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學-課程資料new_第1頁
刑法學-課程資料new_第2頁
刑法學-課程資料new_第3頁
刑法學-課程資料new_第4頁
刑法學-課程資料new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一章刑法學第一節(jié)刑法的概念與分類一、刑法的概念1.刑法概念:刑法是規(guī)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罰)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2.立法史:1979.7.1通過第一部刑法典,1980.1.1施行;1997年3月新刑法典通過。修訂的指導思想:制定一部有中國特色的統(tǒng)一的比較完備的刑法典;保持刑法的連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對原來籠統(tǒng)的規(guī)定盡量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至今共通過6個刑法修正案。3.獨立部門法性質:特定的調(diào)整對象;獨特的目的和判斷標準;獨立發(fā)展的歷史;刑法概念的相對獨立性。4.刑事法。在刑事法與民事法的分類中,刑法屬于刑事法。刑事法是關于犯罪的偵查,認定以及刑事責任的追究、實現(xiàn)的法律。刑法規(guī)定犯罪,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罰,故屬于刑事法。5.實體法。在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中,刑法屬于實體法。6.公法。在公法與私法的分類中,刑法屬于公法。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標準不一,但一般認為,刑法屬于公法。二、刑法的分類1.廣義的刑法與狹義的刑法廣義刑法是關于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附屬刑法。刑法典是國家以刑法名稱頒布的、系統(tǒng)規(guī)定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法律。單行刑法是國家以決定、規(guī)定、補充規(guī)定、條例等名稱頒布的、規(guī)定某一類犯罪及其刑事責任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項的法律。附屬刑法即附帶規(guī)定于民法、經(jīng)濟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規(guī)范。我國目前沒有真正的附屬刑法。新刑法頒布后,行政法、經(jīng)濟法等法律中的一些條款,只是形式上概括性地重申了刑法的相關內(nèi)容,而沒有對刑法作出解釋、補充、修改等實質性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很難稱得上附屬刑法。狹義刑法是指刑法典。2.普通刑法與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是指具有普遍適用的性質與效力的刑法,刑法典便是普通刑法。特別刑法是指僅適用于特別人、特別的時候、特別的地方或特別事項(犯罪)的刑法。一般來稅,單行刑法與附屬刑法屬于特別刑法。香港、澳門、臺灣刑法僅適用于中國的特別地,也可謂中國的特別刑法。當某種行為同時符合普通刑法與特別刑法的規(guī)定時,應根據(jù)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的原則僅適用特別刑法;如果某一行為同時符合兩個同等效力的特別刑法的規(guī)定,則應根據(jù)新法優(yōu)于舊法的原則僅適用新的特別刑法;如果某一行為同時符合兩個效力不同的特別刑法,則應適用效力更高的特別刑法。3.形式刑法與實質刑法:形式刑法是指從外形或名稱上(形式上)便可得知其為刑法的法律,刑法典與單行刑法即是。實質刑法是指外形或名稱上不屬于刑法,但其內(nèi)容規(guī)定了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法律或條款,附屬刑法即是。4.國內(nèi)刑法與國際刑法:國內(nèi)刑法是適用于一國領域內(nèi)的刑法。國際刑法一詞則有三種不同含義:一是國際刑事法或世界刑法,是指超國家的、在整個世界范圍內(nèi)予以適用的刑法,世界上還不存在這種國際刑法。二是規(guī)定違反國際公法原則(或違反人類共同利益)的犯罪及制裁的法律。我國刑法理論一般在此意義上使用國際刑法概念。三是關于國內(nèi)刑法適用范圍的法律,即關于國內(nèi)刑法的空間效力、管轄權、外國刑事判決的效力、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的法律。最先意義上的國際刑法,就是指這種刑法適用法。第二節(jié)刑法的性質與任務一、刑法的性質刑法具有區(qū)別于其他法律的特有屬性。1.規(guī)制內(nèi)容的特定性:犯罪與刑罰。刑法是規(guī)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規(guī)范。2.法益保護的廣泛性:一般部門法都是只調(diào)整和保護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如民法僅調(diào)整和保護財產(chǎn)關系以及部分與財產(chǎn)有關的人身關系;婚姻法僅調(diào)整和保護婚姻家庭關系;如此等等。刑法則保護人身的、經(jīng)濟的、財產(chǎn)的、婚姻家庭的、社會秩序等許多方面的法益。刑法的不完整性:首先,刑法并不是將所有侵害法益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而只是將其中部分嚴重侵害法益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其次,即使是嚴重侵害法益的行為,但由于刑事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立法者也可能不將其規(guī)定為犯罪;再次,成文刑法總是具有局限性,一些嚴重侵害法益的行為也可能被遺漏。刑法的不完整性,要求司法機關嚴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則。3.制裁手段的嚴厲性:刑法規(guī)定的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罰,刑罰是國家最嚴厲的強制方法。4.部門法律的補充性:國家有許多部門法,需要保護的法益都首先由部門法來保護;如果所有的部門法都能充分有效地保護各種法益,刑法就沒有存在的余地;反之,只有當一般部門法不能充分保護法益時,才需要刑法保護。5.其他法律的保障性:由于其他法律在不能充分保護法益時需要刑法保護,刑法的制裁方法又最為嚴厲,這就使得刑法實際上成為其他法律的保障二、刑法的任務我們可以將刑法的任務概括為保護法益,保護的方法是禁止和懲罰侵犯法益的犯罪行為。懲罰與保護密切聯(lián)系:不使用懲罰手段抑止犯罪行為,就不可能保護法益;為了保護法益,必須有效地懲罰各種犯罪;懲罰是手段,保護是目的。這就要求司法人員在適用刑法時,以保護法益為目的,決不能為了懲罰而懲罰。刑法的機能是指刑法現(xiàn)實與可能發(fā)揮的作用。國外刑法理論一般認為刑法具有以下三種機能:(1)行為規(guī)制機能,指刑法具有使對犯罪行為的規(guī)范評價得以明確的機能。評價機能與決定機能。(2)法益保護機能,指刑法具有保護法益不受犯罪侵害與威脅的機能。犯罪是侵害或威脅法益的行為,刑法禁止和懲罰犯罪,是為了保護法益。(3)自由保障機能,指刑法具有保障公民個人自由不受國家刑罰權不當侵害的機能。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憲章”,又是“犯罪人的大憲章”。法益保護機能主要依靠刑罰的宣示與適用來實現(xiàn);自由保障機能則主要依賴限制刑罰的適用而實現(xiàn)。如何既最大限度地保護法益,又最大限度地保障自由,就成為難題。第三節(jié)刑法的體系與解釋一、刑法體系編、章、節(jié)、條(修正案“條之一”)、款、項。刑法典由兩編組成:第一編為總則,第二編為分則,另有一條附則。總則內(nèi)容是一般規(guī)定,分則內(nèi)容為具體規(guī)定;總則規(guī)定不僅適用于分則,而且適用于其他有刑罰規(guī)定的法律。編下為章。總則共五章,分別為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犯罪,刑罰,刑罰的具體運用,其他規(guī)定;分則共十章,分別規(guī)定了十類犯罪。章下為節(jié),但只是總則的第二、三、四章以及分則的第三、六章之下設立節(jié),總則的第一、五章及分則的其他章之下沒有設立節(jié)。節(jié)下是條,條是表達刑法規(guī)范的基本單位,也是刑法典的基本組成單位。刑法典的全部條文用統(tǒng)一的順序號碼進行編排,從第1條至第452條統(tǒng)一編號,不受編、章、節(jié)劃分的影響。通過修正案在刑法典中增加條文時,在相關的條文后采取第××條之一、之二的編號方式。條下為款??钕率琼?。前段、中段、后段。但書:當同一條款的后段要對前段內(nèi)容做出相反、例外、限制或補充規(guī)定時,往往使用“但是”一詞予以表示,“但是”開始的這段文字稱為“但書”(但書前的內(nèi)容稱為“本文”)。但書主要有以下情況:(1)對前段表示了相反關系;(2)對前段表示了例外關系;(3)對前段表示了限制關系;(4)對前段表示了補充關系。二、刑法的解釋(一)刑法解釋的概念刑法解釋是指對刑法規(guī)定的真實含義的說明。1.解釋的必要性:(1)刑法內(nèi)容是由文字表達的,任何用語盡管核心意義明確,但總會向邊緣擴展,使其外延模糊,需要通過解釋界定刑法用語的擴展邊際;絕大多數(shù)用語總是具有多義性,需要通過解釋明確刑法用語應取何種含義;絕大多數(shù)用語總是具有多義性,需要通過解釋明確刑法用語應取何種含義;用語隨著時代發(fā)展會產(chǎn)生新的含義,需要通過解釋說明刑法是否接受新的含義;許多用語也存在“言不盡意”的情況,需要通過解釋揭示其未盡之意。此外,刑法中有許多規(guī)范的概念與純粹的價值概念,必須通過解釋明確其含義。(2)刑法所規(guī)定的各種犯罪類型,都是對犯罪現(xiàn)象進行抽象的結果,而不可能詳盡敘述各種犯罪的具體表現(xiàn),但現(xiàn)實的案件都是具體的,于是刑法規(guī)定與個案之間便存在距離。(3)刑法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要使穩(wěn)定的刑法適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形勢,就有賴解釋。2.刑法解釋的意義:正確理解刑法;正確實施刑法;克服刑法規(guī)定局限;促進刑法發(fā)展與完善。3.解釋目標:主觀解釋論與客觀解釋論。我們傾向于客觀解釋論。刑法解釋的目標應是存在于刑法規(guī)范中的客觀意思,而不是立法者制定刑法規(guī)范時的主觀意思或立法原意。(1)立法原意并不十分明確,因為立法者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集體。即使是一個人立法,探求立法原意也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自我認識也是一種解釋,它不比其他的解釋容易。(2)刑法一經(jīng)制定,它就是一種客觀存在,與立法原意產(chǎn)生距離,需要根據(jù)用語的客觀含義做出解釋。(3)刑法是成文法,它通過語詞表達立法意圖,所以,解釋者應當通過立法者所使用的語詞的客觀含義來發(fā)現(xiàn)立法意圖。(4)刑法具有穩(wěn)定性,但它同時必須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追求立法原意必然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從而影響刑法的生命力。(5)探求立法原意,往往導致探求起草者的原意,起草者成為刑法的有效解釋者,但這容易形成人治,而不利于法治。(6)立法原意也可能存在缺陷,探求立法原意則不利于克服立法原意的缺陷;只有進行客觀解釋,才有利于刑法的完善。(7)進行客觀解釋,并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因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是用文字表達出來的、具有外部形式的刑法,而不是存在于立法者大腦中的內(nèi)心意思。不過,在根據(jù)文字的客觀含義只能得出荒謬的結論時,則應根據(jù)相關資料探求立法原意,使解釋結論明確、正當、符合刑法目的??傊?,刑法解釋應以客觀解釋為基礎,只有當客觀解釋的結論荒謬時,才應采取主觀解釋。4.解釋限制:文義限制、法益保護目的、憲法指導。(二)刑法解釋的效力非正式的刑法解釋,即未經(jīng)國家授權的機關、團體、社會組織、學術機構以及公民個人對刑法所作的解釋,沒有法律效力,但對刑事司法乃至立法活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具有重大作用。正式的刑法解釋,即由被授權的國家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nèi)所作出的解釋,具有法律效力。正式的刑法解釋主要指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立法解釋,是指在刑法頒布后,由立法機關對刑法規(guī)定的含義所作的解釋。司法解釋,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就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所作的解釋。(三)刑法解釋的方法一般認為,刑法解釋方法分為兩大類:文理解釋與論理解釋。1.文理解釋:根據(jù)刑法用語的文義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闡釋刑法意義的解釋方法。文理解釋的概據(jù)主要是語詞的含義、語法、標題。文理解釋是一種基本的但并非簡單的解釋方法。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合理,則沒有必要采取論理解釋方;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不合理或產(chǎn)生多種結論,則必須進行論理解釋。2.論理解釋:是指參酌刑法產(chǎn)生的原由、理由、沿革及其他相關事項,按照立法精神,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論理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1)擴大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窄,于是擴張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341條中“出售”,解釋為“包括出賣和以營利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為”,則是一種擴大解釋。擴大解釋是對用語通常含義的擴張,不能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如果完全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則是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類推解釋。(2)縮小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廣,于是限制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111條規(guī)定的“情報”限定為“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guī)定不應公開的事項”,則是縮小解釋。(3)當然解釋。《刑法》第201條規(guī)定,“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認為因偷稅被給予三次、四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則是當然解釋。(4)反對解釋。即根據(jù)刑法條文的正面表述,推導其反面含義的解釋方法。(5)補正解釋。即在刑法文字發(fā)生錯誤時,統(tǒng)觀刑法全文加以補正,以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6)體系解釋。即根據(jù)刑法條文在整個刑法中的地位,聯(lián)系相關法條的含義,闡明其規(guī)范意旨的解釋方法。(7)歷史解釋。即根據(jù)制定刑法時的歷史背影以及刑法發(fā)展的源流,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8)比較解釋。在進行比較解釋時,不可忽視中外刑法在實質、內(nèi)容、體例上的差異,不能只看文字上的表述與犯罪的名稱,而應注重規(guī)定某種犯罪的條文在刑法體系中的地位,從而了解相同用語在不同國家的刑法中所具有的不同含義。(9)目的解釋:任何解釋結論都必須符合刑法的目的。任何解釋都或多或少包含了目的解釋;當不同的解釋方法得出多種結論或不能得出妥當結論時,就以目的解釋來最終決定;刑法分則規(guī)定具體犯罪與刑罰的條文,都有其特定的法益保護目的;在確定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時,必須以其保護法益為指導。目的解釋的前提是正確確定刑法規(guī)范的目的。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則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貫穿于刑法始終,必須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準則。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治的基本原則在刑法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各個部門法都必須遵循的共同準則在刑法中的特殊體現(xiàn)。新刑法明確規(guī)定了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這就是罪刑法定原則、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第一節(jié)罪刑法定原則一、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基礎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新《刑法》第3條規(guī)定了罪刑法定原則:“法律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一規(guī)定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一般認為,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基礎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民主主義要求,國家的重大事務應由人民(公民)自己決定,各種法律應由人民自己制定。二、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nèi)容(一)法律主義(成文法主義)罪刑法定義所要求的法律主義,是指規(guī)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必須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據(jù)成文法律定罪量刑。其具體要求是:規(guī)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只能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故行政機關不能制定刑法;規(guī)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必須由本國通用的文字表達;習慣法不能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習慣法雖然在一定范圍內(nèi)能夠體現(xiàn)民意,但根據(jù)預測可能性的原理,必須排斥習慣法。習慣法形成于社會生活簡單、價值單一的時代,在社會復雜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習慣法作為刑法的淵源已不可能;習慣法通常缺乏明確表達,人們難以據(jù)此預測自己的行為性質與后果。最為關鍵的是,習慣法難以起到限制司法權力的作用。在我國,判例不能成為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據(jù),法官無權創(chuàng)新罪名。判例法至少在程序上違反民主主義原理;判例法實際上是溯及既往的法律,它要求人民在行為時遵守行為時并不存在的判例法,損害了人民的預測可能性和刑法的保障機能;恪守遵循先例的原則,也會損害具體的妥當性。正因為如此,即使在實行判例法主義的國家,現(xiàn)在也不允許法官創(chuàng)制罪名,不允許法官在刑法領域造法。所以,罪刑法定原則要求事先由立法機關分布成文的刑法,然后由司法機關執(zhí)行。一方面,司法機關只能根據(jù)成文刑法定罪量刑,這便限制了司法權力;另一方面,人民可以根據(jù)成文刑法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后果,從而在法律禁止之外享有充分的自由。(二)禁止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事后法,是指只能適用行為時的法律,而不得適用行為后的法律(溯及既往)。禁止事后法是保障人民自由的要求。禁止溯及既是司法原則,也是立法原則。根據(jù)預測可能性的原理,下列做法被禁止1)將行為時并未禁止的行為科外刑罰2)將行為時雖有法律禁止但并未以刑罰禁止(未規(guī)定法定刑)的行為科處刑罰3)事后減少犯罪構成要件而增加犯罪可能性4)事后提高法定刑5)改變刑事證據(jù)規(guī)則,事后允許以較少或較簡單的證據(jù)作為定罪根據(jù)。(三)禁止類推解釋:類推解釋,是指需要判斷的具體事實與法律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基本相似時,將后者的法律效果適用于前者。類推解釋違背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一般認為,罪刑法定原則并不禁止擴大解釋,但如何厘定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的界限,則是一個難題。從形式上說,擴大解釋所得出的結論,沒有超出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內(nèi)進行解釋;而類推解釋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外進行解釋。從著重點上說,擴大解釋著眼于刑法規(guī)范本身,仍然是對規(guī)范的邏輯解釋;類推解釋著眼于刑法規(guī)范之外的事實,是對事實的比較。從論理方法上說,擴大解釋是擴張性地劃定刑法的某個概念,使應受處罰的行為包含在該概念中;類推解釋則是認識到某行為不是刑法處罰的對象,而以該行為與刑法規(guī)定的相似行為具有同等的惡害性為由,將其作為處罰對象。從實質上而言,擴大解釋的結論在公民預測可能性之內(nèi);類推解釋則超出了公民預測可能性的范圍。(四)禁止絕對不定(期)刑:法定刑必須有特定的刑罰種類(刑種)與特定的刑罰幅度(刑度)。如果刑法對某種行為沒有規(guī)定刑罰。那么,根據(jù)“沒有法定的刑罰就沒有犯罪”的原則,該行為便不是犯罪。同樣,如果刑法只是規(guī)定對某種行為追究刑事責任,但沒規(guī)定特定的刑種與刑度(不定刑),司法機關因為沒有適用刑罰的村準,事實上也不可能追究刑事責任。所以,不同時代的刑法通常都對犯罪規(guī)定了特定的刑種與刑度。所不同的是,在一段時間內(nèi),西方一些國家的刑法規(guī)定了絕對確定的法定刑,使法官沒有裁量的余地。從表面上看,刑法規(guī)定絕對確定的法定刑,有利于保障人權。但事實上,任何一種具體的犯罪者可能具有不同的情節(jié)、不同的危害程度以及不同的人身危險性,而確定的法定刑只能以該種犯罪的平均程度的危害性為根據(jù)予以確定,故反而侵害那些情節(jié)輕微、人身危險性較輕的部分犯罪人的自由。所以,現(xiàn)代各國的刑法都規(guī)定了相對確定的法定刑。由于刑法規(guī)定了相對確定的法定刑,法官不僅應當以相對確定刑為住所裁量刑罰,而且必須作出具體的裁量,即必須宣告具體的刑罰,而不能宣告不定期刑。相對確定的法定刑,一方面限制了法官自由裁量的權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實現(xiàn)罪刑的均衡,因而符合法治的要求。(五)明確性1.明確性的含義:明確性“表示這樣一種基本要求:規(guī)定犯罪的法律條文必須清楚明確,使人能確切了解違法行為的內(nèi)容,準確地確定犯罪行為與非犯罪行為的范圍,以保障該規(guī)范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行為不會成為該規(guī)范適用的對象?!?.明確性是限制國家權力、保障人民自由的基本要求。3.明確性具有相對性;立法與理論的合力。實現(xiàn)刑法的明確性是刑事立法與刑法理論的共同任務(六)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1.含義:是指刑罰法規(guī)只能將具有處罰根據(jù)或者說值得科處刑罰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2.必要性:刑法保護的法益范圍的廣泛性,刑法的補充性,使刑法成為其他法律的保障。因此,刑法不可能理會瑣細之事。3.當罰的判斷:(1)這種行為不管從哪個角度而言,對法益的侵犯性都非常嚴重,而且絕大多數(shù)人不能容忍,并主張以刑法進行規(guī)制;(2)適用其他制裁方法不足以抑制這種行為,不足以保護法益;(3)運用刑法處罰這種行為,不會導致禁止對社會有利的行為,不會使國民的自由受到不合理的限制;(4)對這種行為能夠在刑法上進行客觀的認定和公平的處理;(5)運用刑法處罰這種行為能夠獲得預防或抑制該行為的效果。4.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傾向(七)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禁止不均衡的刑罰,當然是罪刑法定原則的重要內(nèi)容。刑罰處罰程度由重到輕,是歷史發(fā)展的進步表現(xiàn)與必然結果;輕刑化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應該或者可以超越時代實行輕刑化。三、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實現(xiàn)1.罪刑法定原則既是制定刑法的原則,也是解釋刑法、適用刑法的原則。2.要求樹立法治觀念。3.要求司法體制的合理性。4.要求合理解釋刑法。5.要求正確定罪量刑。第二節(jié)平等適用刑法原則一、基本含義與思想基礎1.含義:平等適用刑法原則,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意味著刑法規(guī)范在根據(jù)其內(nèi)容應當?shù)玫竭m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2.是保障人民自由的要求。3.是保護法益和保障自由的要求。4.是刑法本身的要求(裁判規(guī)范與行為規(guī)范)。5.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二、基本內(nèi)容與具體實現(xiàn)1.基本內(nèi)容:平等保護法益;平等地認定犯罪;平等地裁量刑罰;平等地執(zhí)行刑罰2.實現(xiàn):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的真正實現(xiàn),需要改革司法體制,保證司法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素質并且能夠獨立依法審理刑事案件;需要改革刑事審判方式,保證審判程序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實;需要改變執(zhí)法觀念,保證以平等的執(zhí)法觀指導刑法的適用;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配合,保證刑事案件能夠順利、迅速移送司法機關;需要杜絕地方保護主義,保證刑法能夠適用于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需要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率先增強法治觀念,保證司法機關平等適用刑法;需要所有公民樹立平等觀念,保證平等適用刑法有牢固的思想基礎。3.平等的難題: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第三節(jié)罪刑相適應原則一、思想基礎1.含義: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2.思想基礎:緣于因果報應觀念,是適應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3.刑法目的:預防犯罪,刑法的裁量應當有利于預防犯罪二、基本內(nèi)容1.刑罰與罪質相適應:罪質,就是犯罪構成主客觀要件統(tǒng)一表現(xiàn)的犯罪性質。它是犯罪的質的規(guī)定性。不同的罪質,標志著各犯罪行為侵害、威脅法益的鋒芒所向不同。這種不同,正是表明各種犯罪具有不同的程度,從而決定刑罰輕重的根本所在。刑事立法首先著眼于罪質的不同,制定與之相對應的輕重有別的法定刑。所以,審判機關在量刑的時候,也要首先確定與該犯罪的罪質相對應的法定刑是什么。認準了這一點,就在總體上為正確量刑提供了根本保證,即使在具體選擇刑種、刑度時略有偏頗,也不致刑罰畸輕畸重。2.刑罰與犯罪情節(jié)相適應:這里所說的犯罪情節(jié),是指不具有犯罪構成要件的意義,卻同犯罪構成的主客觀方面有密切聯(lián)系,反映主客觀方面的情狀或深度,從而影響罪行輕重的各種事實情況。3.刑罰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是指犯罪人具有的不直接反映罪行的輕重,卻可以表明他對社會的潛在威脅程度及其消長的本身情況,包括罪前的和罪后的情況。審判機關對任何犯罪決定刑罰時,都應當堅持這三個“適應”,全面衡量,不容偏廢。當然,這三者的作用也不是等同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應當是直接體現(xiàn)社會危害程度的罪質和情節(jié),而不是人身危險性;人身危險性只起次要作用。而且,作為量刑考慮因素的人身危險性,只有在本人實施了犯罪行為,被審判機關裁量刑罰的時候,才有意義。三、表現(xiàn)特點1.制刑,主要表現(xiàn)為建立刑罰體系和規(guī)定各種具體犯罪的法定刑。制刑比較重視罪質,力求在宏觀上保證刑罰與罪質相適應,同時兼顧犯罪情節(jié)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2.量刑,是在認定犯罪性質及其法定刑的基礎上,依案件情節(jié)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的不同,實行區(qū)別對待的方針,具體選定適當?shù)男嫘袒驔Q定免予刑罰處罰的審判活動。所以,它重在犯罪情節(jié),兼及人身危險性。罪質只在極個別情況下,才對宣告刑的選定起絕對決定作用。3.行刑的直接目標,在于使受刑人接受教育改造,消除其再犯罪的可能性,并對社會起一般預防作用。重在犯罪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的消長變化,兼及罪質和犯罪情節(jié)第三章刑法的適用范圍第一節(jié)刑法的空間效力一、概念刑法的空間效力所解決的是一國刑法在什么地域、對什么人適用的問題。二、國內(nèi)犯1.原則:屬地管轄所謂國內(nèi)犯,就是發(fā)生在我國境內(nèi)的犯罪,對于國內(nèi)犯,我國刑法采取了屬地管轄原則。即,一般情況下,只要發(fā)生在我國領域內(nèi)的犯罪,就適用我國刑法。不難看出,這里要準確理解兩個前提問題:一是判斷何為“我國領域內(nèi)”;二是這里的犯罪的意思。對于我國領域內(nèi),是指我國國境以內(nèi)的全部區(qū)域,包括領陸、領水和領空。2.旗國主義:掛有我國國旗的船舶與航空器,屬于我國領土,即不管其航行或者停放在何處,對在船舶和航空器內(nèi)發(fā)生的犯罪行為,一律適用我國刑法。這就是理論上所說的旗國主義,是對屬地管轄的補充。3.犯罪地的認定:犯罪包括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一般情況下,犯罪行為發(fā)生,犯罪結果便馬上出現(xiàn)。但也有一些犯罪的行為和結果會發(fā)生分離(隔地犯),對此,我國刑法規(guī)定,只要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有一項發(fā)生在我國領域內(nèi),就應當適用我國刑法。就共犯來說,只要共同犯罪行為有一部分發(fā)生在我國領域或者共同犯罪結果有一部分發(fā)生在我國領域內(nèi),就認為是在我國領域內(nèi)犯罪。未遂犯場合,行為地與行為人希望結果發(fā)生之地、可能發(fā)生結果地,都是犯罪地。4.屬地原則的例外:雖然是國內(nèi)犯,但不適用我國刑法或者刑法典(條文)的情況:一是不適用中國刑法的情形: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在國內(nèi)犯罪的,按照外交途徑解決。二是不適用大陸刑法的情形:發(fā)生在港澳臺地區(qū)的犯罪,不適用我國大陸刑法。三是不適用中國刑法典部分條文的情形:特別刑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一些特別規(guī)定(自治規(guī)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適用本法規(guī)定的,可以由自治區(qū)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jù)當?shù)孛褡宓恼巍⒔?jīng)濟、文化的特點和本法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guī)定,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施行。三、國外犯所謂國外犯,簡單說,就是發(fā)生在我國領域之外的犯罪,這類犯罪實際上包括三類:(一)中國公民在國外實施的犯罪(屬人管轄)刑法規(guī)定了屬人管轄原則,即只要是中國公民,哪怕在國外犯罪也要適用中國刑法。這又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中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國外犯罪的,無條件適用我國刑法。第二種情況是,除了中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之外的其他中國公民在國外犯罪的,原則上也要適用我國刑法,但是,如果按照我國刑法規(guī)定,所犯罪的最高法定刑為3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可以不予追究。(二)外國人在國外實施的危害中國國家和公民利益的犯罪(保護管轄)適用保護管轄原則有3個條件限制:1.危害中國國家和公民利益;2.所犯之罪按我國刑法規(guī)定最低刑為3年有期徒刑之上;3.所犯之罪在犯罪地也認為是犯罪。(三)外國人在國外實施的危害各國共同利益的國際犯罪(如販毒、洗錢)(普遍管轄)適用普遍管轄原則有4個條件:1.必須是危害人類共同利益的犯罪;2.我國締結或參加了公約,聲明保留的除外;3.我國刑法將這種行為也規(guī)定為犯罪;4.罪犯出現(xiàn)在我國境內(nèi)。四、對外國刑事判決的承認1.積極承認,是指在本國具有刑事管轄權的行為,受到外國確定的有罪判決時,將該犯人移至本國后,執(zhí)行外國所確定的有罪判決;如果犯罪人在外國已將確定的刑罰執(zhí)行,或者外國法院雖宣告有罪但免除刑罰,或者對行為人作出無罪判決,則本國不再追訴。2.我國采取消極承認: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jīng)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jīng)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第二節(jié)刑法的時間效力一、概念刑法的時間效力所解決的問題是刑法從何時起至何時止具有適用效力,其內(nèi)容包括生效時間、失效時間、溯及力與限時法效力。二、生效時間與失效時間1.生效時間:公布之日生效或者公布后隔一段時間生效。2.失效時間:立法機關明文宣布失效或者新法施行使原有法律失效。三、溯及力(一)概念:刑法的溯及力,也稱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對它生效前未經(jīng)審判或判決未確定的行為是否具有追溯適用效力,如果具有適用效力,則是有溯及力;否則就是沒有溯及力。(二)我國采納的原則我國刑法第12條關于溯及力的規(guī)定采取的是從舊兼從輕原則。從1949年10月1日至1997年9月30日這段時間所發(fā)生的行為,如果未經(jīng)法院審判或判決未確定,就按不同情況分別處理:1.行為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而新刑法認為是犯罪的,適用行為時的法律,即不追究刑事責任,新刑法沒有溯及力。2.行為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而新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新刑法,即不追究刑事責任,新刑法具有溯及力。3.行為時的法律與新刑法都認為是犯罪,并且按新刑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jié)的規(guī)定應當追訴的,按照行為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即新刑法沒有溯及力(刑法關于追訴時效的規(guī)定具有溯及力);但是,如果新刑法的處刑比行為時的法律處刑輕,則應適用新刑法,即新刑法具有溯及力。新、舊法律處刑輕重的比較規(guī)則:(1)刑法第十二條規(guī)定的“處刑較輕”,是指刑法對某種犯罪規(guī)定的刑罰即法定刑比修訂前刑法輕。法定刑較輕是指法定最高刑較輕;如果法定最高刑相同,則指法定最低刑較輕。(2)如果刑法規(guī)定的某一犯罪只有一個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該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如果刑法規(guī)定的某一犯罪有兩個以上的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具體犯罪行為應當適用的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4.新刑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jīng)做出的生效判決,繼續(xù)有效。(三)注意的幾個問題1.對于行為人1997年9月30日以前實施的犯罪行為,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行為人逃避偵查或審判,超過追訴期限或者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nèi)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超過追訴期限的,是否追究刑事責任,適用舊刑法第77條的規(guī)定。2.對于酌定減輕處罰、累犯的認定、自首的認定、立功的認定、緩刑的撤銷、假釋的適用與撤銷等問題,應堅持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即有利于行為人的原則進行處理。例如,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不具有法定減輕處罰情節(jié),但是根據(jù)案件的具體情況需要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的,適用舊刑法第59條第2款的規(guī)定。3.對于舊刑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犯罪,根據(jù)舊刑法需要類推處理而沒有處理的,不管現(xiàn)行刑法是否規(guī)定為犯罪,都不得以類推方式定罪量刑。4.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現(xiàn)行刑法認為是犯罪,而行為連續(xù)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對該行為適用新刑法追究刑事責任。5.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適用行為時的法律。第四章犯罪概說第一節(jié)犯罪的特征一、犯罪特征概述傳統(tǒng)學說:三特征說(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其中社會危害性是最本質、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征,其他兩個特征都是社會危害性的派生或者延伸。根據(jù)刑法第13條,犯罪特征是社會危害性、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性社會危害性是應受刑罰處罰程度的社會危害性;刑法禁止行為(罪刑法定原則),而且要求設立相應法定刑(沒有刑罰就沒有犯罪),才表明刑事違法性。刑法之所以將某些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就是因為這些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但是,并不是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都會被刑法規(guī)定為犯罪。許多行為,雖然危害社會,但由于危害程度輕微,不被認為是犯罪?!缎谭ā返?3條但書特別規(guī)定,“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弊鳛榉缸锘咎卣魇巧鐣:π?,是應受刑罰處罰的程度的社會危害性。從法律上說,只有當某種行為被法律規(guī)定為犯罪,該行為才是犯罪。刑法是以刑罰禁止犯罪的,如果某種行為依照刑法應受刑罰處罰,就表明該行為是違反了刑法的禁止性規(guī)定,因而具有刑事違法性。二、社會危害性1.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的侵犯性。法益,是指法所保護的利益;犯罪的本質就是對法益的侵犯。2.只有當行為對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險(威脅法益)時,該行為才具有社會危害性(實行行為的限定)。例如,故意殺人行為之所以具有社會危害性,是因為該行為致人死亡(侵害了生命)或者具有致人死亡的危害性(有侵害生命的危險性)。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侵害或者威脅法益,那么不管行為人的內(nèi)心多么邪惡,也不具有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3.社會危害性是質與量的統(tǒng)一。并非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刑法規(guī)定了“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表明,一個行為只有嚴重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才可能構成犯罪。4.社會危害性是相對穩(wěn)定性與變異性的統(tǒng)一。5.社會危害性是客觀性與可知性的統(tǒng)一。犯罪行為所具有社會危害性是客觀存在的,因而人們能夠認識它。司法機關一方面要根據(jù)刑法的規(guī)定認定某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考察刑法不可能規(guī)定而又對社會危害性有影響的因素。明確這一點,有利于正確評價社會危害性的程度,有利于正確處理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關系。三、刑事違法性1.當某種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時,該行為就有刑事違法性。行為具有刑事違法性,意味著行為違反了刑法的禁止性。2.刑事違法性是指行為符合罪刑規(guī)范所指明的假定條件,違反了廣義的刑法規(guī)范,而非僅僅刑法分則。從刑法規(guī)范與其他法律規(guī)范的關系來看,刑事違法性表現(xiàn)為兩種情況:一是直接違反刑法規(guī)范,二是違反其他法律規(guī)范但因情節(jié)嚴重進而違反了刑法規(guī)范,故單純違反其他法律而沒有違反刑法的行為,不具有刑事違法性。3.刑事違法性與社會危害性的統(tǒng)一刑法之所以禁止某種行為,是因為該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故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的前提或基礎,刑事違法性是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表現(xiàn)??梢哉f,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的實質;違反成文刑法,是形式的違法性。而形式的違法性與實質的違法性是統(tǒng)一的。4.刑事違法性是司法機關認定犯罪的法律標準。司法機關不能憑直覺認定某種行為是否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只能通過刑法所確定的具體標準來認定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不能在刑事違法性之外附加其他標準。四、應受刑罰處罰性是指犯罪行為是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但如果某種行為只應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法律后果,則不可能成立犯罪;只有當該行為應當受到刑罰處罰時,才能成立犯罪。應受刑罰處罰性,首先是從立法角度而言,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種行為,但只要刑法沒有對其規(guī)定刑罰(法定刑)后果,該行為就不是犯罪。其次是從犯罪行為的一般性質而言,即構成犯罪的行為通常會受到刑罰處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任何犯罪都必然受到刑罰處罰。因為犯罪行為形形色色,同一種犯罪也,存在不同情節(jié),故刑法規(guī)定了構成犯罪而免除刑罰處罰的情形,司法實踐中也存在認定某種行為構成犯罪而不判處刑罰的情況。但免除刑罰處罰,也是以應受刑罰處罰為前提的;如果不應受刑罰處罰,則不成立犯罪。第二節(jié)犯罪的分類一、理論分類1.重罪與輕罪:以法定刑為標準,將犯罪分為重罪、輕罪與違警罪,始于1791年的法國刑法典。區(qū)分重罪與輕罪一般應以法定刑為標準,而不以現(xiàn)實犯罪的輕重為標準。一般主張,法定最低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為重罪,其他犯罪為輕罪。2.自然犯與法定犯:自然犯是明顯違反倫理道德的傳統(tǒng)型犯罪,法定犯是沒有明顯違反倫理道德的現(xiàn)代型犯罪。由于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內(nèi)容不斷變化,自然犯與法定犯的區(qū)分也具有相對性。3.隔隙犯與非隔隙犯:隔隙犯是指在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存在時間的、場所的間隔的犯罪。其中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存在時間間隔的犯罪稱為隔時犯;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存在場所間隔的犯罪稱為隔地犯。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沒有時間、場合間隔的犯罪,則是非隔隙犯。二、法定分類1.國事犯罪與普通犯罪:國事犯罪是指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普通犯罪是指除危害國家安全犯罪以外的犯罪。我國刑法分則第一章規(guī)定的犯罪屬于國事犯罪,第二至第十章規(guī)定的犯罪屬于普通犯罪。2.自然人犯罪與法人犯罪自然人犯罪,是指以自然人為主體的犯罪。法人犯罪,是指以法人為主體的犯罪。3.身份犯與非身份犯:以特殊身份作為主體要件或者刑罰加重、減輕的法定事由的犯罪,稱為身份犯。身份犯包括真正身份犯與不真正身份犯:前者是指以特殊身份作為主體要件因而作為構成要件的犯罪;后者是指特殊身份不影響定罪但影響量刑的犯罪。身份犯以外的犯罪則是非身份犯。4.親告罪與非親告罪親告罪是指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告訴才處理,是指被害人告訴才處理。刑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為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均屬于非親告罪。親告罪:侮辱罪、誹謗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5.基本犯、加重犯與減輕犯基本犯是指刑法分則條文規(guī)定的不具有法定加重或者減輕情節(jié)的犯罪。加重犯是指刑法分則條文以基本犯為基礎規(guī)定了加重情節(jié)與輕重法定刑的犯罪,其中又可以分為結果加重犯與情節(jié)加重犯,實施基本犯罪因發(fā)生嚴重結果,刑法加重了法定刑的犯罪,稱為結果加重犯;實施基本犯罪因具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刑法加重了法定刑的犯罪,稱為情節(jié)加重犯。減輕犯是指刑法分則條文以基本犯為基礎規(guī)定了減輕情節(jié)與較輕法定刑的犯罪。第五章犯罪構成第一節(jié)犯罪構成的概述一、概念犯罪構成是刑法規(guī)定的,反映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有機整體。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犯罪概念表明犯罪的本質與基本特征,而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具體法律標準;犯罪概念是犯罪構成的基礎,犯罪構成是犯罪概念的具體化。1.犯罪構成是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2.犯罪構成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認定犯罪的實質標準是行為所具有的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犯罪構成要說明行為在何種條件下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而成立犯罪;所以,必須以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為實質依據(jù)。3.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法律標準:任何行為,凡是符合某種犯罪構成的,就成立犯罪,凡是不符合犯罪構成的,就不成立犯罪。就認定犯罪的法律標準而言,除了犯罪構成之外沒有別的標準,也不能在犯罪構成之外除加其他任何條件。所以,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唯一法律標準。4.犯罪構成及其理論是罪刑法定原則的產(chǎn)物。罪刑法定主義要求刑法明文、明確規(guī)定各種犯罪的成立條件與法律后果,犯罪構成正是犯罪成立條件,因此,犯罪構成使罪刑法定主義得以實現(xiàn)。罪刑法事實上是法治在刑法領域的體現(xiàn),又是保護法益與保障人權的要求,所以犯罪構成對實現(xiàn)法治、何護法益與保障人權具有重要意義。意義:區(qū)分罪與非罪;區(qū)分此罪與彼罪;區(qū)分一罪與數(shù)罪;區(qū)分重罪與輕罪。二、犯罪構成要件具體要件與共同要件犯罪構成要件是犯罪構成的組成要素,即要件的總和形成犯罪構成。犯罪構成的具體要件,是指具體犯罪(如盜竊罪、詐騙罪等)的成立必須具備的要件,是具體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的要件。共同要件是從具體要件中抽象出來的。例如,《刑法》第243條規(guī)定,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jié)嚴重的,才成立誣告陷害罪。這表明,當刑法規(guī)定“情節(jié)嚴重”是構成要件時,只有情節(jié)嚴重的,才能認定為犯罪?!扒楣?jié)嚴重”:犯罪構成的綜合性要件。在以情節(jié)嚴重為構成要件時,其中的情節(jié)不是指特定的某一方面的情節(jié),而是指任何一方面的情節(jié),只要某一方面情節(jié)嚴重,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就達到了犯罪的程度,應認定為犯罪。三、犯罪構成要件要素1.概念:犯罪構成由犯罪客體、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與犯罪主觀要件的有機統(tǒng)一而成,同樣,各個要件也是由不同要素所組成,組成要件的要素,就是犯罪構成要件要素。犯罪構成的三個層次:犯罪構成,犯罪構成要件,犯罪構成要件要素。2.分類(1)客觀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構成要件要素:客觀構成要件要素是說明行為外部的、客觀面的要素即為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行為、結果、行為對象等;表明行為人內(nèi)心的主觀面的要素即為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故意、過失、目的等。我國刑法理論一般將行為人的年齡、辨認控制能力、身份歸入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但國外一些學者常常將它們歸入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2)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與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要素在解釋構成要件要素和認定是否存在符合構成要件要素的事實時,如果只需要法官的認識活動即可確定,這種構成要件要素便是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如果需要法官的規(guī)范的、評價的價值判斷才能認定,這種構成要件要素就是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要素。(3)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與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通常構成要件要素,是積極地、正面地表明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要素,這種要素就是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但例外地也存在否定犯罪性的構成要件要素,這便是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389條第3款規(guī)定:“因被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沒有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不是行賄?!保?)共同構成要件要素與非共同構成要件要素共同構成要件要素,是指犯罪構成共同要件中為任何犯罪的成立所必須具備的要件。例如:行為是客觀要件的要素,也是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的要素;再如,故意或者過失,屬于主觀要件的要素,也是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的要素(5)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要素。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刑法條文表面上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根據(jù)刑法條文之間的相互關系、刑法條文對相關要素的描述所確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要素。第二節(jié)犯罪客體一、概念刑法保護而為犯罪行為侵犯的利益(法益)侵犯包括:一是實際侵害事實;二是造成了威脅或危險。法益表明刑法的目的是保護法益,也表明犯罪的本質是侵犯法益。二、分類一般客體、同類客體和直接客體一般客體,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法益整體。例:《刑法》第13條關于犯罪概念的規(guī)定,從不同角度說明了犯罪一般客體的主要內(nèi)容。同類客體,是指某一類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類法益。公共安全是這類犯罪的同類客體。我國刑法分則就是根據(jù)犯罪的同類客體對犯罪進行分類的。直接客體,是指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體法益。如故意殺人罪侵犯的是他人的生命權;故意傷害罪侵犯的是他人的健康權;如此等等。三、直接客體的確定1.根據(jù)具體犯罪所屬類罪確定法益內(nèi)容:各種具體的犯罪,總是隸屬于某一類罪,而刑法對類罪的同類法益內(nèi)容都作了明確或提示性的規(guī)定,明確了具體犯罪所屬的類罪,便可以通過同類法益的內(nèi)容,大體上明確分則具體條文所要保護的法益內(nèi)容。由于具體犯罪隸屬于類罪,因此,對具體犯罪的法益內(nèi)容的確定,不宜超出同類法益的范圍。2.依據(jù)刑法的具體規(guī)定確定法益:(1)通過刑法條文對保護法益的明確規(guī)定確定具體犯罪的客體要件。有的條文明確規(guī)定了保護法益,在這種情況下,應根據(jù)明文規(guī)定確定法益內(nèi)容。(2)通過刑法條文規(guī)定的行為特征確定法益。犯罪是侵犯法益的行為,因此,可以通過行為特征確定法益內(nèi)容。(3)通過刑法條文規(guī)定的結果特征確定法益。由于對法益的侵害表現(xiàn)為結果,故可以通過對結果內(nèi)容的規(guī)定確定法益內(nèi)容。(4)通過刑法條文規(guī)定的行為對象特征確定法益。一般來說,犯罪行為要通過作用于行為對象侵犯法益,行為對象本身又是體現(xiàn)法益的,故可以通過刑法對行為對象特征的規(guī)定確定法益內(nèi)容。(5)通過刑法條文規(guī)定的犯罪所違反的法規(guī)內(nèi)容確定法益。任何法律、法令都以保護法益為目的,刑法條文指明的某種犯罪所違反的法規(guī),也以保護法益為目的,因此,通過該法規(guī)所保護的法益,可以確定分則條文的保護法益。例如,刑法第322條規(guī)定:“違反國(邊)境管理法規(guī),偷越國(邊)境,情節(jié)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罰金?!保?)通過刑法條文規(guī)定的犯罪孳生之物、供犯罪行為使用之物的性質確定法益。例如,對于制作、復制、出版淫穢物品的犯罪而言,淫穢物品為犯罪孳生之物;對于傳播淫穢物品的犯罪而言,淫穢物品是供犯罪行為使用之物。第三節(jié)犯罪客觀要件一、概述犯罪客觀要件,是刑法規(guī)定的,說明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的侵犯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征。特征:法定性、客觀事實特征、法益侵犯性、犯罪必備條件。犯罪客觀要件的內(nèi)容首先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危害行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有刑法規(guī)定的危害行為。除了危害行為以外,行為對象、危害結果、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也是客觀方面的重要內(nèi)容,但一般認為它們不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只是某些犯罪的構成要件。二、危害行為(一)概念:危害行為,是指基于人的意識實施的客觀上侵犯法益的身體活動。危害行為具有有體性(言論)、有意性(反射動作)、有害性(實行行為性)三個特征。(1)危害行為是人的身體活動或者動作,包括積極活動與消極活動。由于危害行為是人的身體活動,是客觀的、外在的現(xiàn)象,故思想被排除在危害行為之外,隨之被排除在犯罪之外。言論本身不是犯罪行為,但發(fā)表言論則是一種身體活動,因而也是行為。(2)危害行為是人的意識支配的產(chǎn)物,或者說是意識在外的表現(xiàn)。因此,無意識的舉動被排除在危害行為之外。例如,人在睡夢中或者精神錯亂下的舉動,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舉動,在身體完全受強制下的舉動等,就不屬于刑法上的危害行為。(3)危害行為必須是在客觀上侵害或者威脅了法益的行為,如果行為根據(jù)不可能侵害和威脅法益,就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為。(二)危害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1.作為:積極的身體動作;違反禁止性的罪刑規(guī)范。2.不作為:不作為,是指行為人在能夠履行自己應盡義務的情況下不履行該義務。消極的身體動作;違反禁止規(guī)范,也違反了命令規(guī)范。不作為犯罪分為:純正不作為犯與不純正不作為犯。一是純正不作為犯或真正不作為犯,即刑法明文規(guī)定只能由不作為構成的犯罪。二是不純正不作為犯或不真正不作為犯,即行為人以不作為形式實施的通常為作為形式的犯罪。不作為犯的成立條件:(1)行為人負有實施特定積極行為的法律性質的義務(作為義務)。法律性質的義務;義務內(nèi)容是實施特定的積極行為。一般來說,作為義務來源有以下幾種:第一,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義務。這里的“法律”是廣義的,包括狹義的法律以及法令、法規(guī)等。第二,職務或業(yè)務要求的義務。第三,法律行為(合同行為、自愿接受行為)引起的義務。第四,先前行為引起的義務。這種義務是指由于行為人的某種行為使刑法所保護的法益處于危險狀態(tài)時,行為人負有的排除危險或防止危害結果發(fā)生的特定積極義務。先前行為是否包括犯罪行為,應分清兩種情況來討論。1)在刑法就某種犯罪行為規(guī)定了結果加重犯,或者因發(fā)生嚴重結果而成立重罪時,由于可以將加重結果評價在相應的結果加重犯或者另一重罪中,先前的犯罪行為并不導致行為人具有防止嚴重結果發(fā)生的義務。例如:行為人故意重傷他人,在具有死亡危險的情況下,行為人不予救助,導致發(fā)生死亡結果的,成立故意傷害致死。2)在刑法沒有就某種犯罪行為規(guī)定結果加重犯,也沒有規(guī)定發(fā)生某種嚴重結果而成立其他嚴重犯罪的情況下,如果先前的犯罪行為導致另一法益處于危險狀態(tài),則宜認為該犯罪行為導致行為人具有防止另一法益受侵害的義務(非法采伐珍貴樹木)。例如,行為人違反森林法的規(guī)定,非法采伐珍貴樹木,樹木例下時砸著他人頭部,行為人明知或者應知不立即救助他人就會導致死亡結果,但未予救助。非法采伐珍貴樹木是《刑法》第344條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但第344條并沒有就該罪規(guī)定死亡結果,換言之,造成死亡的行為以及死亡結果不能評價在非法采伐珍貴樹木罪中。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將非法采伐珍貴樹木的犯罪行為,視為導致行為人負有搶救義務在先前行為,從而視案情認定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或過失致人死亡罪,與非法采伐珍貴樹木罪實行并罰。(2)行為人能夠履行特定義務。法律規(guī)范與法律秩序只是要求能夠履行義務的人履行義務,而不會強求不能履行義務的人履行義務。至于行為人能否履行義務,則應從行為人履行義務的主觀能力與客觀條件兩方面進行判斷。當履行義務面臨一定危險時,不能要求行為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履行義務?!澳軌蚵男刑囟x務”不僅意味著行為人具有實施防止結果發(fā)生的積極行為的可能性,而且意味著具有防止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3)行為人不履行特定義務,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結果。不作為的核心是行為人沒有履行義務,行為人在此期間實施的其他行為,并非不作為的內(nèi)容,也不影響不作為的成立。注意:(1)符合不作為的要件不一定構成犯罪;(2)不可抗力(癖馬案)。(3)行為符合不作為犯罪的一般客觀條件,并不直接成立犯罪,只有當某種不作為符合具體的犯罪構成時才成立犯罪。因此,即使存在某種“不作為”,但并不符合具體犯罪的構成件時,也不可能認定為犯罪。(4)行為雖然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不可抗力)。例如,行為人趕馬車時,馬意外受驚后往人行道奔跑。行為人雖然認識到不制止馬的奔跑可能造成其他人死傷,但行為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制止馬的奔跑,結果造成他人死亡。對于這種不可抗力,不能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三)危害行為的時間、地點與方法:犯罪構成要件;法定刑升格的條件;量刑的酌定條件。行為的時間、地點、方法不是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注意:(1)有的條文明文要求行為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或以特定的方法實施。(2)有的條文明確將特定的時間、地點、方法作為法定刑升格的條件或從重處罰的情節(jié)。(3)即使刑法沒有明文將行為的時間、地點、方法規(guī)定為影響定罪與量刑的因素,行為的時間、地點與方法也會影響行為本身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因而成為量刑的酌定情節(jié)。三、行為對象是指危害行為所作用的法益的主體(人)或物質表現(xiàn)(物)。行為對象與組成犯罪行為之物有別。例如,賄賂是組成受賄罪、行賄罪之物,而不能認為是受賄罪、行賄罪的對象;再如,賭資是組成賭博罪之物,而不是賭博罪的對象。行為對象與行為孳生之物有別。行為孳生之物,是指犯罪行為所產(chǎn)生的物。例如,行為人偽造的文書、制造的毒品等,不是行為對象。因此,在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中,相對于走私、販賣、運輸而言,毒品可謂行為對象,但對于制造行為而言,行為人所制造的毒品屬于行為孳生之物,不是行為對象。行為對象與供犯罪行為使用之物有別。供犯罪行為使用之物主要是指犯罪工具。例如,使用偽造的信用卡進行詐騙時,偽造的信用卡不是行為對象,而是供犯罪行為使用之物。行為對象與作為犯罪行為的報酬取得之物有別。例如,行為人殺人后從雇請者處得到的酬金或者物品,也不是行為對象。行為對象與犯罪客體的關系較為密切:行為對象反映犯罪客體,犯罪客體制約行為對象。四、危害結果(一)概念:危害結果是危害行為給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所造成的具體侵害事實。其特征如下:一是因果性。危害結果由危害行為造成,危害行為是原因,危害結果是原因引起的后果;不是危害行為造成的結果,就不是危害結果。危害結果固然是危害行為造成的,但不能認為任何危害行為都必然造成危害結果。二是侵害性。危害結果是表明刑法所保護的法益遭受侵害的事實,或者說是反映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事實。當危害結果是犯罪構成的要件時,它對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起決定性作用;當危害結果不是犯罪構成的要件時,它對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大小也起影響作用。三是廣泛性。既包括實際造成的損害事實,也包括危害行為對法益造成的危險狀態(tài)。(二)分類1.侵害犯與危險犯(具體危險犯與抽象危險犯):侵害犯是指以造成一定法益侵害為條件的犯罪,如以剝奪人的生命為要件的故意殺人罪就是侵害犯;危險犯則是以發(fā)生法益侵害的危險為要件的犯罪。危險犯還可以分為具體的危險犯與抽象的危險犯。傳統(tǒng)觀點認為,具體的危險犯是以發(fā)生危險作為處罰根據(jù),但它是不以發(fā)生危險作為構成要件要素的犯罪。據(jù)此,具體的危險犯中的危險是構成要件要素,需要具體判斷;抽象的危險犯中的危險不是構成要件要素,因而不需要具體判斷,也不允許反證。2.行為犯、結果犯與結果加重犯:傳統(tǒng)觀點認為,結果犯是以發(fā)生結果為構成要件的犯罪;行為犯是指不以發(fā)生結果為構成要件的犯罪?,F(xiàn)在一般認為,結果犯是指行為終了與結果發(fā)生之間有一定時間間隔的犯罪,行為犯則是指行為終了與結果發(fā)生之間沒有時間間隔的犯罪。結果加重犯,亦稱加重結果犯,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一個犯罪行為(基本犯罪),由于發(fā)生了嚴重結果而加重其法定刑的情況。故意傷害致死是其適例。結果加重犯具有以下特征:(1)行為人實施基本犯罪行為,但造成了加重結果,基本犯罪行為與加重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如果加重結果不是由于基本行為造成,則不成立結果加重犯。根據(jù)結果加重犯的構造,結果加重犯應是對基本犯罪行為對象造成加重結果。例如,只有對故意傷害對象造成死亡的,才屬于故意傷害致死。但對行為對象的范圍不能作僵硬的限制,而應注意認識錯誤的情形以及基本犯罪行為的特點。例如,A本欲傷害B,但由于發(fā)生認識錯誤而傷害C,導致C死亡的,也成立結果加重犯。又如,甲實施放火行為,旨在毀燒財物,但因過失導致他人重傷、死亡的,也應認定為結果加重犯。(2)行為人對基本犯罪具有故意或者過失,對加重結果至少有過失。首先,從刑法的規(guī)定上看,行為人對基本犯罪一般持故意,但對基本犯罪持過失時,也可能是結果加重犯。如《刑法》第132條規(guī)定的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行為造成嚴重后果時屬于基本行為,行為造成特別嚴重后果時,則包含了結果加重犯。其次,對加重結果至少有過失(至少有預見可能性),如果對加重結果沒有過失,則不成立結果加重犯。其中,部分結果加重犯對加重結果只能是過失,如故意傷害致死,行為人對死亡只能是過失,如果持故意則是故意殺人罪,而不是傷害罪的結果加重犯。部分結果加重犯對加重結果既可以是過失也可以是故意。(3)刑法就發(fā)生加重結果加重了法定刑。加重了法定刑,是相對于基本犯罪的法定刑而言,即結果加重犯的法定刑高于基本犯罪的法定刑。如果刑法沒有加重法定刑,結果再嚴重也不是結果加重犯。例如,遺棄行為致人重傷或死亡的,因為沒有加重法定刑,不成立結果加重犯。由于刑法對結果加重犯規(guī)定了加重的法定刑,故對結果加重犯只能認定為一個犯罪,并且根據(jù)加重的法定刑量刑,而不能以數(shù)罪并罰。3.即成犯、狀態(tài)犯與繼續(xù)犯從結果的發(fā)生與犯罪的終了的關系,可以將犯罪分為即成犯、狀態(tài)犯與繼續(xù)犯(均從既遂角度而言)。即成犯,是指一旦發(fā)生法益侵害結果,犯罪便同時終了,犯罪一終了法益就同時消滅的情況。故意殺人罪便是如此。狀態(tài)犯,是指一旦發(fā)生法益侵害結果,犯罪便同時終了,但法益受侵害的狀態(tài)仍在持續(xù)的情況。如盜竊罪等。繼續(xù)犯,是指在法益侵害的持續(xù)期間,犯罪構成符合性也在持續(xù)的情況。非法拘禁罪是其適例。(三)意義1.區(qū)分罪與非罪:當危害結果是犯罪構成要件時,如果行為沒有造成法定的危害結果,就不成立犯罪,過失犯罪便是如此。但由于危害結果并非一切犯罪的構成要件,故當危害結果不是構成要件時,危害結果是否發(fā)生便不影響犯罪的成立。2.區(qū)分犯罪形態(tài)的標準之一不管人們以什么標準區(qū)分犯罪的既遂與未遂,可以肯定的是,在通常情況下,只有發(fā)生了危害結果,才可能成立犯罪既遂。3.影響量刑:選擇法定刑的根據(jù);法定量刑情節(jié);酌定量刑情節(jié)。五、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一)概念: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二)刑法上因果關系的特點:共性:(1)客觀性,因果關系是事物之間的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這種關系本身是客觀的,不依任何的主觀意志為轉移。(2)順序性,在客觀事物不斷更替的運動中,一般表現(xiàn)為原因在先,結果在后,結果不可能在原因之前就存在。(3)相對性,一種現(xiàn)象相對于被它引起的結果而言是原因,而它本身又是被某種現(xiàn)象引起的結果。(4)規(guī)律性,不管是刑法上的的因果關系還是哲學上的因果關系,所指的都是原因與結果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5)復雜性,哲學上所講的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同因異果、異因同果等現(xiàn)象,在刑法上同樣存在。特殊性:(1)范圍的特定性。從哲學上講,凡是引起結果發(fā)生的現(xiàn)象,都是原因,但在刑法上,只有引起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危害行為才是原因。(2)內(nèi)容的特定性(詐騙既遂)。在通常情況下,刑法上因果關系與哲學上因果關系在內(nèi)容上是一致的,都是引起與被引起的發(fā)展過程,但在一些情況下,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必須是一種特定的發(fā)展過程。如詐騙罪,必須是由于行為人的欺詐行為,使被害人基于認識錯誤而處分財產(chǎn),從而造成財產(chǎn)損失。(三)刑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必然因果關系說:即當危害行為中包含著危害結果產(chǎn)生的根據(jù),并符合規(guī)律地產(chǎn)生了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就是必然因果關系;只有這種必然因果關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偶然因果關系說(條件說)公式:沒有前者行為就沒有后者結果時,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第一,假定的因果關系:是指雖然某個行為導致結果發(fā)生,但即使沒有該行為,由于其他情況也會產(chǎn)生同樣的結果。此時仍然應該肯定存在因果關系。如死刑犯的父親從法警手上搶過手槍,自己開槍將死刑犯殺死的,此時,應當認為存在因果關系。第二,二重的因果關系:也被稱為擇一的競合,是指兩個以上的行為分別都能導致結果的發(fā)生,但在行為人沒有意思聯(lián)絡的情況下,競合在一起導致了結果的發(fā)生。此時,數(shù)個行為導致一個結果的情況下,如果除去一個行為結果將發(fā)生,除去全部行為結果將不發(fā)生,則全部行為都是結果發(fā)生的原因。如甲和乙事先沒有商量,同時向丙的水杯里面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藥,那么,甲乙兩人都必須對丙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第三,重疊的因果關系:即兩個以上相互獨立的行為,單獨不能導致結果的發(fā)生,但合并在一起造成了結果時,就是所謂的重疊的因果關系。這種情況下,由于存在著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的條件關系,所以,應當肯定兩者對結果都有因果關系如甲和乙事先沒有商量,同時向丙的水杯里面投放了致死量50%的毒藥,那么,甲乙兩人都必須對丙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在采取條件說認定因果關系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作為條件的行為必須是有導致結果發(fā)生的危險性的行為,否則不能承認有條件關系。條件關系公式中的“結果”是指具體的、特定形態(tài)、特定規(guī)模與特定發(fā)生時期的結果。(2)條件關系是一種客觀聯(lián)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行為人是否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結果,現(xiàn)實的因果關系的發(fā)展過程與行為人預想的發(fā)展過程是否符合,并不影響條件關系的存在與否。條件關系只是在特定條件下的客觀聯(lián)系,故不能離開客觀條件認定因果關系;行為人是否認識到了特定條件,并不左右對因果關系的認定。(3)行為是結果發(fā)生的條件之一時便可認定條件關系,并非唯一條件時才肯定條件關系。換言之,一個結果完全可能由數(shù)個行為造成,因此,在認定某種行為是否結果的原因時,不能輕易否認其他行為同時也是該結果發(fā)生的原因。反之,一個行為可能造成數(shù)個結果,所以,在認定某種行為造成了某一結果時,也不要輕易否認該行為同時造成的其他結果。(4)在因果關系的發(fā)展進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為、被害人的行為或特殊自然事實,則應通過考察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介入情況對結果發(fā)生的作用大小、介入情況的異常性大小等,判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例如,在同樣是介入了醫(yī)生的重大過失引起被害人死亡的案件中,如果先前的行為只是導致被害人輕傷,則應認定先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斷;如果先前行為導致被害人瀕臨死亡的重傷,則宜認定先前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在被害人受傷后數(shù)小時,他人故意開槍殺死被害人的,則應否認先前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之間的因果關系。再如,如果A的行為已經(jīng)導致B瀕臨死亡的重傷,C后來對B實施毆打,只是導致B的死亡時期略微提前的,應肯定A的行為與B的死亡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但是,如果C開槍射殺已經(jīng)受傷的B,則應認定A的行為與B的死亡之間因果關系已中斷。介入情況的異常與否,對判斷是否中斷也具有意義。判斷介入情況的異??梢钥紤]:前行為必然導致介入情況、前行為通常導致介入情況、前行為很少導致介入情況、前行為與介入情況無關這四種情形,對認定因果關系的中斷所起的作用依次遞增。(四)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作為犯罪的條件關系公式是:如果沒有該行為,結果便不會發(fā)生,故該行為是原因;不作為犯罪的條件關系公式是:如果行為人履行義務,結果便不會發(fā)生,但是行為人沒有履行義務而導致結果發(fā)生了,故不履行義務是原因。二者在形式上有差異,但因果聯(lián)系的內(nèi)容是相同的。(五)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認定某種行為與某種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只是確立了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了特定危害結果。一方面,行為人行為與所造成的結果在客觀上是什么性質、在刑法上屬于何種類型,這不是因果關系所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根據(jù)刑法的規(guī)定判斷行為與結果的性質。另一方面,應否負刑事責任不權取決于客觀事實,還取決于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及所造成的結果的心理狀態(tài);在具有因果關系的情況下,行為人可能沒有刑法所要求的故意與過失,因而不可能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所以,有因果關系不等于有刑事責任。第四節(jié)犯罪主體一、概述犯罪主體,是刑法規(guī)定的,實施犯罪并且承擔刑事責任的人(自然人與單位)。犯罪主體與犯罪主體要件分為兩類:自然人犯罪主體與單位犯罪主體。二、自然人犯罪主體自然人犯罪主體的一般要件是:達到刑事法定年齡、具有辯認控制能力;但某些犯罪除了要求行為人具有這兩個條件外,還必須有特殊身份。(一)刑事法定年齡:1.概念:刑事法定年齡,是指刑法所規(guī)定的,行為人實施刑法禁止的犯罪行為所必須達到的年齡。如果行為人沒有達到刑事法定年齡,其實施的行為不不可能成立犯罪,故刑事法定年齡事實上是犯罪年齡。達到刑事法定年齡,是自然人犯罪主體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2.刑事法定年齡的規(guī)定:(1)不滿14周歲的人,其實施的任何行為都不構成犯罪,因而也不承擔刑事責任。絕對無刑事責任時期或完全無刑事責任時期。(2)“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毕鄬ω撔淌仑熑螘r期。關于這一規(guī)定,要注意如下幾點:首先,上述規(guī)定中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包括刑法分則所規(guī)定的以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達到重傷程度)論處的情形。具體而言,有如下幾種:238條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241條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傷害被拐賣人的(達到重傷程度);247條刑訊逼供或者暴力取證致人傷殘、死亡的;248條虐待被監(jiān)管人致人傷殘、死亡的;289條聚眾“打砸搶”致人傷殘、死亡的;292條第2款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333條非法組織賣血、強迫賣血,對他人造成重傷的(以故意傷害罪論處)。其次,上述的“強奸”應當包括奸淫幼女。再次,上述規(guī)定的“搶劫”不限于搶劫財物的犯罪,還應包括搶劫槍支、彈藥、爆炸物和危險物質。搶劫罪不僅包括《刑法》第263條所規(guī)定的典型的搶劫罪,還包括其他類型的“準搶劫罪”,如269條、267條第2款等規(guī)定的搶劫罪第四,上述規(guī)定的“投毒”包括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最后,根據(jù)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2002年7月24日《關于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范圍問題的答復意見》,刑法第17條第2款所規(guī)定的8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的罪名。因此,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所實施的某種行為包括了上述8種犯罪行為時,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如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通過決水的方式故意殺害他人的,應當以故意殺人罪論處,而不是無罪。(3)“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蓖耆撔淌仑熑螘r期。(4)刑法第17條第3款規(guī)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毙谭ɡ碚撏ǔ7Q為減輕刑事責任時期。刑法第17條第4款還規(guī)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3.刑事法定年齡的認定:刑事法定年齡的計算。周歲的計算原則,應當以實足年齡為準,自過生日的第二天起才為已滿14周歲或16周歲。刑事法定年齡計算的基準:行為時。刑事法定年齡應當從出生之日計算至行為之日而不是結果發(fā)生之日。關于跨法定年齡階段的犯罪問題1)行為人已滿16周歲后實施了某種犯罪,并在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也實施過相同的行為。如果在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所實施的是刑法第17條第2款規(guī)定的特定嚴重犯罪,則應一并追究刑事責任;否則,就只能追究已滿16周歲以后犯罪的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所實施的行為,如果與已滿16周歲后實施的犯罪行為具有密切聯(lián)系,則說明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較大,可以作為量刑情節(jié)予以考慮2)行為人在已滿]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實施了刑法第17條第2款規(guī)定的特定嚴重犯罪,并在未滿14周歲時也實施過相同行為,對此不能一并追究刑事責任,只能追究已滿14周歲后實施的特定嚴重犯罪的刑事責任。同樣,如果未滿14周歲時實施的行為與已滿14周歲后實施的犯罪行為具有密切聯(lián)系,則說明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嚴重,量刑時應予以考慮(二)辨認控制能力1.概念:辨認控制能力,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刑法上的辨認控制能力,由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組成。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認識自己特定行為的性質、后果與意義的能力,因而也可以稱為認識能力。能夠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后果與意義的,就是具有辨認能力(會有程度的差異);反之,則沒有辨認能力??刂颇芰?,是指行為人支配自己實施或者不實施特定行為的能力。2.辨認控制能力的種類:完全辨認控制能力(已滿16周歲而且精神正常)相對辨認控制能力(已滿14不滿16周歲)部分辨認控制能力(如訴訟狂)減輕辨認控制能力(已滿14不滿18周歲而且精神正常)限制辨認控制能力(達到法定年齡,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無辨認控制能力(不滿14周歲;完全精神?。?.辨認控制能力的認定(1)醫(yī)學標準與心理學標準:首先判斷行為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其次判斷是否因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辯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前者由精神病醫(yī)學專家鑒定,后者由司法工作人員判斷。(2)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間歇性精神病菌人實施行為的時候,如果精神正常,具有辯認控制能力,就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反之,如果實施行為的時候,精神不正常,不具有辯認控制能力,該行為便不成立犯罪,因此不負刑事責任。(3)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4)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5)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三)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是指行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資格,以及其他與一定的犯罪行為有關的,行為人在社會關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狀態(tài)。身份犯:真正身份犯(構成身份)與不真正身份犯(加減身份)。作為犯罪主體要件的特殊身份,只是針對該犯罪的單獨直接實行犯而言。例如,貪污罪的主體必須是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委托管理、經(jīng)營國有財產(chǎn)的人員,但這只是就單獨直接實行犯而言。不具有上述特殊身份的人與上述人員相勾結伙同貪污的,成立共犯。特殊身份主要包括:特定公職、特定職業(yè)、特定法律義務、特定法律地位、持有特定物品、參與某種活動、患有特定疾病、居住地和特定組織成員等等。三、單位犯罪主體(一)概述:單位犯罪,一般是指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為本單位或者本單位全體成員謀取非法利益,由單位的決策機構按照單位的決策程序決定,由直接責任人員具體實施的犯罪。據(jù)此,單位犯罪具有以下特點:1.單位犯罪是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