海州。金曾改澄州。明置海州衛(wèi)。清為海城縣。
邗溝,吳王夫差所開江淮間運河,開鑿時間在公元前486年。南起今揚州市南,向北過高郵西,向東北進入射陽湖,然后向西北至淮安北入淮。漢末陳登開從高郵一直向北至淮安的河道,但不甚通暢。隋復加疏通。
邯鄲,戰(zhàn)國為趙都,始于公元前386年。秦設邯鄲郡。漢為趙國。自古至今,惟東魏一度度入臨漳縣,隋復置。
函谷關,戰(zhàn)國秦在今河南靈寶東北置函谷關。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移關址于今新安東,于原函谷關地置弘農(nóng)縣。新函谷關廢于曹魏時。
韓州,遼金韓州在今遼寧昌圖,治所在今縣北。
漢皋,漢口的別稱。皋意為水邊之地。
漢陽,①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曾改天水郡為漢陽郡,魏恢復天水原名。北魏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境內(nèi),北周廢。隋又曾以成州為漢陽郡。②五代后周置漢陽軍,即今武漢市漢陽。
漢中,戰(zhàn)國楚置郡,治南鄭(今陜西漢中東)。魏晉南北朝隋唐以漢中地區(qū)為梁州,治所均在南鄭。784年后為興元府,宋府治南鄭移至今漢中市。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廢府。解放后于南鄭原地設漢中市,另置南鄭縣。
汗八里,蒙古人稱元大都為汗八里。
翰海,霍去病擊匈奴,登臨翰海而還。翰海,或云當是今呼倫湖、貝爾湖;或云系山,當即今杭愛山。《北史》所云瀚海,所指非一,或即上述翰海,或系今貝加爾湖。唐指蒙古高原大漠以北直至準噶爾盆地的地區(qū)。元指今阿爾泰山。明指戈壁沙漠,現(xiàn)代沿用。
杭州,秦于今杭州置錢唐縣。東漢分吳、會稽為二郡后,錢唐隸吳郡。南朝陳為錢唐郡治所.隋始建杭州,統(tǒng)轄今杭州周圍地區(qū)。隋唐杭州余杭郡均治錢唐<唐改錢塘)。五代為吳越國都。南末為行在所,升臨安府。元為杭州路。明清為府。民國以府洽為杭縣。
毫,商代故都。今河南商丘東南為南毫,商丘以北為北毫,偃師以西為西毫。又偃師二里頭發(fā)現(xiàn)商代宮殿基址。一說以為鄭州商城即湯都毫。
毫州,今安徽毫縣為古毫州治所。毫州始置于北周末。
壕鏡,澳門的舊稱。
濠州,隋置,治鐘離(今安徽風陽東)。明初為臨濠府。
好水川,即今甜水河,由六盤山東流至甘肅靜寧。
浩罕,十八世紀烏茲別克人所建汗國,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1876年亡于俄國。
合浦,漢武帝置合浦郡,治合浦(今合浦東北)。唐置廉州,亦治合浦。宋沿置,而移合浦縣至今洽。
合州,①南朝梁在雷州半島置合州,治徐聞(今???。隋廢。②南朝梁在淮南置合州,治汝陰(今合肥),隋改為廬州。⑧西魏于涪江、嘉陵江合流處置合州,治石鏡(今合川)。隋改涪州,唐仍為合州。1243年,宋移治釣魚山(今合川東)。元還舊治。民國為合川縣。
和林,即喀拉和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上游東岸哈爾和林。蒙古窩闊臺汗建都于此。
和龍,原名龍城。前燕慕容鯇改名,在今遼寧朝陽。
和尚原,在今陜西寶雞西南。宋吳階破金兀術(shù)于此。
和州,①北齊至清有和州,治歷陽,即今安徽和縣。②高昌城常誤作和州、火州。
河北,①唐有河北道,治魏州(今大名東北),轄古黃河以北地區(qū)。②宋有河北路,治大名府(今大名東)。熙寧時分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東路治大名府,西路治真定府(今正定)。金東路改治河間府(今河間)。⑧192S年,國民黨啤府改直隸為河北省。
河東,①指今山西。②秦置河東郡,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qū)。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zhèn),按即劉裕滅后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明并河東縣入蒲州。⑧唐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jié)度使。道治蒲州,節(jié)度使治太原(今太原西南)。④宋有河東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轄地北以內(nèi)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金分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治平陽(今臨汾),北路治太原府。
河間,漢有河間郡(或河間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隋唐時為瀛州河間郡。北宋后期升河間府,治河間(今河間)。元為河間路。明清為河間府。
河內(nèi),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nèi),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nèi)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于野王為河內(nèi)縣。隋唐河內(nèi)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nèi)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度府,改河內(nèi)縣為沁陽。
河南,①河南地,秦漢指內(nèi)蒙古河套黃河以南。②戰(zhàn)國時稱周雒邑王城為河南,漢置河南縣。⑧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為大行政區(qū),轄河以南、淮以北的廣大地區(qū),治汴州(今開封)。開元時從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葉以后又有河南節(jié)度使。
河橋,古代黃河橋?qū)乙娪涊d。最早為戰(zhàn)國秦昭襄王時建筑的蒲津橋,在今陜西大荔東大慶關與山西永濟西蒲州鎮(zhèn)間。最著名者為晉杜預在富平津(今河南孟縣西南、孟津西北)所建浮橋。北宋時尚存。
河朔,指黃河以北。
河外,"見""河內(nèi)"",又秦人以河東為河外,因秦、晉各以自己的一方為內(nèi)。"
河西,漢唐以來一般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唐有河西節(jié)度使,治涼州(今武威)。
河西務,天津市武清西北北運河西岸集鎮(zhèn)。元在此接運海運漕糧。
河陽,漢河陽縣在今河南孟縣西。隋移今縣南。金移至今縣。明初撤銷,并入孟州。歷代都洛陽者,常以河陽為重鎮(zhèn)。北魏筑三城,北中城在北岸,中禪城在黃河中沙洲上,南城在南岸。唐后期置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以鎮(zhèn)之。
河陰,唐在今滎陽北置河陰縣及河陰倉。元明縣治屢遷,均在今滎陽東北。清乾隆時并入滎澤。民國復置,后又與滎澤合并為廣武縣。
河源,隋置河源郡,治亦水城(今青海興??h東南),本吐谷渾地。隋末仍入吐谷渾。唐置河源軍,治今西寧東南,后為吐蕃所有。
河中,①唐河中府在今晉西南,原為蒲州,治河東(今永濟縣蒲州鎮(zhèn))。又為方鎮(zhèn),后期號護國軍。②西域地名的河中府指今蘇聯(lián)撒馬爾罕。
河州,前涼分涼州置河州,治抱罕(今甘肅臨夏東北)。唐后期屬吐蕃。宋熙寧復置。明清或為衛(wèi),或為州。民國為導河縣。
赫圖阿拉,在今遼寧新賓西老城。
黑水都督府,唐在黑水靺鞨地置,轄黑龍江中下游流域。治所今為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
恒山,隋改恒州為恒山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南)。唐仍恒州,后改鎮(zhèn)州常山郡。
恒州,"①北魏遷都洛陽后,改舊都平城的司州為恒州。北周廢。②河北之恒州,北周分定州置。隋唐為恒州恒山郡。后避唐穆宗諱,改""恒""為""鎮(zhèn)""。五代先后為真定府、恒州、鎮(zhèn)州。"
橫海,唐方鎮(zhèn)滄景的軍號,后改義昌軍。治滄州<今滄州東南),常領滄、景、德、棣等州。
衡山,①即今南岳衡山,又今安徽天柱山(霍山),古時亦名衡山。②秦漢有衡山郡,漢或為國,轄今江淮之間皖西及毗連之豫鄂各一小部,衡山(霍山)在此郡內(nèi)。漢武帝時改六安國,轄地僅今安徽六安、安豐等數(shù)縣地,天柱山已不在轄區(qū)之中。隋唐衡山郡即衡州。
衡州,隋平陳,置衡州,治衡陽(今市)。大業(yè)改州為郡,為衡山郡。唐武德廢郡設州,又為衡州。天寶改州為郡,改衡陽郡。至德再改衡州。明清有衡州府。民國廢府。
弘農(nóng),漢弘農(nóng)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為弘農(nóng)郡治所,郡境包括黃河以南、宜陽以西一帶。
泓,宋襄公與楚人戰(zhàn)于泓,敗績。故河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為古渙水支流。
洪都,南昌的別稱,因系東南都會。
洪州,隋滅陳后置,治豫章。南昌稱洪州始此。唐改豫章為南昌。南宋孝宗年號隆興,因升洪州為隆興府。元為路,改名龍興。
鴻溝,戰(zhàn)國魏(梁)惠王所開中原運河。從今河南滎陽以北引黃河水,向東流經(jīng)開封以北(當時的開封離黃河有相當大的距離),再折而南流到淮陽東南入潁水。潁水南流入淮,濟、汴、睢、泗等水都可與鴻溝相通,故以鴻溝為中心,黃淮大平原上水道到處可通。開鑿時間約在(或約始于)公元前360年。
侯官,"福建舊有侯官縣,治今福州。""侯""本為""侯"",漢曾在此置候官。西晉因置此縣。隋改閩縣。唐又分出,后與閩縣同城。民國并為閩侯縣。"
忽汗州,唐以粟末韓褐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在其地置忽汗州,治所在今吉林敦化。境內(nèi)有忽汗河,即今牡丹江;渤海國都稱忽汗城(今寧安西南東京城);鏡泊湖稱忽汗海。
胡里改,金代地名,在今黑龍江依蘭。徽、欽二宗囚處。
壺口,①即壺關,在山西黎城東北太行山口。②山西吉縣西,黃河從北而南,水傾注而下,落差20米,號壺口瀑布。⑧今山西有壺關縣,在長治市東南。兩地界上有壺關山,兩峰夾峙,中如壺口。
湖廣,元置湖廣行省,轄今湖北東南部、湖南、廣西全部,廣東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及貴州大部。治武昌路。明仍稱湖廣,轄區(qū)大體為今湘鄂二省清遂分湖南、湖北二省。清湖廣總督正式名稱為湖北湖南總督。
湖南,唐后期所置方鎮(zhèn),先治衡州(今衡陽),繼治潭州(今長沙)。宋時荊湖南路簡稱湖南,北路簡稱湖北。
湖州,"今浙江湖州,隋文帝始置。參見""吳興""。"
虎牢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春秋時虎牢為鄭地。秦在此置關。漢以虎牢為成皋縣。隋改汜水縣。唐避李虎諱,稱虎牢關為武牢關。
虎思斡耳朵,1133年耶律大石以此為西遼國都,在今吉爾吉斯坦托克馬克以東楚河南岸。
滬瀆,"扈即現(xiàn)在的籪。古時上海人民多用""扈""捕魚,因而境內(nèi)的吳淞江有滬瀆之稱。六朝時所指為今青浦縣東北舊青浦一帶的古吳淞江。東晉時在此筑壘稱滬瀆壘,故址在宋代坍陷江中。"
滬尾,臺灣淡水港舊名。
瓠子河,古瓠子河,從今河南濮陽南分黃河水,先向東南到古巨野澤,干流在澤的西北面向東北流去,注入濟水。漢武帝時,河決瓠子,即濮陽方面的河堤決口,大量洪水經(jīng)瓠子河灌進巨野澤,由澤向東南溢出,通于淮泗。河決在公元前132年,堵塞決口在公元前109年。
花刺子模,中亞古國,在阿姆河下游,都城烏爾堅奇(玉龍杰赤)。成吉思汗征服其國,后又為帖木兒征服。十六世紀中葉遷都基華。1873年為俄國兼并。
華容,漢華容縣在今湖北潛江縣西南。
華亭,即華亭谷,在今上海市松江縣西。孫吳封陸遜為華亭侯。唐天寶十年(751年)置華亭縣。元明清為松江府治。民國為松江縣。
華陽,"晉常璩《華陽國志》謂""華陽""指華山以南川滇黔廣大地區(qū)。南朝曾在陜南勉縣一帶僑置華陽郡、華陽縣。"
華州,西魏置華州,轄境歷代屢有變遷,治所在今華縣(曾名華山、鄭縣)。清不轄縣。民國為華縣。
滑臺,東晉南北朝兵爭要地之一,即今河南滑縣東舊滑縣城。
滑州,隋置,治白馬,即古滑臺城。明初撤銷白馬縣,又改州為縣。今縣治在舊治西,原為道口鎮(zhèn)。
懷荒,北魏六鎮(zhèn)之一,在今河北張北。
懷慶,元有懷慶路,治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明清為懷慶府。
懷朔,北魏六鎮(zhèn)之一,在今內(nèi)蒙古固陽西南。
懷州,北魏置,治今河南沁陽,本野王,隋改河內(nèi)。蒙古為懷孟路,元改懷慶。
淮安,①今江蘇淮安縣,漢置射陽縣,晉為山陽縣,宋改淮安縣。元又為山陽。民國為淮安。②南宋后期改楚州置淮安軍,治淮安,即今縣。后改州。元為路。明清有淮安府。民國廢府。⑧隋以顯州為淮安郡,唐有唐州淮安郡,均治比陽(今河南泌陽)。
淮南,①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后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后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qū)。隋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為壽州壽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內(nèi)。中葉以后,置淮南節(jié)度使,亦治揚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揚州。后分為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分界約在今安徽鳳陽、和縣一帶。
淮西,①唐方鎮(zhèn),全稱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領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據(jù)淮西的吳元濟。②宋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常簡稱淮西、淮東。淮西治壽州(今安徽風臺),南宋治廬州(今合肥);淮東治揚州。
淮陽,今河南淮陽,周為陳國都城宛丘。漢于此置淮陽國,后為淮陽郡。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民國改原陳州府治淮寧縣為淮陽縣。
淮陰,東魏置淮陰郡,轄今清江市及淮陰等縣。唐有楚州淮陰郡。東魏時郡治懷恩在今淮陰西南。唐時楚州治所在山陽(今淮安),淮陰縣為其屬縣。以后亦為淮安府屬縣,明改名清河縣。民國恢復淮陰縣原名。
槐里,后秦姚興稱帝處。漢改廢丘縣置,在今陜西興平東南。
環(huán)慶,"宋環(huán)慶路治慶州(慶陽府,今慶陽)。""環(huán)""指環(huán)州(今環(huán)縣),轄今陜甘各一部。金為慶原略。"
洹水,今名安陽河,從林縣隆慮山向東流,經(jīng)安陽到內(nèi)黃附近入衛(wèi)河。
桓州,遼桓州以高句麗故丸都城為治所,在今吉林集安西北。金桓州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西北。兩桓州非一地,
浣花溪,在成都西郊,為錦江支流。杜甫居溪旁。
皇都,契丹上京初建時稱皇都,在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東南。
黃,春秋時楚所滅嬴姓國,在今河南潢川西。
黃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與中原諸侯會盟處。
黃鵠(鶴)山,即今武漢市武昌蛇山,傳為仙人子安乘黃鵠而過之處。孫吳時在此建黃鶴樓。歷代修建。建長江大橋時拆除,遷其塔至高觀山。
黃金臺,燕昭王招賢所筑,在今河北易縣東南的北易水南。今北京市、徐水、滿城、定興均有黃金臺,乃后人依托。
黃陵岡,在今山東曹縣西南廢黃河北岸,元明時最為黃河險工所在。
黃龍城,"契丹黃龍府在今吉林農(nóng)安。宋岳飛""痛飲黃龍""之語,論者或以為岳飛誤以燕京為黃龍城。"
黃浦,上海市內(nèi)黃浦江舊稱。本為吳淞江一支港,明初已很寬廣。后經(jīng)疏浚改流東北會吳淞江,代吳淞江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
黃天蕩,"①今南京市東北一段長江,古有黃天蕩之名。韓世忠阻擊金兀術(shù)于此。②今蘇州東南隅葑門外也有黃天蕩,""黃""一作""皇""。"
黃歇浦,上海市內(nèi)黃浦江別稱。楚春申君黃歇與上海無關,黃歇疏鑿黃浦事純系后人誤傳。
黃州,今湖北黃岡,南朝齊為南安縣,隋改黃岡縣。隋置黃州即以此為治所。明清有黃州府。民國廢府。
湟中,指今青海省湟水兩岸,漢為羌族等族聚居處。
潢水,西拉木倫河古名。
徽州,"宋宣和間改歙州置。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廢府。參見""歙州""。"
回洛倉,隋筑,在今洛陽隋故城北七里。
回中,秦宮名,在今陜西隴縣西北。又有回中道,南起關中的沂水河谷,中經(jīng)回中宮,北出蕭關,進入隴東。
洄曲,唐淮西拒命,屯重兵于洄曲。指今河南沙河與澧河會流處下游一帶。
會川,唐于今四川會理西置會川縣,天寶末為南詔所有。南詔置都督府。大理時置府。元為路。明為衛(wèi)。清廢。
會稽,秦會稽郡治吳(今蘇州),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紹興),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臨海(臺州)等郡后,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合二縣為紹興縣。
會稽山,在浙江中部,主峰在嵊縣西北,又名秦望山。
會寧,在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舊名按出虎。金置會寧州,升為府,加號上京。蒙古廢府。又今甘肅省有會寧縣。
會通河,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始開,從今山東梁山縣安山西南,向北到臨清達御河(今衛(wèi)河),長二百五十余里,造閘三十一座以蓄積水勢,名會通河。以后又在徐州至臨清間的河道上,建閘多處。于是把這條河道統(tǒng)稱為會通河(其中包括濟州河、泗水等水道)。這條河道的問題在于水源不足,所以不大能起作用。明永樂年間,工部尚書宋禮用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議,筑東平戴村壩,把汶水向南遏入南旺湖,分流南北,增加運河水量,再加上其他一些措施,會通河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但是由于黃河在徐州附近與運河交叉,黃河問題與運河問題糾纏在一起,明清兩代不斷發(fā)生問題。清末漕運停止后,能通航的部分就不多了。
會州,西魏置會州,治會寧(今甘肅靖遠)。曾屬吐蕃、西夏。北宋后期再置會州。元移治西寧(今會寧東),后省西寧入州(即以州治為西寧縣)。明降州為會寧縣。
惠州,宋改禎州為惠州,治歸善(今廣東惠陽東)。明清有惠州府。民國廢府,府治為惠陽縣。今有惠州市、惠陽縣。
渾河,即今永定河。本名盧溝河,因河水渾濁稱渾河;又因下游河道常有遷徙,稱無定河(按陜北有無定河,是正式名字,此系別稱)。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于成龍等疏浚改定河道,命名為永定河。
雞籠,臺灣基隆舊稱。港口外的基隆嶼稱雞籠山。
雞鹿塞,在今內(nèi)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
吉州,①隋置吉州。治廬陵(今扛西吉安)。隋、唐都曾稱廬陵郡,后仍為州。元時改名吉安。②金在今山西吉縣一帶置吉州。民國改縣。
汲郡,晉置汲郡,治汲縣(今縣西南)。隋唐汲郡即衛(wèi)州。
即墨,戰(zhàn)國齊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不在今即墨。
集慶,1329年,元改建康路為集慶路。1356年朱元璋取集慶,改為應天府。
濟南,漢有濟南國。呆楚七國亂后為郡,治東平陵(今章丘西)。晉移治歷城(今濟南)。北魏為齊州。宋政和中升濟南府。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廢府。
濟水,江、淮、河、濟,-古稱四瀆。濟水有黃河以北與黃河以南兩部分。黃河以北部分源出今河南濟源西王屋山,入河處漢時在今武陟縣南,后移今溫縣東南,又移至溫縣西南。因受河堤阻擋,近代濟水不入黃河,而折入漭河。黃河以南部分系黃河支流,古時從今滎陽北分出,東流入巨野澤(北朝時從今滎陽東北至巨野澤有南北兩條水道)。出巨野澤后向北再向東流入海中,在今濟南附近一段,大體同今黃河,從濟南以北櫟口起至海,大體同今小清河。隋以后巨野澤以上漸湮,以下則漸稱清水。唐宋曾利用濟水南派故道,通東方航運,如五丈河即是。以后又湮。
濟陽,漢濟陽縣在今河南蘭考東北,西晉在此曾置濟陽郡,南遷后廢。濟陽縣在唐初并入冤句縣。
濟陰,漢分梁國置濟陽國,改郡,治定陶(今縣西北)。隋唐為曹州濟陰郡。
濟州,①北魏所置濟州,治稿嗷(今山東茌平西南)。唐安史之亂以前、州城為河所陷,轄地并入鄆州。②五代后周分鄆州重置濟州,治巨野(今縣南)。巨野本在北魏濟州界之外,所領亦僅一小部分為舊濟州地。金移州治于任城(今濟寧,在北魏與巨野同屬兗州)。元升路,轄境兼有今蘇皖各一部。明仍為州,轄境縮小。清濟寧州僅濟寧、嘉祥、金鄉(xiāng)等數(shù)縣,巨野、鄆城都不在州境。民國廢州。
濟州河,元在濟州境內(nèi)所開運河,即今運河魯橋、安山段的前身。會通河完工后,濟州河成為會通河的一段。
薊,先秦燕國國都,在今北京城西南隅。
薊縣,古薊縣在今北京城西南隅,秦置,遼改為析津。今天津市薊縣本為薊州治所,名漁陽,明省入本州。民國改為薊縣。
薊州,"唐開元時置,治所見""薊縣""條。薊州在明為九邊之一,轄地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總兵官駐三屯營(今河北遷西西北)。"
稷下,戰(zhàn)國時的學術(shù)活動中心,在齊都臨淄稷門附近。稷門以在稷山下得名。
冀州,①《禹貢》九州之一。②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冀中、冀南及魯、豫各一小部。東漢先治高邑(今河北柏鄉(xiāng)北),后治鄴(今臨漳西南)。歷代均置,治所轄區(qū)多變。清冀州轄今冀縣等數(shù)縣地。民國廢州,以治所為冀縣。
夾谷,孔子相(任贊禮之職)魯定公會齊景公處,在今山東萊蕪南,另說在淄博市淄川西南。
迦師城,唐疏勒鎮(zhèn)駐迦師城,在今新疆喀什市。
葭萌,古蜀王弟葭萌為苴侯,秦用人名為地名,置縣于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為漢壽。
嘉定,①指南宋所升的嘉定府,在四川。今尚稱樂山為嘉定。②今上海市嘉定,南宋嘉定千年(1217年)置縣,故名。
嘉興,"南宋慶元中升秀州為嘉興府。明清都有嘉興府。孫吳時有嘉禾生此,宋以""嘉禾""為郡額,故別稱嘉禾。"
嘉峪關,在甘肅嘉峪關市西,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關。
嘉州,北周置,治平羌(今四川樂山)。隋大業(yè)初改眉州。唐既有眉州,也有嘉州。嘉州有今樂山、峨眉等地。南宋慶元時升嘉定府。
郟,春秋鄭地,在今河南滎陽北。公元前597年晉楚戰(zhàn)處。
堅昆,唐于鐵勒結(jié)骨(黠戛斯)部地置羈縻都督府,名堅昆,在今俄羅斯境內(nèi)葉尼塞河上游一帶。
犍陀羅,古國名,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阿富汗東部。犍陀羅佛教藝術(shù),吸收古希臘的影響,自具特色。
犍為,漢犍為郡初置時治所在今貴州遵義西,后遷今四川宜賓西南、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地有今川南及滇黔各一部。南朝梁廢。隋有戎州鍵為郡。
簡州,隋置簡州,在今四川簡陽地。原治所在今縣西北,明遷今縣。
建安,今福建建甌,東漢末分侯官縣置。孫吳分會稽郡置建安郡,以建安:縣為治所。福建與浙江分治始此。以后建安郡漸縮小為今福建西北部。隋唐以閩州、建州為建安郡。
建昌,①宋于今江西南城置建昌軍。元為路。明清為建昌府。民國廢府。②今四川西昌一帶,南詔蒙氏置建昌府。元為路。明置衛(wèi),改軍民指揮使司。清雍正改寧遠府。
建康,①即今南京,見名城專條。⑧前涼建康郡在今甘肅高臺西南。唐武則天時,王孝杰曾于今高臺東南置建康軍,后地入吐蕃。
建寧,①蜀漢改益州郡為建寧郡,治味縣(今云南曲靖)。南朝梁末廢。②南宋升建州為建寧府,治建安(今福建建甌)。元為路。明又為府。民國廢。
建業(yè),212年孫權(quán)始以今南京為建業(yè)。西晉滅吳,用舊名株陵,既而分為秣陵、建業(yè)。西晉末,避愍帝諱改建康。
建州,①唐置,治建安,轄閩江上游一帶。②契丹有建州,治永霸(今朝陽西南)。明初廢。
建州衛(wèi),明永樂元年(1403年)置,在今吉林市東南,以阿哈出(李思誠)為指揮使。八年至十年間,再在今吉林琿春與朝鮮慶源、會寧一帶,置建州左衛(wèi),以猛哥帖木兒為指揮使。以后兩部遷至今遼寧新賓縣境。正統(tǒng)七年(1442年),明增置建州右衛(wèi),以猛哥弟范察為指揮使,猛哥子董山繼左衛(wèi)任。
劍門,唐武則天時于劍閣東置劍門縣。元度。
劍南,"唐有劍南道,領今四川大部(不包括東部的南充、重慶等地)及云、貴、甘各一部,治益州(今成都)。又為方鎮(zhèn),從肅宗時起,更分設劍南西川、劍南東川兩節(jié)度使。參見""東川""。"
劍外,唐人以劍閣以南蜀地為劍外。
劍州,唐先天間改始州置劍州,治昔安(今四川劍閣)。南宋為隆慶府。元仍為州。民國為劍閣縣。
鑒湖,在紹興西南。舊時因以此為紹興的別稱。
江表,古指長江以南地。
江乘,秦至南北朝有江乘縣,在今江蘇句容北。
江東六十四屯,黑龍江省舊黑龍江城(今愛輝縣黑河鎮(zhèn)南七十里璦琿縣舊治)對面黑龍江東岸六十四個村屯總稱。
江南,清初有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為蘇、皖二省。
江南東道,唐初置江南道,后分東西二道,東道治蘇州,轄今蘇南及浙、閩之地。
江南東路,宋置江南路,后分東西二路。東路治江寧,轄今蘇南西部(常州即屬兩浙路)、皖南、贛東(北宋包括江州,南宋江州屬西路)。
江南西道,唐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南昌),轄今江西全省、湖南大部、皖南、鄂東一部。
江南西路,宋江南西路治洪州,轄今江西大部、鄂東一小部。
江寧,937年,南唐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與清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qū),或在郊區(qū)。清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廢府及上元,以江寧縣為省會。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寧于市郊。
江西,隋唐以前指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qū)。唐分江南道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宋亦分江南路為東西二路,于是始以江西指今江西省。
江夏,漢江夏郡治安陸(今湖北云夢),轄今豫、鄂各一部。三國魏吳各置江夏郡,吳江夏治武昌(今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今云夢西南)。晉滅吳,還治舊地,改為武昌郡。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昌),轄區(qū)縮為今武漢及其附近一帶。隋唐江夏郡即鄂州。
江州,①秦以原巴國都為江州縣,即今重慶市嘉陵江北岸。②西晉置江州,轄今贛、閩及湘、鄂各一小部,至唐而僅轄九江及附近數(shù)縣,治所先在豫章(今南昌),后遷柴桑(今九江西南),唐治潯陽(今九江)。明改九江府。
江左、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東流,江南地區(qū)在這段江流之東,故名江東。古人于地理以東為左、西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左,今江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福建師范大學《數(shù)字信號處理應用二》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福建師范大學《泥塑基礎》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機器人行業(yè)2024年三季度投融市場報告
- 福建師范大學《機械設計基礎》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電氣規(guī)范考核題
- 泛函分析課件教學課件
- 2024年天津客運駕駛員從業(yè)資格證考試答案
- 2024年呼和浩特客運員考試題庫及答案詳解
- 2024年湖南客運資格證操作考試內(nèi)容
- 2024年北京客運資格證培訓考試題答案
- 個體工商戶恢復正常記載狀態(tài)申請表
- 護理專業(yè)群建設方案
- 高標準農(nóng)田施工組織設計(全)
- 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治療進展
- 新疆烏魯木齊市寫字樓市場調(diào)研報告
- 益盟操盤手纏論系列指標安裝方法流程
- 衛(wèi)生間裝修施工方案方案
- 警用摩托車管理規(guī)定
- GB/T 28051-2011焊接絕熱氣瓶充裝規(guī)定
- GB/T 26389-2011衡器產(chǎn)品型號編制方法
- GA/T 1393-2017信息安全技術(shù)主機安全加固系統(tǒng)安全技術(shù)要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